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严重,戚继光组建“戚家军”,荡平浙江境内的倭寇,此后又率军开赴福建和广东,基本肃清东南沿海的倭寇
闭关锁国政策的实施
-
清朝前期,为巩固统治,清王朝在和西方各国的交往中,基本采取了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潮流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史实
历史时期
对外交往史实
代表人物
典型事例
秦汉时期
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
张骞
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促进了中国与西亚、欧洲等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Fra bibliotek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岛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
甘英出使大秦
甘英
东汉时,班超经营西域,派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未果而还
-
宋朝在海外贸易方面超过前代,南宋时与五十多个国家通商,泉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贸易港
国际大游历家的出现
汪大渊、郑和等
元朝汪大渊、明朝郑和等富有远航经验的国际大游历家,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明清时期
郑和下西洋
郑和
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拜访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玄奘西行印度
玄奘
贞观元年,玄奘自长安出发去天竺游学,并写成了《大唐西域记》,为古代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真东渡日本
鉴真
鉴真六次东渡日本,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包括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的传播
遣唐使的往来
-
唐朝时期,日本多次派遣遣唐使到中国,学习唐朝的政治制度、文化等
宋元时期
海上贸易的繁荣

中国外交史专题复习

中国外交史专题复习

中考链接:
(2011年山西中考)南宋时期海外贸易发 达,那时阿拉伯,东南亚,印度等十几 个国家的商人经常来华从事贸易。宋朝 政府给他们办理手续的机构是( A ) A、 市舶司 B、澎湖巡检司 C、 宣政院 D、广州十三行
明初盛世
相关考点:
郑 和
1405-1433年 时间:__________ 明成祖(朱棣) 支持者:__________ 航行路程: _________________ 从刘家港出发,最远 _________________ 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 _________ 东海岸 意义: _________________ 促进了中国和亚非 _________________ 各国的经济交流, _________________ 加强了我国同亚非 ____________ 各国的友好关系
《南京条约》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新中国的外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 高,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 平外交政策,取得了一系列 的外交成就。主要分为三个 时期:建国初期;七十年代; 改革开放后。
建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毛泽东与斯大林合影议
中国古代友好外交的重大史实:
鉴真东渡 玄奘西游

马可•波罗访华 闭关锁国











丝绸之路
市舶司
郑和下西洋
通过以上学习,中国古代的外交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由主动对外交流变为闭关锁国
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条约内容 条约内容 条约内容
割辽东半岛,台湾, 赔款4.5亿两,严禁人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 澎湖列岛给日本,赔 款2100万元,开五口 民参加反帝活动,拆 款2亿两,开设工厂, 通商,协定关税 大沽炮台,划使馆界 增设口岸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专题:古今中国的对外交往2023年中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专题梳理课件
目的: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 发动,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 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1860)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 程度,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 狂潮。
屈辱外交
清政府时期
北洋政府时期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中国成 为国际 反法西 斯联盟
美苏要求中 国承认外蒙 自治,苏联 以租借旅顺 港等为条件 换取出兵对 日作战
联合国正 式成立, 中国成为 联合国创 始会员国
感想:弱国无外交,要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必须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的步伐,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建国初期
4.加入世贸和北京奥运
现代化的大都市 今天的深圳
香港回归 1997.7.1
改革开放(十一届三中全会)
澳门回归 1999.12.20
香港、澳门的回归,洗雪了百年国耻,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 了一步;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3.改革开放和一国两制
2001年,中国加入 WTO,标志着我国 的对外事业进入了一 个新的阶段。
1.根据材料一概括出中国对外交往的方式并列举两例其他方式。
和平交往:货物交换、学习文化。 暴力冲突:侵略、战争。 互派使节、直接拜访、联姻等。
2.佛教传入
西汉末年 佛教从古印度经丝 绸之路传入中国,对我国 的文化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3.玄奘西行
唐太宗时期 玄奘西行天竺取经, 带回大量佛经,写成《大唐西 域记》,成为研究中亚、印度 半岛以及我国新疆地区历史和 佛学的重要典籍。
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召开,充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古代外交史总结

《中国古代外交(海外贸易)关系专题整理》
一、外交往来
两汉魏晋时期的对外交往:
1.汉:开辟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被称为“丝国”。

2.北魏:与朝鲜半岛、日本、中亚和西亚往来
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唐:广州(市舶使)瓷器大量出口
宋元时期对外经济交往
1.宋: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非洲贸易;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的重要财源。

2.元:元大都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泉州是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器大国”;“海禁”和“闭关锁国”。

二、古代的外交政策
1.汉-----明前期: 开放
2. 明中期----清鸦片战争前: 闭关锁国
3.侵略和反侵略
三、我国古代朝贡贸易的特点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四、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的原因:
1.大前提:政策,交通和吸引力
2.具体:政治稳定,国家统一
思想开放,政策开明
经济繁荣(根本原因),文化领先
交通发达,技术进步
民族融合
农业手工业技术领先
4.我国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影响:1.扩大中国影响
2.经济文化交流
3.丰富人民生活
4.增加彼此信任和友谊
5.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1。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

专题四、中国历史上的外交关系一、中国古代外交:1、两汉时期西汉:张骞通西域及丝绸之路张骞通西域:先后两次出使西域,建立了汉朝和西域各国的友好关系,加强了汉朝和西域的联系,为后来使今天的新疆地区成为我国领土不可分割一部分,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通过丝绸之路而进行的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国和中亚、西亚各国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东汉:甘英出使大秦(古罗马帝国),到达波斯湾。

2、唐朝遣唐使:日本政府派到中国交流的使节团。

来华目的在于向中国学习,吸取唐朝文化,对日本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广泛的影响。

鉴真:唐玄宗时应日本僧人邀请,历尽艰辛,终六渡日本到达日本讲授佛经。

同时还介绍中国医药、建筑、书法等知识。

玄奘:唐朝著名僧人,到天竺求佛法,促进中印文化交流;后整理的《大唐西域记》,是今天人们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历史、地理的重要资料。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也蓬勃发展,广州、泉州、明州等地是闻名世界的大港,在主要港口设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中外经济往来频繁。

4、元朝: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著有《马可·波罗游记》,对西方人了解东方起了重要作用。

5、明朝:郑和下西洋⑴目的:明朝前期,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遣郑和出使西洋。

⑵概况:1405年-1433年,郑和前后航海其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早半个多世纪。

⑶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里上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加强了我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

戚继光抗倭:元末明初,我国的倭患严重。

明朝海防松弛,百姓身受其害。

在台州,九战九捷,后来荡平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民族英雄戚继光的抗倭业绩,永载史册6、清朝前期:郑成功收复台湾: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殖民者奉行血腥的海外殖民掠夺政策,在1553年葡萄牙攫取了我国澳门的居住权,1624年荷兰又入侵台湾。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与影响中国古代历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这些事件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世界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个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以及这些事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一、汉代的西域联盟在中国古代历史上,汉代的西域联盟被认为是一项重要的外交成就。

汉代中国与西域地区的交往,不仅促进了文化、经济的交流,还扩大了中国在西域地区的影响力。

中国汉朝通过外交手段,成功地与西域各国建立了友好关系,并与之签订了不侵犯条约。

这种外交政策为汉代中国的疆域扩张奠定了基础,并且使得汉文化得以传播到西域地区。

二、唐朝的丝绸之路在唐朝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又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事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唐朝对丝绸之路的重视与发展。

唐朝通过与各个西域地区的贸易往来,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带来了大量的外国文化与技术。

在这一时期,唐朝与中亚、南亚等地的国家之间建立了密切的外交关系,形成了一个庞大而繁荣的国际贸易网络。

这对于当时中国的繁荣和独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明清时期的海上丝绸之路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成为重要的外交事件。

明代时期,中国开始发展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关系,这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

随着清朝的兴起,海上贸易逐渐发展成为一个更为重要的外交活动。

中国通过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不仅带来了巨额的贸易收入,还使得中国的商品、文化和科技得以传播到东南亚及西方国家。

这一外交成就对于明清时期中国的繁荣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四、近代的东亚联盟近代,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外交事件进一步扩展到东亚地区。

在19世纪,中国面临了列强入侵以及西方列强对华贸易的控制。

中国积极寻求地区联盟,以提高自身的国际地位和维护自身的权益。

其中,和日本的甲午战争和对日本的“黄世仲外交”就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两个重要外交事件。

这些事件引发了中国民族主义的觉醒,并为日本后来的帝国主义扩张奠定了基础。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书外交一、古代外交1. 西汉的“和亲”政策西汉时期,为了维护边疆安全,采取了与匈奴等民族的“和亲”政策。

通过皇室公主嫁给边疆民族首领,实现边疆的暂时和平。

2. 唐朝的“朝贡体系”唐朝时期,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周边国家向唐朝朝贡,唐朝则给予赏赐和保护,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强大和对外交往的广泛。

3. 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由于北方边疆受到辽、金的压迫,宋朝加强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与东南亚、南亚、西亚等地区进行了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近现代外交1. 鸦片战争与不平等条约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后签订了《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导致国家主权受损,领土割让,通商口岸开放,赔款沉重。

2. 戊戌变法与庚子赔款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随后1900年爆发了义和团运动,导致八国联军侵华。

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支付巨额赔款,国家进一步削弱。

3. 辛亥革命后的外交努力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

新政府试图废除不平等条约,但由于国力有限,外交上未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4. 二十一条要求与五四运动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要求”,企图独占中国。

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失败,导致五四运动爆发,爱国主义情绪高涨。

5. 抗日战争时期的外交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与美、英、苏等国建立了抗日同盟关系,争取国际支持和援助,为最终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贡献。

三、现代外交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与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2. 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新局面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外交政策进行了调整,加强与西方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多边外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

3. “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通过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与沿线国家的互联互通和经济合作。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

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自古以来就与各个国家保持着广泛的交流。

在不同的历史朝代中,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外交政策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和变革。

本文将探讨中国历史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旨在呈现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脉络。

一、古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在商朝时期,中国已经开始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和外交往来。

商朝与西亚地区的文明有着广泛的联系,丝绸之路的萌芽也开始形成。

2.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封建制度的建立。

周朝通过封爵贵族来维护国内统治和外交稳定。

与此同时,周朝还通过赵国的联盟来对抗北方的匈奴。

3.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时期,中国首次实现了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

秦始皇采取了强硬的外交政策,对外用兵征服六国,积极扩张国土。

秦朝开创了中国外交政策中“合纵连横”的传统。

4.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之一,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同样丰富多彩。

汉朝通过“和亲”、“通商”等手段,与西域、南洋岛屿、罗马帝国等国家进行了广泛的贸易交流。

二、中古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魏晋南北朝(220年-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内部处于动荡时期,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相对萧条。

但是,疆域的缩小使得中国开始与中亚、北亚等地进行交流,如与北方民族的和平共处和文化交流。

2. 隋朝(581年-618年)和唐朝(618年-907年)隋唐时期,中国实现了统一的强大中央集权,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也达到了巅峰。

丝绸之路的贸易活动空前繁荣,中国与西亚、中亚、欧洲等地交流频繁,使唐朝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三、近代朝代的国际交流与外交政策1. 宋朝(960年-1279年)宋朝时期,中国南方的海洋贸易得到了长足发展。

宋朝实施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的海上贸易,但与此同时,国家也进行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与邻近国家保持友好关系。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对外关系基础知识专题·中国古代对外关系的发展演变

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回族七、宗教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那就是宗教在对外关系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通过宗教的交流和传播,有力的推动了中外之间的文化交流1、佛教:佛教产生于印度。

在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内地;东汉明帝派使者到西域求佛法,佛教在中原传播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佛教盛极一时;隋唐时期,佛教一直是我国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由于佛教是外来宗教,因此,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伴随着佛教而来的西域、印度文化,在语言、艺术、天文、医学等许多方面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影响(1)魏晋南北朝时期:法显西行取经,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一书,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2)隋唐时期:①在中日交往中,中国高僧鉴真对在日本广泛传播中国文化起了重要作用②中国与印度的交往以佛教为纽带大大加强。

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玄奘和义净起了重要作用。

玄奘在唐朝贞观年间,为了探求佛学到达天竺,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著有《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西域各国和印度的许多状况,他还奉唐太宗之命将老子的《道德经》译为梵文,介绍到天竺。

义净在唐高宗时期,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又道了今天的印度尼西亚,武则天时期带回大量佛经,并撰写《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记录了许多国家社会、宗教、文化的状况。

2、耶稣会: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他说汉语,穿儒服,同时宣传西方科学知识,赢得一部分开明封建士大夫的好感。

后来,他向明朝皇帝进献《坤舆万国全图》、八音琴、自鸣钟等,受到召见,获准留居北京传教。

以利玛窦为代表的一些传教士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的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家学说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开明士大夫,积极引进西学,并与来华传教士合译一些西方科学技术书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PPT课件

专题复习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PPT课件
专题复习:
中国历史上的对外交往
1
22.09.2020
一. 古代
考点梳理
时期
中外交往的主要史实
汉朝丝绸之路是我国与西方国家交往的主要通道。 两汉 对开辟这条通道贡献最大的人物是 张骞 。
西汉末年, 佛 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隋唐 遣唐使来华;玄奘西行;鉴真东渡。
宋元
宋朝设 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
元朝时期,意大利人 马可·波罗来华。
中国获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
5
22.09.2020
想一想
中国在隋唐时期为何对外交往频繁?又产生了 什么影响?
原因 A.经济繁荣
B.政治清明
C.对外交通发达
D.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
影响
中外友好往来,促进了双方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 也促进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6
22.09.2020
练一练
正当西方国家先后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 革命,跨入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新时代时,中国 发展的最大障碍却是
隋唐时期——对外交往频繁(玄奘、鉴真) 明朝前期——主动对外交往(郑和下西洋) 清朝——对外交往中断(闭关锁国政策)
3
22.09.2020
二. 近代
考点梳理
时期
近代中国外交的主要史实
1842年,签订《 南京条约 》。
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沙俄共侵占我国 150 多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晚清政府 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
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1878年,湖南湘阴人 左宗棠 率部收复新疆。
1919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中国代表团拒
绝在《凡尔赛和约 》上签字。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

专题06 中国的对外交往1.中国外交的历史发展趋势:积极联系、对外开放→闭关锁国→屈辱外交(被迫开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新时期的对外开放(积极主动)。

2.新中国成立后,一改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形象,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取得了重大的外交成就。

新中国的外交充满艰辛,也闪耀着智慧,赢得世界各国的尊重。

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3.维护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综合国力是外交的保障。

一、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二、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一)中国近代的屈辱外交具体表现1.清朝统治后期: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中国战败,1842年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1856-1860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3)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1895年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4)1900年,俄、美、英、日、法、德、意、奥八国发动侵华战争,中国战败,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

清政府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政府统治时期:(1)1919年巴黎和会上,中国是战胜国之一,中国代表提出取消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废除“二十一条”、收回青岛主权等正义要求。

遭到英、法、美等列强的无理拒绝,并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

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了五四爱国运动。

(2)1922年华盛顿会议签订《九国公约》,打破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条件。

(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原因与启示1.原因:(1)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在近代落伍于西方,综合实力弱。

我国古代历史著名外交事件

我国古代历史著名外交事件

我国古代历史著名外交事件
我国古代历史著名外交事件有:
张骞出使西域:西汉张骞沿丝绸之路通西域,开辟了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通道。

郑和下西洋:明朝郑和奉命七次下西洋,从南京下宝应湖、运河,过江阴、大运河,入海澄,经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台湾海峡、南海,至永乐元年(1403年)到达暹罗湾,后以婆罗洲为中转站,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

唐代玄奘取经:唐朝高僧玄奘远行到天竺取经,为后世纪传佛经、翻译佛经,并著《大唐西域记》。

宋代来华留学生:宋朝时,日本、高丽、越南等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唐代丝绸之路:汉武帝时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

明代外交家郑和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海口。

清朝康熙帝亲征雅克萨,打败了侵略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俄军。

近代外交的失败与屈辱:鸦片战争后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经历了惨痛的百年噩梦。

新中国成立后的外交: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在国际上大声疾呼,捍卫国家的独立、尊严和领土完整。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的外交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的外交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

中考历史中国古代的外交专题历年真题及答案点评外交是国家间相互交往与沟通的重要手段,也是中国古代发展和交流的重要方面。

在中考历史考试中,中国古代的外交专题常常是考点之一。

下面将为大家整理历年真题,并对答案进行点评。

一、真题回顾1. 【2019年真题】中国古代的外交活动主要通过以下哪项职务进行?A. 都官员B. 刺史C. 太守D. 使者2. 【2018年真题】作为外交官访问中外首脑,明代使者方孝孺主张采取的外交策略是:A. 树立中国海南地位B. 显现中国疆土之广C. 强调中国历代文明D. 报答海内外华侨3. 【2017年真题】古代外交的核心是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哪一项?A. 思想B. 经济C. 礼制D. 宗教二、答案点评1.【2019年真题】答案:D. 使者点评:在中国古代,外交活动主要是由使者来进行的。

使者是国家派往他国的代表,代表国家进行交流、谈判和外交活动。

这些使者往往是经过精挑细选的,具备一定的外交才能和文化修养,以便更好地代表国家利益。

2.【2018年真题】答案:B. 显现中国疆土之广点评:方孝孺是明代的外交使者,他提出的外交策略是通过展示中国的疆土广阔来表明国家实力和地位。

这种外交策略相对比较务实,旨在让外国首脑认识到中国的强大与重要性。

3.【2017年真题】答案:C. 礼制点评:中国古代外交的核心是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制。

在外交活动中,礼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体现了中国古代的尊重、恭敬和谦逊的价值观念。

通过礼制,中国古代外交能够维持和谐的外交关系,促进国家间的友好交流。

总结:通过对历年中考真题的回顾和答案点评,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外交在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使者作为代表国家进行外交活动的重要角色,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同时,中国古代外交中的外交策略也非常灵活多样,旨在维护国家利益和扩大影响力。

此外,礼制作为中国古代外交中的核心元素,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独特价值观。

礼制的发展和运用使得中国古代外交活动得以顺利进行,促进了国家间的友好交流。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
中国古代的外交故事数不胜数,其中不乏令人叹为观止的佳话。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精彩故事:
1. 赵国使者的停战谈判:战争期间,赵国的使者前往齐国,希
望与齐国停战。

然而,齐国国王并未正式接见赵国使者,而是让他等待了数日。

于是,赵国使者便开始在宫殿周围逛逛,每次都找到了齐国的薄弱之处,并给予了建议。

最终,齐国国王认识到了赵国使者的才干,同意了停战。

2. 邹国公主的嫁妆:春秋战国时期,邹国公主嫁给了秦国国王。

为了表示对邹国的尊重,秦国国王准备了一份巨大的嫁妆。

然而,邹国公主并未采纳这份礼物,而是选择将自己的头发编成了一条长辫子,作为嫁妆送给了秦国国王。

这种细腻的礼物不仅展现了邹国公主的美貌,也彰显了她的才华和情感。

3. 吕不韦的外交计策:秦国的名相吕不韦曾利用一段外交计策,将敌国楚国的一个城市拱手送给了秦国。

他事先派遣了一个名为“铜驴”的间谍,让他在楚国城市的大门口拦住路过的人,问他们是否愿意将这个城市送给秦国。

这样的询问本身并不会引起楚国人的反感,因为他们只是被问了一个问题而已,没有做出任何承诺。

但是,吕不韦却将这些人的回答转交给了秦国国王,最终取得了对楚城的控制。

4. 孟尝君的让利:战国时期,齐国和楚国之间发生了一次贸易
纠纷。

齐国的使者孟尝君,为了避免战争,主动提出了减少齐国的利润,以让利于楚国。

这样的做法,不仅解决了双方的争端,更加彰显
了孟尝君的仁德。

这些故事,展现了中国古代外交的智慧和技巧。

它们充满了情感,兼顾了政治和文化的因素,成为了中国外交史上的佳话。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

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大食(阿拉伯半岛)和欧洲(如拂林即东罗马)等许多国家。

水路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最远可到波斯湾。

唐与朝鲜有商贸、制度、教育、物种、技术、风俗等方面交流。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

中国古代外交故事(一)汉朝时期的外交西汉建国时,北方即面临匈奴威胁。

汉武帝欲联合大月氏共击匈奴,张骞任使者,于建元三年出陇西,历经磨难抵达大月氏。

这次出使虽然没有达到原来的目的,但对于西域的地理、物产、风俗习惯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为汉朝开辟通往中亚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开凿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而在西汉末年,随着中原势力衰败,在面对强大的匈奴,我们只能和亲来维护本国势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昭君出塞。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约定“汉与匈奴为一家,毋得相诈相攻”。

并三次进长安入朝,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她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在后来的东汉时期,我们历史上还有一个著名的人物再走丝绸之路,这就是班超。

汉明帝初年,北匈奴一再胁迫西域各国出兵,寇掠东汉的河西等地。

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派遣班超出使西域,镇抚西域各国,西域与汉断绝65年的关系至此恢复。

班超在西域30年,对巩固我国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同时,东汉恢复对西域的统治,保卫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和中西亚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

(二)唐朝时期的外交唐朝时期,佛教文化慢慢盛行,这得益于一个人就是玄奘。

他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被尊称为“三藏法师”,后世俗称“唐僧”,贞观元年玄奘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后玄奘一共带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经论657部。

为我们唐朝的佛教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还得益于我们其他的外交,如文成公主,和亲吐蕃。

贞观十五年,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出长安前往吐蕃。

松赞干布在柏海(今青海玛多)亲自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外交政策

中国古代对外关系史一、知识归类1、中国古代与各国之间的友好交往⑴秦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中国同西亚和欧洲的通商关系开始发展起来。

虽然甘英出使大秦没有成功,但以后的交流提供了条件。

166年大秦王安敦派使臣从海道来到中国,开创了中欧友好交往的记录。

东汉日本倭努国王遣使来函,受到光武帝的赠赐。

⑵隋唐:我国东与朝鲜、日本,西与印度、伊朗、阿拉伯诸国有了比较频繁的商业交流和文化往来。

日本13次派“遣唐使”来华;唐太宗时就与天竺见互派使者;651年(唐高宗时)大食遣使来华,此后百余年间来华使者多达30余次。

⑶宋元:我国的对外交往进入最频繁时期,那时的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一些国家。

元朝时来大都得亚洲和东欧、非洲海岸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

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居住十几年,并流传有《马可·波罗游记》。

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和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走各国的旅行家。

⑷明朝:前期国力强盛,明成祖开始派遣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

2、中国古代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Ⅰ经济交流⑴两汉:①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远播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

②东汉时期,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朝鲜的果下马、檀弓等特产也运到中国,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这时也传到日本。

⑵唐朝:①中朝贸易往来频繁。

②中亚、波斯的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灯也运往波斯,并从那里行销欧洲。

③大食商人也到中国行上年;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再传到欧洲和非洲。

⑶两宋:我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⑷元朝: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大都市,泉州是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

⑸明朝: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药材等土特产。

Ⅱ文化交流⑴中国文化的外传:①科学技术:a.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促进了人类文化的发展。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外交回顾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外交回顾

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历史外交回顾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外交经验。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不断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和互动,并在国际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中的一些重要历史外交事件,展示中国的博大胸怀和智慧对国际关系的深远影响。

一、周朝与西域国家的外交互动在古代中国历史中,周朝是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

周朝时期,中国与西域国家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外交交流。

作为中国最早的著名外交使团,周朝国君派遣使节通往西域国家,与这些国家建立了友好的外交关系。

这些交流有助于西域各国的文化传播和经济交流,也为中国拓展了国际影响力,为今后外交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汉朝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随着汉朝的兴起,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汉武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得到了极大发展,与西域地区的交流成为当时重要的外交议题。

为了拓宽贸易路线,汉武帝命令张骞出使西域,并打通了后来世称为“丝绸之路”的贸易通道。

这一历史事件不仅带动了中西贸易的繁荣,还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等地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唐朝的疆域拓展与邻国交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之一。

唐王朝在外交上的成功也为后世提供了许多借鉴。

唐朝时期,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张,与邻国的交往更为深入。

除了与周边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外,唐朝还派遣使节到日本、朝鲜、波斯等国家,发展了友好的对外关系。

通过与邻国的外交互动,唐朝在当时扮演了东亚文化中心的角色,对促进区域和世界的和平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明朝的海外航行与外交扩展明朝时期,中国的外交和航海活动达到了颠峰,成为中国历史上外交影响最为广泛的时期之一。

明朝远航成就了中国航海史的辉煌,名航海家郑和带领船队七下西洋,访问了东南亚、南亚、非洲等地,与当地国家发展了外交交流。

这次远航不仅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声誉,也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为今后的外交互动奠定了基础。

五、清朝与列强的外交纷争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末代封建王朝,也是中国与西方列强直接交锋的时期。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外交政策与外交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外交政策与外交事件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外交政策与外交事件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外交政策,秉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追求世界和平与稳定。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历代政府都实施了一系列重要的外交政策,并经历了许多重要的外交事件。

本文将回顾中国历史上的几个重要外交政策和事件,以期了解中国外交史的发展。

一、马邑之约公元前202年,刘备和孙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中原霸主,孙权则是东吴的首领。

为了抵御强大的曹操势力,他们决定联合起来。

公元208年,刘备与孙权在马邑达成了一项重要的外交协议,被称为“马邑之约”。

这项协议确认了双方的互相承认和尊重,以形成联合抵抗曹魏的力量。

这场外交胜利为刘备和孙权奠定了统一中国的基础。

二、唐朝的“渤海之约”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繁荣强大的王朝。

在唐太宗时期,唐朝实施了许多重要的外交政策。

其中一项重要政策是与渤海国之间达成的“渤海之约”。

这项协议保证了双方的和平与友好,并确立了唐王朝对渤海国的宗主国地位。

这场外交胜利巩固了唐朝的统治地位,并促进了中后期的中朝交往。

三、明朝的郑和航海明朝时期,中国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海外航海活动。

其中最著名的是郑和的航海探险。

郑和是明朝时期的一位著名航海家,他领导了七次大规模的航海探险。

这些航海考察不仅积极传播了中国文化,也巩固了明朝与周边国家的外交关系。

此外,郑和的航海活动还使中国成为了世界海洋事务中的重要角色。

四、近代的“三个不足”近代中国面临了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与割地让利的压力,因此实行了一系列外交政策来维护国家的利益。

这些外交政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被称为“三个不足”的政策。

即“不足以面对列强”、“不足以改革”和“不足以抵御侵略”。

这一时期,中国经历了多次外交挫折,导致了国家衰弱与分裂。

这段历史提醒着我们中国必须加强自身实力,以应对外部挑战。

五、“周恩来外交”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外交政策经历了新的转变。

周恩来是新中国时期的著名外交家,他在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注:中国古代外交史专题仅为大纲版;新课标版未单列中国古代外交,仅零星散见于新人教版必修ⅱ的中国古代商业和中国古代经济政策框题。

本专题含中国古代秦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对外交往概况。

一.知识归纳1.中国古代对外交往概况(1)秦汉—明初:主动开放①秦汉:汉朝开展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

向东与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及隔海相望的日本有密切交往。

向南与越南有经济技术交流。

向西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南亚诸国进行交流。

中国的铁器、丝绸、养蚕缫丝、铸铁术、井渠法和造纸术(应该是唐代)先后西传。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经河西走廊,过玉门关、阳关,分南北两路到疏勒(今x疆喀什)会合,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和喀喇昆仑山),北上大宛(中亚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锡尔河流域)到里海北岸,南下身毒(印度),西行大月氏(阿姆河流域),经安息(伊朗)转运到条支(阿拉伯半岛)和大秦(地中海东岸)。

汉武帝以后,开辟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它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的联系。

安息在汉与大秦进行转手贸易,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至波斯湾后返回。

166年,大秦安敦王朝派使者从海道来见东汉桓帝,这是正史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后汉书》)。

②南北朝:法显西行取经,13年后回国,将旅行经历写成《佛国记》,这部书是研究中国与印度、巴基斯坦等国的交通和历史的重要史料。

③隋唐:隋唐经济文化繁荣,对各国有很强的吸引力;唐政府鼓励外商来华;唐朝对外交通发达。

陆路从长安出发,向东可达朝鲜,向西经丝绸之路可达天竺(印度半岛各国)、波斯(伊朗)、法传到天竺。

玄奘从陆路到达天竺研究佛学。

义净从海路到天竺研究佛学,后来到印度尼西亚等地。

②华侨开发南洋南洋:泛指东南亚地区。

过程: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明朝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诸岛定居,成为华侨。

作用:他们带去先进工具和技术,对南洋开发作出重大贡献。

(3)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关系①陆上丝绸之路开辟条件:张骞通西域——为丝绸之路开辟奠定基础;西域都护设立——有效地保护了商旅往来;甘英出使大秦——进一步了解西行路线;汉朝经济文化繁荣、国力强盛——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开辟。

路线:长安一河西走廊一敦煌一疏勒一大宛一安息一大秦。

意义: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②海上丝绸之路开辟:汉武帝以后。

路线:广东沿海港口(广州等)一印度支那半岛一马六甲海峡一孟加拉沿岸一印度半岛南端。

意义:加强了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联系,从水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问的联系。

③郑和下西洋目的:弘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寻找建文帝。

条件:国力强大,造船业发达,天文地理知识进步,罗盘针使用等。

过程:1405年至1433年,先后7次,访问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路线:沿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特点:规模大,历时长。

次数多,航程远,抵达国家地区多。

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郑和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增进了中外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

局限性: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没有推动海外贸易新时代的到来。

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没有生命力。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壮举便悄然结束。

(4)古代中国与欧洲的关系秦汉时期:东汉时甘英出使大秦,行至波斯湾。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隋唐时期: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者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人中国;唐朝的丝绸、瓷器大量运往欧洲。

宋元时期:元朝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中国,畏兀儿族人列班•扫马前往西亚、欧洲,成为我国第一位访问欧洲各国的旅行家。

明清时期:16世纪后期,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

传教士来华,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又把中国的儒学和道学介绍给西方,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徐光启等与传教士合译西方科技著作,为中国科技注入新的生机。

1685年和1686年雅克萨反击战;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

1553年,葡萄牙租占澳门。

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

(5)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的关系秦汉时期:汉朝通过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铁器、丝绸以及养蚕缫丝技术、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术先后西传。

隋唐时期:唐朝对外往来密切,隋朝和波斯互遣使节,唐朝波斯人在中国开设“波斯店”。

唐高宗时,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

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

宋元时期:元朝时大量波斯人、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他们和汉、蒙、畏兀儿等民族长期杂居通婚,开始形成新的民族——回族。

3.中国文化的外传(东学西传)(1)秦汉文明开始走向世界①原因: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社会制度先进,封建经济繁荣,科技文化发展,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正式开通于西汉时期的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便利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②表现:中华文化从东、西、南三个方向与外部世界展开了广泛交流,开始突破周边近邻范围,走向西亚、欧洲和北非。

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缫丝技术,以及铸铁术、井渠法、造纸法等西传;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和水利工程技术分别传往日本、朝鲜和越南。

166年大秦王安敦王朝派使者来到东汉。

这是中欧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2)隋唐文明基本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的总体格局①原因:隋唐是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国家统一,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唐朝有很高的国际声望;隋唐对外交通发达,西北陆路和东南海路同时并举;统治者实现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鼓励外商来华。

②表现: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纺织即使传入朝鲜、阿拉伯;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传入日本;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中国儒家经典、佛教传入日本。

(3)宋元文明西传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过渡①原因:宋元时期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我国科技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活字印刷术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运用是最为突出的成就,对外贸易空前兴盛,东至朝鲜、日本、西至非洲的一些国家。

②表现:一是造纸术的外传,朝鲜(4世纪)→日本(7世纪)→阿拉伯国家(8世纪)→欧洲、非洲(12世纪)→美洲(16世纪)→大洋洲(19世纪)。

二是活字印刷术外传,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西夏在此基础上使用木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四个多世纪,后先后传到朝鲜、日本、埃及和欧洲。

三是指南针外传,13世纪时(南宋时),指南针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各国,为欧洲航海家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四是火药外传,13世纪(元朝)火药和火器由阿拉伯入传入欧洲。

4.外来文化的内引(西学东渐、外物内引)(1)农作物品种: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唐朝时,波斯的织锦法、天竺的熬糖法、东罗马的医术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技: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把西方的天文、数学、地理、绘画、音乐等方面著作介绍给中国。

(4)宗教:佛教于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唐朝玄奘西游古印度;伊斯兰教在唐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来华。

(5)艺术: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传入中国。

二.规律小结三.热点冷点1.中国古代各时期与主要国家和地区交往的主要史实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政策分析及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国际环境等方面的联系是高考的冷点。

3.应高度关注中外文化交流方面的复习与训练。

四.高考题例01.(2006江苏历史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东汉时期的是a.张骞出使西域 b.倭奴国奉贡朝贺02.(2004全国四卷文综13)日本大化改新期间向唐朝学习的主要内容是①政治经济制度②建筑样式③中国姓氏④儒学03.(2005北京文综12)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a.地动仪 b.造纸术05.(2006广东历史4)下列中外文化交流事件中,发生在宋代的是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06.(2008四川ⅰ卷文综13)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中有不少技术工匠。

这次战役客观上促进了中阿之间的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09.(2009年浙江文综17)中俄《尼布楚条约》中说:“凡岭南土地及流入黑龙江大小诸川,应归中国管辖;其岭北一带土地及川流,应归俄国管辖”。

对条约中的“中国”,理解正确的是①这里的“中国”指中原地区②清朝第一次使用了“中国”国号③清政府对外不再使用“大清”的朝号④表明清政府行使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10.(2006全国二卷文综38)(32分)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0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科技成就简表时间欧洲时间中国10-15世纪远洋航海技术宋元明前期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的划时代发展远洋航海技术16世纪哥白尼太阳中心说明中期李时珍《本草纲目》17世纪伽利略天文望远镜哈维血液循环学说波义耳近代化学笛卡尔解析几何牛顿力学体系明后期清徐光启《农政全书》徐霞客《徐霞客游记》宋应星《天工开物》18至19世纪中叶瓦特蒸汽机法拉第电磁感应原理细胞学说分子―原子结构学说进化论清中期材料二恩格斯指出,工业的巨大发展为力学、化学、物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可供观察的材料、实验手段和工具,“真正有系统的实验科学,这时候才第一次成为可能。

”(《自然辩证法》)恩格斯还认为,“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致瓦•博尔吉乌斯》)材料三清雍正皇帝反复强调“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商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则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清世宗实录》)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在10至19世纪中叶,与欧洲相比,中国科技水平所处的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中西方科技的根本性差异。

(8分)(2)根据材料二与所学,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分析欧洲近代科技迅速发展的原因。

(8分)(3)根据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分析清代(鸦片战争前)中国科技发展停滞的原因。

(12分)(4)简述从中西方科技发展变化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