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代的度量衡制和经方药量换算

1.掌握药物剂量的临床意义

经方的药量是用的汉代的度量衡制.如何把”现代用量和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方药量联系起来”这个问题,在临床上有重要的意义.

比方说桂枝汤,桂枝汤中桂枝和芍药的剂量是各三两.如果把桂枝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桂汤.它的作用不是解肌驱风,调和营卫,而是温补心阳,降逆平冲,治疗心阳虚,下焦寒气上冲的奔豚.如果桂枝汤里把芍药的量用多了,它的方名就叫桂枝加芍药汤,它的作用是治疗太阴脾经受邪,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导致的腹满时痛.

又比方说麻黄汤中的麻黄,桂枝,甘草的剂量比例应当是3:2:1,如果变成1:2:3的话,这个方子就发不了汗.所以掌握剂量之间的关系在临床疗效上是很重要的.

又比方说五苓散这个方子,泽泻用量最多,猪苓,茯苓,白术用量居中,如果按照这样的剂量比例组成的散剂,给试验的动物吃,就有很好的利尿效果.而把这五个药等量的做成散剂,给相同的动物吃,它的利尿效果明显就差.

综上掌握药物的剂量和剂量比例在临床上很重要.

2.汉代的度量衡制

要用好《伤寒论》中的方剂还要注意它的药物用量问题,论中用的是汉代的度量衡,和我们现代的不同,所以我们要考证汉代的度量衡。

(1)关于重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说:千二百黍(shu)重十二铢,两铢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就是说1200个黍米重12铢,两个12铢是一两。明确的指出了汉代的度量衡制度,用量单位和进位关系。单位应用了铢、两、斤、钧、石。石这里读shi,在后来读dan,是个衡量单位。

但是现在要用黍米来推测汉代的度量衡肯定不准确,因为不知道使用北京的黍米,还是用南京的;是用干的,还是用湿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物考察来准确的到结果。北京博物馆里有汉代司农铜权,是东汉国家最高的管理农业的行政部门,它所制定的标准的衡重器具,实际称下来汉代的1斤=250g,汉代的1两=15.625g,约等于15g,1铢=7.81g。

(2)关于容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千二百黍实其龠(yue),合之为合(读ge),十合为升,十升为斗,十斗为斛。(合升斗斛是十进位)

通过文物来考察它实际容量,1合=20ml ,1升=200ml,1斗=2000ml。故麻黄汤每次服用8合,就是160ml,桂枝汤每次服用1升就是200ml,和现在的用量差不多。

(3)关于度量,班固的《汉书.律历制》中记载:一黍为分,十分为寸,十寸为尺,十尺为丈,十丈为引.进位关系都是十进位。

通过文物测量来看,1寸=2.3cm,1尺=23cm,三国大将关羽身高8尺,也就是184cm,相当于女排郎平的高度。

汉朝基本计量单位均为黍米,反应了农业社会民以食为天的社会现象。3、度量衡制历代变迁史

医药书宋朝以前用汉制,宋朝以后用宋制或者今制

(1)汉朝后是晋朝,晋朝在衡重的两和铢之间加了分。6铢=1分,4分=1两。

①在《伤寒中》只有一个方子用了分,就是麻黄升麻汤;在《金匮要略》中出现了许多用分作为计量单位的方子,肯定是晋唐以后的人在抄写时给改过的。

②伤寒论中有的方剂,分通份,是指药物之间的计量比例。如三物白散,说桔梗三分,巴豆一分,贝母三分;如四逆散中各十分。

(2)从晋朝到宋朝,我国的度量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1斤从200g上升到了600g左右,1升从200ml上升到1000ml,1尺从23cm上升到了33cm。在不到10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为什么呢?根据中国计量科学研究员他们的理解认为,在这个时期地主收租想多收一些,国家收税想多收一些,于是有的地主偷偷的把斗给扩大了,后来大家都这么作,国家就从新制度度量衡了。但是到宋代以后一直到清代的库平制(货币计量的制度),中国的度量衡制基本就稳定了下来。为什么后面这一千年没有随意扩大呢? 这主要是因为中国经济流通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国家征税,地主收租,不再单纯收粮食,而靠货币的流通.所以从宋朝以后,随着商业的发达,随着货币的流通,度量衡再发生什么变化,就没有实际的经济意义了.因此度量衡制就稳定下来了.所以从中国历史上来看,就是汉朝以后到宋朝以前,度量衡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宋朝到清朝度量衡制是基本稳定的.

但晋朝、唐朝、宋朝,国家规定:“天文和医药一定要保留古制.而社会上一般的商业那就用新制”.所以宋以前的中药书,孙思邈的"千金要方",王焘的"外台秘要",它的药物剂量仍然是保留的汉制.

(3)宋朝至清朝的度量衡制。

宋朝国家在中药的服用方法和计量上进行了改革。服用方法上,宋朝改用了煮散,就是把药物做成了粗散,然后煮散,连药渣一块吃,这是宋朝的独特的服药方法.如果连药渣一块吃的话,药量一定要减少.你看宋朝书的药量都是很小很小.这样药量一减少,它就用了宋朝当时的度量衡制.

宋朝的度量衡制,它衡重的计量单位上,用了斤.两.钱.分.厘.毫.所以当我们看到一本中药书上有斤.有两.有钱.有分.有厘.有毫这样的计量单位来计量的时候,那

我们就知道这是宋朝以后的计量单位.由于宋到清的计量单位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宋到清的医书基本用的是宋代的这种度量衡制.

综上,虽然度量衡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大的变化,但是在中医药方面却很简单,就是宋朝以前是汉制,宋朝到解放前用的是宋制。

(4)解放后的度量衡制。

把一斤变成了500克,为了换算方便.实际上,在中药计量上变化不大.过去老大夫开药3钱,1钱就是3克,3钱今天我们折合成9克。折合成9克,药房师傅嫌计算不方便,开9克也按10克算。医生干脆就把9克的药都改成10克。有个别的地方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和大多数地方不一样。黑龙江在度量衡制改革的时候就把1两当成50克,1钱按5克来算。

5.经方药量的折算方法.

(1)重量的折算:包括精确折算方法和简便方法

其中:精确地折算方法:

如麻黄汤: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折算过来就是:45g、30g、15g、28g 经方三次的治疗量

折算过来就是:15g、10g、5g、9g 现在一次的治疗量

从麻黄汤的煎煮方法上来看: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所以是三次的治疗量,如服药发汗后,不再服用。那么一次量就是15g、10g、5g、9g,和我们现在一次开的麻黄汤的用量是基本上一样的。

再如桂枝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折算过来就是:45g、45g、45g、30g、12枚经方三次的治疗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