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1、脾热2、脾寒3、脾湿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
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
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
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
(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
)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
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
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
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
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
脾到肺的升化失常。
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
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
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
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
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
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
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
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
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
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
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这就用炒薏米煮粥。
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
推荐-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
如果兼寒湿困脾,则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腻。
如果兼湿热蕴脾,则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
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
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
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
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脾虚湿盛的舌像[1]带下量多,色白或淡黄,质稠无味,绵绵不断,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当脾虚后,最常见的症状就是湿的代谢失调,也就是说湿气代谢不出,留滞体内,形成湿邪而致病。
临床上所谓的湿盛,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水湿(分),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脾虚湿盛与痘痘的关系脾虚湿盛的人面部会长痘痘。
久之会导致面部粗糙的,会很早的出现黄褐斑。
中医认为湿热是导致痘痘的主要原因。
常见有上焦湿热、中焦湿热、下焦湿热,湿热是机体代谢过程中失调而出现的病证,是反映在人体外在的一种表现,不是一种疾病。
湿热有内生和感受外湿之分。
只要大家不贪油炸辛辣食品就对了。
对面部的你痘痘不要考虑太多,因为你用中药和饮食加自我穴位按摩就会好的。
按摩合谷、太冲、太溪等。
编辑本段脾虚湿盛的饮食宜忌和食疗脾虚湿盛的饮食宜忌对脾虚的人群要多食清淡、清利、凉性食物. 如各种瓜类,梨,葡萄、柚子等. 禁忌辛辣煎炸和热性食物,烟、酒或卤食品。
多饮水。
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女孩子不要贪嘴吃那些马路边卖油炸的各种食品,以免导致湿热内积,殃成病疾。
食疗药膳【白果黄芪乌鸡汤】配方:白果30克,黄芪50克,乌鸡1只(约500克),米酒50毫升。
制法:将乌鸡去内脏、头足,洗净,把白果放入鸡腹中,用线缝口,与黄芪一起放入砂锅内,加酒及水适量,用文火炖熟,调味即可。
功效:健脾益气,固肾止带。
湿热体质的表现 肝区胀痛发热怕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湿热体质的表现肝区胀痛发热怕冷
导语: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经常会挺医生说湿热体质,那么湿热体质的表现究竟是如何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分辨自己是否是湿热体质的表现?所谓湿,
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经常会挺医生说湿热体质,那么湿热体质的表现究竟是如何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分辨自己是否是湿热体质的表现?
所谓湿,即水湿,分外湿和内湿。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
脾虚的人易遭受外湿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既是独立又是关联的。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存在,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
湿热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的不同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治疗湿热证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以化湿为主,可选用治疗湿热偏方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鲜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
生活常识分享。
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女人脾虚的症状有哪些?如何治疗?
导语:脾脏在人体脏器中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如果湿邪犯脾,就会引发一些消化道疾病。
那么脾虚该怎么治疗呢?脾湿症状:饮食减少、脘痞、大便
脾脏在人体脏器中具有:喜燥恶湿的特性。
如果湿邪犯脾,就会引发一些消化道疾病。
那么脾虚该怎么治疗呢?
脾湿症状:饮食减少、脘痞、大便溏薄,食油腻易腹泻,常因饮食不当而诱发哮证。
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语言低微,痰多质稠,舌质淡,苔薄腻或白腻,脉象细软。
分类:
一、寒湿: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
二、热湿: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
调养脾胃的方法:
1、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
2、秋凉之后,昼夜温差变化大,肠胃溃疡患者容易复发,患有慢性胃炎或十二指肠溃疡的你,要特别注意胃部的保暖,睡觉时盖好被褥,防止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
3、立秋后最好少吃寒凉食物或生食大量瓜果,脾胃虚寒者尤应禁忌。
消化道不适的人在秋季应当少食多餐,多吃熟软开胃易消化的食物,少吃油腻食物。
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湿热质的主要特征
湿热质的主要特征
湿热质的主要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体形肥胖:湿热质的人往往身体肥胖,尤其是腹部和四肢容易堆积脂肪。
2. 舌体红湿:湿热质的人舌体一般呈红色,并伴有一层黄腻的舌苔,湿气重时舌面还可能有水滴状的湿气。
3. 食欲不振:湿热质的人常常食欲不振,对油腻、辛辣和甜食容易有过敏反应。
4. 精神不佳:湿热质的人常常感到疲倦、萎靡不振,容易烦躁、易怒。
5. 头重脚轻:湿热质的人常常感到头重脚轻,思维迟缓,容易困顿。
6. 皮肤发黄:湿热质的人皮肤容易黄,湿气重时还可能有湿疹、瘙痒等皮肤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湿热质的特征并非绝对,也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若身体出现上述表现,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进行综合判断和辨证施治。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药性指掌九十首+用药思路特色+中藥運用秘訣+常用的引经药,按部位来归类+治病有主药,药物配对重视伤食研究应对疾病谱变化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健脾祛湿的中成药+湿病的病机+如何理解中医所说的湿?+湿热体质的表现2 大千老师讲脾生湿转载自山上月ortant;">关于脾生湿,何为湿,何为正常的湿气,正常的湿是一种什么样的湿,它有什么特性?何为不正常的湿?大千老师在讲内经的《阴阳应象大论》中给出了详细了解答,故把该部分内容摘取过来,与大家分享,希望对此有疑惑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所谓的中央生湿,这个湿我们学中医都知道风寒暑湿燥火,这都再熟悉不过了,我好像看过教材关于湿的一些解释,忘了是怎么解释的,大家说一下教材怎么解释的,大家打一下吧,我再从气团的角度讲一下湿的概念。
热好理解,就是发热嘛,风也好理解,就是吹拂的状态。
湿怎么理解呢,湿有生理的湿和病理的湿两种,体内要有湿,如果没有湿那就燥化了,对身体也不好,如果病理的湿就是气机凝滞,也不好,如果大家没人打字,我就从气团的角度来解释一下;所谓湿,它指的就是一团缓和之气,我们知道脾是生湿的,升清降浊嘛,也可以理解成空气中湿润的环境,如果说完全燥的话就没有生机了,所以对于湿,可以理解成缓和流畅湿润的生机之湿,这就是生理的湿或者叫五行之湿或正湿,而不是寒暑燥湿风火之湿,正湿是缓和流畅而又有生机的,这个非常重要。
缓和代表湿的第一属性,它不急不烈,没有偏激而是缓缓和和的。
咱们知道脾主湿,也就是说的脾的缓和之气,所以说脾病无急症嘛,《伤寒论》上也有嘛,太阴病都不是非常急性的,因为太阴脾脏禀的就是缓和之气,它和肝气是相对应的,肝气是急的,急劲之气,急而强劲,脾始终是缓和之气,所以能徐徐的导清气上蒸,即便是脾虚导致的慢惊风那么也是慢惊风,它也不是急惊风,急惊风一般是肝气劲急之气导致的,这是湿气的第一要义,湿着缓也,这个大家一定要深刻的印在脑子里,不然的话后面的关于脾证没办法进行了。
湿热体质辨识要点
湿热体质辨识要点湿热体质是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一种体质类型,其主要表现为体内湿热较重,容易出现湿热症状。
湿热体质辨识是中医养生中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湿热体质的辨识要点。
一、湿热体质的主要表现1、肥胖型湿热体质:肥胖、口臭、口干、腰痛、怕热、脾气暴躁、大便黏滞或者呈现酱油样、脂肪堆积在腹部、肚子总是要便便,这是肥胖型湿热体质的主要特征。
2、皮肤型湿热体质:皮肤油腻,容易长青春痘和痘疤、皮肤有湿气味或有明显出汗,嘴唇容易生疮。
3、脾虚型湿热体质:大便稀溏、容易胸闷、怕油腻食物、口干、疲劳无力、不爱说话等。
4、气血虚弱型湿热体质:虚弱无力,容易出汗,脸色晦暗,皮肤容易发黑,还可能出现萎黄、口渴、口臭等症状。
2、舌像检查:湿热体质的舌苔比较厚,像一层糊状物质,且颜色偏白黄色,甚至有时候呈现黄色,舌的边缘比较红,有时候还会出现舌尖肿大的现象。
3、体型检查:湿热体质的人容易肥胖,脂肪堆积在腹部,而且肚子总是要便便。
4、饮食习惯检查:湿热体质的人较喜欢食用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而且饮食习惯不规律,可能还喜欢吃夜宵。
5、其它症状检查:湿热体质容易出现口臭、口干、腰痛、怕热、胸闷等症状,需要仔细检查。
三、湿热体质的预防方法1、饮食调理:湿热体质的人需要避免食用辛辣、煎炸等刺激性食物,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少吃大鱼大肉,多吃蔬菜水果、豆类、杂粮等食物。
2、生活调理: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更换干爽换气的衣物,保持心情舒畅,不让情绪过于波动。
3、药膳调理: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适量吃一些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来调理身体,如冬瓜、芦笋、茄子、苦瓜、黄瓜等。
4、中草药调理:湿热体质的人可在医生的指导下泡中草药浴,如茯苓、苦参、芡实、荷叶等。
四、结语湿热体质是中医理论中的一种体质类型,而湿热症状也是中医常见的一种疾病。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检查帮助我们判断自己的体质类型,从而采取相应的预防和调理措施,让自己保持健康。
脾虚湿滞的症状有哪些?
脾虚湿滞的症状有哪些?脾虚湿滞的症状大家需要注意了解,有最常见的就是食欲下降的问题,因为食欲下降,有的时候就是湿气太重,对脾胃造成影响而造成,还有就是舌苔会变白而且厚,有时还会出现气短,胸闷症状。
一、舌苔有变化。
舌头的变化是脾的外在表现。
健康人的舌头应该是红色的,看起来比较滋润,舌面有一层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
如果舌头边缘已经出现明显的齿痕,那说明身体机能已经出现问题了。
如果舌苔白厚,看起来滑而湿润,则说明体内有寒;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发黄发腻,则说明体内有湿热;如果舌质赤红无苔,则说明体内已经热到一定的程度伤阴了。
同时,在夏季,脾湿的人也常常感觉口内粘腻,面色晦暗发黄。
二、食欲下降。
中医认为人体如果湿气太重的话,对脾胃是非常不好的,脾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吃到体内的各种食物和液体,把这些物质转化为能够被人体利用的营养物质,为人体新陈代谢提供新的能量。
很多人在夏天时候会出现食欲不振和消化功能不好的情况,或是出现了较强的饥饿感,可是吃了东西后却有饱胀的感觉,这也是胃强脾弱的表现。
三、早起身体不适。
早上起床如果经常出现胸闷气短、头晕脑涨时,说明我们的脾胃功能较为虚弱。
中医认为,脾气一虚,肺气先绝。
也就是说脾与肺的功能是相互影响的。
脾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肺金失养,就容易出现气短,动则气促等肺气虚的表现。
四、湿气重。
湿气重的人很有可能会在短时间内体重增加,严重时会出现下肢水肿等问题。
身体肥胖的人,90%都是体质虚弱者。
体虚是身体脾胃功能减弱衰退导致的。
体虚会导致新陈代谢减慢,机体活力减弱,从而消耗营养的能力减低,营养不能消耗掉于是堆积在体内,形成肥胖。
五、如厕宿便异常。
如果出现宿便形状软烂、黏腻即为脾湿的症状,说明消化功能出现异常现象。
所以,如果出现以上这些症状,那你真的要注意自己是不是脾虚了。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的中医辨证要点
湿热蕴脾是一种常见的中医辨证,其主要表现为口干、口苦、食欲不振、腹胀便溏、舌苔黄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湿热蕴脾的形成与饮食、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其中包括长期食用油腻、辛辣、酸甜等食物,过度劳累、情绪不稳定等。
中医辨证要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脾虚湿困型:主要表现为食欲不振、腹胀便溏、乏力等症状,舌苔厚腻,脉沉缓。
2. 湿热蕴结型:主要表现为口渴、口苦、腹胀便秘、尿黄赤等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3. 肝郁脾虚型:主要表现为胸胁胀满、嗳气呃逆、情绪烦躁等症状,舌质淡红、苔白腻,脉弦细。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治疗方法也不同,包括药物治疗、针灸、艾灸等。
同时,也需要调整饮食、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以达到治疗效果。
- 1 -。
中医湿与热的关系
中医湿与热的关系
中医的概念中,湿是一种病理性体液,热是一种病理性气温,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同时存在。
湿与热的关系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相互影响:湿与热可以相互影响,湿可以化为热,热也可以引发湿。
湿重则燥热得不到宣泄,热盛则会导致湿气内生。
2. 湿热病:湿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一种病理状态,指体内湿气和火热之气同时存在,表现为口苦、舌红、糖尿病等症状。
治疗湿热病时,中医常常采取清热解毒、祛湿化痰等方法。
3. 病因:湿与热的形成与饮食、环境、体质等多种因素有关。
如暴饮暴食、生冷食物、湿热环境、体内湿气聚积等均可导致湿热的产生。
4. 形态表现:湿热在体内的表现常见有黄疸、痰湿、水肿、红肿等病症。
湿性与热性病症在中医的辨证中有着不同的形态特征。
总之,湿与热在中医学中是常见的病理状态,两者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影响。
正确诊断湿热病症并采取相应的中医治疗方法对恢复人体平衡和健康非常重要。
湿热体质有哪些症状呢(养生小贴士)
湿热体质有哪些症状呢日常生活当中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体质,中医把人的体质分为9种,不同的体制代表着不同的症状,就比如湿热体质,夏季经常会出现的一种体质,这种体质即便到了冬天也是手脚发热的,或许大家可能觉得这种体质的人比较好,可是大家知道湿热体质的人脾气容易急躁,容易有紧张抑制的情绪,那么湿热体质有哪些症状呢?湿热体质症状湿热体质的人脾气比较容易烦躁,经常会有紧张、压抑、焦虑的情绪。
长期遭受湿热侵袭,体湿的人就会出现倦怠、不想动弹、脸上出油多、头发容易脏、舌苔腻等症状。
除此之外,女性朋友如果出现脸上长“痘痘”、白带增多发黄等现象,也可能受湿热侵袭了。
湿热体质如何调理饮食要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
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
少吃油腻、甜味品,预防湿热。
应戒除烟酒,因为烟酒在中医看来属于具有温热作用的。
湿热体质的人要注意疏肝利胆,清热祛湿。
减少熬夜的次数,保证睡眠质量。
另外,有空练练气功、瑜伽、太极这些舒展筋骨和身体的运动,非常适合湿热体质的人。
同时,注意尽量避免在潮湿、炎热的环境下工作和生活,衣着尽量保持以宽松为好。
湿热体质饮食调理主食,可选用富含矿物质的食物,如薏苡仁、莲子、茯苓、红小豆、蚕豆、绿豆。
肉食,可选用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鸭肉、鲤鱼、兔肉、鲫鱼、田螺、泥鳅等。
蔬菜,可选用富含有机酸、微量元素的食物,冬瓜、丝瓜、葫芦、苦瓜、黄瓜、白菜、芹菜、荠菜、卷心菜、莴笋、莲藕、空心菜、萝卜、豆角、绿豆芽、苋菜、芥蓝、竹笋、紫菜、海带、四季豆等都可以常吃。
水果,可选用哈密瓜、枇杷、橙子、梨、马蹄等。
也许大家会觉得湿热体质的身体来说没什么影响,可实际上对身体的危害是很大的,湿热体质容易乱发脾气,而且不会容易交朋友,与朋友之间相处得很不愉快,工作的时候没有耐心,容易半途而废,那么湿热体质有哪些症状呢?比如常见的出汗,大汗淋漓,就是湿热体质的症状,平时调剂饮食和调节生活习惯来调理。
脾胃湿热的表现是怎样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脾胃湿热的表现是怎样的
导语:相信大家对于脾胃湿热这样的症状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脾胃湿热是我们中医上面的说法,在西医里面可没有脾胃湿热这样的一种疾病,不过由于脾
相信大家对于脾胃湿热这样的症状肯定是不会陌生的吧,脾胃湿热是我们中医上面的说法,在西医里面可没有脾胃湿热这样的一种疾病,不过由于脾胃湿热的危害性很大,所以我们还是有必要多了解一些关于脾胃湿热的知识,这样有利于我们做好对于脾胃湿热的预防和治疗工作,下文我们介绍一下脾胃湿热的表现是怎样的。
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热利湿为主。
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肉等。
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1.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2.口干口苦,渴不欲饮,或口甜黏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3.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一种比较常见的症状,那就是脾胃湿热了,我们知道脾胃湿热的出现容易给患者带来了多方面的麻烦,所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什么是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
什么是湿热体质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
湿热体质简介
面部和鼻尖总是油光发亮,易生粉刺、疮疖,常感到口苦、口臭或嘴里有异味,经常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色发黄,女性常带下色黄,男性阴囊总是潮湿多汗。
湿热体质发病倾向
湿热体质的人易患疮疖、黄疸、火热病等征。
湿热体质的成因
1、先天禀赋。
2、嗜烟酒的,经常熬夜的。
这种人外形不好看,齿黑,舌苔黄腻,满嘴口气,身上味道也大。
长期带下色黄,下体异味很大,白带多黄。
如果你抽烟喝酒又熬夜,那你注定是个湿热体质。
3、滋补不当:如吃很多银耳燕窝冬虫夏草。
乌鸡白凤丸等,这样的滋补不当、滋补过度会催生或者加重这种体质。
4、长期情绪压抑,借酒浇愁。
5、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下,比如广东。
亚健康状态特别多见于湿热体质。
湿热体质的表现特征
·总体特征:湿热内蕴,以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等表现为主要特征。
·形体特征:形体中等或偏瘦。
·常见表现:面垢油光,口苦口中异味,身重困倦,大便黏滞不畅,小便短黄,男性易阴囊潮湿,女性易带下发黄,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心理特征:性格多变,易烦恼。
·发病倾向:易患皮肤湿疹、疮疖、口疮、黄疸等病。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夏末秋初湿热气候,湿重或气温偏高环境较难适应。
如何分辨寒湿还是湿热体质
如何分辨寒湿还是湿热体质看中医时,我们常能从医师口中听到诸如“体质湿热”、“寒湿”之类的词汇。
生活中也经常会听到有人埋怨“我湿气太重了”。
但你真的知道这些词都是什么意思吗?如何判断自己是“寒湿”or“湿热”呢?1运脾胜湿论苍术国医大师颜德馨老先生在他的《运脾胜湿论苍术》一文中写过这样一段亲身经历到故事:据“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义,治脾以防治肝病,亦颇所获。
忆1962年春,余肝病急发,除输液外,复投保肝一类滋腻品,造成湿困成饮,白沫痰盈碗,转氨酶高至500单位,乃按土壅侮木例投苍术合五苓散,一月而瘥。
旋悟保肝不如健脾之义,历年来遵此旨治疗肝病多例,如沪上“甲肝”流行之际,对出院病人皆以“苍术片”预后,疗效满意。
看完颜老用除湿健脾的“五苓散”治好了自己的肝病的故事读后感:1、苍术真是除湿届的除湿机啊!2、“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个中基考试必考的,果然真实不虚!2现代人十个里九个湿,啥是“中焦湿证”?吴鞠通的《温病调辩》里讲的很清楚: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有自表传来,有水谷内蕴,有内外相合。
其中伤也,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有伤胃阳,有伤胃阴,有两伤脾胃。
伤脾胃之阳者十常八、九,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彼此混淆,治不中款,遗患无穷,临证细推,不可泛论。
这是比较高大上地统言了中焦湿证的总纲,我们来接地气地白话一下:1. 湿,分寒湿、湿热两种2. 湿的形成,有从外部传来的,也有脾胃失运,湿从内生3. 湿气伤的是:脾阴、胃阳4. 寒湿一般比较普遍占80-90%,湿热占10-20%问题来了,占“湿”比例80%的寒湿重了身体会怎样?也就是怎样判断你是否是寒湿体质?如果有一下之一便是了!1、身体沉重——通常我们会觉得发困、身体发沉、没精神,有些人总觉得头上带了个帽子。
2、身体阴冷——我们会觉得四肢发凉、面色灰暗、发青、发紫。
3、身体发霉——各种皮肤病多发:在上是风疹、头藓、湿疹;中是各种胃病、噁心、食欲不振、消瘦;下是阴囊湿疹、脚藓。
中医体质调理——湿热体质
中医体质调理——湿热体质一、什么是湿热体质湿热质的问题是肝胆脾胃功能相对失调,尤其是肝胆的疏泄功能不好,通常表现为皮肤不干净,不清爽,黏糊糊,爱长痘,脾气急。
二、湿热体质很有可能存在这些亚健康表现1.脸部比较难清洁干净,发黄、发暗,有油腻感。
2.身体出汗后自觉粘腻,体热不容易发散出去。
3.口干、口苦、口臭,汗味大、体味重。
4.容易生痤疮,红肿疼痛较明显。
5.牙齿比较黄,牙龈比较红,口唇也比较红。
6.刷牙容易磨伤牙龈出血。
7.大便燥结或者粘滞不爽。
小便深黄色,有灼热感。
8.容易紧张、压抑、焦虑、发怒。
三、湿热体质可能导致的疾病1.皮肤问题:脂溢性皮炎、酒糟鼻、痤疮等。
或者下半身皮肤真菌感染,如脚癣等。
2.筋骨肌肉疲劳3.肠胃疾病:慢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
4.肝胆系统疾病:携带肝炎病毒、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
5.泌尿系统及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易感染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
四、现代人的湿热体质是怎样形成的1.抽烟、喝酒、熬夜则伤肝,进而伤脾胃,从而易促生湿热体质。
2.长期的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宵夜等会导致肝胆脾胃功能的紊乱。
易促生湿热体质。
3.长期的情绪压抑也会伤肝胆,导致体内湿热无法疏泄,如果再借酒消愁,易生湿热体质。
4.滋补过度,或本来就已经有内热的倾向,又再进补,易生湿热体质;湿热的人不要大补。
5.长期生活在湿热环境中的人,比其它的人更容易促生湿热体质。
五、知味体质养生知味养生有针对湿热体质的养生方,可以通过日常的饮食,方便、安全、长效地调理湿热体质,从体质根本上“纠偏”,预防疾病发生。
知味养生的马齿苋荷叶清化粉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专家配方,全部采用“药食同源”的食材为原料,以现代工艺加工成方便食用的产品,专为湿热体质人群度身定制。
可以清热利湿、解毒化浊,只要坚持食用,效果非常显著,很受消费者喜欢。
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马齿苋荷叶配方粉【功效】:清热利湿解毒化浊【配方】:马齿苋,荷叶,赤小豆,茯苓,薏苡仁,荞麦,白扁豆【配方出处】:由广州中医药大学研发【调养准则】:除热祛湿,不能过用寒之品损伤脾胃,宜用性状平缓,效果稳定之剂,方能清热化毒,同时不伤正气。
脾湿的症状以及调理方法
脾湿的症状以及调理方法我们人体是一个精密的机器,有着许多的零件,例如五脏六腑等等。
脾脏是我们人体五脏中的一部分,其主要作用就是储存血液,以及过滤血液中的异物等等。
而我们不良的生活习惯例如:饮食不规律、睡眠不足、过度的吸烟喝酒等等就有可能脾湿的情况,那么脾湿有什么症状又该怎么调理呢?下面就来介绍一下。
脾湿可分为寒湿和湿热.其中寒湿困脾是指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以纳呆,腹胀,便溏,身重为主要表现的寒湿证候.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口腻纳呆,欲呕,口淡不渴,腹痛便溏,头身困重,或小便短少,肢体肿胀,或身目发黄,面色晦暗,或妇女白带量多,舌体淡胖,舌苔白滑或白腻,脉濡缓或沉细.而湿热蕴脾是指湿热内蕴,脾湿健运,以腹胀,纳呆,发热,身重,便溏不爽为主要表现的湿热证.其临床表现为脘腹胀闷,恶心欲呕,口中粘腻,口渴不多饮,便溏不爽,小便短黄,肢体困重,或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面目发黄色鲜明,或皮肤发痒,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脾湿生痰型哮证(脾虚)。
★调理:1/5分步阅读多吃谷类和蔬菜、鱼类五谷类食物富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维生素等,经常吃五谷食物,比如八宝粥、豆制品等都对脾胃很有好处。
蔬菜类像山药、油菜等,鱼类如海鲈鱼等,健脾益胃,适合长期食用。
2/5多喝薏米红豆粥。
薏米可以治湿症,利肠胃,消水肿,健脾益胃,久服轻身益气。
红豆有很好的利水、消肿、健脾胃、补心等功效。
现代的我们因工作、生活等压力大,心气虚,饮食不节,运动量少,脾虚湿盛。
既要祛湿,又要补心,所以多喝薏米红豆粥最好了,但是在熬制这个粥时,发现很长时间也熬不烂,后来多次熬制后,开锅后闷半小时,然后再熬,这样就能把薏米红豆熬烂了,还能省电省火。
3/5饮食要规律。
平常一日三餐要定时定量,不能饥一顿饱一顿,这样会导致脾胃功能紊乱,时间长了会让脾胃失和的。
吃饭时最好七八分饱即可,不要吃的太多,否则会很不舒服的,增加肠胃负担。
4/5少吃油腻生冷刺激食物平常饮食中,要注意少吃炸鱼、炸鸡、炸肉等油腻食物,此外西瓜、水梨、橘子、冬瓜、柿子等生冷食物也尽量少吃,一些不容易消化的糯米、玉米等要少吃。
关于脾虚 - -教你怎么调理!
关于脾虚--教你怎么调理!关于脾虚-脾是干什么的?脾不适的症状分类【脾热】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
主要症状有唇红、咽乾、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脾气虚】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
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
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脾虚湿困】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
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停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
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
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脾阳虚】即脾胃虚寒。
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
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脾阴虚(脾胃阴虚)】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
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心脾两虚】即心脾两脏俱虚。
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
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脾胃湿热】指湿热内蕴脾胃。
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
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
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脾虚吃什么?脾虚证的宜忌食物宜食食物:具有补脾益气、醒脾开胃消食的食品,如粳米、籼米、锅巴(焦锅)、薏米、熟藕、粟子、山药、扁豆、豇豆、牛肉、鸡肉、兔肉、牛肚、猪肚、桂鱼、葡萄、红枣、胡萝卜、马铃薯、香菇等。
忌食食物:性质寒凉,易损伤脾气的食品,如苦瓜、黄瓜、冬瓜、茄子、空心菜、芹菜、苋菜、茭白、莴笋、金针菜、柿子、香蕉、枇杷、梨、西瓜、绿豆、豆腐、莜麦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胃湿热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症状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以怕冷无力,舌苔白等来寒像判断,脾胃湿热以身热口苦,小便黄,舌苔黄等热像来判断。
这个脾虚湿盛和脾虚湿热的区别就是一个寒,一个热。
前者主要表现为寒,如这个怕冷,乏力等症状,后者主要是表现为热,如烦躁,口苦,尿黄等症状。
所以是很容易区分的。
脾虚湿盛可以用参苓白术丸,脾胃湿热以温胆汤等来治疗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
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
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此外,因热往往依附湿而存在,所以,应注意起居环境的改善和饮食调理,不宜暴饮暴食、酗酒,少吃肥腻食品、甜味品,以保持良好的消化功能,避免水湿内停或湿从外入,这是预防湿热的关键。
健脾祛湿的中成药中医认为致病的原因不外乎外因和内因,其中外因中的“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邪”或“六淫”,意为淫邪伤人之气。
湿邪是最为常见,也是最难治疗。
导致体内湿气的形成也可分外因和内因,外因是空气中的湿度大而致,内因则是脾胃不健,运化祛湿能力差而导致湿气内滞。
饮食不当,因喜食冷饮,贪吃生冷瓜果等寒凉之物,损伤人体阳气也会导致湿症。
湿症还常常与其它因素结合而出现、寒湿、暑湿、风湿等症状。
防治湿症一要注意避免外部湿气的侵袭,例如不要在高温闷热的环境中久待,居住之处不能湿度太大,寒冷潮湿天气尤要注意保暖等。
如果患有湿症则要辨证施治。
具有湿症的人常常处于亚健康状态,体检没有什么问题,但身体状况不佳,这就需要中医中药的祛湿调理。
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
并且常常与他邪夹杂致病湿症在天气潮湿时更容易发病,常见德症状有:头痛晕重、身体倦怠腰腿酸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见两眼、腿脚浮肿;胸中郁闷、脘腹胀满、口淡、饮食无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泻、舌苔厚腻等症状。
这些都属于所谓的“湿气重”。
中医认为:脾脏能运化水湿。
脾喜燥而恶湿,若脾阳振奋,脾脏健运,运水化湿功能正常,湿邪则不易致病。
反之,湿气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现头昏头重、四肢酸懒、身重而痛、、为预防、减轻湿邪伤人,必须重视护脾。
只有脾胃阳气振奋,才能有效抵抗湿邪的侵袭,所以温补脾胃是解除湿困的最好途径。
木香顺气丸【成分】:木香、枳壳(制)、陈皮、香附(醋制)、槟榔、苍术(炒)、砂仁、厚朴(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气化湿,健脾和胃。
主治胸膈痞闷,脘腹胀痛,呕吐恶心,嗳气纳呆。
附子理中丸【成分】:附子(制)、党参、白术(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温中健脾。
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等病症。
健脾丸健脾丸为著名的消食导滞药,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
它是根据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类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减而成的,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儿消化不良最为常用,此外,还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肠炎等。
【成分】党参、白术(炒)、陈皮、枳实(炒)、山楂(炒)、麦芽(炒)。
【方解】方中用党参、白术补益脾胃以资运化;山楂、麦芽消食化滞;陈皮、枳实理气和胃。
诸药合用,补脾益胃,理气运滞,对于脾虚食积证极为适用。
【功能主治】健脾开胃。
用于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
参苓白术丸【成分】人参、白术、茯苓、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枣。
【功能主治】补脾胃,益肺气。
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气短咳嗽,肢倦乏力。
益气健脾,渗湿止泻此方是治疗脾虚泄泻的代表方剂。
用于因稍进油腻食物或饮食稍多,大便次数就时显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时泻时溏,迁延反复,饮食减少,食后脘闷不舒,面色萎黄,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细弱。
归脾丸【成分】党参、白术(炒)、炙黄芪、炙甘草、茯苓、远志(制)、酸枣仁(炒)、龙眼肉、当归、木香、大枣(去核)。
【功能主治】益气健脾,养血安神。
用于心脾两虚,气短心悸,失眠多梦,头昏头晕,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参苓白术丸和归脾丸区别:参苓白术丸偏于调理脾气,用于脾气虚弱导致的一系列的胃肠道消化系疾病。
归脾丸主要是治疗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而萎黄;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脾气虚则饮食无味,脾不健运则食后腹胀,胃气虚弱则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舌淡、脉缓弱,均为气虚、血少之征。
食疗法:温补脾胃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莲子、茨实、猪肚、鸭子等;祛湿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莴笋,扁豆,冬瓜等。
潮湿往往与“寒”一起来,要注意保暖,不要受凉,也不要吃太寒凉的食物。
民间用赤小豆、薏米熬粥常食对健脾祛湿有很好疗效。
此外居住之处湿度不能太大,涉水及淋雨后应及时将身体擦干并更衣;阴天水凉时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长时间浸泡,以防外湿入侵肌表伤人。
为防内湿,切勿过量食生冷瓜果,饮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腻及暴食。
湿病的病机(理论)湿病的病变机制,称湿病的病机,即是湿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制。
湿病的病机,一般分为气机失常、阴阳失衡、正虚邪留三种情况。
一、气机失常气机,及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它是脏腑功能运动的基本表现形式。
一般而言,升降出入的生理表现,主要是升清阳,降浊阴。
气机失常,是指脏腑气化功能的升降出入失常,致使气血运行不畅,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水液环流障碍的病理变化。
常见的湿病升降失常的病理表现:肺失宣降,津液失其敷布,水道失其通调,则无汗,尿少,水肿,胸闷,痰饮,咳嗽;脾不升清,运化失职,则便溏,飧泻;胃失降浊,则呃逆,暖气,恶心,呕吐痰涎;心肾气机升降失常,心阳不振,不能下温于肾,水液失其温煦,气化不利,则心悸、尿少、水肿,甚则水气凌心;胆不输泄而上逆,则口苦,黄疸,致湿热蕴结,甚或结石;肠胃传导太过,则泄泻不止;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淋沥不畅,或癃闭、水肿。
二、阴阳失调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如果人体阴阳动态平衡的协调关系受到破坏,出现阴阳偏盛,或偏衰的失调现象,人体就会发生疾病。
常见湿病阴阳失调的病理表现:阴盛则寒湿内生。
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表现出阴气偏盛,脏腑功能障碍或减退,以及病理性代谢产物的积聚。
多因感受寒湿邪气,或过食生冷,寒湿内盛,阳不胜阴,而致水湿内停,出现脘腹冷痛,吐泻,头身困重,或浮肿。
阳虚则水泛:阳虚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
多因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而致阳气不足,阳不制阴,使体内水液失于温煦蒸化,而造成泛呕清涎,尿少浮肿,或冷泻清谷,或白带清稀,或五更泄泻,舌淡胖嫩,脉沉迟无力。
故前人谓:“人身阳盛则轻健,湿盛则重着”,乃至身重如山,筋脉拘紧痠楚,不能转侧,此皆阳虚所致。
三、正虚邪留正,指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和抗菌能力。
邪,指致病因素。
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过程,是正邪斗争及其盛衰变化的过程。
在湿病的发生、在湿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中,常见有气虚失运,阳虚失化,正虚邪留等病机。
气虚失运:气行则水行,气虚则气化功能减退,使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的气化作用减弱,而致水湿潴留,造成痰饮,小便不利,浮肿。
阳虚失化:阳气具有温煦、生化作用。
阳虚,使水液湿于温煦,而致水湿停滞,产生泛呕清涎,吐泻清冷,五更泄泻,尿少,尿闭,水肿。
正虚邪留:阳气虚衰,失其温煦蒸化,水湿留恋,往往造成慢性泄泻,尿少,浮肿;或痰湿胶着,上蒙清窍而造成痰厥,昏迷;正不胜邪,水肿严重时,可致水气凌心、水寒射肺等危急重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