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抗菌药物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类治疗感染性疾病的方式,自20世纪初青霉素的发现以来,抗菌药物逐渐成为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给全球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成为了当今医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明确适应症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患者是否确实存在细菌感染。

许多情况下,感染的病因可能并非细菌引起,比如病毒、真菌或寄生虫等。

在这种情况下,盲目使用抗菌药物不仅无益,还可能导致不必要的副作用和抗药性问题。

因此,医生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C反应蛋白等)及相关影像学结果,认真判断感染的类型,在确认细菌感染后再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一旦确认对细菌感染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至关重要。

医生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病原体类型:根据不同细菌的特征及其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选择治疗方案。

可以通过培养和敏感试验来指导处方。

感染部位:不同部位的感染最佳治疗方案可能有所不同。

例如,某些抗生素在一些组织中的渗透性较低,因此在选择时需考虑这一点。

患者个体差异: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肾功能等都会影响药物代谢,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耐药情况:当前全球范围内耐药性日益上升,临床医生需关注当地微生物耐药监测数据,以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

三、合理用药剂量与疗程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根据有效成分在体内浓度与疗效之间关系选择合理剂量。

一般来说,应遵循以下原则:剂量选择:推荐剂量通常是基于临床试验的数据,应足够高以成功抑制病原体,但又不应过量使用导致毒副作用。

给药途径:不同给药途径可影响药物在体内分布及疗效。

如有些情况需要静脉给药,而另一些则可口服。

疗程规定:疗程通常依赖于所治疗感染类型。

短疗程可能有助于减少耐药性发展,同时减轻副作用;而长期疗程则必要于某些复杂或深部感染。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24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24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24
抗菌药物使用原则2024
1.严格执行抗菌药物选择原则
在选择抗菌药物时,需要考虑到感染的病原体、药物的药理特点和药
物的毒副作用等因素。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的疗效,选择适宜
的抗菌药物。

2.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病情较轻、
可能自行痊愈的患者,可以选择观察等非药物治疗;对于确有感染的患者,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药物,并在严密观察的基础上合理调整用药。

3.注意抗菌药物的剂量和疗程
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临床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
素科学确定药物的剂量,并严格控制疗程。

不宜盲目延长使用时间,也不
可随意减少或中止治疗。

4.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对于病因不明的感染,尤其是病情轻微的感染,医生应慎用抗菌药物,并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此外,在临床应用中,禁止将抗菌
药物作为预防性用药或非临床目的使用。

5.多学科合作
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多学科的合作,包括临床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流行病学家等。

他们应共同协调,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合理、科学的用
药方案,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证治疗效果和预防抗菌耐药性发生的关键。

只有在准确诊断、选择适宜的药物、合理控制剂量和疗程、减少滥用
和合理调整用药等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应用抗菌药物,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并减少抗菌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对于临床治疗非常
重要。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合理使用:遵循医学指导原则,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患者的病情以及疗效与安全性考量,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2. 按照適應症使用:抗菌药物主要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而不适用于病毒性感染。

临床医生应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评估感染的性质和病原体,以确定是否应使用抗菌药物。

3. 最小使用:抗菌药物应力争最小剂量、最短疗程、最低浓度使用。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以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抗菌耐药的发生。

4.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选择抗菌药物,合理调整剂量和给药方案。

5. 抗菌谱:根据临床需要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应尽量选择具有较窄抗菌谱和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药物,以减少肠道和环境中的菌群失调和微生物耐药性的发生。

6. 预防性使用: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只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例如手术预防性使用。

预防性使用时,应按照规范程序进行,并根据手术等操作持续时间适当延长使用时间。

7. 联合使用:合理选择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减少
耐药性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联合使用应根据病原菌的耐药性情况、临床表现以及患者的情况来评估和选择。

8. 监测和评估:临床使用抗菌药物后应进行疗效监测和不良反应的评估,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同时,应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措施。

综上所述,合理、个体化、最小化使用,根据病原体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将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和抗菌耐药性的发生。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其在医学领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性细菌的出现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保护公众健康,以下是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一、明确适应症在使用抗菌药物时,首先要明确病原体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确保选择的药物对病原体具有杀菌或抑菌作用。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和患者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和给药途径。

二、遵循药物使用指南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遵循相关的药物使用指南和临床实践指南,按照规定的剂量、频次和疗程使用药物,避免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

三、个体化用药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个体化用药,避免因个体差异导致药物浓度过高或过低,影响疗效和安全性。

四、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不适用于治疗病毒感染,如感冒、流感等疾病。

在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根据病原体类型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以免导致耐药性细菌的产生。

五、定期评估疗效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定期评估疗效,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避免因治疗不当导致疾病恶化或复发。

六、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良反应和药物不良事件的发生。

特别是对于合并使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应谨慎选择药物组合,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七、遵医嘱完成疗程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感染性疾病时,应按照医生的建议完成整个疗程,避免中途停药或自行调整剂量,以免导致疾病复发或耐药性细菌的产生。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众健康的重要举措。

只有遵循正确的使用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抗菌药物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延缓耐药性细菌的产生,从而更好地保护人类健康。

希望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能共同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共同维护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包括以下几点:
1.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应该根据病原菌的类型、药敏试
验的结果、患者的情况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因素来选择使用。

不应该滥用抗菌药物,以免导致细菌耐药或产生其他不良反应。

2.选择适当的药物:选择抗菌药物应根据病原菌的类型、药敏试
验的结果和患者的情况来确定。

应优先使用狭谱抗生素,避免
使用广谱抗生素,以免对正常微生物群落产生影响。

3.控制用药时间和剂量:应根据病情和患者的情况确定抗菌药物
的用药时间和剂量,不应过度或不足使用抗菌药物。

4.防止交叉感染: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注意防止交叉感染的发
生,避免在医院和社区中传播抗药性菌株。

5.监测和评估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应定期监测和评估抗菌药
物的使用效果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用药方案。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公共卫生和防治细菌耐药性的重要措施,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1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12.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和《医疗机构处方管理办法》,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1.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以治疗感染性疾病为目的,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2.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基于明确的感染诊断,并根据感染部位、病原菌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阶梯治疗原则,优先使用一线抗菌药物,避免不必要的二、三线抗菌药物使用。

4.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个体化治疗原则,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药物代谢特点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

5.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最小剂量原则,避免超剂量使用,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6.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最小疗程原则,避免不必要的长期用药,以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生。

7. 抗菌药物的使用应遵循联合用药原则,仅在必要时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以提高治疗效果。

三、抗菌药物的分类管理1. 根据抗菌药物的药效学特点、临床疗效、细菌耐药情况、不良反应等因素,将抗菌药物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抗菌药物。

2. 一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广泛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价格低廉的抗菌药物。

3. 二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较窄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小、价格较高的抗菌药物。

4. 三线抗菌药物是指具有特殊抗菌谱、疗效确切、不良反应较大、价格较高的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的处方管理1. 抗菌药物的处方应由具有相应资质的医师开具,并按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进行管理。

2.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遵循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基本原则,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时,应注明抗菌药物的名称、规格、剂量、给药途径、用药次数、用药疗程等信息。

4. 医师开具抗菌药物处方后,应将处方交与药师审核,药师审核通过后方可执行。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引言随着抗菌药物在临床医学中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了耐药性的问题,给临床治疗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对于遏制细菌耐药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阐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和方法,并提供相应的指导。

何谓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指的是在临床医学上,针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种类、药物的药理特点和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的品种、剂量和疗程,以最大限度地确保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和预防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原则1. 根据微生物学和药理学原理进行选择抗菌药物选择应该基于对患者的病原微生物的敏感性和抗菌药物的药理特点进行评估。

在明确病原微生物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对此类微生物敏感的药物。

同时,应考虑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年龄等因素,选择剂量适当的药物。

2. 选择适当的疗程和剂量在抗菌药物治疗中,疗程和剂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应根据患者的病情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和剂量,同时需要遵循药物给药指南。

过短的疗程可能导致治疗失败,而过长的疗程则会增加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风险。

3. 限制广谱抗菌药物的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通常有着更强的抗菌活性,但也容易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在没有明确证据支持的情况下,应尽量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只有在经过充分评估后认为必要时,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4. 不随意更改抗菌药物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不应随意更换或中断使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临床评估和微生物评估结果可以支持的情况下,才能更改抗菌药物。

过度更改抗菌药物不仅会增加患者的药物负担,还有可能导致更严重的细菌耐药性问题。

5. 监测耐药性变化在抗菌药物治疗过程中,应定期监测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微生物学变化。

如果发现患者的细菌耐药性增加,应立即调整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以提高治疗效果。

6. 宣传与教育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和公众的共同努力。

医务工作者应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培训和宣传,提高其正确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1.仅在必要时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的使用应仅限于确诊、高度怀疑或经严格评估后的细菌感染。

不能轻易将抗菌药物用作常规预防措施,因为这样可能会提高微生物对药物的耐药性。

2.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情况、细菌感染类型和耐药性情况,选择具有最佳治疗效果的抗菌药物。

医生应根据当地的指南和协议来选择抗菌药物,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和病情的变化。

3.标准化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长:抗菌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时长应该遵循科学证据和指南,以确保有效的治疗,减少耐药性的风险。

4.避免常规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通常不应用于预防性治疗,除非存在高风险感染或手术等特定情况。

对于预防细菌感染,应优先考虑非药物预防措施,如手卫生、免疫接种等。

5.避免滥用抗菌药物:滥用抗菌药物是指非必要或错误的使用抗菌药物,常见的滥用情况包括未经细菌感染的确认而使用抗菌药物、使用错误的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足或过高等。

滥用抗菌药物会导致无效的治疗、微生物的耐药性发展和不良反应的增加。

6.加强宣教和监管:加强对医务人员、患者和公众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教育,提高他们的认知和素养。

同时,加强对医疗机构、药店和生产企业的监管,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7.鼓励研发新药物: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因此需要鼓励和支持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来应对不断出现的耐药菌株。

总之,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原则包括仅在必要时使用,选择适当的药物,标准化使用剂量和使用时长,避免常规预防使用,避免滥用,加强宣教和监管,以及鼓励研发新药物。

这些原则的遵循可以有效地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性的发展,保护公众健康。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一、病毒性疾病不使用抗菌药物。

(二、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其他可疑感染指征者,不宜使用抗菌药物。

病情严重且细菌感染可能性大者, 可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但要避免盲目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在此期间要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明确为非细菌性感染应立即停用抗菌药物。

(三、凡细菌感染的病例,应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前多次按操作规程采集标本(血、痰、尿、脓、咽拭子等进行细菌培养和体外药敏试验,根据细菌学结果,必须结合临床,选用敏感性抗菌药物或对原来使用的抗菌药物进行必要的调整。

(四、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有更严格的指征。

一般适用于一种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 (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难治性感染、二重感染以及需长期用药而细菌又容易产生耐药的病例, 以两联为宜。

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疗效,减少毒性,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

严格禁止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

(五、外用抗菌药物尽量不用青霉素、头孢菌素,慎重使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对眼科、耳鼻咽喉科、外科、妇产科及皮肤科使用的外用抗菌药物种类应严格管理,避免滥用。

(六、细菌性感染疾病,经抗菌药物治疗体温正常,症状好转 3— 4d 即可停用抗菌药物,但败血症、骨髓炎、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及结核病等可视情况决定。

(七、明确诊断的急性感染在使用抗菌药物 72h 后,临床效果不明显或病情加重者,应从多方面分析原因,确属抗菌药物使用问题的,应调整剂量、给药途径或改换其他敏感性药物。

(八、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使用:①、禁止无针对性应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②、无感染根据的昏迷、脑血管意外、心血管疾病、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免疫抑制治疗 (放疗、化疗 ,糖尿病以及接受导管术病例,不应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③、各类清洁手术和各类心脏手术,患者可于术前 1 h 使用抗菌药物,有内置物可按专业规定标准实施。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它们通过抑制或杀死细菌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耐药菌株,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为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遵循一些使用原则。

1. 确定感染类型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需要明确患者是否真的存在细菌感染。

临床医生应该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病原学检测结果可靠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在确定患者存在细菌感染后,医生需要根据细菌的种类和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来选择合适的药物。

一般来说,应优先选择广谱抗菌药物,但在明确病原菌种类后,应尽量选择狭谱抗菌药物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的影响。

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为了减少耐药性的发展,我们需要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以下是一些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3.1 遵循抗菌药物使用指南医生应该遵循国家和地区的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根据指南推荐的剂量、疗程和给药途径来使用抗菌药物。

这样可以确保患者得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并减少耐药性的发展。

3.2 不滥用抗菌药物医生应该避免滥用抗菌药物。

只有在确诊为细菌感染且存在治疗必要性时才应该使用抗菌药物。

对于病毒感染或其他非细菌感染,不应使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3.3 控制使用频率和疗程医生应该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频率和疗程。

不应该过度使用抗菌药物,也不应该过早停药。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临床反应来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和剂量。

3.4 优先选择口服给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优先选择口服给药而不是静脉给药。

口服给药方便患者自行使用,并且可以减少对正常微生物的影响。

4. 监测耐药性为了及时发现和控制耐药菌株的出现,医院和临床实验室应建立耐药菌监测系统。

通过监测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变化,可以及时调整抗菌药物的使用策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耐药性的发展。

结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患者健康和减少耐药性发展的关键。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循科学的、临床证据支持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正确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对细菌的选择压力和抗药性的发展。

为了实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目标,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和政策措施。

1.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根据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病情和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时要权衡疗效、安全性和费用等因素,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并遵循抗菌药物的谱系分类。

对于常见的感染病,可以采用经验性治疗原则,即根据临床经验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选择。

2.抗菌药物的使用标准: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包括是否有临床明确的感染证据、严格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等。

对于一些常见的感染病,应当依据临床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治疗。

3.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基于明确的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的限制。

禁忌症包括对该抗菌药物过敏、危重患者的治疗、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

4.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剂量的确定和疗程的选择。

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因素进行调整。

疗程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临床情况和病原体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5.抗菌药物的预防和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需要进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对于高危人群和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性的抗菌药物。

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采取综合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卫生和注射器安全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预防抗菌药物滥用和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非常重要。

各国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和教育,建立监测和报告系统,推动医疗机构内部的抗菌药物管理和应用评估,加强溶菌酶、免疫强化药、活菌乳制剂等监管,推动多学科的合作和共识等,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保护公众健康。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引言抗菌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感染疾病的药物,具有重要的医疗价值。

然而,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和滥用,抗菌耐药问题逐渐凸显。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变得尤为重要,以降低耐药性发展风险,并确保患者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本文将详细介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1. 根据指征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第一个基本原则是严格根据临床指征使用。

抗菌药物只能用于确诊或高度怀疑细菌感染的患者,而不能用于病毒感染或其他非细菌感染。

医生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病原学特点来判断是否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并确保在使用之前充分考虑其他可能性。

2.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是合理使用的关键。

医生应了解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谱、药物动力学、药物不良反应等特点。

根据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测试结果,选择对目标病原菌具有高效抗菌活性的药物。

同时,应考虑患者的病情、药物途径、耐药性情况等因素,综合判断并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3. 适当的剂量和疗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包括使用适当的剂量和疗程。

剂量过小可能无法达到抑菌效果,剂量过大则容易导致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医生应根据药物的特性、患者的体重、肝肾功能等因素,合理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

同样,疗程过短可能导致复发或治疗失败,疗程过长则增加了耐药性发展的风险。

医生应根据病情和治疗效果,合理确定抗菌药物的疗程。

4. 避免不必要的使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之一是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少感染疾病是由病毒引起的,抗菌药物对它们没有治疗效果,但却容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展。

因此,在未明确诊断细菌感染之前,应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并采取其他措施来控制症状和促进患者康复,如休息、补充液体等支持治疗。

5. 预防和控制感染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需要重视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通过加强手卫生、消毒、隔离等措施,可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和感染风险,从而减少对抗菌药物的需求。

此外,还需鼓励患者在个人卫生方面的良好习惯,以减少感染的发生。

抗菌药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的使用原则

抗菌药的使用原则《抗菌药的使用原则》随着抗菌药的广泛应用,许多细菌逐渐产生了耐药性,使得治疗感染性疾病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有效使用抗菌药物,保护人类健康和预防耐药性的发展,有必要确立一些使用原则。

1. 合理使用:只有确诊为细菌感染时,才使用抗菌药。

对于病毒性感染、真菌感染或因其他原因引起的炎症等非细菌感染,不应滥用抗菌药物。

2. 选择敏感药物:在确定需要使用抗菌药物时,应首选对致病菌具有杀菌作用的药物。

医生应根据临床实验室检验结果和患者的相关信息,选用对致病菌具有高度敏感性的抗菌药。

3. 恰当剂量:抗菌药的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肾功能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剂量过低可能导致疗效不佳,剂量过高则可能增加不良反应的风险。

4. 合理疗程:抗菌药的疗程应足够长,以确保全部清除致病菌,减少复发和产生耐药菌株的风险。

对于急性感染,一般建议至少使用7-10天。

但对于某些情况,如骨髓移植或心内膜炎等疾病,疗程可能需要更长时间。

5. 避免滥用:抗菌药物不应用于预防感染或非必要情况下。

对于一些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等轻微感染,应鼓励患者使用非抗菌药物或自然疾病克服感染。

6. 多学科合作:医生、药师、微生物学家等不同专业的医护人员应该密切合作,制定最佳的抗菌药物治疗策略。

微生物学实验室的结果和药理学信息可以提供有效的指导,让医生可以更准确地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

7. 监测与评估:监测抗菌药物使用的效果和安全性对于预防耐药性的发展至关重要。

医疗机构应建立系统的监测机制,评估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情况,并针对需要进行改进的地方制定相应的政策。

总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是保护人类健康和应对细菌的耐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

以上原则的遵守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及时治疗细菌感染,减少耐药性的发展,并提高抗生素疗效。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基本原则
一、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首先应尽可能明确诊断再选用药物;临床医生应以细菌学诊断为依据,进行细菌培养与药敏实验,使所选各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临床医生应掌握抗菌药物的抗菌活性、药物动力学特性,适应症和不良反应;病情危急需在药敏实验前用药者,可先根据临床诊断进行经验治疗,待获知药敏实验结果后再依据治疗效果及药敏试验结果,综合考虑是否调整用药,制定个体化的综合给药方案;按照病人的免疫状态与脏器功能,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

二、预防应用抗菌药物时必须目的明确,针对性强,选用对微生物影响小的窄谱抗菌药物;已确诊的病毒感染未合并细菌感染者不用抗菌药物;只能针对某一种或两种最可能的细菌进行预防用药,不能无目的的应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感染;尽量避免局部应用抗菌药物,不常规应用抗菌药物进行膀胱冲洗、眼科、口腔科、耳鼻喉科、皮肤科的局部用药
三、联合应用抗菌药物时应是病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
的需混合感染和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需长程治疗,但病原菌易对某些抗菌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由于药物协同抗菌作用,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3种从而减少其毒性反应。

联合用药时宜选用具有协同或相加抗
菌作用的药物联合,联合用药通常采用2 种药物联合,及3 种
以上药物联合仅适用于个别情况,一般不采用三联以上用药方
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草案)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应用面较广、品种繁多的一大类药物。

一般可分为杀菌剂与抑菌剂两类。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体现在药物品种、剂量、时间、途径、病人、疗程及治疗目标均是适宜的,目的是在有效控制感染的同时,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细菌耐药性,力争防止宿主体内菌群失衡,节约药品资源,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菌药物。

参照国家和军队卫生部门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情况,制定本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一、基本原则1.各单位对抗菌药物的应用应严加管理,制定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管理规定,并定期进行调查分析,纳入医院医疗质量管理。

2.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3.严格控制皮肤、粘膜局部应用抗菌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4.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

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菌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病人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5.对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

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菌药物应用。

6.在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病人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案。

7.抗菌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可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更替。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

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1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12.在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影响。

13.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病人,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对较长时间使用抗菌药物的病人,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14.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菌药物(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15.加强抗菌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16.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17.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需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耐(去甲)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有条件者应开展细菌产生的超广谱酶、Ⅰ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

18.各医疗单位应根据当地和本单位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菌药物品种应用情况,进行抗菌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包括限用、暂停用及轮换等有计划性的保护措施。

19.抗菌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20.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二、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原则(一)抗菌药物分线原则1.第一线药物: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价格合理、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2.第二线药物:疗效好、但毒副反应相对较大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应控制使用。

3.第三线药物:疗效好、价格昂贵或近期研制出的保留抗菌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二)抗菌药物分线使用管理1.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同意后方可使用。

2.根据病人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使用。

3.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1)感染病情严重者如:①败血症、感染性休克;②中枢神经系统感染;③经心肺复苏存活之病人;④脏器穿孔者;⑤感染性心内膜炎;⑥严重的蜂窝组织炎;⑦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2)免疫状态低下病人发生感染时,包括:①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②接受抗癌化学疗法;③WBC<1×109/L或中性粒细胞<0.5×109/L;④艾滋病病人。

(三)抗菌药物使用分线见表1。

三、抗菌药物预防性使用原则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需充分考虑感染发生的可能性、预防用药的效果、耐药菌的产生、二重感染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药物价格以及病人的易感性等多种因素,再决定是否应用。

(一)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原则1.综合病征的预防用药指征:对涉及各科病人出现的昏迷、中性粒细胞减少、免疫缺陷等情况应用抗菌药物并无效果,相反可能招致菌群失调及耐药菌株产生。

因此,只有在以下情况才能酌情应用,见表2。

2.常见疾病的预防用药见表3。

3.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围手术期用药必须根据手术部位、可能致病菌、手术污染程度、手术创伤程度、手术持续时间、抗菌药物的抗菌谱及半衰期等综合因素,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其预防用药原则:(1)清洁的手术:大致可分甲、乙两类。

甲类:如疝气、精索静脉曲张等,原则上一般不用抗菌药物,如需使用,可术前使用一个剂量。

介入治疗术中有关抗菌药物应用亦可按此类处理。

乙类:如人工关节、心脏、胸部、骨、关节等手术,尽量缩短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以第一线抗菌药物为主。

糖尿病或免疫功能低下等情况行介入治疗时可按此类处理。

(2)清洁但易受污染的手术。

手术视野洁净但术中易受污染,如胃、肠、肺、妇科、耳鼻喉科、产科、口腔、颌面外科等手术,原则上使用抗菌药物不超过48小时。

(3)污染的手术。

对开放性创伤、烧伤疤痕、皮肤移植等已污染的手术,围手术期可依病情发展按抗菌药物使用原则用药,一般术后用药为48~72小时,药物选用按治疗用药方案进行。

(4)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的疗程越短越好。

于术前0.5~1小时内或麻醉开始时静脉给药,手术超过3小时时可加用一次。

术后按上述原则用药。

(5)预防性应用的抗菌药物应具备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给药方便、价格低廉等特点。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2.预防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止一、二种细菌引起的感染,不能无目的地联合选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3.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尽量不用抗菌药物。

4.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技巧、消毒隔离、病人营养支持、心理、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

5.消化道局部去污染选药条件:口服不吸收;肠道浓度高,且受肠内容物影响小;对致病菌及易移位的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真菌有强大杀菌作用。

四、抗菌药物的联合治疗原则联合应用抗菌药物适用于下列情况,且以二联为宜,一般宜采用广谱+窄谱的联用方式。

1.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4.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多重耐药菌株感染。

5.联合用药能够使毒性较大药物的剂量减小。

6.需长期用药并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如结核病。

五、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原则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直接关系到病人的治疗效果,因此十分重要,需认真对待。

1.须熟悉和掌握常用抗菌药物的天然耐药谱;了解本地区与本单位重要的流行病资料,如多重耐药菌分离率[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革兰阴性菌(ESBL)、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高耐氨基糖苷类肠球菌(HLAR)],常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水平;熟悉针对病原菌的抗菌治疗,了解国内外抗菌药物的动态,避免选用细菌耐药性高的抗菌药物。

2.在给病人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前,应力争采集标本送病原学检查及药敏试验,以期获得用药的科学依据。

一旦获得药敏试验结果,应及时针对性地进行用药方案调整。

3.在经验治疗前应尽快判断感染性质,对轻型的社区获得性感染可选用一般抗菌药物。

对医院感染或严重感染应尽快判断可能的感染病原菌及其耐药性,选用杀菌作用强的抗菌药物。

4.掌握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特性及理化性质、临床用药具体要求等,作为制定抗菌药物经验给药方案的依据。

5.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用药可参考表4。

六、特殊情况下抗菌药物使用注意事项(一)肾功能不全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1.肾功能不全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抗菌药物对肾脏毒性的大小;病人肾功能损害程度;肾功能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对药物清除的影响等。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表5。

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推荐剂量见表6。

2.肾功能不全病人抗菌药物给药剂量、给药间隔的调整估计法:若抗菌药物绝大部分通过肾脏消除,其维持剂量可通过下表进行估算。

附表肾功能减退时给药剂量的估计(二)肝功能不全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肝功能不全病人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肝功能不全病人使用此类抗菌药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等。

目前还不能根据肝功能状态对抗菌药物的给药剂量做出较准确调整。

肝功能不全病人抗菌药物品种选择见表7。

(三)新生儿选择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新生儿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新生儿迅速变化的病生理状态;新生儿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特点,如肝脏代谢功能和肾脏排泄功能的不完备、药物表观分布容积与成人的差异等;抗菌药物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新生儿不宜肌内给药。

新生儿应避免使用或慎用的抗菌药物见表8。

(四)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的注意事项妊娠期选择抗菌药物时,除应考虑抗感染治疗的一般原则外,还应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妊娠期妇女药代动力学变化等因素,妊娠期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用药,选择其风险/效果之比最小的药物;在必须用药时,要告知病人继续妊娠可能引起的风险。

常用抗菌药物对妊娠的影响目前尚无明确的分类,美国FDA将部分抗菌药物对妊娠的影响(按其危险性)分为5类,具体分类情况见表9。

妊娠期抗菌药物选用见表10。

(五)哺乳期妇女给予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是否必须使用抗菌药物;使用最安全的药物;调整用药与哺乳时间,如哺乳结束后立即用药,或在婴儿较长睡眠前用药,将婴儿可能接触药物的量降至最低。

哺乳期妇女禁忌使用的药物有氯霉素、异烟肼、呋喃妥因、甲硝唑、替硝唑、氟喹诺酮类等。

抗菌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见表11。

(六)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的注意事项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时,必须根据感染程度、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以及药品不良反应等具体情况,结合老年人的特点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尽量使用不良反应小的杀菌药物,并依据肾功能(肾清除率)调整用药剂量及给药间隔时间,以便达到安全、有效的使用抗菌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