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合集下载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共79张PPT)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共79张PPT)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讨论探究】“一五”期间工业的地区分布和 行业分布上各有何特点?原因各是什么?
行业分布 特点
地理分布
原因
行业分布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地理分布
东北地区
原因
行业分布 特点 优先发展重工业
地理分布
东北地区
原因
重工业基础薄弱、 经济建设 和国防建设的 需要、受苏联 影响
填表:三大改造(1953—1956)
对象 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农业、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资本主义工商 方式 业实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赎买) 实质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建立起来;我国社会 意义 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填表:三大改造(1953—1956)
材料: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有粮食 209公斤,钢0.29公斤。
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国务卿艾奇逊曾预 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重负的压力 ——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 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 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 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 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曾预 言:“中国永远摆脱不了一个不堪重负的压力 ——庞大的人口,没有一个政府能解决人民的 吃饭问题,中共也无能为力,中国将永远是天 下大乱。”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共产党军事上可 以打一百分,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经济上只 能是零分,不依靠资本家,它无法管理复杂的 社会经济。”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这样回答:“我们不 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 个新世界。”

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39张]

人教版必修二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课件39张]

一五计划中的重大企业分布 有何规律?为什么会聚集在 这里?
分布在东北地区。 首先,东北资源丰富,交通方便; 其次,工业基础好;
此外,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对象: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 时间:1953年-1956年
基本途径: 农业、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实质: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意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在中国基本建立起来
人民公社社员:高呼毛主席语录,迈着整齐的步 伐,一齐战天斗地。
人民公社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敞开肚皮吃
松松垮垮 的田间劳 动
脱离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
农民生产积极性挫伤。



一天等于二十年,共产主义在眼前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主观能动性无限,巧妇能为无米炊。 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机器也造火车头 共产主义就是一切生活资料归大队 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倾家荡产大搞钢铁 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与火箭争速度,和日月比高低 群众想移山,山走;群众想移地,地动 只要有了革命思想,无雨大增产,大旱大丰收
危害
后果
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由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遭到严 重的破坏,加上三年自然灾害,广大人民生化壮阔 不断下降,饥荒严重,食品紧缺。
1966-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
思考:为什么1967、1968年国民经济会下降?
第 十 一 课
经 济 建 设 的 发 展 与 曲 折
1952年产量 比1949年增加 1.639亿吨 130.4亿吨 49% 193% 比历史最高水平 9.3% 53%
产量 粮食 棉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精品课件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全球文明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被分配给 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有何历史作用。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者们看到,迅速的工业化而不是小农经济才是成功发展的关键”后 采取的经济措施。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 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 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 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 解析“1953年”是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第一年。在对农 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了农业生产 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答案A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典例剖析
例题2下图为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
中的一个词条。它反映出当时( )
【大跃进】 dàyuèjìn指1958年在毛主席亲自制定的社会主义建 设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我国在工业、农业等各方面出现的飞跃发 展。也泛指社会主义建设高速度发展。
A.对“大跃进”运动有了客观认识 B.“拨乱反正”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 C.“左”倾思想影响依然比较严重 D.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法]谢和耐《中国社会史》 互动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建立的“苏 联模式”的主要经济特征。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决定兼程前进”的社会背景及其影响。
探究点一
探究点二
随堂训练
提示(1)特征:优先发展重工业;实行农业集体化;建立高度集中的 计划经济体制。
(2)社会背景:国内,初步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制度,初 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召开了中共八大;国际,“冷战”加 剧,美苏争霸,美国奉行敌视中国的政策,中国与苏联关系破裂。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高中历史新人教版必修2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

4.1992年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为标志,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一个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 阶段。
第四单元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口号,既是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符 号; 口 号, 几 乎 从 来没
治的内涵;口号,往往是某时某地社 会生活最简洁有力的记录,为后人提
大改造的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 2.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 中,既有诸如中共八大、八字方针等正确的决策,取得了重大 成就,也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甚至后来的“文化
大革命”的重大失误。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走上了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1978 年前,体制僵化,发 展不畅。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①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导
致国民经济出现混乱。 ②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最严重的经 济困难。
5.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1)原因:“左”倾错误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 调整 、巩固、充实、提 (2) 措施:对国民经济实行“ ________ 高”的八字方针。 (3)结果
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
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开篇导读 1978 年 10 月 24日,邓小平乘敞篷车参观日本日产汽车公 司的车体车间和装配车间时,说:“我懂得什么是现代化 了。”1979年2月2日,邓小平在休斯敦参观林登 · 约翰逊航天
中心时,登上航天飞机的模型,坐在乘务员的位置上,感觉就
像在坐航天飞机。面对西方高速发展的经济,在深感中国已经 落后的同时,邓小平深刻地认识到:“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共34张)

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课件(共34张)
第十一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 教学重点 • • 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八大的正确决议;大跃进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与教训。 • • 教学难点 • • 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错误的分析和对 其教训的总结。 •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国民经济恢复 (1)建国初的严峻经济形势 ①表现:经济全面崩溃,交通瘫痪,通货膨胀,人民 生活十分困苦。 ②原因:帝国主义长期掠夺;国民政府的搜刮;连 年的战争。 (2)完成:1952年完成,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好 水平,为国家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1953—1957) (1)背景:我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基础十分 薄弱。
3、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团已经形成。
一、经济特区的创办
1、经济特区的概念 一个主权国家或地区在交通便利、条件合适 的地方,划出一定的区域,在对外经济活动 中采取开放的特殊政策,用优惠的方法、吸 引外资,引进技术,从而达到一定的经济目 的的特殊经济区。 经济特区的特点:p58 建立:时间、地点 性质:
(2)城市改革
原因:
必要性:计划经济体制不适应生产力发 展,不利于工业经济的发展,企业活力 尽失。 可能性:农村改革的推动
措施: 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阶段 项目 改革前 改革措施
高度集中 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
第一阶段 政策性调 所有制 整阶段
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扩大企业自主权
单一的公 发展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有制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开端 • 标志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归纳近代史上三次历史性的巨变
巨变 1 辛亥革命 结果 任务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 维护共和制度,发 治,建立了资产阶级 展资本主义经济。 共和国。 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 巩固人民民主专政 半封建社会历史。 的政权,迅速恢复 国民经济,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 发展生产力,实现 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四个现代化。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共28张ppt)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共28张ppt)
——王海光:《“文化大革命”学术讨论会观点综述》
人民公社就是“一大二公”
三元里人民公社集体出工
1959-1961三年困难时期
(4)失误原因: A、没经验,照搬苏联 B、急于求成 C、左倾错误(根本原因)
启示①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经济规律; ②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3、国民经济的调整 方针:调整(核心)、巩固、充实、提高 结果:大跃进结束,经济恢复和发展 (但是没有从根本上纠正左倾思想) 十年探索中两头好中间差
2、探索中的失误(1958年的三面红旗) (1)1958年总路线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
内容:多、快、好、省
材料:总路线提出后,党发动了“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在生产上追求高速度,以实现 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目标。要求工农业主要产品 的产量成倍、几倍、甚至几十倍地增长。
例如,中央提出钢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翻 一番,由335万吨达到1070万吨,1959年要比1958 年再翻番,由1070万吨达到3000万吨。…粮食产 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由3900亿斤达到 7000亿斤左右,1959年要比1958年增产50%,由 7000亿斤左右达到10500亿斤。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探索时期: 1956---1966)
1、成功的探索——中共八大 背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内容:主要矛盾 决定 主要任务 意义:正确的,成功探索,但没坚持
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多快 好省
“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快,这是多快好省的中心环节。”
调整期间轻重工业比例
•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文革时期(1966--1976)
• 1、1966、开始 • 2、1967、扩展 • 3、1973、复苏、71年周恩来调整 • 4、1975、回升、75年邓小平全面整顿 • 全面整顿实质:全面纠正文革的错误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二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ppt课件

3.“一五”期间,钢铁、汽车、飞机 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A 4、右边“摘棉花”的漫画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A . “大跃进” B .人民公社化 c . “文化大革命” D .改革开放 5、“一乘卫星,驾火箭,十年规划,一年实
1月9日报道亩产2000斤。 6月30日报道亩产5103斤。 7月25日报道亩产9195斤。 9月25日报道亩产13043斤。
一颗白菜500斤,亩产小麦12万斤,亩产土豆120万斤
大跃进时在番禺“大沙地”建的“炼钢土高炉” 群
思考:大跃进运动会带来哪些 危害?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轻重),生态 环境遭到破坏,资源浪费,农业生 产下降等
13.下列四幅图表中,最准确地显示“文革” 期间我国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趋势的是
C
农业--参加合作社
(1)内容 手工业--参加合作社
工商业--全行业公私合营
(2)实质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
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意义
标志着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建 立(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建立)
二、探索与失误(56-66)
(一)中共八大 1、内容
(1956年,北京)
(1)国情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
(2)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
的现实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
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之间的矛盾。
(3)主要任务: 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从落后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
2、评价:分析正确、成功探索、未能坚持
例题:下列图片反映的事实,哪些是真 实的?哪些是虚假的?当年中国出现了 什195么8年重居民大将失家中误铁?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共20张PPT)

人教版历史必修二第11课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共20张PPT)

互助组
农业 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小组
改 造
手工业 手工业供销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
加工订货 经销代销
和 平
工商业

公私合营 买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域……他们运用延安时代已经运用的说服办法,
制定斯大林式的指令经济,并且命令周围的农民
照章办事。
《伟大的中国革命》
周恩来结果没能实现他的诺言,终其一生也没 能把中国决定性地带入一个明显有着更高生活水 平的更先进的工业和技术发展的现代社会。严格 地说,这不是他的错,而更多的应归因于客观条 件的无情。任何想在这样一个落后的大国迅速取 得巨大进步的人都难免会遭到巨大挫折。 《周恩来》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112021/8/112021/8/118/11/2021 1:32:05 AM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1/8/112021/8/112021/8/11Aug-2111- Aug-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8/112021/8/112021/8/11Wednesday, August 11, 2021
—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
材料6、
坐在 水稻 上的 小姑 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会主义工业化的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的
工业化” 。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1.优先发展重工业
(1)原因:
①重工业基础差 ②巩固国防的需要
③借鉴苏联经验
(2)成就 (3)特点
长春一汽 沈阳机床、飞机 鞍山钢铁公司
优先发展重工业 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4)意义
a.临近苏联,易接受苏联在经 济、技术等方面的援助; b.东北地区有较为丰富的煤、 铁资源; c.抗战期间,日本在东北建有 一些工矿企业,工业基础好
1949年人均国民收入与周边地区的比较 27美元 印度 57美元 亚洲(平均) 44美元
问题:新中国成立时,中国的经济状况如何?造成这种局面的因素有哪些?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
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 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 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什么?需要完成向什么社会的过渡?过渡
思考:一五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因
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
帝国主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轻工业开始,
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







起步 探索与失误
49 52 53 57
66
76
经济 一化 八大、八字方针、 “文革”动 恢复 三改 总路线、两大运动 乱调整和整

本课测评: 纵观20世纪50-70年代我国的经济
建设历程,可以从中得到哪些经验和 教训?
顺口溜:一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问题:根据材料思考,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及其对农业生 产会造成的影响。
影响:导致国民经济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 建国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困 难。
国民经济的劫难(1966-1976)
(1973年)
(1975年)











公有制。
意义: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基本建立起来
(标志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形成)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少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人民公社的基本特点被毛泽东概括为“一大二公”。所谓 “大”,就是公社的规模远比农业社要大。过去的农业社,一 般是一村一社,约一二百农户。而人民公社平均约有四五千农 户,基本上是一乡一社。所谓“公”,是指公社在所有制方面 公有化程度高。将社员自留地、自留林木、自养牲畜以至生产 工具等收归集体所有。在分配制度上实行绝对平均分配。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重点: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化运动。
难点:分析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探索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名称 钢 煤 粮食 棉花
中国
1949年工农业产量与历史最高水平的对比
产量 15.8万吨 3243万吨 11318万吨 44.4万吨
与历史最高水平对比 减少80% 减少48% 减少25% 减少48%
依据上图指出,一五计划的成就 为社会主义工业 有哪些?从行业和地域分布看有 化奠定初步基础 什么特点?
问题:对于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运用什么手段实现社 会主义改造?
1956年各种经济成分
公有制经济 其它经济成分
三大改造的
实质是什么? 有什么意义?
实质: 生产关系的变革,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