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 马说(第一课时)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1)课件
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7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足以 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 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 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 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 ②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千里 马啊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18
当堂训练一(用原文回答):
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全文的主旨: 其真不知马也
3、指明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的句子:
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
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
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
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下一石粮食。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
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
却吃不饱,力气 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
以千里称(
)也著。称
马之千里者,一食(吃一顿)或(有时 )尽(
)粟形一容石词。作食动(词,吃尽
)马者不知其(
)能通(“饲”),千喂里养(
它 )而能食够
数量词作动词,行千里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
4
中考模拟演练
Work seriously
(通“饲”,喂养 )也。是(这样的)马也,虽(
)有虽千然里之能( ),能食力( )不吃饱,力不足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优质课件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语气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转折语气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诘问、感叹语气
合作探究 通假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同“饲”,喂 )
才美不外见( 同“现”,显现、表现 )
合作探究
古今异义
精读细研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 马”之间的关系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 乐不常有。
精读细研
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 想感情? 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 的无限痛惜之情。
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
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语气词,表判断。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同“耶”,表示疑 问,相当于“吗”。
整体感知
译:用马鞭赶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喂养它,却不能让它竭尽才能,听它鸣叫,却 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马鞭面对它,说: “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 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词多义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
)
之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
马之千里者(
定语后置标志
)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词,不译
)
安求其能千里也(
代词,它
)
其 其真无马邪( 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 )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的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23《马说》教案
23.马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3、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过程与方法:1、朗读法。
根据本文以对话为主的特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
2、讨论法。
培养学生在课堂内外讨论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正确认识社会,正确认识自己,修炼真才实学,努力奋发。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文中所阐述的深刻道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相结合。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找韩愈的资料,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词并结合文章下面的注释能自己疏通课文。
一、新课导入从古至今,人们都喜欢马,对马的印象很好。
有很多关于马的成语,如一马当先、天马行空、千军万马、马到成功、马不停蹄、老马识途、龙马精神、跃马扬鞭。
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唐代文学家韩愈写的一篇关于马的文章。
二、正课学习(一)识其人1.作者介绍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
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和柳宗元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
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
2.背景资料《马说》大约写于韩愈步入仕途之前。
韩愈于二十五岁考中进士,因文章而名扬四方。
他奉经守儒,是儒家思想的践行者,为了积极出仕,他多次上书宰相,以及地方的封疆大吏,一再重申自己的观点,希望当权者能理解自己、信任自己、重用自己。
可惜,韩愈多次上书,当权者却未予理睬。
此时,韩愈正值壮年,雄姿英发,空有满腹经纶而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感慨激烈之志、抑郁不平之气便沛然充盈于胸,愤然写下《马说》,以寓其志。
3.知识链接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
可以说明事理,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事物,都是为了阐明一个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教案设计教案设计:教学内容:《马说》教材分析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分析:《马说》是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文阅读材料。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旨在让学生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
教学目标:1. 了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2. 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关爱之情;3. 能正确理解和朗读古文《马说》;4. 能独立编写和朗读对马的描写。
教学步骤:导入(5分钟):教师可以通过图片或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马的形象和特点,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引导学生对马的生活习性进行简单描述。
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马说》这篇古文,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大意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词语的意思和句子的结构。
讲解(15分钟):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详细讲解马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要写《马说》这篇古文。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
练习(10分钟):通过阅读理解题目的形式,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答题、填空题等,让学生动手操作,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和运用。
拓展(10分钟):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或互动讨论的方式,了解其他动物的生活习性和特点,并进行展示或分享。
让学生在拓展的过程中加深对动物的了解,并提高综合素养。
总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马的特点和生活习性,并鼓励学生关注和保护动物。
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鼓励。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独立编写一段对马的描写,并准备下节课的课前预习。
板书设计:主题:《马说》重点词语:马群、奔驰、驰骋、高傲、活泼、聪明生活习性:勇猛、好动、敏捷、贪吃、好奔跑作者写作意图:关注和保护动物教学反思:这篇古文《马说》生动地描绘了马的形象和特点,通过这一人与动物的亲密接触,使读者对马的生活习性感到亲切。
这对学生提高古文阅读能力、培养对动物的关爱之情有一定的帮助。
《马说》教学设计详案
《马说》教学设计详案【教材分析】《马说》是部编语文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
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
当时,韩愈初登仕途,却一直得不到重用,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对统治者埋没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充溢其中。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学情分析】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
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2.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
因此在这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3.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
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
所以这一环节引导学生根据背景资料等,理解作者的情感。
【设计理念】从刘备和的卢马的故事导入,引发学生们对千里马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整堂课的设计过程中,“读”贯穿课堂始终,采用“走进文本,读出‘意味’”、“探究内容,读出‘情味’”、“知人论世,读出‘寓意’”、“各抒己见,谈出‘新意’”四个大环节来逐步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读以及教师的参与,在于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读中感受作者情感,合作探究中愉快学习,实现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化素养与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让学生明白当今社会的优越性,并寻找到自我被赏识的途径,最终轻松突破教学重难点,达成本课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短文中“食、见、策、尽”等实词和“其、也”等虚词的用法。
2. 理解文中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的关系,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课文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23课《马说》知识点一、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
河阳(今河南孟县)人。
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
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他的散文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故事背景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
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
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
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
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
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
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马说》PPT教学电子课件
2、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 人才的人却不常有。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 散文尤其著名,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 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2、写作背景:
《马说》写于贞元十一年(795年)至十六年(800年)之间。当时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 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四十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 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他依 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 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全篇作者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揭露了 统治者不善于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社会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 难酬的愤懑。全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 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修饰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
“千里马”是一种比喻,把“人才”比喻成“千里马”。我们以后 也将会成为各种各样的人才,现在,大家能不能以我们学过的文言 文或诗歌名句、名言警句等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序地谈一谈 “人才应具有哪些素质”,或者说“什么样的人能成为人才”?
马说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马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2、熟练朗读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掌握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
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三、了解文体特点“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通常以托物寓意的手法,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
我们学习过的的说体文章有:周敦颐的《爱莲说》。
解题:“马说”即“说说千里马”或者“说说千里马的问题”四、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图片5、6、7)五、疏通文意(课文字词详解)马,①而:表转折,但是。
②故:所以。
③虽:即使。
①祗②辱③于④奴隶人之手,⑤骈死于⑥槽枥之间,不⑦以千里称也。
①祗:只,仅。
②辱:(受)屈辱。
③于:在。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和普通马)一同死。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⑥槽枥:马槽。
⑦以……称:以……著称。
以,凭。
马之千里①者,②一食③或④尽粟一⑤石。
⑥食马者不知⑦其能千里⑧而食也。
①……者:……的马。
②一食:吃一次。
③或:有时。
④尽:吃尽。
⑤石:容量单位。
⑥食(sì):同“饲”,喂。
⑦其:指千里马。
⑧而:表承接。
①是马也,②虽有千里之③能,④食不饱,力不足,⑤才美不⑥外见,⑦且⑧欲与⑨常马⑩等⑪不可得,①是:这。
②虽:虽然。
③能:才能。
④食:吃。
⑤才美:才能和美好的素质。
⑥外见:表现在外面。
见,同“现”,显露、表现。
⑦且:犹,尚且。
⑧欲:想要。
⑨常马:普通的马。
⑩等:等同,一样。
⑪不可得:做不到。
①安求其能千里也?①安:哪里,怎么。
①策之不②以其道,食之不能③尽其④材,⑤鸣之而不能⑥通其意,①策之:用马鞭赶它。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3课《马说》原文+译文“伯乐相马”是一个古老的传说,讲的是春秋时期伯乐发现千里马的故事。
作者在本文中却另翻新意,提出一新颖的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作者能有这样的认识,与他的经历有关。
韩愈年轻时,曾几次上书给当朝权相,希望得到重用,以展才志,但都被冷落。
本文可以说是他的一篇“不平则鸣”之作。
阅读课文,注意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言简意赅的行文特点。
马说文|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马说①文|韩愈世有伯乐②,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③辱于奴隶人④之手,骈死⑤于槽枥⑥之间,不以千里称⑦也。
①选自《韩昌黎文集校注》。
这是作者《杂说》四篇中的第四篇。
题目是后人加的。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②[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马。
③[祗(zhǐ)]只,仅。
④[奴隶人]奴仆。
⑤[骈(pián)死]成批地死去。
⑥[槽枥(lì)]马槽。
⑦[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译】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
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①或②尽粟一石③。
食④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⑤,且⑥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①[一食]吃一次。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下第六单元第23课《马说》教案与反思
(1)字词句的准确理解:学生对一些生僻字、词、句的理解可能存在困难,如“槽枥”、“食马者”等。教师需通过举例、解释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
举例:“槽枥”一词,可结合生活实际,以马槽、马厩的图片或实际场景进行解释,使学生理解其含义。
(2)修辞手法的分析:学生对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难以领会作者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手法表达观点。
举例:分析“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中的比喻手法,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以及作者借此表达的寓意。
(3)文章主旨的把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通过评价马的品质,实际上是在表达对人才的看法和国家命运的关切。
举例:通过讨论、小组合作等方式,引导学生从作者对马的评价中提炼出作者对人才的看法,进而理解文章主旨。
二、核心素养目标
《马说》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设置为: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理解能力,强化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认知与传承,培养批判性思维与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文言文的字词句意,理解文章的结构与修辞手法,深入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增强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力。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发表个人见解,培养独立思考与表达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文化自信,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实践活动环节,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其中,课堂氛围较为活跃。但从学生的讨论成果来看,部分小组在分析课文内容时,观点不够深入,这可能是因为我对他们的引导不够到位。因此,我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帮助学生深入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学生们对于《马说》中的人才观对现代社会的启示有着自己的见解,但部分学生在表达观点时,语言组织能力有待提高。这让我意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关注课文内容的学习,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马说》教案一等奖3篇
《马说》教案8一、教学内容分析《马说》是九年级语文(上)第七单元的第四篇课文。
本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所作的。
其时,作者出登仕途很不得意,心情抑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的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实行了讽刺和控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准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明确文章托物寓意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理解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三、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疏通文意,提升阅读文言文的水平。
2、多种形式地朗读,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和愤懑不平之情。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诵读品味法(采用多种形式地朗读,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2、点拨、启发、讨论法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法五、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走进马的世界(搜集带“马”的成语的与马相关的文学作品)设计意图:锻炼了学生自己动手查阅资料的水平,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把学生带入了文章情境之中。
(二)、解读文题和作者设计意图:学生们温故而知新,了解“说”这种文体和托物寓意的写法。
(三)、朗读课文,走入文本1、学生听课文录音朗读(这样把学生领入了学习的境界中,便于让学生模仿录音从整体上感知课语文)2、学生配乐朗读课文(要求:读的通顺、语音准确、不读破句)3、指名学生配乐朗读并评析(语速能够通过句子的节奏来处理;语气通过度析特殊句式如陈述句、反问句、设问句来读出作者的感受)4、学生试着跟随课文录音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四)感知课文、疏通文意1、疏通文意(学生自主、合作、探究)(1)展开“请让我来协助你”的活动。
初二语文(统编版)-马说(1)课件
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识才爱才惜才之人 食马者:昏庸无知又自以为是的统治者或上层阶级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3)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4)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文意梳理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 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 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点实质 (根本原因——不知马)
重点字词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或:有时。 ●见:同“现”。 ●临:面对。
一词多义
马说(1)
初二年级 语文
由“马”说起
与马有关的那些汉字:
骄(jiāo):六尺高的马。 騋(lái):七尺高的马。 駥(rónɡ):八尺高的马。
由“马”说起
驹(jū):两岁以下的马。 騑(fēi ):三岁的马。 駣(táo):三四岁的马
由“马”说起
馰(dí):额白色的马。 骧(xiānɡ):后右蹄白色的马。 馵(zhù):后左脚白色的马。 騱(xí):前脚全白的马。 騚(qián):四蹄全白的马。 ……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 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 间,不以千里称也。
伯乐:本名孙阳,字伯乐,春秋时秦国人,擅长相 马。 祗:同“衹(只)”,只、仅。 骈:本义为两马并驾,引申为并列。 槽枥:马槽。 不以千里称:不以千里马而著称,指人们并不知道。
文意梳理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 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 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马说》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文章寓意。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一些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词义;2、了解文章托物寓意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请学生说说有关“马”的成语。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人,姓孙名阳。
据说,有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
在羊肠小道上,它用力挣扎,汗水淋漓,还是拉不上车去。
伯乐见了,就赶紧挽住千里马,泪流满面,并脱下自己的衣服盖在千里马身上。
千里马低下头吐气,又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今天,我们学习《马说》,一定会让你对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马说》是通篇借物寓意的杂文,属议论文体。
“说”是“谈论”的意思。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2、字词学习:祗(zhǐ)骈(pián)3、学生齐读课文。
三、翻译理解1、学生自学,划出疑难点;2、全班交流:⑴重点词:祗:只是。
辱:受到屈辱。
骈:并列,一同。
是:这。
能:才能。
见:通“现”,表现。
且:尚且。
等:相等。
安:怎么能临:面对。
⑵一词多义:虽:A、故虽有名马:即使。
B、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以:A、不以千里称也:用。
B、策之不以其道:按照。
食:A、食之不能尽其材:通“饲”,喂。
B、食不饱:吃。
其:A、其真无马邪:难道。
B、其真不知马也:指代他们。
C、食之不能尽其材:指代千里马。
策:A、策之不以其道:鞭打。
B、执策而临之:马鞭。
能:A、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
B、虽有千里之能:才能。
四、课堂小结翻译文言文,一定要做到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这三字诀。
而且,必须大声朗读,投入感情地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背诵下来,并且领会文章的要旨,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是也。
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完成《语文作业本》基础部分;3、课外查找有关韩愈的资料。
《马说》八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
读音停顿
世/有伯乐(bó lè),然后/有/千里马。千里 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 )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枥(cáo lì) 之间,不以千里/称(chēnɡ)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 ,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 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④揭示主旨的句子是:_其__真__不__知__马__也___。
课堂检测
⑤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的句子是: _食__不__饱__,__力__不__足__,__才__美__不__外__见___。 ⑥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在:_策__之__不_ _以_其__道__,__食__之__不__能__尽__其__材__,__鸣__之__而__不__能__通__其__ _意__。
板书设计
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一
(正面提出问题)
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反面展开议论)
二、千里马遭遇埋没——食马者不知 谴责
(反面论述)
三、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照应开头)
托物寓意 怀才不遇
拓展延伸
如果你是当今社会的一个人才,也不被 重用,你将怎么做?
我会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同 时要学会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 能。也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是金子总 会发光。
译文: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 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所以即使有了名贵 的马,也只能辱没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的马)一 同死在马槽边,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马说优秀教案
马说优秀教案马说优秀教案(精选10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马说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马说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2、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3.、指导朗读,赏析课文。
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文章蕴涵的寓意。
教学难点:掌握常用文言虚词、实词的用法。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大声说成语“马到成功”2、作者介绍:韩愈,唐代文学家、思想家,字退之。
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
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
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3、文体知识: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马说”即谈马、论马。
二.整体感知1、听读课文2、朗读课文(1)、自由朗读(2)、女生读第一段(3)、男生读第二段(4)、齐读第三段3、对照课下注释,疏通课文(补充下列词语的读音)祗槽枥石骈策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4、翻译课文三.合作探究1、分析第一段(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明确: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明确: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4)、我来背一背2、分析第二段(1)、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是什么?明确:食不饱。
(2)、本段文字从侧面讽刺了喂马者的什么?明确:无知、无能、目光短浅。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明确:对千里马命运的惋惜,对食马者的讽刺。
(4)、我来背一背3、分析第三段(1)、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2)、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明确:“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部编版PPT《马说》ppt课件1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 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 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 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 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千里马之所以有如此不公平、甚至是悲惨的遭遇,其中 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中的句子来回答。
在当代社会,怎样得到赏识的?
(1)积蓄力量,苦练本领,让自己成为一匹千里马。 (2)善于利用各种渠道,主动推荐自己,自己做自己的伯 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张 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张 PPT)
总结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 重要性;如果遇到挫折,我们也要静下心神,磨 练自己;要想得到赏识,首先要把自己锻炼成一 匹千里马;同时,在当今开放的时代,我们不能 消极等待,要抓住每一个机会,自己做自己的伯 乐。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23课《马说 》课件( 共27张 PPT)
•
1.书面语是由口语加工而成的,大多 采用书 面形式 表达, 由于言 者与听 者、作 者与读 者不是 直接接 触,所 以在修 辞上要 求有严 密性、 系统性 和规范 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 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伯 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 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愤怒
感情变化:
惋惜→愤懑→愤怒
第二十三课马说第一课时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限时作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限时作业第六单元第二十三课马说第一课时一、知能演练活用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不以千里称.(chēng)也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D.其真无马邪.(yé)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1)食.不饱,力不足()食.之不能尽其材()(2)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3.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策之.不以其道B.食之.不能尽其材C.执策而临之.D.鸣之.而不能通其意4.按照要求默写句子。
(1)《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是“”。
(2)《马说》一文中点明了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
二、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8题。
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5.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一食或.尽粟一石()(2)鸣之而不能通.其意()(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安.求其能千里也()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2)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7.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8.结合全文,谈谈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是什么。
参考答案与解析1.C解析C项,“食”同“饲”,应读“sì”。
2.(1)吃/同“饲”,喂(2)马鞭/用马鞭驱赶3.D解析A、B、C三项中的“之”都是代词,它。
D项的“之”是助词。
4.(1)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课内品读5.(1)有时(2)通晓(3)等同,一样(4)怎么6.(1)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是千里马,所以不按照千里马的喂养方法喂养它。
《马说》阅读教案:帮你读懂马的心声
《马说》阅读教案:帮你读懂马的心声帮你读懂马的心声马是人类长期以来的好帮手,是人类运输、劳动、农业生产以及军事活动的重要工具。
在中国古代,马更是被视为一种极为珍贵的物品,只有皇帝和官府才能养马。
在古代的文学作品中,马也是一个重要的意象,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赤壁赋》中就有“草木丰茂,牛羊繁盛,马牛不以为然”,可见马在文化中的地位非常重要。
然而,作为人类的好帮手,马们是否真的得到了人类的好待遇呢?让我们通过一篇名为《马说》的文章来了解马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和近况。
教材分析《马说》是一篇小品文,讲述了马在牧场上的日常生活和思考,通过马的视角,向人类传递了它们的心声。
文章以幽默的语言和描写,让人们更加真实地了解马的日常生活和思维方式。
教学目标1.了解马在人类心目中的地位和近况。
2.掌握小品文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3.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帮助学生详细理解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
2.教授小品文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了解马和人类之间的关系。
2.帮助学生掌握小品文的幽默表现方式。
教学方法1.朗读式教学法:老师在课堂上朗读文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情感表达。
2.创设情境教学法:老师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走进马圈,观察马的生活情况,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马的生活。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教师耐心地讲解马的生活及人类和马之间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第二课时:朗读和阅读教学1.老师朗读《马说》,让学生对文章有初步了解,并对文章内容做简单笔记。
2.学生独立阅读全文,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第三课时:分组讨论1.老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分别讨论文章中马和人类之间的关系,以及小品文的写作特点和技巧。
2.小组成员可以相互交流和讨论,通过不同的角度和思路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
第四课时:写作实践1.老师让学生自己动手,以马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写一篇类似小品文的作文。
业初二语文作23马说第一课时
初中语文八年级书面作业设计样例(下学期)单元名称第六单元课题23 《马说》节次第2-1课时作业类型作业内容设计意图和题目来源基础性作业(必做)学习《马说》后,八年级二班举办了一场闯关游戏,大家积极踊跃加入吧。
1.第一关:基本常识要点。
(1)作者是,字,代文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
他是“”之首,后人将其与、和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2)文体:“说”是我国古代的一种体裁,与现代杂文近似,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本文通篇皆用比喻,属论说文体。
学过的课文还有《》。
(3)写法主旨:本文采用“ ”的写法,论述的是的问题。
(4)主旨句:“?。
”参考答案:(1)韩愈退之唐唐宋八大家柳宗元、欧阳修、苏轼。
(2)托物寓意议论《爱莲说》(3)“托物寓意”。
识别和发现人才的问题。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设计意图:积累文学常识,了解课文内容。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维度: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题目来源:新编2.第二关:千变万化的词语。
虽:虽有名马()虽有千里之能()策:执策而临之()策之不以其道()食: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其:安求其能千里也()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策之不以其道()之:虽有千里之能()马之千里者()执策而临之()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参考答案:虽:虽有名马即使虽有千里之能虽然设计意图:积累重要的文言词汇。
学科素养: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能力维度:识记 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探究题目来源:新编策:执策而临之马鞭策之不以其道驱使食:食之不能尽其材同“饲”,喂养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其:安求其能千里也指千里马,代词其真无马邪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表推测,“恐怕”策之不以其道驱使千里马的之:虽有千里之能的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执策而临之代词,它,代指千里马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3.第三关:随机应变抢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
第三段
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 方法鞭打它,喂养它又不能使它的 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它鸣叫却不能 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站在它跟 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 们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翻译重点句子
一食或尽粟一石
吃一次有时能吃完一石粮食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பைடு நூலகம்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助词,的
之
策之不以其道
代词,它,指千里马
翻译
第一段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有千里 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 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很名贵 的马(即千里马),也只能在奴仆 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 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
翻译
第二段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有时能 吃完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 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 (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 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 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 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 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 呢?
三、“说”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此 陈述作者对某一问题的看法。
合作探究
找出文中的通假、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现象
1.一词多义
食马者
食
食不饱
动词,同“饲”,喂 动词,吃
虽有千里之能
名词,能力,能耐
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助动词,能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代词,它,指千里马
其
其真无马耶
语气词,表示加强反诘语气
安求其能千里也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鸣之不能通其意
它鸣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总结
马说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韩愈及文学常识
2.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在把握重点字词的基础上流畅地翻 译全文
预习检测
一、读准字音
祗辱于( ) 骈死( ) 槽枥( )
不以千里称也( ) 粟( ) 一石( ) 食马者( )
食不饱() 才美不外见() 邪()
二、作者简介
韩愈,字___,世称 ____, __代著 名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在文 学成就上,他和_____齐名,并称 “____” 。他是“_____” 之首, 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