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反思国家应急体系南中国大雪灾暴露出的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一文库()/心得体会范文/心得体会

反思国家应急体系南中国大雪灾暴

露出的问题

军队能迅速赶往援救现场,也是中国体制的优势,而中国救灾体制也要检讨它的劣势在哪里,图为20XX年2月2日,在京珠北塞车路段,军队在为结冰路段铲冰和铺设麻袋以增大摩擦。本报记者翁洹摄

从1月上旬开始,南中国发生罕见自然灾害,中国的灾难应急模式在经历巨大考验后暴露出哪些问题?有哪些需要总结之处?

早在2003年SARS之后,中国就在加速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机制建设,各级政府制定了有关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20XX年11月1日,国家突发事件应对法正式实施,明确我国要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

但此次雪灾所暴露出的问题表明,目前的应急体制并不乐观,如果说“九八抗洪”,中国面对单一事件时尚可应付,此次面对复杂事件,我们的应急体制,包括治理模式都有值得反思之处。

本报就此话题专访了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专家组成员。

莫纪宏(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专家组成员)

莫于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突发事件应对法起草专家组成员)

政府反应慢的原因

南方周末:冰雪1月10日起突袭南中国,但半个多月后才开始全国统一协调的救灾行动,有人认为政府反应迟缓,如何看这个时间差?

莫纪宏:政府应急反应基本是符合要求的。这次雪灾是五十年一遇。政府的反应慢是因为情况变化太快,一月中旬,有些地方还在赞叹瑞雪兆丰年。但并不是说没有教训,比如地方政府没能对大雪成灾有预期,而5个关于自然灾害救助的国家应急专项预案中,又不包括雪灾。

这次雪灾之所以造成如此大的问题,除了雪灾超出常规外,还包括遇到春运,两者叠加就把消极影响扩大了。目前,不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或者是部门的各类应急预案,都只针对特定突发事件,而“复合性突发事件”很容易扩大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消极影响。尽管是两种以上低级别的突发事件,如果同时发生,可能就会导致预警级别的提高。

南方周末:此次雪灾是否可启动国家层面的一级预警响应机制?

莫纪宏:实事求是地说,此次突发事件的紧急程度,足以启动国家层面的一级预警响应机制。

我们目前的预案是分级的,最初我们的考虑是突发事件程度不一,小的事件可在特定区域解决。而国家级预案的启动要涉及两个以上的省份。这样的分类对不对?这次看起来是有问题的。地域上划清楚了,但严重性是容易交叉的。

比如:是不是省级应急预案到了一级预警状态,才足以启动国家级四级预警响应机制?这都没说清楚。对于每个能启动预案的主体而言,如何启动预案,存在很大的模糊区域。地方要不要启动还好说,省市县同时启动都没事。问题是中央一启动就是大事。

国家级预案,什么时候适用,怎么启动,立法时也不是很有数。所以这次感觉反应慢了,可能有这个原因。

“法律没太派上用场”

南方周末:去年11月1日,突发事件应对法开始实施。由于SARS等突发事件的教训,大家对这部法律充满期待。但从此次抗击雪灾来看,这部法律发挥的作用似乎不大?

莫纪宏:此次雪灾中,现行的应急预案制度以及突发事件应对法所确立的应急体制应有的组织、协调和防范作用,并没有完全发挥出来,真正的应急工作还是依靠目前高度统一和一元化的党政领导体制来完成。当然,突发性事件发生时,无论是否有预案,都需要依靠强有力的行政管理机制来加以保障。

中国现有的一元化的党政决策体制和中央地方关系,很适合救灾。比如这一体制整合力量及时、有效,容易解决矛盾。在此次救灾中,法律和预案只起到一些补充细化的作用,法律没太派上用场,给人有点“两张皮”的感觉。

但这不应成为常态,灾害来了,如果平常工作不做好,什么准备都没有,再强有力的领导出面也很费劲,基础工作做好了,领导出面就事半功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