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重要文学内容
英国文学——18世纪概述
启蒙时期文学(17世纪后期—18世纪中期)1688年的“光荣革命”推翻复辟王朝,确定了君主立宪制,建立起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政权,英国从此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发展时期。
18世纪初,新古典主义成为时尚。
新古典主义推崇理性,强调明晰、对称、节制、优雅,追求艺术形式的完美与和谐。
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 1688-1744)是新古典主义诗歌的代表,他模仿罗马诗人,诗风精巧隽俏,内容以说教与讽刺为主,形式多用英雄双韵体,但缺乏深厚感情。
18世纪英国散文出现繁荣,散文风格基本建立在新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之上。
理查德·斯梯尔(Richard Steele, 1672-1729)与约瑟夫·艾迪生(Joseph Addison, 1672-1719)创办《闲谈者》(Tatler)与《观察者》(Spectator)刊物,发表了许多以当时社会风俗、日常生活、文学趣味等为题材的文章,他们清新秀雅、轻捷流畅的文体成为后人模仿的典范。
乔纳森·斯威夫特(Jonathan Swift, 1667-1745)是英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讽刺散文作家,他的文风纯朴平易而有力。
斯威夫特的杰作《格列佛游记》(Gulliver's Travels)是一部极具魅力的儿童故事,同时包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
作者通过对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慧马国等虚构国度的描写,以理性为尺度,极其尖锐地讽刺和抨击了英国社会各领域的黑暗和罪恶。
塞缪尔·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84)是18世纪英国人文主义文学批评的巨擘,《莎士比亚戏剧集序言》(The Preface to Shakespeare)和《诗人传》(Livesof the Poets)是他对文学批评作出的突出贡献。
他从常识出发,在某些方面突破了新古典主义的框框,不乏真知灼见。
约翰逊的散文风格自成一家,集拉丁散文的典雅、气势与英语散文的雄健、朴素于一体。
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
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小说是18 世纪英国文学最主要的贡献.在古典主义盛行时期,史诗和悲剧才是正统文学作品的形式.小说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兴起而兴起的新的文体.西班牙的“流浪汉小说”、骑士传奇、意大利的以《十日谈》为代表的短篇故事、英国的描写下层人物冒险经历的故事和人物特写,都是形成近代小说的重要因素.
特点是:①它偏重对现实的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描写,强调人物和环境之间的现实关系.
②典型是现实主义创作的核心.典型化和个性化不可分割,每个典型又是“这一个”.③具有强烈的批判性或揭露性,特别注重描绘社会的黑暗和丑恶现象,以及社会下层、“小人物”的悲惨遭遇.④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以生活本身的形式反映生活为其基本形式,但不局限于这一形式.它具有广阔的审美可能性,不排除采用假定、夸张、荒诞、变形、意识流等多种手法.它重视社会分析,包括心理分析.探索人的复杂内心世界的心理描写,是它的艺术特征之一.
⑤思想基础一般为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谴责社会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等地位,但一般未触及社会矛盾和现实关系的真正根源.
成就:①笛福与《鲁滨逊飘流记》;②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③理查生与《克拉丽莎》;
④菲尔丁与《汤姆.琼斯》.。
18世纪德国文学
善即恶,恶即善,每一种善的生成必会带来恶果,每一 种恶的生成必会摧开善花,这就是人类发展的二律背 反
歌德
一.生平 “渺小”的“庸人” 、“完全的人” 、 “世俗的人”
“在他心中经常进行着天才的诗人和法
兰克福市议员的谨慎的儿子、可敬的魏 玛枢密顾问之间的斗争;前者厌恶周围环 境的鄙俗气,而后者却不得不对这种鄙俗 气妥协、迁就。因此,歌德有时非常伟大, 有时极为渺小;有时是叛逆的、爱嘲笑的、 鄙视世界的天才,有时则是谨小慎微、事 事知足、胸襟狭隘的庸人”-恩格斯
、人物形象
浮士德:一个富于创造性的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 整个人类的代表-运动性、向善性、前进性和自我否定性,而 这表征的正是人类历史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即人类历史是一个 不断地自我否定的过程,一个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 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自文艺复兴以来数百年间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启蒙思想家和理想王国开明君主的象 征。 诗人自身形象写照-诗人个体思想历程的总结
4、浮士德形象的多重哲学寓含
(1)灵与肉(精神与肉体)的关系-人生的意义究竟在于 肉体的快乐和生活的享受,还是在于超脱凡俗、追求 精神境界。(《神曲》和《十日谈》代表了两种极 端的倾向) 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 一个要想同另一个分离! 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 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 另一个猛烈地要离去风尘, 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奔!
(5)善与恶的关系-魔鬼形象不仅是外在的社会恶的抽象,
而且是内在的人性恶的象征.在浮士德的人生探索和精神发展 中,魔鬼始终没有离开过浮士德并伴随他走完了生命的全程,这 说明人在道德上善恶并存、二元并立,且贯穿终生.而作品中魔 鬼每每引诱浮士德堕落、趋恶,反而屡屡使得他努力向善,则涵 示了善恶互相转化、辩证统一的哲学意蕴.正因为善恶相克相 生,所以才可能互相转化.恶甚至是善的前提条件.“在黑格尔那 里,恶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借以表现出来的形式。这里有双重的 意思,一方面,每一种新的进步都必然表现为对某一种神圣事物 的亵渎,表现为对陈旧的、日渐衰亡的、但为习惯所崇奉的秩 序的叛逆;另一方面,自从阶级对立产生以来,正是人的恶劣的情 欲,贪欲和权势欲成了历史发展的杠杆“-马克思
英国文学
约翰逊时代
约翰逊, 约翰逊,Samuel Johnson, 170917091784 鲍斯威尔, James Boswell, 1740-1795
18世纪英国文坛 世纪英国文坛 盟主,诗人, 盟主,诗人,批评 传记家. 家,传记家.历经 8年之久独自编撰 年之久独自编撰 英文辞典》 了《英文辞典》, 奠定了其声誉.编 奠定了其声誉. 辑《莎士比亚戏剧 集》.晚年代表作 诗人传》 《诗人传》.
小说的兴起
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而产生和壮大起来的中产阶级需要 用一定的文学形式反映他们的观念和要求, 用一定的文学形式反映他们的观念和要求,而小说正生逢 其时地担当了这一重任. 其时地担当了这一重任. 17世纪以来 历史,传记,游记,日记, 世纪以来, 从17世纪以来,历史,传记,游记,日记,人物特写和期 刊文论等散文体裁的发展都为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文学条件. 刊文论等散文体裁的发展都为小说提供了有利的文学条件. 妇女的参与. 妇女的参与.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剥夺了妇女原来在家里做 手工或在作坊里劳动的机会,她们大多受过一定教育,是 手工或在作坊里劳动的机会,她们大多受过一定教育, 小说的理想读者. 小说的理想读者. 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 印刷和出版业的发展.
第二节 英国文学
一,18世纪早期文学:(古典主义)蒲柏时代, 18世纪早期文学:(古典主义 蒲柏时代, 世纪早期文学:(古典主义) 奥古斯都时代" "奥古斯都时代" 写实小说(兴起的原因):笛福,斯威夫特, ):笛福 二,写实小说(兴起的原因):笛福,斯威夫特, 理查逊,菲尔丁,斯摩莱特( 理查逊,菲尔丁,斯摩莱特(Tobias Smollett , 1721—1771) 1721—1771) 约翰逊时代 时代" 中后期) 三,"约翰逊时代"(中后期) 前浪漫主义文学:感伤主义文学 墓园诗派, 文学, 四,前浪漫主义文学:感伤主义文学,墓园诗派, 复古倾向与哥特小说;彭斯( 复古倾向与哥特小说;彭斯(Robert Burns, 1759-1796),布莱克( 1759-1796),布莱克(William Blake, ),布莱克 1757-1827) 1757-1827)
外国文学史2
6.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雨果: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旗手人物。 (2)夏多布里昂: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之一 《基督教真谛》 (3)斯达尔夫人: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又一先驱 《黛尔菲娜》《柯丽娜》 (4)乔治。桑:法国重要的浪漫主义女作家 爱情婚姻小说、社会小说、田园小说p104上数第 3段 (5)缪塞:法国“莎士比亚”
(3)热爱大自然,赞美大自然; (4)重视中世纪的民间文学,提出“回到中世纪” 的口号; (5)夸张的手法、强烈的对比、离奇的情节。 4.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德国是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理论策源地。 (1)“耶拿派”p100上数第2段 “大小施莱格尔”、诺瓦利斯 《雅典娜神殿》 蒂克:《民间童话集》《金发的艾克贝尔特》 (2)“海德堡”派 阿尔尼姆、布伦塔诺 《儿童的奇异角号》
(2)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征p135下数第1段 5.无产阶级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毕希纳:德国早期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作家。 《丹东之死》 维尔特:德国工人运动中涌现出来的工人诗人。 被称为“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 人”。 《刚十八岁》《铸炮者》《我愿做一名警察总监》 6.其他国家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勒凯(瑞士):《绿衣亨利》 安徒生(丹麦):《安徒生童话》
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世界文学史上第 一部正面描写工人阶级生活和斗争的长篇小说。 (2)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p134下数第2段 4.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作家作品 (1)代表作家作品 普希金《叶普盖尼。奥涅金》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 典型。P136上数第1段 小人物:19世纪俄国文学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 社会底层的、被欺凌被侮辱者的典型。P136上 数第2段
外国文学——18世纪文学 (启蒙主义文学)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第一节概述启蒙运动:18世纪兴起于欧洲的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文艺复兴的继续和发展,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它比文艺复兴具有更强的政治革命性质,直接为资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制造舆论;启蒙运动中形成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称为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的矛头主要是对准宗教迷信和封建专制制度的。
启蒙主义的体系的核心是理性。
启蒙主义者把资产阶级的“理性”(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原则)作为衡量一切的准则,最高理想是建立一个永恒完美的“理性王国”。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1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
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三分之二是抨击时政,揭露宗教,只有“后房故事”才具有一点文学色彩。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
过去文学作品的主人公都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王公贵族,18世纪以第三等级为正面主人公,王公贵族成了批评对象。
如鲁宾孙、苏珊(《修女》)、费加罗、露伊斯(《阴谋与爱情》)。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
缺点:有时忽视文学的审美功能,把人物形象变成作者的代言人。
代表作家有:菲尔丁、伏尔泰、卢梭等。
主要成就: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文学状况:一英国文学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一个新兴资产阶级理想中的英雄形象。
鲁滨孙在荒岛依靠火药和文明的工具,用自己的双手建造了一个文明世界,他是西方商业英雄。
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资产阶级征服世界、占有世界的雄心。
在他身上有着创造者和劳动者的品格,精力充沛,百折不挠,富于实干精神和进取精神。
鲁滨逊又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18世纪欧洲文学和启蒙主义(Rationalism)
第五章18世纪欧洲文学和启蒙主义(Rationalism)18世纪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启蒙文学。
它主要包括法国启蒙运动文学、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
18世纪是个过渡世纪,自古以来的各种创作方法在这儿都有长足的发展。
其中的卢梭传统、英国感伤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德国的狂飙突进文学等直接成为19世纪初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前奏;而狄德罗传统,菲尔丁传统,又直接预示了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并为长篇小说的成熟做了最后一次的努力。
莱辛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席勒和歌穗以其独特的古典主义把德国民族文学推上高峰,迎来了德国文学的古典时代。
第一节18世纪欧洲文学特征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但以启蒙文学成就最高。
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8世纪形成了自己的民族文学。
2.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社会政治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市民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
3.自觉地把第三等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了一大步。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来表现启蒙思想,如哲理小说、正剧等等。
第二节18世纪英国文学18世纪英国文学的主要成就是长篇小说。
此外,还有感伤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文学、哥特式小说、前浪漫主义文学等。
古典派启蒙作家有斯梯尔、艾狄生和蒲泊。
斯梯尔(1672—729)和艾狄生(1679—1719)通过他们主办的《闲谈者》和《旁观者》,用优美的随笔写世态人情,进行道德说教,为新兴市民提供了新的道德标准。
他们的散文的叙述和描绘传统,也对现代英国文学有一定影响。
蒲柏(1688一1744)自幼残疾,他发愤写作,20岁出头便用英雄双韵体写了诗歌批评《论批评》。
其语言机智幽默,充满哲理,为后代英国人所继承下来。
他还把荷马史诗译成英文。
18世纪的英国文学
《汤姆·琼斯》的价值就在于用一个烂 熟的套路广泛地描绘了英国的社会生活。
(四)劳伦斯·斯泰恩
斯泰恩是英国感伤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 他的小说对世界文学都有重要的作用,代表 作是《感伤的旅行》。
英国的感伤主义发展到斯泰恩已经形成 一个大的浪潮,感伤主义的名称即因斯泰恩 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确定下来。
很多人认为英国的感伤主义是从理查逊 开始的。
理查逊的小说里也有大量议论的部分。 有些议论被人斥为是“自满自足的中产阶级 的道德说教”。
理查逊小说中细腻的感情分析成为英国 小说中重要的倾向,他还创造了“书信体” 小说。
理查逊小说的整体格调是哀婉的。
(三)亨利·费尔丁
亨利·费尔丁是18世纪英国很有影响的 小说家,他的创作很丰富。最早的小说是 《约瑟·安德鲁斯》,是针对《帕美拉》的 感伤情调写的反讽,费尔丁把它叫做“散文 滑稽史诗”,是对当时以理查逊为代表的作 家创作的一系列感伤小说的讽刺。
(五)约拿旦·斯威夫特
约拿旦·斯威夫特(1667-1745)在文学 史上有独特的地位,代表作是《格列佛游 记》。
《格列佛游记》一共分为四部分:第一 部分叫“小人国”;第二部分叫“大人国”; 第三部分叫“飞岛”和“飞岛的地下部分”, 第四部分叫“慧马国”。
《格列佛游记》第四部分“慧马国”写 的是主人公格列佛漂流到一个孤岛,被一群 野人包围,一匹马把格列佛带到了“慧马 国”。格列佛回到人类社会后,被不相信他 的人关进疯人院。他的妻子让大夫为他做一 个诊断。结果格列佛一见到穿着严肃的医生, 就把他们称为“野人”,认为这些穿着文明 的人和岛上没穿衣服的人是一样的。
18世纪欧洲文学概述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漂流记》
鲁滨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 鲁滨孙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一个“真正 的资产者” 恩格斯语)的典型。 的资产者”(恩格斯语)的典型。 《鲁滨孙漂流记》以当时流行的个人游 鲁滨孙漂流记》 记传说的方式写成,它之取得第一部英 记传说的方式写成, 国小说的地位,靠的是它的主题, 国小说的地位,靠的是它的主题,而不 是它的技巧。 瓦特《小说的兴起》 是它的技巧。 (瓦特《小说的兴起》)
– 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启蒙文学中出现了多种新的 为便于宣传启蒙思想, 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刺小说、 文学形式,如哲理小说、正剧、游记体讽刺小说、 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 书信体小说、对话体小说、教育小说等。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特点
① 英国的启蒙运动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发生的 。 英国的启蒙运动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发生的。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
十八世纪的现实主义小说是在流浪汉小 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说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它以社会中下 层人物为主人公;以日常生活和社会风 层人物为主人公; 习为题材;以日常语言和严格的写实为 习为题材; 主要表现手段。 主要表现手段。
英国文学: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
情节 人物 时间 地点 读者
史诗
历史或传说
无时间, 无时间, 三一律, 类型化 三一律, 时间的永 恒 个性化 具体化
对环境的 忽略
少数有教 养的读者 中产阶级 甚至佣人, 甚至佣人, 有闲的妇 女
当代性,特 当代性, 殊性, 现实主义 殊性,个人 经验占首要 小说 地位
环境描写 精细化
小说兴起 新闻出版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应用;普通读者群的出 新闻出版的发展;印刷术的发明应用; 的原因 现;书商的作用,经济利益的驱动。中产阶级的强大和 书商的作用,经济利益的驱动。 自信。 自信。
18世纪-19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
18世纪-19世纪欧洲的文学作品有:1.简·奥斯汀《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是19世纪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伊丽莎白和达西等人的爱情故事,探讨了社会阶层、家庭背景和婚姻观念等问题。
2.拿破仑·希尔《思考致富》:这部作品是成功学经典之一,强调了积极思考和意志力对于实现成功的重要性,对于后来的成功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3.贝纳尔·勒·布列蒂埃《悲惨世界》:这部小说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弗朗辛等人的悲惨命运,探讨了社会不公和人性的复杂性。
4.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浮士德》:这部作品是德国文学的经典之作,是一部史诗性的巨著,通过描写浮士德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人生的意义。
5.查尔斯·狄更斯《双城记》:这部小说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故事,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历史的必然性。
6.伊凡·屠格涅夫《父与子》:这部小说是俄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巴扎洛夫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冲突和个人的自由与责任。
7.居斯塔夫·福楼拜《包法利夫人》:这部小说是法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艾玛的人生经历,探讨了人性的堕落和社会的冷漠。
8.爱德华·摩根·福斯特《印度之行》:这部小说是英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一位印度男子与一位英国女游客之间的故事,探讨了文化差异、信仰和人性等问题。
9.路易吉·皮兰德娄《六个寻找作者的剧中人》:这部戏剧是意大利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实验性的叙事手法和复杂的剧情设计,探讨了戏剧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10.赫尔曼·梅尔维尔《白鲸》:这部小说是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描写一位捕鲸船船长与一头白鲸之间的斗争,探讨了人类的野心、信仰和道德等问题。
18世纪英国文学分类
18世纪英国文学分类
1. 小说:其中包括著名的作品如《傲慢与偏见》、《苔丝》、《艾玛》等。
2. 诗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诗人是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
3. 散文:主要包括评论文章、哲学、政治和宗教论著等。
4. 戏剧:其中代表作品有奥斯丁的《诺桑觉寺》、谢里登的《学校奶油》。
5. 游记:以詹姆斯·库克的《太平洋航行日记》最为著名。
6. 儿童文学:其中代表作品有路易萨·梅·阿尔科特的《小公主》和爱丽丝·福尔曼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7. 教科书:由于普及教育的需要,18世纪英国出现了一批教科书,包括语法、词典、百科全书等。
十八世纪欧洲文学
主张:强调感情与理智、理想与现实、人类和自然的和谐统一
以希腊艺术为标准,借鉴民间文学的长处,形式完整、语言纯洁
在18世纪的文献中,没有“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更没有人把歌德和席勒的作品 称为“德国古典文学”。1839年德国文学史研究的创始人盖尔维努斯第一次提出 “古典文学”这个概念,把歌德和席勒于1800年左右创造的文学称为“古典文 学”,称这一时期为“古典文学时期”,从此以后,“德国古典文学”这一概念就 正式被人沿用。 歌德最伟大
第四卷:智马(慧骃)国 ,这里的马是高雅贤良的,而人却是一种野蛮粗俗
的动物(名为“耶胡”),马是该国有理性的居民和统治者 ,格列佛向他们 讲述外面的世界,使他们非常震惊
格列佛:是个正面的理想的人 ,勤劳勇敢、 机智善良
主题:通过奇遇反映了18世纪前半期英国社会的一些矛盾,揭露批判了英国统治阶级 的腐败和罪恶,和英国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疯狂掠夺和残酷剥削。 第一卷:小人国乃是当时大英帝国的缩影:政客勾心斗角,对外的战争 第二卷:通过大人国国王对格列佛引以为荣的英国选举制度、议会制度以及种种政教 措施所进行的尖锐的抨击,对当时英国各种制度及政教措施表示了怀疑和否定 第三卷:作者把讽刺的锋芒指向了当时的英国哲学家,脱离实际、沉溺于幻想的科学 家,荒诞不经的发明家和颠倒黑白的评论家和史学家
对汤姆嫉妒、诬陷、算计,故意隐瞒汤姆的真实身份
苏菲亚:完美的女性形象,美丽温柔、善良宽厚,感情真挚,善解人意,
宽宏大度,能明辨是非
艺术成就:
一、作者忠于自己“严格模仿自然”的原则,同时以讽刺
性的手法,喜剧式地描写现实生活的本来面目。
二、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这在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质,
18世纪西方文学
新古典主义 (NeoClassism)成
亚历山大•蒲 柏Pope
为时尚
理查德•斯梯
尔Steele Talter
约瑟夫•艾迪 Spectator
生Addison
英国文学史
上最伟大的
讽刺散文作
家
《格列佛游
乔纳森•斯威 记》 夫特Swift Gulliver's
Travels仿游
记体
布商来信
散文出现繁 荣
德国古典文 威廉·麦斯
特不满足商
人狭隘庸俗
古典主义时 期:魏玛十 年合作 (17941805):
教育小说《 威廉·迈斯 特的学习时 代》 (1796)
的环境,立 志投身戏剧 事业,要在 诗歌和戏剧 中追求更高 的人生理想 。最后,威
廉放弃了戏
剧艺术加入
了一个为人
田园牧歌体 类服务的秘
长诗《赫尔
曼与窦绿苔
本知识,从
事实际工作
。经过漫
游,威廉把 教育小说: 儿子送进教 《威廉·麦 育区,自己 斯特的漫游
时代》
(1829)
晚年时期 (18141832):
教育小说:
《威廉·麦
斯特的漫游 威廉·麦斯
时代》
特曲折漫长
(1829) 的生活经
历,表现了
歌德对社会
理想的探
索:人要自
我克制、自
我完善,成
为完整和谐
的人 ;人
俗易懂,开
后期启蒙作 家:博马舍
法国
后期启蒙作 家:博马舍
这个婚礼故 事更富有斗 争精神和政
治色彩,费
《费加罗的 加罗的胜利
婚礼》
代表了第三
等级对于封
18世纪英国文学
⑤
典型性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 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要求除了细节真实外,还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小说 《汤姆·琼斯》中,菲尔丁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塑造 汤姆·琼斯》 了同一类型而不同特点的一系列典型人物
身份的焦虑
英国学者威廉· 英国学者威廉·布洛姆在总结有关身份问题的最 近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 近研究成果时简要概括到:“身份确认对任何个人 来说, 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无意识的行为要求,个人 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 努力设法确认身份以获得心理安全感,也努力设法 维持、保护和巩固身份以维护和加强这种心理安 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 全感,后者对于个性稳定与心灵健康来说,有至关重 要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 要的作用。从婴儿期到成年以至老年,身份确认这 一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 一行为要求一直发挥着作用“。而一个人的身份 包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 包括诸多层面,根据荷兰学者吉尔特·霍夫斯塔德有 关文化身份的论述, 关文化身份的论述,一个人始终同时属于以下不同 层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 层面或身份标志:如国家层面、地域/种族/信仰/语 言层面、性别层面、代的层面、阶级或身世层面、 组织或职业层面等等。
18世纪英国文学 18世纪英国文学
古典主义 现实主义 感伤主义
·知识点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18世纪英国启蒙文学的三个阶段 现实主义小说的特点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重要作家作品:笛福《鲁滨逊漂流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理查生《帕米拉》 理查生《帕米拉》 菲尔丁《汤姆·琼斯》 菲尔丁《汤姆·琼斯》※ 斯泰恩《项笛传》 斯泰恩《项笛传》 扬格《夜思》 扬格《夜思》 格雷 《暮畔哀歌》 暮畔哀歌》 哥特式小说 感伤主义及其特点 “暮畔诗派” 暮畔诗派”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 (《外国文学史》PPT)
从显性层面上来说,这部小说的最大贡献 在于成功地塑造了鲁滨逊这一资产阶级上升 时期的正面典型形象。 但从象征层面来看,鲁滨逊所处的海上 “荒岛”其实是人类远古生活状态的象征。
乔纳森•斯威夫特(1667—1745)是英国启 蒙主义文学中杰出的讽刺作家,作品有小说、 诗歌、散文和书简。小说《格列佛游记》 (1726)是他讽刺文学中最为出色的作品。
高特荷德•艾弗拉姆•莱辛 (1729—1781)是德国启 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也是 德国民族文学的奠基人。
莱辛著作颇丰,理论著作有《汉堡剧评》 (1767—1769)、《拉奥孔,论绘画和诗歌 的界限》(1766)等。在美学理论上,他强 调艺术必须克服脱离现实的倾向,要发挥各 种艺术形式的特性,真实而生动地反映现实。
伏尔泰(1694—1778)原名弗朗索瓦•马利 •阿鲁埃。文学创作中成就最大的就是哲理小 说,一共出版了26部之多。著名作品有《査 第格》(1748)、《老实人》(1759)、 《天真汉》(1767)等。
德尼•狄德罗(1713—1784)是法国新一代 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和作家。他组织和主编的 《百科全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与反动势力 进行斗争的理论阵地,并以此把法国启蒙运 动推向高潮。
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1762—1796)即位 之初,假意接受启蒙思想,标榜“开明君主” 制度,鼓励文学创作,出版杂志,并亲自动 笔写作,但其目的是要使文学为其统治服务。
杰尼斯•伊凡诺维奇•冯维辛(1744—1792) 是俄罗斯最早出现的具有启蒙思想的作家之 一。
亚历山大•尼古拉耶维奇•拉 吉舍夫(1749—1802)是较为 激进的俄国启蒙学者之一。他 写过哲学、政论著作和文学作 品,其中最重要的是《从彼得 堡到莫斯科旅行记》(1790)。
18世纪的欧洲出现了一次更为伟大的思想 解放运动——“启蒙运动”。 它于17世纪最早萌芽于英国与荷兰,随后 在法国、德国、俄国、意大利等国广泛传播 开来,成为思想文化的主潮。其中,法国启 蒙主义运动最具典型性。
18世纪文学概述
在欧洲文化史上,莱辛是与伏尔泰、 狄德罗等齐名的人物,他在德国启蒙运动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海涅曾说:“在路德 之后,德国文学没有产生过比莱辛更伟大 、更卓越的人物。”
(二)征飙突进运动 • 德国启蒙运动的继续和发展,表现为18世纪 70年代声势浩大的狂飙突进运动。 • 赫尔德和歌德是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创者。 • 赫尔德在青年时期写出《关于近代德国文学的断 片》和《批评之林》、《论语言的起源》、《莪 相和古代民族的诗歌》、《莎士比亚》 。 • 歌德在这一时期写下了名剧《葛兹· 伯利欣根 冯· 》和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 • 席勒的剧本《强盗》和《阴谋与爱情》。
(六)农民诗人彭斯 • 当英格兰感伤主义诗歌风靡之时,苏格 兰出现了一位伟大的诗人彭斯。彭斯(1759 一1796)出生于贫苦的佃农家庭,只在童年 读过几年书,以后利用劳动之余自学。在 苏格兰民问传说和歌谣的哺育下,他十几 岁就开始写诗,第一部诗集《苏格兰方言 诗集》出版于1786年,轰动了苏格兰。
莱辛(1729-1781)是一个牧师的儿子,家庭相当 贫穷。他少年时代就学习了希腊、拉丁、希伯 来等古代语言。1752年在威登贝尔格大学获 博士学位。1759年到l760年出版了《关于当 代文学的通讯》,对高特舍特展开了激烈的斗 争,并写了许多寓言。1766年完成美学名著 《拉奥孔》,系统地阐述了诗(文学)与画(美术 )的特征与区别。1767年应邀担任汉堡“民族 剧院”的顾问和剧评家,写下了著名的《汉堡 剧评》。1771年完成著名的悲剧《爱米丽亚· 迦洛蒂》。
《格列弗游记》(1726)是斯威夫特惟一 的一部长篇小说,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 分《小人国》,讽刺宫廷中几个集团的争 权夺利、大臣们的阴谋诡计、议会中各党 派的斗争。
(四)菲尔丁的《汤姆· 琼斯》 • 菲尔丁(1707-1754)是英国18世纪著名的 小说家和戏剧家。他的作品揭露了统治阶级 的骄奢淫逸、卑鄙无耻、庸俗虚伪、贪婪腐 败的种种罪恶;对贫富悬殊、强取豪夺等不 公平的现象给予辛辣尖锐的讽刺;流露出作 者对真理、公平、自由和幸福生活的憧憬和 热爱。
第十讲 十八世纪英国文学
1、讽刺统治集团内部的阴谋倾轧 小人国里复杂的权力争夺和宗教纠纷 2、对新思想和科学思潮、理性的讽刺 飞岛国的废物哲学家 飞岛国的奇特“科学研究” 慧马国的纯粹理性统治:yahoo(粗鲁、粗俗) 3、攻击英国对爱尔兰的奴役和海外殖民
(二)启蒙主义中期(18c.40s——50s):小说 成就最高 1、约翰逊(1709-1784):18世纪中后期英国
歌是英国新古典主义最高发展,把英雄双韵体推到近乎 完美的地步;代表作讽刺史诗《夺发记》
2、
(1661-1731):英国近代长篇小说奠基
人;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
3、
(1667-1745 ):讽刺艺术大师;
代表作《格列佛游记》
1、叙事文学的悠久历史 2、 的产生:18世纪城市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兴起
(1741-1748)
1、故事情节:
a、帕美拉与B先生的引诱与被引诱 b、克拉丽莎逃婚,陷入拉夫雷斯的圈套 克拉丽莎被拉夫雷斯陷害,身心遭受重创 拉夫雷斯爱上克拉丽莎,克拉丽莎坚贞不屈
2、《帕美拉》与《克拉丽莎》在当时欧洲的影响:
a、菲尔丁的嘲弄 b、强烈的社会反响 c、狄德罗的盛赞;卢梭与歌德争相模仿
Robinson Crusoe 全 名:
《约克镇海员鲁滨逊〃克鲁索自述他的生涯及惊奇冒险;他独居美洲 海边奥龙诺克河口附近的荒岛上达28年,同舟者都于海难中丧生,鲁 滨逊〃克鲁索一人独自漂流岸上,侥幸余生;最后同样情节奇特,一 只海盗船将他从岛上救出》
新闻背景:1704年,一个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英格兰水手,因和 船长发生冲突,被遗弃在距智利海岸约500里的一个荒岛上,4年之后 获救
18世纪文学概述
各国社会政治情况
英国 法国 德国 意大利 俄国
18世纪的欧洲是 世纪的欧洲是 反封建斗争最激烈的 时期。 时期。
启 蒙 文 学
1、启蒙运动 、 发生在18世纪, 发生在18世纪,是继文艺复兴之后又一次反封建反教 18世纪 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政治革命运动, 会的思想文化运动、政治革命运动,是为资产阶级政治革 命进行思想准备的阶段, 命进行思想准备的阶段,比文艺复兴运动带有更加强烈的 政治革命性质。启蒙运动的主要主张参考教材。启蒙运动 政治革命性质。启蒙运动的主要主张参考教材。 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的代表人物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2、启蒙文学 、 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 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运动是西方资产阶级第二次 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启蒙文学是这一运动的组 成部分。启蒙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教材123 125页 123- 成部分。启蒙文学的思想艺术特征:教材123-125页,代 表作家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表作家有:伏尔泰、卢梭、狄德罗等。
内容、 内容、与笛福的比较
小人国:高跟党 低跟党 小人国:高跟党VS低跟党 大人国: 大人国: 飞岛国 慧骃” “慧骃” 国 大端派VS小端派 大端派 小端派
笛福使鲁滨逊落难荒岛,艰苦创业,表明文明人利用和 笛福使鲁滨逊落难荒岛,艰苦创业, 改造自然的能力,斯威夫特却让格列弗证明文明人的堕落; 改造自然的能力,斯威夫特却让格列弗证明文明人的堕落; 笛福写他的人物历尽磨难苦尽甘来, 笛福写他的人物历尽磨难苦尽甘来,斯威夫特却让他的 人物一直苦苦挣扎; 人物一直苦苦挣扎; 笛福的小说基本上是新闻报道之类的写实风格, 新闻报道之类的写实风格 笛福的小说基本上是新闻报道之类的写实风格,斯威夫 特却驾驭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离奇古怪的世界。 想象的翅膀 特却驾驭着想象的翅膀,创造出离奇古怪的世界。
18世纪德国文学
• 对旧世界美好事物的赞美与摧毁在浮士德的行 动中是同步的。
• 浮士德若要为自己的发展而牵涉到他人,那么 他必须为他们的发展承担某种责任——或者要 为他们的毁灭负责。
第三变形:发展者
• 在第二部中浮士德实现了从 私人世界进入公众生活,尽 自己的一切力量对付自然和 社会的过程,从而一个发展 者的身份实现了有效反对封 建宗法世界的途径:去构造 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来掏 空或破坏旧世界。
“人必须每天每日去争取生活与自由, 才配有自由与生活的享受。”
• 意识形态性阐释
——自文艺复兴三百年来, 西方资产阶级发展的历程 艺术化变形与展现。
• 剧诗的现代性阐释
——一生展示发展历程的现 代人的代表。
——“描写现代生活的‘伊 利亚特’”(普希金)。
“恶”的本质
• “我是永远否定的精灵<……> 因为发生的一切终归要毁灭; 所以什么也不发生,反而更好 些。因此,你们称之为‘罪 孽’、‘破坏’的一切,简言 之,所谓‘恶’,正是我的恶 原质和本性。”(《书斋》)
克的两部市民悲剧:《萨拉·萨姆 逊小姐》(1755)、《爱米莉亚·迦洛蒂》 (1772);其理论著作:《拉奥孔》(1766) 、《汉堡剧评》(1769) 把德国文学引向 了正确的发展轨迹。
《萨拉·萨姆逊小姐》 (1755)
• 市民观念和贵族观念的对立——萨拉(Sara) 和玛乌德(Marwood)
歌德笔下浮士德的独特性
• 早先的文学人物浮士德在 出售其灵魂时所换取的都 是一些人类生活中普遍追 求的明确价值,而歌德笔 下的浮士德则不同。后者 所注重的不仅仅是这些价 值,而更是一种生机勃勃 的过程。
18世纪法国文学
概述
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与 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也不断加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城市暴动不断发生。
概述
18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与封建制度的矛盾日益激化,广大人民与 封建统治者的矛盾也不断加深。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城市暴动不断发生。
紧张、激烈的阶级矛盾终于酿成1789年的革命。这是欧洲资产阶级 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比较成功的革命。“这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 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 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
从18世纪20年代开始,启蒙文学逐渐成为当时法国文学的主流。早 期的启蒙文学作家主要有孟德斯鸠和伏尔泰。
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发展到成熟阶段,形成强大的气势,大大 加强了它的战斗性。老一辈孟德斯鸠和伏尔泰等人仍然持续活动,新 一辈作家狄德罗、卢梭等人以更为激进的姿态登上文坛,把法国启蒙 文学推向顶峰。
是法国成就最高的启蒙剧作家。他在思 想上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自称是伏尔 泰和狄德罗的学生。他在戏剧方面的成 就,主要是以费加罗为主人公的三部喜 剧:《塞维勒的理发师》、《费加罗的 婚礼》、《有罪的母亲》。法国国王路 易十六甚至下令禁演此剧,认为它会 “毁掉巴士底狱”。
他的戏剧创作遵循狄德罗指出的方向,鲜明 的反映了革命前夕紧张激烈的阶级斗争。
紧张、激烈的阶级矛盾终于酿成1789年的革命。这是欧洲资产阶级 反对封建制度的一次比较成功的革命。“这是第一次完全抛开了宗教外 衣,并在毫不掩饰的政治战线上作战;这也是第一次真正把斗争进行到 底,直到交战的一方即贵族被消灭而另一方即资产阶级获得完全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析18世纪文学的背景:
①产业革命;②启蒙运动;③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包括洛克重视感觉和经验的唯物主义哲学及社会政治理论,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瓦特的蒸汽机以及当时的光学理论等;④古希腊文学传统。
简述18世纪文学的特征:
(1)古典主义仍占有重要地位,启蒙文学成就最高,两种主要创作方法在该时期都有质的飞跃,直接为19世纪两种主要思潮的出现打下了基础。
继英(16世纪)、法(17世纪)后,德国在1S世纪形成厂自己的民族文学。
(2)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它与17世纪古典主义同属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思潮,但古典主义拥护国王,启蒙主义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启蒙文学自觉地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写普通人的普通生活、普通情感,这在文学的人民性方面前进丁一大步。
(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
如正剧、哲理小说等等。
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及文艺复兴运动后所掀起的一场更为激烈、广泛的反封建、反教会,具有全欧性的思想文化运动。
启蒙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它有两大特点,一是反对宗教蒙昧主义,宣扬理性与科学;二是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宣扬民主与法制。
简析18世纪启蒙文学的特点。
①启蒙文学具有鲜明的倾向性和教诲性。
②启蒙文学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倾向。
哲理小说:是18世纪在法国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用小说的形式表现作者的哲学观点和社会看法。
不重视情节、环境的描写和人物形象的刻画,而把人物的形象作为一种寓意,常用体裁有书信体、对话体、游记体等。
哲理小说对开启民众思想起到了积极的意义。
启蒙戏剧也称“正剧”或“市民剧”,它是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由法国的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
其特征是打破了悲、喜剧的界限,描写日常生活,以平民为主人公,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教育功能。
代表作有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等。
“狂飙突进”运动:是18世纪七十至八十年代中期发生在德国的一次全国性资产阶级文学革命运动,因克林格尔的剧本《狂飙突进》而得名,它充分肯定个人的地位和个性的自由发展,崇尚感情,肯定自然,推崇天才,带有狂热的个人主义倾向和反叛精神,在反封建和强调文学的民族性方面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赫尔德是运动的精神领袖,青年歌德和席勒是主要作家,代表作品是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阴谋与爱情》。
什么是感伤主义?
答:感伤主义首先出现于18世纪后半期的英国,名称从斯泰恩的小说《感伤的旅行》而来。
感伤主义作家把现实矛盾看成是理性社会的罪恶,因而对理性采取否定态度。
他们在作品中批评贵族与大资产阶级的罪恶,同情下层人民的处境。
在艺术上,重视感情的力量,力图引起读者对主人公的同情,达到作者的创作意图。
感伤主义作家注意描写平民形象,而且创造了日记体、游记体等新小说形式,给欧洲文学带来了新因素。
什么是哥特式小说?
哥特式小说是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
这种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写其中因恋情或因财产而引起的凶杀复仇,充满神秘、怪诞、恐怖和刺激,代表作是瓦尔蒲的《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的《渥多尔弗的秘密》。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的主要贡献有哪些?
莱辛是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
其主要贡献有三:一是美学理论。
《拉奥孑L》(1766)探讨的是诗与画的界限。
二是戏剧理论。
《汉堡剧评》(1767—1769)强调戏剧的社会教育作用和民族特性,要求反映市民阶级的生活、愿望和情感。
三是戏剧贡献。
其喜剧代表作是《明娜•封•巴尔赫姆》(1767)、市民悲剧代表作是《萨拉•萨姆逊》(1755)和《爱米莉娅•迦洛蒂》(1772)。
歌德
论述浮土德的艺术形象。
这一生的痛苦曲折经历中,浮士德表现出坚韧顽强、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品格。
在他不断得到与不断失去的整个人生过程中,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他生命饱满,感受丰富,痛苦促使他深入思考,失败磨砺他的意志,内心不断生出的种种意愿使其精力旺盛,永远开拓。
:这种永远不满足、锲而不舍的性格特点,构成了有名的“浮士德精神气这正是欧洲
资产;阶级上升时期,那些渴望摆脱蒙昧、获取真知而勇往直前的优秀知识分子的写照,也是人类生生不息不断向前的象征。
另一方面,浮士德形象中又具有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等现实欲求中;另一方面,他又未被这些弱点和错失所淹没,而是一次又一次勇敢地超越了自我,不断走向新的里程。
梅非斯特正是前者的象征,是情欲和恶的化身,;玩世不恭,寡廉鲜耻;浮土德精神则是后者在和前者的对立斗争中,不断获得完善。
这两个方面对立统一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歌德唯物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自身的复杂性和真实性,同时也表明人类探求真理的艰巨性。
浮士德的形象具有不朽的意义。
“浮士德精神”显示了世界和人类在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超越自身的发展与进步,表达了一个人在与外界的冲突中,尽管会有失败和灾难,尽管会有错误与迷失,但只要永远求索开拓,最终会找到人生的真理,为实现崇高的目标而奋斗。
而这种追求过程本身体现了真正的人生意义。
论述《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浮士德》作为一部不朽的世界名著,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首先,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交替和结合使用,这是诗剧的重要特征。
诗剧中的瓦格纳形象、玛甘泪形象,“城门之前”一场的城郊节日生活情景,乱七八糟的学术界及乌烟瘴气的“紫金城”等描绘,基本是现实主义的;而“瓦尔普斯之夜”、远古希腊的旅行、海伦形象及其种种生活故事、填海场景等,又都基本上是浪漫主义的。
浮士德形象的塑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结合,在他身上所发生的一切,既有符合现实的事件,现实的环境,如书斋中的迷惘、情欲的诱惑、立志干大事业等,又有幻想的情节,虚构的环境如和魔鬼的订约、返老还童、对海伦的迷恋等。
作者用幻想的情景和真实的生活,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交织出一瑰丽奇异的艺术图画。
其次是对比手法的运用。
从艺术结构上看:第一部从开阔的夭界到狭隘的书斋,逐次展现出开朗的市民生活、—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庸俗嘈杂的小酒店、优美娴静的爱情生活;第二部从光明灿烂的大自然而到混乱的“紫金城”,逐次展现清明典雅的古希腊,叛乱四起的没落帝国、和平劳动的理想之邦;歌德就这样运用对比的结构形式,展开情节来突出浮士德精神的发展及其曲折、复杂的探索过程。
从人物的关系看,浮士德和梅非斯特、瓦格纳、玛甘泪都处于对比之中,瓦格纳的学究性、术士性,梅非斯特的否定性、虚无性,玛甘泪的市民情趣等,在与浮土德的关系运演中更加突出了浮士德精神。
第三,辛辣的讽刺和隐晦的象征,也是诗剧的重要表现手法。
有嬉戏性评述,有滑稽歌谣,有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有某种抽象思想外形化,还有人造人、魔女之厨等等,诗人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使作品丰富多彩,斑斓多姿,既有对当时现实生活的嘲讽批判,同时又建构了广阔深邃的意义空间。
简述浮士德形象的基本特征。
①浮士德形象的基本特征是他那永不满足、不断追求的性格。
浮士德一生不断地犯错误,但他从未沉沦,在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继续探索。
这种精神体现了上升时期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进取精神。
②浮士德性格的另一个特征是它的内在的矛盾性。
他除了不断追求崇高理想的一面之外,还有贪图尘世享受的一面。
前一方面促使他前进,后一方面使他在魔鬼的诱惑下犯错误。
他的这种矛盾性也是当时资产阶级本身存在的两面性的反映。
席勒
为什么说席勒的《阴谋与爱情》是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
席勒的《阴谋与爱情》之所以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是因为①剧本勇敢地把当时德国的黑暗现实搬上了历史舞台;②作者公开地站在平民一边,维护平民尊严,谴责达官贵人;③剧本除“爱情”外,还有一条“阴谋”的线索,通过宰相瓦尔特和小人伍尔牧的线索,为“爱情”悲剧提供了真实可信的背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