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传统文化经典习题精编(甲)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代传统文化测试30题

高考语文复习之古代传统文化测试30题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雉指的是城墙,在此指城墙的高度。

雉指的是古代计算城墙面积的单位,长三丈高一丈为一雉。

B.”缮甲兵”,缮有修补,保养,抄写之意。

在此文是保养盔甲兵器的意思。

C.诗:文学体栽的一种,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语言反映生活,抒发情感,但在此是《诗经》的简称。

D.《左传》为编年体史书,此文属于一篇完整而优美的记事散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代的学校有“庠”“序”之称。

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太学之名始于西周。

B.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进士是通过最初一级朝廷考试者,意为可进授爵位之人。

C.陛下是对帝王的尊称,可译为“您”。

陛下的“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

D.降级授予官职,贬谪官员,不限降低几级,称责授。

其它降级授官的词语还有左迁、迁谪等。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又称“表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不管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比部,魏晋时设,为尚书列曹之一,尚书、门下、内史三省是隋唐时的中枢权力机构。

D.勤王,指君主制国家中君王有难,而臣下起兵救援,称为“勤王”是因为夏商周时只天子称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诸侯。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死了叫“薨”。

后世有封爵的大官死了也可以叫“薨”。

B、汉代的国家中枢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组成,称“三公”。

其中御史大夫总管行政。

C、“顿首”是古代的一种礼节,即拜跪于地,引头至地,头顿地再举起。

D、“乞骸骨”就是官员自请退职,字面意思就是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高中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高中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

高中传统文化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D. 印刷术答案:ABCD2. 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中,“四书”指的是以下哪四部著作?A. 《大学》B. 《中庸》C. 《论语》D. 《孟子》答案:ABCD3. 下列哪位诗人被誉为“诗圣”?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白居易答案:B4. 中国传统戏曲中,京剧的“四大名旦”不包括以下哪位?A. 梅兰芳B. 程砚秋C. 尚小云D. 周信芳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中国传统节日?A. 春节B. 端午节C. 圣诞节D. 中秋节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国古代的“六艺”指的是礼、乐、射、御、书、______。

答案:数2. 我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位于今天的______省。

答案:四川3. 中国古代的“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她的别称是______。

答案:明妃4. 我国古代的科举制度中,最高级别的考试是______。

答案:殿试5. 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包括《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和______。

答案:《三国演义》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孔子的教育理念。

答案:孔子的教育理念强调“仁”与“礼”,主张“因材施教”,重视个人品德的修养,倡导“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 描述一下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答案: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域、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之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主要通过陆路和海路两条线路,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3. 阐述一下中国传统节日春节的习俗。

答案: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习俗包括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守岁等,象征着辞旧迎新和家庭团聚。

四、论述题(每题30分,共30分)1. 论述中国古代文学中“诗经”的艺术特色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答案:《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语言的朴实自然、情感的真挚深沉以及形式的多样。

传统文化高考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高考试题及答案

传统文化高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以下哪个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A. 《西游记》B. 《哈利·波特》C. 《鲁滨逊漂流记》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答案:A2. 以下哪位古代文人是南宋时期的书法家、文学家?A. 杜甫B. 王安石C. 曾巩D. 鲁迅答案:C3. 以下哪种书法字体叫做“行书”?A. 楷书B. 草书D. 隶书答案:A4. 以下哪位诗人是唐代的代表性人物?A. 李白B. 苏轼C. 白居易D. 辛弃疾答案:A5. 《红楼梦》是哪位作家的代表作?A. 曹雪芹B. 施耐庵C. 吴承恩D. 于谦答案:A6. 以下哪位历史人物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A. 孙中山C. 孙武D. 孙杨答案:C7. 以下哪种乐器是中国的传统乐器?A. 小提琴B. 钢琴C. 古筝D. 吉他答案:C8. 以下哪位人物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A. 王昭君B. 赵飞燕C. 西施D. 潘金莲答案:C9. 以下哪个节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B. 感恩节C. 中秋节D. 情人节答案:C10. 以下哪本书是中国古代的医学经典?A. 《本草纲目》B. 《红楼梦》C. 《水浒传》D. 《笑傲江湖》答案:A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请简述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方式及其对传统文化的贡献。

答案:中国古代文人以知识分子身份出现,他们通常从事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的创作。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古代文人注重修身养性、追求道德美和审美美,并且以才学和品德来衡量一个人的优劣。

文人通过其作品,传播和保护中国传统文化,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的文学、艺术和哲学作品。

2. 请简要介绍中国传统音乐的特点及其在现代社会的传承方式。

答案:中国传统音乐强调“文人雅趣”,注重表达情感、塑造意境,具有独特的旋律、音色和节奏。

它常常通过乐器演奏,传达人们对大自然、生活和情感的感悟。

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音乐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

除了传统的演奏和表演形式,现代的音乐教育和媒体也在推广传统音乐,使更多的人可以接触和欣赏到中国传统音乐的魅力。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及参考答案1.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2.对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书乞骸骨: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B.遂通五经,贯六艺: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六艺,就是指礼、乐、射、御、书、数六种学问和技能。

C.举孝廉不行: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的人称为“孝廉”。

D.天子射上林中:上林,即上林苑,皇帝游猎的场所,在长安西,周围三百里。

西汉司马相如曾作《上林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

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B.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C.除,一般指免去旧职且不授予新职。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D.擢,既由选拔而提升。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

4.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孟德,即曹操,“孟德”是他的字。

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B.号,又称别号、表号。

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尊敬。

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

C.在古代,人们常用晦、望、既望、朔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

农历每月第一天叫晦,月中叫望,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朔。

高考语文文化常精选精练300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精选精练300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文化常精选精练300题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倒塌,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40题(含详解答案).doc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

“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

“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

《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 “望帝托心” “沧海泣珠” “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

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

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

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轲: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

高中语文 3.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

高中语文 3.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规范训练 苏教版必修3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妥.(tuǒ)善捉摸.(mō) 昙.(tán)花一现B.媲.(pì)美咀.(jǔ)嚼褒.(bǎo)贬不一C.烙.(luò)印自戕.(qiānɡ) 一蹴.(cù)而就D.攻讦.(jié) 束缚.(fú) 有史可稽.(jī)解析B项,褒bāo;C项,烙lào;D项,缚fù。

答案 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威慑诀裂消声匿迹禁忌B.蜂蜜筛选与时具进沮咒C.明辨发掘逆烦心理钳制D.凝聚惰性抱残守缺推崇解析A项,诀—决,消—销;B项,具—俱,沮—诅;C项,烦—反。

答案 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________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②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________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

③这部影片情节生动,感人至深,故事主人公的________就是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

A.变幻阻挡原型B.变换阻挡原形C.变幻阻挠原形D.变换阻挠原型解析①“变换”与“变幻”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

不同的是“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

②“阻挡”与“阻挠”都有阻拦的意思。

不同的是,表达的程度有轻重之分。

“阻挡”侧重在“挡”,所用方式比较单一,程度比“阻挠”轻一些;“阻挠”侧重在“挠”,有扰乱之意,程度比“阻挡”重一些。

③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面对互联网如日中天的发展形势,有人认为电子图书将是图书出版界的未来之星,传统的纸张印刷书籍将成为明日黄花....。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文化常识100题基础知识题库(含答案和解析)

语文试题 第1页(共54页) 语文试题 第2页(共54页)高中语文文学常识题库一、选择题1.下列对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 ) A .仲秋,指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

采用的是序数纪月法,一年分四季,一季为三个月,分别称孟、仲、季。

B .冬至,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早在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时间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C .古代表示官职调动的词很多,如:迁,调动官职,一般指降职;徙,一般的调动官职;改,改任官职;出,京官外调;乞骸骨,表请求退职;致仕,表出任官职。

D .晦朔,月亮的盈缺。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天。

2.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春秋时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晋侯、秦伯围郑”和“粪土当年万户侯”中的“侯”均指侯爵。

B .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音悲凉。

C .古代在人的称谓上,有尊称,如君、公、仆、足下、陛下等;有谦称,如寡人;有贱称,如“竖子”。

D .旧时兄弟按伯、仲、叔、季排列。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中“季父”就是幺叔或幺爸。

3.下列各项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少年男女把头发扎成丫髻叫总角,后来用总角指少年时代。

B .六合指古代结婚选好日子,要年、月、日的天干地支(例如甲子年,乙丑月,丙 寅日)都要相适合。

C .人定是戌时,相当于现代的21时到23时。

D .青衿是周代读书 人的服装。

衿,古式的衣领。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A .古代君王、尊亲为显示威严,规定说话和、行文时避免直呼或直写其名,应代以它字。

唐朝为避太宗李世民讳,写作时改“民”为“人”,如《阿房宫赋》中的“剽掠其人”。

B .《滕王阁序》是一篇四字或六字相对偶的骈文。

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对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当然也流露了宿命论的消极情绪。

高中学习语文文化常识学习试题及答案

高中学习语文文化常识学习试题及答案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汇编附习题答案分析【导语】高考语文,增考古代文化知识,“文学类文本阅读〞和“适用类文本阅读〞由选考变成必考。

今日为大家介绍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及练习题带答案分析,一同认识吧。

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常有借代词语】1、桑梓:家乡2、桃李:学生3、社稷、轩辕:国家4、南冠:监犯5、同窗:同学6、烽烟:战争7、巾帼:妇女8、丝竹:音乐9、须眉:男子10、婵娟、嫦娥:月亮11、手足:兄弟12、汗青:史册13、伉俪:夫妇14、白丁、布衣:百姓15、伛偻,黄发:老人16、桑麻:农事17、提拔,垂髫:儿童18、三尺:法律19、膝下:父亲母亲20、华盖:运气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22、庙堂:朝廷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文化知识【作者作品】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议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迈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5、李杜:李白、杜甫。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建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创始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首创人,被称为“孔贤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夸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宽泛深刻的反应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所以被尊为“诗圣〞,有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老迈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传记、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doc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doc

高三语文语用题专题复习——传统文化专辑A.儿童却立避其锋,当街击地雷霆吼。

B.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C .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屠。

D.明月皎皎千门秀,华灯盏盏万户春。

3.下面四首古诗都含有我国民间的传统节令,诗中所表示的节令以及它们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2)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3)细雨成阴近夕阳,湖边飞阁照寒塘。

黄花应笑关山客,每岁登高在异乡。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A.元宵七夕重阳春节B.春节中秋端阳除夕C.元宵中秋清明元旦D.元旦七夕重阳元宵4.下列为中国传统节日所编写的对联,对应恰当的一组是()①入酒菊香由我醉,向秋山色带云看。

②柳枝袅袅报春意,杏花团团念祖恩。

③芳草美人屈子赋,冰心洁玉大夫诗。

④高天冬去苏万物,大地春回放百花。

A.①七夕节②重阳节③寒食节④春节B.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寒食节④元宵节C.①重阳节②清明节③端午节④春节D.①中秋节②重阳节③端午节④元宵节5.“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6.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7.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8.下列地名“江阴”“汉阳”“衡阳”“华阴”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长江南岸、汉水的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B.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北边、华山的南边C.长江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北边D.长江北岸、汉水的北边、衡山的南边、华山的南边9.中国古代文化中定义的“圣人” ,指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是有限世界中的无限存在。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_涵盖全面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_涵盖全面及答案)

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_涵盖全面及答案)全国卷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试题汇编(题量多,涵盖全面)及答案1.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矣”作为古代文言助词,用于句末与“了”相同。

在矣作通假时,通“也”;在本文言文中主要表示感叹。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3.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精选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习题精选三十三

精选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习题精选三十三

精选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民俗文化》习题精选三十三第1题【单选题】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如何才能富起来呢?关键在于知识起决定性作用,知识的贫乏必然造成财富的贫乏,财富的充足是以知识的充足为前提的。

B、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不能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C、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D、失业不能失志,只要自己有双聪明能干的手,什么都能造出来【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加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24日,第59届联大召开纪念奥斯威辛集中营解放60周年特别会议,日本《读卖新闻》在25日的晚刊,《朝日新闻》在26日的日刊都以很小的篇幅予以“关注”,不约而同地将报道聚焦在“阿拉伯国家缺席这一特别会议”上。

B、如果日本已深刻认识到其过去的滔天罪行,那么它就不会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一意孤行,不会在教科书编写上篡改历史,不会对毒气弹、慰安妇事件闪烁其辞。

C、就个人愿望而言,他强烈地想成为一名诗人;然而他考取的却是师范大学,于是他自怨自艾命运不佳。

D、华语电影传媒大奖的评委袁蕾磋叹:几乎所有的影评人都在夸奖《天下无贼》,而实际上该剧“一环强扣一环”的戏剧结构,只是跟着好莱坞大片邯郸学步。

【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是一段评论《捣衣》诗的文字,依前后文意,选出排列顺序最恰当的选项( )《捣衣》清而彻,有悲人者。

此是___________苟无感,何嗟何怨也!(萧绎《金楼子.立言篇》)甲、内外相感,愁情结悲乙、秋士悲于心丙、然后哀怨生焉丁、捣衣感于外A、乙丙丁甲B、乙丁甲丙C、丁甲乙丙D、丁丙乙甲【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以“和谐之旅”命名的北京奥运火炬全球传递活动,激发了我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也吸引了世界各国人民的高度关注。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文本阅读【“传统文化”】主题练【主题解说】中华传统文化也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

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孔子为代表的道、儒文化为主体,以儒家文化为核心。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某些传统文化几近消失。

如何看待这种传统与现代既融合又矛盾的现象,如何保持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并弘扬这种文化,是现代人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文学作品需要表现和阐释的重大主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豆腐阿城孙福九十多岁去世,去世时略有不满,不过这不满在孙福的曾孙辈看来是老糊涂了,他老人家要吃豆腐渣。

做豆腐是先将黄豆,大豆,或黑豆磨成浆。

你如果说,老孙,这黄豆和大豆不是一种豆子吗?孙福就先生一下气,然后不生气,嘟囔着说:懂个什么。

豆子磨成浆后,盛在锅里掺水煮,之后用布过滤,漏下的汁放在瓦器里等着点卤,布里剩下的就是豆腐渣。

豆渣是白的,放久发黄,而且发酸变臭,刚滤好时,则有一股子熟豆子的腥香味儿。

豆渣没有人吃,偶有人尝,说,磨老了,或者磨嫩了。

磨老了,就是磨过头了,细豆渣漏过布缝儿,混在豆浆里,这样子做出的豆腐里纤维多,不好吃。

磨嫩了,就是豆子磨得粗,该成浆的没成浆,留在豆渣里,点浆成豆腐,豆腐当然就少。

磨嫩了就需要查查磨。

掀开上磨扇,看看是不是磨沟儿磨浅了,或有残。

磨沟儿磨浅了,就要剔沟儿。

残了不好办,要把磨扇削下去一层,再剔出沟儿来。

做豆腐最难的是点卤。

人常说,画龙难点睛。

孙福说,那又什么难?画坏了,重画就是了,豆腐点坏了,重来不了,糟蹋一锅。

点卤前,豆浆可以喝,做豆腐的师傅常常喝豆浆,却不一定吃豆腐,道理在豆浆养人。

浆点好卤,凝起来,颤颤的,就是豆腐脑儿。

凝起来的豆腐脑儿也在布里,系好,放重物压,水慢慢被挤出布外,布里就是豆腐了。

压久了,布里的是豆腐干儿。

打开布豆腐还是热的,用刀划成一块一块。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综合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2024_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语文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单元综合测试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现代文阅读(19分)(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一个传统节日,就是一杯岁月的陈酿,也是沉淀着厚厚文化土层的历史河床。

端午节,吃粽子只是其中内容之一,它更是除秽驱病的卫生节,也是诗人节、运动节、女儿节,除了吃粽子,还要挂菖蒲、赛龙舟、祭屈原。

传统中,在端午这天女儿回娘家探亲,家人喝雄黄酒,备艾叶、菖蒲和大蒜,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戴香囊……祛病消灾,祭祀祈福,回家团聚,强身健体。

千百年来,我们的祖先从这些美妙的生活愿望动身,为端午节创建出许很多多漂亮动人的习俗,这是应当继承的文化财宝。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端午节民俗起源说法众多,但屈原无疑是端午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

每逢端午,人们仿佛总是能穿越时空,遇见这位行吟泽畔的大文豪。

他的爱国情怀、高洁志向、执着刚毅,穿越时间仍旧在现代人心中激起巨大回响。

文化是端午节的灵魂,在这一天,正可以重温时间的厚重、文化的韵味,筑牢民族精神与家国情怀。

节日的真意,经常须要依托于生活的体验来领悟。

有词人写道,“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端午节要在胳膊上缠一个虎符,还要出门放风筝。

诗人陆游也很有雅兴,“粽包分两髻,艾束着危冠”,包完粽子以后,头上还插了艾草。

这些小细微环节,让日常的生活有了更多仪式感,也因此让端午节增加了更多雅趣,让人体会到其中天人和谐的看法与美感。

从历史深处深情回望,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始终都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这本身也是传统文化随着时间在不断生长,并在现代社会获得了“新生”。

不论过节方式怎么变更,只要传统文化的根和魂还在,我们的传统节日就会不断接续传承,联通一代代人的心,为人们供应心灵的滋养和精神的安慰。

(摘自李思辉《在端午品尝文化的芳香》) 材料二:20世纪整个人类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过渡,农耕时代形成的文化传统起先瓦解。

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专题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高考分类题库)专题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专题22 传统文化经典(浙江)1. [2016·浙江卷·T(三)](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

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①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②不劳,其兴利多矣。

”【注】①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

②德:通“得”。

23.(2016·浙江卷·T23)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

(不超过6个字)(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

这道题其实是考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答题时应该首先读懂文段大意,然后再根据文段大意和题目要求进行归纳。

题目要求是指出“节用”的含义,文本中体现这个意思的词句主要是“去其无用之费”。

答案(示例):去无用之费24.(2016·浙江卷·T24)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

(4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对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分析、概括。

题目要求分析概括墨子关于“为政”的思想,所选语段中关于这个思想的句子是“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

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根据这个句子进行分析概括,然后归纳综合即可。

答案(示例):①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

②合理地节约用度。

③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

附【译文】《墨子·节用》中说:“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成倍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答案】
1. 崇德重法 2.①“衔勒”喻指德法,“捶策”喻指刑罚。 ②没有德政和法治而专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国 家必然会灭亡;德政与法治应并行不悖。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 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 子路》)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 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论语· 子罕》) 1. 结合文段,概括孔子认为学习《诗经》的目的是什 么。(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文段,谈谈孔子对太宰的“夫子圣者与?何其 多能也?”所持的态度。(4分)
1.从《墨子· 非乐》所选文字看,墨子反对音乐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从《史记· 孔子世家》的记载看, 孔子弘扬音乐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面选文,请评析墨家与儒家为何对音乐持不 同态度。(4分)
【答案】 1.上考之,不中圣王之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以备王 道。 2.①墨子没有否定音乐,只是强调文学艺术要和国家的政治、 人民的生活、经济的发展联系起来,墨子的“非乐”,是以是 否“利人”为标准的,这一观点符合墨家“兼爱”宗旨,具有 现实意义的。 ②孔子强调礼乐并举的作用。礼作为外在的强制性的规范,能 使上下有别,贵贱有等;“乐”的功能是“和同”人心,在 “礼”的等级秩序之对立关系中起到调节和同的作用。孔子不 仅把音乐看作是一种艺术手段,而且还赋予它治理天下的政治 功能。
四、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材料一:见善,修然①必以自存也;见不善,愀然必以 自省也。善在身,介然必以自好也;不善在身,菑②然 必以自恶也。故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 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故君子隆师而亲友,以致恶 其贼。(选自《荀子》) 材料二:是故先王之治天下也,必察迩来远。君子察迩 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 修矣。(选自《墨子》)
传统文化经典 习题精编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不能御民者,弃其德法,专用刑辟。譬犹御马,弃其 衔勒,而专用捶策,其不制也,可必矣。夫无衔勒而 用捶策,马必伤,车必败。无德法而用刑,民必流, 国必亡。(《孔子家语卷六· 执窖第二十五 》) 1. 此段材料强调治国理政要____________。(2分) 2.简要分析材料中“衔勒”和“捶策”的内涵及关系。 (4分) 【译文】 不善于治理民众的人,他们丢弃了德政和法制,专用 刑罚。这就好比驾驭马,丢弃了勒口和缰绳,而专用 棍棒和马鞭,事情做不好是必然的。驾驭马没有勒口 和缰绳,而用棍棒和马鞭,马必然会受伤,车必然会 毁坏。没有德政和法制而用刑罚,民众必然会流亡, 国家必然会灭亡。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 是故子墨子之所以非乐者,非以大钟、鸣鼓、琴瑟, 竽笙之声,以为不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也;非以刻镂、华文章之色,以为 不美也;非以豢煎灸之味,以为不甘也;非以高台、厚 榭、邃野之居,以为不安也。虽身知其安也,口知其甘 也,目知其美也,耳知其乐也,然上考之,不中圣王之 事;下度之,不中万民之利。是故子墨子曰:“为乐, 非也!”(《墨子· 非乐》) 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 义者。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 礼乐自此可得而述,以备王道,成六艺。(《史记· 孔 子世家》)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 语· 秦伯》)
【译文】 孔子说:“把《诗》三百篇背得很熟,让他处理政 务,却不会办事;让他当外交使节,不能独立地办交涉; 书读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 太宰问子贡说:“孔夫子是位圣人吧?为什么这样 多才多艺呢?”子贡说:“这本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 而且使他多才多艺。”孔子听到后说:“太宰怎么会了 解我呢?我因为少年时地位低贱,所以会许多卑贱的技 艺。君子会有这么多的技艺吗?不会多的。” 【答案】 1. 学以致用 2.孔子不赞成太宰的看法,他认为太宰并不了解自己, 他不知道自己会很多方面的技能是因为年少家贫,不是 因为天生就会的。太宰认为圣人会很多技能,而孔子认 为君子掌握的才干不必太多,关键是个体的道德修养程 度。
【译文】 因此,墨子之所以反对音乐,并不是认为大钟、响 鼓、琴、瑟、竽、笙的声音不使人感到快乐,并不是以为 雕刻、纹饰的色彩不美,并不是以为煎灸的豢养的牛猪等 的味道不香甜,并不是以为居住在高台厚榭深远之屋中不 安适。虽然身体知道安适,口里知道香甜,眼睛知道美丽, 耳朵知道快乐,然而向上考察,不符合圣王的事迹,向下 考虑,不符合万民的利益。所以墨子说:“从事音乐活动 是错误的!” 古代留传下来的《诗》有三千多篇,到孔子时,他把 重复的删掉了,选取合于义的用于礼义教化。三百零五篇 诗,孔子都能演奏歌唱,以求合于《韶》《武》《雅》 《颂》这些乐曲的音调。先王的礼乐制度从此才恢复旧观 而得以称述,王道完备了,六艺也完成了。 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 礼,完成于学乐。”
【注】①修然,整饬、一丝不苟的样子。②菑,通“灾”,害。
1.上述两段文字都从_________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发人深思。(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荀子和墨子观点的不同之处。 (4分)
【译文】 材料一:见到善良的行为,一定认真地检查自己是否有这种行 为;见到不善的行为,一定要严肃地检讨自己;自己身上有了 好的德行,就要坚定不移地珍视它;自己身上有不良的品行, 就如会因此而被害似的痛恨自己。所以,指出我的缺点而批评 又中肯的人,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而赞赏又恰当的人,就 是我的朋友;谄媚我的人,就是害我的寇贼。所以君子要尊重 老师,亲近朋友,而极端痛恨那些谄媚自己的贼人。 材料二:所以先王治理天下,必定要明察左右而招徕远人。君 子能明察左右,左右之人也就能修养自己的品行了。君子不能 修养自己的品行而受人诋毁,那就应当自我反省,因而怨少而 品德日修。 【答案】 1.修身(养性) 2.①荀子主张通过自我省察、尊师亲友的修身方法,来培植善 性。 ②墨子主张通过反身内察,来远离怨恨,臣服四方,治理天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