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

合集下载

银行行业安全生产的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银行行业安全生产的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

银行行业安全生产的常见隐患及防范措施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广大人民群众的金融资产和信息安全。

然而,由于金融行业的特殊性以及现实环境的影响,银行的安全生产一直存在着一些常见隐患。

为了确保银行的安全运营,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范措施。

本文将从技术和管理两个方面来探讨银行行业安全生产的常见隐患及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技术方面的隐患及防范措施1. 网络攻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业务逐渐向互联网转型。

然而,网络的开放性也带来了安全风险,例如黑客攻击、恶意软件等。

针对这一隐患,银行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系统,包括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及时发现并阻止潜在威胁。

- 定期进行系统漏洞扫描和安全评估,及时修补漏洞,确保系统的健壮性。

- 加强员工与客户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其防范意识,避免点击恶意链接或下载可疑文件。

2. 数据泄露银行拥有大量客户的个人和财务信息,一旦泄露将对客户和银行造成巨大损失。

为了防范数据泄露,银行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建立严格的数据访问权限控制机制,限制员工对敏感信息的访问,确保数据的安全性。

- 加密传输和存储敏感数据,确保数据在传输和储存过程中不被窃取或篡改。

- 建立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机制,以防止数据丢失或损坏。

3. 设备安全银行的设备包括ATM机、服务器等,是银行业务运营的重要基础。

然而,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也存在隐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防范措施:- 加强设备的物理安全,确保只有授权人员能够进行操作和维护。

- 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及时发现并修复设备故障,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

- 采用视频监控和报警系统,及时监测和响应设备异常情况。

二、管理方面的隐患及防范措施1. 内部操作风险银行的内部操作风险主要指员工的不当行为,例如内部人员盗窃、擅自操作等。

为了防范内部操作风险,银行可以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制,对员工的操作进行监督和检查,发现并制止不当行为。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解决方案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解决方案

银行业面临的风险与解决方案一、银行业面临的风险概述在现代经济中,银行业作为金融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扮演着极为关键的角色。

然而,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不断发展,银行业也面临着许多风险。

本文将分析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二、信用风险与解决方案信用风险是银行业所面临的最常见和最显著的风险之一。

简单来说,信用风险指投资者或借款人无法如约履行合同条款,导致资金损失或违约。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银行需要加强对借款人和客户的贷款审查程序,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及时发现和评估潜在违约风险。

此外,积极推动债权转让市场发展,并建立征信机构等外部机构来提供可靠、全面的信用信息。

三、市场风险与解决方案市场风险是由市场价格波动引起的资产价值下跌或损失可能性。

这种风险可以分为股票市场风险、固定收益市场风险和商品市场风险等。

要应对市场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强大的风控部门,进行有效的投资组合管理与监控,并制定科学的分散投资策略,减少风险集中度。

同时,银行还应加强对长期投资者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市场变化的认知能力。

四、流动性风险与解决方案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现金流不足或无法及时获得所需现金的潜在风险。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银行无法按时偿付存款或债务,从而造成信誉危机。

为了防范流动性风险,银行应该建立科学而灵活的现金管理系统,并制定合理的流动性管理政策。

此外,银行还可以积极利用同业拆借工具和货币市场工具来满足短期资金需求。

五、操作风险与解决方案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失误、疏忽、欺诈或恶意行为等导致的损失风险。

为了应对操作风险,银行首先需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各种业务操作符合规定,并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道德观念。

此外,引入科技手段来促使自动化处理,可以有效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

六、法律风险与解决方案银行业还面临着法律风险,即由于司法判决、新法规或政府政策等导致损失的潜在风险。

为了应对这个问题,银行需要建立合规管理体系,并及时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变化。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一、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我国银行业发展迅猛,对国民经济发挥着重要支撑作用。

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需要解决。

1. 风险管理不完善在金融市场风险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方面还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

首先,资本运作不足以满足风险需求。

目前,大多数银行仍然倾向于通过信贷扩张获取收入,而非通过规模控制或者扩大资本实力应对风险。

其次,信息技术与风险管理的结合还亟待提升。

虽然很多银行已经引进了各种先进的信息技术系统来进行风险评估和监测,但是由于信息系统与内部流程、组织文化等方面的融合不完善,导致了业务流程不够优化、数据质量不高、模型过度依赖等问题。

2. 业务创新不足相较于国际上一些领先银行的业务创新能力,我国银行业始终处于相对保守状态,创新意识不强。

这主要与中国银行体系的传统管理模式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有关。

另外,一些银行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缺乏独特的竞争优势和差异化产品,导致市场份额有限。

3. 服务质量亟待提升随着金融科技的迅速发展,我国银行业应该积极改善服务质量,并提供更多智能化、便捷且安全的服务。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银行仍然存在着服务机构数量不足、人员素质不高、办理效率低下等问题。

尤其是在部分地区农村及二三线城市地区,由于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资源配置的不平衡,导致大量群众无法享受到银行业务服务。

二、解决我国银行业问题的困难在解决我国银行业存在问题和困难方面,也面临一定困难。

1. 利益冲突问题目前,中国银行业中存在较为复杂的利益关系网。

各种合作与交叉所有可能导致金融机构间的利益冲突问题,使得部分问题难以及时得到解决。

例如,在进行贷款业务时,一些银行会面临与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冲突,有时容易陷入短期利益的考虑而忽视整体系统风险。

2. 政策调整和监管力度加大为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来加强金融监管。

然而,在政策出台过程中,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不会对市场产生过度干预或者引发危机情况。

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分析

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分析

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分析引言银行作为现代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承担着资金存储、贷款发放以及支付结算等重要职能。

然而,随着金融市场的日益复杂化和全球化趋势下的挑战增加,银行业面临着各种潜在问题和风险。

本文将对银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违规经营及监管不力1.合规风险由于金融市场竞争激烈,某些银行可能会采取非法手段谋取利益。

违背道德伦理并忽视依法合规已成为一些银行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关管理部门对于监管不力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这种情况。

解决方案:建立健全合规审查制度,完善内外部监管机制,并配备专业人士从事合规审核工作;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之间信息共享与协作;提高处罚力度,在违规经营行为中实施有效惩戒措施。

二、信贷风险2.1不良资产问题银行提供给借款人的贷款往往是其主要资产之一。

然而,如果借款人无法按时或完全偿还贷款,就会导致不良资产增加,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

尤其是在经济下行周期中,这种风险更为突出。

解决方案:加强对客户的审查与评估工作,并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合理设定利率并定期监测客户还款情况;建立起第三方担保体系以减少信用风险。

2.2流动性风险流动性是指银行能够及时偿付债务和满足市场需求而持有的可变现金流量。

如果投资者损失信心并同时申请赎回大量存款或其他资金形式,则会导致银行面临无法迅速支付到期本息等问题。

解决方案:要加强内部流动性管理,确保短期内获取足够筹码以应对可能出现的流动性危机;通过多样化融资渠道获取额外来源以充实储备;增强对市场变化的监测和实时反应能力。

三、技术风险3.1网络安全威胁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银行在信息化建设中面临日益增加的网络安全威胁。

黑客攻击、数据泄露和恶意软件等问题可能导致客户信息被盗窃或操纵,严重危害用户权益和银行声誉。

解决方案:加强防范措施,采用最新的技术手段来确保数据的存储与传输过程中不受到未授权人员的干扰;提高员工整体素质,培训并提醒他们识别和处理来自互联网上潜在风险;建立完善紧急响应机制以及灾备计划。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分析

中国银行业的风险分析中国银行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为各个行业提供融资支持、为居民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

然而,像其他国家的银行业一样,中国银行业也面临着一些风险。

以下是一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和其分析: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企业债务规模扩大,信用风险也相应增加。

企业的债务水平过高可能导致偿债能力下降,从而增加银行贷款违约的风险。

此外,个人贷款的不良率也可能增加,因为随着经济增长放缓,个人收入和就业状况可能会受到影响。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银行在投资和交易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市场风险主要来自于股票和债券市场的波动性。

股票市场的波动可能会导致银行股价下跌,从而影响其市值和盈利能力。

债券市场的波动性可能会影响银行的固定收益投资组合的价值。

3.利率风险:中国银行业面临的另一个重要风险是利率风险。

利率风险来源于银行的资产和负债之间的利率敏感性不匹配。

如果银行的贷款利率是固定的,而其负债的利率是浮动的,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银行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以承担冲击。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面临的资金短缺或无法满足追加资金需求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风险主要来自于资产负债表的不平衡和资本结构的不合理。

当资产负债表上的短期债务超过短期资产时,银行可能会面临流动性危机的风险。

5.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银行面临的与内部过程和系统相关的风险。

中国银行业的操作风险可能源于人为错误、技术故障、欺诈和内部控制缺陷。

这些风险可能导致资金损失、声誉损害和法律风险。

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面临着多种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

为了减轻这些风险,中国银行业应加强风险管理体系,提高信用评级和风险定价的准确性,改善资产负债表的平衡,加强内部控制和合规性,以及建立强大的资本储备。

只有这样,中国银行业才能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金融环境,保持业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银行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银行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银行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一、银行行业存在的问题1. 利息收入下滑:银行的主要收入来源是通过贷款所产生的利差收益,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的贷款利率逐渐下降,导致其利息收入规模减小。

这给银行盈利能力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2. 信用风险增加:随着经济发展和金融创新,各种新型金融产品不断涌现,对于银行来说,要正确评估客户信用状况变得更为困难。

同时,不良贷款问题也日益显现,给银行带来较大的风险。

特别是在经济低迷时期,不良贷款率常常上升。

3. 客户体验不佳:很多传统银行机构还没有完全转型为数字化银行,在服务流程和技术手段方面相对滞后。

客户可能需要长时间等待办理业务或者需要亲自前往网点办理事务,这给客户带来了繁琐和不便。

4.信息安全风险:随着金融科技的迅猛发展,电子支付、移动银行等方式正变得越来越普遍。

然而,与此同时,网络安全风险也逐渐凸显。

黑客攻击、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可能对银行和客户造成重大损失。

5. 银行内部管理不善:有些传统银行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和风控手段,导致经营过程中出现了一些不当行为和违规操作。

这种情况下,不仅会引发银行自身的潜在风险,还可能伤害金融市场的信心。

二、改进方案1. 多元化盈利模式:银行应积极转型升级,在传统业务上推出更多有竞争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且要加大投资者关系管理、资产管理等领域的拓展。

通过多元化盈利模式,提高财务收入水平。

2. 加强风险管控:建立健全信用评估制度,提高对借款人信用状况的准确性评估;加强对贷款审查流程中存在漏洞和欺诈问题的监测和防范;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与控制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不良贷款问题。

3. 加快数字化转型:银行应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通过推广智能手机应用程序、在线银行等方式,使客户能够随时随地便捷地办理业务。

同时,加强信息安全防护工作,确保客户个人信息的安全。

4. 强化内部管理:银行应加强内部管理制度和监管力度,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合规和风险控制机制。

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

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

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分析银行是经济体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的存在为社会和个人提供了安全和便利的金融服务。

银行的主要职责是接受储蓄、提供贷款以及管理客户的财务事务。

虽然银行的存在为社会和个人带来利益,但是银行也存在很多问题和风险,这些问题和风险会对银行和客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探讨银行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如何减少这些风险。

一、银行存在的问题1. 客户机密性问题在银行中,客户的个人和财务信息必须得到保密。

任何未经许可的披露都可能导致客户的身份信息被泄露,这将使客户的个人安全受到威胁。

银行需要采取措施来保护客户的机密性,以避免客户信息被盗窃或滥用。

2.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行业中的关键问题。

随着经济变化和市场波动,贷款违约率可能会提高。

这可能会导致银行蒙受巨大的损失。

尽管银行通常会对借款人进行评估和审批,但管控风险仍然是银行职责的重要部分。

如果银行不能有效地管理风险,它们将可能会面临严重的财务风险。

3. 技术风险银行的业务涉及大量的电子交易和网络交互,因此任何技术故障都可能导致数据丢失或不可恢复的损失。

银行需要对其计算设备和网络基础设施进行有效保护,确保它们不会受到病毒、黑客等恶意攻击。

此外,银行还需要采取措施来减少内部数据泄露和滥用的风险。

4. 金融监管问题银行是高度监管和受监管行业。

它们必须遵守各种国家和地区的法规和政策。

监管机构要求银行遵循特定的运营或资本要求。

如果银行无法遵守监管要求,将会在法律和经济层面上遭受各种损失。

二、银行存在的风险1.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业务中的重要问题。

当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时,银行将蒙受损失。

信用风险可能由于以下原因而产生:a. 经济环境的恶化当经济环境下滑时,企业和个人面临的财务压力往往会增加,员工失业率也可能会升高。

这可能导致借款人无法偿还贷款,从而使银行资产产生重大损失。

b. 借款人风险借款人的历史信用纪录、资产负债率和偿债能力等都会影响借款人的信用风险。

银行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银行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与应对策略

银行工作中常见的风险与应对策略在银行工作中,风险是无法避免的一部分。

由于金融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复杂性,银行在运作过程中面临着各种潜在风险。

本文将探讨一些在银行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保障银行的稳定经营。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所承担的一种最为常见和重要的风险。

当借款人无法如约偿还贷款或债券的本金和利息时,银行将面临损失。

为了避免信用风险,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准确评估借款人的还款能力和意愿。

此外,多元化贷款组合也能够降低信用风险,因为当一个借款人出现问题时,其他贷款项目仍然能够为银行带来回报。

2.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银行在金融市场上面临的风险,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票市场风险等。

为了减少市场风险,银行需要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并设立严格的风险限制和监控机制。

此外,银行可以通过购买和出售衍生品等金融工具,对冲市场风险。

3.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由于内部操作失误、系统故障或欺诈行为所导致的风险。

为了降低操作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确保操作流程的规范和有效。

此外,培训员工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风险意识也是非常重要的。

4.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无法及时满足存款客户取款需求而导致的风险。

为了应对流动性风险,银行应该合理管理资产和负债的结构,保持充足的现金和同业存款,并建立紧急融资计划以防止突发情况的发生。

5.法律和合规风险银行在经营过程中需要遵守各种法律法规和合规规定。

法律和合规风险是因为银行未能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或合规要求而导致的风险。

为了应对法律和合规风险,银行需要建立完善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并定期进行内部合规审查,确保银行的合规运营。

6.战略风险战略风险是指银行制定和执行的战略决策所带来的风险。

为了降低战略风险,银行应该进行全面的市场分析和竞争对手分析,制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并定期评估和调整战略计划,以保持银行的竞争优势。

综上所述,银行工作中常见的风险多种多样,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法律和合规风险以及战略风险等。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

浅谈商业银行存在的风险点及防范措施一、商业银行一般存在的风险1、人员配备不足风险该风险主要是指业务机构由于人员配备不足引发的各种非系统性管理风险。

其主要表现和危害是:业务岗位的设置和管理缺乏应有的检查和制约机制,基层行人员配备达不到制度要求,混岗,兼岗、业务处理一手清等现象大量存在,业务分级授权制度无法落实,这些问题的存在造成银行内部业务操作成为“良心活”,为职业道德败坏的内部人员作案提供了可乘之机,形成潜在风险。

2、账户管理风险账户管理风险是指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放松对客户开户条件的审查和账户活动情况的监督从而导致的风险。

这里所说的客户既包括公司客户,也包括私人客户。

该风险的主要表现为:一是不按银行账户管理有关规定开立和使用账户,开户手续不全或资金性质与账户类别不符;二是不按规定与开户单位定期办理对账,使存在的问题长期难以发现;三是对长期不动户清理不及时。

3、单位预留印鉴卡片及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印鉴卡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对印鉴卡管理不善,为犯罪分子所用进而盗取银行或他人资金的风险。

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对单位预留印鉴卡片的管理不严,未分人保管,及时核对,相互制约;二是银行工作人员对单位更换印鉴手续的审查未按照规定要求执行,使犯罪分子得以“掉包”印鉴实施诈骗;三是由于单位人员不慎,致使印鉴为犯罪分子获取并拓制,利用银企对账和重要空白凭证等管理漏洞窃取单位资金。

印鉴卡管理上存在的风险既有单一的外部作案,也有相当数量的内外勾结作案。

客户签章(字)管理风险主要是银行柜员在办理业务过程中对客户签章要求不严,产生漏签、代签等现象,使银行资金出现风险损失。

其风险表现一是银行柜员对客户签章(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尤其是对私人客户,在挂失、领用卡折、重要凭证、更改客户信息等业务中审查不严,导致出现风险时客户逃避责任、银行垫付资金的现象。

二是办理业务时对授权代理现象缺乏法律意识,造成无效代理、过期代理等行为出现,一旦客户恶意逃避银行债务,就会形成银行损失的被动局面。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导言商业银行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资金中介、信用中介、风险管理等多重角色。

然而,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我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深入探讨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问题一:风险管理不足深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用风险管理不够严格:商业银行在贷款发放时,往往未能充分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导致不良贷款增加。

2.市场风险监测不足:金融市场波动性增加,商业银行未能充分监测市场风险,导致投资损失。

3.操作风险高:商业银行的内部操作风险也较高,包括员工不当行为、技术故障等。

对策1.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商业银行应加强信用评估,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规范贷款发放流程。

2.加强市场风险监测:商业银行应投资更多资源用于市场风险监测和风险防范。

3.提升内部管理: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规范员工行为,减少操作风险。

问题二:资本充足度低深度分析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对其稳定运营至关重要,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包括:1.不良贷款问题:不良贷款增加导致了资本损失,压缩了资本充足度。

2.快速扩张:部分商业银行过快扩张,未能及时充实资本。

对策1.加强资产质量管理:商业银行应积极处理不良贷款,加强风险防范,提高资产质量。

2.谨慎扩张:在扩张时要审慎,确保充分的资本支持。

问题三:竞争激烈深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竞争激烈,市场份额分散,利润压力大,主要原因包括:1.过度依赖利差:商业银行主要收入来自利差,市场竞争使得利润空间有限。

2.新型金融科技公司崛起:金融科技公司的崛起威胁着传统商业银行的市场份额。

对策1.多元化经营:商业银行应通过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多元化经营,减少对利差的依赖。

2.加强科技创新: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服务效率,保持竞争力。

问题四:监管不足深度分析监管不足是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又一个问题,表现在:1.监管缺位:监管部门未能及时监测和应对金融风险。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

我国银行业面临的主要风险?1.面临管理体制的挑战。

国外银行大多是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经营管理的,基本上不受政府干预。

而我国金融业由于对外开放程度低,大部分银行还不熟悉国际惯例,不适应在统一规则下进行管理的要求。

尤其是我国的银行业则正处于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之中,还没有完全按照市场机制、竞争规则和效率原则进行管理,一些银行目前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金融企业。

国家虽要求国内的银行依据市场规则而不是按国家计划去贷款,但在一定程度上仍承担着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性职能,扮演着政府出纳的角色。

不仅银行被迫进行所谓的政策性贷款的现象时有发生,而且在机构管理、业务经营、用工管理及分配方式等方面都还要执行上级行的统一要求。

尤其是当国家财政困难时,银行在很大程度上仍替代财政并长期承担国家和地方的大量双重政策性业务。

据了解,目前,国有商业银行的政策性贷款仍占25%以上,而政策性贷款历来是银行贷款中质量最低的,也是不良资产贷款比例中最高的。

管理上的差距将是制约我国银行业发展的重大隐患。

2.面临经营模式的挑战。

我国金融业目前推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制度。

按照商业银行法,国内的商业银行不允许开展投资业务,这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银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而国外银行大多采取混业经营的管理方式,即集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以及证券、保险于一身。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当综合化的国外金融机构进入我国市场,我国的银行业在竞争中无疑将处于劣势状态。

3.面临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的挑战,加入WTO,我国将在金融业务创新和优质服务方面处于劣势,而国外一些大银行在这方面的发展已很成熟。

我国银行目前仍主要采用传统的业务经营方式,并且发展业务的着眼点主要集中于存款市场份额上。

这样不仅容易导致我国银行业经营传统人民币业务的风险上升,平均利润率下降,而且容易造成涉外业务、中间业务和新的贷款业务发展缓慢,致使国际结算等业务的流失,使一些新的利润增长点后劲不足。

据统计,仅在我国的外资银行办理的风险小、成本低、利润高的国际结算等中间业务目前已占有我国市场份额的40%以上。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

商业银行八大风险商业银行八大风险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市场价格波动、利率变动、汇率波动等原因导致银行资产负债表价值受损的风险。

这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和股票价格风险等。

1.1 利率风险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变动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之间利率收益的不匹配,使银行面临利差风险的情况。

银行应当通过利率敏感性管理、利差规避和利率衍生品工具等措施来管理利率风险。

1.2 汇率风险汇率风险是指由于货币汇率变动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波动,使银行面临汇兑风险的情况。

银行应当制定适当的汇率风险管理策略,采取合理的汇率风险对冲措施,以降低汇率风险。

1.3 股票价格风险股票价格风险是指由于股票市场行情波动导致银行股票投资价值波动的风险。

银行应当对所持有的股票进行风险评估,合理配置股票投资组合,控制股票价格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借款人、发行人或交易对手违约、违约的概率增加或债务偿付能力下降导致的银行资产价值减少的风险。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用评级体系,控制信用风险水平,加强贷款审批和追踪管理,确保信用风险在合理范围内。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由于资金需求或供给失衡导致银行无法及时偿付债务或转变资产为现金的风险。

银行应制定流动性管理策略,配备足够的可转换资产,确保能够在需要时满足偿付和运营资金需求。

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内部流程、系统、人员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导致的错误、失误、疏忽或欺诈而产生的风险。

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框架,加强员工培训和风险意识教育,降低操作风险。

5.法律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于合同纠纷、法律法规变动、诉讼风险等原因导致的银行资产负债表受到法律风险影响的风险。

银行应关注法律政策动态,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强与法律机构的合作,减少法律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银行因为对外界的言行、产品或服务产生负面影响而导致声誉受损、客户流失、经营活动受限的风险。

银行应加强品牌建设,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和声誉,降低声誉风险。

银行主要业务风险点

银行主要业务风险点

银行业务经营和案件防控工作主要风险点一、员工行为管理方面1.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引发的风险。

当前,受经济下行影响,社会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异常活跃,一些不法资金“掮客”活动相当猖獗,其典型作案手法是拉拢或串通银行内部员工,以非法手段骗取或转移银行资金,从事民间高利借贷等社会融资活动,继而向银行转嫁风险,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在吕梁柳林等经济活跃县市已经爆发。

这一问题具有金额巨大、牵涉面广、隐蔽性强和社会影响深等特点,虽目前未发现农行员工参与其中,但不排除有参与的可能性。

2.思想麻痹产生的风险。

由于对当前严峻形势认识不足,一些领导干部和员工对案防工作重视不够、思想麻痹。

具体表现在案防制度执行上打折扣;片面追求业务发展,忽视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侥幸心理严重;同质同类问题屡查屡犯、屡禁不改等等。

3.长期不在岗人员管理“真空”产生的风险。

内退、退居二线和个别不在岗人员,长期游离于管理视线之外,加之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其利用农行员工身份在社会上从事或参与违规违纪违法活动,成为新的风险点,极易造成较大的社会声誉影响。

4.员工个人账户管理风险。

员工个人账户与他人账户、内部账户之间的异常资金往来现象仍时有发生,员工私自出租、出借个人账户供他人使用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员工在营销存款过程中通过本人或他人账户过渡,极易引发资金纠纷和案件风险。

防范建议:一是加强干部员工的思想教育,继续深入开展案例警示教育和合规文化教育,强化员工“遵章守纪、合规操作”意识;二是加大案防考核挂钩力度,将案防工作与各级行特别是“一把手”的考核、利益挂钩,提高其对案防工作的重视,正确处理好业务发展与风险控制的关系,纠正片面追求业务发展而忽视风险防范的倾向;三是加强长期不在岗人员管理,制定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和考核办法,对长期不在岗人员实施分类管理,及时掌握思想动态,了解具体行为;四是密切关注员工参与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问题,加强与地方公安等司法部门的沟通联系,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开展专项宣传教育,确保员工远离非法集资,净化农行内部环境。

银行业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银行业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银行业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随着金融行业不断向全球化、智能化和资本化方向发展,银行业务风险也日益增加。

银行业务风险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本文将重点介绍银行业务风险点及防控措施。

一、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银行业务风险中最普遍、最基础也最重要的风险之一。

信用风险指因借款人、交易对手或相关方违约而造成的损失。

银行业务中主要体现在借贷业务,包括个人贷款、企业贷款、信用卡、贸易融资等。

信用风险的风险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借款人或交易对手资信问题:银行必须审核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信用状况,以评估其偿债能力和违约概率。

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资信问题是信用风险的重要起因。

2、信用风险集中度:出现大批次违约或恶性违约的可能性将使银行面临较大的信用风险。

因此,过于依赖少数大额借款人或少数大型交易对手是存在信用风险集中度风险的。

3、违约后的回收问题:银行应严密监管借款人或交易对手的资产,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如卖出担保品、追讨贷款等,以保证违约后的回收能力。

防控措施:1、严格审慎的信贷风控程序:银行在向借款人发放贷款之前,应根据个人或企业信贷申请及相关资料,对借款人进行严格的审核,特别是对其收支状况、经营情况、财务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预估其还款能力及违约概率,并根据风险系数制定不同的贷款条件。

2、建立资信验证系统:银行可通过建立资信验证系统,搜集人行个人信用报告、企业的工商信息、银行贷款信息等数据,并进行风险评估,以避免放贷到有逾期或欠款记录的借款人和交易对手。

3、债权转移及担保:银行可将高信用贷款风险转让给更专业的机构,减轻自身不必要的风险。

同时,对于高风险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银行可以要求其提供担保,如抵押、质押或担保人保证等。

二、市场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金融市场波动或其他因素导致的银行交易资产或负债的价值下降,以及利润减少或亏损的风险。

市场风险主要涵盖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和商品价格波动风险等。

市场风险的风险点主要在以下几方面:1、银行理财产品:银行作为渠道,向客户发售理财产品,其中一些产品可能投资于股票、债券、基金等,这些产品的投资存在一定的市场风险。

金融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报告

金融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报告

金融安全隐患及整改情况报告根据最近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金融系统存在着一些潜在的安全隐患。

本报告将总结这些隐患,并提供相应的整改措施。

隐患一:数据泄露风险我们的研究发现,金融机构在数据管理和保护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这给机构和客户的敏感信息带来了泄露的风险。

具体来说,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隐患:1. 不安全的网络连接和存储:金融机构的网络连接和数据存储往往存在过于依赖外部服务商或不完善的加密措施,容易受到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

2. 缺乏有效的访问控制:金融机构在员工和客户的数据访问权限管理方面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可能导致未授权的人员获取敏感信息。

3. 第三方合作的安全风险:金融机构与第三方供应商进行合作时,其数据处理和安全措施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保障,存在信息泄露的潜在风险。

整改措施:为了解决以上隐患,我们建议金融机构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网络安全加固:金融机构应加强网络连接和存储的安全性,确保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加密措施,并定期对系统进行漏洞和安全性测试。

2. 强化访问控制: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的员工和客户数据访问控制机制,限制敏感信息的访问权限,并定期审查和更新权限设置。

3. 加强第三方合作管理:金融机构在与第三方合作时,应注重对其数据处理和安全措施的审核与监管,确保其具备必要的安全控制措施,可以保障数据的安全性。

4. 增强员工安全意识:金融机构应加强员工的信息安全培训和意识教育,提高其对安全隐患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隐患二:金融欺诈风险金融欺诈是当前金融系统面临的另一个重要安全隐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金融欺诈行为:1. 虚假交易:通过虚构交易活动等手段,获取非法利益,并对金融系统稳定性构成潜在威胁。

2. 身份盗窃:利用个人身份信息进行非法操作,进行诈骗或非法转账等行为,损害金融机构和客户利益。

3. 内部欺诈:金融机构内部员工滥用职权,进行内部交易或泄露敏感信息的行为,给机构带来经济损失和声誉风险。

整改措施:为了应对金融欺诈风险,金融机构可以采取以下整改措施:1. 加强风险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风险监测系统,对可疑交易和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并及时发出预警信息。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杨家才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管理风险的企业。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的有限理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而我国银行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改革刚刚起步,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工商企业,整个银行体系还较脆弱,自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一些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很容易转嫁给银行。

综合看来,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十大风险隐患:(一)外汇储备超常增长。

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外管局成了外汇的被动买家。

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其中有一部分是热钱流入来套取利差的,央行只能被动收购。

现在我们处于两难境地:外汇储备增加迫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如果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须提高利率,但又会引来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这种投机资本流入越多,央行收购越多,又造成基础货币投放更多。

这种被动的政策使我们面临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会影响外汇业务和国际融资,如对外汇贷款、信用证贷款等都有很大影响。

同时,由于外汇储备往往由多种货币组成,且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资产上,因此外汇储备自身也面临着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例如1994年日元对美元升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损失高达30亿美元。

最近,美元对欧元贬值10%以上,我国美元外汇储备损失巨大。

(二)央行票据供给放量。

2004年,为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中央银行采取了发行票据的方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把货币买回来,减少市场流通货币。

该措施有利于控制通胀,但是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票据市场、资金交易市场的收益率可能大大下降,减少了盈利空间。

2004年发行的中央银行票据,年底尚有余额9700亿元,2005年将回收9400亿元。

收回票据又要投放基础货币,这是一对一的,这样可能会推动经济的过热增长,或是推动银行贷款低效率的投放。

银行业重大事故隐患总结

银行业重大事故隐患总结

银行业重大事故隐患总结
银行业重大事故隐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内部控制薄弱:银行内部控制机制不健全,存在内部员工违规操作或利用职务便利进行违法犯罪行为的风险。

例如,未能建立完善的业务流程和审批程序,导致资金管理不规范,内部操作环节存在漏洞。

2. 风险管理不到位:银行未能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导致风险暴露度高。

例如,未能及时预警和控制信贷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等,导致资产价值下降,甚至引发系统性风险。

3. 技术保障不足:银行信息技术系统安全性较低,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的风险较大。

例如,未能建立强有力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导致客户数据被盗取,资金账户受到损失。

4. 人员管理不善:银行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组织管理能力不足,员工的道德风险较高。

例如,未能建立健全的人员招聘、培训和监管机制,导致员工素质低下,容易导致操作错误或违规行为。

5. 法律合规问题:银行在业务操作过程中未能合规经营,未能充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存在违规操作的风险。

例如,未能履行反洗钱和反恐怖融资的相关规定,导致金融犯罪行为滋生。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银行需要加强内部风险评估和控制,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员工培训和监管,提高员工的道德
水平和业务素质。

此外,银行还需要加强信息技术安全保障,建立强大的信息安全体系,防止网络攻击和数据泄露。

同时,银行要加强法律合规意识,确保业务操作符合法律法规要求,避免违规经营的风险。

银行业的主要经营风险包括哪些

银行业的主要经营风险包括哪些

银行业的主要经营风险包括哪些在现代经济体系中,银行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是资金融通的枢纽,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各种金融服务。

然而,银行业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多种风险,这些风险如果管理不当,可能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接下来,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银行业的主要经营风险。

首先,信用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

简单来说,信用风险就是指借款人或交易对手未能履行合同约定的义务,导致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当银行向企业或个人发放贷款时,就承担了借款人可能无法按时还款的风险。

例如,如果借款人由于经营不善、市场环境恶化或其他原因导致财务状况恶化,无法偿还贷款本金和利息,银行的资产就会受到损失。

此外,银行在进行债券投资、信用证业务等活动中也面临着信用风险。

为了管理信用风险,银行通常会对借款人进行信用评估,制定合理的授信政策,设定风险限额,并采取担保、抵押等风险缓释措施。

市场风险也是银行业不可忽视的风险之一。

市场风险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等。

利率风险是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导致银行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

如果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敏感性上不匹配,例如在利率上升时,银行的负债成本上升速度快于资产收益的增加速度,就会导致利润减少。

汇率风险则是由于汇率的波动导致外汇资产和负债的价值发生变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银行的国际业务不断增加,汇率风险也日益凸显。

股票价格风险和商品价格风险主要影响银行的投资业务,如果银行投资的股票价格下跌或商品价格波动,也会造成投资损失。

银行通常会采用套期保值、资产负债管理等手段来管理市场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而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业务流程失误、系统故障、法律合规风险等。

例如,银行员工的欺诈行为可能导致银行资金的损失;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可能导致服务效率低下,引发客户投诉和业务损失;系统出现故障可能导致业务中断,影响银行的正常运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我国银行业十大风险隐患杨家才商业银行本质上是经营管理风险的企业。

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环境的复杂性和人的有限理性,其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经济总体运行良好,但也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

而我国银行业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改革刚刚起步,改革进程明显落后于工商企业,整个银行体系还较脆弱,自身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不强,一些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因素很容易转嫁给银行。

综合看来,我国银行业主要面临十大风险隐患:(一)外汇储备超常增长。

1994年开始我国实行强制结汇制度,外管局成了外汇的被动买家。

外汇储备从1993年底的亿美元上升到2004年底的6099亿美元,其中有一部分是热钱流入来套取利差的,央行只能被动收购。

现在我们处于两难境地:外汇储备增加迫使基础货币投放增加,如果推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则须提高利率,但又会引来更多的国际投机资本,这种投机资本流入越多,央行收购越多,又造成基础货币投放更多。

这种被动的政策使我们面临较大的人民币升值压力和通胀风险。

对商业银行而言,这可能会影响外汇业务和国际融资,如对外汇贷款、信用证贷款等都有很大影响。

同时,由于外汇储备往往由多种货币组成,且分散在不同期限的资产上,因此外汇储备自身也面临着汇率风险和利率风险。

例如1994年日元对美元升值,造成中国外汇储备损失高达30亿美元。

最近,美元对欧元贬值10%以上,我国美元外汇储备损失巨大。

(二)央行票据供给放量。

2004年,为对冲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基础货币投放过多,中央银行采取了发行票据的方式,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把货币买回来,减少市场流通货币。

该措施有利于控制通胀,但是从商业银行角度来看,票据市场、资金交易市场的收益率可能大大下降,减少了盈利空间。

2004年发行的中央银行票据,年底尚有余额9700亿元,2005年将回收9400亿元。

收回票据又要投放基础货币,这是一对一的,这样可能会推动经济的过热增长,或是推动银行贷款低效率的投放。

如果中央银行继续增加票据投放量,将会使整个货币市场收益率走低。

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资金和新资金的出路大部分到货币市场去了,而不是进入实体,包括证券行业发行的货币市场基金,就是买卖中央银行的票据、国债和金融债券。

当市场供应过量时,价格就会下降,导致银行资金交易业务的收益率降低。

(三)地方政府信用透支。

这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银行监管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近年来,银行对地方政府大规模的集中授信更是推波助澜。

暂不谈政府信用是否有法律保障(《担保法》明确规定,政府不具备担保主体资格,不受法律保护),即使有,也已超过了其自身的承担能力。

现在的状况是,地方政府的信用严重透支,有的地方甚至用完了20年至40年的抵补能力或是信用承担能力。

据了解,某些省签订的授信协议少则几百亿,多则上千亿,在地方财力尚不够宽裕的情况下,怎么能支撑几百上千亿的信用借贷呢?即使能够勉强支撑,也是透支了以后若干年的信用来源,寅吃卯粮。

靠信用透支获得的信贷投入往往又招来商业银行巨额信贷资金的跟进,而以后可能会因为项目效益问题,最后导致商业银行贷款回收的风险。

(四)农村信用社增资扩股不实。

农信社改革的实质措施是拿钱买机制。

即农信社历史包袱的一半由中央拿钱解决,另一半由地方解决。

地方这一半则基本上靠面向农民、自然人、集体和个体经济组织增资扩股来补充。

既然是入股,就要承担风险。

而有些基层农信社在募股时未向农民讲透这一点,仅片面地讲付息分红、三年可退,诱导农民取存转股。

这样,名义上资本金是充实了,实际上持股人并没有承担风险的意识。

今后农信社一旦出现风险,要么这些持股人被迫套牢,要么风险就转嫁给存款人。

另一个风险就是资金运作风险。

增资扩股后,资金来源多了就要找出路,在市场之外和能力可控范围之外找出路必定会出现风险损失。

就像倒水一样,倒在杯子里的水能控制,水再多了肯定是无规则无方向地流动,最后就会造成更大的资金风险。

(五)不良资产处置悬空。

2004年中行、建行改制,剥离了3800多亿元不良资产。

这种不良资产处置不仅使现实的资产暴露了风险,更重要的是形成和助长了道德风险。

银行的资产剥离,叫做“剥了不良,惯了银行”。

以前称第一次剥离是“最后的晚餐”,现在是第二次剥离和核销,晚餐是没完没了。

这样的剥离看起来是甩了包袱,实际上是给了不良资产出路。

剥出来的不良资产说是处置变现、盘活,实质上绝大部分是损失,悬空了。

国有银行的这部分不良资产损失由国家承担。

众多城市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则仿此模式也采取剥离、置换等方式分离出来,其中许多只是由政府设立的公司承接,用该银行的等额贷款购买。

账面看起来是处置了,实际上仍在那里,一旦不能增值盘活,还是要波及这家银行。

而且,资产剥离虽然给了不良资产出路,但是银行的机制并没有改,人还是那些人,方式一样,思维一样,不良贷款生长的土壤和条件没有铲除掉。

(六)住房贷款抵押解套。

2005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的司法解释规定:对被执行人以及所抚养家属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

即使是已经进行了抵押,也不得执行。

其中第25条规定,上述财产即使在登记机关进行了转让,也不得冻结、查封和拍卖,这就使房贷的法律保障消失了,对银行来说是很大的挑战。

全国到2004年年底,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余额为17100亿元,如果有20%出问题,就会出现2000多亿元的不良贷款。

房屋抵押贷款解套,有人说这是从更高的层面要求银行,银行的还款来源不是房屋本身,是贷款人的其它劳务收入,房屋只是相对应的保障之一。

但是提出这一观点的人不知道,你没有能管住他的东西,他就没有那么诚心,主动去归还贷款,所以房贷会出现新的风险。

这还没算上个人房贷中的假按揭,全国的假按揭数量不少于房贷总额的20%。

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某银行支行对一个人就发放了7141万元住房贷款,他拿去买了128套房子。

“假按揭,真投资”这也是银行的风险点,这种假按揭没有形成现实住房所有者,还款来源也就无从谈起,最后套牢的当然是银行。

同时还要关注一个现象,就是房地产形成的价格泡沫会向银行转移。

我考察了中部一个城市的项目,这个项目共850亩地,起拍价为21亿元,最后以35亿元成交。

经专家测算,把它量化到商住房中,每平方米的土地成本为1967元,加上建筑安装成本每平米大概3000元左右,它的成本价为5000元,这还未包括不可预测的因素。

成本价为5000元/平方米,要卖到5500元/平方米或6000元/平方米。

开发商绝不会把自己的钱全部拿到这个项目中来,项目要3个亿的预付金,运作要80多亿元资金,开发商会将房产拿到银行抵押。

假如这个项目能运作到位,银行也愿意进入项目。

但中部地区的收入水平大家都清楚,这些商品房的购买力在哪里?项目的后续市场在哪里?房地产经济是在靠外来的购买力而不全是靠自身的购买力,这个风险值得关注。

(七)代客理财收益缩水。

2004年以来一些股份制银行开始推出人民币理财产品,第一家是光大银行,国有银行也于近期陆续推出。

理财产品本来是表外业务,是没有固定收益率的,但现在变成了类似于储蓄的负债业务,银行承诺最低收益率。

很多理财资金来源于存款,如果只有股份制银行来做,存款不会下降,因为进来的存款全是国有银行的存款,国有银行成了仓库,你就从仓库中搬出来;如果四家国有银行都来做,那就是从自家的甲仓库搬到乙仓库。

理财业务缩水是当前创新业务品种中的新的薄弱点。

理财产品最开始的收益率是%,现在只有2点多,随着票据业务的量的增长和利息支出的增加,它还会下降。

实际上我们是整体推动了银行经营成本的增加,本来存款利率只有1点多,非要给他3点多。

国外的理财产品不是单一投放到国债和中央银行票据,还可以投放到实体。

下一步银行办了基金公司这个问题会更突出。

(八)银行资产的不良转让。

这是现在的一种新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率先开展,在沿海较多一些,如上海、深圳。

资产转让有四种形式:一是买入返售;二是卖断卖出;三是买断买入;四是打包转贴现。

这里的风险在于:打包转让资产中有不良资产,这些打包转让资产过了季末和年末再返售。

返售可能承诺一个月、半年、一年,买入者只是暂时代保管。

而且这个打包还不能开封,也许只是堆废纸,因为这是以银行的信誉作担保的。

为什么卖出去?是因为在考核的时点上要减少不良资产,减少不良资产的目的是完成考核指标,为了多拿奖金,为了当期的政绩。

同时买入者也不管,到一定时候赎回来,可能当时的管理者也不在其位了。

这种方式使风险后移,延缓了风险,个人获得当期超额收益。

资产转让中另一个风险是融资风险。

有了新的资金来源后,银行会发放新的贷款,导致信贷规模膨胀。

(九)跨业风险转嫁。

我们的金融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家,这三家的风险转嫁在2004年和2005年表现比较突出,特别是证券风险向银行转嫁非常突出。

如德隆一家上市公司就拖垮了几家银行、几家信托公司和农村信用社——德隆和南方证券使上海农村信用社损失了几十个亿。

目前我们实施的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但在新的金融创新体制下,是“分业监管,混业渗透”。

有些产品似是而非,出现了很多边缘产品,如保险做的“健康分红保险”、“万能储蓄保险”等。

跨业产品通过国债、金融债券和基金打通了银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壁垒,两个市场通过这几个产品对接,对接后使监管这道防火墙失效,风险不可避免地转嫁到银行来。

一家证券公司倒闭,现在哭泣的不再只是股民,还有银行。

这样的案例比较多,方式大家也都知道,如国债回购、代保管、股票抵押、证券公司担保贷款等,这些事情的出现是体制造成的。

分业监管的三个监管者关心的是自己所监管的行业利益,如银行监管肯定不管证券问题,当银行资金或明或暗、或规范或不规范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证券市场,监管部门不查处,当出现问题时才作为问题来查处。

证监会也是这样,股市低迷时是希望资金进来托市,银行资金进去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很多资金进入证券市场都是通过证券交易所的清算中心和托管中心进去的,很难用不知情来解释。

当股市下跌,银行资金就会套牢。

所以在银、证、保的风险转嫁中,在银行和企业的博弈中,银行始终处于弱势,受伤的总是银行,我们一定要从自身的风险控制能力上面进行反省。

(十)道德约束松弛。

这是我们最大的风险,需要长期防范。

我们从制度和法律上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银行仍是案件频发,损失攀升。

原因不在制度本身,而是在执行制度的人身上,主要是人的道德风险。

黑龙江中行的案件,现在的损失是8亿多。

这个银行也有相关制度,但偏偏就没有执行行长轮岗制度。

每次轮到这个出事行长轮岗,他们因为怕动了这个行长会流失几十亿存款而迁就不动,最后一下子损失了这么多。

这个教训很深刻。

推行轮岗制很重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下,人的观点变了,我们承认人的功利性,企业和商业银行以利润为第一目标,那么承认这个目标之后其它措施就要跟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