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核作业

合集下载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第4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九、十、十一章)一、判断题:第 1 题:评价是对客体需要程度的判断。

(对)245第 2 题:大学生进校后的入学考试属于形成性考试。

(错)第 3 题:期末考试属于总结性考试。

(错)第 4 题:高考模拟考试属于绝对评价。

(对)251第 5 题:自己和自己的过去成绩相比较,属于个体内差异评价法。

(对)第 6 题:德育原则是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

(错)279第7 题:班级是学校组织系统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

(对)303第8 题:德育的基本功能在于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促进个体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错)人格养成二、填空题:第 1 题: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

244第 2 题:美国教育学家(泰勒)的“八年研究”,首次提出教育评价的概念。

245 第 3 题:试题一般可可分为(客观性试题)和非客观性试题。

258第 4 题:德育的基本功能是(人格养成)。

275第 5 题:德育内容强调回归学生生活,以(学生生活)为中心构建课程内容。

288 第 6 题:开展教学的基本组织单位是(班级组织),是学生生活及开展活动的集体单位。

304第7 题:(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和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325第8 题:美国教育家杜威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主张师生关系应以(儿童)为中心。

335第9 题:德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指一切影响人的品德的活动。

274第10 题:(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源泉。

P278三、问答题:第 1 题:简述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

281-282答:德育内容选择的依据是1、政治经济状况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性质和范围。

2、文化传统影响着德育内容的范围和侧重点。

3、学生的年龄牲影响着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4、当前形势和学生的思想品德实际影响着德育内容的针对性。

5、教育者的经验和价值观影响着德育内容的实现程度。

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

福建师范大学2022年8月课程考试《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

《教育学》期末考试答题纸姓名:专业:学号:学习中心:成绩:注意:全卷请在答题纸上作答,否则不得分!三、论述题(共3小题,每题20分,共计60分)1.结合实际论述如何备课。

(1)研读课标读“前言”,把握基本方向。

读“目标”,增强目标意识。

读“实施建议”,提高操作能力(2)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内容包括:分析教材的地位作用、知识结构和特征,所涉及的技能、方法和能力,所包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要求以及重难点和关键点。

(3)了解学生了解学生是备课的关键工作。

就一节课而言,教师在备课时应认真考虑以下这些问题:①学生是否已经具备了学习新知识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②通过预习,学生是否已经了解了课文中的有关内容;③哪些内容会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成为课堂的兴奋点。

(4)设计教案包括:①思路设计。

②活动设计。

备课是上课前的准备工作,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前提。

因此,做好充分合理的备课是一名合格教师的技能。

首先,明确授课内容,梳理知识点,思考如何将每个知识点自然地衔接起来,做到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授知识。

明确教学重难点,重点思考如何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其次,要明确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前做好学情分析,适当地对教材内容进行拓展和补充知识点,根据学生的情况充分考虑学生可能会提出的问题。

最后,撰写一份详细的教案,尤其对于新手教师来说,教案对教师掌控课堂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

将一些创新的导入和一些启发性的教学方法融入到教案中,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作为教师,我们要做好课前准备,努力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设计教案的经验与技巧,坚持创新,在提高自我专业素养的道路上,不断拓宽知识,终身学习,努力成为一名反思型、专家型教师。

2.结合实际论述教学的基本原则。

1 直观性原则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种直观手段,利用学生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据:直观性原则是根据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教学规律,结合我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教育目的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提出来的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手段,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重视运用语言直观语言直观2 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突出重点,深入讲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据:启发性原则是根据教与学相统一的教学原则,结合我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教育目的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提出来的贯彻要求:教师的讲授应“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设置问题情景,使学生处于积极思考的状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3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牢固,熟练的掌握所学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据:巩固性原则是根据学生认识活动的规律,结合我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教育目的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提出来的贯彻原则: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抓好学生的复习环节和运用环节;教学生复习和记忆的方法4 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严格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体系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提出依据:循序渐进原则是根据学生的认识活动规律,教材本身的逻辑体系,结合我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教育目的和青少年成长特点提出来的贯彻要求:按照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注意系统性的同时抓住重点难点进行教学;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5 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是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发展学生智力的基本要求依据:因材施教原则是根据我国优秀的教育经验,教育目的和青少年成长特点提出来的贯彻要求:了解学生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特长;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是学生联系实际来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真正学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3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3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第3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六、七、八章)一、判断题:第 1 题:教学包括学生的自主学习。

(错)177第 2 题:教学活动是通过上课完成的。

(错)177第 3 题:学生获取的知识主要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的。

(错)204第 4 题:教学原则是对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210第 5 题:方法服务于内容。

(对)第 6 题:小班化教学是因材施教的重要形式。

(错)239第7 题:教师本人的素养和条件是选择教学方法的决定性因素。

(错)233第8 题:在班级授课制中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性学习。

(对)238二、填空题:第 1 题:学校培养人才的基本途径是(教学)。

178第 2 题:(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179第 3 题: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认识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

192第 4 题:在教学中,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能否获得较好的智能发展,还取决于(认知活动)的方式性质。

第 5 题: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

203第 6 题: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能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227 第7 题:十七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撰写的(《大教学论》)中提出班级授课制。

237第8 题: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241第9 题:根据教学内容,可以把课分为单一课和(综合课)两种课型。

第10 题:(教学原则)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客观规律和教学实践经验而制定的教学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210三、问答题:第 1 题:简述应如何理解教学的教育性?201-202答:所谓教学的教育性,是指教学活动必然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意义。

这是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和教学理论研究而总结出的一条基本教学规律,是对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二者之间关系的正确揭示。

其一、教学内容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思想教育价值。

XXX《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及答案1

XXX《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及答案1

XXX《教育学》形成性考核及答案1教育学第一次作业一、辨析题。

(每小题2分,共12分)1.教育是人类和动物界都具有的一种现象(错)2.XXX的《普通教育学》的问世被认为是教育学学科独立的标志。

(对)3.社会可以制约教育的发展,而教育无法制约社会的发展。

(错)4.教育能推进一个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对)5.人的素质不是先天遗传的,完全是后天影响教育的结果,人完全是教育的产物。

(错)6.我国古代教育思想提倡“不陵节而施”“学不躐等”,其依据是人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错)二、论述题。

(每小题12分,共60分)1、描述教育学产生和发展的重要轨迹及各阶段的代表人物与著作,请用一两句话来介绍代表人物的重要教育思想。

(1)教育学的萌芽。

其标志有中国古代的《论语》和《学记》。

前者是反映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代表性著作,后者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

西方古代教育学思想根源于雅典与斯巴达的教育实践。

代表有古希腊的XXX、XXX、XXX。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英国哲学家XXX于1623年首次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划分了出来,标志教育学有了自己独立的学科地位。

此时的代表人物有夸美纽斯、XXX等。

(3)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

20世纪初,形成世界性科学化教育学研究运动。

标志是XXX教育学和实验教育学等。

(4)教诲学的多元化发展。

教诲学开始走向自然科学导向下的以定量为特征的发展方向,研究中心向美国和苏联转移。

标志是教诲学出现繁荣发展的特征。

代表人物有XXX、XXX、XXX、XXX、XXX、XXX等。

2、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具体阐述一下。

答: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体现在推动社会发展变迁和促进社会流动。

教育的社会变迁功能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在生产、科技、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的作用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整体的存在、延续、演变和发展。

教育的社会流动功能则是就教育所培养的社会实践主体,通过教育的培养和提高以及在此基础上的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弘扬,以实现在职业岗位和社会层次之间的流动和转换而言的,它指向的主要是社会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境遇的改善。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含答案-吐血整理完成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含答案-吐血整理完成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满分100分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1、教育决定社会发展。

答:错误。

教育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二者的关系上,是社会决定教育,而不是相反。

2、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答:错误。

教育固然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决不是无能的。

但人的发展受自约于诸多因素,教育不是万能的。

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答:错误。

教育的对象是人这是对的。

但教育的出发点是人是不对的。

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4、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答:正确。

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是根本与关键。

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教育专职人员,他受社会的委托来培养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5、“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答:错误。

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它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三个方面,道德教育只是其中之一。

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1、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一般说来,从教育同其他社会现象的区别来看,教育就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增进人的体质的活动都是最广泛意义上的教育。

广义的教育也包括人们在社会上、家庭里、学校中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

就是说,广义的教育既包括制度化的教育,也包括非制度化的教育,它是一切教育的总称。

同广义的教育相对应的狭义教育则主要指制度化的教育,即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

教育学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测试题及答案

教育学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教育规律B. 教育方法C. 教育目的D. 教育效果答案:A2.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

A.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B.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C. 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D. 卢梭的《爱弥儿》答案:A3. 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A. 教育现象B. 教育规律C. 教育方法D. 教育目的答案:A4. 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包括()。

A. 历史研究法B. 比较研究法C. 调查研究法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

A. 揭示教育规律B. 指导教育实践C. 促进教育改革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答案:教育现象及其规律2.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________。

答案:揭示教育规律,指导教育实践3. 教育学研究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4.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________。

答案:教育规律5.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标志是________。

答案: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 简述教育学的研究方法。

答案:教育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和调查研究法。

历史研究法通过研究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揭示教育发展的规律;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现象,找出教育的共性和差异;调查研究法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教育现象的一手资料,进行分析研究。

2. 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答案:教育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教育规律。

教育规律是指教育现象和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学研究旨在揭示这些规律,以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

四、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1. 论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育学综合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综合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教育学综合测试卷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50题)1. 教育学的核心任务是:A. 传授知识和技能B.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C. 开发学生的个性潜能D.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2.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A. 培养学生的学科知识B. 培养学生的社会技能C.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D. 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3. 学生在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老师起着唯一的教育作用,这种教育方式被称为:A. 个别辅导B. 自主学习C. 传统教学D. 合作学习4. 以下哪种学习活动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A. 听讲和做笔记B. 进行实验和观察C. 阅读教科书D. 听音频讲解5. 教师角色的转变是指:A. 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到学习的引导者B. 从监督者到评价者C. 从严厉的纪律执行者到友好的辅导者D. 从教育规划者到课程设计者......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5题)1. 什么是教育学?简要说明其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教育规律和教育工作者的理论、方法与技巧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主要包括教育的目的、内容、方法、手段、过程和结果等方面。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实验、访谈、问卷调查等。

2. 请简要描述传统教学模式和现代教学模式之间的区别。

传统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在课堂上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

而现代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鼓励学生进行探究和合作学习。

现代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3. 简要说明教师在学生发展中的角色和影响。

教师在学生发展中扮演着引导者和榜样的角色。

他们不仅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和人格塑造。

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学方法和态度等都会对学生的学习动力、情感状态和价值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4. 请简要描述学生的个体差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学生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性格、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的发展。

《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教育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一、选择题1.教育学是研究什么的学科?A.教育的发展规律B.教育的具体方法C.教育的管理模式D.教育的资源配置答案:A2.以下哪个不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A.行为主义理论B.认知发展理论C.社会建构主义理论D.功能主义理论答案:D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指什么?A.教师和学生B.教育制度和教育实践C.课程和教材D.教育资源配置答案:B4.以下哪个不是教育学的分支学科?A.比较教育学B.语言教育学C.课程与教学论D.心理学答案:D5.教育学的核心思想是什么?A.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B.教育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C.教育应该服务于经济发展D.教育应该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答案:A二、简答题1.请简要介绍教育学的研究内容和特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规律、原则、方法和教育活动的发展趋势的学科。

它主要包括教育的对象、内容、方法、形式、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教育学的特点是理论性强,与其他社会科学相互渗透,实践性强,注重教育实践的指导和改进,研究方法多样,既包括实证研究也包括理论推理。

2.什么是教育学的基本理论?请列举几种基本理论并进行简要介绍。

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是指教育学的核心和基础理论。

主要包括认知发展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等。

其中,认知发展理论是指通过认知活动和思维发展来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社会互动过程。

行为主义理论将学习看作是外部刺激与内部反应的联系和转化过程。

3.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哪些方面?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主要包括个体的教育发展、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教育的社会背景与环境等。

具体来说,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涉及到教育的目标、教育的内容、教育的方法、教育的评价和教育的制度等方面。

4.请简要介绍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及其研究内容。

教育学的分支学科包括比较教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等。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

期末作业考核《教育学》满分:100分学校:专业:报名时间:姓名:一、判断并说明理由(每题8分,共40分)1.教育决定社会发展。

答:错误。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的指导下,认真考察了教育在社会中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发现在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上,并非教育决定社会的发展,而是社会发展决定教育。

教育总是随着政治经济的变化而变化的,教育是由社会生活条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这一原理告诉我们,不仅教育的发生、发展,教育的性质,教育的宗旨和目的,甚至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都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且这种决定不是谁发明的,是自人类社会产生起就存在的。

2.只有不好的教育,绝没有教育不好的学生。

答:错误。

教育固然是影响人发展的重要因素,教育对人的发展绝不是无能的,但人的发展受制于于诸多因素,教育并不是万能的。

3.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出发点也是人。

答:错误。

教育的对象是人,但教育的出发点不是人。

教育应该从社会和个人的共同需要出发。

4.教师素质的高低是制约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原因。

答:正确。

教师的素质对于教育质量提高是根本与关键。

教师是受过专门培养的教育专职人员,他受社会的委托来培养人,懂得教育教学规律。

教师的素质和水平,对于人的培养是最根本的。

5.“减负”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减少课程门类,少留或不留作业;少考或不考试。

答:错误。

减负的目的是提高教育质量,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减负同留作业和考试并不是对立的和矛盾的。

二、论述(每题20分,共60分)1.谈谈你对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答: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育的概念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泛地说,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不论是有组织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零碎的,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年轻一代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一种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1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1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第1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绪论、第一、二章)一、判断题:第 1 题:在学校工作的所有人都叫做教师。

(错)P1第 2 题:教师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可以为或不为的许可和保障。

(对)P12第 3 题: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对)P22第 4 题:在追求个性化的今天,学校教育应该主张“学生中心论”(错)。

第 5 题:幼儿期是语言、想象、抽象思维等认知活动萌芽并迅速发展的关键期。

(错)第 6 题:教育民主化就是指教育机会均等。

(错)P33第7 题:古代社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统治者。

(错)(学校教育是培养统)P25 第8 题:教师参与社会,打破了教师职业环境相对封闭性的职业特点,这是庸俗化的表现。

(错)二、填空题:第 1 题:西文“教育”一词强调教育是一种顺其自然的活动,旨在(把自然人所固有的或潜在的素质自内而外引发出来,以成为现实的发展状态。

)第 2 题:法国学者(保罗·朗格朗)提出的“终身教育”理念,已成为世界性的教育改革主导理念,并被许多国家以立法的形式给予保障。

28 原始形态的教育是通过(口耳相传)完成的。

第 3 题:原始形态的教育是通过(口耳相传)完成的。

23 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第 4 题:终身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知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生存。

P30 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第 5 题: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教学提出的要求只有落在(最近发展区)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发展。

内,才能有效地推动人的发展。

所谓(学生观)第 6 题:所谓(学生观)是对学生的本质属性及其在教育过程中所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

用的看法。

第7 题:终身教育的(多元化价值标准)为学习者指出了一条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崭新之路。

P30 青少年期是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第8 题:青少年期是人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心理学家把这一过程称为(第二次断乳期)。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2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李剑萍 魏薇主编)第2次形成性考核作业

《教育学》第2次形成性考核作业(第三、四、五章)一、判断题:第 1 题:经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水平、规模、速度和结构。

(对)84第 2 题:对人力资本的最重要的投资是教育。

(对)89第 3 题:“教育先行”是人力资本理论被理解和接受的表现。

(对)第 4 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与教师中心论有关。

(对)第 5 题: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制度的翻版。

(对)第 6 题:培养目标是学校制定具体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的依据。

(错)第7 题:教育方针规定了国家教育的总方向,所以一旦确定,就不会改变。

(错)第8 题:教材的螺旋式排列方式,表明知识是不断重复的。

(错)二、填空题:第 1 题:影响教育目的的根本因素是国家的阶级性与(政治文化)。

93 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在于中西部贫苦地区的(农村女童)。

106第 2 题:中国普及义务教育的难点在于中西部贫苦地区的(农村女童)106 。

第 3 题:我国的环境教育开始于(20 世纪70 年代)。

111第 4 题:通常把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称之为(教育目的)。

117 第 5 题:(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活动具有定向作用。

118 我国的基本学制是(九年一贯六三分段)一贯,。

142第 6 题:我国的基本学制是(九年一贯,六三分段)142 。

第7 题:赞科夫教学思想的核心是(教学促发展)。

P154 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核心课第8 题:以解决实际问题的逻辑顺序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的课程,叫(核心课程)。

P155第9 题: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包括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

159 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

第10 题:我国的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本位)的传统。

119三、问答题:第 1 题: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和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的关系。

118-119答:1、个体本位者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顺应个体的自然发展,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

教育学考核作业

教育学考核作业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目标是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基本走向是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

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对。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

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

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期末作业考核一、简要回答下列问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如何认识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基本走向?答:目标是一、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二、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三、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四、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五、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六、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基本走向是一、课程改革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

二、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趋势。

三、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倾向。

四、课程综合化的趋势和问题。

五、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的趋势。

六、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七、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发展的趋势。

2、学生为什么必须要接受教育?答:学生接受教育首先是社会需要和个体需要的统一;社会需要其未来社会成员都是理想的能适应社会未来发展的需要,个人也需要适应社会从而在社会中获得理想的发展;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二、辨析题(每题10分,共20分。

)1、教育要培养人的世界视野,但不是培养“世界公民”。

对。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地球村的时代,教育培养人必须要具有国际的视野,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的必然要求。

但在今天的时代里,还存在国与国的竞争和差别,还存在阶级和利益的冲突。

教育还必须主要为本民族和本阶级服务。

倡导培养“世界公民”是不正确的。

2、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对。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武器是科学,人类继承和掌握科学的最基本方式是教育。

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是——思考的能力和劳动的能力,而提升这两种能力的是生产力水平、是科学。

如果人类放弃教育,将一步倒退到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从人的本质角度讲,就是想低级动物的倒退。

所以,从人的本质角度讲,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实践活动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

三、论述下列问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论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及其实现条件。

答:一般教育常指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影响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教育能够制约人的遗传素质对其身心发展的影响。

第二、教育能够调节和选择环境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影响。

第三、教育能够系统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方向、速度和水平。

⑵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前提(即条件)①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赋素质和潜在能力。

人之所以具有可教育性,主要在于人具有可塑性,而人的可塑性表现为人的感觉器官和心理机能是“未特定化”的。

正是这种“未特定化”,为人通过教育而获得发展敞开了无限多样的可能性。

人的“未特定化”,使他能适应环境,使用权他不受特定的生活环境的限制,使他为了生存也无须改变自己的生物本性、生物结构,而只需变化自己的外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

人的“未特定化”是人的可塑性的前提,而可塑性又是人的可教育性的前提。

现代科学研究对人类潜能的揭示,为人的可教育性展示了广阔前景。

当然,人的可教育性也是有一定限度的。

人的可教育性,既区别于遗传决定论(或生物预成论),也区别于教育万能论。

②人对教育的需要性:人不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对教育的需要性,这是因为人是“合群的动物”,作为个体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生存。

个体获得生存能力需要教育,要成为一个社会认可的人,更需要教育。

人具有十分丰富的潜能,开发人的潜能也离不开教育。

这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人对教育的需要性。

不仅人类个体需要教育,人类社会亦需要教育,以维系它的延续与发展。

人类社会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之处就在于人类拥有文化,文化是人类本质力量的确证与表征,是人类心身能力的延伸。

教育使得文化的保存、延续、发展和丰富成为可能。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素质教育的理解。

答:⑴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素质教育是个体在先天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的教育训练而形成起来的顺利从事某种活动的基本品质或基础条件。

⑵关于素质教育的概念的是指学校教育中以发展学生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教育活动⑶素质教育的内容构成有以下六点:①政治素质教育主要指对民族、阶级、政党、国家、政权、社会制度和国际关系的情感、立场的态度的教育。

当前主要是四项基本原则教育②思想素质教育,指基本的世界观和思想方法的教育,包括思想信仰、信念追求、理想动机、民族精神、人生观、价值观等等。

③道德素质教育,道德素质教育是指个体所具有的正确处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他人之间关系的良好品质。

道德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行为习惯、道德情操、道德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责任感、事业心、奉献精神、自由自律的品质等。

④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指基础的科学文化知识、审美修养、劳动技能等方面的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与核心。

⑤身体素质教育,指教育个体保证生理机能的正常发育和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与卫生保健常识。

⑥心理素质教育,是指培养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调整学生的心理状态,解决学生的心理矛盾,以及增强学生自我平衡状态的能力的教育。

⑷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质是使全国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保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即基础性,能够给予学生未来发展中最基本、最基础的素质,这些素质可以成为他们进一步发展的潜能和条件。

全面性,包括接受教育人要全面,避免英才教育选拔教育;人的发展内容要全面,而不是单方面发展学生的应试能力。

发展性,指注重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培养合格特色的人才。

四、案例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

)1、13岁少年奇奇(化名)由于在校打架等问题受到老师的处理。

老师的做法是,让全班同学进行无记名投票,就“要不要奇奇继续留校读书”的问题进行表决。

由于没能够通过表决,奇奇的父亲只好给孩子另外找了一所学校去上学。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这是典型的违背义务教育法的行为,是对学生自尊的伤害。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是帮助学生发展,而不是把犯一点错误的学生就赶出学校。

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但我们不能搞教学唯一。

学生是未完成的社会人,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教师要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发展。

在小学教学工作中打架这样的事情经常见,不知道奇奇打架的问题到底有多严重。

如果不严重,老师这样做的确有些不妥,这样可能会严重的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让奇奇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

老师私下找奇奇沟通谈心也许效果会好些。

如果问题很严重假设:老师为什么让全班投票,也许奇奇经常欺负班里的同学,经过很多次教育也没有改观。

给班里的学生带来了极大的不安全因素。

这样我认为老师应该把问题反映到学校主管部门,学校出面解决这个问题。

是让学生留还是走应该由学校决定,让班里的学生投票这样,奇奇心理会认为自己已经成为班里的公敌,心里也许会有更大的扭曲。

总之,班里公开选举三好学生,班干部等等好的方面的事情应该大力提倡,对于批评教育这种事情,毕竟针对还是一个孩子,没必要去让他承受这么大的挫折,和心理打击。

2、某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说“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不是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生活。

比如生活愉快,人生充实,前途美好,事业辉煌,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请结合工作实际和教育学的学习,谈谈你对上述现象的看法。

答:读书乃上为国家,下为自己。

该教师观点中存在的问题就是将“私”与“公”对立了起来,没有让自我从我个人扩展到更宽泛的大我,在“学生读书考大学是为了自己”与“为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了实现共产主义”之间没有贯通的可能。

如果第一个命题不能在第三个命题中得到超越,没有在第三个命题中重新理解,如果不把自我看作动态超越的概念,那么,“自己”与“别人”就无法沟通,我”就不能扩展为“我们”,第一个命题便只能停留在培养“单子式”主体人格上,最终难免堕落为自私自利者。

不过,我们应该辩证的看问题。

“读书就是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充实、美好。

”这是完全正确的,这话是带有一定的“功利”为了增强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素质,将来能找到一个好的工作,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 读书就是为了使我们的谋生能力更强,使我们短暂的人生更加完美、充实。

这是合情合理的,完全是利党、利国、利民的事情,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

长期以来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针对性、实效性差的原因就在这里我们的教育总是习惯从成人的自我感觉出发,脱离儿童少年的生理、心理成长的实际,甚至脱离现实生活实际,脱离常人的思维方式,从而违背教育规律,导致教育的低效和无效。

主要表现为:1.脱离中小学生实际的教育目标的盲目攀高。

我们过去的道德教育,总是一味地拔高,对公民的道德要求超出了一般人在生活中可以达到的高度,对中小学生的教育也是超出了儿童少年可以接受和达到的程度。

我们以为把口号喊得越高、越响,就越能鼓舞人、打动人;无论什么事情,越不考虑自己就越是显得高尚。

同时还以为将一些选定好的高、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情,不加分析地、不看具体情况地、盲目地让学生学习、模仿,以为对学生要求越高,就越能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和远大理想。

其实这种大人们自己一厢情愿的想法,并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

我们知道,一个人对做某件事情的动力,首先来自于个人的真实体验和需求,而不是抽象的、冠冕堂皇的、没有具体意义的空目标。

儿童认识事物,是从他熟悉的生活经验、他能理解的浅显小道理开始的,是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近到远、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而不是相反。

而在这件事上,强行让一个儿童去理解和接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意义,就犯了由深到浅、由远到近,由抽象到形象的错误,这种教育方法,孩子们除了必须按照老师的要求说(背)出这句话以外,是不会有实质性理解的,因此也谈不上形成真正的、持续的学习动力,也就不会如你想像的那样,“人人只要有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理想就会发愤学习”。

再说,人是应该有崇高的理想,但理想的起点应该是普通和平凡,没有普通和平凡,“崇高”就成了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我们教育孩子应该首先是做一个普通人,要从普通和平凡做起,培养基本的文明习惯和社会公德,要让他在成长、体验及对老师启迪的思考中逐步确立自己的理想,而不是由成人去代替孩子,或去强迫孩子树立崇高理想。

对孩子要求的盲目攀高及强制,不但没能让孩子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反而使孩子在学会说大话、假话、空话、套话的同时,形成双重人格,以及在成长中面对许许多多具体的人生选择时迷失方向,这是十分有害的。

一味地向高要求,是犯了急性病,也严重脱离了孩子的实际,因为,把要求大人做到的事情强行要求儿童少年去做到;把大人中多数人都还做不到的事情,也强行要求儿童、少年现在就要做到,这是剥夺了儿童的成长权利,剥夺了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由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权利,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也是违反教育科学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