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关系
![中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de9472f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f.png)
中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的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是四项基本技能,也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
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闭环来形容,每个要素都与其他要素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听与说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也是学习语文的起点。
通过倾听他人的语言,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理解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通过朗读、讲解和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听取各种文本材料,帮助他们理解语言的含义和用法。
同时,通过口头表达,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观点传达给他人,培养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读与写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阅读各种文本材料,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语言输入,提高语言理解和阅读能力。
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基础,通过模仿优秀的文本,学生可以学习到各种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而写作则是学生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感受以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过程。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听说读写四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的。
听与说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它们为读与写提供了必要的语言素材和语言模型。
而读与写又反过来促进了听与说的提高,通过阅读和写作的练习,学生可以积累更多的词汇和语法知识,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进一步提高听力和口语水平。
在语文教学中,听说读写四个要素都具有重要的教学功能。
教师可以通过听力训练、口语表达和朗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听说能力。
通过阅读教学,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同时通过写作指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只有在听说读写四个要素都得到充分发展和综合训练的情况下,学生才能真正掌握语文这门学科。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
同时,也要注重四个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语文学习的实效性和实用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564f2031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c6.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写结合”被视为一项重要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所谓“读写结合”,即将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读书引导写作,通过写作巩固阅读。
这种教学方法通过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写作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通过阅读来引导写作。
阅读是一种获取信息和思想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阅读能够开阔视野,培养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引导学生进行阅读。
在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默读、讨论和思考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内容,并启发他们思考文章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等。
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可以从阅读中获取素材和灵感,为写作打下基础。
通过写作巩固阅读。
写作是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写作可以对阅读过的内容进行再整理、再思考,提高理解和记忆。
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题目,组织学生进行写作活动。
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提醒学生回顾阅读内容、展开思维,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等。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写作巩固对阅读内容的理解,同时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教学方法,可以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是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通过读书引导写作,可以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和阅读水平。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表达思想的重要方式。
通过写作巩固阅读,可以让学生锻炼写作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阅读和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力。
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在阅读和写作的过程中对语文知识进行再认识和巩固,提高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施“读写结合”教学方法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912804b1f111f18582d05a12.png)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作者:何洪波来源:《读写算》2014年第11期读和写是语文教学永恒的主题,但有些学生读了不少文章仍写不好作文,究其原因,一是没有用心去读,没有真正理解;二是没有解决好读与写的关系。
因而,教师要处理好小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的关系,使学生对读与写的内涵在潜移默化中消化吸收,从而达到读与写的有机结合。
一、正确认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读和写是个互逆的过程。
它们之间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着。
读是理解吸收,写是理解表达。
从阅读中可以学习到作文的方法,通过作文又可以促进阅读能力的提高。
(一)、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它可以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语文课程标准》上写道:"阅读是收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
1、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基础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有效的阅读,可以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和技巧水平。
2、阅读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写作材料,解决写作内容问题。
课文中的素材是丰富多彩的,按内容可分为写人、记事、写景、状物等。
3、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写作思路,激起学生表达文思。
观察万物和研读经典都可以引起文思,最通俗的便是写心得笔记。
(二)、写作对阅读具有反作用,它能提高阅读的质量首先,写作能让学生对各类情感有一种亲身的体验,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从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写作能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距离缩短,更能去体会作者的心情及其借助文章想要表达的思想等,更能激发其与作者的共鸣。
其次,写作有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
学生在锤炼自己作文语言的同时,也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这种对字、词、句的感悟实践,可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敏锐的感受能力。
在再次进行阅读时,就更容易从文章的语言中了解文章的内容及其运用的特点,从而更能够体会出作者想要表达的一切。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3fb51f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38.png)
对小学语文教学中“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研究“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是指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并通过阅读来促进学生的写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及写作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创造力,促进整体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文章,通过孩子们的朗读和理解,进一步激发他们对作文的兴趣和写作能力。
对于小学生而言,阅读可以帮助他们拓宽知识面,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学习到一些好的写作技巧和方法。
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中,可以采取多种方式来进行。
一种常见的方式是选择一篇生动、有趣的文章,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帮助他们进行问题分析,理解重点内容。
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帮助他们找出文中的亮点和好的写作方法。
学生可以通过模仿、改编或者写续写的方式来进行写作,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锻炼写作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不仅能够学到一些好的写作技巧,还能够提高对文章的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除了读取完整的文章进行写作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句子、段落来进行拆解和组合,让学生通过进行修改、补充等方式来提高写作的能力。
这种方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他们的段落写作和文章整体结构的能力。
在“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教学中,也可以引入一些写作机会,让学生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可以安排一些课外阅读,让学生在阅读完后进行写读后感、写读后续写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写作兴趣和习惯。
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写作意见和指导,帮助他们提高写作表达能力。
“以读促写,读写结合”也可以在课内课外的阅读活动中进行。
教师可以布置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通过阅读来理解和延伸课文内容,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https://img.taocdn.com/s3/m/62ac02b4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31.png)
浅谈阅读教学中的“读”与“写”摘要:阅读,是阅读教学中一种重要手段,它贯穿于整个阅读教学之中,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书的重要性。
通过读,表情达意地再现作品的内容,能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提高普通话水平和口头表达能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关键词:语文阅读写作教学;一、读写结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我国初中语文目前面临着严重的读写分离局面,学生学习阅读与学习写作的过程是分开的,老师在讲解阅读的过程中绝对不会提写作,在讲写作的过程中也不会提阅读,可以说,师生都没有相应的读写结合意识。
而阅读和写作是联系非常紧密的两个学习内容,古人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表明了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关系。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初中生的阅读学习、写作学习以及其他语文的学习内容都变成了一种套路和模式,学生按照死板的模式进行语文的学习,无法得到语文能力上的提高,即使这种方式能够提高语文成绩,但是无法使初中生形成良好的语文意识。
读写结合就是初中生必须具备的良好的语文意识,把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从而开发学生在语文方面的能力。
二、读有利于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的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等等,而是让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
读,也是理解。
如教学《麻雀》一课,怎样理解“像一块石头似的落在猎狗面前”,我就采用朗读的方法,让学生读中去悟,悟中读好,直至情真意切,让心灵颤动,刻骨铭心。
投影出示句子,教师指导“语速要快,‘石头似的’语气要重才能显出紧张、救子心切的心情。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反复读,教师点拨“世界上无论人或动物都有母爱,无私的爱,博大的爱,这种爱是一种奉献,它能产生强大的、超乎寻常的力量,冲破一切艰难险阻,不畏强暴,不怕牺牲自己的一切。
你能读出这种母爱的感情吗?”这样,不仅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同时以读促思,读中悟情,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如果课堂上老师惟恐讲少了而使学生理解得不深不透,因而把大量的时间花在繁琐的分析讲解上,过多、过碎甚至超出小学生实际接受能力的分析挤占了学生积累语言的时间,夺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这种肢解课文的讲解,使文质兼美的文章变成干巴巴的几条筋,情趣淡漠了,形象破碎了,美感削弱了,魅力丢失了,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学过后,往往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d7f5938e0408763231126edb6f1aff00bed570d2.png)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是指将阅读和写作两个环节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其实质是培养学生的语感、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理解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观点。
读写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文字和句子结构,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
而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通过复述、总结、归纳等方式对所读过的文章进行思考与展示,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吸收。
通过写作,学生还可以培养自己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读写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学会将自己的思想、感受和观点以清晰、连贯的方式表达出来。
而通过阅读优秀的作品,学生可以学会欣赏和分析他人的表达方式,借鉴其中的好的写作技巧和思维方法。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逐渐培养自己的批判思维能力,学会辩证思考和多角度的思考问题。
读写结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作文素材积累。
通过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优秀的句子、段落和篇章结构,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讨论来不断改正和完善自己的作文。
通过阅读和写作,学生可以积累大量的作文素材,丰富自己的作文内容和形式,提高作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力。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通过读写结合,学生可以培养阅读的兴趣和能力,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和作文素材的积累。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读写结合,鼓励学生进行多方位的阅读,并通过写作来巩固和展示所学的知识。
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过程,针对学生的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只有把读与写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优秀的语文学习者。
谈语文教学中读与写
![谈语文教学中读与写](https://img.taocdn.com/s3/m/6d61c58384868762caaed521.png)
谈语文教学中的读与写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是人们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好语文,对于学好其他学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学习语文的关键就是要善于多读多写,只有大量阅读,勤写勤练,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读写能力的提高。
教学中也有不少学生读了好多文章仍写不好作文,其主要原因是没有解决好读和写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训练过程中正确地引导。
下面就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读和写谈点自己的看法。
一、多读多写有利于促进学生的阅读与写作。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广大教师的共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学要不断培养学生多读多写,不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注入动能,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喜欢读、愿意写,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
叶圣陶先生说过:“必须注重倾吐他们的积蓄。
”但是有的学生光注重“积蓄”不注重“倾吐”,所以缺乏表达能力;有的学生注重“积蓄”而缺少书面表达的其他要素。
所以即使有东西也“吐”不出来。
这样,就必须在读写之间系上一根纽带,通过各种渠道、多种形式,使读写之间相互沟通,细水长流。
在新课程背景下,通过学生从读中悟写,以读带写,怎样发挥谈与写的双效作用呢?首先要利用教材,挖掘读写结合点。
语文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文章取材新颖,布局合理、语句优美,大多数都是学生写作的范文。
因此,我们必须深入钻研教材,善于挖掘教材中的读写结合因素,然后有目的地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指导,在阅读教学中,对课文的重点词、句进行精心品味,这种品味不仅要让学生读通谈透,更应该指导学生在谈的基础上悟出写法,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荷花》这一课时,我觉得“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的“冒出来”用词十分准确,于是,我就引导学生运用换词的方法,体会“冒出来”一词的巧妙之处。
我是这样设计的:“冒出来”是什么意思?通过引导,学生就明白到“冒出来”一词写出了由于池里的荷花挨挨挤挤的,荷花必须用力向上长,才能长出来。
因此,这个词用得十分的准确。
谈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
![谈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1b816756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82.png)
谈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语文教学的读写结合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也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效途径。
读写结合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能够增加学生对文学和语文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一、读写结合是什么读写结合是指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和写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语文教学。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感受到作品中的情感和思想,体验作品中的文学美感。
学生可以通过写作实践,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写作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所读文学作品中的精华。
二、为什么要进行读写结合的教学1.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学生可以不断接触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通过阅读,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思想,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
2.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写作实践,学生可以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的写作中去,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应用的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消化所学的语文知识。
3.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读写结合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通过阅读文学作品,学生可以学会分析和思考作品中的情节、人物以及文学手法等。
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4. 增加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读写结合的教学,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体验到文学的魅力,增加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学生会发现语文学科并不是枯燥无味的功课,而是一个可以带给他们乐趣和快乐的学科。
1. 阅读文学作品。
在教学中要注重选择适合学生阅读的文学作品,让学生有时刻把握和感受到文学作品中的美感和情感。
要注重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解读,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讨论。
3. 评价和反思。
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合理的评价和反思机会,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和进步,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分析与研究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分析与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38f0aa2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0b.png)
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分析与研究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读和写相互结合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对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方式进行分析与研究。
一、分析1. 读与写的关系读与写是相互关联、相辅相成的。
读是写的基础,通过阅读可以积累知识、培养语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写则是读的延伸,通过写作可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读写之间相互联系,能够使学生有机地融会贯通,达到理解、记忆和运用知识的目的。
2. 读写结合的优势(1)提高阅读能力:通过写作活动,学生能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通过模仿优秀的句式和结构,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
(2)促进写作能力的提升:通过反复的阅读和写作练习,学生能够学习到不同的表达方式、积累丰富的词汇和句型,提升写作水平,培养写作习惯和兴趣。
(3)培养创新思维:通过读写结合的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研究1. 教学设计(1)选取优质的课文或文章,通过教师朗读和学生自主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文章的情感、思想、意境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引导学生进行读后感、写感想等写作活动,通过写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思维能力。
(3)设计阅读写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写作动力,比如通过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写读书报告等方式,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进行写作练习。
(4)组织学生进行合作阅读和合作写作,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丰富阅读和写作的内容和形式。
2. 教学方法(1)师生讨论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课文或文章的分析和解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思辨能力。
(2)模仿写作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优秀的篇章结构、句式和语言表达,积累写作素材和提高写作水平。
(3)写作批改法: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帮助学生及时纠正错误,提高写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73286fe9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c.png)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读写结合”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把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起来,通过阅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通过阅读来提高写作水平,通过写作来提高阅读能力。
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从小学语文的学习开始,学生就需要同时进行阅读和写作的练习。
而“读写结合”正是为了帮助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之间建立联系,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读写结合”可以通过阅读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只有积累了一定的阅读量,学生才能够有足够的素材和示范,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通过阅读名著、优秀作文等文本,学生可以学习到优秀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方式,同时也能够理解文本传达的思想和情感,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可以通过写作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写作是对阅读的综合性训练,通过写作,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还可以通过模仿和创作来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
在写作过程中,学生需要对文本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比较、情感体验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能力,并且激发他们对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置阅读任务,结合写作来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性学习。
在教学阅读课文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启发他们对文本的思考。
然后,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写作训练,让他们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写作练习,比如进行书写补全、情感体验、观点阐述等任务。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既可以进行阅读练习,又可以进行写作练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技巧,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读写结合”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将阅读和写作紧密结合,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表达文本中的思想和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感体验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学情和兴趣,合理利用“读写结合”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fbd00296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a6.png)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中学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
读和写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是发展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就中学语文教学中读与写的关系,从其相互关系、作用和实践等方面进行探讨。
读与写的相互关系读和写是相互促进的双向过程。
读能提高写的质量,写能增强读的深度。
在读的过程中,可以吸收和消化有价值的信息,丰富自身的认知;在写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出来,进而发现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在教学中,读写同步进行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挖掘原作者的思想和语言技巧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在写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回归阅读材料,来进一步推敲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
读与写的作用读和写各有其独特的作用。
用合适的方式来操作读和写,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
读的作用读对中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丰富知识•培养语感•拓宽视野•培养阅读策略阅读能够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人文、自然、科学和社会方面的知识,为学习其它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阅读材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的思想和情感,进而刺激学生对语言的感性认识和认知。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不断尝试,逐渐培养自己的阅读策略,进而提高阅读效率和质量。
写的作用写对中学生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生经过写作,不仅可以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思考,而且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练就文思泉涌•锤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加深思维写作可以让学生的思维跳跃升级,在思想表达方面更加得心应手。
表达一件事情,学生需要先进行思考、再进行组织,最后进行语言表达,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渐发现自己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并进一步探索不同的表达方式和语言表达技巧。
读写相结合的实践中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通过各种途径来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水平的提高。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https://img.taocdn.com/s3/m/5b164a067275a417866fb84ae45c3b3567ecdd1d.png)
阅读和写作的关系
读写之间有深刻的联系,大致可以概括为“读写相辅相成”。
一、读写之间有一种相互作用
1. 一方面,读写是相辅相成的,读的知识和思想为写作提供营养;另一方面,写作也可以促进和巩固读者对读物中理论知识等的理解和记忆。
2.另外,读写之间还有一种互相借鉴和依赖的关系,良好的读写习惯可以使读者更充分地把握作文课程中的规范和技巧,扩展作文课程的范围,从而有效提高书面表达的程度,使文字表达得更有条理更准确。
二、读写的关系也是共生共荣的
1. 语文课程中的阅读和写作已不仅是孤立的学习内容,而是组成语文本质的核心内容,它们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 此外,不论是从语文课程中取得新思想,还是课外阅读获取相关素材,这些知识都可以支撑写作,从而实现作文课程的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成效。
三、结论
总之,读书为写作丰富素材、开拓思路,写作又使读者对读物的理解和记忆更加清晰、全面,所以“读写相辅相成”的本质已经不可否认。
因此,在语文课程中,教师应大力培养学生学习读写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能力。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7777b40008a1284ac9504362.png)
论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和实践,这就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的实践。
语文教学一方面要重视人文性,另一方面更应该重视它的工具性。
读和写是学生陶冶情操、丰富感情、表达情感的平台,是培养一个人人格的肥沃土壤。
如果说阅读是一种吸收的话,那么写作就是输出,二者关系紧密,相辅相成。
通过读写教学和训练可以以读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
一、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的重要性1、读与写的结合符合阅读的心理过程。
阅读和写作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心理过程,但二者可以相互沟通。
阅读的心理机制存在两个心理过程:一是从语言到思想,从形式到内容,从外部到内部,从部分到整体;二是从思想到语言,从内容到形式,从内部到外部,从整体到部分。
第一个心理过程是基础,后一个是提高。
写作的心理过程恰好与阅读的第二个心理过程吻合,所以阅读教学已包含了习作教学的指导。
2、读与写的结合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工具,语言恰好就是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产物,语言是语文教学的核心。
所以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语言的学习和实践。
在《匆匆》这一课的教学中:“朱自清先生‘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
’那么同学们的时间又是怎样匆匆的流逝的呢?”学生们纷纷思索谈论,他们不仅思想上受到教育,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锻炼和提高。
3、读与写的结合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根据学生“模仿性”特点,语文课本(包括阅读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好词、佳句、美文,这些就是读与写结合的中介材料;根据学生“表现欲”这一特点,通过一些片段描写,及时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写作,满足他们表现的心理需要。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https://img.taocdn.com/s3/m/11bb2baf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80.png)
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语文教学是初中阶段最重要的一门课程,它是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认知水平的重要载体。
在语文教学中,读和写是两个密不可分的环节,二者相互依存,相辅相成。
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旨在促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在写作中消化吸收,并通过实践与反思提高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浅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一、理论基础1.1 读写结合的理论依据读和写是相互依存、共同为语文教学服务的两种学习活动。
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是学习和积累的来源;写是表达思想的过程,是知识和思维的输出。
通过读书,学生可以吸收大量的知识信息,通过写作,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表达,这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读写结合的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在读中,学生可以深入思考,提高阅读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写中,学生可以提升语文表达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文学意识。
读写结合的教学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语言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实现读写结合教学的目标,教师需要在教学中注重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合理设置课堂内容和教学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其次要注重阅读与写作的贯通,引导学生在读中学,从中获取素材和启发,然后在写作中进行实践和运用;最后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通过多种实践活动来促进学生的读写结合能力。
二、实践探讨2.1 阅读课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阅读课是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可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知识,并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文学情感。
在阅读课中,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提高阅读能力,灵活运用各种阅读策略,例如预习、略读、精读等,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写作课是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环节,它是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
通过写作课,学生可以提升表达能力,培养语文思维,增强语文素养。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https://img.taocdn.com/s3/m/ae4f7933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f5.png)
谈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和写”正确处理读和写的关系,是在教学过程中把二者结合起来。
所谓"阅读好比蜂采花,写作才能酿成蜜",这里的“酿”字就是结合的意思。
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
阅读教学中,一篇篇具体的课文给学生提供了运用语言的范例,使学生写作的时候,能借助学到的词语、句式、选材、立意构段等方法,读和写结合的方法很多,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正是读写结合经验的概括.缘于此,有必要谈谈如何把读写结合起来.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
1.在阅读教学中,首先从备课开始,教师就要随时想到学生在写作中存在的问题,以便结合有关范文的学习,帮助他们逐步求得解决。
在写作教学中,从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的要求开始,就要想到学生在课内外已经学过的范文和语文知识中有哪些收获.结合课文的开头结尾,进行单项训练。
“万事开头难”,学生写作文也是如此,常常被第一句难住,只有借助读来解决,如八年级语文《背影》一文的开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两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这是开门见山的开头,一句话就把文章的中心点出来了。
在阅读时,引导学生注意这种开头的好处、作用,掌握规律,并以写亲情一类的作文题目训练开门见山的开头,学生学有依据,掌握写法也就顺利多了,开头的方法可以借鉴的有多种,诗歌的引入,悬念的设置,课本中有多种可以借鉴,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边读边练,学以致用,就可以熟能生巧。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作文中加以运用。
这样才能把花粉酿成蜜.变成他们的东西。
2.在写作训练中,要把写作训练同阅读教学、语文知识教学配合起来,并分阶段提出要求,以保证读写结合有计划地进行。
记叙文中,结合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等描写,对人物进行刻画的单项内容训练,如<阿长与《山海经》>中对阿长的动作、语言、外貌的描写,《秋天的怀念》中对母亲语言、神态的描写,结合课文进行反复的人物描写训练,学生学会了抓住人物的特点来写,就不会出现千人一面的情形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关系[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写作阅读是吸收,是学习,是知识的储备,有丰富的储备,才能把所思所悟所感写出来就是文章。
写作是知识的倾吐、是思想的表达、是对阅读素材的再创造,读与写互为前提,相辅相成,阅读能促进写作,写作能提高阅读的效能。
语文教学应当把读和写贯穿于始终。
把读与写恰当地有机结合,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读书能够学到丰富知识,能够冶情操,开阔视野,拓展智慧,增强语言、思维、写作能力。
如果我们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不会出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面对作文一筹莫展的局面。
一个阅读量大、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作文时往往能够“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
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长期积累吸收、厚积薄发的结果。
读什么,怎样读,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我们提倡博览群书,但学生读什么不读什么,先读什么后读什么,教师要帮助学生精心选择和安排。
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思想性强,艺术性高,是必读之物,教师应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作科学的安排,先阅读容易接受的作品,以后逐步提高。
在学生的阅读中,教师对作品的关键点、要害处给学生以画龙点睛式的点拨,不必细讲,点到为止,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教师应恰到好处地点拨,对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生阅读时,教师要设法把作品的思想和意境与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联系起来,在作品和学生之间构架桥梁,使书中的一景一物牵动学生的心,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产生共鸣。
并要注意用作品来启迪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写作悟性。
写读书笔记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形式,读了某篇作品,心中肯定有很多的感想,随时用概括、简练的话写出来,对作品中的华美词藻、优美片断摘录下来,经常诵读,时时品味,既丰富了词汇,又开阔了思路。
在阅读中往往和书中人物同乐同悲,产生似曾相识之感,生活中的记忆一起涌来,产生共鸣,这时灵感的火花在闪现,会产生一吐为快的念头和写作冲动。
这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这瞬间突发的奇思妙想,如果抓住这样难得的契机,快速下笔成文,往往能够一气呵成,言之有物,这种种感悟至深的片段,也许会成为你作品中的精彩篇章。
让学生写摹拟性、借鉴性作文,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种可取方法。
在欣赏和阅读名家作品时,在汲取别人的精神财富时,对你是一种促进,你下笔写文章时,把所有的积累在重新组合筛选,是一种思维的再创造。
历史上有很多借鉴作文的例子,清照的“人比黄花瘦”就是借鉴了宋无名氏的《如梦令》“依旧,依旧,人与绿俱瘦”。
象这样有创造性地摹拟和借鉴,古今中外的事例真不少,从摹拟、借鉴到独创,也是攀登写作之峰使自己文章提高的必由之路。
总之,读和写不能割裂开来,必须采取双轨运行制,在读中写,在写中读,做到读写并举,使学生全面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逐步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既是相辅相成的两个重要方面,也是辩证统一、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
传统的语文教学,把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当作语文教学两个重要分支,这固然有合理的一面。
但从形成语文知识整体的角度讲,也有其不尽科学的一面,比如这两个分支基本各行其道,或者有时若即若离,有时形合实离,阅读与写作能力也就不能很好转化,更不能有机融合,从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影响了学生迁移、应用乃至创造能力的形成。
本文试对语文阅读写作能力的有机转化,有机融合,从而形成读写教学一体化策略作一次粗浅探讨。
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写作能力实现读写教学的一体化,首先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不能只从阅读理解的单一方面去思考问题,而是要把阅读课文作为写作的第一类文,从由阅读能力向写作能力转化,由阅读理解向模仿应用转化的综合角度统筹安排。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遴选的阅读课文,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且不说议论文的缜密构思和雄辨逻辑,记叙文的真切生动和形象感人,说明文的客观逼真和有条不紊,即或是其精彩的片段还是优美的语言,也无不为学生提供了最好的模仿写作的优秀本。
因而,我们的阅读教学,如只是停留在词语的理解、句意的把握、段落和篇章的归纳总结这样的层面,仅仅停留在感性的品味和知性的赏析层面,那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积累知识,扩大视野,培养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仅是目的,决不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和归宿,其落点归宿应放在写作上。
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转化直接的方法首先是模仿。
当然,我们所说的模仿,决不是生搬硬套,而是在充分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和第二手材料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联想或者想象,在充分理解消化阅读课文或课外读物的写作构思规律或描写方法技巧之后的有机迁移应用。
特别是通过体味作品的情感涵和人文精神,引发学生的共鸣,形成自觉写作的在动力,进行主动性写作模仿。
例如,我们可以在充分吸收课文营养的基础上联想生活中所见所闻以及所最熟悉的生活原型,模仿《荷花淀》个性化的传神的对话描写,模仿《祝福》中精彩的肖像描写,模仿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探析论文摘要:新课标理论要求,高中生在语文学习中,应当树立创新意识,不断探求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参与语文实践活动,进一步提升语文素养、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终身学习和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这同时也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应该如何进行语文教学?论文关键词:语文;教学;读写一、依托课本,圈点批注,实现“积累整合”圈点批注是读写结合最随意的形式,一边读一边在有所感有所想有所思之处做上批注,便于读完后整理自己的思路。
这既是一种读书方式,也是—种写作的能力。
此时读是在理解、比较、质疑、联想、创造中的读,是较高层次的读,批注则是充满思辨的写。
首先,教师以自己批注的《爱农》为示例,教会学生从最基础的字音,词语意思的标注开始,然后是段落大意的总结,文章中心的归纳,并及时的把相关的容写在相应的位置;接着,教师教会学生怎么精读课文,就是把你碰到的能够感动你的语句画出来,然后在旁边写出感动你的理由;最后,带领学生针对不同的文章进行个性化的批注。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们很快掌握了这种圈点批注法。
有时他们做课前批注,教师及时收上来阅读;有时他们做课上批注,然后教师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交流展示自己的批注,在交流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谈自己批注的思考过程,再互评提升自己的能力。
这样他们就从最初的字词积累达到最后的整合。
二、品读古典诗词等文学作品,感受鉴赏,从而形成自己的思考领悟品读古典诗词,能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冶性情,提高道德修养。
那么,我们如何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感受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从而形成他们自己的思维厚度呢?笔者在经过对必修二的研读后,选用了了以下的读写结合方法:叶圣先生说“改写,各种形式的改写,各种围的改写,实在是作文的最好准备。
”因为,现代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就是一种构造过程。
阅读者把文章的各种信息合在一起时,就形成“某种新思维”、“某种新东西”;当阅读者能够发表恰当的评价、建议、批评、创造时,这些“新东西”就产生了,阅读者就完全进入了阅读理解的新殿堂。
研讨、评论本来就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
针对比较难的诗歌,我们除了进行基本的讲解外,还要采用多种教法和学法,帮助学生形成思维能力。
比如,笔者对《琵琶行》这节课的处理过程是这样的:第一节课学生反复诵读感悟;第二节课教师以“演奏”与“感悟”两条交织的主线引领学生分析鉴赏,深刻的品味;第三节课,进行拓展阅读与写作的训练,带领学生探讨古诗词中“月”这个意向的含义。
首先,学生找出《琵琶行》中有关月亮的诗句;然后教师示鉴赏其中的一句,并归纳出鉴赏得步骤;接下来,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其他诗句的鉴赏,然后在小组进行交流,评选出最优秀的语段;最后,各个小组派代表进行交流,其他同学认真听,针对优缺点进行点评,形成最后的鉴赏文字,如“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
其鉴赏文字如下:琵琶女年轻貌美时盛极一时,受到许多富家子弟的争捧,但时光总是想水一样飞快的流走,她自己放纵奢华,从不懂得什么是吝惜。
这里秋月春风等闲度中的月,主要指的是时光,岁月,这里就可以回答园园同学提出的问题。
月,主要运用的是象征手法,和淇水汤汤中的淇水的用法一样,也是在写琵琶女命运的转折,同时为下文琵琶女诉说自己的身世做铺垫。
”想象是一种思维能力,如果给想象插上翅膀,那么会风情万种。
比如:师生在学习《国殇》时,除通过诵读体会屈原的爱国精神,还让他们展开想象,扩写古代战场的情景。
如一个学生这样写到:在一个残阳如血的旁晚,两军相遇,楚国将领大喊一声:“冲啊!”。
顿时,浩大的声势开展而来。
战场上金属碰撞时的清脆声、利器进入皮肉的声音和战士的怒吼声、嘶叫声夹杂在一起,成为这个血色黄昏的主旋律。
利箭如暴雨般飞奔而下,战士们不断被击中、倒下,可士兵们还奋力向前杀戮着。
很快,足下的土地就被染红,血流成河。
敌方士兵像饥饿的蝼蚁一样从四面八方涌来,而楚国将士们依然在顽强抵抗着……三、以读促写,让学生在读写结合中体会应用拓展与发现创新“以读促写”即先进行阅读,然后进行相关的写作。
读,一般先自读、略读,要求学生自觉地掌握词语、文中各种知识、文章的思想容和写作特点等;并要求不研墨不读书,注意一边阅读,一边做出标记或简评。
自读课文之后,学生写出自己的读后感。
比如,笔者和学生在学习完《爱农》后,学生有感而发写的小作文《爱农,我想对你说》,感情十分真挚,“爱农,我想对你说,你的正直,你的善良,你的真诚让我感动;但你不觉得你不适应这个时代吗?虽然他黑暗,但是我们为什么不采取其他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呢?如果,我们联合起来采取积极的方式,我想,天地会是另一个样子。
爱农,我那傻傻的纯真的爱农啊!你为那样的时代而死去,值得吗?”文学源于生活,学生能够在学习中,积极拓展参与语文学习的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教材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谓仿写,就是作文者模仿某些文的句式、立意、构思、结构或写法等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法。
读写一体活动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课本是例子,课读写结合练习了方法,提高了学生的能力;从而,也扩大了学生的课外读写结合,让读写结合能更充实、提高、升华。
语言是人自身功能的一部分,语言活动是人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任何一种语言形式背后都跃动着一种生命形式,学生阅读一个个文本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学生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个方面获得发展,大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笔者所探讨的读写结合课,正是从这点出发,让学生在“劳于读书,逸于作文”中体验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