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论语》季⽒篇第⼗六: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原⽂】16.1 季⽒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季⽒将有事于颛臾。
"孔⼦⽈:“求!⽆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王,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也。
何以伐为?''季⽒准备攻打颛臾。
冉有、⼦路去拜见孔⼦,说:“季⽒准备对颛臾⽤兵了。
”孔⼦说:“冉求!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以前先王让它主持东蒙⼭的祭祀,⽽且它在鲁国的疆域之内,是国家的⾂属,为什么要攻打它呢?”陈⼒就列(陈,陈列,这⾥冉有⽈:“夫⼦欲之,吾⼆⾂者皆不欲也。
"孔⼦⽈:“求!周任有⾔⽈。
陈⼒就列(是施展的意思。
就,⾛向,这⾥是担任的意思。
列,位,职务。
指能贡献才⼒的,就担任相应的官职。
),不能者⽌。
'危⽽不持,颠⽽不扶,则将焉⽤彼相矣?且尔⾔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说:“季孙⼤夫想去攻打,我们两⼈都不同意。
”孔⼦说:“冉求!周任说过:‘根据⾃⼰的才⼒去担任职务,不能胜任的就辞职不⼲。
’盲⼈遇到了危险不去扶持,跌倒了不去搀扶,那还⽤辅助的⼈⼲什么呢?⽽且你的话说错了。
⽼虎、犀⽜从笼⼦⾥跑出来,龟甲和美⽟在匣⼦⾥被毁坏了,是谁的过错呢?”冉有⽈:“今夫颛臾,固⽽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孙忧。
"孔⼦⽈:“求!君⼦疾夫舍⽈欲之⽽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患不均,不患贫⽽患不安(10)。
冉有说:“现在颛臾,城墙坚固,⽽且离季⽒的采⾢费地很近。
现在不攻占它,将来⼀定会成为⼦孙的祸患。
”孔⼦说:“冉求!君⼦痛恨那些不说⾃⼰想那样做却⼀定要另找借⼝的⼈。
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夫,不怕贫穷⽽怕财富不均;不怕⼈⼝少⽽怕不安定。
盖均⽆贫,和⽆寡,安⽆倾。
夫如是,故远⼈不服,则修⽂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远⼈不服,⽽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不能守也;⽽谋动⼲⼽于邦内。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篇章,记录了孔子对季氏将要攻打颛臾这一事件的看法和评论。
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梳理。
一、背景知识季氏是鲁国权臣,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
季氏想要攻打颛臾,扩充自己的势力范围。
孔子对此表示强烈反对,并通过与弟子冉有、季路的对话,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道德观念。
二、重点字词1、“无乃尔是过与”中的“无乃……与”,是一种固定句式,相当于“恐怕……吧”。
2、“是”,在这里作指示代词,指代“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
3、“陈力就列,不能者止”中的“陈力”,意思是施展才能;“就列”,指担任职务。
4、“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中的“危”,指不稳定,危险;“颠”,指跌倒;“相”,指辅助盲人走路的人。
5、“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中的“兕”,是一种独角犀;“柙”,指关猛兽的笼子;“椟”,指匣子。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中的“疾”,意思是痛恨;“辞”,指借口。
三、孔子的观点1、孔子认为,季氏攻打颛臾是没有道理的,因为颛臾是鲁国的附属国,且一直对鲁国忠心耿耿,没有过错。
2、孔子强调,作为臣子,冉有和季路应该阻止季氏的这种不义之举,如果不能阻止,就是失职。
3、孔子指出,国家的稳定在于“均”和“安”,即财富分配公平,人民安居乐业。
如果季氏通过战争来扩张,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四、论证方法1、孔子在文中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
如“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将季氏比作虎兕,将冉有、季路比作看守柙椟之人,形象地指出他们对季氏的错误行为负有责任。
2、还使用了引用论证,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通过引用周任的话,增强了自己观点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五、文章主旨这篇文章反映了孔子反对战争、主张仁政、强调君臣责任和社会和谐的政治思想。
同时,也表现了孔子对弟子的教育和批评,希望他们能够坚守道义,为国家和人民谋福祉。
六、现实意义1、在当今社会,我们依然要反对不义之战,倡导和平解决争端,通过对话和协商来解决矛盾。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论语·季氏》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十六·一] 季氏将伐颛臾①。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②?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⑤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⑥有言曰:'陈力就列⑦,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⑧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⑨,龟玉毁于椟中⑩,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⑪。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⑫。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⑬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⑭也。
”[十六·二]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⑮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⑯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十六·三]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⑰矣,政逮于大夫四世⑱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⑲矣。
”[十六·四] 孔子曰:“益者三友⑳,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㉑,友善柔㉒,友便佞㉓,损矣。
”[十六·五]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㉔,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㉕,乐宴乐,损矣。
”[十六·六]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㉖: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㉗。
”[十六·七]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㉘。
”[十六·八]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㉙,畏圣人之言。
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论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原文及解读【导语】:季氏第十六共十四章 16.1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
《论语》季氏篇原文及翻译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季氏将伐颛臾》知识梳理(详细版)
《季氏将伐颛臾》【先秦】孔子及弟子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
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
两人都为孔子弟子。
见:谒见。
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
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
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
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
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
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先王:指周之先王。
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
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
主:主管祭祀的人。
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
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季氏将伐颛臾》选自《论语;季氏》篇,文中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张:“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及治国策略:“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是如何呢?本文是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翻译及注释资料,仅供参考。
季氏将伐颛臾出处:《论语译注;季氏》季氏将伐颛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zhu ān)臾(yú)。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àng)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 季氏将伐颛臾文言文注释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
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
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
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
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
冉有,名求,字子有。
论语16季氏篇及翻译
16季氏篇及翻译作者:佚名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中英文版第十六章季氏篇1
《论语》中英文版第十六章季氏篇1《论语》中英文版《论语》第十六章季氏篇季氏篇第十六(共十四节)第十六章季氏篇(1)季氏將伐顓臾。
冉有、季路見於孔子曰:“季氏將有事於顓臾。
”孔子曰:“求!無乃爾是過與?夫顓臾,昔者先王以為東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陳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將焉用彼相矣?且爾言過矣。
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冉有曰:“今夫顓臾,固而近於費。
今不取,後世必為子孫憂。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為之辭。
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
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
既來之,則安之。
今由與求也,相夫子,遠人不服而不能來也;邦分崩離析而不能守也。
而謀動干戈於邦內。
吾恐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
”The head of the Ji family was going to attack Zhuan Yu.Ran You andJi Lu had an interview with Confucius,and said,"Our chief,Ji, is going to commence operations against Zhuan Yu."Confucius said, "Qiu,is it not you who are in fault here?Now,in regard to Zhuan Yu,long ago,a former king appointed its ruler to preside over the sacrifices to the eastern Mang;moreover,it is in the midst of the territory of our state;and its ruler is a minister in 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sovereign-What has your chief to do with attacking it?"Ran You said,"Our master wishes the thing;neither of us two ministers wishes it."Confucius said,"Qiu,there are the words of Zhou Ren,'When he can put forth his ability,he takes his place in the ranks of office;when he finds himself unable to do so,he retires from it.How can he be used as a guide to a blind man,who does not support him when tottering,nor raise him up when fallen?'And further,you speak wrongly.When a tiger or rhinoceros escapes from his cage; when a tortoise or piece of jade is injured in its repository-whose is the fault?"Ran You said,"But at present,Zhuan Yu is strong and near to Fei;if our chief do not now take it,it will hereafter be a sorrow to his descendants."Confucius said."Qiu,the superior man hates those declining to say'I want such and such a thing,' and framing explanations for their conduct.I have heard that rulers of states and chiefs of families are not troubled lest their people should be few,but are troubled lest they should not keep their several places;that they are not troubled with fears of poverty,but are troubled with fears of a want of contented repose among the people in their several places.For when the people keep their several places,there will be no poverty;when harmony prevails,there will be no scarcity of people;and when there is such a contented repose,there will be no rebellious upsettings.So it is.Therefore,if remoter people are not submissive,all the influences of civil culture and virtue are to be cultivated to attract them to be so;and when they have been so attracted,they must be made contented and tranquil.Now,here are you,You and Qiu, assisting your chief.Remoter people are not submissive,and,with your help,he cannot attract them to him.In his own territory there are divisions and downfalls,leavings and separations,and,with your help,he cannot preserve it.And yet he is planning these hostile movements within the state.I am afraid that the sorrow of the Ji Sun family will not be on account of Zhuan Yu,but will be found within the screen of their own court."【原文】季氏将伐颛臾①。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1.季氏将伐颛臾篇1。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2.季氏将伐颛臾篇2教学目的1.继续学习和积累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2.了解孔子主张仁政、实行礼治的政治观点。
教学设想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字词句的掌握和课文的脉络层次,难点在于对孔子政治主张出发点的理解。
学生学习本文时,只有先扫清文字障碍,才能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鉴于此种情况,本文的教学设想如下:1.课前安排预习,借助注释,细读课文一遍,结合书后练习中的问题,再读课文,并试作口头翻译。
2.结合预习,采用点拨法,理解词句。
掌握应知应会的词语,疏通文意,理清文章的思路。
至于人物分析则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点到为止,不宜多作分析。
3.在学生理清课文层次的基础上,反复朗读,促进学生熟读课文直至能背诵全篇。
4.比较《季氏将伐颛臾》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两篇文章,体会孔子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及弟子言行的书,是关于儒家思想的最重要的著作。
在初中教材中的《〈论语〉六则》一课里,我们学习了孔子“温故知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著名的教育思想。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本篇史料价值很高,内容涉及孔子的政治思想、教育思想、天命思想、道德修养思想等。
【原文】16.1季氏将伐颛〔zhuān〕臾。
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城邦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那么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
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那么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那么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译文】季氏要去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来见孔子说:“季氏对颛臾将有战事发生。
〞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是你的过错吗?颛臾,过去的先王让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而且就在鲁国境内,是国家的重要臣属。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冉有说:“是季氏想这样做,我们两人都不想这样做。
〞孔子说:“冉求,周任有句话说:‘尽自己的能力担任职务,如果不能胜任,就辞职不干。
’别人遇到危险你不护持,别人跌倒你不伸手搀扶,那还用你做助手干什么?况且你说的话就是不对,老虎、犀牛从笼子里跑出来,龟甲、美玉在盒子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呢?〞冉有说:“现在的颛臾,城墙巩固而且接近季氏的封地费城,现在不去占领,一定会给子孙后代留下忧患。
〞孔子说:“冉求,君子很讨厌不肯说自己贪得无厌,反而强词夺理为自己辩护的人。
我听说,一个国家不怕少就怕不平均,不怕贫困就怕不安定。
《季氏将伐颛臾》精品
孔子反对战争和侵略,主张和平稳定。社会治理中,应该 注重维护社会稳定和和平发展,化解矛盾和冲突,促进社 会和谐。
强化法治精神
孔子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强调了仁爱和礼制的重要性, 但同时也尊重法律和法治。社会治理中,应该注重强化法 KS
文章结构严谨,语言简练,寓意 深远,具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价值。
现代解读
社会公正
在现代社会,人们重新审视《季氏将伐颛臾 》中的思想,提倡社会公正和平等,反对贫 富差距和社会不公。
全球化视角
从全球化的视角看,《季氏将伐颛臾》所强调的“ 和”的理念对于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具有重要的启 示意义。
环境保护
孔子在文中提出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对 于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 示作用。
04 《季氏将伐颛臾》的争议 与探讨
关于战争的争议
战争的正义性
有人认为,季氏攻打颛臾是出于扩张领土和增强 实力的目的,这种战争缺乏正义性。
战争对平民的影响
有人指出,战争往往给平民带来无尽的痛苦和牺 牲,季氏伐颛臾可能会使许多无辜平民受苦。
战争与道德的冲突
有人认为,孔子主张仁爱和礼义,而战争往往与 这些道德观念相冲突。
政治智慧
孔子在文中提出的政治主张和智慧 ,如“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等,对后世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提供 了宝贵的启示。
历史评价
01
儒家经典
作为《论语》中的一篇,被历代 儒家奉为经典,成为研究和传播 儒家思想的重要文献。
02
03
思想家关注
文学价值
历史上众多思想家、政治家都曾 引用或提及《季氏将伐颛臾》, 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孔子反对攻打颛臾的理由
孔子认为攻打颛臾是破坏礼乐制度的行为,并且季氏无权攻打颛臾,只有天子才有权发动战争。此外,颛臾是鲁国的 附庸国,攻打颛臾会给鲁国带来不良影响。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
《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季氏将伐颛臾》文章教案设计及反思(通用5篇)在现在的社会生活中,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反思是思考过去的事情,从中总结经验教训。
那要怎么写好反思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设计及反思篇1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熟练阅读先秦经典文本的基本素养2.理解孔子经世济民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3.学习有针对性并且艺术地阐明自己观点的方法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揣摩语言是学习的重点,论说的穿透力和感染力都是由语言的力量传递的,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多种多样的语言活动方式,品味语言,揣摩深意体会孔子的政治抱负和社会理想是学习的难点,要使学生“入得其里”,在对话推进过程中细细品味内涵,还要使学生“出得其外”,将孔子的思想精华放在整个儒家文化的大背景中来读解三、教学策略1.朗读涵泳2.辨词积累3.语感品析4.活动感悟四、教学流程1.导入《季氏将伐颛臾》短短250字,字字珠玑,简洁动人,好文不厌百回读我想和同学们一起朗读全文,初步感受、理解文章内涵【说明】本文充满先秦散文独特的气韵和魅力,值得一读再读在朗读过程中,要关注学生对句读节律的处理2.基础的厘清你觉得哪些字词和句式,是这篇文言文里需要我们重点去掌握的?【说明】疏通字词和句式是走进文本,进行学习性阅读的第一步本文的语言表现形式多样,值得细细推敲3.任务型朗读再次朗读全文,揣摩文体特征【说明】《季氏将伐颛臾》属于对话体文章,这在学生的学习认知中属于一个空白点,教师需要在这里给力,填补知识空缺4.梳理全文核心话题全文话题概括起来只有一个字:伐《季氏将伐颛臾》就是以“伐”作为话题的对话体议论文【说明】将本文的内容和形式统一在一句话之内5.穿插孔门轶事(1)孔子弟子三千,得意门生七十二人这七十二人之中,还有“四最”颜渊(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子贡是孔子最富有的学生,冉有是孔子最善战的学生,子路是孔子最可爱的学生(2)“伐”就是孔子和这“四最”之二冉有、子路一起探讨的一个话题(3)孔子的形象孔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是百折不挠的跋涉者,是循循善诱的良师,是礼仪大师【说明】将孔子及其学生的轶事作一次穿插,能让学生明确和孔子在谈论“伐”这个话题的是孔子的优秀学生他们在孔子心中有着一定的地位,可是他们的思想境界与孔子的还存在着这样的落差,可见孔子思想在当时的困难、逼仄的境地结合孔子具体的生平事迹,对孔子形象进行补充介绍,能够让孔子走下圣坛,让学生可以接住伟大人物的思想之臂。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精选13篇〕《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篇1教学目的:(1) 在熟读课文的根底上翻译全文。
(2) 在理解内容的根底上指导背诵。
(3) 通过分析^p “仁”在这篇文章中的详细表达,对学生进展相应的思想教育。
(4) 分析^p 文中冉有、孔子的语言特点。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翻译全文、理解内容、指导背诵、分析^p 人物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仁”在文中的详细表达。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首先请同学们看屏幕(屏幕上显示一段文字,见老师语),“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从2500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摘自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集会上的宣言。
”请同学们注意这那么宣言,这句话是一个外国人说的,一个外国人如此崇拜中国的孔夫子到底为什么?孔子的智慧到底是什么?所有问题的答案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提出了以“仁”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板书:仁)。
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课文,请大家借助这篇课文进一步理解孔子的“仁”(板书:《季氏将伐颛臾》《论语》)。
二、初步感知:文言文的朗读有三条标准,即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出感情。
下面,我请三个同学分别朗读课文的三个段落,请其他同学听他们的读音、听他们的句读、听他们读的是否有感情。
找三个同学朗读课文,之后难点句子请会读的学生带着读,之后,自读全文,之后女生读一二两段,男生读第三段,之后,男女生一起读。
三、文本解读:1、解决翻译学生将之前翻译时的难点进展提问。
这节课,预设学生的主要问题有:(1)“无乃而是过与?”中的“是”怎样理解?(2)“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怎样对译,分别是什么句式?(3)注解15中的译文选择第一个还是第二个?(第一个为直译,第二个为意译)(4)“既来之,那么安之”与现代汉语中的“既来之,那么安之”意思一样吗?(5)第三段中“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中的“盖”,字典上有八个解释,能排除①②③④⑧,剩下的⑤⑥⑦到底应该选哪个?在学生没有问题后,老师提出一个问题“不患寡而患不均”中的“寡”指东西少,“和无寡”中的“寡”指人少,而字典上只解释说“少”,请问,“寡”到底指什么?质疑完毕后,分别找三个同学分别翻译课文的三段,再订正译文中的错误。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季氏篇》原文、注释及译文
2023年最新整理《论语.季氏篇》原文、注释及译文《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
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季氏篇》。
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注释】(1)颛臾:音zhuānyú,鲁国的附属国,在今山东省费县西。
(2)有事:指有军事行动,用兵作战。
(3)东蒙主:东蒙,蒙山。
主,主持祭祀的人。
(4)周任:人名,周代史官。
(5)陈力就列:陈力,发挥能力,按才力担任适当的职务。
(6)相:搀扶盲人的人叫相,这里是辅助的意思。
(7)兕:音sì。
雌性犀牛。
(8)柙:音xiá,用以关押野兽的木笼。
(9)椟:音dú,匣子。
(10)费:季氏的采邑。
(11)贫、寡:可能有错误,应为寡、贫。
(12)萧墙:照壁屏风。
指宫廷之内。
【译文】季氏将要讨伐颛臾。
冉有、子路去见孔子说:“季氏快要攻打颛臾了。
国学宝典《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翻译
国学宝典《论语》:季氏第十六原文翻译季氏第十六【原文】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何以伐为?”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禄之去公室五世矣,政逮于大夫四世矣,故夫三桓之子孙微矣。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
”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来说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来说谓之瞽。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
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
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点《季氏将伐颛臾》是选自《论语》中的一篇散文,文中记述了孔子和冉有的一场对话,集中讨论鲁国贵族季氏企图发动战争,攻打小国颛臾的问题,明确表达孔子反对武力征伐,主张“仁者爱人”的思想。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语文季氏将伐颛臾知识通假字无乃尔是过与:“与”同“欤”,句末语气词,表猜测(猜度)。
古今异义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以为: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可译为“把它作为”;今义:认为)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有事:古义:用兵;今义:泛指有事情。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不能:古义:没有能力;今义:办不到。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国:古义:邦国;今义:国家;家:古义:诸侯的封地;今义:家庭)词类活用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来:使动用法,使┅┅来)既来之,则安之。
(安,使动用法,使┅┅安定)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来:使动用法,使┅┅来)成语积累既来之,则安之: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本指招来远人,并加以安抚。
后指已经来了,就应该安下心来多用于劝慰别人。
祸起萧墙:语出《季氏将伐颛臾》。
谓祸患起于内部。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比喻祸乱产生于内部。
也作“祸发萧墙”“萧墙祸起”分崩离析:崩:倒塌;析:分开。
崩塌解体,四分五裂。
形容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
句式特点1、宾语前置“求!无乃尔是过与?(古汉语中以“是”为标志的宾语前置句,“尔是过”“过尔”,责备你)何以伐为?(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作介词前置宾语句,“何以”即“以何”)2、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季氏将有事于颛(zhuān)臾(yú)(“于颛臾”做动词“有事”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虎兕(sì)出于柙(xiá),龟玉毁于椟(dú)中(“于柙”“于椟”做动词“出”、“毁”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于费”做动词“近”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做动词“谋动干戈”的补语,翻译时应放到动词的前边,译作状语)3、固定句式无乃尔是过与?(无乃┅┅与,表示推测语气,即“恐怕『该不会,莫不是』┅┅吧”;译为“恐怕应该责备你吧?”)何以伐为?(何┅┅为,表示反问语气,即“为什么┅┅呢?”译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又如“何以见放为?;夫子何命焉为?”)4.“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比喻?将季氏比作虎兕,颛臾比作龟玉,季氏讨伐颛臾就好比虎兕从笼子里出来伤人,颛臾被攻灭,就好比龟玉在匣中被毁,会造成严重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起学《论语》16.1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一起学《论语》16.1
季氏篇——季氏将伐颛臾(下)
接上篇。
【原文3】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白话】
孔子说:“冉求,正人君子厌恶那种不说自己贪求其利却一定要找借口的人。
我听说:诸侯卿大夫,不担心人少却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财少却担心不安定。
因为分配均就不会贫困,和睦团结就不会人少,安定了就不会倾覆。
只有像这样,当远方之人不归服时,就应该修养文德使之主动来归服。
已经来了,就该让他们安下心。
现在子路和冉求辅佐季氏大夫,远方之人不归服却不能招来之,国家分崩离析却不能守护之,反而谋划在国内发动战争。
我担心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却在朝廷上啊。
”
【释词】
疾:厌恶。
舍曰欲之:舍,舍弃。
欲之,贪其利,想占有颛臾。
为之辞:找借口。
唐文治:“舍欲利之说,而更作巧辞,天下贪者往往如此,所谓借端以借口也,故君子疾之。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寡指民少,贫指财乏;均指各得其分,分配均;安指上下相安。
朱子:“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
”包咸:“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
”李光地:“与其不均宁寡,与其不安宁贫也。
”
按:《群经平议》等依《春秋繁露》认为此两句当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然而定州汉简写作“不患贫而患不安”,与今本同,故而从今本即可。
和无寡:既均平,则上下和协,民皆思归也。
安无倾:倾,倒、倒塌。
周宗建:“无倾句极重,正为后萧墙之变张本。
要隐隐关切下意看,故此处无倾全是无内变意。
”
文德:文治之德,区别于征伐武事。
《周语》:“有不祭,则修意;有不祀,则修言;有不享,则修文;有不贡,则修名;有不王,则修德。
序成而有不至,则修刑。
于是乎有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让不贡,告不王;于是乎有刑罚之辟,有攻伐之兵,有征讨之备,有威让之令,有文告之辞;布令陈辞而又不至,则又增于德,无勤民于远。
是以近无不听,远无不服。
”
来之:修文德使之来。
来,招来之、使之来。
“来”亦可直接看作归附。
按:远人当修德使之来,何况颛臾乎?朱子:“内治修,然后远人服。
有不服,则修德以来之,亦不当勤兵于远。
”
安之:施以养教之术,使之各得其所、各遂其生。
分崩离析:分,民有异心;崩,民欲去;离析,不可复合。
阎若璩:“四分公室,季氏取二,孟孙、叔孙各一。
此时赋用益繁,诛求无已,上下相猜,将不能守其邦也。
”
干戈:指战争。
周宗建:“谋动干戈句,盖指出萧墙之变所由根也。
”
萧墙之内:指朝廷之上。
朱子:“言不均不和,内变将作。
”《读训》:“所谓‘萧墙之内’者言鲁国朝廷之内也。
”钱穆:“臣朝君在萧墙之内,此指哀公言。
”按:季氏贪远利而忽近防,上下离心,内乱将作,何暇远及?
【本节精义】
程石泉曰:孔子历言治国之道在“均”,在“和”,在“安”。
朱子曰:是时季氏据国,而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
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
《论语注疏》曰: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小大安宁,不倾危矣。
政教均平,又须上下
和睦,然后国富民多,而社稷不倾危也。
孔子,圣人,有先见之明。
《四书解义》曰:孔子因冉有之饰辞,既喻之以理,又晓之以祸福也。
今季氏伐颛臾,是其欲之也。
夫季氏之患,亦特患寡与贫耳。
惟均与和,则未有不安者。
夫为国而至无贫、无寡、无倾,则内治既修,外患自息,近者悦而远者自服矣。
设有不服,亦不必劳师动众,但当修其文德,广布教化,以怀来之,使之相安则已耳。
刘沅曰:远者不能来,近者不能守,而反谋动干戈于邦内,是(季氏)自启祸端。
东溪刘氏曰:均则无贫,不必利颛臾之有以为己富也;和则无寡,不必兼颛臾之土地人民以为己益也;安则无倾,不必去颛臾以忧子孙之不支也。
周宗建曰:无贫、无寡以至于无倾,此国家久安长治之福,而要非可以不均、不和致也。
陈祥道曰:政之不均而患民寡,民之不安而患国贫,非知本也。
孟子言地利不如人和,又言货财不聚非国害,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是故患在民之不安,而不在国贫也。
然均则得民财,故无贫;和则得民心,故无寡;安则其本固,故无倾。
孟子言“得道者多助”,此和无寡也;《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此安无倾也。
戴溪曰:既说近费,便是要广费地,此其真情也。
圣人却不甚责子路,盖辅成季氏之恶者大抵多是冉有。
故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又曰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圣人逆知三桓之子孙微矣,故曰季孙之忧在萧墙之内也。
江谦曰:远人不服,而修文德以来之,此正本清源之化。
若弃文德,而黩武功,近人不服,况远人乎?故国家之忧,不在远人,而在萧墙之内也。
【附录】
《论语读训》曰:邾原为鲁之附庸,以鲁之贪欲侵暴,故世为鲁仇,今则欲加罪于颛臾。
郑康成曰:萧之言肃也。
墙,谓屏也。
君臣相见之礼,至屏而加肃敬焉,是以谓之萧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