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4《鱼》教案1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1.4《鱼》教案1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5单元第1章第4节《鱼》。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鱼的解剖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以及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有:鱼的概述、鱼的形态结构、鱼的生理特点、鱼的生活习性和繁殖、鱼类与人类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了解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合作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关爱动物、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鱼的形态结构、生理特点和生活习性。
难点:鱼类的适应性和生态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鱼模型、解剖刀、显微镜、投影仪等。
学具:笔记本、铅笔、直尺、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鱼缸和活鱼,引出本节课的主题——鱼。
2. 新课导入:讲解鱼的概述,引导学生认识鱼的种类和分布。
3. 新课讲解:(1)鱼的形态结构:介绍鱼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引导学生观察鱼模型。
(2)鱼的生理特点:讲解鱼的呼吸、循环、消化等生理特点,进行实验观察。
(3)鱼的生活习性:介绍鱼的生活环境、食性、繁殖等,引导学生思考鱼类适应性的原因。
4. 例题讲解:讲解与鱼类相关的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布置与鱼类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鱼的概述2. 鱼的形态结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3. 鱼的生理特点呼吸循环消化4. 鱼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食性繁殖5. 鱼类与人类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鱼的形态结构特点。
(2)举例说明鱼类的适应性。
(3)谈谈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答案:(1)鱼的形态结构特点包括流线型体形、鳞片、鳃、鳍等。
(2)鱼类的适应性表现为呼吸器官为鳃、用鳍游泳、体温随外界环境变化等。
(3)鱼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物质循环、作为生物链的重要环节等。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鱼 教案

课题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主备人:宝素玲一、教学内容及分析本课选自人教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
本节主要关注鱼的形态、运动、呼吸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安排更多的时间去进行探究活动,以达到重点认识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这一目的。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两个"观察与思考"、一个"探究"实验、一个课外实践,让学生认识鱼类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二、教学目标及分析(一)知识目标1. 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 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状况及其保护。
(二)能力目标:1. 知道动物分类依据。
2. 熟记鱼的主要特征3. 学会做鱼的观察实验,说出鱼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
4. 知道淡水鱼类和海洋鱼类及其养殖。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 通过对鱼与人类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动物的的意识。
2. 通过观察实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兴趣和习惯。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 鱼适的主要特征。
2. 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认识鱼的呼吸特点。
三、教学过程(一)前置诊断1.播放:美丽的海底世界视频,引导学生观看。
2.质疑:同学们,生活中你们最了解、最常见的水生动物是什么?过渡:鱼有哪些主要特征?它是怎样适应水中生活的?与人类的生活又有怎样的关系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有关鱼的知识。
(二)出示目标1. 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 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 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 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状况及其保护(三)自主学习学生浏览自主学习的问题,带着问题学。
学生自学教材P19—P24内容,并划出重点。
结合教材和图完成下列问题:1.(P19一及小资料)目前已知动物的种类大约有种,可以分为和两大类。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鱼》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概述鱼的特征;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概述鱼的特征,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判断动物是不是鱼。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鱼骨骼标本、。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四、教学过程: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展示图片生活在水中各种各样的鱼,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思考。
一、鱼的共同特征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教师展示四种动物的骨骼,问题?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总结: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教师展示图片章鱼和海马及海马资料:(海马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它体形奇特,因头部弯曲呈马头状而得名,头与身体形成近直角,有鳍,用鳃呼吸,体内有脊柱。
)判断:章鱼是鱼吗?海马是鱼吗?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能对所学动物进行区分:1.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学生自己尝试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都有脊柱。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章鱼是软体动物海马有鳍、鳃、脊柱所以属于鱼。
三、鱼的分类四、鱼与人类的关系鸟哺乳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2.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教师展示图片,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鱼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主要代表?教师展示图片,学生阅读课本:展示图片,引入鱼业受到的威胁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区别:有无脊柱学生阅读教材:鱼分类:淡水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海水鱼(鲨鱼、带鱼、石斑鱼、鲳鱼)依据:生活环境学生回答问题:1.重要产业2.食用3.融入人类文化学生自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鱼业。
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类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 学习鱼类养殖技术,了解鱼类养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研究鱼类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如食用、观赏等。
3. 引导学生关注鱼类保护的相关政策和措施,了解我国在鱼类保护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
4. 鼓励学生参与鱼类保护的实践活动,如加入志愿者组织、参与生态保护项目等。
- 生活习性:如生活在淡水、海水等不同环境。
典型例题讲解
1. 例题1:请描述鱼类的特征。
答案:鱼类的特征包括身体呈流线型、皮肤有鳞片、有鳍等。
2. 例题2:请列举鱼类的适应特点。
答案:鱼类的适应特点包括鳍的适应、呼吸器官的适应等。
3. 例题3:请分类鱼类,并简要描述各类鱼的生活习性。
答案:鱼类分为硬骨鱼和软骨鱼。硬骨鱼生活习性多样,如生活在淡水、海水等不同环境;软骨鱼生活习性也有所不同,如鲨鱼生活在海洋中。
过程:
选择几个典型的鱼类案例进行分析。
详细介绍每个案例的背景、特点和意义,让学生全面了解鱼类的多样性或复杂性。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案例对实际生活或学习的影响,以及如何应用鱼类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鱼类在未来发展或改进方向,并提出创新性的想法或建议。
4. 学生小组讨论(10分钟)
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包括:
1. 生命观念:通过学习鱼类的主要特征和生活习性,使学生能够形成对鱼类适应水生环境的生物学观念。
2. 科学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鱼类适应特点的能力,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和科学探究能力。
3. 科学探究:通过观察和分析鱼类的适应特点,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分析结果的科学探究过程。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鱼

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对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四节鱼。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案5.1.4鱼

不要因为长期埋头科学,而失去对生活、对美、对待诗意的感受能力。
——达尔文课题:5-1-4 鱼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说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能力目标在探究鱼类的运动和呼吸方式的过程中,培养操作能力、合作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初步建立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注生物的生活环境。
2.关注我国渔业资源的发展现状及其保护。
教材与学情分析《鱼》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的第4节。
它是在学习了六类无脊椎动物之后,学生们首次接触的脊椎动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在知识内容上有所删减,但是更加突出动物结构和环境相适应的观点,所以课上可以设置观察活动或播放视频,让学生直观理解这一生物学基本观点。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侧重于指导学生完成“观察与思考”活动,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动脑、动手、,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就是了解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通过“观察与思考”,让学生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进一步总结出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学生对鱼这个类群非常熟悉,可以通过实物观察,小组讨论和代表展示等方式引领学生探究学习,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建立高效课堂,将知识深入浅出,使理解更为透彻。
教学方法观察→发现问题→提出见解(假说)→实验验证(反复多次)→得出结论教学用具希沃课件、视频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想一想,议一议:大家都有吃鱼的经历,鱼肉有丰富的营养,但吃鱼时若不小心的话容易被鱼刺卡住。
接着请学生观察教材“想一想,议一议”的图片,了解鱼骨的整体情况,并观察集中其他动物的骨骼(恐龙、鸟、人类),引导学生找出骨骼中的共同点,明确其中都有脊柱,说明脊柱是由若干块脊椎骨构成的,引出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概念。
进而明确指出:鱼是脊椎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个类群,占脊椎动物种类的一半以上,从而引入鱼类内容的学习。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鱼 教学设计

1.通过设疑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明确各种生物都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特点||。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续表)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思想
(四)鱼的主要特征
(2)用吸管吸取一些蔬菜汁||,慢慢滴在鱼口前约1cm处||,观察蔬菜汁流入鱼口后||,从哪里流出来?
(1)观察鱼的口和鳃盖后缘是同时张合||,还是交替张合?思考:水流入鱼口后||,会从什么地方流出?
1.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合作||,根据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思考||。
观看视频(见素材二)||,进一步明确:鱼是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来游泳||。
观察鱼鳃的特点||,思考回答问题||。
总结、归纳||。
观察毛笔在水中和出水的状态||,体会鳃丝在水中展开扩大接触面积而离开水后相互粘连减少接触面积的特点||。
4.归纳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3.用蔬菜汁替代墨水||,渗透爱护动物的情感||。
视频辅助学习||,突破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交流能力||。
采用模拟法||,直观形象地帮助学生理解鳃丝适于在水中完成气体交换的特点||。
4.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五)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展示:红烧鱼、年年有余(鱼)的年画、剪纸等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鱼与人类生活有哪些关系||。
2.展示人类活动对水域环境的破坏相关图片或播放相关视频||,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水域环境、保护鱼类资源的重要性||。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人教版

《鱼》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概述鱼的特征;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概述鱼的特征,区别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难点:判断动物是不是鱼。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鱼骨骼标本、。
学生准备:教材和习题。
环节及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展示图片生活在水中各种各样的鱼,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学生观察,思考。
一、鱼的共同特征(1)生活在水中;(2)体表常有鳞片覆盖;(3)用鳃呼吸;(4)通过尾部和躯干部的摆动以及鳍的协调作用游泳教师展示四种动物的骨骼,问题?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总结:都有脊椎骨组成的脊柱教师展示图片章鱼和海马及海马资料:(海马是一种小型海洋动物,身长5-30厘米,它体形奇特,因头部弯曲呈马头状而得名,头与身体形成近直角,有鳍,用鳃呼吸,体内有脊柱。
)判断:章鱼是鱼吗?海马是鱼吗?学生自己尝试进行总结。
学生回答:都有脊柱。
学生分组讨论:回答:章鱼是软体动物海马有鳍、鳃、脊柱所以属于鱼。
二、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三、鱼的分类四、鱼与人类的关系展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能对所学动物进行区分:1.体内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脊椎动物如:鱼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哺乳动物都属于脊椎动物2.体内没有由脊椎骨组成的脊柱的动物:无脊椎动物如:腔肠动物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教师展示图片,学生阅读课本回答问题:鱼的分类?依据是什么?主要代表?教师展示图片,学生阅读课本:展示图片,引入鱼业受到的威胁学生总结: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区别:有无脊柱学生阅读教材:鱼分类:淡水鱼(鲢鱼、鳙鱼、草鱼、青鱼)海水鱼(鲨鱼、带鱼、石斑鱼、鲳鱼)依据:生活环境学生回答问题:1.重要产业2.食用3.融入人类文化学生自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鱼业。
课堂小结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所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

-利用比较法、问题驱动法等学习方法,深入探究鱼类的生物学特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重难点:
-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尊重和保护意识。
-引导学生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形成环保责任感。
(二)教学设想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通过展示丰富多彩的鱼类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对鱼类的兴趣。
(五)总结归纳
1.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结构。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提出疑问,教师解答。
2.教学内容巩固:
-强调鱼类生物学特点和生态类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关注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
-鼓励学生继续探索鱼类世界的奥秘,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关于鱼类生物学知识和生态类型的学习,确保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实践应用,特布置以下作业:
-使用图表、思维导图等工具,帮助学生整理和记忆知识。
4.互生提问和分享,促进思维碰撞。
-创设角色扮演或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模拟真实场景中运用所学知识。
5.情感渗透,培养价值观:
-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鱼类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结合社区活动或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参与环保行动,将情感态度转化为实际行动。
4.学会使用生物观察工具,如显微镜,观察鱼类的鳞片、鳃等结构,提高观察和描述生物现象的能力。
5.能够运用所学的鱼类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如保护水资源、鱼类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探究鱼类的特征、生殖发育和生态类型,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2.运用比较法,让学生对比不同鱼类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024-2025学年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对于难点内容,可以采用分步骤讲解、互动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鱼类的呼吸方式和循环系统。例如,通过动画演示鱼的呼吸过程,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鳃的功能。
3.为突破学生对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的理解,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通过观察鱼类模型、实物等,分析鱼类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适应水中生活的原因。同时,教师可提供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课堂
在课堂教学中,我会通过提问、观察、测试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解决。例如,在讲解鱼类的主要特征时,我会提出问题:“鱼类有哪些特征?”通过学生的回答,我可以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并及时纠正错误的理解。在讲解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时,我会观察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描述鱼体的流线型形状和尾鳍的推动力,及时解决他们可能遇到的困惑。通过课堂测试,如填空题和判断题,我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程度,并根据测试结果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鱼类的循环系统包括心脏和血管,心脏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
4.鱼类的适应性特点
-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点包括流线型的身体、尾鳍的推动力、侧线系统等。
-鱼类还能够根据水中的光线和温度变化,调节身体的颜色和深度。
教学反思
本节课讲授了鱼类的主要特征和适应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特点,通过课堂活动和实例讲解,学生们对鱼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4.科学态度、社会责任: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能够积极关注生物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人教版[共5篇]
![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人教版[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1df234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cf.png)
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人教版[共5篇]第一篇:八年级生物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教案新人教版第四节鱼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主要区别。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适于水中生活的主要特征。
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教学设计(设计者:)教学过程设计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鱼骨骼图片,观察脊柱,提问:你知道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没有?(PPT2)教材导学自主学习1.学生活动一:阅读分析教材,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2.教师巡回检查学生学习效果。
(对学生学习中的问题,及时做好记录)3.对学生学习的效果展示和交流。
(PPT3)4.学生自我矫正错误、增强对知识的认识与记忆。
合作探究点拨升华学生活动二:学生探究问题。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中的问题。
探究点一想一想,议一议:观察教材鲫鱼的骨骼。
哪些动物是有脊柱的?哪些动物是没有脊柱的?脊柱与鱼的运动有关吗?探究点二我国鱼的种类十分丰富。
根据生活环境的不同,可将鱼类分为淡水鱼和海洋鱼两大类。
讨论:你知道有哪些淡水鱼品种吗?探究点三观察鲫鱼的外部形态,用手摸一摸鲫鱼的体表,轻轻掀起鳃盖,看一看鳃的形态和颜色。
将鱼放在水中,观察鱼是如何运动的。
讨论:(1)鱼的外形有什么特点?(2)鱼鳃的哪些特点对它在水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答案,教师在此基础上提出问题:鱼有什么特征?它与人类的生活有什么样的关系?(PPT4~14)教师点拨:(1)脊柱对鱼的身体具有支撑作用,脊柱两侧附着有发达的肌肉,使鱼可以在水中游泳。
(2)鱼的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小在水中运动的阻力。
鱼鳃里面有丰富的血管,每片鳃由很多细细的鳃丝构成。
在水中,鳃丝展开,扩大了与水的接触面积。
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

1、经过图片了解几种海水鱼和海水鱼的种类,并看法四大家鱼。
青鱼、草鱼、鲢鱼、鳙鱼
2、观察,思索以下效果;
引导先生在观看〝浴缸中的鱼〞的视频进程中依照导学案的要求找出鱼的身体结构特征,并剖析这些特征关于鱼类适于水中生活有什么协助。
1.身体分部:请先生观察水槽中的鲫鱼,找出身体各局部的界限。然后通知先生正确的身体分部。
经过知识树将前后知识联络在一同
脊椎植物和无脊椎植物的区别很好了解,但是〝脊柱〞和〝脊椎〞容易让先生混杂,所以要多花些时间在这下面。
板
书
设
计
鱼
一、脊椎植物和无脊椎植物
〔有脊柱〕 〔没有脊柱〕
二、鱼的形状特征
体形:流线型,减小水的阻力
体表:鳞片和粘液,有维护、减小阻力作用
侧线:测定方向、感知水学
反
思
在本节课,在出现了鱼的视频后,引导先生观察鱼的游泳和呼吸,使先生对鱼形状和生活方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经过讨论、剖析、表达、交流将知识停止梳理,加深了解运用。
2.鱼的体形:鱼的体笼统什么?先生细心观察,并提问这样的体形对水生生活有何意义呢?引导先生联络船只、舰艇的外型特点停止思索并得出鱼的体形呈梭形,有利于减小游泳时的阻力。
3.鱼的体色:请两位同窗配合观察鱼的反面和腹面,发现了什么?背深腹浅。这样的体色与水生生活有何关系?经过火析得出背深腹浅的体色有利于维护自己,不易被敌害发现。表达了生物顺应环境的特性。
人教版初二上册生物课堂教学设计: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
课题
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四节鱼
第 2 周第 1 课时〔总第 4 课时〕
教
材
分
析
知识与
位置
鱼类是脊椎植物中较高等的终生生活在水中的一个类群。它的形状特征、生理特点都与水中生活相顺应:体形普通呈纺锤形,体色背深腹浅,体表大多有鳞片,侧线能测定方向,感知水流的作用,用鳃呼吸,用鳍游泳,体外(水中)受精。鱼为人类提供多种用途,是与人类生活亲密相关的植物资源。学好本节内容不只为学习各类脊椎植物打好基础,也让先生体会到植物与人类的亲密关系。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教案:第五单元 第一章 第四节 鱼-教学文档

第四节鱼一、教学目标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对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第四节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鱼
一、教学目标
1.说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概念。
2.概述鱼类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方面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关注渔业资源,认同保护水域生态环境、合理利用渔业资源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鱼的外形、运动与呼吸等,概述鱼类的主要特征。
(2)举例说明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中鱼的呼吸的实验,说明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呼吸方式。
三、教学设计思路
教材在编排上主要从鱼适于水生环境的角度出发,阐明鱼的主要特征,以及鱼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与思考”、“课外实践”等活动,来认识鱼在水中是如何运动和呼吸的,从而建构鱼的主要特征及鱼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重要概念。
考虑到学生对鱼比较熟悉,而且鱼的实物比较容易获得,因此,教学中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布置学生课前调查、收集相关的资料及实物,丰富课堂资源。
关于“鱼的外形与运动”的教学,采用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观察提纲有目的地观察,在构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
关于“鱼的呼吸方式”这个教学难点,采用观察与实验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立鱼鳃的特点与水中生活相适应的观点。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鱼的骨骼标本;制作课件、视频(用BTB溶液验证流经鱼鳃后水的成分的变化)。
学生小组的实验材料:水槽1个、活鲫鱼2条,每人一把放大镜、一支毛笔。
演示实验材料:水槽、鲫鱼、颜色明显的蔬菜汁(如菠菜汁、胡萝卜汁或紫甘蓝汁等)、小烧杯、吸管。
2.学生准备
分组收集我国鱼类资源及本地区常见鱼类资源的资料,我国渔业资源现状的资料。
部分学生协助老师完成演示实验。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
第四节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