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基础知识(一)
氮肥基础知识(一)
![氮肥基础知识(一)](https://img.taocdn.com/s3/m/e2ac3dc602768e9950e73853.png)
一、氮肥种类1、碳酸氢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HCO,含氮量17噓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因分解出氨气NHO,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C时全部分解。
在气温20C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 48% 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氯化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CI,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3、硝酸铵(铵态氮、硝态氮):分子式为NMNQ,含氮33-35%。
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
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
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4、尿素(酰胺态氮):分子式为(NH2) 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 C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过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程为:(NH2) 2CO+2Q(NH4)2CO3。
氮肥知识
![氮肥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b77a8a513b3567ec102d8a38.png)
(二)理化性质
表 铵态氮肥的基本性质
品种
液氨 氨水
分子式
NH3
含氮量(%) 稳定性
82 差 差
理 化 性 质
液体,碱性,易挥发 液体,碱性,易挥发
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
肥料为颗粒状;
易溶予水,呈中性
缩二尿有毒害作用,要求含量比超过1%,水分≤0.5%,
(二)在土壤中的转化
少部分以分子态被土壤胶体吸附(吸附力很弱)和被 植物吸收,大部分在脲酶作用下水解
1. 水解作用
CO(NH2)2 脲酶 (NH4) 2CO3
H2 O 所以施用尿素时应当深施覆土,覆土深度一般10厘米左右。 影响因素:脲酶活性与pH值、水分、温度、
南
增加
二、土壤中氮的形态
无机态氮:表土一般只占全氮量的1-2%最多也不会超 过5-8%。NH4+-N、NO3- -N 及少量的NO2-N
有机态氮:占全氮量的90%以上, 水溶性有机态氮:不超过全氮量的5%,包括简单的游 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 水解性有机氮:其含量可占氮量的50-70% a、蛋白质多肽类,占土壤全氮的1/3-1/2 b、核酸类,占土壤全氮的10% c、氨基糖,占土壤全氮的5-10% 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占土壤有机态氮的30%以上,有的 可达50%。 气态氮:N2、NH3等。
冷水不溶性氮-热水不溶性氮 氮素活度指数(AI)=--------------------------------------- ×100 冷水不溶性氮
详解氮肥知识点
![详解氮肥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446393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e1.png)
详解氮肥知识点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肥料,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氮肥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氮肥的种类氮肥主要分为化学氮肥和有机氮肥两大类。
1.化学氮肥化学氮肥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氮肥,常见的有尿素、铵肥和硝酸铵等。
其中,尿素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氮肥,因其含氮量高、稳定性好而备受青睐。
2.有机氮肥有机氮肥是指以动植物的残体、粪便等有机物为原料制成的氮肥,如畜禽粪便、豆饼、骨粉等。
有机氮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氮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二、氮肥的作用机理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过程。
氮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植物生长氮肥能够促进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氮肥还能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增加叶片的面积和数量,进一步促进植物的生长。
2.提高产量和品质氮肥的补充能够增加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适量的氮肥还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3.调节土壤酸碱度氮肥中的铵离子和硝离子能够在土壤中与土壤颗粒表面的酸性或碱性离子进行交换,从而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保持适宜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三、氮肥的使用方法氮肥的使用方法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氮肥使用方法:1.施肥时间氮肥的施用时间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和需要氮肥的阶段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作物的苗期和生长旺盛期需要较多的氮肥供应。
2.施肥量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过多会导致作物生长过旺,但过少则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施肥方式常见的氮肥施肥方式有基施、追施和叶面喷施等。
基施是指在作物种植前将氮肥直接施入土壤中,追施是在作物生长期间分次施肥,叶面喷施是将氮肥溶液喷洒在作物叶面上。
肥料基础知识
![肥料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505b51cdafaad1f34693daef5ef7ba0d4a736dfa.png)
二、种类
●1.有机肥料 ●2.无机肥料(化肥) ●3.微生物肥料
1.有机肥料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机肥料有广义有机肥(俗称农家 肥)与狭义有机肥(商品有机肥)之分。
●1.1广义有机肥(俗称农家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 动物残体,其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 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 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 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 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 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 4-5天,30℃时只需2天。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 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 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镁肥:硫酸镁、硝酸镁、氯化镁、氧化镁、钾镁肥。
●硫肥:石膏、硫酸铵 硫酸钾、硫酸镁、青(绿)矾、硫 磺。
微量元素
● 微量元素是指土壤和植物体中含量较低的必需营养元素。目前研究和施用较多的有B 、 Mo 、Zn 、 Mn 、Fe、 Cu 六种。
● 硼肥(H3BO3):敏感作物:油菜,白菜,苷蓝,萝卜,葡萄,棉花,豆科。
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磷酸钙施入土 壤后,最主要的反应是有效成分溶解。即在施肥 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 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 饱和溶液。
磷素的循环
溶液中 ca-P
溶解慢的 ca-P
在土壤pH 高时,石灰 性土壤中无 机磷的主要
氮肥 综合知识
![氮肥 综合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38f851c650e52ea551898d4.png)
氮肥定义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
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
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
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氮肥简介可做氮肥的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 。
一些复合肥如磷酸铵[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的混合物],硝酸钾(KNO3)也可做氮肥.尿素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新鲜人粪中含尿素0.4%。
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
分子式:CO(NH2)2,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
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生产方法: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2NH3+CO2→NH2COONH4→CO(NH2)2+H2O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尿素产品有两种。
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
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
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
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尿素是生理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
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
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ddca7a25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8d.png)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氮肥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营养物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学生所需了解的关于氮肥的基本知识点。
一、氮肥的定义和作用氮肥是指含有高浓度氮元素的化肥,它能够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源,促进植物的生长。
氮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叶片生长:氮肥是构成植物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能够促进植物叶片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效率。
2. 增加果实数量: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果实数量和均匀度。
3. 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素,氮肥的施用能够满足植物对氮素的需求,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不同种类的氮肥1. 硝态氮肥:硝酸盐肥(如硝酸铵、硝酸钾)是常见的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能够被植物快速吸收利用,但容易流失,需要注意正确施用。
2. 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如铵硝、尿素)是常见的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吸附力强,适合用于土壤pH偏酸的情况下。
3. 有机氮肥:有机氮肥是以有机物质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氮肥,如腐熟的动植物残体和粪便。
有机氮肥施用后需进行分解,释放出有效氮元素供植物吸收利用。
三、氮肥的施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 施肥时间:氮肥的施用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安排。
通常在作物生长初期和追肥期进行施用效果较好。
2. 施肥量:施肥量的多少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要求来确定,过少会导致氮素不足,过多则容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施肥方式: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特点,可采用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不同的施肥方式。
4. 施肥技巧:在施用氮肥时,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烧伤作物。
另外,施用硝态氮肥时要注意避光防潮,以减少氮素损失。
四、氮肥的环境影响与解决方法1. 氮肥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合理掌握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氮肥是非常重要的。
2. 利用农家肥、有机肥等替代化学氮肥,可以有效降低氮肥的使用量,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3. 在氮肥施用前进行土壤质量检测,了解土壤的氮素含量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施用化肥。
氮肥基础知识
![氮肥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6dee9e3e5a8102d276a22f90.png)
• 植物吸收NO-3后必须先还原成NH3,才能进 一步同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硝酸盐还原 成氨是由两种独立的酶分步进行催化的。 • 第一步: NO-3 先被还原为NO-2 ,由硝酸 还原酶催化,在细胞质中进行。 •
• 第二步: NO-2 再被还原为NH+4 ,由亚硝酸 还原酶催化,在叶绿体和根细胞的前质体中 进行。
三、 氮的吸收利用 • 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 氮
NO3-—N的吸收和同化
• 植物吸收的硝态氮是逆电化学势梯度的主 动吸收过程,受代谢作用控制,进入植物 体内的硝态氮一部分进入根细胞的液泡中 贮存起来。而大部分可以在根系中同化为 氨基酸、蛋白质,也可以NO3—N的形式通 过木质部直接运往地上部分,在液泡中贮存 ,或进一步同化为各种有机氮。叶片中合 成的氨基酸也可通过韧皮部向根系输送。
• 其总反应式为
•
反应所产生的OH- ,一部分用于代谢, 一部分排出体外,以保持细胞内PH值基本 不变。这就是施用硝态氮肥会使局部环境 变碱的原因。据测定,植物吸收NO-3 和排 出体外的OH- 量大约是10:1。
NH4+—N的吸收 • NH4+—N是以NH3 的形式被吸收的,其机 制可能是NH4+—N在质膜上首先发生脱质 子化作用,成为NH3 后扩散到膜内而进入 细胞质中,H+ 则留在膜外溶液中。 • 由于NH4+—N的吸收与H+的释放是同时进 行的,植物吸收量NH4+量和放出的量以摩 尔计大体相等,因此植物利用NH4+—N营 养时,外部介质pH则明显下降。
氮肥基础知识
•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展 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中,增产粮食的55%归功于化 肥的使用。然而,肥料在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利 用率低的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化肥对不同地区、 不同作物的利用率最高才40%,在大棚蔬菜区及 露地冲施肥,化肥利用率甚至低于10%。同时, 化肥的利用率低下不仅仅对能源造成严重浪费和 巨大的损失,还极大的污染环境。另外,施入土 壤中的化学氮肥约有1/3进入大气圈,其生成的 N2O破坏臭氧层产生温室效应;约有1/3的肥料经 土壤淋溶进入水圈,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食物( 尤其蔬菜)中NO3-N含量严重超标,在人畜体内易 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因此,如何提高化肥的 肥效和利用率,减少因大量施用化肥而造成的能 源浪费、环境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 题。
尿素知识
![尿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7d7545ea8114431b80dd825.png)
三、我公司尿素的品种结构
1、我公司的主要尿素品种
主要品种结构:小颗粒尿素、大颗粒尿素、聚能网尿素 1、小颗粒尿素:颗粒直径粒度在0.85-2.80mm; 2、大颗粒尿素:颗粒直径粒度在2-4.75mm; 3、聚能网尿素:聚能网尿素的基本作用原理是一中缓释型肥料,通过在普通尿素中 添加一种有机物质后,能够将土壤中没被作物充分吸收的营养成分,在作物跟部固定 来,当作物养分打破饱和度时,逐渐释放出来,被植物吸收。
二、尿素基础知识
(一)尿素的性质
1、尿素的物理性质 尿素(Urea)学名碳酰胺,化学式为CO(NH2) 2,,相对分子质量为60.06,
含氮量为46.65%。 尿素是碳、氢、 氧、氮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因尿素这种物质首先发现
于人及哺乳动物的尿液中,故称之为尿素。纯净的尿素是无色、无味的白色 针状或棱柱状结晶体,在常压下尿素的熔点为132.7℃,在20 ℃时尿素饱和 水溶液的密度为1.146g/cm3,固体尿素密度为1.355g/cm3,温度每增加1 ℃, 密度将降低0.000208g/cm3,20 ℃时比热容为1.334J/(g .℃),结晶热为224J/g, 临界温度102.3 ℃。尿素水溶液的密度和黏度随浓度升高、温度降低而增大, 尿素水溶液的沸点对浓度降低、压力降低而降低。
3、尿素的加成反应 由于尿素分子结构特点,在强酸性溶液中呈现弱碱性,具有碱性特征,因此 尿素能与酸作用生成盐类,比如尿素与硝酸作用生产尿素的硝酸盐;尿素与磷 酸作用生成尿素的磷酸盐,尿素的磷酸盐易溶于水,是良好的复合肥料;尿素 与过氧化氢反应生产氧化尿素或称过氧化碳酰二胺,过氧化尿素是一种优良的 氧化性漂白剂和消毒剂。
白色晶体,易吸湿分解、易挥发、容易结块,可作基肥和追肥使用。
关于化肥尿素的知识
![关于化肥尿素的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4b2f56ae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551ea5a.png)
关于化肥尿素的知识化肥尿素是一种常用的氮肥,由尿素和其他辅助物质组成。
以下是关于化肥尿素的一些知识:1. 成分:化肥尿素的主要成分是尿素,化学式为CO(NH2)2,含有46%的氮素。
此外,还含有少量的水分和其他微量元素。
2. 作用:化肥尿素中的氮素是植物生长必需的营养元素之一,可以提供植物所需的氮源,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氮素是构成植物蛋白质和其他重要有机物的基本组成部分,对植物体的正常生长和代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施用方式:化肥尿素可通过土壤施用和叶面喷施两种方式进行施用。
土壤施用时,尿素需与土壤充分混合,以充分发挥其效果。
叶面喷施时,尿素溶液可以通过叶片表面快速吸收,有效提高植物的氮素供应。
4. 施用注意事项:化肥尿素在施用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正确的用量,避免过量导致植物烧伤;适时施用,根据不同植物的生长阶段和氮素需求进行施肥;避免与其他化学物质混用,避免产生不利的反应;避免施肥期集中,以免引起养分过多或过少的问题。
5. 化肥尿素的优点:化肥尿素是一种相对便宜的氮肥,含氮量高,易于储存和运输。
其对作物的供氮效果较好,在适当施用的情况下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和增产。
6. 限制因素:化肥尿素的缺点是在土壤中容易溶解,可能随着水分流失而导致氮素的损失。
此外,尿素也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产生挥发性氨气,导致氮素的损失。
因此,在施用尿素时需要注意尽可能减少挥发和损失,提高氮肥的利用效率。
需要注意的是,化肥尿素虽然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但过度依赖化肥尿素施肥也会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环境污染和粮食质量问题。
因此,在使用化肥尿素时应根据作物的实际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合理施用,并结合有机肥和其他肥料进行综合施肥,以实现高效、可持续的农业生产。
详解氮肥知识点总结
![详解氮肥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b4ed75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f6.png)
详解氮肥知识点总结一、氮肥的作用原理1. 促进植物的生长。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组成蛋白质、酶、叶绿素等生理活性物质的主要营养元素,它对植物生长生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氮肥的作用下,作物根系生长迅速,整个植株迎风而生,具有繁茂的生长势头。
2. 促进植物的合成。
氮元素是构成植物体内蛋白质的重要成分之一,作物对氮肥的吸收利用可以促进蛋白质、氨基酸的合成,增加叶绿素的含量,提高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光能利用率。
3. 提高作物的抗逆性。
合适的氮肥施用量可以提高作物的抗逆性,增强植株的抗逆性能力,使作物对环境变化能够有所适应,降低作物受逆境因素的伤害。
4. 提高产量和品质。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蛋白质合成的重要元素之一,合适的氮肥施用可以促进植物的生长,增加植物体内蛋白质含量,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二、氮肥的种类根据氮肥的化学性质和用途,氮肥可以分为无机氮肥和有机氮肥两大类。
1. 无机氮肥无机氮肥是指通过化学工业方法合成的含有氮元素的化学肥料,主要有硝酸铵、硫酸铵、尿素、硝酸钙等。
(1)硝酸铵硝酸铵是一种无色晶体,含有高浓度的氮元素,容易被植物吸收利用。
硝酸铵的氮素含量较高,一般在30%以上,可作为基肥或者追肥使用,尤其适合作为叶面肥使用。
(2)硫酸铵硫酸铵是一种成分稳定的氮肥,含有一定比例的硫元素。
硫酸铵是一种酸性肥料,适合作为基肥使用,可以提高土壤的酸度。
(3)尿素尿素是含有较高氮素的氮肥,氮元素含量在46%左右,是一种常用的基肥和追肥肥料,施用后能迅速被植物吸收利用。
(4)硝酸钙硝酸钙是一种含氮肥,富含硝态氮和钙元素,适合作为蔬菜类作物和水果类作物的肥料使用。
2. 有机氮肥有机氮肥是指由植物和动物的残体、排泄物等有机物经腐熟、腐败等过程制成的肥料,主要有畜禽粪肥、城市生活垃圾堆肥、沼气池废渣等。
(1)畜禽粪肥畜禽粪肥是将畜禽的粪便堆积发酵而成的一种有机肥料,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多种养分,具有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等作用。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氮肥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氮肥](https://img.taocdn.com/s3/m/2be38230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c2.png)
九年级下册化学知识点氮肥氮肥是一种常见的化肥类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中。
它是由含有丰富氮元素的化合物制成的,可以为作物提供所需的氮营养。
第一,氮肥的作用。
氮肥对作物生长发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为植物体内重要的营养元素之一,氮元素能够参与合成蛋白质、核酸和叶绿素等重要生物分子。
因此,给作物施用适量的氮肥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促进绿叶的生长和光合作用的进行。
第二,氮肥的来源。
氮肥可以来自天然和人工合成的物质。
天然氮肥主要包括有机肥和矿物肥,如动物粪便、豆饼、尿素石和硝酸铵等。
有机氮肥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其他营养元素,对土壤有机质和微生物活动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人工合成氮肥主要通过氮的工业化生产制成,如尿素和铵态氮肥等。
这些氮肥可以提供高浓度的氮元素,并且易于吸收和利用。
第三,氮肥的使用技巧。
氮肥的使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施用量和施用方式。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土壤养分状况、作物品种和生长时期等因素来确定。
过量的氮肥施用可能导致农田土壤中氮的积累,影响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此外,氮肥的施用方式也有多种选择,如不同的施肥季节、施肥方式和施肥技术等。
第四,氮肥的缺点与问题。
虽然氮肥具有促进作物生长的功效,但过度的使用也会带来一些问题。
首先,氮肥的高浓度使用可能导致土壤中重金属的积累,对土壤质量和生态环境造成影响。
其次,过量的氮肥施用也会增加农田氮素的流失,导致水体污染和生态系统的破坏。
此外,氮肥还可能对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最后,氮肥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解决氮肥使用过程中的问题,我们需要寻求可持续的发展方式。
一方面,发展有机农业和生物农药等替代品,降低对化学氮肥的依赖。
另一方面,加强土壤养分管理和施肥技术的研究,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减少废弃和流失。
综上所述,氮肥是一种重要的化肥类型,可以为作物提供必需的氮营养。
然而,过量和不当使用氮肥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合理施用氮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九年级下册化学氮肥知识点
![九年级下册化学氮肥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17be389c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b1.png)
九年级下册化学氮肥知识点化学氮肥是一种重要的农业肥料,对促进农作物的生长和提高产量起着关键作用。
在九年级化学课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与氮肥相关的基本概念、生产过程、应用方法以及与之相关的环境问题。
以下是九年级下册化学氮肥知识点的详细介绍:一、氮肥的概念氮肥是一种为农作物提供氮元素的肥料。
氮是构成植物生命必需的元素之一,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蛋白质合成等过程至关重要。
氮肥通常包含了可被植物吸收和利用的氮化合物,如尿素、铵态氮、硝态氮等。
二、氮肥的生产过程1. 合成氨:合成氨是氮肥的基础原料。
它是通过哈伯-玻兹曼过程将氮气(来自空气)和氢气(来自天然气或煤炭)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反应生成的。
合成氨是氮肥工业中最重要的产物之一。
2. 氮肥的制备:在制备氮肥的过程中,合成氨与其他物质反应,生成不同类型的氮肥产品。
例如,尿素是通过合成氨与二氧化碳反应得到的;铵态氮肥是通过合成氨与酸性物质(如硫酸)反应得到的;硝态氮肥则是通过将合成氨氧化成硝酸盐而得到的。
三、常见的氮肥产品1. 尿素:尿素是一种含有46%氮的有机氮肥,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氮肥之一。
它可溶于水,便于植物吸收利用,适用于各种农作物的施肥。
2. 铵态氮肥:铵态氮肥主要包括铵硫酸、铵硝酸等,它们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铵态氮。
铵态氮肥在土壤中相对稳定,不易挥发和流失。
3. 硝态氮肥:硝态氮肥主要包括硝酸铵和硝酸盐等,它们能够提供植物所需的硝态氮。
硝态氮肥易溶于水,在土壤中吸附力较小,容易流失,因此施用时需要注意控制用量。
四、氮肥的施用方法1. 基础追肥:氮肥的基础追肥是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前施用,以提供作物生长初期所需的氮元素。
一般选择相对稳定的氮肥产品,如铵态氮肥。
2. 播种追肥:播种追肥是在作物播种或移栽后的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追肥,以满足作物生长发育的氮需求。
可选择合适的氮肥产品,如尿素或铵态氮肥。
3. 分蘖追肥:对一些需要分蘖生长的作物(如玉米)来说,适时的分蘖追肥能够促进作物分蘖和茎叶生长。
尿素知识
![尿素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369d66fe0242a8956bece4bd.png)
二、尿素基础知识
(一)尿素的性质 2、尿素的化学性质 尿素的化学性质主要包括缩合反应、水解反应、加成反应等。 1、尿素的缩合反应 尿素在加热的条件下易发生分子间缩合脱氨生成缩二脲、缩三脲以及三聚 氰酸等化合物。 在常压下,加热干燥固体尿素到高于它的熔点时,两分子尿素缩合生成难 溶于水的缩二脲,并放出气氨。当温度超过170 ℃,三分子尿素缩合生成缩 三脲或三聚氰酸等。 缩二脲、缩三脲及三聚氰酸对于植物或动物都是有害的,缩合反应的产生会 降低尿素产品质量,故生产过程中应防止尿素缩合反应的发生。 2、尿素的水解反应 尿素在常温常压下性质比较稳定,即使在酸性、碱性或中性溶液中,当温度 在60 ℃以下时,尿素几乎不发生水解反应。随着温度升高,水解速率加快。 当温度达80 ℃,1h内尿素的水解量仅为0.5%,110 ℃时1h内可增加到3%。
二、尿素基础知识
(一)尿素的性质
尿素在强碱性溶液中,又呈弱酸性,故尿素又能与碱作用,如与NaOH作用 生成Na2CO3等。尿素还能与一些金属盐类作用生产配合物,如尿素与磷酸钙 盐作用,生产磷酸尿素和磷酸二钙盐的配合物。 另外,尿素几乎还能与所有的直链有机化合物,如烃、醇、醛等作用。尿素 不仅可以发生发生取代反应,而且还有加成反应,这些性质大大地增加了尿 素的用途。
氨和二氧化碳的吸收 二氧化碳
液氨
合成
未转化物的分离
蒸发
结晶或造粒
产品尿素
二、尿素基础知识
(五)尿素生产的原料
合成尿素的主要原料是液氨和二氧化碳,他们分别是合成氨厂的主副产品。 1、合成氨
分子式:NH3,纯净时为无色液体,含氮量82%。 氨是氮、氢两种元素在高温、高压以及催化剂的作用下化合而成。第一个 发明合成氨的工业生产工艺的人是德国人哈伯,于1913年首次实现合 成氨的工业化生产,哈伯后来为此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氨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被广泛应用。在农业上氨本身除作为可以直接肥料 施用外,最主要的是作为中间产品加工成多种化肥,例如尿素、碳铵、 硝铵。在工业上氨及氨加工产品是许多化工产品不可缺少的基本原料。
公共基础知识氮肥基础知识概述
![公共基础知识氮肥基础知识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69094478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f5.png)
《氮肥基础知识综合性概述》一、引言氮是植物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在农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氮肥作为提供植物氮素营养的重要肥料来源,对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本文将全面深入地介绍氮肥的基础知识,包括基本概念、核心理论、发展历程、重要实践以及未来趋势,为读者提供一个对氮肥的系统认识。
二、氮肥的基本概念1. 定义氮肥是指以氮为主要养分的化肥,其作用是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氮元素。
氮在植物体内主要以氨基酸、蛋白质、核酸等有机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代谢等生理过程。
2. 分类(1)按含氮基团可分为铵态氮肥、硝态氮肥、酰胺态氮肥等。
- 铵态氮肥:如硫酸铵、氯化铵等,铵离子易被土壤胶体吸附,不易流失,但在碱性土壤中易挥发。
-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硝酸钠等,硝态氮易溶于水,在土壤中移动性强,易被植物吸收,但在水田中易流失。
-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含氮量高,肥效持久,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氮肥之一。
(2)按生产方法可分为合成氮肥、天然氮肥等。
- 合成氮肥:通过化学合成方法生产的氮肥,如尿素、碳酸氢铵等。
- 天然氮肥:如厩肥、堆肥等有机肥中含有的氮素,以及豆科植物根瘤菌固定的氮等。
3. 主要成分及性质(1)铵态氮肥:含有铵离子,呈白色或浅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强,在空气中易潮解。
(2)硝态氮肥:含有硝酸根离子,多为无色或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较小。
(3)酰胺态氮肥:主要成分是尿素,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在土壤中需经过脲酶的作用转化为铵态氮才能被植物吸收。
三、氮肥的核心理论1. 植物对氮的需求植物生长需要大量的氮素,氮是构成蛋白质、核酸、叶绿素等重要有机化合物的组成元素。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植物的生长、发育和代谢;核酸是遗传物质,控制着植物的生长和繁殖;叶绿素是光合作用的重要色素,氮素供应充足时,植物叶片浓绿,光合作用强,有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
2. 氮肥的作用机理氮肥施入土壤后,通过以下几种方式为植物提供氮素营养:(1)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铵态氮和硝态氮可以直接被植物根系吸收,进入植物体内参与代谢过程。
氮肥知识
![氮肥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09a4ec35453610661ed9f4a7.png)
铵态氮和硝态氮施用后,在水田利用率一般只有30%-54%,在旱地里被作物吸收利用要好一些。铵态氮肥施到水田里后,落在水下的泥层(氧化层)上,由于土壤微生物的作用,通过亚硝酸菌把铵态氮氧化成亚硝酸,再通过硝酸菌把亚硝酸氧化成硝酸。水稻是嗜铵性作物,吸收铵态氮肥的能力较强。亚硝酸和硝酸在水中成为带负电荷的离子,不仅很少被作物吸收,也不能被土壤吸附,很容易随水流失,或者渗透到泥土下层(还原层),由于缺氧而产生还原过程,经过反硝化细菌(或脱氮菌)的作用,将硝酸还原成亚硝酸,进而还原成气体状态的氮或氧化氮,往空气中跑掉了。
在生产上,一般同时施用铵态氮肥和硝态氮肥,往往能使作物获得较高的生产速率和产量。同时施用两种形态的氮肥,植物更易调节细胞内pH值和通过消耗少量能量来贮存一部分氮。两者合适比例取决于施用的总浓度,浓度低时,不同比例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浓度高时,硝态氮作为主要氮源显示出优越性。如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二者均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氮肥知识
氮肥是农业生产上使用量最大的一类肥料,按其中所含氮素养分的形态,可分为铵态氮肥(如碳铵、硫酸铵、氯化铵等)、硝态氮肥(如硝酸铵、硝酸钠等)、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氰氨态氮肥(如石灰氮)等类型。硝酸铵含有硝态氮和铵态氮各半,称为硝铵态氮肥;硝酸磷肥和硝酸磷钾肥等复合(混)肥料,其中的氮素养分也有硝态氮和铵态氮,连同硝酸铵在内,可统称为硝态氮肥料。
经过这样的“硝化-还原”过程,铵态氮肥的损失率一般达15%左右,高的则在40%以上,损失惊人。硝态氮肥主要经流失和还原作用而损失。尿素、石灰氮等酰铵态氮肥,本身不直接被作物吸收,它们在水中先转化为铵态氮,除被作物吸收一部分外,其余的也因发生上述“硝化作用”而损失,或随水流失。
化学化肥知识点归纳
![化学化肥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c650b104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368fd89.png)
化学化肥知识点归纳一、化肥的种类。
1. 氮肥。
- 作用:使作物枝叶繁茂、叶色浓绿。
植物缺氮时,植株矮小瘦弱,叶片发黄。
- 常见氮肥:- 尿素CO(NH_2)_2:含氮量最高的氮肥(约46.7%),是一种白色晶体,易溶于水,肥效比较持久。
- 铵态氮肥:如氯化铵NH_4Cl、硫酸铵(NH_4)_2SO_4、碳酸氢铵NH_4HCO_3等。
铵态氮肥都含有铵根离子NH_4^+,它们的共同性质是都能与碱反应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氨气NH_3。
例如,NH_4Cl + NaOH = NaCl+N H_3↑+H_2O。
铵态氮肥不能与碱性物质混合施用,否则会降低肥效。
- 硝态氮肥:如硝酸铵NH_4NO_3,它既含有铵根离子又含有硝酸根离子,既属于铵态氮肥又属于硝态氮肥。
2. 磷肥。
- 作用:促进作物生长,还可增强作物的抗寒、抗旱能力。
作物缺磷时,生长迟缓,产量降低,根系不发达。
- 常见磷肥:- 磷矿粉:主要成分是磷酸钙Ca_3(PO_4)_2,是一种难溶于水的灰白色粉末。
- 过磷酸钙:主要成分是磷酸二氢钙Ca(H_2PO_4)_2和硫酸钙CaSO_4的混合物,能溶于水,是一种灰白色粉末。
3. 钾肥。
- 作用:促使作物生长健壮,茎秆粗硬,增强对病虫害和倒伏的抵抗能力。
作物缺钾时,茎秆软弱,容易倒伏,叶片边缘和尖端呈褐色,并逐渐焦枯。
- 常见钾肥:- 氯化钾KCl: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 硫酸钾K_2SO_4: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4. 复合肥。
- 定义:同时含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营养元素(氮、磷、钾)的化肥。
- 常见复合肥:- 硝酸钾KNO_3: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
- 磷酸二氢铵NH_4H_2PO_4: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
- 磷酸氢二铵(NH_4)_2HPO_4:含有氮元素和磷元素。
二、化肥的简易鉴别。
1. 看外观。
- 氮肥、钾肥大多是白色晶体;磷肥大多是灰白色粉末。
2. 加水溶解。
- 氮肥、钾肥都能溶于水;磷肥大多难溶于水或部分溶于水。
氮磷钾基础知识
![氮磷钾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7ae74046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995ab4d.png)
氮磷钾基础知识
氮磷钾是植物生长必需的三个元素,它们能够帮助植物合成成分和维持生长和发育。
下面是关于氮、磷和钾的一些基础知识。
氮:
氮是植物生长的必要营养元素之一,它可以促进叶片的生长和叶绿素的形成,增强植
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吸收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氨基酸吸收和离子吸收。
其中离子吸收是
氮营养的主要吸收方式。
氮肥的种类包括明肥、暗肥、尿素等,应用方法根据不同肥料会
有所不同。
磷:
磷是植物生长必需的元素之一,它能够促进植物根系的发育和促进开花结实。
磷肥的
种类有单质磷、碳酸二铵磷等,应用方法和氮肥类似。
钾:
钾是植物的必要元素之一,它能够促进植物的光合作用、增强植物对逆境的抵抗能力,如高温、干旱等。
钾肥最常见的类型是氯化钾和硫酸钾,钾还可以通过有机肥料中的腐殖
质提供。
在施肥时,应该注意每种元素的施肥剂量及施肥时期,缺氮则花果不能大,胡叶小;
缺磷则花芽不育、果实畸形;缺钾则植株矮小、叶片色黄。
同时应根据不同植物的需要进
行科学施肥,避免过度施肥和不均匀施肥,保证植物能够得到所需的营养元素,以达到最
佳生长效果。
总结铵态氮肥知识点
![总结铵态氮肥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185d56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c4.png)
总结铵态氮肥知识点1. 铵态氮肥是指含有氨基离子(NH4+)的氮肥,是植物生长必需元素氮的一种形态。
2. 铵态氮肥有机氮含量高,施用后有机物质分解产生氨基离子(NH4+),利于植物吸收利用。
3. 铵态氮肥对土壤酸碱度影响较大,施用过量容易导致土壤酸化。
4. 铵态氮肥在土壤中的滞留时间较短,易被微生物及植物根系吸收。
二、铵态氮肥的分类1. 氨态氮肥:如尿素、硝酸铵等,直接提供氨基离子(NH4+)。
2. 有机氮肥:如畜禽粪便等,通过分解产生氨基离子(NH4+)。
3. 铵态氮肥:如铵态硝磷钾、硫铵等,含有氨基离子(NH4+),与其他元素化合形成复合肥。
三、铵态氮肥的施用原则1. 根据作物品种需求施用氮肥含量,一般叶菜类、果菜类及果树类需求较大。
2. 避免与磷肥、有机肥同施,以免产生偏滥施肥。
3. 避免连续施用铵态氮肥,以防止土壤酸碱度波动过大。
4. 控制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铵态氮肥造成环境污染。
四、铵态氮肥的施用技术1. 铵态氮肥在施用过程中要与土壤混合均匀,避免出现氮素过浓和松散结块的现象。
2. 在施用过程中要均匀撒布,避免堆积过量使用。
3. 在雨季来临前要尽量提前施肥,避免肥料被淋失。
五、铵态氮肥的优缺点1. 优点:直接作用于根际土壤,植物吸收迅速,效果显著;适合作物需求多的地区施用。
2. 缺点:易挥发散失、土壤酸化、对作物根系有刺激作用,需要慎重施用。
六、铵态氮肥的施用注意事项1. 在施用铵态氮肥时,要注意植物对氮肥的需求量,并根据作物生长时期尽量科学合理的施用。
2. 注意在施用铵态氮肥的同时,配合施用磷、钾等其他肥料,以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3. 避免雨季过后迅速施用铵态氮肥,以防止肥料被淋失。
4. 严格控制铵态氮肥的施用量,避免过量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七、铵态氮肥的环保措施1. 在施用铵态氮肥时,要根据植物的需氮量、土壤的酸碱度等因素进行科学施肥,避免施用过量。
2. 注意控制肥料的淋失,防止肥料中的氨氮流失至地下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量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因分解出氨气NH3),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全部分解。
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48%、74%。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氯化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3、硝酸铵(铵态氮、硝态氮):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 5%。
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
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
氮,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
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4、尿素(酰胺态氮):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过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 O3。
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为:气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
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
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二、三种形态的氮肥(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
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硝态氮。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在植物体内转化成铵态氮再加以利用。
硝态氮移动性强,施入土壤后一部分随水淋失,
还有一部分在还原条件(缺氧环境)下发生反硝化作用生成氮气等而丧失肥效。
酰胺态氮肥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
酰胺态氮经过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分解作用,转化为铵态氮。
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会有氨的挥发损失。
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 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30℃时只需2天。
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
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
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期剧透:氮肥营养特点及氮肥发展趋势
氮肥增效剂的应用:氮肥增效剂又名硝化抑制剂,其作用在于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活动,从而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使施入
土壤中的铵态氮肥能较长时间地以铵根离子的形式被胶体吸附,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减少氮素非生产性损失。
目前,国内的硝化抑制剂效果较好的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代号CP;2-氨基-4-氯-6-甲基嘧啶,代号AM;硫脲,代号TU;脒基硫脲,代号A SU等。
氮肥增效剂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避免与皮肤接触,并防止吸入口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