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
浅谈《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浅谈《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a729909b52acfc789ebc9bb.png)
主义侵略的危机作 了淋漓尽致的披露。同时 , 首次 向全 国人 民公开报道 了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这 些通讯谈古论今 , 意趣横生 , 并涉及宗教 、 民族关系
等广泛 问题 , 把叙事 、 议论 、 抒情结合在一起 , 思 熔
这些通讯谈古论今意趣横生并涉及宗教民族关系等广泛问题把叙事议论抒情结合在一起熔思想知识趣味于一炉先在大公报上陆续发表后汇集成书出版数月之内连印七版社会影响巨大样星遗是广要想明里也感在秀的的新闻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
探
讨
浅谈《 中国的西北角》 当代记者 的启示 对
。赵 婷
与 争 鸣
( 北师 范 大学 文 史学 院 西
绍 加 人 中 国共 产党 。抗 战 期 间 , 不 顾 个人 安 危 多 他 次 奔 赴 抗 日前线 采 访 , 还 组 织 领 导 了“ 国青 年 他 中
新 闻记者学会 ” “ 、国新社 ” , 等 带领一大批人投入新 闻战 线 , 动 了新 闻事 业 的 发 展 , 推 为抗 战 的胜 利《 中的通讯文章受到 广大读者的欢迎 的最根本 的原 因就是它在第一时 间 回答 了读 者最 关 心 的 问题 。众所 周 知 , 记者 的首 要职责就是凭借高度 的新 闻敏感将读者最关心最 想知道 的新 闻报道 出来 。 海明威 曾以“ 冰山理论” 说 明文学作 品如何做到简洁 ,如何把道理隐匿在海 里 , 作 品只 是 露 出海 面 的冰 山小 小 的顶端 。新 闻 而 也是一样 , 真正优秀的记者能够凭借高度的新 闻敏 感发现“ 出海面的冰山之巅 ”进而挖掘 出“ 露 , 隐匿 在 海里 的” 正有 意 义 的 内涵 。范 长江作 为 一 名优 真 秀 的记者 , 凭借高度的新 闻敏感 , 挖掘出一些细小 的普通的不足为奇 的信息背后意义重大民心所 向 的新 闻, 并在第一时间报道出来。 13 94年 1 0月到 13 年 7月 ,这期 间中央红 95 军突然从一切新闻媒介中销声 匿迹 了, 这是 因为一 方面 中央红 军撤 离 江 西瑞 金根 据 地 时 , 了行军 轻 为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6b2d767b90d6c85ec3ac6ff.png)
范长江及其《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作者:贾随平来源:《新闻世界》2011年第01期【摘要】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为了更好地弘扬长江精神,并为以后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
【关键词】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研究综述一、研究的背景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新闻史上杰出的新闻工作者之一。
自1978年起,我国开始出现了一些研究范长江的文章。
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研究范长江的文章数量更是达到了空前,有大量的文章见诸于众多学术刊物,并且有一批学术专著面世。
研究者将范长江及其作品放在社会、政治、历史和文化等诸多层面进行剖析,研究不断走向深化和细化,形成了较为开阔且合理的学术格局。
本文在众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就近三十年来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现状和成果进行了归纳梳理。
二、国内研究范长江的现状1、范长江纪念活动推动了对范长江及其作品的研究1987年,中国记协设立范长江新闻奖基金,1991年,由中国记协与范长江新闻基金会联合设立了“范长江新闻奖”,该奖项于2005年与“韬奋新闻奖”合并成为“长江韬奋奖”。
这一奖项的设立鼓励了广大新闻人员,也使关于范长江的研究的对象扩大到了其他新闻工作者及该奖项本身,将二者有机结合了起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刘保全的《向获奖者学习做范长江式的记者》(《新闻知识》,1996年03期)、郑亚楠的《范长江新闻奖的精神寻找》(《新闻大学》,2008年02期)等文章,可以说扩展了新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此项研究。
纪念范长江诞辰百年座谈会的召开,更是进一步推动了对范长江的研究,产生了大量怀念性的文章,如慕素娟的《一个人的百年——写在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百年之际》(《新闻三昧》,2009年11期),以及在《新闻三昧》上,连续刊发了5篇王大龙与王玲写作的题名为《千古风范映长江——为纪念范长江同志诞辰95周年而作》的文章。
在这些活动的推动下,还出版了一批有关研究范长江的专著,如蓝鸿文著《范长江记者生涯研究》、《面向新闻界》,于友著《解读范长江:记者要坚持真理说真话》等一系列著作。
浅析《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浅析《中国的西北角》对当代记者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97c5d2a069dc5022aaea004a.png)
浅析《 中国的西北角》 对当代记者的启示
辛 皎佼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 学院 陕 西 西安 7 1 0 1 1 9)
摘 要:《 中国的 西北 角》 不仅是 范 长江先 生的一本通 讯 合集 , 也是 中国新 闻史的一部 经典之作 。它不仅 在思想 上 具有 鲜明的人 文、 仁 爱精神 , 专业的新 闻素养 和卓越 的采 写 技能, 而且对现今新 闻界 、 学界的指导意义仍在。整体 写作 风 格行云流水 、 浑然一体 , 语 言 上 大量 运 用反 语 俗 语 , 且 善 用 数 字计 算的方 法 , 行 文安排 上叙议 结合 , 将 所 观 所 感 所 思 有 机 结合起 来。范长江视 自己生命如草芥 的勇气 、 平等的观 念和 谦虚谨慎 、 不盲从 的精神都值得 当代 记者学 习。
洗, 越 来 越 低 的成 为 谷 , 剩 下 的部 分 所谓 “ 山” 。第 二 种 是 地 壳 运动的结果。 “ 事实上所谓 山脉 ,不过若 干高低彼 此巧遇相
连” , 结成 一线 之分水岭 , 遂姑 以之 为 ‘ 脉’ 耳。他在 《 渭 水上 游》 一文 中还 提 到了陕甘 两省从海 拔高度看 是高原 , 从 地势
古等省份。他把一路上 的见 闻和思考 写成 了《 中国的西北角》
书 。 作 者 在 书 中对 国 民 党 对 西 北 地 区 的黑 暗 统 治 、 人 民 的 劳苦等作 了深刻的披露和思考。作 为旅行游记报告 文学 , 《 中 国的西北角》 在中 国新 闻史 上具 有非常重要 的地 位。 它凭借 深刻 的思想性 、 可读性和趣 味性 , 历经 漫漫历史长河 , 成为了 中 国 新 闻传 播 史 上 的 经 典 著 作 。 究 其 原 因 , 这 与 作 者 运 用 多 种修辞手法并且流露 出的深沉厚重 的人文素养有很大关 系。 这本旅 行通讯 《 中国的西北角》 , 没有一 丝矫 揉造作 的痕 迹, 好像 是一个 归来 的行 者在娓 娓道来他 一路 的旅行 , 讲 述 他的所见所 闻, 所 感所 思 , 让 我 们 目不 暇 接 、 唏 嘘 不 已。 《 中国的西北 角》 虽然著成 已经 近 8 0多年 了, 但仍 然在 新 闻 史 上 有 极 其 重 要 的地 位 ,写 作 行 文 特 色 至 今 令 人 称 道 , 范长 江 的新闻专业 主义精 神现在也 值得 新闻从业 者悉 心学
读《中国的西北角》
![读《中国的西北角》](https://img.taocdn.com/s3/m/e636822c0722192e4536f628.png)
王钰湲:读《中国的西北角》王钰湲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灾难深重的时刻,对祖国抱有强烈责任感和社会使命感的范长江踏上了去中国西北采访的路途。
范长江旅行的目的很明确,如他在《中国的西北角》的开头写道:“……记者此次国内长途旅行,目的在从各个方面表现现实的中国。
现实的中国整个的在变化的过程中,而且正沉沦于破落与痛苦的阶段。
自然我所得的印象,不会是富丽与安静,即使有一些安乐的现象,他的背后实存在着无限的苦痛与辛酸。
”他在书中真实地描述了当时社会的现实状况,表现出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西北人民的生活贫困和社会黑暗。
因为他,当时的社会乃至今天的我们,才能了解当时处于中国西北部的自然环境,以及当时老百姓的艰苦生活。
范长江,成功的用他的方式,运用他笔头的文字给他的读者带来了西北地区最真实的一面。
也正是他的文字,成为了最吸引我阅读这本书的重点。
作者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读这本书,就如同读一部三十年代中国大西北的百科全书一般。
范长江对历史的熟知度令人惊叹。
一个个事件,每一个人物,他都为读者尽可能真真实实地描写出来。
在这些篇章里,范长江为读者展示出了一条西北历史画廊。
比如,在《西夏给我们留下的历史教训》里,可以看到范长江对宁夏的历史如同专家一般。
他如同在讲故事一样的给读者描绘了西夏在宁夏建都以及走向灭亡的历史。
范长江每到达一个地方,他都会为读者介绍当地的一些人文背景情况等:比如在西北地区既有诸葛亮走过的崎岖的山路,又有姜维种麦的故地;既有古代繁荣昌盛的商埠,又有刀剑撕杀的古战场;既有左宗棠修建的大道,又有邓艾父子所筑的桥梁;既有刘备住过的山寨,又有唐肃宗登极的地方。
我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一样,不止是名人,每每当范长江回忆起著名的历史人物时,他描绘的情景总会让我想到那活在当下的平民百姓呢,看到古人在山路上仰望天空,感叹着世界的千奇百态,或许他还是个诗人,低头马上跑回家,把他刚刚在天空上突然找寻到的灵感或者感触变化成为流传千古的诗歌,说到这,仿佛又好像闻到了战争的硝烟味,一个个已经满脸炮灰的士兵们从地上爬起来,毫不犹豫地拿起他身边的弓箭射向了在他旁边向他跑来的敌人。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0222d8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01.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首先,书中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进行了生动的描绘。
史铁生以独特的笔法,将大自然的壮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用细腻的文字描绘了祁连山、沙漠、湖泊等美景,令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尤其是对沙漠的描写,史铁生打破了人们对沙漠的刻板印象,他描述了沙漠中的奇特生物和迷人景色,让我深深地被沙漠所吸引。
通过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大自然的奇妙和无穷魅力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其次,书中还揭示了西北地区的悠久的历史文化。
古代丝绸之路的起点就在西北地区,这里曾经是东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
史铁生通过介绍敦煌石窟、兰州的历史故事等,向读者展示了这里的丰富文化底蕴。
在他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古代西北地区的繁华和荣光,也能感受到西北人民对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读完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也更加欣赏和尊重了这里的文化遗产。
同时,书中还生动刻画了西北地区人民的生活状况。
通过对西北人民的描写,史铁生展示了他们面对苦难和困境的勇气和乐观精神。
他向读者揭示了西北地区人民的朴实和善良,展示了他们在艰苦环境下的生活智慧和勤劳精神。
这些描写让我更加敬佩西北人民的坚韧和乐观,同时也引发了我对于社会问题和关爱他人的思考。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对西北地区有了更为真切和深刻的了解。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了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史铁生用一种真挚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西北地区的美丽与魅力,也通过他的旅行经历给予我思考人生的启示。
在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对于西北地区充满了好奇心,希望有一天能亲身去体验那里的风土人情。
我相信西北地区的美丽与独特将会给我带来更多的启迪和收获。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对自然和人文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明白了我们应该保护自然环境,传承和发扬人文精神。
总之,《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令人陶醉的作品,它让我领略到了西北地区的壮美景色、厚重文化和善良人民。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0eb25335727a5e9856a61b6.png)
范长江西北通讯对新闻从业者的借鉴意义范长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记者,杰出的无产阶级新闻战士。
早在20世纪30年代,他便以大无畏的勇气和民众立场对我国的西北进行了真实的考察报道,最后集成《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书,曾震撼全国,至今仍被视为经典之作,对当今新闻从业者仍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一、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做一名有思想的记者,要向范长江学习。
一是记者要能够独立观察和思考。
范长江的西北之行,是在对共产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
他对红军的评价,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救国救民,把自己的判断置于与国民党、共产党并列的位置上。
这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并不能用先进和落后来评说。
范长江以一个记者独立的观察和思考来看待那个混乱的年代,虽然没有真正意识到共产党理论的先进性,但已实属难得。
二是记者要说真话、讲气节。
范长江是第一个披露西安事变真相的新闻记者。
1936年12月,《大公报》上,范长江的《动荡中之西北大局》,如一颗巨石,惊起国统区的千层浪,轰动朝野。
范长江的系列报道,有效地传播了中国共产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及抗日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为世人及时揭开了西安事变的真相。
同时,范长江也为后世记者树立了说真话、讲气节的光辉典范。
二、做一名懂选题的记者范长江西北通讯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内容题材的吸引力。
懂得选题,记者就要有一定的见识,实际就是应具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对新闻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也就是新闻敏感。
在当时,并不是所有人都认识到西北采访的新闻价值,当范长江萌发前赴西北考察的想法时,《世界日报》社长成舍我以“没有新闻价值”为由,拒绝了范长江。
但范长江坚信自己对新闻价值的判断,所以最后他找到《大公报》合作,在张季鸾的支持下,他才完成这次轰动全国的西北采访。
由此可见,范长江的新闻敏感,包括他对社会形势的敏锐洞察力,对客观事物的新闻价值的判断力,以及对报道对象的迅速而准确的反应能力,使他抓住了重大选题进行深入报道,一举取得成功。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https://img.taocdn.com/s3/m/0ba5e3a2284ac850ad024263.png)
範長江和《中國的西北角》新聞事業史的不斷向前發展離不開那些才華橫溢又熱愛新聞事業的新聞工作者們。
他們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聞事業,用自己的熱情和汗水使新聞事業發展壯大,同時也給後人留下了非常珍貴的文化財富和精神財富。
在新聞史輝煌的發展進程中,總有一個名字讓大家肅然起敬,他就是範長江。
他在30年代發表的《中國的西北角》這一新聞著作,曾震撼全國,至今仍被視為經典之作。
範長江,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
他是新中國新聞事業創始人之一,曾先後擔任新華社副總編輯,《人民日報》社社長,新聞總署副署長等職。
1990年設立的“範長江新聞獎”是新聞類的最高獎項。
範長江是中國新聞史上一名非常優秀的記者,而且範長江在年輕時就才華出眾,並且心系著國家民族的安危。
《中》就是在抗日戰爭即將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存危機的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的。
敵人將要佔據我們的若干大城市,這時的西北、西南地區作為抗戰後方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範長江非常關注紅軍北上以後中國的動向和西北、西南地區的情況。
於是,1935年7月中旬,年僅26歲的範長江,隻身前往人跡罕至的大西北採訪,他以超乎常人的毅力翻過雪山、爬過草地,越過祁連山,繞過賀蘭山,西達敦煌,北至包頭,跋山涉水上千裏,歷時10個月,,足迹及于川、陕、青、甘、宁、内蒙等广大地區;其西北旅行考察線路,與紅軍長征過程或重疊、或交錯。
他的69篇旅行通訊,真實的記錄了中國西北部人民生活的困苦,同時記載了紅軍長征的情況,既有真切見聞,又有深切議論,既有廣博知識,又有人間情懷,在當時最具影響力的《大公報》上陸續發表後,引起了社會上的強烈反映;隨後結集成《中國的西北角》一書出版,“未及一月,初版數千部已售罄”。
範長江在艱險困苦的西北地區做考察採訪具有深刻的時代意義。
自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以后,国民党反对派腐败无能,国共两党长期针锋相对,使日本帝国主义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有志于救国的人们都在探索寻求中国的出路,人们的眼光不期而然地转向了地广人稀的西北。
一个时代,两部经典——读《中国的西北角》《红星照耀中国》
![一个时代,两部经典——读《中国的西北角》《红星照耀中国》](https://img.taocdn.com/s3/m/a34d9610b52acfc789ebc99f.png)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阅读练习及答案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a5c1ae01e2bd960590c6775f.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范长江与他的《中国的西北角》范长江,出生于1909年,四川内江人,年轻时受大革命影响,参加反帝爱国运动。
1933年下半年起,范长江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天津《益世报》等撰写新闻通讯。
1934年担任《大公报》记者,代表作有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这些通讯真实而生动地记录了历史,为后人赞誉。
范长江和《中国的西北角》的故事要从1935年说起,当时26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他以天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只身赴大西北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他一路采访,途经四川江油、平武、松潘和甘肃西固、岷县等地,两个月后到达兰州。
又向西深入到敦煌、玉门、西宁,向北到临河、五原、包头等地进行采访。
范长江在采访活动中,不畏艰险,穿过罕无人迹的原始森林,翻越空气稀薄的雪山。
历时10个月,行程4000公里,他沿途写下了大量的旅行通讯,其中最重要的是,他记载了红军长征的真实情况。
他写的报道红军长征的文章《岷山南北剿匪军事之现势》,最早见诸《大公报》上。
另一篇更重要的通讯《毛泽东过甘入陕之经过》,刊发于1935年11月23日的《大公报》上。
范长江发的是纪行连载通讯,更能满足广大读者渴望了解红军长征北上情况的愿望,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大公报》的发行数量陡增。
不久,当这些通讯汇编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后,出现了读者抢购潮,“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
接着数月内,此书又连出了七版,一时风行全国。
周恩来称赞范长江的通讯说:“我们惊异你对我们行动的研究和分析。
”胡愈之赞誉他的通讯集《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震撼全国的杰作”。
范长江的西北纪行除了在《大公报》上连载外,据说还在海外《救国时报》上刊发过。
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范长江凭着一个新闻记者的敏锐嗅觉,预感到中国政局将发生重大变化。
为弄清“西安事变”的真相,向全国、全世界报道这一事件,他毅然决定涉险去西安、延安等地进行采访。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方式探究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方式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d5eb38352e3f5727a4e96253.png)
《中国的西北角》报道方式探究赵 妍(西北大学,陕西西安 710127)摘 要:《中国的西北角》是中国新闻史的一部典范。
对现今新闻界、对新闻记者价值观的树立、报道方式的选择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本重要的专著,不能简单地用传统新闻体裁去界定,因为其中既有叙事,又有描写、抒情、议论。
本文从《中国的西北角》的表现手法、新闻思想、历史影响三个方面入手,探究其报道方式,从而为当代的新闻通讯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表现手法;新闻思想;历史影响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9)02-0079-01一、《中国的西北角》的表现手法(一)最现代的古代人——引经据典范长江,最现代的古代人——借古人之眼以观现代。
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中,描写景物、刻画人物时巧妙地引用了诗词谚语、历史典故,引用了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包括李白、杜甫、苏轼、范仲淹、岑参、韦应物、韩愈等几十位诗人在内的古诗词。
在《兰州永登间》这一章节中,仅一个段落就接连引用3首古诗词。
应时应景的引用在读者面前展现了西北地区苍茫萧瑟的历史景象。
(二)最外行的内行人——史地介绍范长江,最外行的内行人。
范长江每到一个地方,总是先要对这个地方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作详细的描述,有时还要穿插相关的历史背景。
范长江在《怎样学做新闻记者》中提出:“新闻记者之所以可贵,除了有正确政治认识与坚贞的人格而外,就是要有丰富的知识。
这个知识,既要博,又要精。
所谓‘博’,就是常识要丰富,无论国际国内、上下古今的问题,虽然不能无所不知,但是一个记者无论如何要对非常广泛的学科知识知道一些简单的概念。
至少对许多问题,谈起来总能找着些门径,不能连几个基本名词都不懂。
”[1]范长江不仅拥有新闻学、文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知识,拥有的地理、历史等知识也非常深厚。
“兰州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天水一千一百公尺,西安则仅四百公尺,由西到东构成一大倾斜面……所以从海拔的高度看,这块地方无疑是高原,而从地势的构成看,又无疑是盆地。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3a895bb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c5.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是一本关于中国西北地区的纪实性作品,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深入调研,向读者展示了这个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感动,对中国西北地区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
在书中,作者生动地描绘了西北地区的壮美山河、广袤草原和神奇沙漠,让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尤其是对祁连山、茫崖、额济纳和敦煌等地的描写,让我对这些地方充满了向往和好奇。
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西北地区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介绍,让我对这个地区的多元文化和丰富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西北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丰富的人文底蕴,但同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西北地区必将发挥重要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更大的贡献。
同时,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深入了解,我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西北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学习、共同发展,这是中国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
只有在民族团结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因此,我对西北地区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也更加珍视这种宝贵的文化传统。
总的来说,阅读《中国的西北角》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书中的描述,我对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民风民俗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也对这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同时,我也更加珍视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认识到了这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
希望通过我们每个人的努力,西北地区能够发展得更加繁荣,中国的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弘扬和传承。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7fcb2edc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94ac002.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以其深入的观察、真实的记录和深刻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和民生百态。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仿佛跟随范长江先生的脚步,走进了那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
他的文字生动而有力,让我对西北地区有了全新的认识。
范长江先生以其敏锐的新闻洞察力,深入到西北地区的各个角落。
他不仅关注着政治局势的变化,还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的生活。
他笔下的西北,不再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体而鲜活的人物和故事。
书中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广袤的沙漠、荒凉的戈壁、险峻的山脉,这些自然景观构成了西北地区独特的风貌。
然而,这种恶劣的自然条件也给当地人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水资源的匮乏、土地的贫瘠,使得人们在生存的道路上充满了艰辛。
在经济方面,西北地区的贫困和落后令人触目惊心。
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商业发展滞后,工业几乎是一片空白。
范长江先生通过实地调查和采访,揭示了这种经济困境的根源。
交通不便、教育落后、封建思想的束缚等因素,严重制约了西北地区的发展。
社会问题在书中也有充分的展现。
封建礼教的残余、军阀的割据、匪患的猖獗,让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同时,民族问题也是西北地区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
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需要通过平等、尊重和相互理解来解决。
范长江先生还关注到了西北地区的文化传承和教育状况。
古老的文化在这片土地上延续,但由于种种原因,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文化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许多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知识的普及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这片看似绝望的土地上,范长江先生也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努力探索改变现状的道路。
新的思想和观念逐渐传播开来,为西北地区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解一个地区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印象,而要深入到它的社会肌理之中。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06ffff37c1cfad6195fa789.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对于每一个新闻从业者来说,他们对老一辈的记者范长江先生是再熟悉不过了。
我作为未来的新闻从业者,对他的认识,和对他的《中国的西北角》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
通篇读下来后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他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从业精神,受益匪浅……范长江于1935年7月开始在多事的西北采访,由于范长江认为一旦抗日战争全面展开,沿海一带必不可久守,抗战的大后方肯定在西北、西南一带,而荒僻的西北地区的现状却很少为人所知,因此有必要对这些地方进行考察和研究,让读者更多地知道西北和西南的情况,他认为这是当务之急。
所以才会有《中国的西北角》的出现。
处于和平年代的我们或许只能通过看古板简单的历史教材捕捉到些许中国过去的影子,那些英雄人物只是冷冰冰的名字而已,那些中国的大好春光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到的。
但在范长江的笔下,这个过去的景物,人物一下子添上了色彩,鲜活起来,使人浮想联翩。
“林谷低处,汇水为溪,白水江即发源于此,道路即在江之南北岸行……高山迥应,曾不知跋涉之劳矣。
”,全书以极其优美的文笔描绘出了大西北广袤无垠的秀美山川,又详细解说了各种形态的奇特地貌,又如“陕甘盆地高原”,“兰州海拔一千五百公尺,天水一千一百公尺,西安仅四百公尺,由西到东构成一大倾斜面,以陕北,关中,陇东,陇南四部而言,这一地势大体言之,西南北三面皆以风水岭之姿态而作成边围,把这个范围以内的水,大体以东南,正东,东北三哥方向而流注,更东以入黄河,所以从海拔的高度看,这块地无疑的是高原,而从地势的构成上看,又无疑的是盆地。
”作者本着新闻记者负责的态度,如此详细追溯,全书都是这样的。
描写气候风光又拿出了出色的生动笔触,使读者不免心驰神往起来。
全书还多处描写了西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民间习俗,让人感觉身在其中,且他的写作手法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华丽藻词,却能清楚的表达当时的风土人情,其中还有不少的让人看后感到愤怒,悲痛,惋惜,伤心的事,描写了到处的民不聊生,卖儿卖女,衣不遮体,死尸遍地的情景,让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是无法想像。
《中国的西北角》作品分析2
![《中国的西北角》作品分析2](https://img.taocdn.com/s3/m/db80762fbcd126fff7050b19.png)
结构分析
《中国的西北角》在不同的章节中,随着内容的需要,结构手 法随之变换,灵活却不会使读者感觉松散。 一、以材料的性质分类安排结构。如《宁夏民生的痛苦》,作者 根据材料的不同性质,归纳为四个方面:农民的逃亡,高利贷之 横行,粮食投机的普遍,重税制的厉行。目的是反映出国民党统 治的西北人民悲残遭遇这一主题 二、以游程为线,展开结构。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新闻,也是 一篇散文,更是一篇游记。此类结构的篇章较多,以《敦煌返张 掖》为例:记者记叙了从敦煌到张掖沿途上各种各样的见闻:“十工”
写作手法的多样化
思想性的表现靠的是写作手法的多样化。 1.通讯中大量运用叙述、描写、说明、对比、设置悬念等手法。《在弱 水南岸的风光(二)》一节有这样的一段: “有一种戴貂皮小帽,穿 着马褂,背上背着布口袋,口里含着长旱烟筒,一手拿着白布包好的账 薄,一手提着打马棍,或者嘴上还留着八字胡的人,走进村子的门前, 那个村子立刻变成了肃杀的气象。大人不讲话了,小孩也不闹了。主人 的气势一泄,狗也不敢放地声狂咬,挟着尾巴退到一旁,这就是收账的 人来了。这家人今年是否可以过安静的新年,就得看债主们,是否可以 让今年所欠的利和本,等过了年再想办法。这简直是穷人过年时一种大 杀风景的东西。” 这一段描述的很生动,就像是出现在自己面前一样,让我想到了电 影当中的沙漠土匪,进入一个荒芜的村子,抢劫那店里仅有的一点钱。 然而那是电影,而范长江所叙述的全部都是赤裸裸的事实。作者不仅逼 真地描写出了地主家收账人那令人厌恶的丑态,以及通过叙述大人不讲 话,小孩也不闹,连狗也不敢放声狂咬的肃杀气象,从侧面烘托出了收 账人的凶恶与残暴,表现出了农民与地主的尖锐对立,而最后一句“这 简直是穷人过年时一种大杀风景的东西”的议论,又表达出了作者对不 同阶级的强烈爱憎。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9ece2749336c1eb91a375dcc.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彭玺睿1935年7月至1936年6月,范长江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名义前往中国西北,足迹到达川、陕、青、甘、宁夏、内蒙等省市,全程四千余里,详细介绍了当时西北地区的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以及当地的自然环境。
共分为六十六则通讯,五大篇章。
第一篇:《成兰纪行》此篇描述了记者经由四川盆地行进至甘肃的见闻。
作者的足迹逐渐由成都平原的农耕社会进入川西高原的藏民游牧区,着重描写了战乱之后,当地农村底层百姓穷困贫乏状况。
随即是汉藏关系,以及当地因战乱而陷入的困境:“沿途饿殍载道,臭不可闻”。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当地鸦片买卖吸食成风的忧虑。
第二篇:《陕甘形势片断》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长安和兰州的见闻,着重分析了在新的交通形势之下,长安和兰州的战略地位,以及陕甘边境、渭河流域的自然社会环境。
其对渭水两岸百业萧条,遍种鸦片的痛心和焦虑成为该篇最难忘和引人深思的一段。
第三篇:《祁连山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记者在青海的行程见闻,对当地的特殊的高原自然环境做了大量的描写,并且引用了大量的诗词,借以抒发作者的慨叹。
此外,作者对青海当局的主要负责人也着以较多笔墨,详细分析了青海在特殊的多民族、宗教背景下的政治环境。
在这一篇中,作者对于汉藏回之间的民族关系的分析让主旨思想更深一层,以“回教促进会”为切入点,进行了自己对民族问题的分析探讨。
第四篇:《祁连山北的旅行》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张掖、酒泉、玉门以及敦煌等地的行程见闻,描述了当地种植鸦片、重税科刑和民不聊生的现状,表达了担忧和思考,并结合当地悠久的历史,对该区的战略地位变化做了细致的梳理,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考量了这一地区的发展策略和前途。
第五篇:《贺兰山的四边》此篇描述了作者在兰州、宁夏至包头一线的经历所感,记录了=数年战乱破坏后的社会环境和人民的生活。
结合西夏历史讲述了当代发展应注意的教训,并对回民安置问题做出了深刻分析;对宗教的发展,教育的推广都做出了自己的判断。
评《中国的西北角》
![评《中国的西北角》](https://img.taocdn.com/s3/m/7e7af7d926fff705cc170a65.png)
评《中国的西北角》摘要:范长江是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记者。
《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于1935年以《大公报》特邀记者的身份从成都经松潘到兰州的通讯集。
是范长江的成名作,也是研究三十年代西北地区文化、风俗的重要史料,它揭开了当时在国民党统治下神秘西北地区的黑暗和危机,详细地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不安。
并在其中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引起了全国震动,对后世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范长江写作特点思想结构范长江的新闻通讯,内容丰富,谈古论今,气势磅礴,意趣横生,表现出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中国的西北角》出版后,“各界争购,未及一月初版数千部已售罄,而续购者仍极踊跃,特赶印再版数千部,出书未及,复又售罄,而来函订购者尚多,当赶印三版,出售未及登广告,又经售罄,此书销行之广,为空前所未有。
”可见此书在当时的影响力,下面笔者将对此书的写作进行初步的分析。
一、文章的结构特点1、以游程为线,展开结构。
此类结构的篇章较多,以《敦煌返张掖》为例,作者记叙了从敦煌到张掖沿途上各种各样的见闻:“十工”村甲长派人伺候时,表面上必恭必敬的情态;汽车开到三道沟,引来的无数男男女女“观众”;戈壁路上迷人的风沙;玉门县长坐着“八人大桥”在街上走一趟,让居民交“迎春费”的奇闻;玉门到酒泉路上成群的逃荒农民:以及河州人打猎时的壮观场面等等。
作者以流畅的文笔,描绘所见所闻,使读者如身临其境,身历其事。
2、以某一事件为中心结构全篇。
在《张掖的破产,是人懒的过》里,作者就张掖破产是不是人懒的原因这一问题,对政府的“烟亩罚款”进行剖析,说明了张掖的破产,完全是由于统治者对人民的残酷剥削,又如《磴口和宁阿之争》,围绕磴口设县,引起的蒙古阿拉善族和宁夏发生纠纷的事件来进行谋篇布局,给人以结构严谨集中之感。
二、本书内容特点1、对现实的客观描述。
如对酒泉城内儿童的描写:尽管是新年的时候,街上随处可以看到十岁以下无衣褂、全身灰泥的乞丐儿童。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c967f340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1.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以其真实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政治局势以及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此书,我深受触动,也有了许多思考和感悟。
范长江先生以记者的敏锐视角和勇敢的探索精神,深入到当时中国较为落后和封闭的西北地区。
他的行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他始终坚持不懈,为我们带来了第一手的珍贵报道。
书中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广袤无垠的沙漠、贫瘠的土地、恶劣的气候条件,这些都展现了大自然对这片土地的“考验”。
然而,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当地人民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他们依靠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和坚韧的意志,努力与自然抗争,谋求生活的出路。
在社会层面,西北地区的贫困和落后状况让人揪心。
教育资源的匮乏,医疗条件的简陋,基础设施的薄弱,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发展。
许多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成年人为了生计疲于奔命,疾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
范长江先生通过一个个具体的事例和人物,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种贫困所带来的痛苦和无奈。
政治局势的复杂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西北地区也不例外。
军阀割据、政治腐败、民族矛盾等问题交织在一起,使得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毫无保障,对未来充满了迷茫和恐惧。
但与此同时,书中也展现了一些积极的力量和希望。
一些有识之士开始觉醒,他们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家乡的面貌。
一些新的思想和观念也开始在这片土地上传播,为未来的变革埋下了种子。
范长江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充满了力量。
他没有过多地进行主观评价,而是通过客观的描述和真实的记录,让读者自己去感受和思考。
这种写作方式更加真实可信,也让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那个时代的中国。
读完这本书,我不禁思考起中国的发展历程。
从 20 世纪 30 年代的贫困落后,到如今的繁荣昌盛,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
![《中 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e08d2441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6.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读书笔记》《中国的西北角》是范长江先生的一部经典之作,这本书以其真实而深刻的笔触,描绘了 20 世纪 30 年代中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貌、民生百态以及政治局势。
读完这本书,心中涌起诸多感慨与思考。
范长江先生以记者的敏锐视角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深入西北这片广袤而神秘的土地。
他的行程充满了艰辛与挑战,但他始终坚定地前行,为读者呈现出一个真实而鲜活的西北。
书中对于西北地区的自然环境描写令人印象深刻。
那里有着广袤无垠的沙漠、荒凉的戈壁以及雄伟的山脉。
恶劣的自然条件使得当地居民的生活面临着巨大的困难,水资源的匮乏、土地的贫瘠,让农业生产举步维艰。
但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人们依然顽强地生存着,他们与大自然抗争的精神令人敬佩。
在社会层面,西北地区的教育资源极度匮乏。
许多孩子没有接受教育的机会,文盲率居高不下。
这不仅限制了个人的发展,也阻碍了整个地区的进步。
同时,医疗卫生条件也极为落后,疾病肆虐,民众的健康得不到保障。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一些有识之士依然在努力推动着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他们的奉献精神让人感动。
政治局势的复杂多变也是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时的西北地区军阀割据,政治混乱,各方势力为了自身的利益争斗不休。
这种动荡的局势给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痛苦和灾难。
但在这混乱之中,范长江先生也看到了民众对于和平与稳定的渴望,以及对于改变现状的期盼。
经济方面,西北地区的工业基础薄弱,商业发展滞后。
传统的农牧业生产方式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贫困和饥饿笼罩着这片土地,许多人被迫背井离乡,寻求生存的机会。
在文化方面,西北地区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传统文化,但由于缺乏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范长江先生的文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西北地区的种种问题,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对于国家命运的关切。
他在书中呼吁社会各界关注西北地区的发展,为改变那里的面貌贡献力量。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aac4ba7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9d.png)
中国的西北角读后感《中国的西北角》是一部由著名作家贾平凹所著的小说,它以西北地区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发生在西北角的故事。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描写,深深地触动了我。
小说以西北地区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描绘了那里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和民风民俗。
作者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西北地区的壮美和苍凉。
这种苍凉的美让人感叹大自然的伟大,也让人感受到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西北人,他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奋斗,经历了各种磨难和挫折。
小说通过对主人公的塑造,展现了西北人的坚韧和顽强。
在艰苦的环境下,他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希望,这种精神让人感到深深的敬佩。
除了对自然和人物的描写,小说还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民风民俗的描绘,展现了西北人的独特文化。
作者通过对西北地区的风俗习惯、信仰观念等方面的描写,展现了西北人的淳朴和善良。
这种淳朴和善良的品质,让人感受到了西北人的独特魅力。
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片土地上的山川河流、人文风情和民风民俗,都让人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
同时,作者对西北人的坚韧、顽强、淳朴和善良的品质的描写,也让我深受启发。
通过对西北地区的描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和西北人的独特魅力。
这种独特魅力让我感到无比的震撼和感动,也让我对西北地区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亲身去西北地区,感受那里的壮美和苍凉,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和人文风情,感受那里的独特魅力。
总之,通过阅读《中国的西北角》,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西北地区的独特魅力。
这部小说以其深刻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情感描写,让我对西北地区产生了无限的向往。
希望有一天,我也能够亲身去西北地区,感受那里的壮美和苍凉,感受那里的民风民俗和人文风情,感受那里的独特魅力。
中国的西北角
![中国的西北角](https://img.taocdn.com/s3/m/04c4c0872f60ddccdb38a03f.png)
中国的西北角编辑前言范长江同志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 是无产阶级新闻战线上的杰出战士。
他于一九七O年被林彪、“四人帮”迫害致死,离开我们已经十年了。
为了整理中国新闻事业的史料,为了纪念范长江同志,我们在他逝世十周年的时候,搜集、整理了他的著作,编辑出版一部《范长江新闻文集》。
这本《中国的西北角》是其中的一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深重。
日本帝国主义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已经开始; 国民党对外卖国投降,对内妄图以连续不断的“围剿” 消灭工农红军,使祖国面临亡国的危险、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
这时,正在读书求学的范长江同志,怀抱着救亡图存、探索真理的志愿,曾经迢迢数千里,从北平到南昌,秘密地阅读和研究关于工农红军和苏区的制度与政策的小册子; 也曾经长途跋涉,到抗日前线的热河、察哈尔、绥远等地,了解当时国民党和地方当局以及军队中政治腐败、土气低落的实际情况。
而在中国工农红军开始进行震惊中外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之后,年仅二十六岁的范长江,为了深入了解红军北上抗日对于整个中国政治动向的影响,以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西北地区的现状和未来,他走出书斋,离开学校,进行实际考察。
他以惊人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到川;比、陕西、甘肃、青海、内蒙古等,“大西北地区去采访,他的足迹越过祁连lI J,绕过贺兰山,北至包头,西达敦煌,全程四千里,历时十个月。
他将旅途通讯陆续寄到大公报发表。
由于他第一次公开如实地报道了工农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揭开了当时神秘西北的黑暗和危机,他的通讯引起了全国的震动。
当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发生以后,由于国民党对真实情况紧密封锁,范长江同志又冒险只身进入西安,以后又到延安,了解事变真相,并迅速报道出去。
他在通讯中,报道了毛主席、周副主席会见他时所作的长时间谈话的内容;党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正确方针; 以及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伟大政策,从而使党的声音,光明的信息,公开地传给了国民党统治区的读者,受到了广:大读者和各阶层爱国人士的重视和欢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做历史的态度做新闻——读《中国的西北角》
钮晨琳
本学期在学习《中国新闻传播史》课程的同时,还随人文学院仲伟民老师学习《史学概论》一课,课后聊天时得知仲老师曾为《人民日报》记者,愈发感觉到新闻与历史间微妙的交融关系。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新闻是历史的初稿”,在若干年来经典流传的话语中领会到的是新闻所应具备的厚重感与传承感,这些似与当今社会快餐式、浮光掠影式新闻(或者更准确地应该成为信息)颇有不符,或者说很难想象如今一些充斥世面的、良莠不齐的记者在批量化“生产”新闻时会有丝毫想到自己的职业和“产品”将与历史发生关系。
我想这也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学生一度倾向于接受做新闻是个“技术活”而很难从中找到有关理想、使命、责任等职业归属感的原因之一。
新闻记者不是“技术工人”,而是“文化传播者”,我想这是我读《中国的西北角》一书的核心感动。
在这本书之前恰巧看了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霍列特·卡尔的《历史是什么?》,所以很多想法难免受这本小书的影响,书中在谈历史的客观性时颇有见地地指出了历史学家作为历史进程的一部分,在史料的筛选、整理中都深深受到所在时空、社会背景的影响。
“它们(历史)出现在我们面前时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它们总是通过记载历史事实的人的头脑折射出来。
”其中的道理不言自明。
所以,如果可以将《中国的西北角》作为一本历史作品的话,“首先关心的不是里面的事实,而是写这部著作的历史学家。
”范长江当然从未以历史学家的身份著称过,但是我想至少从这部作品中所反映出的他对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的熟稔,他值得以这个身份获得敬意。
范长江,原名范希天,1909年出生自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卒于1970年,《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写于1935至1936年红军长征初期,1937年2月之后成为一名共
产主义者,1939年经周恩来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也即在成书之后),在此之前曾加
入国民党。
之所以这样截取其生平简介实为引出《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对共产党及其军队的描述,有两段分别出自《陕北甘东边境上》和《过大峡》引用如下:
“此次毛泽东以不及万人之疲惫的徒步之师,服装褴褛,有如乞丐。
截击与追击之者,不下数万人,如跟踪以入陕北,不但毛泽东一路将散亡大半,即刘志丹之
老家,已将大受影响。
然而政府军追过环县以北后,此寥若晨星之民众,皆避不见
面,使政府军之饮水粮秣,皆无法解决,道路亦无人引导,限于进退失据之苦境中。
彭德怀洞悉此种情况后,乃集结其饥疲欲倒的红军约五千之中,于陕北边境上作猛
烈反攻,追击军乃不得不相继退下,未敢再行深入。
”
“毛泽东与朱德他们在农村中拼命将近十年,至今还没有把中国政权争夺到手,就是他们还没有力量把支配中国的几个大都市把握得着!”
类似与我们通常所受教育及阅读不符的段落在书中零星分布,对此尹韵公先生在一篇名为《范长江与红军长征》的文章中评价为:
“范长江还未能成为一名共产主义者,只能是一个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
他是进步的,但不是革命的;他有很成熟的民族觉悟,但没有起码的阶级觉悟;他的世界观完全是资产阶级的,而不是无产阶级的;他观察问题,分析事物的立场、方法,是借助于三民主义和唯心论,而不是依赖于历史唯物论和辩证法……在这样的世界观和思想立场支配下,范长江不可能带着主动的和真正求实的态度去报道红军长征,因而更谈不上用这些报道来增进人们对红军的‘正确了解’。
”
对于这段评价范先生的话,我大抵是不赞同的。
首先“客观”一词本身并不含阶级性,如果只有持无产阶级立场方法的人才能给与客观评价的话,那么这个评价大概也是不客观的。
退一步来讲,关于如何理解新闻的客观性,如果结合前文所引卡尔的历史观,怕是也不能以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
因为从记者筛选材料、撰写材料的过程来看,与历史学家并无本质区别。
“绝对的”客观等同于一种完美,而我们从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中即可得知“完美”只是可望不可即的空中楼阁。
此路不通,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理解。
我想新闻的客观性不仅来自记者所传播的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到达读者后是否产生相对客观的认识,也就是不仅包括范先生“在风云变幻的历史环境中不避艰险地努力探索真理,以及对客观事物认识”“指导社会视听”的追求,也包括读者是否能客观的阅读、理解范先生的新闻文本,从中了解到事实原貌。
就像我们在看广告的时候即便广告内容并不客观也并不妨碍我们正确认识产品,因为我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已经对其中夸大性内容有所预期。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的西北角》并不缺失客观。
对沿途所见所感的描述引人入胜,常常给读者营造身临其境之感。
譬如《平武谷底中》一篇对江水之冰的描写“记者亦曾以足部试之,下水数分钟,即失足部知觉,急提出水,必经五六分钟,使能回复原状。
”如此种种,记者将自己作为读者之眼耳口鼻,将所获感觉悉数交与分辨;更为可爱的如《过大板山》一篇中有“五日,记行一百一十里,惟此种里数。
多为随便估计,可靠性小
...........。
”明明白白将主观臆断信息结论处说明,公正自在读者心中。
受过西方倒金字塔式训练的记者大多被“无评论”“无带感情色彩形容词”等等“去主观化”的理念浸润过,但是《中国的西北角》最感人之处恰恰在入情入理的描述和画龙点睛的片末评论。
比起冰冷的数据信息堆砌来说,范先生的新闻给人更多“温情”之感,而非置身事外的冷冰冰的客观。
我想这也是CCTV主持人赵普在直播汶川地震不禁泪下时不但未遭诟病反而给观众带来深深感动的原因所在。
读者未必不想听到记者的声音,既然绝对的客观本不存在,反不如明示读者给其自我判断的机会。
但是话说回来,把信息一股脑扔给读者美其名曰“给读者判断机会”毕竟是不负责任的,不过总归新闻不应是一种灌输,而应是“说服”“引导”,将推理过程清晰呈现,《中国的西北角》给我们树立了良好的典范。
所谓典范,必是有章可循,由历
史事件或人物引发,以现实民生为主,辅以地理、诗词俗语,风化民情,最终由记者足迹贯穿,范先生在短短十几万字中带我们深入中国西北4000多公里土地的国际民族关系、政治体制、社会经济、人民生活等各类现实问题,丝丝入扣、有理有据,让我在阅读中常有比对司马迁《史记》、《徐霞客游记》等作品的冲动。
能娴熟驾驭如此宏大内容,难怪范先生夫人沈谱在前言中说“长江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新闻记者,他的作品是历史的产物。
”
中国自古以来有着世界他国所不能比拟的优秀历史传统,虽然总有人不能理解一代代史官以生命捍卫真实的信仰,但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的历史责任感、价值观薪火相传。
传统与历史的力量,也体现在《中国的西北角》中。
设使中国将来人人有如此一间住室,月白风清之夕,大家听听无线电广播的新闻和音乐,不是届时大家的心情,将会如何的快乐!——《宁夏赴青铜峡》我们应该痛彻铲除过去传统的民族歧视思想,重新以民族平等的精神,切切实实辅助国内各民族之经济、政治、文化的向上,使各民族的力量充实而坚强,大家彼此信赖,互相团结以捍卫我们大家的国家。
——《磴口和宁阿之争》
读至此我们再也不能以无产阶级抑或资产阶级的身份来妄论范先生兼济天下、富国强民的胸襟与普遍关怀。
而掩卷自思,又仿佛听到遥远的历史长河上游,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深回响……
因未作系统的阅读学习,文中难免有主观臆断、脱离逻辑或有失公正之处,还请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