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1、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科学的方法体系,对企业事业机关和团体等单位的资金运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核算,并进行有效监督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2、会计主体:也称为经济实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只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都需要进行会计核算,都是会计主体。
3、持续经营:企业会计方法的选择、会计事项的确认和计量,应以企业在可预见的未来将以它现时的形式并按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的经营下去为前提。
4、会计分期: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5、货币计量:会计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定量描述时,是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即只有能用货币反映的经济活动,才能纳入到会计系统中。
6、历史成本:在历史成本剂量下,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
7、公允价值: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8、权责发生制:根据权责关系的实际发生和影响期间来确认企业的收入和费用,或者说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
9、收付实现制:是以实收实付为标准来确认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因此又称为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10、客观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应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会计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11、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需要相关,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12、明晰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13、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14、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1、可靠性:指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2、资产: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3、负债:是指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4、收入:是指企业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5、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流出。
6、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会计报表的过程。
7、复式记账法:是在每一项经济业务发生后需要记录时,同时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以相等的金额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8、盘存账户:用来反映各项货币资金及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化及其实存数的账户。
9、会计凭证:是在会计工作中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明,是用来登记账簿的依据。
10、原始凭证: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证明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情况,明确经济责任的原始证据,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原始资料。
11、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后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并确定会计分录而编制的凭证,是直接凭以登账的依据。
12、会计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并由具有一定格式、互有联系的若干帐页所组成,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系统、序时、分类地记录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13、序时账簿:又称日记账,是对各项经济业务按其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进行登记的账簿。
14、平行登记:是指经济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登记有关的总分类账户,另一方面要同时登记该总分类账户所属的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15、永续盘存制:是对财产物资的增加和减少,都必须根据会计凭证,按其发生的顺序逐笔连续地在财产物资明细账中进行登记,并随时在账面上结出结存数额的一种盘存制度。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也叫会计实体。
会计分期——是指将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会计期间。
会计分期:会计分期是指将会计主体持续不断的经营活动划分为一定的会计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和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是对会计对象按其经济特征所作的进一步分类,是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化,是会计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资产: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一年内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各种存款、短期投资、存货、应收及预付款等。
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负债:负债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流动负债: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者不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预收账款、应付工资、应交税金、应付利润、其他应付款和预提费用等。
长期负债: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等。
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来源包括所有者投入的资本、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留存收益等。
实收资本:是指投资者按照企业章程或合同、协议的约定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概括地说就是各个会计主体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和资金运动,或者说是能够用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2.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核算工作,提供会计数据,真实反映企业的经营活动和成果,反映行政和事业单位预算资金的收支和节余情况。
3.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在其核算过程中队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所实施的监督。
4.会计方法——是指履行会计职能所采用的方法,包括会计核算的方法、会计监督的方法和会计分析的方法。
5.会计确认——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确认某经济业务事项,应记入会计账簿,并列入会计报告的过程,包括要素项目确认和时间确认。
6.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
7.会计记录——是指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方法在账户中加以记录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在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账簿。
8.会计报告——又称财务会计报告。
是指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将会计数据提供给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报告。
9.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连续、系统、连续的核算和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旨在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经济服务管理行为。
10.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11.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12.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3.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会计:对核算单位发生的可以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种价值管理活动,是经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核算的基本内容按其不同的特点和经营管理的要求,进行科学分类的项目。
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负债:是指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要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登记或不予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是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在记账前对发生的经济业务明确指出应记账户名称、记账方向及其金额的一种记录。
注册资本:是指在企业营业执照上载明的投资人出资总额。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按投资协议规定实际收到的各投资人的投入资本。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资产。
要素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项生产要素的消耗而发生的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内部的各个生产经营单位(分厂、车间)为组织和管理生产所发生的各种间接生产成本.期间费用: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与产品生产没有直接联系,但属于某一期间耗用的费用。
要素费用包括材料费用、工资费用、福利费用、折旧费用制造费用包括固定资产折旧费、工资及福利费、修理费、机物料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劳动保护费。
期间费用包括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短期借款: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内(含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含一个营业周期)的借款。
长期借款:是指偿还期在一年以上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借款。
利润: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财务成果,是企业收入扣除有关费用支出后的净额。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营业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利润=其他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成本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净收益+营业外收支净额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费用成本计算:就是将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阶段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按照一定的对象和标准进行归集、分配、从而计算出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方法。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会计的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职能随着经济的发展及会计内容和作用的不断扩大而发展变化,从本质来讲,反映(核算)和监督是会计的两项基本职能核算职能:也称反映职能,是会计最基本职能。
是指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从价值量上反映各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完整、连续和系统的会计信息。
监督职能:也称控制职能是指会计通过专门的方法,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是其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目标。
会计目标:指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目的持续经营:在可预见的未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以及既定的目标持续不断地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地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的假设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对其经营活动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会计循环:每一个会计期间所发生的经济业务,都要通过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报表这三个环节周而复始地进行会计处理。
将大量经济业务转换为系统的会计信息。
习惯上,将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帐簿、编制财务报表这一会计核算程序称为会计循环。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实收资本:是指由投资者投入资本而形成的法定资本金额,在股份有限公司中被称为股本。
未分配利润:是指企业各期净利润分配后的剩余部分的累计数,即企业留待以后年度进行分配的结存利润。
历史成本:又称实际成本,就是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金额。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件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可变现净值:是指正常生产经营过程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需的税金、费用后的净值。
现值:是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因素的一种计量属性。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4、 复式记账法:是指对每一项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5、 财务报表:是对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结构性表述,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
8、 现金流量表:是反映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现金和现金等价物流入和流出的报表。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的。
9、 持续经营假设:是企业进行资产计价、费用确认和摊销的依据,也是确立会计分期假设的基础。持续经营假设明确了会计核算在多长时间内进行,规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
10、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是按照借贷记账法记账规则的要求,对每项经济业务标明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与金额的一种记录。
6、 费用:是指由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7、 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收付制或实收实付制。该会计处理基础在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时,是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也就是说,凡是在本期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实际支付的费用,不论其是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应归属于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反本期尚未实际收到的收入和尚未实际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于本期,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处理。
1、 会计核算方法:是在会计核算基本假设的基础上,根据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反映的一系列专门方法。
2、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公司的所有者权益又称为股东权益。它在数值上等于企业全部资产减去全部负债的余额,也叫净资产。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7、明细分类账: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明细分类账是根据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
18、划线更正法: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在结账之前发现账簿记录有错误,而记账凭证无错误,即纯属登账时文字或数字上的错误,应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
5、会计主体: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指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
6、实质重于形式原则: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指企业应当按照经济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而不应当仅仅以经济业务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7、资产: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预期能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1、资产负债表: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的财务报表。】
22、利润表: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的财务报表。】
23、会计机构: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是指由专职会计人员组成,直接从事和组织领导会计工作的职能部门。】
19、财产清查:
问题反馈
【教师释疑】
正确答案:【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和库存现金的实地盘点,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的查询核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实存数,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
(财务会计)基础会计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复式记账:对发生的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会计分录:简称分录,就是指经纪业务所应记入的账户、应借贷的方向及金额的书面记录。
未达账项:是指银行收、付款结算凭证在银行与企业之间传递时,由于收到凭证的时间不同,而发生的一方已经入账,另一方尚未入账的款项。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要素按其经济内容进行分类的项目名称。
成本计算:企业将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按照不同的成本计算对象进行分类,从而计算不同成本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
平行登记:就是对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在总分类账户中进行总括的登记,另一方面还要在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中进行明细登记。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资产: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资源。
会计凭证:用来记录经纪业务,明确经济责任,并作为登记账簿依据的书面证明。
会计分期: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区间。
序时账簿:按照各项经济业务发生和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连续登记的账簿,简称序时账,也称日记账。
会计账簿: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具有一定格式并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的,用来全面、分类、系统、序时地记录和反映会计主体各项经济业务的会计账簿。
分类账簿:对全部经济事项按照总分类账户和明细分类账户进行分类登记的账簿,简称分类账。
备查账簿:对存在许市长和分类账中不能记录和反映的经济业务事项或者记录不全面的经济业务进行补充等级的账簿,简称备查账。
订本式账簿:是指在账簿启用之前,就将若干具有专门格式的、按顺序编号的帐页装订成册的账簿,简称订本帐。
活页账簿:指不将帐页固定的装订在一起,而是将零散的帐页,根据经济业务的需要集中后,放置在账夹内,可随时增减的账簿,简称活页账。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及简答
【名词解释】16.公允价值;亦称公允市价、公允价格。
熟悉市场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和自愿的情况下所确定的价格,或无关联的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一项资产可以被买卖或者一项负债可以被清偿的成交价格。
在公允价值计量下,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市场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17.记账凭证;是由会计部门的会计人员根据已经审核的原始凭证进行归类整理而编制的会计分录凭证,它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18.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6. 会计计量;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以什么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17. 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18. 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将一个企业采用的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记账程序相互结合的方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16.财务报告:是指以会计账簿记录为主要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的形式,将会计数据传送给信息使用者,以便于使用者进行决策。
17.会计目标:是指根据会计的职能而规定的会计应该完成的工作和所要达到的目的。
18. 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程序: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在以原始凭证或原始凭证汇总表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之后,根据记账凭证定期编制科目汇总表,然后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账,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组织程序。
16.会计要素:是对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基本分类以后所形成的若干个要素,是会计对象的具体化,是用于反映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确定经营成果的基本单位。
17.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18.备查账簿:也称辅助账簿。
它是对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等主要账簿不能记载或记载不全的事项,为便于查考而进行补充登记的账簿。
16.历史成本:指企业的各种资产应当按取得或购建时发生的实际成本对价,而且即使物价变动,一般也不进行调整.17.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1. 会计的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的功能。
2. 会计的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的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的收入和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的权利和支出的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的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的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的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的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一、1. 会计对象: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所要核算和监督的内容。
2. 集中核算:集中核算是指账务工作全部在会计部门进行。
3. 会计准则:会计准则是处理会计工作的规范,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评价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4. 会计法规:会计法规是我国经济法规的组成部分,是由国家和地方立法机关及中央、地方各级政府和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有关会计方面的法律、法规、制度、办法和规定。
5. 谨慎性:谨慎性原则是指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高估资产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的方法,尽可能把会计核算建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
6. 及时性:及时性原则是指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
7. 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指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资应按取得时实际成本计价;负债按因承担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资产的金额计价,而不考虑市场物价的变动。
8. 四柱结算法:四柱结算发的基本公式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相当于现在的“期初结存+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结存”。
二、1. 会计科目: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类目。
2. 会计账户:会计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开始的,具有一定结构,用来系统、连续记载各项经济业务的一种工具。
3. 复式记账:复式记账是对每一项交易或事项所引起的资金运动,都要用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又相互关系的账户中进行全面登记。
4. 账户对应关系:账户对应关系是指账户与账户之间的应借、应贷关系。
5. 试算平衡:试算平衡时验证账户记录正确性的方法,有发生额试算平衡和余额试算平衡两种。
6. 记账方法:记账方法是根据一定原理和规则,用文字和数字记录经济业务活动的一种方法。
7. 单式记账法:单是记账法是对每一笔经济活动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8. 会计分录:会计分录是对每笔经济业务指出应登记的账户、记账方向和金额的一种记录。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
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1、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之服务的特定经济组织。
2、持续经营:指会计主体成立起后能够按既定目标持续经营下去,至少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面临破产或清算。
3、可比性:就是要求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
具体又包括了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的纵向可比和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的横向可比两个方面,为此就要求同一企业在不同的会计期间,以及不同企业的同一会计期间,其所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应该一致。
4、重要性: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重要性指财务报告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时,应当区别经济业务的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
5、实质重于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6、谨慎性:又称稳健性原则或保守性原则,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费用。
7、历史成本:也称实际成本计量,或原始成本计量;企业的各项财产物质在其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价入账;其后,各项财产物质如果发生成本变动,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者外,企业一般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8、公允价值:指信息对称情况下,买卖双方经过充分讨价还价后形成的自愿交易的价格。
9、资产: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10、负债:负债是指由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所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11、收入: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12、费用: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13、复式记账:又称复式记账法,指针对企业所发生的每一笔经济业务,都用相等的金额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地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汇总表第一章概论1.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具有的功能。
2.会计的核算职能: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通过确认、计量、记录、计算、报告等环节,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记账、算账、报账,为各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功能。
3.会计的监督职能: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进行审查、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4.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以凭证为依据,借助于专门的技术方法,对特定对象的经济活动进行全面、综合、连续、系统的核算与监督,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
5.会计对象: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即企事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
6.经济业务:经济活动中引起资金增减变化的经济事项。
7.会计核算的前提条件(会计假设):对经济业务从空间范围上、时间界限上、计量方法上作一些必要的、在会计上合乎推理的判断和规定。
8.持续经营假设:会计主体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不会面临破产清算,其经济业务活动是持续正常进行的。
9.会计期间假设(会计分期假设):将无限的经济活动期人为地划分为若干个首尾相接、等间距的会计期间,按照划分的会计期间进行核算。
10.货币计量假设:以货币作为统一的尺度来计量,即将会计对象内容都转化为统一的货币计量单位的会计信息。
11.客观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2.相关性原则(有用性原则):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3.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14.一贯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会计处理的方法和程序前后各期应当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15.及时性原则:要求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拖延至后期或提前到前期进行。
16.明晰性原则: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
基础会计学名词解释
基础会计学名词:1.会计: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连续的、系统的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经济效益的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2.会计的职能: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对再生产过程的反映和监督。
3.会计的反映职能: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信息的功能。
4.会计的监督职能:会计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对各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其达到预期目标的功能。
5.会计对象:会计所反映和监督的内容,即会计的客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对象是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主要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会计对象在企业中可表现为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6.会计任务:对会计对象进行反映和监督所要达到的目的。
会计的任务取决于会计的职能和经济管理的要求,并受会计对象特点所制约。
7.会计主体:会计所服务的特定单位.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
8.持续经营: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它明确了会计工作的时间范围。
9.会计分期:把企业持续不断生产经营过程划分为较短的等距会计期间,以分期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
10.货币计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的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可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11.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或称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会计核算的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的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12.客观性原则:又称真实性原则,会计核算提供的信息,应当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如实反映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13.重要性原则:会计报表在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同量,对于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单独核算,单独反映;对不重要的会计事项,则可适当简化或合并反映,以便集中精力抓好关键.14.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l生原则,会计核算所提供的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的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15.可比性原则: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处理办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以便在不同企业之间进行横向比较。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会计基础名词解释及简答题1.复式记账:是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笔经济业务都,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系统的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
关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
2.记账凭证:又称记单,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按照经济业务事项的内容加以归类,并据以确定会计分录后填制的凭证。
他是登记账簿的直接依据。
3.会计账户:账户是根据会计科目设置的,具有一定的格式和结构,用于分类反映会计要素增减变动及结果的载体。
4.借贷记账法:借贷记账法是以“借”、“贷"作为记账符号,反映各项会计要素增减变动情况的一种复试记账方法.5.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和完成情况的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的依据。
6.财产清查:是指通过对货币资金、实物资产和往来款项的盘点或核对,确定其实存数,查明账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7.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间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的账簿。
8.结账:是指会计期末对账簿记录进行结账,计算出各账户的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并做相应结转的工作。
9.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0.原始凭证:是在交易或事项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证.11.会计科目:是指对对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核算的项目名称.12。
利润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13.会计账簿:指由一定格式帐页组成的,以经过审核的会计凭证为依据,全面、系统、连续地记录各项交易或事项的簿籍。
14.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核算形式,是指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相结合的方式。
(内容:凭证组织,账务组织,记账程序)15.试算平衡:是根据资产与权益的恒等关系以及借贷记账法的记账规则和规律,检查所有账户记录是否正确的过程。
16。
权责发生制:是指在会计核算中以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而不是以款项是否实收实付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标准的一种制度. 17。
基础会计名词解释
1.会计: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的专门方法对经济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工作。
2.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
3.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削减业务。
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都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4.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5.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预计售价减去进一步加工成本和预计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净值6.会计核算:会计核算也称会计反映,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会计主体的资金运动进行的反映。
它主要是指对会计主体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的事后核算,也就是会计工作中记账、算账、报账的总称。
7.监督职能:会计监督职能又称会计控制职能,是指控制、规范单位经济活动的运行,使其达到预定目标的功能。
它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核心,与会计核算有着密切联系,具有监督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两个方面。
8.复式记账:所谓复式记账法,是指以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作为记账基础,对于每一项经济业务,都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相互联系进行登记,系统地反映资金运动变化结果的一种记账方法9.发生额平衡法:它是根据本期所有账户借方发生额合计与贷方发生额合计的恒等关系,检验本期发生额记录是否正确的方法。
公式为:全部账户本期借方发生额合计=全部账户本期贷方发生额合计10.原始凭证:又称单据,是在经济业务发生或完成时取得或填制的,用以记录或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或完成情况的文字凭据11.累计凭证:累计凭证基本概念累计凭证是指在规定期限(如一个月)内,随着经济业务的多次、连续发生,分次填列,连续反映某一种经济业务,能够多次使用的自制原始凭证12.一次凭证:是指一次填制完成的原始凭证,如发货票、收款收据等。
通常,一次凭证只能反映一项经济业务事项,或同时发生的若干项同类经济业务事项13.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商标等无形资产的使用费收入、租金收入、股利收入等,但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会计反映职能:是指会计通过确认、计量、记录、报告,从数量上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已经发生或完成经济活动,为经营管理提供经济信息功能。
2.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会计具有一定目和要求,利用会计反映所提供经济信息,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控制,使之达到预期目标功能。
3. 会计:(理解)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利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完整、连续、系统反映和监督,旨在提供经济信息和提高经济效益一项管理活动是经济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4. 会计核算基本前提(或会计假设):是指为了保证会计工作正常进行和会计信息质量,对会计核算范围、内容、基本程序和方法所作限定,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会计原则。
5. 持续经营:是指会计核算应以持续、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而不考虑企业是否将破产清算。
6.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及经营成果,或其他单位经济活动都通过货币计量予以综合反映,其他计量单位虽也要使用,但不占主要地位。
7. 有用性原则:又称相关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经济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会计提供信息要同决策相关联。
8. 一贯性原则:是指各个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处理会计业务方法和程序在不同会计期间要保持前后一致,不能随意变更,以便于对前后时期会计资料进行纵向比较。
9. 配比原则:是指对一个会计期间收入和与其相关成本、费用应配合起来进行比较,在同一会计期间登记入账,以便计算本期损益。
10. 权责发生制原则:是指企业应按收入权利和支出义务是否属于本期来确认收入、费用入账时间,而不是按款项收支是否在本期发生。
11. 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能以货币计量并能为企业提供未来经济利益经济资源。
12. 负债:是企业所承担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还债务。
13. 所有者权益:(一般了解)是企业投资人对企业净资产所有权。
14. 收入:指企业由于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提供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发生或即将发生现金(或其等价物)流入,或债务清偿。
15. 费用:指通过配比方式确认为取得收入而发生各种耗费。
这个定义是指狭义费用,仅限于同提供商品和劳务有关资产耗费,即营业费用。
广义费用,还包括投资损失、营业外支出和所得税费用。
16. 会计科目:是对会计对象具体内容即会计要素进一步分类项目。
17. 账户:是对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工具,它应以会计科目作为它名称,并具有一定格式。
18. 复式记账:指对发生每一项经济业务,都以相等金额,在相互关联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记录记账方法。
19. 简单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只同另一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一贷会计分录。
20. 复合会计分录:指一个账户借方同几个账户贷方发生对应关系,或相反,一个账户贷方同几个账户借方发生对应关系会计分录,即一借多贷或多借一贷会计分录。
21. 实收资本:是指企业实际收到投资者投入资本,它是企业所有者权益中主要部分。
22. 固定资产:一般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能在若干个生产周期中发挥作用,并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劳动资料,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运输设备、工具器具等。
23. “应付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采购材料而与供应单位发生结算债务增减变动情况账户。
24. “应收账款”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企业因销售产品应向购买单位收取货款结算情况账户。
25. 生产费用: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用货币额表现生产耗用,叫做生产费用。
26. “生产成本”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生产过程中所发生各项费用,正确计算产品生产成本账户。
27. “制造费用”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车间为生产产品而发生各项间接生产费用。
28. 待摊费用:是指企业已经支出但应由本期和以后各期分别负担、分摊期在一年以内各项费用。
29. 预提费用:是指预先分期计入各期成本、费用,但在以后才实际支付费用。
30. 管理费用:是指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各项费用。
31. 营业外收支:是指那些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无直接关系收入和支出。
32. 账户用途:是指设置和运用账户目,即通过账户记录提供什么核算指标。
33. 账户结构:是指在账户中如何登记经济业务,以取得所需要各种核算指标,即账户借方登记什么,贷方登记什么。
34. 盘存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各项财产物资和货币资金增减变动及其结存情况账户。
35. 集合分配账户:是用来归集和分配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某个阶段所发生各项费用,反映和监督有关费用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费用分配情况账户。
36. 跨期摊提账户:是用来反映和监督应由几个会计期间共同负担费用,并将这些费用在各个会计期间进行分摊和预提账户。
37. 备抵账户:亦称抵减账户,是用来抵减被调整账户余额,以求得被调整账户实际余额账户。
38. 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明确经济责任书面证明,也是登记账簿依据。
39. 记账凭证:是会计人员根据审核无误原始凭证或汇总原始凭证,用来确定经济业务应借、应贷会计科目和金额而填制,作为登记账簿直接依据会计凭证。
40. 账簿:是按照会计科目开设账户、帐页,用来序时、分类地记录和反映经济业务簿籍。
(账簿又是积累、贮存经济活动情况数据库)41. 序时账簿:亦称日记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账簿。
42. 联合账簿:是指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账簿,如企业设日记总账。
43. 多栏式明细分类账:是根据经济业务特点和经营管理需要,在一张帐页内按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分设若干专栏,用以在同一张帐页上集中反映各有关明细科目或明细项目核算资料。
44. 总账:是指按总账科目开设账户,对总账科目经济内容进行总括核算,提供总括性指标。
45. 明细账:是指按照明细科目开设账户,对总分类账经济内容进行明细分类核算,提供具体而详细核算资料。
46. 平行登记:是指经济业务发生后,根据会计凭证,一方面要登记有关总分类账,另一方面要登记该总分类账所属各有关明细分类账户。
47. 结账:(理解)是指按照规定把一定时期(月份、季度、年度)内所发生经济业务登记入账,并将各种账簿结算清楚,以便进一步根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
48. 帐证核对:是根据各种账簿记录与记账凭证及其所附原始凭证进行核对。
49. 帐帐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有关数字进行核对。
50. 帐实核对:是指各种财产物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额相核对。
51. 会计核算形式:就是指会计凭证、账簿、会计报表和帐务处理程序相互结合方式。
也称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帐务处理程序和记账程序。
52. 日记总账:是日记账和分类账结合在一起联合账簿,是将全部科目都集中设置在一张帐页上,以记账凭证为依据,对所发生全部经济业务进行序时登记,月末将每个科目借、贷方登记数字分别合计,并计算出每个科目月末余额。
53. 财产清查:就是通过对财产物资现金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债权债务查对,来确定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实存数,并查明账面结存数与实存数是否相符一种专门方法。
54. 永续盘存制:亦称账面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对各项财产物资增加数和减少数,都要根据会计凭证连续计入有关账簿,并且随时结出账面余额。
55. 实地盘存制:采用这种方法,平时只根据会计凭证在账簿中登记财产物资增加数,不登记减少数,到月末,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盘点,根据实地盘点所确定实存数,倒挤出本月各项财产物资减少数。
56. 未达帐项:是指由于企业与银行之间对同一项业务,由于取得凭证时间不同,导致记账时间不一致,而发生一方已取得结算凭证已登记入账,而另一方由于尚未取得结算凭证尚未入账款项。
57. 会计报表:是以日常核算资料为主要依据编制,用来集中、概括地反映企业和行政事业等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成本费用书面文件。
58. 资产负债表:是总括反映企业一定日期(月末、季末或年末)全部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会计报表,是月报表,静态。
59. 损益表:亦称利润表,是总括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年度、季度或月份)内利润(或亏损)实际形成情况会计报表,是月报表。
60. 会计工作组织:是根据会计工作特点,制定会计法规制度,设置会计机构,配备会计工作人员,以保证合理、有效地进行会计工作。
1. 库存现金:出纳人员保管日常备用金。
2. 银行存款: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款项。
3. 交易性金融资产:为短时间内(一般在一年以内)进行交易目所持有债券投资、股票投资、基金投资等。
4. 应收票据: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而收到商业汇票(即通过银行签字盖章延期付款凭证,付款期限一般不会超过六个月)。
5. 应收账款:因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发生应收而尚未收到款项。
6.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付款项。
7. 其他应收款:除应收票据、应收账款、预付账款等以外其他各种应收及暂付款项,包括职工预借差旅费、代职工垫付有关费用、应收各种赔偿收入等。
8. 材料采购:已购入但尚未验收入库材料采购成本。
9. 原材料:库存各种材料成本。
10. 库存商品:库存产成品、外购商品成本。
11. 长期股权投资:购入打算长期持有股票投资成本。
12. 固定资产:购置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设备、动力设备等资产原价。
13. 累计折旧:固定资产因使用而分期转移到成本、费用中价值损耗。
14. 在建工程:自建固定资产过程中所发生支出。
15. 无形资产:持有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资产成本。
16. 短期借款: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等借入期限在1年以下(含1年)各种借款。
17. 应付票据: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供应等开出商业汇票(即通过银行签字盖章延期付款凭证,付款期限一般不会超过六个月)。
18. 应付账款:因购买材料、商品和接受劳务等经营活动所发生应付而尚未付出款项。
19. 预收账款:企业按照合同规定预收款项。
20. 应付职工薪酬:根据有关规定应付给职工各种薪酬。
21. 应交税费:按照税法等规定计算应交纳各种税费,主要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
22. 应付利息: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利息,包括短期借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长期借款等应支付利息。
23. 应付股利:企业已分配但尚未支付给投资者现金股利或利润。
24. 长期借款: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期限在1年以上(不含1年)各项借款。
25. 实收资本:企业实际收到各个投资者应该投入资本。
26. 盈余公积:从净利润中提取法定盈余公积和公益金。
27. 本年利润:当期实现净利润(具体根据当期各种收入、费用计算结转)。
28. 利润分配:按照法定程序实际分配利润数额。
29. 生产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所发生材料费用、人工费用、制造费用等。
30. 制造费用:生产车间(部门)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各项间接费用,包括车间一般耗用材料费用、车间管理人员薪酬、车间固定资产折旧费和修理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