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肥基础知识(一)

合集下载

氮肥基础知识(一)

氮肥基础知识(一)

一、氮肥种类1、碳酸氢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HCO,含氮量17噓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因分解出氨气NHO,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C时全部分解。

在气温20C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 48% 74%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氯化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CI,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3、硝酸铵(铵态氮、硝态氮):分子式为NMNQ,含氮33-35%。

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

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氮,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

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4、尿素(酰胺态氮):分子式为(NH2) 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 C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过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程为:(NH2) 2CO+2Q(NH4)2CO3。

氮肥知识

氮肥知识
1. 易溶于水,易被作物吸收 2. 易被土壤胶体吸附和固定 3. 可发生硝化作用 4. 碱性环境中氨易挥发 5. 高浓度对作物,尤其是幼苗易产生毒害 6. 对钙、镁、钾等的吸收有颉颃作用
(二)理化性质
表 铵态氮肥的基本性质
品种
液氨 氨水
分子式
NH3
含氮量(%) 稳定性
82 差 差
理 化 性 质
液体,碱性,易挥发 液体,碱性,易挥发
纯品为白色针状结晶,
肥料为颗粒状;
易溶予水,呈中性
缩二尿有毒害作用,要求含量比超过1%,水分≤0.5%,
(二)在土壤中的转化
少部分以分子态被土壤胶体吸附(吸附力很弱)和被 植物吸收,大部分在脲酶作用下水解
1. 水解作用
CO(NH2)2 脲酶 (NH4) 2CO3
H2 O 所以施用尿素时应当深施覆土,覆土深度一般10厘米左右。 影响因素:脲酶活性与pH值、水分、温度、

增加
二、土壤中氮的形态
无机态氮:表土一般只占全氮量的1-2%最多也不会超 过5-8%。NH4+-N、NO3- -N 及少量的NO2-N
有机态氮:占全氮量的90%以上, 水溶性有机态氮:不超过全氮量的5%,包括简单的游 离氨基酸,胺盐及酰胺类化合物 水解性有机氮:其含量可占氮量的50-70% a、蛋白质多肽类,占土壤全氮的1/3-1/2 b、核酸类,占土壤全氮的10% c、氨基糖,占土壤全氮的5-10% 非水解性有机态氮:占土壤有机态氮的30%以上,有的 可达50%。 气态氮:N2、NH3等。
冷水不溶性氮-热水不溶性氮 氮素活度指数(AI)=--------------------------------------- ×100 冷水不溶性氮

详解氮肥知识点

详解氮肥知识点

详解氮肥知识点氮肥是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肥料,对作物的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氮肥的种类、作用机理、使用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解析。

一、氮肥的种类氮肥主要分为化学氮肥和有机氮肥两大类。

1.化学氮肥化学氮肥是指通过化学合成方法制成的氮肥,常见的有尿素、铵肥和硝酸铵等。

其中,尿素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氮肥,因其含氮量高、稳定性好而备受青睐。

2.有机氮肥有机氮肥是指以动植物的残体、粪便等有机物为原料制成的氮肥,如畜禽粪便、豆饼、骨粉等。

有机氮肥不仅含有丰富的氮元素,还能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二、氮肥的作用机理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主要营养元素之一,它参与植物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过程。

氮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植物生长氮肥能够促进植物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从而促进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氮肥还能提高植物的光合效率,增加叶片的面积和数量,进一步促进植物的生长。

2.提高产量和品质氮肥的补充能够增加植物的叶绿素含量,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提高光合效率,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适量的氮肥还能增加作物的抗逆性,提高抗病虫害的能力。

3.调节土壤酸碱度氮肥中的铵离子和硝离子能够在土壤中与土壤颗粒表面的酸性或碱性离子进行交换,从而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保持适宜的土壤环境,有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和养分吸收。

三、氮肥的使用方法氮肥的使用方法对于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氮肥使用方法:1.施肥时间氮肥的施用时间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期和需要氮肥的阶段进行合理安排。

一般来说,作物的苗期和生长旺盛期需要较多的氮肥供应。

2.施肥量氮肥的施用量应根据作物的生长阶段、土壤肥力和气候条件等因素进行合理调整。

一般来说,氮肥的施用量过多会导致作物生长过旺,但过少则会限制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3.施肥方式常见的氮肥施肥方式有基施、追施和叶面喷施等。

基施是指在作物种植前将氮肥直接施入土壤中,追施是在作物生长期间分次施肥,叶面喷施是将氮肥溶液喷洒在作物叶面上。

肥料基础知识

肥料基础知识
肥料、无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
二、种类
●1.有机肥料 ●2.无机肥料(化肥) ●3.微生物肥料
1.有机肥料
●我们通常所说的有机肥料有广义有机肥(俗称农家 肥)与狭义有机肥(商品有机肥)之分。
●1.1广义有机肥(俗称农家肥):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 动物残体,其施于土壤以提供植物生长所需营养元素。
酰胺态氮肥如尿素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在土壤中有 较大的流动性,且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尿素分子在微生物分泌的 脲酶的作用下,转化为碳酸铵,碳酸铵可进一步水解为碳酸氢铵和氢氧化 铵。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也会有氨的挥发损失,特别在石灰性土壤和 碱性土壤上损失更为严重。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 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 4-5天,30℃时只需2天。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 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 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镁肥:硫酸镁、硝酸镁、氯化镁、氧化镁、钾镁肥。
●硫肥:石膏、硫酸铵 硫酸钾、硫酸镁、青(绿)矾、硫 磺。
微量元素
● 微量元素是指土壤和植物体中含量较低的必需营养元素。目前研究和施用较多的有B 、 Mo 、Zn 、 Mn 、Fe、 Cu 六种。
● 硼肥(H3BO3):敏感作物:油菜,白菜,苷蓝,萝卜,葡萄,棉花,豆科。
磷肥在土壤中的转化
过磷酸钙在土壤中的转化:过磷酸钙施入土 壤后,最主要的反应是有效成分溶解。即在施肥 以后,水分向施肥点汇集,使磷酸一钙溶解和水 解,形成一种磷酸一钙、磷酸和含水磷酸二钙的 饱和溶液。
磷素的循环
溶液中 ca-P
溶解慢的 ca-P
在土壤pH 高时,石灰 性土壤中无 机磷的主要

氮肥 综合知识

氮肥 综合知识

氮肥定义含有作物营养元素氮的化肥。

元素氮对作物生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

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

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

氮肥简介可做氮肥的有:尿素[CO(NH2)2],氨水(NH3.H2O),铵盐如: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 。

一些复合肥如磷酸铵[磷酸二氢铵NH4H2PO4和磷酸氢二铵(NH4)2HPO4的混合物],硝酸钾(KNO3)也可做氮肥.尿素是人工合成的第一个有机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如新鲜人粪中含尿素0.4%。

别名:碳酰二胺、碳酰胺、脲。

分子式:CO(NH2)2,因为在人尿中含有这种物质,所以取名尿素。

尿素含氮(N)46%,是固体氮肥中含氮量最高的。

生产方法:工业上用液氨和二氧化碳为原料,在高温高压条件下直接合成尿素,化学反应如下:2NH3+CO2→NH2COONH4→CO(NH2)2+H2O尿素易溶于水,在20℃时100毫升水中可溶解105克,水溶液呈中性反应。

尿素产品有两种。

结晶尿素呈白色针状或棱柱状晶形,吸湿性强。

粒状尿素为粒径1~2毫米的半透明粒子,外观光洁,吸湿性有明显改善。

20℃时临界吸湿点为相对湿度80%,但30℃时,临界吸湿点降至72.5%,故尿素要避免在盛夏潮湿气候下敞开存放。

目前在尿素生产中加入石蜡等疏水物质,其吸湿性大大下降。

尿素是生理中性肥料,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有害物质,长期施用没有不良影响。

但在造粒中温度过高会产生少量缩二脲,又称双缩脲,对作物有抑制作用。

我国规定肥料用尿素缩二脲含量应小于0.5%。

缩二脲含量超过1%时,不能做种肥,苗肥和叶面肥,其他施用期尿素含量也不宜过多或过于集中。

尿素是有机态氮肥,经过土壤中的脲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或碳酸氢铵后,才能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尿素要在作物的需肥期前4~8天施用。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

九年级化学氮肥知识点氮肥是一种常用的植物营养物质,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九年级学生所需了解的关于氮肥的基本知识点。

一、氮肥的定义和作用氮肥是指含有高浓度氮元素的化肥,它能够为植物提供充足的氮源,促进植物的生长。

氮肥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促进叶片生长:氮肥是构成植物叶绿素和蛋白质的重要原料,能够促进植物叶片的生长和光合作用效率。

2. 增加果实数量:氮肥能够促进植物生长,增加果实数量和均匀度。

3. 提高作物产量:作物在生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氮素,氮肥的施用能够满足植物对氮素的需求,进而提高作物的产量。

二、不同种类的氮肥1. 硝态氮肥:硝酸盐肥(如硝酸铵、硝酸钾)是常见的硝态氮肥。

硝态氮肥能够被植物快速吸收利用,但容易流失,需要注意正确施用。

2. 铵态氮肥:铵态氮肥(如铵硝、尿素)是常见的铵态氮肥。

铵态氮肥吸附力强,适合用于土壤pH偏酸的情况下。

3. 有机氮肥:有机氮肥是以有机物质为原料加工而成的氮肥,如腐熟的动植物残体和粪便。

有机氮肥施用后需进行分解,释放出有效氮元素供植物吸收利用。

三、氮肥的施用方法与注意事项1. 施肥时间:氮肥的施用应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和生长阶段进行合理安排。

通常在作物生长初期和追肥期进行施用效果较好。

2. 施肥量:施肥量的多少需要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要求来确定,过少会导致氮素不足,过多则容易造成浪费和环境污染。

3. 施肥方式:根据不同作物和土壤的特点,可采用基肥、追肥、叶面喷施等不同的施肥方式。

4. 施肥技巧:在施用氮肥时,避免与种子直接接触,以免烧伤作物。

另外,施用硝态氮肥时要注意避光防潮,以减少氮素损失。

四、氮肥的环境影响与解决方法1. 氮肥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酸化、地下水污染等环境问题。

因此,合理掌握施肥量,避免过量使用氮肥是非常重要的。

2. 利用农家肥、有机肥等替代化学氮肥,可以有效降低氮肥的使用量,并且对环境影响较小。

3. 在氮肥施用前进行土壤质量检测,了解土壤的氮素含量和作物的需求,有针对性地施用化肥。

氮肥基础知识

氮肥基础知识

• 植物吸收NO-3后必须先还原成NH3,才能进 一步同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硝酸盐还原 成氨是由两种独立的酶分步进行催化的。 • 第一步: NO-3 先被还原为NO-2 ,由硝酸 还原酶催化,在细胞质中进行。 •
• 第二步: NO-2 再被还原为NH+4 ,由亚硝酸 还原酶催化,在叶绿体和根细胞的前质体中 进行。
三、 氮的吸收利用 • 植物吸收利用的氮素主要是铵态氮和硝态 氮
NO3-—N的吸收和同化
• 植物吸收的硝态氮是逆电化学势梯度的主 动吸收过程,受代谢作用控制,进入植物 体内的硝态氮一部分进入根细胞的液泡中 贮存起来。而大部分可以在根系中同化为 氨基酸、蛋白质,也可以NO3—N的形式通 过木质部直接运往地上部分,在液泡中贮存 ,或进一步同化为各种有机氮。叶片中合 成的氨基酸也可通过韧皮部向根系输送。
• 其总反应式为


反应所产生的OH- ,一部分用于代谢, 一部分排出体外,以保持细胞内PH值基本 不变。这就是施用硝态氮肥会使局部环境 变碱的原因。据测定,植物吸收NO-3 和排 出体外的OH- 量大约是10:1。
NH4+—N的吸收 • NH4+—N是以NH3 的形式被吸收的,其机 制可能是NH4+—N在质膜上首先发生脱质 子化作用,成为NH3 后扩散到膜内而进入 细胞质中,H+ 则留在膜外溶液中。 • 由于NH4+—N的吸收与H+的释放是同时进 行的,植物吸收量NH4+量和放出的量以摩 尔计大体相等,因此植物利用NH4+—N营 养时,外部介质pH则明显下降。
氮肥基础知识
• 化肥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发展 中国家的粮食生产中,增产粮食的55%归功于化 肥的使用。然而,肥料在实际使用中普遍存在利 用率低的问题。在实际生产中化肥对不同地区、 不同作物的利用率最高才40%,在大棚蔬菜区及 露地冲施肥,化肥利用率甚至低于10%。同时, 化肥的利用率低下不仅仅对能源造成严重浪费和 巨大的损失,还极大的污染环境。另外,施入土 壤中的化学氮肥约有1/3进入大气圈,其生成的 N2O破坏臭氧层产生温室效应;约有1/3的肥料经 土壤淋溶进入水圈,造成我国大部分地区食物( 尤其蔬菜)中NO3-N含量严重超标,在人畜体内易 形成致癌物质—亚硝胺。因此,如何提高化肥的 肥效和利用率,减少因大量施用化肥而造成的能 源浪费、环境污染,已成为国内外共同关注的问 题。

尿素知识

尿素知识

三、我公司尿素的品种结构
1、我公司的主要尿素品种
主要品种结构:小颗粒尿素、大颗粒尿素、聚能网尿素 1、小颗粒尿素:颗粒直径粒度在0.85-2.80mm; 2、大颗粒尿素:颗粒直径粒度在2-4.75mm; 3、聚能网尿素:聚能网尿素的基本作用原理是一中缓释型肥料,通过在普通尿素中 添加一种有机物质后,能够将土壤中没被作物充分吸收的营养成分,在作物跟部固定 来,当作物养分打破饱和度时,逐渐释放出来,被植物吸收。
二、尿素基础知识
(一)尿素的性质
1、尿素的物理性质 尿素(Urea)学名碳酰胺,化学式为CO(NH2) 2,,相对分子质量为60.06,
含氮量为46.65%。 尿素是碳、氢、 氧、氮元素组成的有机化合物,因尿素这种物质首先发现
于人及哺乳动物的尿液中,故称之为尿素。纯净的尿素是无色、无味的白色 针状或棱柱状结晶体,在常压下尿素的熔点为132.7℃,在20 ℃时尿素饱和 水溶液的密度为1.146g/cm3,固体尿素密度为1.355g/cm3,温度每增加1 ℃, 密度将降低0.000208g/cm3,20 ℃时比热容为1.334J/(g .℃),结晶热为224J/g, 临界温度102.3 ℃。尿素水溶液的密度和黏度随浓度升高、温度降低而增大, 尿素水溶液的沸点对浓度降低、压力降低而降低。
3、尿素的加成反应 由于尿素分子结构特点,在强酸性溶液中呈现弱碱性,具有碱性特征,因此 尿素能与酸作用生成盐类,比如尿素与硝酸作用生产尿素的硝酸盐;尿素与磷 酸作用生成尿素的磷酸盐,尿素的磷酸盐易溶于水,是良好的复合肥料;尿素 与过氧化氢反应生产氧化尿素或称过氧化碳酰二胺,过氧化尿素是一种优良的 氧化性漂白剂和消毒剂。
白色晶体,易吸湿分解、易挥发、容易结块,可作基肥和追肥使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氮肥种类
1、碳酸氢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HCO3,含氮量17%左右,是化学性质不稳定的白色结晶,易吸湿分解,易挥发,有强烈的刺鼻、熏眼氨味(因分解出氨气NH3),湿度越大、温度越高,分解越快,易溶于水,呈碱性(pH8.2-8.4)。

碳酸氢铵是一种不稳定化合物,常压下,温度达到70℃时全部分解。

在气温20℃时,露天存放1天、5天、10天的损失率分别为9%、48%、74%。

在潮湿的环境中易吸水潮解和结块(结块本身就是一种缓慢分解的表现)。

在贮存和施用过程中,应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其挥发损失。

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宜作基肥施用,追肥时要注意深施覆土。

2、氯化铵(铵态氮):分子式为NH4Cl,含氮24-25%,为白色结晶,易溶于水,吸湿性小,不结块,物理性状好,便于贮存。

氯化铵呈酸性,也是生理酸性肥料。

氯离子对硝化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施入土壤后氮的硝化淋失作用比其它氮肥要弱。

因此,氯化铵是水田较好的氮肥。

3、硝酸铵(铵态氮、硝态氮):分子式为NH4NO3,含氮33-3 5%。

硝酸铵有结晶状和颗粒状两种,前者吸湿性很强,后者由于表面附有防湿剂,吸湿性略差一些。

硝酸铵易溶于水,pH呈中性。

硝酸铵既含有在土壤中移动性较小的铵态氮,又含有移动性较大的硝态
氮,二者均能很好地被作物吸收利用。

因此,硝酸铵是一种在土壤中不残留任何物质的良好氮肥,属生理中性肥料。

硝酸铵宜作旱田作物的追肥,以分次少量施用较为经济。

不宜施于水田,不宜作基肥及种肥施用。

4、尿素(酰胺态氮):分子式为(NH2)2CO,含氮46%左右。

普通尿素为白色结晶,吸湿性强。

目前生产的尿素多为半透明颗粒,并进行了防吸湿处理。

在气温10-20℃时,吸湿性弱,随着气温升高和湿度加大,吸湿性也随之增强。

尿素属中性肥料,长期施用对土壤没有副作用。

施入土壤后,经过土壤微生物分泌的尿酶作用,水解成碳酸铵被作物吸收利用。

其水解过程为:(NH2)2CO+2H2O→(NH4)2C O3。

水解速度与土壤酸度、湿度、温度有关,也受土壤类型、熟化程度和施肥深度等因素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尿素全部水解成碳酸铵的时间为:气温10℃时约10天,气温20℃时4-5天,气温30℃时约2天。

所以,尿素的肥效比较慢,作追肥时应适当提前。

尿素适合于各类土壤及作物,可作基肥、追肥及叶面喷施用(喷施浓度为1-2%)。

二、三种形态的氮肥(铵态氮、硝态氮和酰胺态氮)在土壤中的转化特点
铵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利用,一部分被土壤胶体吸附,另一部分通过硝化作用将转化为硝态氮。

硝态氮肥施入土壤后,一部分被植物直接吸收,在植物体内转化成铵态氮再加以利用。

硝态氮移动性强,施入土壤后一部分随水淋失,
还有一部分在还原条件(缺氧环境)下发生反硝化作用生成氮气等而丧失肥效。

酰胺态氮肥施入土壤后,首先以分子的形式存在,植物根系不能直接大量吸收。

酰胺态氮经过微生物分泌的脲酶的分解作用,转化为铵态氮。

所以尿素施在土壤的表层会有氨的挥发损失。

尿素的转化速度主要取决于脲酶活性,而脲酶活性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最大,通常1 0℃时尿素转化需7-10天,20℃时需4-5天,30℃时只需2天。

因为尿素在土壤中需要转化为铵态氮以后,才能大量被植物吸收利用,故尿素作追肥时,要比其它铵态氮肥早几天施用,具体早几天为宜,应视温度状况而定。

氮肥合理施用的基本目的在于减少氮肥损失,提高氮肥利用率,充分发挥肥料的最大增产效益。

由于氮肥在土壤中有氨的挥发、硝态氮的淋失和硝态氮的反硝化作用三条非生产性损失途径,氮肥的利用率是不高的。

据统计,我国氮肥利用率在水田为35%-60%,旱田为45%-47%,平均为50%,约有一半损失掉了,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环境,所以合理施用氮肥,提高其利用率,是生产上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下期剧透:氮肥营养特点及氮肥发展趋势
氮肥增效剂的应用:氮肥增效剂又名硝化抑制剂,其作用在于抑制土壤中亚硝化细菌活动,从而抑制土壤中铵态氮的硝化作用,使施入
土壤中的铵态氮肥能较长时间地以铵根离子的形式被胶体吸附,防止硝态氮的淋失和反硝化作用,减少氮素非生产性损失。

目前,国内的硝化抑制剂效果较好的有2-氯-6(三氯甲基)吡啶,代号CP;2-氨基-4-氯-6-甲基嘧啶,代号AM;硫脲,代号TU;脒基硫脲,代号A SU等。

氮肥增效剂对人的皮肤有刺激作用,使用时避免与皮肤接触,并防止吸入口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