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氨氮废水排放与治理研究现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19期1我国氨氮废水排放现状

目前,我国水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即氨氮排放量已

远远超出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成为地表水体氨氮超标的主要原因,

氨氮已超过COD 成为影响地表水水环境质量的首要指标。氨氮作为

主要超标污染物在七大水系中出现频率非常高。2007年,氨氮是长

江、黄河、海河和辽河的首要污染物,同时也是珠江和淮河的主要污染

物。2008年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考核结果表明,海河、辽河、

三峡库区及其上游、黄河中上游等流域大部分断面氨氮超标,太湖、巢

湖、滇池等流域氨氮达标率也偏低。2008年全国地表水河流国控断面

中氨氮劣Ⅴ类断面占19.2%,全部断面氨氮平均浓度为1.9mg/L ,仅达

Ⅴ类标准水平。据2009年《中国环境统计年报》显示,全国废水中的氨

氮排放总量为122.6万吨,相当于受纳水体环境容量的4倍左右。未

来一段时间,我国经济仍将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双快速”发展阶段,

污染物排放增量压力巨大,亟需提高氨氮废水处理技术水平。2氨氮废水排放的危害

我国炼焦、化肥、化工、养殖、屠宰等企业由于在生产工艺和生产

管理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1],导致排放高浓度和超高浓度氨氮废水的

现象较为普遍。如果这些高氨氮废水不经处理直接排入水体,不仅会

成为水体富营养化、水体黑臭的直接诱因,而且将增加处理难度和处

理成本,甚至对人群及生物产生毒害。水体中的氨氮是指以氨水(NH 3·

H 2O)或铵离子(NH 4+)

形式存在的化合物,氨氮是各类型氮中危害影响最大的一种形态,其对水生态环境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氨氮中的

非离子氨是引起水生生物毒害的主要因子,对水生生物产生较大的毒

害,其毒性比铵盐大几十倍。与COD 一样,氨氮也是水体中的主要耗

氧污染物,氨氮氧化分解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水体发黑发臭。在氧气

充足的情况下,氨氮可被微生物氧化为亚硝酸盐氮,进而分解为硝酸

盐氮,亚硝酸盐氮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亚硝胺,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完

全氧化1mg 氨氮约需4.6mg 溶解氧,这对水质改善和保护十分不利。

另外,氨氮可为藻类生长提供营养源,刺激并加速水生植物的生长,如

海藻、水草的大量生长繁殖,增加水体富营养化发生的几率,导致水

体生态平衡失调。基于以上氨氮对水环境的危害,氨氮废水对环境的

影响已引起环保领域,乃至全球范围的重视。3氨氮超标原因分析

近年来,国家以不同方式在环保行业投入了巨大的财力、人力、物

力,以期能够实现经济发展和环保落实的双赢局面。而事实却并非如

此,企业迫于环保政策压力,以及环保设施不验收,项目不能验收的环

评一票否决制,几乎所有排污企业都配套建设了相应的污水处理设

施。企业配套建设污水处理的初衷主要归结为两个目的:一是确实希

望能够通过上污水处理设施实现达标排放的目的,其前提是处理成本

属于可接受水平。二是希望从政策支持中寻找漏洞,通过抬高污水处

理设施工程预算,在实际工程中却压低建设成本,以此套用国家财政

资金。其结果势必形成企业配套污水处理设施“建而不用”和“建而不

实用”的尴尬局面,主要原因可以归结如下;

(1)国内一些涉及高氨氮、重金属污染的行业在水处理方面还存

在技术瓶颈,现有技术要想达标排放,其工程建设和运行成本高昂,企

业难以承受,即便企业建得起也用不起,大多数装置形同虚设,纯粹是

为了应付监督检查而设。

(2)由于企业重视程度不够,污水处理设施实际建设资金远远低

于当初工程预算要求,工程投资大大瘦身,工艺水平或工程规模相应缩水,其出水达标排放成为空谈。(3)现有水处理工艺的本身脱离了“减量化、最小化、资源化”的目的,工艺处理的副产物不但不能实现资源化,变废为宝的目的,其副产物的处理给企业带来新的麻烦。(4)企业开动环保装置虽然有了“环保政策效益”,而没有“环保经济效益”,污水处理设施不开不亏,一开就亏,甚至有的企业宁愿冒风险交罚款也不愿意开动污水处理装置。(5)在注重GDP 增长数字的今天,地方政府关注企业为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值胜过企业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危害,因此,企业的非法偷排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及行政执法监督部门“有声胜无声”的默许相得益彰。4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现状

生活废水和低浓度工业废水的氨氮处理工艺主要采用生化法,技术经济水平和推广应用情况较好。但是,化工、有色等以高浓氨氮废水为主的8个行业氨氮排放量占全国工业氨氮排放总量的85.9%,处理状况却不容乐观,氨氮去除率不到68%。这类高浓氨氮废水处理采用的空气吹脱等传统技术存在二次污染、能耗高、处理能力有限或设备内部易结垢等问题[2],且很难回收废水中的氨资源。这类高浓氨氮废水的氨氮往往来源于生产原料,资源化回收、循环利用价值大,是我国氨氮排放总量控制的关键污染源,但由于这些高浓氨氮废水组成复杂、对处理设备要求高,一直缺乏绿色、高效的规模处理技术与装置。5氨氮处理前景展望

“十二五”环保规划中增加了两个限制因子,氨氮即为二者之一,其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比2010年减少10%。由此可见,氨氮废水对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中央一号文件在明确表示以加强水生态环境保护为工作重心的同时,进一步强调了工业污染源头控制的必要性。因此,氨氮废水处理,尤其是工业氨氮废水处理的市场前景广阔,在处理技术上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势必成为我国水环境改善成败的关键。【参考文献】[1]钟金松,闵育顺,肖贤明.浅谈高浓度氨氮废水处理的可持续发展方向[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8,31(2):92-94.[2]何岩,赵由才,周恭明.高浓度氨氮废水脱氮技术研究进展[J].工业水处理,2008,28(1):1-4.作者简介:刘来胜(1980—),男,山东济宁人,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工业废水与集雨水处理技术研究。※本文获得了国家重大水专项子课题“库区次级河流工业废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009ZX07104-002-03)”资助。[责任编辑:王静]

我国氨氮废水排放与治理研究现状

刘来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中国北京100038)

【摘要】我国水体中氨氮污染形势严峻,已经成为“十二五”环保规划中新增的限制因子,本文重点分析了我国氨氮废水的排放现状、危害、原因、以及氨氮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对下一步氨氮治理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氨氮;水环境;处理

●○本刊重稿○4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