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不上当受骗》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防止上当受骗》教案
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防止上当受骗》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北师大版心理健康三年级下册的第二十四课《防止上当受骗》,主要讲解如何防止上当受骗。
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涉及到学生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骗局和陷阱,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防范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道骗局和陷阱的种类,能够辨识和识别骗局和陷阱;2. 知道如何保护个人信息,防止泄露;3. 培养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能够避免上当受骗。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骗局和陷阱的种类,学会如何保护个人信息;教学难点:如何培养学生的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让他们能够避免上当受骗。
四、学情分析本课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此可能有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较小,对于骗局和陷阱的识别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还不够强。
因此,本课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骗局和陷阱的种类,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第一环节:新课导入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骗局和陷阱,如何保护个人信息等问题。
例如:(1)你最近有没有接到过陌生电话或者短信?(2)你是否曾经收到过一些看起来很诱人的网上广告?(3)你是否曾经被要求输入个人信息或者银行卡密码?第二环节:讲解新课(1)讲解骗局和陷阱的种类,如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快递诈骗等。
例如:网络诈骗:诱骗受害者通过虚假的网站或者病毒软件,窃取个人信息或者财产。
电话诈骗:冒充银行、公安、税务等机构,以各种理由骗取个人信息或者财产。
快递诈骗:冒充快递公司或者快递员,要求受害者支付快递费用或者提供银行卡信息等。
(2)讲解如何保护个人信息,如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等。
例如:不随便透露个人信息:不随便回答陌生人的电话、短信或者邮件,并且不随便在网上填写个人信息。
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不随便点击陌生链接,以免下载带有病毒的软件或者进入虚假的网站。
三年级-统编版-道德与法制-上册-[教学设计]第9课-第2课时-不要上当受骗
第2课时不要上当受骗教学目标1.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分辨能力,不要轻信陌生人。
2.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能够对危险作出判断。
3.懂得对陌生人抱有警惕之心,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避免危险。
教学重点1.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分辨能力,不要轻信陌生人。
2.能够使用恰当的方式保护自己,能够对危险做出判断。
教学难点懂得对陌生人抱有警惕之心,能够通过正确的方式避免危险。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独自在家时不要给陌生人开门,遇到偷盗事件要沉着冷静,正确拨打“110”报警电话。
那么,我们在外面遇到陌生人时,应该怎样防止上当受骗呢?二、探究学习探究:不要上当受骗师:我们年龄小,分辨力还不强,如果防范意识不够,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就会钻空子。
1.不要轻信陌生人(1)出示教材第64页“不要轻信陌生人”的故事,请学生阅读。
(2)思考:吴华失去了哪些识破骗局、避免被骗的机会?预设:生1:吴华没有及时给妈妈打电话,问问是不是真的受伤了。
生2:吴华没有及时向爸爸确认情况。
生3:吴华没有给班主任老师打电话,失去了识破骗局的机会。
生4:吴华和这位阿姨刚见面时,就不应该理她,更不应该轻易相信她的话。
(3)假如吴华上车之后,发现自己被骗了,替吴华想一想,这时如何做才是安全、明智的?预设:生1:吴华可以假装想上厕所,实在坚持不住了,这样可以跑下车去求救。
生2:吴华可以假装肚子疼要吐,在人多的地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4)总结上当受骗后的脱险方法。
2.如何面对陌生人师:当陌生人来到我们身边时,我们应该怎么办呢?(1)出示教材第65页“我该怎么办”中的组图,请学生阅读。
(2)小组交流讨论,说一说图中同学的做法是否合适并说明理由。
预设:图一:生1:我认为红红的做法不合适。
邻座奶奶看着很友善,不像是坏人,红红不应该拒绝。
生2:我认为红红没有拿邻座奶奶递来的饮料的做法非常对,但红红不应该保持沉默,而是有礼貌地拒绝。
【新课标】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心中的“110”》教案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三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9课《心中的“110”》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情的发展随机应变,找机会向周围的人求救。
6.图片+文本学习:不要轻信陌生人7.文本学习:虎口脱险(1).保持冷静,不要让对方发现你的异样。
(2).寻找机会,借口上厕所等方式,找到合适的地点下车(不要在荒山野岭下车)。
(3)寻求可靠的大人的帮助,并及时报警。
8.文本学习:吴华的事情给我们一个启示:平时大人们总是叮嘱我们不要相信陌生人的花言巧语,而刚才画面中的骗子并不是用动听的语言来哄骗吴华,而是利用我们小孩子爱母心切的心理来骗取吴华的信任,进而把吴华骗走。
9.图片学习:被拐儿童悲惨现状10.图片学习:被拐儿童的父母11.素材:爸爸妈妈我要回家教学环节二:要有自我保护意识1.图片+文本学习:宝贝回家寻子网()是隶属于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的公益网站,是已在民政部门正式注册的民间志愿者组织,是独具法人资格的地方性非营利社会公益团体!2.图片+文本学习:机智的小美一次周末,小美上完舞蹈课后,去路边的精品屋买自己想要的发卡......3. 文本学习: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陌生人,既不能把陌生人都当成坏人,也要有一定的警惕性,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4.文本学习: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反思文本图片学习图片学习观看视频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观看图片学习文本了解文本学习文本了解文本感悟文本学习文本通过情景模拟和事例展示的形式,让学生在分析案例的过程当中,掌握脱险的方法。
尽管有脱险方法,但是不一定百分百成功,所以,重点提醒学生防患于未然,不要轻信陌生人,避免后面发生的危险。
被拐孩子的悲惨生活。
他们的父母,因为失去孩子生活变得痛苦不堪;他们不惜花重金寻找自己的孩子,虽然希望很渺茫,但他们依然不会放弃寻找......知道宝贝回家寻子网。
我们要在生活中学会如何正确对待陌生人,既不能把陌生人都当我该怎么办当陌生人来到我们身边,怎样的交往才更好,下面同学做得合适吗?说说你的理由。
预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
预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通用5篇)篇一预防诈骗安全教育教案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诈骗现象也成为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诈骗分子,将目标转向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
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成熟的独立思考和辨识能力,容易受到他人别有用心的欺骗。
因此,在面对诈骗的情况时,难以有效作出清晰地判断。
所以,为了使大学生熟悉生活中常见的诈骗形式,增强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诈骗现象灵活应对的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各方面自我预防、自我保护、自我应对、自我逃生的能力,召开本次主题班会。
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
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
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我班于___年___月___日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活动班会。
班会流程如下:一、活动目标1、了解诈骗的危害和主要手段。
2、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3、掌握防诈骗的基本手段,做一个健康阳光的大学生。
二、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1、老师引导性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上当受骗的经历?你们知道诈骗都有什么手段嘛!学生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月21日,我校经管学院14工商1班某学生(原13工商2班学生)被骗8000元现金,给学生造成了较大损失。
(三)诈骗主要手段1、短信诈骗:利用手机短信发送虚假消费提示或中奖提示,诱骗客户交纳手续费或税金,或者诱骗客户拨打假冒的银行服务电话、银联信用卡管理中心、公安部门等部门的咨询电话,套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等信息进行诈骗。
2、盗用QQ号诈骗:盗用他人QQ号码,用盗用QQ登陆与“他”最信任、最亲近的好友聊天,找各种理由骗取对方通过银行向他付款,进行诈骗。
3、电话诈骗:诈骗分子冒充电话银行自动语音提示提供国内各大银行的电话银行号码和金融服务,客户使用此电话进行查询后,诈骗分子可截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等信息,从而盗取客户账户内的资金;或者以公安或银行名义暗示发生了一个可能威胁你人身安全或者客户账户资金安全的紧急情况,诱使客户提供账号和密码行骗。
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
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第一篇: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不上当受骗教学目标认识:1.知道社会上有伤害儿童的坏人,不上当受骗(小学德育教案)。
2.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3.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情感: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
教学建议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热爱生命”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
本课属“热爱生命”教育,这方面内容很多,中高年级还有“爱护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等内容,逐步拓宽、加深。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张明十分机智地摆脱坏人的纠缠。
第二部分,讲述张明立即把遇到坏人的事告诉妈妈。
第三部分,讲述张明再次发现坏人后,立即向老师报告,民警很快抓住了坏人。
教学重点1.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2.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教学难点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教学中应该讲清以下几个问题。
1.要提防坏,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给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
2.遇事要主动向家长汇报,求得家长的帮助。
3.提高警惕,发现坏人报告老师。
教法建议为了使教学更有实效,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亲身体验的教学方式。
具体操作步骤见“探究活动”。
其目的是使学生提高警惕性,防止上当受骗。
可以讲故事进行导入,并设置环节、增加悬念,让学生猜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激起学生的兴趣,并加深记忆。
在讲上当受骗的实例时,最好播放一些已有的实例录像,音频或图片。
更具有真实感。
在讲解遇见具体事情该怎么办时,让学生自己说并表演,老师给予归纳和补充。
有利于学生学以至用。
教育过程:一、播放故事,导入新课1.讲故事或播放录音故事:《狼和七只小山羊》(参见扩展资料)当讲到“没过多久,“咚咚咚”,有人敲门。
“小山羊乖乖,我是妈妈,我回来了,带来好多好吃的东西。
”时,师问:“你们猜七只小山羊是怎么做的呢?现在你们就是这七只小山羊,以最快的速度讨论一下,你们会怎样做?(把学生分成七人一组,模拟七只小山羊) 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用各种方法识破了大灰狼的诡计,没有上当受骗。
思品教案-不上当受骗
思品教案-不上当受骗教案主题:如何避免上当受骗教案目标:1. 了解常见的骗局和诈骗手段;2. 培养学生识别和分析骗局的能力;3. 提升学生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4. 培养学生谨慎和警惕的态度。
教学步骤和内容:一、导入(5分钟)1. 让学生回忆并列举一些常见的骗局或诈骗手段。
2. 引导学生讨论骗局和诈骗手段对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危害。
二、学习识别骗局(15分钟)1. 教师介绍常见的骗局和诈骗手段,如网络诈骗、电话诈骗、传销等。
2.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让每个小组选择一种骗局或诈骗手段,演示该骗局或诈骗手段的具体流程和注意事项。
3. 学生展示演示结果,并进行讨论和分享。
三、个人信息保护(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个人信息的价值和重要性。
2. 解释学生个人信息的泄露可能导致的危害和后果。
3. 提示学生保护个人信息的重要性和方法,如不随便泄露、不轻易信任陌生人等。
四、警惕态度和行为(10分钟)1. 引导学生理解非法骗取他人财产的行为是违法的。
2. 提示学生保持警惕和谨慎,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或陌生网站。
3. 引导学生意识到法律保护和寻求帮助的重要性。
五、案例分析和讨论(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一些真实的骗局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诈骗手段和应对方法。
2. 让学生分享自己或周围人的上当受骗经历,并讨论如何避免和应对类似情况。
六、总结和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并强调学生需要始终保持警惕和谨慎的态度。
2. 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学到的方法和知识,强调保护个人信息和避免上当受骗的重要性。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骗局和诈骗案例的电影、纪录片或新闻报道,加深他们对骗局和诈骗手段的理解和认识。
2. 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思考如何在遇到骗局或诈骗时采取正确的行动和求助方式。
教学评估:1. 观察学生在分组活动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骗局和诈骗手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学生提出预防骗局方法的能力。
二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不上当受骗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上当受骗的情况,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分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上当受骗的情况,如:虚假广告、网络诈骗、不良信息等。
2. 讨论如何辨别是非,拒绝不良诱惑,保护自己的方法。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三、教学重点1. 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上当受骗的情况。
2. 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四、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并体会到上当受骗的危害。
2.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良诱惑时,能够主动拒绝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上当受骗的情况。
2.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3. 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学会保护自己。
六、教学准备1. 案例材料:收集一些真实的上当受骗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教学视频:寻找相关教学视频,用于情景模拟环节。
3. 教学道具:准备一些用于展示的道具,如手机、电脑等。
七、教学过程1. 导入:以一个真实的上当受骗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引出本课主题。
2. 案例分析: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受害者上当受骗的原因,引导学生认识到上当受骗的危害。
3. 情景模拟:让学生分组进行情景模拟,模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上当受骗情况,引导学生学会拒绝不良诱惑。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辨别是非,如何保护自己不受上当受骗。
5. 总结提升:对学生的讨论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八、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思考哪些环节学生反应良好,哪些环节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九、作业布置1. 让学生课后思考:自己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上当受骗情况?是如何应对的?2. 让学生绘制一幅海报,主题是“不上当受骗”,用以宣传和提高同学们的防范意识。
学生防止诈骗主题教案七篇
学生防止诈骗主题教案七篇学生防止诈骗主题教案(篇1)一、活动目的:通过这次主题班会,使同学们明白如何预防手机诈骗的重要性,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了解诈骗的各种形式,避免上当受骗。
二、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交通事业的发达,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渠道的广阔,信息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由其带来的交通、饮食、消防、网络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也浮出了水面,为了加强学生在生活中各方面的预防能力,为了提高学生在各种灾难来临时的应对能力,为了灌输学生更多的自我预防、自我保护、自我应对、自我逃生的能力。
召开本次主题班会。
三、引入提问:什么是“盗窃和诈骗”?所谓“盗窃和诈骗”就是犯罪分子利用学生经验少,心肠软等特点,蓄意编造故事,博得大学生的同情,伺机借走其银行卡,然后想尽办法盗走密码,最终骗走卡内资金的事项。
四、幻灯片播放(1),校园中常见的诈骗盗窃案例,(2),社会上常见的诈骗盗窃案例四、学生讨论分组讨论身边发生的案例以及如何预防此例事件的发生五、班主任总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不可无根据的同情陌生人,或者是昔日的好友,不可泛滥其同情心。
详细的阐述如何合理利用和保管银行卡等。
五、情景剧搞笑版“老同学”(一个学生被昔日的同学以介绍工作为由骗入传销的情景剧)六、班会课总结短短的40分钟我希望能够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播下了一颗安全意识的种子,希望通过这次班会,能够再次唤醒同学们对生活中各种安全问题的重视意识。
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让自己心中那颗安全教育理念的种子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学校组织了师徒结对的活动,我有幸与在教育教学工作方面非常优秀的魏琳琳老师结为师徒。
师徒结对的活动,使我们这些新教师在教学上有了引路人,帮助我们逐渐走出迷茫困惑的阶段。
在新学年开学之初,魏老师及时在学科思想认识上给予了我引导,使我尽快以较好的状态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去。
在师徒结对的这一年中,我们的常规活动有以下几方面:一、课前(备课):在这个环节中主要是老师为主,老师在我根据课标对课文理解的基础之上提出她的建议,指出我的偏差所在,第二次带领我重新理解课文及教学的目标,以达到我深入理解本课教学目标为主。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6课《谨防上当,遇险不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6课《谨防上当,遇险不惊》(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谨防上当,遇险不惊》是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6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如何保护自己,避免上当受骗,遇到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不惊慌失措。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情景,引导学生了解各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和安全隐患,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社会经验和判断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安全隐患,他们可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在学习本课之前,学生可能对上当受骗和遇险有一定的了解,但未必能够全面掌握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案例分析,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常见的社会现象和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2.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不惊慌失措,能够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自我保护。
3.引导学生学会与家长、老师沟通,寻求帮助,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常见的社会现象和安全隐患,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遇到危险时能够保持冷静,不惊慌失措,运用所学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自我保护。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各种社会现象和安全隐患,提高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情境和案例,制作PPT或黑板报。
2.准备教学视频或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准备教学道具,如安全帽、急救包等,用于实际操作演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动的安全事故案例,引出本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防止被骗教案初中
防止被骗教案初中年级:初中学科:道德与法治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骗子的常见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上当受骗。
教学重点:1. 骗子的常见诈骗手段。
2. 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难点:1. 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辨别真伪。
2. 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不上当受骗。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的诈骗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学生分享自己对诈骗的认识和经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骗子的常见诈骗手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辨别真伪,提高防范意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诈骗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诈骗手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
五、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提高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复习心得和感悟。
二、课堂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辨别真伪。
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三、小组活动(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不上当受骗。
2. 每组选代表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
四、案例分析(10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典型的诈骗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诈骗手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分析和感悟。
五、总结提升(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重要性。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
教学评价:1. 学生对骗子的常见诈骗手段的了解程度。
2. 学生辨别真伪的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防上当受骗教案
幼儿园防上当受骗教案介绍在智能社会的今天,以互联网为主要方式发布信息已经成为常态,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在网络上的安全隐患。
通过学习幼儿园防上当受骗教案,能够帮助孩子和家长更好地了解如何在网络上预防和防范受骗陷阱,增强网络安全意识和能力,以保护孩子们的利益和安全。
目标本教案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幼儿园孩子和家长了解网络上受骗的可能性。
•增强幼儿园孩子的防范和预防受骗陷阱的能力。
•提高幼儿园孩子和家长在互联网上的安全意识。
媒介此教案通过以下媒介达到目标:•给幼儿园孩子和家长讲解网络上可能发生的受骗情况。
•提供缩短版幼儿版的骗局解析,旨在帮助幼儿轻松理解和记忆。
•教授关于如何检查链接真实性的基本技能,以便在点击不安全链接时预防风险。
•为家长提供网络安全管理的工具,以便跟踪和限制孩子在网络上的活动。
•通过反复练习和反思让孩子和家长反思已经了解的知识和技能。
方法以下是实施教案的方法:了解网络上可能发生的受骗情况•组织孩子们倾听故事,了解在互联网上可能发生的不安全情况,如网上认识陌生人,购买未知商品等。
•加强家长的安全意识和能力,告知他们如何自我保护以及为孩子提供安全上网的指导。
学习如何检查链接真实性•教授基本的链接检查技能,如通过观察链接中URL地址的长度或阅读地址栏中的网站名字等。
•导师们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们提供特定技巧。
学习抵抗网络骗局•教授基本的抵抗网络骗局的技能,比如如何检查一封邮件的真实信誉度和防范网络欺诈等。
•通过一些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帮助孩子们轻松掌握技能。
家长网络安全管理•为家长提供一系列网络安全管理的工具,帮助监督孩子在互联网上的活动。
•强调孩子在互联网上的安全是个共同的责任,在孩子使用互联网上也做听话和合作学习的说服工作。
减少互联网使用频次•为了避免因过度使用网络而忽略了其他的生活需要,建议孩子不要经常花太多时间玩耍互联网。
结论教案旨在为幼儿园孩子和家长提供一种安全上网和防范网络骗局的方法。
部编人教版小学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9心中的“110”》赛课教学设计_0
《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三单元第九课《心中的“110”——不要上当受骗》教学目标1.知道生活中与陌生人交往是离不了的,愿意与陌生人交往。
2.知道与陌生人交往时,要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3.珍惜生命,树立安全意识。
教学重难点透过事例和情景的辨析与比较,触动内心体验,提高明辨是非和自救自护的能力。
1、情景体验,交流感悟2、小组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师生可以共同分享的画面。
(2)教具的准备2、学生准备查阅、收集整理骗子的行骗手法。
教学过程课前父流:1、教师:同学们,知道我是谁吗?知道,李老师。
你们是怎么认识我的?来给我上过课的;昨天来过我们教室,给我们布置了作业;我知道你是郭家沱小学的老师。
那你们对我熟悉吗,还知道我哪些情况呢?我叫李什么呢?我家住哪儿呢?不知道了。
那我们算是熟人吗?不算;有点熟。
为什么你说有点熟,邀请你去我家玩,你去吗?为什么?(生:去,你是老师。
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2、其实生活中,你们不仅仅会和老师打交道,还会和认识、不认识的人打交道。
你们认识这些人吗?(说完再播放视频)3、这些人你们认识吗?(不认识)4、同学们,所有我们不认识或者有点熟的人,我们都称他们为陌生人。
5、教师:你们和陌生人交往过吗?A:交往。
什么时候交往过的?B:没有交往过。
那你去过超市吗?去过车站吗?去医院看过病吗?6、和陌生人交往,你有什么感受?(可怕、怀疑、担心。
)(请4个学生回答)7、教师:其实你们这样的一些感受,老师从小到大也有过,既然我们有那么多的怀疑,甚至担心,那,就不与陌生人打交道了吗?(是?不是?理由?)(语气严肃)(不评价)A:不交往。
教师:为什么?(理由是?)(不评价)教师:都和他相同吗?B:可以交往。
教师:我听到了另外一种声音,说说你的理由。
(立即上前采访)生:陌生人不一定是坏人,比如警察叔叔。
师:是的,绝大多数的陌生人还是好人。
&所以,不和陌生人交往是不可能的,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如何和陌生人交往才能不上当受骗。
《不上你的当》教案与反思
《不上你的当》教案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认识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欺诈行为,提高防范意识。
2.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会与陌生人交流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4. 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遵守社会规范,做一个有道德、有法治观念的人。
二、教学内容:1. 分析生活中的常见欺诈行为及特点。
2. 学习与陌生人交流时的自我保护方法。
3. 讨论如何遵守社会规范,预防上当受骗。
4. 案例分享与反思。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认识欺诈行为,学会自我保护方法,提高防范意识。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让学生了解欺诈行为,提高防范意识。
2. 讨论法:分组讨论与陌生人交流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案例,用于教学分析。
2. 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准备教案与反思模板,方便学生记录学习心得。
【教学案例】:简要介绍一个欺诈案例,让学生了解欺诈行为的特点。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认识欺诈行为的危害。
【自我保护方法】:学习与陌生人交流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不泄露个人信息、拒绝不合理的请求等。
【讨论与反思】: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预防上当受骗,培养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真实的欺诈案例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欺诈行为的特点和危害。
3. 自我保护方法学习:讲解与陌生人交流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不泄露个人信息、拒绝不合理的请求等。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生活中预防上当受骗,培养独立思考、辨别是非的能力。
七、作业设计:1. 请列举生活中你可能遇到的欺诈行为,并说明如何避免。
2. 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在本节课中学到的自我保护方法及其重要性。
八、教学评价:1. 学生对欺诈行为的认识程度。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6课《谨防上当,遇险不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科版道德与法治三年级上册第16课《谨防上当,遇险不惊》(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的主题是“谨防上当,遇险不惊”,主要让学生学会如何保护自己,避免上当受骗,以及在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措施。
内容主要包括:识别各种常见的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学会寻求帮助,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遇到危险时,保持冷静,机智应对。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一些简单的诈骗手段有一定的了解,但还需要通过实例来提高他们的防范意识。
在遇到危险时,他们往往因为害怕而无法保持冷静,因此需要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方式,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应对。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各种常见的诈骗手段,提高防范意识。
2.学会在遇到危险时,寻求帮助,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3.遇到危险时,能保持冷静,机智应对。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了解各种常见的诈骗手段,学会寻求帮助,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2.难点:让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能保持冷静,机智应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模拟:通过模拟各种诈骗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应对。
2.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真实的诈骗案例,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
3.小组讨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如何应对诈骗,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各种诈骗案例,用于分析讲解。
2.准备角色扮演的道具和场景。
3.准备相关的小组讨论话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真实的诈骗案例,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思考如何避免上当受骗。
2.呈现(10分钟)呈现各种常见的诈骗手段,如电话诈骗、网络购物诈骗等,让学生了解并提高防范意识。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诈骗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如何应对。
4.巩固(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学到的防范诈骗的方法,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讨论在遇到危险时,如何保持冷静,采取正确的自救措施。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学生在遇到危险时,要保持冷静,机智应对。
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十五课防止上当受骗
小学三年级心理健康教育教案——第十五课防
止上当受骗
一、教学目的
同教师用书中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
社会上的骗子常常把魔爪伸向少年儿童,他们利用物质引诱、谎言欺骗等办法使涉世不深的少年儿童信以为真,从而上当受骗。
我们要警惕那些披着人皮的狼,警惕那些伪装和狡猾的狐狸。
今天,我们就学新的一课《防止上当受骗》
(二)学文明理
1、教师读一遍课文,启发同学思考。
A、毛毛家为什么被盗?
B、从毛毛家被盗我们应该注意什么?我们应该吸取哪些教训呢?
教师小结:通过毛毛家被盗,我们应该提高警惕,对于陌生人,我们不能轻易相信,更不能告诉他家里的情况。
接着,导入[咨询台]里边的内容。
师:遇到陌生人,我们怎么才能不上当受骗呢?
(三)活动明理
1、演一演
通过对剧中人物假警察、小强和旁白的扮演让学生体会。
小学心理健康防止上当受骗(教学设计)
小学心理健康防止上当受骗(教学设计)标题:培养小学生心理健康,提升抵御上当受骗能力引言:小学阶段是孩子认识社会、接触外界的重要阶段,也是他们容易成为网络欺诈和骗局的受害者。
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了解常见的骗局和骗术,提升抵御上当受骗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一堂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防止上当受骗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常见的网络骗局和骗术,识别潜在的危险。
2. 培养小学生辨别真实与虚假信息的能力。
3. 提升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制诱惑的能力。
4. 小学生主动寻求帮助和告知成人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与学生的互动,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让学生思考一个问题:你认为上当受骗的情况都有哪些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补充和引导。
2. 知识讲解(15分钟)a. 常见的网络骗局和骗术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常见的网络骗局和骗术,如诈骗电话、网络购物诈骗、网络游戏陷阱等。
重点强调这些骗局的特点、危害和识别方法。
b. 如何辨别真实与虚假信息向学生介绍辨别真实与虚假信息的方法,包括查证信息来源、分辨图片和视频的真实性、判断新闻的可信度等。
通过实例让学生参与讨论,并帮助学生加深对这些方法的理解。
3. 讨论与分享(20分钟)分成小组让学生互相交流自己的上当受骗经历(如果有的话),并让他们讨论自己是如何被骗的、错在何处以及应该如何预防。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观点,并引导他们总结出一些有效的防范措施。
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促进全班的互动和学习。
4. 角色扮演(15分钟)邀请一些学生出来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骗子和被骗者的角色,展示一些常见的骗局和骗术。
通过观察和讨论,让学生认识到骗子的手法和陷阱,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警惕性和警觉性。
5. 游戏与互动(20分钟)设计一些游戏和互动活动,增强学生对识别骗局和保护自己的兴趣。
例如,进行真假信息竞赛、模拟购物体验、角色扮演前后谈等。
《防止上当受骗》教案
通过本次教学,我也意识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防范诈骗的方法和应对策略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辨别诈骗信息、保护个人信息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防止上当受骗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如何识别网络诈骗信息的基本原理。
二、核心素养目标
《防止上当受骗》核心素养目标:1.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使其认识到法律对防范诈骗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法规;2.提高学生社会素养,学会辨别真伪,具备防范诈骗的基本能力;3.锻炼学生问题解决能力,面对上当受骗的情况,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应对;4.培养学生责任意识,意识到防范诈骗不仅是个人责任,还应当关爱他人,共同维护社会安全。通过本章节学习,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综合素质。
其次,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能够积极思考、交流。但在实验操作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误区。针对这一点,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操作前的指导,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步骤,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操作要领。
此外,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有时会出现偏离主题的情况。为了提高讨论效率,我需要在讨论过程中加强引导,适时提出关键性问题,帮助学生聚焦主题,提高讨论质量。
预防诈骗教案设计七篇
预防诈骗教案设计七篇预防诈骗教案设计精选篇1【背景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进步,各种诈骗现象也成为社会日益突出的问题。
尤其是一些诈骗分子,将目标转向思想单纯、社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
大学生本身并没有成熟的独立思考和辨识能力,容易受到他人别有用心的欺骗。
因此,在面对诈骗的情况时,难以有效作出清晰地判断。
所以,为了使大学生熟悉生活中常见的诈骗形式,增强大学生在生活中遇到诈骗现象灵活应对的防范意识,提高大学生各方面自我预防、自我保护、自我应对、自我逃生的能力,召开本次主题班会。
在现如今的社会,诈骗案件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至开学以来我校发生了多起学生被骗事件。
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学生的虚荣心、贪便宜、单纯等心理特点实施各种诈骗伎俩,使部分学生蒙受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压力。
为增强大家防骗意识,提高自我防范能力,我班于10月28日开展防诈骗主题教育活动班会。
班会流程如下:一、活动目标1、了解诈骗的危害和主要手段。
2、树立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信息活动习惯。
3、掌握防诈骗的基本手段,做一个健康阳光的大学生。
二、活动过程(一)情境导入,揭示主题1、老师引导性提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上当受骗的经历?你们知道诈骗都有什么手段嘛! 学生自由回答,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案例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月21日,我校经管学院14工商1班某学生(原13工商2班学生)被骗8000元现金,给学生造成了较大损失。
(三)诈骗主要手段1、短信诈骗:利用手机短信发送虚假消费提示或中奖提示,诱骗客户交纳手续费或税金,或者诱骗客户拨打假冒的银行服务电话、银联信用卡管理中心、公安部门等部门的咨询电话,套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等信息进行诈骗。
2、盗用QQ号诈骗:盗用他人QQ号码,用盗用QQ登陆与“他”最信任、最亲近的好友聊天,找各种理由骗取对方通过银行向他付款,进行诈骗。
3、电话诈骗:诈骗分子冒充电话银行自动语音提示提供国内各大银行的电话银行号码和金融服务,客户使用此电话进行查询后,诈骗分子可截取客户的银行卡、密码、身份证等信息,从而盗取客户账户内的资金;或者以公安或银行名义暗示发生了一个可能威胁你人身安全或者客户账户资金安全的紧急情况,诱使客户提供账号和密码行骗。
心中的110(不要上当受骗)
三年级上册第9课心中的“110”话题《不要上当受骗》主备人:一、主题与课时人民教育出版社道德与法治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安全护我成长”,第9课心中的“110”主题二《不要上当受骗》共(1课时)。
二、活动目标(一)课标要求我的健康成长:第6条“体会生命来之不易。
知道应该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健康。
知道日常生活中有关安全的常识,有安全意识和基本的自护自救能力。
”(二)课时活动目标1.在人际交往中不轻易相信陌生人,提高警惕,强化安全意识。
2.学会识别社会交往中的骗术。
3.培养学生遇到危险时的应急心态和自护自救能力。
三、评价任务1.完成学习任务一。
(检测目标1)2.完成学习任务二。
(检测目标2)3.完成学习任务三。
(检测目标3)自制安全卡,安全你我他。
分析得条理清楚,得☆目标3声音洪亮,表达完整,得☆☆四、资源与建议1.在本单元前两个话题“生命最宝贵、安全记心上”的学习中,学生从中体会到生命来之不易,逐步认识到保护好生命不仅要靠父母,还要靠自己,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
从正面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安全隐患,初步学会日常生活中基本的自救自护方法,提高安全意识。
2.学习中涉及防盗、防骗、防拐、防性侵教育内容等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通过提前社会调查、查阅资料、播放视频等来达成目标。
3.本课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社会的复杂性、在乐于助人、参与社会生活的同时保持警惕性,初步形成人际交往安全隐患。
五、学习过程(一)前置性学习活动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及人际交往中防盗、防骗、防拐、防性侵教育内容,查找资料、结合生活实际总结自救自护的方法。
(二)课中学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在活动开始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一个提醒,仔细看,这是一条关于什么内容的提醒?(课件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提醒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伤害有很多,要时刻预防。
)这则安全提醒,也是安全知识,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从哪里听到过、看到过、学到过安全知识?(学生交流:遇到危险,及时就医;过马路走人行横道;上下楼梯靠右走……)教师评价:真棒!看来同学们都具有一定的安全小常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不上当受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认识:
1.知道社会上有伤害儿童的坏人。
2.知道坏人欺骗儿童惯用的一些手段。
3.知道一些提防坏人、不上当受骗的方法。
情感:
憎恶坏人,有警惕性和自我保护意识。
行为:
不轻信陌生人的话;不吃陌生人的东西;不跟陌生人走;独自在家时,不给陌生人开门。
教学建议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热爱生命”德目中的有关要求设置的。
本课属“热爱生命”教育,这方面内容很多,中高年级还有“爱护身体,积极锻炼,保持身心健康”等内容,逐步拓宽、加深。
课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讲述张明十分机智地摆脱坏人的纠缠。
第二部分,讲述张明立即把遇到坏人的事告诉妈妈。
第三部分,讲述张明再次发现坏人后,立即向老师报告,民警很快抓住了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