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
隋唐盛世
济交流频繁
2、农业和手工业发展 3、政府对商业采取了相对开明的政治 (中唐以后官商分利)
永济渠
广通渠
通济渠
邗沟
江南河
观察商业大都市的 布局,你认为隋朝 开通大运河对唐商 业的繁荣有何影响?
隋唐—商业发展进入高峰
2、表现
(1)城市繁荣:长安、洛阳、益州、扬州、广州 (2)金融货币——出现柜坊和飞钱 (3)对外贸易:海陆丝路兴盛(港口城市、丝路城镇) (4)商人地位提高
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运行的一条政治 规律。它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运用中,均与当时的国 情密切相连。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权力的分散和互相制衡方面屡 次创新,以唐宋为例,叙述政府权力结构是如何解决制衡 问题的?反映的实质是什么 唐: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管决策、审 议、执行;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 宋:设中书门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 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事权、财权。 实质:加强皇权
科举制度的完善
பைடு நூலகம்
(2) 原因:国家重新统一,需要创建新的
政治制度,巩固统治。
科举制
1.含义:
隋唐至清末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2.创立与健全:
产生于隋,发展于唐宋元,衰落于明清
3.作用:
科举制度的作用:
1、打破了士族地主对政权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 2、中央掌握了官员的选拔和任用,有利于中央集权。
借鉴价值:人才流动机制;客观公平理念; 人才激励机制。(3分)
盛唐气象
二、政治: 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
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能够持续一个半世纪?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唐朝藩镇割据为什么能够持续一个半世纪?导语: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统一与分裂的现象是极其引人注目的政治过程。
连说书人的口头语也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是如果我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统一与分裂的现象是极其引人注目的政治过程。
连说书人的口头语也是“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但是如果我们认真地将“分裂”的意义作一剖析,则会发现,中国历史上由一个统一的政权分裂为两个或更多政权的例子,其实只有汉末与唐末。
换句话说,统一政权的分裂只出现过两度,一而再,并没有再而三。
许多人通常也视为分裂时期的辽宋对峙与金宋对峙其实并非由一个政权分裂而来,而是不同政权之间的并立。
辽的前身契丹政权比北宋还早出现,改国号为辽也早于北宋开国。
金则是击败了辽政权才与南宋并存。
至于秦统一以前的春秋战国时期也并不是分裂时期,而应视为未统一阶段。
西周并非中央集权制国家,而是封建式国家,封邦建国制度本身的形态就是各封国之间的并立状态。
进一步言之,汉末与唐末所引起的分裂还有程度的差异,汉末引起的分裂时期很长,若从魏文帝黄初元年算起,直至隋灭陈,前后有390年。
如果自汉献帝兴平二年孙策割据江东算起,则更长。
而唐末的分裂从后梁太祖起算,到宋太宗灭北汉,不过73年。
这样看来,有一个问题就值得我们思考,为何中国历史上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引起的分裂次数很少,且分裂时间趋短?这个问题很大,不容易一下子说明白,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那就是中央集权制国家在确立了这一制度以后,不断随着历史的进展而有技术上的改进,使得中央集权的程度越来越高,分裂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即使一旦分裂,也会比较快地走向重新统一。
黑格尔以为中国没有生活常识分享。
试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表现考研题
试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特点及表现唐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唐朝政治制度的演化导致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唐朝在初期是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央政府的权力逐渐削弱。
唐朝末年,由于宦官政治和藩镇起义,中央政府对各地藩镇的控制力更加减弱。
其次,唐朝末年的社会经济状况也是藩镇割据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由于战乱不断、交通破坏,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与边疆有关的商业贸易几乎全部被藩镇所掌控,使得藩镇的势力与财富得以迅速积累。
最后,晚唐时期宦官与士人之间的斗争也是导致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之一。
自唐朝安史之乱以来,皇帝在朝廷上的权威逐渐被削弱。
而宦官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权力阶层,且大多具有经济实力,因此他们往往与士人阶层形成对立面。
这种政治风波直接导致地方军阀掌握了军事和经济控制权。
唐藩镇割据的特点和表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藩镇与割据联系在一起,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已经四分五裂,气息奄奄。
2.大部分的时间内,藩镇的形势是比较稳定的,很多文人士子竞趋于藩镇使府弄个一官半职,甚至还称赞藩镇是“藩岳作镇,辅我京室”,“为王爪牙,为国藩垣”。
3.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统治开始动摇。
总之,唐藩镇割据的形成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其特点和表现也十分明显。
这一历史事件对唐朝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戴小弟(陇东学院历史系甘肃庆阳745000)摘要:从唐中央与藩镇两方面来分析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权力的衰弱是藩镇滋生的基础;君主举措失策、使用非人导致藩镇做强做大;藩镇自身力量的强大是其长期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先决条件。
关键词:唐朝藩镇割据君主失措奸佞误国藩镇坐大唐朝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
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
当统一因素衰弱时,割据势力便乘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
唐在安使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大者连州十于,小者尤兼三四”。
①自此唐王朝一扫之前盛世景象,中央无法控制,只得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
藩镇如毒瘤,使唐王朝摇摇欲坠。
强大的唐王朝之中藩镇因何而生?为何如此之强?本文就此些问题进行论述。
一藩镇割据形成的历史(社会)背景开元盛世的华丽掩盖不了癌变的发生,这个致癌因子就是“均田制的破坏”。
正是由于经济基础的破坏,而使唐王朝大厦摇摇欲坠。
从高宗、武后时起,由于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土地兼并的剧烈发展,封建商人和地主用买卖方式兼并土地,他们“多置庄田广修宅,四邻买尽犹嫌窄”,占有的土地多不胜数。
均田制就在逐渐破坏中,到开元、天宝之际,均田制已经崩溃,形成了“富者兼地数万亩,贫者无容足之居”②的状况。
在封建土地私有制发展的形式下,劳动者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渐趋向松弛。
均田制破坏,农民陆续逃亡,使中央财政枯竭,入不敷出,租庸调制无法实行。
均田制、租庸调制的破坏,又使府兵制丧失了存在的基础。
府兵制是唐王朝一种兵农合一的军事制度,战时中央配备将领,率领府兵往赴征战与轮流卫戌,其余时间居家种田,免其租庸调,但兵器、粮食衣装等均需自备。
因而府兵制是建立在雄厚的中央财政和有固定收入的农民家庭基础之上的。
但随着均田制和租庸调制的破坏,中央继而也失去了有力的武装力量。
而此时又出现了严重的边疆问题,面对奚族、契丹、大食、南诏、吐蕃等方面的威胁。
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
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辉煌的时期,但是在唐朝晚期,便出现了藩镇割据的现象,由于这种现象对于唐朝的稳定和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唐代出现藩镇割据的原因和影响就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本文将从原因和影响两个方面对唐代出现藩镇割据进行分析。
1. 中央权力的衰弱导致地方割据随着唐朝的不断发展壮大,国内外安定,中央政府的权力得到了极大的加强。
然而,唐朝盛世的前半期是经过了长时间的战乱和动荡才得以安定,在这个过程中,各地的地方领主和军阀利用自己的军事力量逐渐崛起,以便保卫自己的领土和掌握更多的权力。
而经过中央政府长期发展统治的后半期,中央政府的力量在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得到了空前的强化,同时地方的藩镇统治也更加稳定,使得唐朝的统一得到了较长时间的保持。
然而,由于唐朝统治的地域广阔,各地人民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较大,当地领主和军阀在统治的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同的意见和冲突,因此,对于这些地方势力的割据,中央政府缺乏足够的应对手段,只能多次进行妥协和调和,最后导致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中央政府失去掌控的空间。
2. 唐朝农民战争的影响唐代的农民战争是对唐朝统治最大的挑战之一,在这个战争中,大量的农民得到了解放,但也导致了地方军阀的崛起,地方势力以武力掌权,劫持了皇帝,造成很多政治混乱,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农民武装逐渐演化成为了一些大型领地政权,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藩镇割据。
3. 人口的迁移和减少唐朝后期,由于种种原因,如战乱、瘟疫等,许多地方的人口大量迁徙,导致原有的人口数量锐减,但是土地和资源的分配并没有得到合理的调整,这使得一些地方势力获得了更多的权力和资源,也加剧了藩镇割据的形成。
1. 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统一唐代藩镇割据的发生,加强了地方势力的崛起,对于唐朝的政治稳定和统一产生了非常明显的影响。
不少地方势力越来越依赖自己的武力和资源来掌控一地,最终导致国家的中央政府失去了对这些势力的控制,使得唐朝的统一和稳定逐渐被丧失。
【通史复习】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革【文字版】
【通史复习】2021届⾼考历史⼆轮复习知识深化——唐宋变⾰【⽂字版】【阶段特征】唐宋时期是指从618年唐朝建⽴到1279年南宋灭亡的时期(本专题题上延到魏晋,下延⾄元朝)。
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得到强化。
①君主制进⼀步发展,中枢权⼒机构由三省向⼀省制发展;②中央集权进⼀步强化,汉、唐、宋监察区转为⾏政区的现象;③国家统⼀到民族政权并⽴,再到逐步⾛向国家统⼀,农牧⽂化逐渐融合;④科举制度创⽴并不断完善,⽂官制度发展。
经济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①宽松的经济政策:唐中期均⽥制崩溃;宋代“不抑兼并”,租佃制发达;经济重⼼南移。
②紧张的政府财政:巨额的军费开⽀;⽂官政府的形成。
③活跃的商业经济: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宋代“商业⾰命”出现;唐宋城市功能转变。
④成长的市民阶层:市民阶层壮⼤。
思想⽂化⾛向全⾯繁荣。
①三教合⼀的理学:宋代儒学的哲学化和思辨化,程朱理学地位确⽴;②科技创新的⾼峰: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峰,印刷术、指南针和⽕药发明与外传。
③⾛向⼤众的⽂学艺术:⽂学艺术世俗性增强,多元发展,出现了⽂⼈的世界。
民族关系民族融合加强:民族政权并⽴;民族交流加快;民族空间压缩;民族意识增强。
对外交往:航海技术发达,对外贸易繁荣。
【基础梳理】⼀、隋唐时期(⼀)政治【中央官制——三省六部制】1、演变:确⽴于隋朝,完善于唐朝。
2、唐代: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设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尚书省设六部。
②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下设吏、户、礼、兵、刑、⼯六部。
③在门下省设政事堂,作为三省宰相共同议定军国⼤政的场所。
唐太宗在贞观年间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相职。
(2)特点①相权三分,相互牵制;②职责明确,提⾼效率;③协商政务,集思⼴益;④制度约束,节制君权。
(3)影响①在当时的作⽤:相权⼀分为三,三省合作,相互牵制,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提⾼了⾏政效率,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结构效能,加强了中央的统治⼒量。
藩镇割据的历史故事
藩镇割据的历史故事唐代中期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节度使,掌管当地的军政,后来权力逐渐扩大,兼管民政、财政,形成军人割据,常与朝廷对抗,历史上叫做藩镇。
藩镇割据: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
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
后来又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
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
方镇并非都是割据音,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
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
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805年),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
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
每日一知识-唐朝后期出现了潘镇割据局面这里的潘镇是指什么
唐朝后期出现了潘镇割据局面这里的潘镇是指什么?
唐朝中期,为了防御边疆少数民族的进犯,唐玄宗在地方上设置了大量的军镇,并任命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管理。
这些军镇的正式名称是藩镇。
藩,就是保卫之意。
藩镇的节度使拥有非常大的权力。
渐渐地,他们不但不听唐朝廷的号令,而且反过来对抗朝廷。
安禄山的叛变,就是藩镇势力扩大造成的恶果。
而在平息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朝廷不得不依赖地方势力,这又进一步扩大了藩镇的数量,扩充了藩镇的实力。
在长安以北的藩镇大都不向中央交纳贡赋,独自称雄一方,跋扈不驯。
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国家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
这是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和私有性所造成的固有矛盾。
节度使独揽一方军政财权,其职位由子弟或部将承袭,不受中央政令管辖。
至9世纪初,全国藩镇达四十余个,他
们互相攻伐,或联合对抗中央。
唐代中央政府屡图削弱藩镇,收效甚微。
此局面延续近两个世纪,有唐一代,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成为两大顽疾。
这一局面至北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结束。
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之为“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的问题对唐代、五代乃至北宋都产生重大影响,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统一和政府中央集权的建立。
唐朝藩镇制度
浅析唐朝藩镇制度纵观唐朝289年的统治史,经历了盛唐、中唐、晚唐三个历史时期,从唐玄宗李隆基天宝末年开始就进入了衰退期,在这一时期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和杨国忠这两个奸相,弄得朝政腐败、边疆不安、战乱频发,终于在唐玄宗天宝末年,爆发了“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在以后的近100多年间国力每况愈下。
造成这种局面,既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有唐朝统治者自身的原因,但唐朝的藩镇制度可以说是造成唐朝不断内乱、战争频发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藩镇制度是唐王朝在军事上的一个败笔,在这些藩镇中,节度使父死子继、自辟僚属、财政自治、掌控军队。
而各个藩镇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还经常爆发战争,使国家长期处于战乱之中。
直接导致了唐朝中央政权的弱化和地方政权的坐大,地方节度使凭借着手中的权力,不服从中央的政令。
而唐朝政府更是无力对付割据的藩镇,最后导致亡国。
唐朝大量的设置节度使的时期正是在唐玄宗时期开始的,在前期唐玄宗设置了平卢、范阳、河东、朔方、陇右、河西、安西四镇、北庭伊西八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十镇,也就是在这个时候节度使的制度已经被完全固化了下来,节度使当时是地方的最高军政长官,享有兼管调度军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营田使。
并且,节度使辖区内的所有州县长吏虽由中央任命,而实际则听命于节度使。
所以说当时的节度使就是在唐朝中央政府之外的一个独立王国。
在安禄山发动了安史之乱之后,唐王朝中央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就把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地,唐王朝在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并且让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
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很多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
因为藩镇的节度使们掌握着本藩镇内的最高的军事和行政权力,所以在他们逐渐的做大以后,就有些藩镇开始不服从唐朝中央政府的管制了。
这些藩镇倚仗自己的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举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隋代以来,宦官制度有了统一的辖属,不再
是少府、大长秋分掌宦官事务。隋文帝设内 侍省,内侍、内常侍各二人,内给事四人, 内谒者监六人,内寺伯二人,内谒者十二人, 寺人六人,伺非八人。并用宦者。领内尚食、 掖庭、宫闱、奚官、内仆、内府等局。 隋炀帝改内侍省为长秋监,置令一人,正四 品,少令一人,从五品。丞二人,正七品。 并用士人。改内常侍为内承奉,置二人,正 五品;给事为内承直,置四人,从五品。并 用宦者,罢内谒者官。领掖庭、宫闱、奚官 等三署,并参用士人。后又置内谒者员。
在品级位次上,贞观中,太宗定制,内侍省不置
三品官。内侍是长官,阶四品。武则天时期,增 加了宦官的人数。神龙(武则天年号,705-707) 中,宦官三千人,超授七品以上员外官者千余人。
唐中宗景龙元年(707),酸枣县尉袁楚客,奏记于
中书令魏元忠曰:“内竖者,给宫掖之事,供埽除 之役。上古皆备此职。但以仆隶畜之,岂及于官次? 中古以来,大道乖丧,不重贤哲。惟亲近习。或委 之以军,或授之以权。遂使竖刁乱齐,伊戾败 宋。……自大君受命,中兴成务,独有阉竖,坐升 班秩。既无正阙,多授员外。举其全数,向满千人。 苟绾青紫,蚕食府藏。既非致治之道,诚谓长乱之 阶。此则朝廷之失。”——《唐会要》卷六五《内 侍省》。
李辅国:“大家但 内里坐,外事听老 奴处置。” 鱼朝恩:“天下事 有不由我乎!”
胡三省:“去程得鱼, 所谓去虺(hui毒蛇) 得虎也。”
宦官之祸,始于明皇,盛于肃、 代,成于德宗,极于昭宗。 — —《资治通鉴》卷二六三
向七十年,权未假于内官,但在阁门守御,黄 衣廪食而已。——《旧唐书》卷一八四《宦官 传序》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主要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其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思进取,任用奸臣、宦官,致使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失控。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让学生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时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后政策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扣准教材中的概念,如唐后期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难点: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教学要点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晚唐(唐朝从裘甫起义到灭亡的时代)
唐朝从裘甫起义到灭亡的时代
01 历史沿革
03 杰出文人
目录
02 社会经济 04 唐朝兴衰
唐玄宗后期出现的安史之乱(755年12月16日—763年2月17日),使唐王朝逐渐没落。在中晚唐时代,皇帝 在经济、政治、军事上逐渐失去实权,致使藩镇割据局面形成。最后,各方纷纷脱离唐王朝的统治而成为各自独 立的政权。从875年后,唐朝进入了晚唐时代,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后梁建立。晚唐时代结束。从此进入五代 十国时期。
天祐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柷禅位,改国号梁,是为梁太祖,改元开平,定都于开封。唐 朝灭亡,立国共290年。
至此李唐王朝对中国的统治宣告结束,中国从此进入了另一个分裂时期——五代十国。
社会经济
古时江南地区图唐朝后期,由于北方的连年战乱,致使土地荒芜,人口稀少;而相对比较稳定的南方,逐渐 成为唐朝的经济中心。与北方不同的是,在南方经济中手工业有了更加重要的地位。中唐以后的手工业,是在前 代的生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造船、铸造、丝织业而言,在技术上都超越了初唐,并且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与提 高,使商业贸易也得到了蓬勃发展。长江中下游的新兴城市大多以商业为主,如洪州、苏州都是当时的商业贸易 中心。
如许浑《咸阳城西楼晚眺》中展现的“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李群玉《火炉前坐》抒 发的“多少关心事,书灰到夜深”的感叹,都表明诗人已经体认到历史兴亡盛衰的不可抗拒。韦庄长于叙事,所 作《秦妇吟》,长达238句、1666字,是现存唐诗中最长的一首,客观上反映了黄巢起义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 有一定的历史价值,作者也因此有“秦妇吟秀才”之称。
大和九年(835),用李训、郑注,谋去宦官,结果反为所败,宦官仇士良等率兵大杀朝官,宰相王涯以下 朝官六百余人被杀,朝廷上下一片恐慌,朝官人人不能自保,至有不得不入朝时,与家人辞诀。这就是历史上有 名的“甘露之变”。此后,宦官权势更盛,文宗形同傀儡,常常泣下沾襟,自叹“受制于家奴”。以后的据使唐王朝的统治权力名存实亡。在全国各地,蕃镇节度使掌有地方政权与 大部分兵权,也大都成为世袭制,不受唐王朝的统治。故而,晚唐的政权主要以平息叛乱为主,而无暇顾及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加之安史之乱的原因,使唐朝的国力每况愈下,一蹶不振。李唐王朝因此再未恢复往日的盛 世景象。唐肃宗(756-762年在位)及其之后的唐代宗(762-780年在位)、唐德宗(780-805年)等皆昏庸无能, 宠信奸臣,疏远贤良,致使唐帝国的统治更加恶化,吐蕃、回鹘等外族不断对唐帝国构成威胁,此时的唐王朝内 忧外患重重。
唐后期军乱原因浅析
唐后期军乱原因浅析作者:贾艳红来源:《历史教学》2001年第09期军乱,主要是指军队内部的动乱。
唐朝政府经过安史之乱的沉重打击,各种潜伏的社会危机全面爆发:中央有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使国势日衰;地方有藩镇割据,跋扈一方,对抗朝廷。
整个唐廷呈江河日下之势,而军乱就是这种日趋没落的政治现状在侧面的一个反映。
翻开一部《资治通鉴》,唐代后期将逐帅、兵杀将的军乱史不绝书,它给日趋黑暗的唐朝社会更增添了一些不安定因素。
军乱表现或驱将逐帅,抢劫民财,杀戮无辜,使一军或一方动荡不安;或进而发展为叛乱或武装起义,使乘舆颠簸,皇威尽失。
仅据《资治通鉴》所记载,唐代后期军队动乱共计不下135次,次数较多,原因各异。
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士卒骄横,动辄为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府兵制逐渐破坏,宿卫和征戍兵士皆改为招募。
他们“皆成父子之军,不习农桑之业”①,成为雇佣的世袭职业兵。
这些雇佣兵是藩镇割据的社会基础,各割据藩镇以此作为要挟朝廷、跋扈一方的军事资本。
为增强实力及安全感,节度使往往从他们中挑选勇敢强悍者组成牙兵,即藩镇的核心武装力量。
这些牙兵享受比一般士兵更为优厚的待遇,时间一长,则不胜娇宠,飞扬跋扈。
而且,他们“父子相袭,党亲胶固。
其凶戾者,强买豪夺,逾法犯禁,长吏不能禁”,一旦节度使违背其利益,则会“变易主帅,有同儿戏”②,如王智兴在徐州,“募勇悍之士二千人,号银刀、雕旗、门枪、挟马等七军,常以三百余人自卫,露刃坐于两庑夹幕之下,每月一更。
其后节度使多儒臣,其兵浸娇,小不如意,一夫大呼,其众皆和之,节度使辄自后门逃去”③,行动迟缓即有性命之忧。
这样一来,牙兵即从藩镇政权的支柱演变为对藩镇的一种直接威胁,迫使节度使再置其他亲兵,与牙兵相抗衡。
如镇海节度使周宝为对付牙兵而招募亲兵千人,组成“后楼兵”,待遇优于镇海军一倍。
镇海军怨声载道,而“后楼兵”又骄不可制。
魏博镇乐从训也“聚亡命五百人为亲兵,为之子将。
牙兵疑之,籍籍不安”④。
唐代藩镇割据 成语
唐代藩镇割据成语
唐代藩镇割据是指在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这种情况主要出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前,唐朝后半段的大部分时期里,绝大部分藩镇不割据,只有极个别藩镇割据(例如幽州镇、魏博镇),即使割据藩镇也在一定程度上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而且割据藩镇也曾解除割据。
唐末黄巢之乱爆发,才出现普遍的藩镇割据,导致唐朝灭亡。
藩镇割据
藩镇割据在统一的国度里分裂割据,“起也快,败也速”藩镇割据是唐朝中叶以后,一部分地方军政长官据地自雄、不服从中央命令的政治局面。
藩是保卫,镇指军镇。
封建朝廷设置军镇,本为保卫自身安全,但发展结果往往形成对抗中央的割据势力,这是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的本性所造成的矛盾。
唐玄宗在位(712—756年)时期,为了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力扩充防戍军镇,设立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一共设立了9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
其中特别是北方诸道权力的集中更为显著,经常以一人兼任两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就是凭借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而发动叛乱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内地,最重要的州就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就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
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了不少的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
后来又扩充到全国。
这些本是军事官职,但节度使又常兼所在道的观察处置使(由前期的采访使改名)之名,观察处置使也兼都防御使或团练使之号,都成为地方上军政长官,是州以上一级权力机构。
大则节度,小则观察,构成唐代后期所谓藩镇,亦称方镇。
方镇并非都是割据音,在今陕西、四川以及江淮以南的方镇绝大多数服从朝廷指挥,贡赋输纳中央,官职任免出于朝命。
但是在今河北地区一直存在着名义上仍是唐朝的地方官而实际割据一方,不受朝命,不输贡赋的“河北三镇”;在今山东、河南、湖北、山西也曾在很段长一段时期内存在类似河北三镇的藩镇;还有一些倚仗自己实力对中央跋扈不驯、甚至兴行叛乱的短期割据者。
后代史家把这种局面统名为“藩镇割据”。
唐代藩镇割据的形势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唐代宗初年到德宗末年(762—805年),是割据形势发展时期。
763年,安史之乱以史朝义自缢,其党羽纷纷投降唐朝而告结束。
但朝廷无力彻底消灭这些势力,便以赏功为名,授以节度使称号,由其分统原安史所占之地。
唐代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
唐代农民起义和五代十国唐朝后期,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土地兼并加剧,加上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终于导致了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唐王朝陷于崩溃。
公元907年,朱温代唐称帝。
在以后的50余年中,相继统治黄河流域的梁、唐、晋、汉、周五个朝代,史称五代。
这一时期在南方和山西先后建立的前蜀、吴、闽、吴越、楚、南汉、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10余个政权,史称十国。
当时北方战乱频仍,政局动荡;南方相对稳定,社会经济得以发展。
后周建立后,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对安定社会秩序,恢复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从而为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钱镠铁券【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长45厘米、宽29厘米、厚0.3厘米,钱镠公元907年建立吴越国。
在农民起义打击下,唐昭宗为笼络地方节度使,赐给了钱镠这块免死铁券。
】◆彩绘陶文官俑【五代十国·闽高62.2厘米,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刘华墓出土。
】◆孔雀蓝釉三系陶瓶【五代十国·闽高75厘米、口径17厘米、底径 16厘米,1965年福建省福州市北郊刘华墓出土。
此为波斯陶瓶,是当时中外文化交流的证物。
】◆鎏金铜观音造像【五代通高38.5厘米、底座宽20厘米、代光高 39.9厘米,1958年浙江省金华县万佛塔出土。
】◆白釉瓷茶瓶【五代十国·蜀通高37.8厘米、径29.4厘米,四川省成都市王建墓出土。
】◆青瓷六系盖罐【五代高19.5厘米,1954年广东省番禺县石马村出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代后期的藩镇割据摘要:唐朝的国力,在唐玄宗时期达到顶峰,国泰民安,到处欣欣向荣,一派繁华。
而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却使她的统治摇摇欲坠。
八年战乱勉强被平定了,但安史余党仍然盘踞在河朔一带,发展成与中央对抗的割据势力。
于是,藩镇割据和藩镇林立的复杂局面便构成了唐中后期政治的最大特点。
尽管如此,唐王朝的统治仍然维持了一个半世纪。
那为什么唐代的藩镇割据能够长期存在甚至愈演愈烈呢?这到底与唐中后期的政治制度有什么密切联系呢?本文将从唐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土地制度、官职制度、边防形势等方面展开论述,希望能对此做出初步合理的分析和回答。
关键字:唐后期、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河朔、政治制度一、唐代xx形成的渊源背景许多人都把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归于唐安史之乱的单一产物,但其实安史之乱只是表面上的催化剂,因为唐代藩镇的产生与当时各种社会矛盾和各方面复杂因素有密切联系,其渊源何其深。
首先是土地制度的变化——唐前期实行的均田制被破坏,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均田制的逐渐崩溃,随之而来的是在其基础上的征兵制也在同步趋向崩溃,军队涣散。
在这种情况下,失去土地的农民们选择大规模逃亡。
“亡命山泽、挟藏军器[1]”就是对当时情况生动的描述。
这样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山贼路盗成群,军队士兵流失,对内农田不治,对外边防不敌,唐代统治面临重大威胁。
内外交迫之际,统治者采取了一定措施力争扭转困局。
开元二十五年,玄宗颁布诏令,“宜令中书门下与诸道节度使各量军镇闲剧,审厉害,计兵防健儿等作额,委节度使放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召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任边军者,每岁加于常例,给田地屋宅,务加优恤,便得存济,每年逐季本使具数报中书门下,至年终一时录奏。
”[2]这样,新的军队健儿便从各色的流亡人口征召入伍,由于有偿优恤,便使得本变暴徒的人争先恐后地应募,唐代社会的一系列社会矛盾便可以迎刃而解。
唐代后期藩镇林立的序幕由此徐徐拉开。
“唐开元天宝年间所设置的缘边节度使,是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局面的先导。
”[3]起高宗后期,迄开元初年,唐廷一直与周边各蛮族进行着错综复杂的斗争。
“唐初的羁縻府州制,促进了周边少数民族的社会进步、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使其势力逐渐强大。
北突厥的崛起,吐蕃的猖獗,奚、契丹的反叛,使唐廷几乎陷入四面受敌的境况。
······从贞观到高宗前期的武功,拓定了辽阔的疆域,特别是当时东西两个战场的激烈战争,使唐廷必须以重兵分守,广置军镇。
”[4]开元天宝年间的边防形势危机重重,统治者不得不驻兵防守,因而边军藩镇越来越多,兵力不断膨胀。
有了以上所述的契机,节度使体制的出现则是唐代藩镇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睿宗景云年间的节度使所统领的军队主要还是府兵和兵募等征点制军队,它的权限基本上未超过唐初的都督,但节度使是诸军统帅,还是管军资粮饷的事务官。
还有另外一点就是采访使的发展。
采访使全称采访处置使,其前身是唐初不时派遣的巡查使,贞观以来就被遣使巡查州县。
这只是节度使的初步发展,而在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的奏请下,设置了十五道采访使。
这时的采访使权力已在刺史之上了。
“初,节度与采访各置一人,天宝中始一人兼领之。
”[5]但是一任两使的现象并未普遍,但后来节度使、采访使并置的二元制确实不再适应当时状况了,最后采访使被罢了,而采访使督察州县的职任转移到节度使身上了。
于是,诸道军事权与行政督察权合二为一了。
安史之乱期间,节度使又进一步取得了独立的财政权力——“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6]这样以后,拥重兵,独财赋的各大藩镇便逐渐形成了。
二、唐代xx的分类概述唐代藩镇具体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呢?各大藩镇都是一个模式一种类型的吗?答案是否定的,由于各大藩镇所在区域的经济、政治状况、地理、军事力量各不相同,因此它们也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特点。
根据张国刚学者的考查,他采用了晚唐著名政论家杜牧的观点,唐代藩镇可分为四大类型——“一是河北藩镇,割据跋扈;二是中原地区的河东、汴、徐等镇,防遏河朔;三是西北藩镇,式遏戎夷;四是吴越荆楚等南方藩镇;尽铲其财富‘以啖兵戎’。
”[7](1)河北藩镇,即河朔藩镇,位于成德、魏博、淄清、淮安、幽州等地方,这些地方皆是唐王朝重要的军事要地。
在经济上,这里富饶繁荣,经济发达,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也是全国数一数二的,物质条件也给河朔藩镇奠定了强大的基础;在政治上,节度使不由中央遣派,而由本镇拥立;在财政上,赋税可以拒绝上供中央而截留本镇。
这些条件都是河朔藩镇嚣张跋扈的因素。
不过,这也不能绝对地认为,河朔藩镇已经完全脱离中央了,因为唐朝的政策法令都有在河北地区施行,例如“河北地区的州县行政区划的改易和废置、官吏员额的增减,唐廷的赦令就有一定作用。
”[8]另外,唐廷在河朔各大藩镇设置了监军院,各镇在首都长安亦有进奏院,这些机构都是藩镇与唐朝中央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发挥了重大的政治作用。
尽管河朔藩镇并不完全叛离中央,但是河朔藩镇是唯一与唐廷割据的藩镇,也是最令唐廷头痛的割据势力,甚至,唐廷设置的中原藩镇竟是为了遏制河朔藩镇。
(2)中原藩镇,其所在地区是宣武、武宁、忠武、泽潞、河阳、义成等,这些地方藩镇在安史之乱经过整顿之后,它们有了另外一种重要的功能,就是帮助唐廷防遏河朔藩镇。
“大梁当天下之要,总舟车之繁,控河朔之咽喉,通淮湖之运漕”[9]中央养着中原藩镇,其实是因为手头上没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因此利用中原藩镇来以藩镇遏制藩镇。
但是,中原藩镇不是完全听命于中央的,因为它们自认为中央依靠本镇遏防骄藩二拥兵自重,自觉功德无量,往往无视中央调遣。
尽管这样,在关键时刻,中原藩镇还是唐廷的一道重要屏障。
(3)边疆藩镇,它的所在地包括西北(京西京北)和西南两部分。
这些地方土地贫瘠,人烟稀少,在这里藩镇不像河朔那样富饶可以自给,军饷自然耗费大,但是唐廷后期财政上也严重不足,加上某些军帅的苛刻暴敛,曾经引起不少边军动乱,这成为了西北藩镇骚乱的重要原因。
但这与河朔藩镇的割据不能混为一类,因为这些骚乱并没能对唐廷构成严重威胁,并且他们还是为防遏蛮夷进犯的主要力量。
“供馈不足与藩帅苛刻是边疆藩镇的共同特点,由此而引发的兵乱是藩镇动乱的主要内容。
”[10]可见,边疆型藩镇只是唐廷的一种不稳定因素,总体来说,这些藩镇属于不割据藩镇。
(4)东南型藩镇,位于浙东、浙西、淮南、江西、福建、湖南、荆南等地区。
由于这里经济发达,是唐廷财赋的重要来源地,几乎成了唐中央赖以存延的经济基础,所以唐朝必须牢牢控制好东南藩镇,限制东南诸道的军队兵力。
因此,东南藩镇的军队甚少,这里的藩帅多为儒士而少武人。
军队少军饷也少,财赋多上供朝廷的赋税自然多,中央对东南型藩镇的控制自然牢固,因此“天下藩镇,东南最宁。
”[11]三、唐代中央如何控制各大xx当我们了解了唐代藩镇的渊源以及类型特点后,我们开始想,由于藩镇割据,统一的大唐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竟然还能维持一个半世纪,那么究竟唐廷是怎样控制骄藩维护统治的呢?是什么政治制度还是何种军事手段使得藩镇林立中的唐廷依然屹立不倒呢?上文已经提到,唐代安史之乱后的各大藩镇拥兵自重,动乱不断,大都不听从唐廷调令,藩镇林立的局面一旦陷入混乱,那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中央煞费心思,采取了一定的政治制度对此进行控制。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唐代藩镇宦官监军制度。
监军制度是中央政权监督将帅控制军队的一种手段,而宦官出任监军为唐玄宗所创始。
安史之乱后,由于内地藩镇林立,建军开始普遍设置。
不仅在驻兵出征时必派监军使、都监或都都监,而且在各个方镇设置常驻监军机关,这些机关称为监军院或监军使院,监军使是长官。
监军使下还设置了副使、判官、小使等若干僚属,除此还有一支相当的军队,这些都使得监军制度得以完备,在监督藩帅上起到重要作用。
监军是以皇帝特派员的身份出现的,“将我腹心之命,达于爪牙之士”,所以监军使和节度使的地位相当,甚至时有明争暗斗。
但总体来说监军使的确能够遏制骄藩的藩帅,它的特殊地位及其职能就能反映出这种状况。
“旧制:内官为六军辟仗使,监视刑赏,奏察违谬。
犹外征方镇之监军使。
”[12]由此句可知,“监视刑赏,奏察违谬”便是监军使最重要的职能对于当地的政绩高功,或者将帅有违谬犯科之事等等都逃不出监军使的监察。
可以说,监军使是唐廷的法眼,这对于朝廷消除兵乱、稳定军情、控制藩镇的有力武器。
不过,宦官监军制度也带来了宦官权力膨胀而威胁皇权、监军使与藩帅间的矛盾扩大等问题,也不能说监军制度完全是唐廷控制藩镇的绝对王牌,但在这里暂不展开论述。
唐廷控制藩镇的另外手段就是进奏院。
进奏院一般设置在首都城内,是本镇进京官员的联络地。
“诸道进京办事或奏事官员,一般寓居于进奏院,并向进奏官了解有关情况。
”[13]同时,进奏院还有向朝廷反应本镇情况的职能,例如有一些本镇不能擅自决定的事务也是由进奏院报告中央请示的。
此外,进奏院还须向本镇传递中央诏令、报告朝廷及他镇情况,其他一些具体繁琐的事物如上供赋税等事宜也是由进奏院操办,也就是说进奏院是中央与藩镇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进奏院的设立,还反映了唐代割据藩镇既企图游离于中央集权之外,又不能彻底否定中央统治的特点······犹如中央在藩镇设立监军院,是中央统治的象征,藩镇在中央设置进奏院,则是奉事朝廷的表示。
”[14]所以,进奏院是朝廷削弱藩镇势力、加强对州郡直接控制的重要措施,尽管进奏院没有监军院那样的强权,但是它起到了另一种桥梁作用,把藩镇置于中央的政治网络之中。
从前人们总以为藩镇是完全脱离中央控制的一种离叛势力,但其实唐廷还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此进行控制的。
这也是唐廷在藩镇林立割据的情况下可以得以延存的重要原因。
四、为何唐朝中央没有铲除各大xx为什么唐代藩镇林立的局面一直存延着而唐廷却没有采取有力的措施去打击铲除割据藩镇呢?而且这个局面一直维持了一个半世纪之久,但唐廷也没有因此灭亡,相安无事地僵持了那么久。
其实,这是多种复杂的因素综合起来而导致的奇怪局面。
首先是唐王朝内部因素。
王室弱则无力统内外,唐中央力量微弱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开元天宝年间,唐朝边疆拥有重兵,中央军备不够,唐廷统治者手中没有一支强大的常备军,因此就造成了外强内弱的被动局面。
安史之乱后的唐朝只能很大程度上依靠中原藩镇的军队去遏防河朔藩镇,又依靠边疆藩镇重兵来防守边疆。
尽管中央手中掌握着神策军,但是率领这支禁军的宦官往往有着对王权的威胁,何况中原藩帅与神策军的矛盾在唐朝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神策军并没有万无一失的保险作用。
另一个方面,两税法[15]的赋税三分制使中央所能控制的财力有限,上文已说到河朔藩镇在本地区瓜分王赋而不上供或者上供甚微,藩帅们牢牢掌握了本镇的财赋支配权,只有东南型藩镇几乎成了唐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