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蕴证,三大证型最常见【医学养生常识】

合集下载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1、脾热2、脾寒3、脾湿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

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

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

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

(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

)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

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

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

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

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

脾到肺的升化失常。

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

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

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

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

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

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

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

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

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

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

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这就用炒薏米煮粥。

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

中医辨证案例

中医辨证案例

中医辨证案例患者男性,年龄48岁,主诉:腹痛腹胀,纳差,大便干燥,舌苔上黄下干,脉细数。

辨证分析:根据患者的主诉和舌脉表现,可以初步判断该患者属于中医的脾胃湿热证类型。

脾主运化,脾胃湿热导致消化功能减弱,食欲减退,腹部胀痛,大便干燥。

同时,舌苔黄色厚重,脉细数都是湿热内蕴的表现。

辨证要点:1. 湿热内蕴:主要表现为腹痛腹胀,大便干燥等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2. 脾胃虚弱:主要表现为纳差,舌苔厚重,脉细数等。

3. 针对脾胃湿热证的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健脾和胃。

方药组成: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汤荆芥穗3g,薏苡仁10g,白术10g,茯苓10g,黄芩5g,厚朴10g,生石膏30g,甘草6g。

辨证依据:1. 湿热内蕴:荆芥穗具有发表解表,扩郁散结的作用;薏苡仁能利湿健脾,清热通阳;白术健脾,祛湿除痰;茯苓则具有利水除湿,健脾益胃的功效;黄芩有清热燥湿,解毒消肿的作用;厚朴能止泻,祛风湿;生石膏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的功效。

2. 脾胃虚弱:甘草有补养脾胃,调和药性的作用。

处方理由:该方药中的荆芥穗、薏苡仁、白术、茯苓等具有祛湿清热,健脾和胃的作用,能够同时改善脾胃湿热的症状。

而黄芩、厚朴、生石膏的清热燥湿,止泻的作用可以进一步减轻患者腹痛、大便干燥等消化系统症状。

甘草则可以起到调和药性的作用,加强整个方剂的功效。

辨证治疗计划:患者口服清热利湿健脾和胃汤,每日3次,每次一剂。

同时需要注意饮食调理,以清淡易消化为主,避免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粗粮、蔬菜水果等。

随访与评估:每周随访患者一次,观察症状的变化及舌脉情况。

随访时询问患者的饮食情况,是否有进一步的改善。

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方剂的剂量和疗程,直到患者的症状完全缓解。

十人九脾虚!脾虚从初级到严重的几种表现!

十人九脾虚!脾虚从初级到严重的几种表现!
艾灸调脾虚 艾灸健脾养脾胃且不会损伤身体的根本。健脾,中脘穴是一个要点。《经穴选解》中说:“中脘 穴在胃之中,当胃小弯处”。所以它基本可以用治一切脾胃病症。不光如此,它还是腑会,所以 对六腑的疾病都有一定的疗效。除了中脘穴外,其他配穴根据身体情况搭配,初尝艾灸的朋友 遵循焕众艾灸老师的建议。
焕众温和灸调理脾胃 焕众温和灸可健脾和胃,改善肝胆疏泄,化痰祛湿,清除毒素,加强脾胃运化功能。
4、脾气下陷 脾气下陷就是脾气太虚了,虚到都不能固摄了。脾气该升不升反而下陷了,这时就不仅仅是腹 胀了,还会出现腹部坠胀、久泻不止、脱肛、女性子宫脱垂等症。
原本要升清到心,肺,头面的精微物质反而下注到膀胱,这时候的小便会混浊得像淘米水,人 更是会少气懒言,四肢乏力。
5、脾不统血证 如果脾气亏虚到不能统摄血液,就会出现「脾不统血」的症状,除了脾虚的标配以外,最主要 的症状还表现为鼻子、牙齿、尿血、便血、女性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尽等血不循经的症状。 这时的辩证的要点主要以出血的表现+脾气虚并见,舌淡苔白。本来就脾虚后气血不足了,加上 有出血的症状,这时候人往往会出现血虚的症状,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
做艾灸,只选焕众温和灸
做艾灸,推荐使用焕众艾灸核心产品【焕众温和灸】。把灸筒粘贴在相应穴位上,点燃灸柱即 可,在施灸过程中可根据体感旋转或升降灸筒盖调节温度。 整个过程明火微烟,不落艾灰,安全绿色; 解放双手,站着、坐着、躺着、趴着、走动过程中都可以做艾灸,方便高效;无论老人、孩 子、妇孺都可使用焕众温和灸! 施灸时间无需刻意计算,一枚焕 众温和灸燃尽的时间即为25-30分钟; 由于不受施灸姿势的限制,还能多穴同灸,实现在同一时间打通引发疾病关联的多个穴位,灸 疗效果更明显!
4 脾虚→ 不能将血液控制在血脉中→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尽。

脾虚诊断详述

脾虚诊断详述

脾虚诊断详述*导读:脾虚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一、诊断:1、脾虚属脏腑辨证中常见之证型。

主要指脾气、脾阳或脾阴不足所呈现之各种症候。

《脉经》卷二,脾虚,病苦泄注,腹满,气逆,霍乱,呕吐,黄疸,心烦不得卧,肠鸣。

一说脾气若虚则生寒,令人心腹胀满,水谷不消,噫气吞酸,食辄呕吐,霍乱泄利,四肢沉重,多思气结,恶闻人声 (见《圣济总录》卷四十四)。

2、邹澍《本草经疏》归纳脾虚十二证,饮食劳倦,伤脾发热,饮食不消化,属脾气虚;伤食必恶食,停食,为恣饮汤水或冷茶、冷酒所致。

水肿属脾气虚,兼脾阴虚;噎膈属气血两虚,由于血液衰少,而非痰气壅逆所成。

脾虚属气虚,健忘属气血两虚,倦怠、嗜卧属脾气不足。

脾虚腹痛,按之则止,属血虚;痞气,属脾气虚及气郁所致。

3、从临床现实分析,脾虚中又以脾气虚、脾阳虚更为常见,每有腹胀、痞满、消瘦、肢乏、泄泻(或大便先硬后溏,亦有表现为脾虚便秘者)、食减、水肿等症。

二、分类: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三、治疗:脾为湿土,喜燥恶湿。

湿盛可以导致脾虚,脾虚也可以生湿,往往互为因果。

因脾虚失运,水湿停留,多属本虚标实之证。

本虚为主者,治多健脾,佐以化湿;标实为主者,则应以祛湿为主,兼以运脾。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脾虚的诊断,脾虚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脾虚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

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
导语:脾脏在人体脏器中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如果湿邪犯脾,就会引发一些消化道疾病。

那么脾虚该怎么治疗呢?脾湿症状:饮食减少、脘痞、大便
脾脏在人体脏器中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如果湿邪犯脾,就会引发一些消化道疾病。

那么脾虚该怎么治疗呢?
脾湿症状:饮食减少、脘痞、大便溏薄,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哮证。

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语言低微,痰多质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象细软。

分类:
一、寒湿: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

二、热湿: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调养脾胃的方法:
1、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

2、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肠胃溃疡患者容易复发,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你,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3、立秋后最好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消化道不适的人在秋季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脾虚湿气重怎么调理

脾虚湿气重怎么调理

脾虚湿气重怎么调理脾虚湿气重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类型,主要以脾阳虚、脾湿为主要病机,表现为疲乏无力、胸腹胀满、食欲不振、口黏腻等症状。

调理脾虚湿气重需要综合运用中医药、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方法,下面将详细介绍。

一、中医药调理方法:1. 温补脾阳:中医经典方剂如理中丸、香砂六君子汤等可用来温补脾阳,增加脾胃的消化功能。

2. 祛湿利水:可以选用独活寄生汤、苓桂术甘汤等方剂来祛湿利水,促进湿气的排出。

3. 健脾消食:常用的健脾消食方剂有六君子汤、保和丸等,有助于促进消化吸收和改善食欲不振的症状。

4. 理气行滞:适用于胸腹胀满等症状,可选择行气药物如砂仁、陈皮等。

5. 调理肝气:肝属木,脾属土,肝气郁结会导致脾失健运,所以通过调理肝气可以间接改善脾虚湿气重的状况,常用的方法有舒肝活血汤等。

二、饮食调理方法:1. 饮食宜清淡:避免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

2. 避免冷饮:冷饮会伤害脾胃阳气,所以尽量避免或减少饮用冷饮。

3. 合理分配饮食:每餐可以适量摄入五谷杂粮、蔬菜、水果等,保持饮食平衡。

4. 增加粗粮摄入:粗粮富含纤维素,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改善脾胃功能。

5. 注意饮食习惯:宜慢咀嚼细嚼慢咽,不宜暴饮暴食或过度饱食,避免吃零食和高糖食物。

三、生活习惯调理方法:1. 定时作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2. 适量运动:适量的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和代谢功能,但要避免过度疲劳。

3. 改善精神状态:情绪波动会影响脾胃功能,所以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紧张或焦虑。

4. 合理用药:严重脾虚湿气重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避免滥用或乱用药物。

综上所述,脾虚湿气重的调理需要综合运用中医药、饮食调理和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方法。

在进行调理时,我们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方法,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以达到改善身体状况的目的。

同时,调理过程需要坚持,并注重调理的全面性和系统性,这样才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关于脾虚湿盛证

关于脾虚湿盛证

【三味薏米羹】 配方: 薏米、山药、莲子各30克。 制法: 以上三味洗净,加水适量,用文火熬成粥。 功效: 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用法: 早晚食用,连用7日。
脾虚湿盛的调理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根据古方参苓白术散制成。主治脾虚夹湿证。证见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四肢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腻,脉虚缓。
食疗药膳:
【白果黄芪乌鸡汤】 配方: 白果30克,黄芪50克,乌鸡1只(约500克),米酒50毫升。 制法: 将乌鸡去内脏、头足,洗净,把白果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口,与黄芪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酒及水适量,用文火炖熟,调味即可。 功效: 健脾益气,固肾止带。 用法: 分次饮汤食肉。
【扁豆山药茶】 配方: 白扁豆、山药各20克。 制法: 将白扁豆炒黄,捣碎,山药切片,二者水煎取汁,加糖令溶。 功效: 健脾益气,化湿止带。 用法: 代茶频饮。
脾虚湿盛证
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味,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虚湿盛证的治疗
脾虚湿盛证汗疱疹治疗:治宜健脾除湿法。药用:茯苓12g,白术10g,泽泻10g,白扁豆10g,车前子10g(包煎),炒苡仁60g,炒山药30g,冬瓜皮60g。水煎服,每日1剂。
本方治证由脾虚湿盛所致。脾胃虚弱,则运化失职,湿自内生,气机不畅,故饮食不化,胸脘痞闷,肠鸣泄泻。脾失健运,则气血生化不足,肢体失于濡养,故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治宜补益脾胃,兼以渗湿为法。方中以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为君。配伍山药、莲肉助人参以健脾益气,兼能止泻;白扁豆、薏苡仁助白术、茯苓以健脾渗湿,均为臣药。佐以砂仁醒脾和胃,行气化滞;桔梗宣肺利气,以通调水道,又载药上行,以益肺气。炒甘草健脾和中,调和诸药,为使。诸药合用,补其中气,渗其湿浊,行其气滞,恢复脾胃受纳与健运之职,则诸症自除。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其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蕴脾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长期食用油腻、辛辣、酸甜等食物,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

中医辨证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虚湿困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沉缓。

2. 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口渴、口苦、腹胀便秘、尿黄赤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肝郁脾虚型: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呃逆、情绪烦躁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以达到治疗效果。

- 1 -。

中医执业助理考试 技能 常见病证型总结及趣味记忆

中医执业助理考试 技能 常见病证型总结及趣味记忆

第一章内科一、感冒(一)常人感冒1.风寒感冒2.风热感冒3.暑湿感冒(二)虚体感冒1.气虚感冒2.阴虚感冒二、咳嗽(一)外感咳嗽1.风寒袭肺证2.风热犯肺证3.风燥伤肺证(二)内伤咳嗽(痰痰肺阴)1.痰湿蕴肺证2.痰热郁肺证3.肝火犯肺证4.肺阴亏耗证三、哮病(一)发作期1.冷哮证2.热哮证3.寒包热哮证4.风痰哮证5.虚哮证(二)缓解期1.肺脾气虚证2.肺肾两虚证四、喘证(一)实喘1.风寒壅肺证2.痰热郁肺证3.表寒肺热证4.痰浊阻肺证5.肺气郁痹证(二)虚喘1.肺气虚耗证2.肾虚不纳证3.正虚喘脱证五、肺痨1.肺阴亏损证2.虚火灼肺证3.气阴耗伤证4.阴阳两虚证六、心悸(气血阴阳水瘀痰)1.心虚胆怯证2.心血不足证3.阴虚火旺证4.心阳不振证5.水饮凌心证6.瘀阻心脉证7.痰火扰心证七、胸痹(气阴心肾阴阳虚)1.心血瘀阻证2.气滞心胸证3.痰浊闭阻证4.寒凝心脉证5.气阴两虚证6.心肾阴虚证7.心肾阳虚证八、不寐(肝胆脾肺肾)1.肝火扰心证2.心胆气虚证3.心脾两虚证4.痰热扰心证5.心肾两虚证九、痫病痫病风痰痰火瘀,心脾心肾两亏虚)1.风痰闭阻证2.痰火扰心证3.瘀阻脑络证4.心脾两虚证5心肾亏虚证十、胃痛(寒热食肝+阴寒瘀)1.寒邪客胃证2.湿热伤中证3.饮食伤胃证4.肝气犯胃证5.胃阴亏耗证6.脾胃虚寒证7.瘀血停胃证十二、呕吐(食肝痰邪,吐阴阳气)(一)实证1.食滞内停证2.肝气犯胃证3.痰饮内阻证4.外邪犯胃证(二)虚证1.胃阴不足证2.脾胃阳虚证3.脾胃气虚证十二、腹痛(寒热食肝+寒瘀)1.寒邪内阻证2.湿热壅滞证3.饮食积滞证4.肝郁气滞证5.中虚脏寒证6.瘀血内停证十三、泄泻(寒热食肝+气阳)(一)暴泻1.寒湿内盛证2.湿热伤中证3.食滞肠胃证(二)久泻1.肝气乘脾证2.脾胃虚弱证3.肾阳虚衰证十四、痢疾(6个证)1.湿热痢2.疫毒痢3.寒湿痢4.阴虚痢5.虚寒痢6.休息痢十五、便秘(冷热气,阴阳气)(一)实秘1.冷秘2.热秘3.气秘(二)虚秘1.阴虚秘2.阳虚秘3.气虚秘十六、协痛(三肝瘀)1.肝郁气滞证2.肝胆湿热证3.肝络失养证4.瘀血阻络证十七、黄疸(湿热胆毒寒湿脾)(一)阳黄1.热重于湿证2.湿重于热证3.胆腑郁热证4.疫毒炽盛证(二)阴黄1.寒湿阻遏证2.脾虚湿滞证十八、头痛(寒热湿,气血阴阳痰瘀)(一)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2.风热头痛3.风湿头痛(二)内伤头痛1.气虚头痛2.血虚头痛3.肾虚头痛4.肝阳头痛5.痰浊头痛6.瘀血头痛十九、眩晕(气血阴阳痰瘀)1.气血亏虚证2.肾精不足证3.肝阳上亢证4.痰湿中阻证5.瘀血阻窍证二十、中风(一)中经络(络阳风)1.风痰入络证2.风阳上扰证3.阴虚风动证(二)中脏腑(脏腑痰痰痰)闭证1.痰浊闭阻证2.痰热腑实证3.痰火瘀痹症脱证阴竭阳亡证(三)恢复期1.风痰瘀阻证2.气虚络瘀证3.肝肾亏虚证二十一、水肿(一)阳水(风水湿湿湿)1.风水相搏证2.水湿浸渍证3.湿热壅盛证4.湿毒浸淫证(二)阴水1.脾阳虚衰证2.肾阳衰微证3.瘀水互结证二十二、淋证(气血石膏劳热)1.气淋2.血淋3.石淋4.膏淋5.劳淋6.热淋二十三、阳痿(肝肝肾肾心脾)1.肝郁不舒证2.湿热下注证3.命门火衰证4.惊恐伤神证5.心脾亏虚证二十四、郁证(气火痰,神脾肾)1.肝气郁结证2.气郁化火证3.痰气郁结证4.心神失养证5.心脾两虚证6.心肾阴虚证二十五、血症(一)鼻衄(玉龙归桑)1.胃热炽盛证2.肝火上炎证3.气阴亏虚证4.热邪犯肺证(二)齿衄(胃清心,阴六茜)1.胃火炽盛证2.阴虚火旺证(三)咳血(百白黛桑)1.阴虚肺热证2.肝火犯肺证3.燥热伤肺证(四)吐血(十心龙归)1.胃热壅盛证2.肝火犯胃证3.气虚血溢证(五)便血(黄地归)1.脾胃虚寒证2.肠道湿热证3.气虚不摄证(六)尿血(小白药归)1.下焦湿热证2.肾虚火旺证3.肾气不固证4.脾不统血证(七)紫斑(十茜归)1.血热妄行证2.阴虚火旺证3.气不摄血证二十六、消渴(一)上消肺热津伤证(二)中消1.胃热炽盛证2.气阴亏虚证(三)下消1.肾阴亏虚证2.阴阳两虚证二十七、内伤发热(气血阴阳气痰瘀)1.气虚发热证2.血虚发热证3.阴虚发热证4.阳虚发热正5.气郁发热证6.痰湿郁热证7.血瘀发热症二十八、虚劳(一)气虚1.心气虚证2.脾气虚证3.肺气虚证4.肾气虚证(二)血虚1.肝血虚证2.心血虚证(三)阴虚证1.肝阴虚证2.心阴虚证3.脾阴虚证4.肺阴虚证5.肾阴虚证(四)阳虚证1.心阳虚证2.脾阳虚证3.肾阳虚证三十、痹症(寒热痰瘀肝肾虚)1.风寒湿痹(1)行痹(2)痛痹(3)着痹2.风湿热痹3.痰瘀痹阻证4.肝肾阴虚证三十一、痉证(邪三热痰阴血亏)1.邪壅经络证2.肝经热盛证3.阳明热盛证4.心营热盛证5.痰浊阻滞证6.阴血亏虚证三十二、萎证萎证脾胃肝肾虚,肺热湿热脉络瘀)1.脾胃虚弱证2.肝肾亏虚证3.肺热津伤证4.湿热浸淫证5.脉络瘀阻证三十三、腰痛(寒热瘀虚)1.寒湿腰痛2.湿热腰痛3.瘀血腰痛4.肾虚腰痛(1)肾阴虚证(2)肾阳虚证第二章外科一、乳癖(冲痰)1.冲任失调证2.肝郁痰凝证二、湿疮1.湿热蕴肤证(急性)2.脾虚湿滞证(亚急性)3.血虚风燥证(慢性)三、痔(风湿瘀脾)1.风热肠燥证2.湿热下注证3.气滞血瘀证4.脾虚气陷证六、肠痈1.瘀滞证(初期)2.湿热证(酿脓期)3.热毒证(溃脓期)第三章妇科病一、崩漏(崩漏热瘀脾肾虚)1.血热证(1)虚热证(2)湿热证2.血瘀证3.肾虚证4.肾虚证(1)肾阳虚证(2)肾阴虚证(3)肾气虚证三、痛经痛经气滞寒热瘀,气血亏虚肾气虚)1.气滞血虚证2.寒凝血瘀证3.湿热瘀阻证4.气血亏虚证5.肾气亏虚证四、绝经前后诸证1.肾阴虚证2.肾阳虚证3.肾阴阳俱虚证五、带下病带下脾肾夹湿毒,肝肾亏虚血枯阻)(一)带下过多1.脾虚证2.肾虚证3.阴虚夹湿证4.湿热下注证5.热毒炽盛证(二)带下过少1.肝肾亏虚证2.血枯瘀阻证六、胎漏、胎动不安(热肾气血虚)1.血热证2.肾虚证3.气血虚弱4.跌仆伤胎5.癥瘕伤胎第四章儿科一、肺炎喘嗽寒热痰毒阴脾虚,心阳厥阴难喘息)(一)常证1.风寒闭肺2.风热闭肺证3.痰热闭肺证4.毒热闭肺证5.阴虚肺热证6.肺脾气虚证(二)变证1.心阳虚衰证2.邪陷厥阴证二、小儿泄泻(一)常证(寒热食肝脾肾虚)1.风寒泻证2.湿热泻证3.伤食泻证4.肝郁脾虚证5.脾虚泻证6.脾肾阳虚泻证(二)变证1.气阴两虚证2.阴竭阳脱证三、厌食症(不异胃)1.脾失健运证2.脾胃气虚证3.脾胃阴虚证四、水痘(水痘肺气心包肺)(一)常证1.邪伤肺卫证2.邪炽气营证(二)变证1.邪陷心包证2.邪毒闭肺证。

脾虚湿热中医验方医案

脾虚湿热中医验方医案

脾虚湿热中医验方医案
脾虚湿热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其临床表现多为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本文将介绍一组中医验方医案,希望能对脾虚湿热的治疗有所帮助。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7岁,因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初步诊断为脾虚湿热,中医验方治疗。

二、中医诊断
1. 脾虚湿热证候
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症状。

2. 证候分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本病患者,脾虚湿热证候明显,故诊断为脾虚湿热证。

三、中医验方治疗
方名:健脾消湿汤
组成: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白芍10克,炒陈皮6克,桂枝6克,泽泻10克,车前草10克,苍术10克,炒姜3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一天3次,每次1剂。

四、治疗效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
四肢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再次就诊时,患者的诸多症状已经消失,体检结果也正常。

五、总结
中医验方治疗脾虚湿热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健脾消湿汤能够调理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需注意,中医治疗需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实用中医护理学》单选(复习题库)

《实用中医护理学》单选(复习题库)

第一章中医学基础1.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D )A 整体观念和阴阳五行B 四诊八钢和辨证论治C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3.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中午 C 下午 D 前半夜4.下列不宜用阴阳的基本概念来概括的是( D )A 寒与热B 上与下C 动与静5.五行中具有“润下”特性的是( D )A 木B 火C 土6.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B )A 曲直润下 D 从革7.五行中,木的特性是( D )A 润下B 稼穑C 炎上8.五脏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C )A 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能满B 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传化物而不能藏,满而不能实9.六腑生理功能的特点是( A)藏精气而不泻,实而不能满C 传化物而不能藏,满而不能实D 藏精气而不泻,满而不能实11.藏神的是( A)肝 C 脾 D 肺12.主统血的是( C )A 心B 肝肺14. “在窍为目”的是( A)心 C 脾 D 肺15. “受盛之官”指( C )A 胆B 胃大肠19. “先天之本”是指( D )A 心B 肝C 脾20. “后天之本”是指( C )A 心B 肝肾26.具有主疏泄、条畅气机功能主要脏腑是( D )A 心B 肺C 脾27.既属六腑,又属奇恒之腑,被称之为“中精之腑”( B )A 肝脑 D 髓29.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肺其华在毛 C 肝其华在爪 D 脾其华在唇3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 心在窍为舌脾在窍为口 D 肝在窍为目40.最易导致“着痹”的邪气是( C )A 风邪B 寒邪燥邪41.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易伤阳气的致病因素是( B )A 风邪湿邪 D 痰饮47.哪种情志异常易使肝的疏泄功能失调( C )A 过喜B 过思过恐48.情志为病,过喜则( C )A 气上B 气下气结66.舌质红,苔黄腻,多见于( B )A 里热炽盛阴虚火旺 D 寒湿阻滞67.下列除哪项外都是淡白舌主病( D )A 气血两虚B 气虚C 阳虚12. “子午觉”是睡眠养生之一。

大肠癌中医药证治探讨

大肠癌中医药证治探讨

大肠癌是指发生于大肠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包括结肠癌和直肠癌。

临床表现多为血便或黏液脓血便,大便形状或排便习惯发生改变,伴有腹痛、腹部包块等。

各国尤其是北美、西欧国家的大肠癌的发病率每年仍有增加趋势,该病在我国已居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四位[1]。

近年来西医治疗大肠癌的主要方式是手术切除及术后的放化疗,但术后的并发症和化疗药物毒副作用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困扰。

而中医药治疗癌症有独特的辨证论治,既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又有对化疗药物的减毒增效,预防肿瘤复发、转移的优势。

现对大肠癌中医证治探讨如下。

1文献概述根据大肠癌发病及临床特征分析,中医学文献关于大肠癌的论述散见于脏毒、锁肛痔、肠风、积聚、癥瘕、肠蕈、下痢等病症中。

如《济生方·下痢》提到:“大便下血,肠风者血清而色鲜,脏毒者浊而色黯。

”清代唐容川《血证论》里说:“肛门肿硬,疼痛流血,与痔漏相似,脏毒也”。

清代祁坤《外科大成·论痔论》述:“锁肛痔,肛门内外如竹节锁紧,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粪细而带扁,时流臭水,此无治法。

”这些症状的描述与现代医学中肛门部位的癌症极为相似。

大肠癌中医药证治探讨唐琪琳1,杨帆2,王学岭3(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0193;2.天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天津300193;3.天津中医药大学临床实训部,天津300193)[摘要]大肠癌是消化道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通过概括、总结历代医家对癌症的认识,分析大肠癌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归纳其治疗大法宜扶正祛邪,攻补兼施。

扶正类治法如健脾、补肾、养阴法,祛邪类治法如活血化瘀、化痰祛湿、清热解毒法。

[关键词]大肠癌;文献研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扶正祛邪;治法[中图分类号]R273.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16)08-0685-03Exploration of Treatment of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NG Qilin1,YANG Fan2,WANG Xueling3(1.Master Degree Candidate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2. Colleg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3.The Clinical Practice and Training Department of Tianji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ianjin300193,China)Abstract Colorectal cancer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digestive tract.Based on the summary of the understandings of cancer of generations of physicians,the etiology,pathogenesis and syndrome types of colorectal cancer are analyzed.In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鄄liminate pathogenic evil and combining tonification and purgation should be the main methods.Methods for strengthening body resistance includes supplementing the spleen,tonifying the kidney,nourishing Yin.Methods for eliminating the pathogenic evil includes promoting blood circulation to resolving blood stasis,resolving phlegm and removing dampness,clearing heat and removing poison.This paper aims at guiding the clinical treatment.Key words colorectal cancer;study of literature;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syndrome type;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evil;treatment method[收稿日期]2015-07-06[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项目(编号:81403301)[作者简介]唐琪琳(1989-),女,河南驻马店人,2013年级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医四诊客观化、中医证候学研究。

脾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脾虚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医学养生常识】

脾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脾虚的临床表现有哪些?【医学养生常识】

脾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脾虚的临床表现有哪些?文章导读所谓脾虚,为中医名词术语。

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脏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

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

那么在生活中脾虚的症状有哪些?脾虚的临床表现脾虚证是指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证,其病情比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临床表现。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形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气陷临床表现,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在脾气虚见症基础上,有慢性出血临床表现,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

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的病因脾在五行中属土,在五脏阴阳中属阴中之至阴。

脾主运化,统血,升清,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

人体出生后,各脏腑组织器官皆依赖脾所化生的水谷精微以濡养,故称脾为“后天之本”。

其与胃、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

素体脾虚或饮食不节、情志因素、劳逸失调,药、食损脾或慢性肾病患者湿邪久居,损伤脾气等原因引起脾的功能虚衰、生化之源不足。

脾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几乎所有的胃肠道疾病都可出现或伴有脾虚。

1.脾气虚多因饮食不节,或劳倦过度,或忧思日久,损伤脾土,或抵抗力不足,素体虚弱。

2.脾阳虚多因脾气虚衰进一步发展而成,也可因饮食失调,过食生冷,或因寒凉药物太过,损伤脾阳,或肾阳不足,命门火衰,火不生土而致。

3.中气下陷。

脾湿的症状以及调理方法

脾湿的症状以及调理方法

脾湿的症状以及调理方法我们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有着许多的零件,例如五脏六腑等等。

脾脏是我们人体五脏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储存血液,以及过滤血液中的异物等等。

而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过度的吸烟喝酒等等就有可能脾湿的情况,那么脾湿有什么症状又该怎么调理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而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脾湿生痰型哮证(脾虚)。

★调理:1/5分步阅读多吃谷类和蔬菜、鱼类五谷类食物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维生素等,经常吃五谷食物,比如八宝粥、豆制品等都对脾胃很有好处。

蔬菜类像山药、油菜等,鱼类如海鲈鱼等,健脾益胃,适合长期食用。

2/5多喝薏米红豆粥。

薏米可以治湿症,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有很好的利水、消肿、健脾胃、补心等功效。

现代的我们因工作、生活等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祛湿,又要补心,所以多喝薏米红豆粥最好了,但是在熬制这个粥时,发现很长时间也熬不烂,后来多次熬制后,开锅后闷半小时,然后再熬,这样就能把薏米红豆熬烂了,还能省电省火。

3/5饮食要规律。

平常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这样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时间长了会让脾胃失和的。

吃饭时最好七八分饱即可,不要吃的太多,否则会很不舒服的,增加肠胃负担。

4/5少吃油腻生冷刺激食物平常饮食中,要注意少吃炸鱼、炸鸡、炸肉等油腻食物,此外西瓜、水梨、橘子、冬瓜、柿子等生冷食物也尽量少吃,一些不容易消化的糯米、玉米等要少吃。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脾虚湿盛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脾虚湿盛

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脾虚湿盛中医临床诊疗术语症候部分脾虚湿盛的深度和广度探究一、引言中医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文化的瑰宝,在诊疗术语方面拥有深厚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

其中,症候部分脾虚湿盛作为中医临床诊疗中常见的描述之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本文将以从浅入深、由简到繁的方式,全面评估和探究症候部分脾虚湿盛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一中医病名。

二、症候部分脾虚湿盛的概念解析1.1 脾虚的概念及特点脾虚是指中医理论中对人体脾脏功能虚弱、失调时所使用的术语。

脾脏在中医中被认为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具有提升气血运行、保持脏腑功能平衡的重要作用。

当脾脏功能虚弱时,会导致消化吸收能力下降、气血循环不畅,从而体现出脾虚的特点。

1.2 湿盛的概念及特点湿盛是中医理论中描述体内湿邪过盛、气血运行受阻、水液代谢紊乱的现象。

湿邪是指外界湿气侵袭或内部湿气滞聚,使人体产生不适,影响机体正常功能。

湿盛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体内湿气聚集、水液代谢紊乱、气血运行受阻等方面。

三、症候部分脾虚湿盛的临床表现在中医临床实践中,症候部分脾虚湿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临床表现:3.1 消化系统方面的表现脾主运化,脾虚湿盛会导致消化系统出现一系列不适症状。

比如食欲不振、脘腹胀闷、口淡不渴等。

还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恶心呕吐等症状。

3.2 泌尿系统方面的表现湿邪能影响机体的水液代谢,进而影响泌尿系统的正常功能。

脾虚湿盛的患者常常出现尿频、尿量增多、尿色混浊等不适症状。

3.3 皮肤方面的表现湿邪往往经过络道运行,容易影响皮肤的正常状态,导致皮肤湿疹、瘙痒、湿疮等症状。

3.4 精神情绪方面的表现脾主思,脾虚湿盛还会影响人的精神情绪状态。

患者常常出现疲乏无力、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甚至出现抑郁、焦虑等精神障碍。

四、症候部分脾虚湿盛的防治措施针对症候部分脾虚湿盛,中医提出了一系列的防治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方法:4.1 调节饮食习惯饮食是调养人体脏腑的重要方法之一。

真题下列属于中医学特点的是

真题下列属于中医学特点的是

(真题)1.下列属于中医学特点的是A.阴阳学说B.四诊八纲C.整体观念D.天人一体E.五行学说【答案】C(命中)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A.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B.四诊八纲和阴阳五行C.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D.八纲辨证和五行学说E.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答案】A2.面黄虚浮多见于A.湿热内蕴B.脾胃气虚C.水饮内停D.寒湿内阻E.脾虚湿蕴【答案】E(命中)脾胃气虚的面色为A.面黑暗淡B.面色萎黄C.面色苍白D.面红如妆E.面色薰黑【答案】B3.数脉一息是A.二到三至B.三到四至C.四到五至D.五到六至E.六到七至【答案】C(命中)数脉脉来急促,每分钟脉搏在()之间。

A.60~90次B.60~100次C.90~100次D.100~120次E.90~120次【答案】E4.寒滞肝脉证的临床特点是A.胁肋胀痛B.手足麻木C.恶寒发热D.睾丸坠胀冷痛E.眩晕耳鸣【答案】D(命中)症见少腹冷痛,前阴坠胀疼痛,舌淡脉沉紧。

此属A.肝胃不和证B.寒滞肝脉证C.肾阳虚证D.寒滞胃肠证E.胃肠气滞证【答案】B5.下列各项,属于心阴虚证和心血虚证共有症状的是A.心悸心烦B.失眠多梦C.口燥咽干D.面色淡白E.潮热盗汗【答案】B(命中)心阴虚证和心血虚证共有症状有A.潮热盗汗B.失眠多梦C.心悸心烦D.面色淡白E.口燥咽干【答案】B6.舌绛少苔有裂纹属于A.阴虚火旺B.热邪内盛C.热入营血D.气分热盛E.瘀血内停【答案】A(命中)患者,女,36岁。

发热10日,身热夜甚,口干少饮,心烦躁扰,鼻衄2次,脉细数。

其舌象应是A.舌红苔黄腻B.舌红苔黄糙C.舌绛少苔而干D.舌绛苔少而润E.舌红苔白干【答案】C7.男,50岁。

平素喜食辛辣,在暑夜吃了火锅之后,两手突起丘疱疹,灼热瘙痒,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黄,脉滑。

其治法为A.清热解毒止痒B.健脾利湿止痒C.凉血清火止痒D.清暑利湿解毒E.清热利湿止痒【答案】E(命中)湿疮之湿热蕴肤证的治法是A.清热解毒止痒B.健脾利湿止痒C.凉血清火止痒D.清暑利湿解毒E.清热利湿止痒【答案】E8.患者,女,35岁。

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库与参考答案

实用中医护理学习题库与参考答案一、单选题(共70题,每题1分,共70分)1、蛇串疮常见证型不正确的是( )A、血热内蕴证B、脾虚湿蕴证C、肝经郁热证D、气滞血虚证正确答案:A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新生儿期:从出生脐带结扎后满28天B、婴儿期:出生28天后至1周岁C、幼儿期:1周岁后至3周岁D、婴儿期:出生30天后至1周岁正确答案:D3、既可用于肺热咳嗽,又可用于阴虚燥咳的药物是( )A、栀子B、知母C、芦根D、石膏正确答案:B4、喘证患者表现为喘咳上气,胸胀或痛,息粗鼻煽,咳而不爽,吐痰粘稠,伴形寒身热,烦闷身痛,舌边红,脉浮数或滑。

在治疗时应选用下列哪种方剂( )A、麻杏石甘汤加减B、麻黄汤加减C、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D、桑白皮汤加减正确答案:A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正确的是( )A、手之三阳从手走头B、足之三阳从足走头C、手之三阳从手走胸D、手之三阳从头走手正确答案:A6、说明阴阳平衡是保持和恢复健康必要条件的语句是( )A、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B、得谷则昌,失谷则亡C、阳平阳秘,精神乃治D、阳非有余,阳亦不足正确答案:C7、位于脐上4寸的穴位是( )A、水分B、中脘C、下脘D、建里正确答案:B8、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常表现为( )A、仅表现为脾不足B、脾胃不足C、仅表现为肾虚D、肺脏娇嫩,脾常不足,肾常虚正确答案:D9、强调“动形养生”的思想,创立“五禽戏”,一般认为始于( )A、李时珍B、孙思邈C、扁鹊D、华佗正确答案:D10、异位妊娠未破损期的治法是( )A、活血化瘀消癥B、活血化瘀,佐以益气C、活血化瘀,清热泻下D、活血化瘀,消癥杀胚正确答案:D11、素有发汗第一要药之称的是( )A、桂枝B、生姜C、麻黄正确答案:C12、下列除哪项外都是得神的表现( )A、两目精彩B、肌肉不削C、面色潮红D、面色荣润正确答案:C13、五行中,火的特性是( )A、润下B、曲直C、从革D、炎上正确答案:D14、1~2周岁正常头围值是( )A、50~55cmB、56~58cmC、46~48cmD、40~42cm正确答案:C15、满面通红者多属于( )A、上热下寒证B、虚热证C、实热证D、戴阳证正确答案:C16、古代哪本书对小儿生长发育、体质特点、先天因素致病作了论述( )A、《黄帝内经》B、《伤寒杂病论》C、《小儿药证直诀》D、《诸病源候论》正确答案:A17、以下哪一项不是胎漏、胎动不安的常见病机( )A、肝郁C、气血虚弱D、血瘀正确答案:A18、“疡医”一说最早见于( )A、殷商B、周代C、隋代D、东汉正确答案:B19、临床见瘦小或瘦长体型,怕热,手足心热;皮肤偏干或偏油,肤色苍或赤,面部偏红或颧红,大便偏干或秘结,小便短黄;舌体瘦小,色红少苔,脉细数。

皮肤科内科护理学习题

皮肤科内科护理学习题

《中医皮肤科》习题一、单项选择题1.急性湿疮使用解毒搽剂湿敷浓度为〔〕A 、1:30或1:50 B、 1:10 C、1:20 D、1:12.蛇串疮常见证型不正确的选项是〔〕A、肝经郁热证B、脾虚湿蕴证C、气滞血虚证D、血热内蕴证3. 白疕治法正确的选项是〔〕A、气血瘀滞证--当归饮子加减B、血热内蕴证--犀角地黄汤加减C、血虚风燥证--桃红四物汤加减D、湿毒蕴阻证--清瘟败毒饮加减4. 是将单味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肯定浓度,滤药渣所得的药液称为〔〕A、粉剂B、酊剂C、溶液 D洗剂5. 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A、用洗剂为主B、用软膏为主C、用粉剂为主D、用酊剂为主6、酊剂是将药物浸泡于〔〕乙醇中,密封7~30天后滤过即成的酒浸剂,具有收敛散风、止痒的作用A 、 35%乙醇 B、 50%乙醇 C、75 % 乙醇 D、 95%乙醇7.皮肤科常见病因特点,以下不正确的选项是〔〕A.风、湿、热B毒、虫、肝肾缺乏C血瘀、血虚风燥D肝阳上亢8. 湿邪引起的皮肤病常见的有〔〕A 湿疮〔湿疹〕,天疱疮B 牛皮癣C 紫癜D 红皮病9. 以下不属于皮肤病自觉病症的有〔〕A瘙痒;疼痛B斑疹;丘疹C蚁走感D麻木感10. 皮肤病急性期临床表现不正确的选项是〔〕A丘疹、脓疱B红、热、C糜烂、渗液D脱屑、皲裂二、多项选择题1.蛇串疮又称:〔〕A.缠腰火丹B.火带疮C.蛇丹D.蜘蛛疮E.西医称带状疮疹2、蛇串疮的临床特征表现为〔〕A.皮肤出现红斑、水疮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B.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C.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过正中线D.发于眼部及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臖核肿痛E. 局部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可遗有神经痛3、湿疮根据皮损形态不同、部位不同、名称各异〔〕A.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B.以丘者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C.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脐部者称脐疮D. 发于手足部者称为瘑疮;发于肘膝弯曲部称四弯风E. 发于阴囊部,称肾囊风;发于乳头者称乳头风4、湿疮的护理〔〕A.急性湿疮可用热水烫洗B.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C.湿疮患者应修剪指甲预防搔抓,预防感染D.饮食忌辛辣,鱼虾、鸡、牛羊肉等发物,还应忌香菜、韭菜等E.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应暂缓注射各种疫苗5、白疕是指( )A “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B. 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C. 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D. 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E. 病程长,不易根治,男多于女,有遗传倾向6、根据白疕的临床特征可分为( )A.平常型B.脓疱型C. 关节型D. 红皮病型E. 一般型7、湿疮其特点是( )A.皮损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湿润倾向B.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C 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D.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E.亚急性湿疮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剧烈瘙痒,夜间尤甚8、皮肤病外用药使用原则( )A.根据病情阶段用药B.用药先和气后强烈C.用药浓度先低后浓D.注意操纵感染E.注意药敏反响9、外用药剂型选择正确的有( )A.斑、丘疹——洗剂B.渗出糜烂——溶液湿敷C.苔藓样变——软膏D.风团、抓痕——油剂E.水疱、脓疱——粉剂10.湿敷方法正确的选项是( )A、湿敷用于慢性皮肤病B、用5—6层消毒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C、稍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D、温度操纵在50-60度E、一般每1—2小时换1次;三、简答题1、何谓湿疮?2、简述湿疮的病因3、何谓蛇串疮?4、简述白疕的临证护理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A2. D3.B4.C5.B6.C7.D8. A9.B 10. D二、多项选择题1、ABCDE2、ABCDE3、ABCDE4、BCDE5、ABCDE6、ABCD7、ABCDE8、ABCDE9、ABCE 10、BCE三、简答题1、何谓湿疮?答: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虚湿蕴证,三大证型最常见
文章导读
脾虚湿蕴证是中医学上很常见的一种证型,在日常生活中,导致人们患上此症其实是有许多类型的。

那么,脾虚湿蕴证的类型都有哪些呢?
蛇串疮
临床表现: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
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止痛。

方剂:除湿胃苓汤加减。

湿疮
临床表现:发病较缓,皮损潮红,有丘疹,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
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方剂: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鲜皮。

婴儿湿疮
临床表现: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泡,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剂: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