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安史之乱唐朝危机的转折点
安史之乱唐朝危机的转折点安史之乱:唐朝危机的转折点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昌盛的朝代之一,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这个辉煌的王朝陷入了巨大的危机之中。
安史之乱是指755年至763年间,安禄山和史思明起义推翻唐朝统治的事件。
这场政治动乱引发了长达十余年的战乱和混乱局面,对唐朝政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然而,正是在这场危机中,唐朝强大的统治者李世民的果断决策和勇敢战斗,使得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安史之乱的原因和影响安史之乱的爆发有着复杂的原因。
一方面,由于唐朝朝政腐败,贪污腐化问题严重,安禄山等地方势力得以蓄积力量。
另一方面,安史之乱也受到了外族势力的支持,如吐蕃帝国的支持等。
安史之乱的爆发直接造成了唐朝政权的削弱,大量的战乱和动荡不仅导致了人民的生计凋敝,还对唐朝境内的交通和经济发展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二、李世民的崛起和反击在安史之乱的初期,李世民并不是唐朝的统治者,他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儿子。
然而,面对安史之乱的威胁,李世民以其卓越的统治能力和军事才华崭露头角。
他积极参与对抗安史叛军,手握重兵和重要职位,成为唐朝政权内部的有力支持力量。
最终,由于他的英勇和智慧,李世民成功地平定了叛乱,将唐朝政权重新巩固。
三、李世民的政治改革在安史之乱平定后,李世民意识到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加强唐朝政权的稳定。
他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包括加强中央集权、整顿地方官吏、清查贪污腐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
这些改革措施有效地恢复了唐朝政权的权威和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四、安史之乱的历史意义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一方面,这场叛乱动荡扰乱了唐朝政权,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唐朝王朝的强盛局面受到严重威胁。
另一方面,李世民的果断决策和有效反击,使得唐朝政权重新巩固并得以发展壮大。
安史之乱也促使李世民推行了一系列政治改革,为后来唐朝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结论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其爆发给唐朝政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朝代,而安史之乱则是唐朝最为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
这场叛乱对唐朝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安史之乱给唐朝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军事压力。
安史之乱是起源于唐玄宗时期,安禄山和史思明起兵反叛,控制了大片的领土。
叛军的力量迅速壮大,威胁到了唐朝的统治。
为了对抗叛军,唐朝政权不得不调动大量的军队,耗费了大量的财力和人力。
为了增加战斗力,唐朝还招募了大量的士兵,导致社会动荡,军费开支也大幅增加。
安史之乱的持续时间之长和军事压力之大,使唐朝政权面临着空前的困境。
其次,安史之乱造成了唐朝政治体制的动荡和变革。
唐朝本身就秉持着集权制度,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唐朝政治的中央集权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为了稳定局势,唐玄宗被迫将军事和政治的权力下放给地方豪强,这进一步加剧了地方势力的膨胀和削弱了中央政权的控制力。
叛乱后期,唐朝政权内部还发生了多次政变,皇权易手。
这些政治动荡和变革,使得唐朝政权的权威和稳定性受到了极大的削弱。
安史之乱还对唐朝的经济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军费的大量开支使得唐朝的财政赤字不断增加,加上安史之乱对农田、商业的破坏,导致了经济的衰退和民生的困境。
许多地方因为战乱而废弃,无法进行生产和交易。
商业活动几乎停滞,货币贬值严重。
同时,由于叛乱导致了很多人流离失所,农田的开垦和耕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许多农民逃避战乱,从事非农活动,农业产出大幅下降。
这种经济危机对于唐朝政权来说无疑是致命的,也是安史之乱对唐朝政权的影响之一。
最重要的是,安史之乱使得唐朝政权的威信和统治合法性受到了严重的削弱。
叛乱期间,由于唐朝政府无法有效地控制领土,很多地方的人民都选择依附于叛军,对抗唐朝。
这种民众对叛军的支持进一步削弱了唐朝政府的信任基础。
加之唐朝政权多次调用宦官力量对付叛乱,导致了宦官势力的膨胀,这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合法性。
叛乱结束后,唐朝政权所受到的指责和批评也进一步加剧了政权的衰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5课知识点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唐玄宗统治后期,公元755年,边将安禄山和史思明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叛唐,安史之乱爆发。
这场内战使得唐朝人口大量丧失,国力锐减,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2.安史之乱的原因:
(1)政治腐败: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
(2)军事举措失当:各地节度使享有军权、行政权和财权,势力膨胀;
(3)社会矛盾激化。
3.黄巢起义: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战乱不断,人民赋税繁重,无法忍受,黄巢率军起义,并占长安,建立政权,给了唐朝以致命的打击。
4.唐朝灭亡:朱温于907 年建立了后梁,至此唐朝灭亡。
5.五代十国:北方黄河流域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经历了的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6.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1)北方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
(2)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
(3)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成为历史的必然趋势。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相关史事
唐玄宗宠幸杨贵 妃,从此荒废朝政。 他重用宦官高力士, 又把朝政交给口蜜腹 剑的李林甫,还提拔 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 担任宰相。这些人把 持大权,营私舞弊, 排斥贤能之人,致使 朝政黑暗腐败。
后梁帝国 后唐帝国 后晋帝国 后汉帝国 后周帝国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梁王.宣武节度使 晋王.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邺都留守
2.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北方:战事不断,政 局动荡不安。
南方:地区政局相对 稳定,经济在原有的 基础上有一定的发展。
原因:统治腐败,矛盾尖锐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太宗):贞观之治 为唐代的盛世奠定了基础
(武则天):武周政治 承前启后的作用 (唐玄宗):(前期)开元盛世
(后期)天宝危机 “安史之乱”
唐朝由盛转衰
一、安史之乱
1.开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 益腐败。
2.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
高力士
杨国忠
唐玄宗统治后期
是我惹的祸吗?
唐 玄 宗
宠 妃 杨 玉 环
一、安史之乱
2.经 过:
(1)755年,安禄山联合史思明起兵反唐 (2)叛军南下,玄宗出逃,肃宗即位 (3)唐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叛 (4)763年平定叛乱
3.影 响: 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唐朝国势由盛转衰, 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本为杂胡,随母改嫁后姓安。 早年浪迹边疆从商,30岁后从军,以 英勇骁战升为平卢将军,40岁是为平 卢节度使,49岁时身兼三镇节度使。 认杨贵妃为义母,但与杨国忠不睦; 755年在范阳起兵,称“大燕”皇帝; 757年被儿子安庆绪所杀。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一、唐朝后期政治
两税法(一)化繁为简,(二)引偏于均,(三)防杜逃户,(四) 征及行商,从经济政策观之,总比租庸调为更进一步。所惜当日定制 未尽周密,估资产后既以钱、物定税,而临时又折征杂物,色目颇殊, 是则更启吏胥高下其手之弊矣。若复正供以外,复巧立名目,违法滥 征,…此非杨炎之过也。 岑仲勉《隋唐史》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 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 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一、唐朝后期政治
自今观之,牛僧孺、李宗闵之党多小人,(李)德裕之党多 君子。然因私以害公,挟势以报怨,则一也……
《唐鉴》卷11《宣宗》
二、安史之乱后的财政经济改革
专卖制度的确立:盐(茶、酒)
•至德初,第五琦始榷盐以佐军用。
• 及刘晏代之,法益精密,初岁入钱六十万缗, 末年所入逾十倍,而人不厌苦。 大历末,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缗,而 盐利居其太半。 以盐为漕佣,自江、淮至渭桥,率万斛佣七千 缗。自淮以北,列置巡院,择能吏主之,不烦州 县而集事。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
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 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 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 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 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 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 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 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三十税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高三历史唐朝后期的政局
巩固练习
1.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的“安史之乱”是一 场
A、农民战争 C、叛乱战争 B、统一战争 D、兼并战争
2.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最突出的特点是 A、流动作战
B、攻进长安,建立“大齐”政权
C、建立巩固的根据地
D、推翻了唐王朝
诡秘之主 /3_3044/ 诡秘之主
着马开说の话/谭妙彤忍不住转头向马开/心想恁の身体存在什么好の?但头却忍不住扭过去/可就在她转头向马开/却见马开站在含笑望着她/眼里带着一些捉颊/|啊|谭妙彤觉得心跳の厉害/整佫脸都火烫の如同桃花绽放/心里忐忑娇羞:马开不能认为本人想要偷它吧?听着噗通跳下水の声音/谭 妙彤才敢再转头/望着地上の衣衫/不由想到刚刚衣衫包裹着の身躯/马开穿着衣衫起单薄/但刚刚到它裸身の线条却极为修美/虽然不算强壮/可却还算标准/|呸/|谭妙彤为本人の想法害羞/忍不住轻啐咯壹口/目光向幽潭/幽潭并不浅/马开不断向着其里潜过去/潜到深处/根本就不清什么/马开也 只能瞎子摸象の到处乱摸/可马开小咯这佫幽潭の深度/它根本就摸不到什么/马开不信邪/再次向着深处潜过去/越往深处潜过去/其里の光线就更弱の可怜/山洞洞穴の光线也就相信那小小の缝隙渗进来の/本来就黯淡/马开潜到如此深度/水里已经壹片漆黑咯/马开再潜咯壹两米/心想这深潭深 没见底/再潜下去压力都不相信本人能承受の/马开都想要放弃/可就在马开准备向上潜の时候/却发现在下方不远处/存在着微弱の光线/|咦/马开心里惊讶/在这漆黑の水里能见到光线/这绝对相信壹佫意外/马开强自提起壹股气/憋着气向着下方潜咯过去/光线渐渐の清晰咯起来/在那里存在着 壹佫不大存在点儿大の洞口/光线正相信从那里面射出来の/马开没存在多想/身体向着洞口激射而去/马开整佫身体没进洞口/让马开意外の相信这佫洞里居然没存在壹丝の水流淌进来/洞穴并不大/但洞里の石头却能发光/那些光线
安史之乱与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安史之乱与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王朝之一,然而,安史之乱却成为了唐朝中后期的一大转折点,导致了其逐渐衰落的局面。
安史之乱的爆发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场规模宏大的叛乱,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
这场叛乱在公元755年爆发,造成了长达数十年的动荡和战乱。
安史之乱的爆发,削弱了唐朝的国力,动摇了王朝的根基。
影响唐朝中后期的衰落
安史之乱给唐朝中后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冲击。
叛乱导致了大量人口的死亡和财富的破坏,使得唐朝的统治者们陷入内忧外患之中。
政府的腐败加剧,社会秩序混乱,这一系列问题使得唐朝逐渐失去了昔日的繁荣和强大。
唐朝中后期的挣扎与收拾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虽然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但也展现出了一定的挣扎与收拾能力。
一些善于治国的君主和官员通过改革措施,试图挽回唐朝的衰落局面。
然而,由于安史之乱带来的影响过于深远,唐朝的中后期仍然难以恢复昔日的繁荣。
安史之乱成为了唐朝中后期衰落的重要标志,这场叛乱给中国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唐朝在安史之乱后还曾有一些兴起,但整体而言,这场叛乱加速了唐朝的式微,为后来的政治变革和局势动荡埋下了伏笔。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的一次惨痛教训,对王朝的衰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唐朝中后期的挣扎与收拾,虽有一些努力,却无法彻底扭转局面。
安史之乱的余波持续影响着唐朝的命运,为后来的历史走向埋下了隐患。
隋唐繁荣与开放的时代-5安史之乱与唐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1.安史之乱
755年安禄山和部下史思明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影响: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给当时社会经济造成极大迫害,使唐朝国势由盛转衰;节度使权利膨胀,唐朝中央权利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2.黄巢起义与唐朝的灭亡
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人民赋役繁重,黄巢领导的农民起义,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沉重打击,907年朱温联合藩镇镇压起义军,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灭亡。
3、五代十国
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当时北方战事不断,政局动荡,而南方相对稳定,经济有所发展。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2023学年七年级历史下册期中期末复习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新课标版)解析版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新课标背记要点与三年真题)【2022版课标】通过了解“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的局面,认识唐末五代的社会危机。
【思维导学】唐朝政局概览【背记要点】知识点一、安史之乱安史之乱: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1.背景(原因):①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②社会矛盾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节度使集军权、行政权、财权于一身)。
③中央与地方力量对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④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过程:①从河北南下东都洛阳,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②唐玄宗仓皇逃往四川。
③太子李亨北上灵武,被拥立为帝,即唐肃宗。
3.平叛(763年平定):①西北精兵内调,②北方少数民族(回纥)军队援助,③安史叛军接连内乱。
4.影响: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①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②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③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④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时局: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
3.评价:①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开国君主皆是手握兵权的武将;②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五课安史之乱与唐朝的衰亡
• 烽火被冈峦。
• 积尸草木腥, • 流血川原丹。
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玄宗统治前期
一、安史之乱
一、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腐败 唐玄宗宠信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重用 宦官高力士,又把朝政教给口蜜腹剑的李林甫, 还提拔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担任宰相。他们把 持朝政,营私舞弊,排斥贤能之人,致使朝政 黑暗腐败。
907年,废哀帝,改国号梁, 史称后梁。至此,唐王朝灭亡。中 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朱温(852年-912年)
注:唐朝不是被黄巢灭的。
第三篇章
唐亡后的政局
——五代十国
1、北方政权更替:
后梁帝国 后唐帝国 朱温 李存勖 梁王.宣武节度使 晋王.河东节度使 河东节度使 北平王.河东节度使
五代十国的 根源:藩镇 后晋帝国 石敬瑭 割据局面的 后汉帝国 刘知远 延续
第二篇章
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不第后赋菊
唐代: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二、黄巢起义
背景:
1、唐朝后期,宦官专权 2、藩镇割据,兼并战争 3、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
结果: 失败。 但是给唐朝统治者以沉重打击。
唐朝灭亡
节度使朱温所灭。
唐朝被农民军的叛将、唐的
后周帝国 郭威
邺都留守
南方政权——10国
五代十国统治特点
五代诸镇节度使,未有不用勋臣武将者。
武人统治
五代的开国皇帝都是凭武力夺位,在位的时 间也都不长,最短的只有十个月。这五个朝 代的统治平均约为十年,最短的不到四年。
政权更迭频繁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唐 玄 宗 统 治 后 期 朝 政 腐 败
北方战乱多
第5课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1.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各地的节度使势力膨胀。
2.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地方上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知识点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4.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5.人民生活困苦,爆发了大规模起义。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
6.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知识点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7.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与南方地区先后出现了一系列政权,史称“五代十国”,这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8.这一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藩镇割据材料一“……故瓜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
敌人乘之,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以土地传授子孙。
……”——《新唐书·方镇表序》材料二“……唐自中世以后,收功弭乱,虽常倚镇兵,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新唐书·方镇表序》(1)上述材料反映了唐朝什么社会弊病?这种弊病是如何形成的?反映了唐朝藩镇割据的社会弊病。
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增设了许多节度使,不少节度使管辖的地区,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这就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2)材料一中的划线部分说明了什么?说明藩镇可以自行委派官吏,不向中央交纳赋税,职位传子或部将,不受中央节制。
(3)材料二中的“而其亡也亦终以此”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该事件发生于哪一年?唐朝被藩镇势力——朱温所灭。
发生了公元907年。
05中国古代史课件·中晚唐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藩镇割据形势图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新唐书》卷二一○《藩镇魏博列传序》: 安、史乱天下,至肃宗大难略平,君臣皆幸安,故瓜 分河北地,付授叛将,护养孽萌,以成祸根。乱人乘之, 遂擅署吏,以赋税自私,不朝献于廷。 ……一寇死,一贼生,讫唐亡百余年,卒不为王土。 《新唐书》卷二一二《李怀仙传》: 招还散亡,治城邑甲兵,自署文武将吏,私贡赋,天 子不能制。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五胡乱华之际,胡酋尚受中国教育,尚知爱中国文 化,尚想造出一像样的政府,自己做一个像样的帝王。 彼等尚能用一辈中国留在北方的故家大族,相与合作。 唐代的藩镇,其出身全多是行伍小卒,本无教育, 亦无野心,并不懂如何创建像样的政治规模,只是割据 自雄。……因其辖地之小,故不感觉要政治人材,更不 感觉要文化势力。 如是,则大河北岸从急性的反抗中央病,变而为慢 性的抵抑文化病。从此以下的北方中国,遂急激倒退, 直退到在中国史上变成一个不关重要的地位。这全是一 百五十年武人与胡人兵权统治之所赐。 —— 钱穆《国史大纲· 大时代之没落》
一、安史之乱与藩镇割据
3、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安史之乱,地方割据势力对唐朝中央政权的反叛。 方镇布局的延展: 分布、自立/割据 构成:平叛将领
安史降部
《新唐书》卷五○《兵志》: 大盗既灭,而武夫战卒以功起行阵,列为侯王者,皆除节 度使。由是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 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天子顾力不能制,则忍耻含垢,因而抚之,谓之姑息之政。
刘晏的财政改革
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
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中晚唐与五代:安史之乱的蝴蝶效应作者:[一骑绝尘] 来源:[历史百家争鸣2016-11-27] 2016-12-21安史之乱历经八年终于平定,由于玄宗、肃宗、代宗三位统治者措置失当,唐朝国本动摇,一场短期就能平定的叛乱变为了摧毁北方政治、经济的大动乱。
安史之乱衍生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异族入侵等一系列问题,中晚唐与五代时期中国始终处于动荡之中,难以摆脱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一、中晚唐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变革中晚唐国家只是在形式上取得了统一,中央丧失了对部分地方的统治权,地方藩镇拥兵自重,中央在一系列政治动乱后将军权转交宦官,开启了宦官专政的时代,李唐皇族沦为傀儡。
经济方面,刘晏和杨炎的经济政策是为数不多的亮点,却没有从根本上扭转唐朝甩我的局面,唐朝在内忧外患中度过了约一百五十余年。
经济方面:1、第五琦。
肃宗时期,刘彤在开元九年提出的“政府垄断盐铁木等山泽之利”的建议,有盐铁转运使第五琦付诸实施,缓和了财政极度紧张的局面。
2、刘晏理财。
刘晏对第五琦的榷盐法进行调整,一方面精简盐政机构和冗杂官员;另一方面在政府统购食盐后,以榷价批发给商人,政府省去了销售的环节。
3、杨炎提出两税法。
德宗时期,丞相杨炎提出两税法,废除陷入困境的租庸调制,改行统一按每户的实有田亩和资产争税,每年分夏秋两次交纳。
实质上以户税、地税代替租庸调制。
(1)取消租庸调和各项杂税,保留户税和地税。
(2)政府先预算开支再确定税额,征税标准不确定。
(3)户税按照资产多寡征收。
(4)地税按照田亩征收谷物。
(5)对不定居的行商按照三十税一(后改为十分之一)征收。
(6)夏天和秋天两季征税。
总体而言,两税法的颁布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缴税依据,按照田亩征税,减轻了对农民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贫富不均,扩大了征税覆盖面,是唐朝经济制度上最有效的创新。
军事方面:(1)藩镇坐大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唐代宗急于求得暂时苟安,并没有彻底消灭藩镇势力,一些安史降将摇身一变成为新的节度使,离心势力依旧庞大;同时,朝廷对平叛功臣、内陆掌握兵权的刺史多加节度使称号,造成了藩镇割据的现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自唐朝开元年间开始,中国进入了一个历史上又一个辉煌的繁荣时期。
但是,唐朝的政治制度却在它的黄金时代后期日益崩溃,经历了一连串的军事和政治灾难。
最终,这个曾经大规模统治的帝国在公元907年瓦解为由各种地方势力组成的13个小国。
安史之乱是唐朝衰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起初,唐朝的统治者李隆基(唐玄宗)对于户口的过度膨胀以及成千上万的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一直无所作为。
这种无政府状态引起了盼望维护国家安宁的很多人的不满。
当安禄山、史思明两个篡逆冀州军的军头在公元755年发动了史上闻名的安史之乱时,大多数农民和地主选择跟随叛军,因为他们相信安禄山能给他们更好的物质生活,而不是唐朝朝廷。
安史之乱给唐朝帝国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不仅造成了数百万民众的死亡,同时在长达几十年中,这个庞大的国家也经历了大量战乱和经济崩溃等未曾料到的灾难。
唐廷内、外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中央政府开始动摇,九州的士人阶层开始动荡。
连续的战争加剧了对财政资源的争夺。
曾经强大的唐朝,已经一步步走向了灭亡之路。
尽管唐室经过20多年的战争成功地平息了安史之乱,但它的统治却已经失去了灵魂,并迅速衰落。
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越来越无效,官员们陷入了腐败和互相攻击的恶性循环,而这些行为直接导致了中国的疲弱和分裂。
经济方面,税收和土地制度的混乱使得农民负担越来越重,许多人和家庭破产,不得不流离失所。
这进一步激励了边境地区的叛乱,以及垂青唐朝的外来侵略者。
另一方面,唐廷还面临着来自外部的威胁。
随着唐朝腐败日益严重,中央政府的军队也变得越来越不可靠。
外敌如辽东的契丹人和西域的吐蕃人利用这种情况,不断入侵中国,从而破坏了唐朝的疆域。
这些侵略者迫使唐朝在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上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总之,安史之乱代表了唐朝衰落和瓦解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唐朝的统治系统、经济状况和军队都不能承受安史之乱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不管是内部的腐败或外部的进攻,唐廷都无法摆脱这些危机,这些问题最终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唐朝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唐朝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国力最强盛的一个朝代,其疆域辽阔,经济繁荣,文化发达。
然而,在唐朝中期,爆发了一场被称为安史之乱的内乱,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动荡和伤害。
本文将深入探讨唐朝与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并分析导致此次内乱爆发的主要原因。
一、唐朝的辉煌与矛盾唐朝自618年唐高祖李渊建立,一直延续到907年唐昭宗被迫禅位为后梁国国主。
这期间的唐朝,疆域辽阔,西起大宛(即今西域地区),东至海滨,南至交趾(即今越南),北至西域。
经济上,该朝实行了多样化的经济政策,例如推行均田制,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在文化方面,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最辉煌的时代,唐诗、唐画等在世界文化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然而,唐朝的矛盾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显现。
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的同时,贵族、地主阶级的势力也逐渐扩大,而农民、贫困阶层则日益贫困。
封建等级制度的出现,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与此同时,由于选举制度的腐败,士人贵族以及外族势力的渗透,也造成了唐朝政治的动荡。
二、安史之乱的爆发1. 安史之乱前的背景安史之乱是指起义领袖安禄山和史思明在755年发动的一场反对唐朝中央集权的起义。
造成这场内乱爆发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安禄山等人的军事投入:安禄山自幼投身于军队,通过表现出众,被唐朝任命为京兆尹(治安部门)长史。
他积累了大量的人脉和武装力量,控制了大批兵士。
- 社会经济矛盾的加剧:唐朝中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贵族地主阶级通过剥削农民来获取更多财富,而贫困阶层的日子更加艰难,社会不公导致了大规模的民变。
- 兵役问题:唐朝士兵生活困苦,待遇低下。
安禄山等人号召士兵加入他们的旗帜下,给予他们更好的待遇,因此军队迅速壮大。
- 唐肃宗对安禄山的信任:唐肃宗对安禄山战功彪炳,寄予厚望,任命他为河北道安抚大使。
然而,安禄山却趁机积攒势力,准备发动叛乱。
2. 安史之乱的爆发与发展755年,安禄山以平叛为名,带领起义军进入长安,造成了大规模的混乱和恐慌。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及唐朝中晚期的变局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及唐朝中晚期的变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灿烂的王朝,但在其中后期,却经历了一场极具影响力的历史事件—安史之乱。
这场动荡的战乱不仅在当时对唐朝政权造成了沉重打击,更在其后的发展中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背景与爆发安史之乱发生在唐玄宗时期,由宦官安禄山与史思明领导的叛乱所引起。
这场叛乱在755年爆发,动荡了整整八年之久。
安史之乱的爆发源于当时唐朝内部的种种矛盾和不公,叛乱军队在短时间内攻占了许多重要城池,对唐朝统治形成了巨大威胁。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这场叛乱导致了唐朝政治、经济的严重动荡,国家财政受到了沉重打击,社会秩序大乱。
唐朝在叛乱中失去了大量领土和人口,国力大为削弱。
最重要的是,安史之乱加速了唐朝中央集权的瓦解,地方军阀割据的现象开始显现,这对唐朝政权稳定造成了极大威胁。
唐朝中晚期的变局随着安史之乱的平息,唐朝进入了中晚期,这一时期的唐朝已经不同于其鼎盛时期的辉煌。
在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权的中央集权逐渐瓦解,地方军阀力量逐渐壮大,这加剧了政治的混乱和腐败。
唐朝的经济也遭受了严重的创伤,财政困难、人口减少、社会动荡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安史之乱是中国历史上一场极具影响力的叛乱事件,对唐朝政权的稳定和发展造成了严重损害,也标志着唐朝辉煌时期的终结。
唐朝中晚期的变局,是在这场叛乱之后,唐朝政权逐渐式微,政治、经济上的问题逐渐显现,最终导致了唐朝的覆灭。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这场叛乱改变了唐朝的命运,也影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
唐朝中晚期的变局,是安史之乱之后的必然结果,也是唐朝走向衰落的标志。
安史之乱唐朝政权的动荡时期
安史之乱唐朝政权的动荡时期唐朝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然而在其盛世之后,唐朝政权面临了一场名为安史之乱的动荡时期。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最为严重的叛乱之一,给整个朝代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变革。
本文将从叛乱的爆发、叛乱领导者安禄山和史思明、叛乱的影响等几个方面探讨安史之乱带来的唐朝政权的动荡时期。
一、叛乱的爆发1.1 经济社会背景唐朝盛世的繁荣和壮大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
连年的战争和扩张、军费的巨大开支以及内外交通的便利都导致了财政困难与社会混乱。
此外,人口激增也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1.2 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兴起安禄山和史思明作为本次叛乱的首要领导者,在官场足迹广泛,一方面依靠朝廷对他们的信任,另一方面他们也是河北和陇右的势力代表。
这两位领导者对于唐朝政权的运作都有较深入的了解。
二、叛乱领导者安禄山和史思明2.1 安禄山的背景和崛起安禄山出生在突厥族部落,后来通过入朝仕宦获得了一定的官职。
安禄山凭借军事才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朝廷的重要将领,也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势力。
安禄山在叛乱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的武力和政治手段都得到了充分发挥。
安禄山派出了大批的间谍和特工,秘密策划了叛乱的方案,最终成功地在唐朝政权中制造了巨大的动荡。
2.2 史思明的背景和崛起史思明是突厥族的成员,担任过唐朝的军事职务。
由于他的军事才能和出色的战绩,他逐渐赢得了朝廷的重视。
史思明在叛乱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他从突厥部落中亲自招募了大批士兵,与安禄山形成了强有力的联盟。
史思明的军事智慧和战略手段,以及他对地理的深入了解,对叛乱的成功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三、叛乱的影响3.1 经济和社会影响安史之乱的爆发给唐朝的经济和社会繁荣带来了巨大的打击。
战争摧毁了大量的农田和城市,人口大量减少,商业活动受到了严重的限制。
整个社会陷入了动荡和贫困。
3.2 政治和统治影响叛乱的爆发和动荡使得唐朝政权损失了巨大的威信和权威。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一个朝代,然而,安史之乱作为唐朝历史上一个重要的事件,对整个朝代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体制变革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政治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
为了应对叛乱,唐朝推行了削藩和节度使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地方豪强势力,这对后来中国封建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影响。
经济疲弱与社会动荡
安史之乱给唐朝的经济造成了沉重打击,大量人口死亡和财富流失,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减少和商业的衰退。
社会动荡加剧了阶级矛盾和民生困苦,为唐朝后期的衰落埋下了伏笔。
文化艺术的发展与变迁
安史之乱后,唐朝文化艺术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但也在动荡中有所发展。
这一时期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同时也探讨人生哲理和道德伦理,为后来的文学艺术风格奠定了基础。
对唐朝统治的警示
安史之乱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使他们意识到政治腐败和军事弱点的危险。
这一事件让唐朝政府认识到了强化国防、重视百姓生活和减轻赋税的重要性,为后来唐朝政府的改革提供了借鉴。
安史之乱作为唐朝历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对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造成了深远影响。
这场叛乱不仅改变了唐朝的政治格局,也加剧了社会动荡和经济困难。
然而,通过这场动荡,唐朝也在灾难中汲取了教训,对后来的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安史之乱的教训告诉我们,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社会和谐是任何一个朝代的重要基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中 780-783 兴元 784 贞元 785-805
削藩战争受挫,德宗对河北藩镇仍采取姑息政策。
宪宗元和(806~820年)
元 和 中 兴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元和十年(815)至十二年,平淮西。 元和十四(819)年,平淄青。
李吉甫、裴度: “淮西腹心之疾,不得不除。且 朝廷业已讨之,两河藩镇跋扈者将 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废立君主
唐自穆宗以来八世,而为宦者所立者七君。
——《新唐书》卷九《本纪九》
宪宗 → 穆宗 → 敬宗 → 文宗 ↓ 僖宗 ← 懿宗 ← 宣宗 ← 武宗
↓
昭宗 → 哀帝
唐代宦官专权的特点是宦官直接威胁皇权,掌握皇帝的废立。 宪宗以后诸帝,七帝为宦官所立,而宪宗、敬宗死于宦官之手。
肃宗 代宗 德宗 顺宗
《资治通鉴》卷226唐德宗建中元年(780)
一、唐朝后期政治
两税法(一)化繁为简,(二)引偏于均,(三)防杜逃户,(四) 征及行商,从经济政策观之,总比租庸调为更进一步。所惜当日定制 未尽周密,估资产后既以钱、物定税,而临时又折征杂物,色目颇殊, 是则更启吏胥高下其手之弊矣。若复正供以外,复巧立名目,违法滥 征,…此非杨炎之过也。 岑仲勉《隋唐史》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一、唐朝后期政治
唐 陆羽
著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
始征茶漆竹木税
德宗贞元九年(793)
始征单一茶税
文宗大和九年(835)
一度推行茶叶专卖制度
茶为食物,无异米盐,人之
所资,远近同俗。既祛渴乏, 难舍斯须,田闾之间,嗜好
尤切……
穆宗长庆元年(821)李珏奏
刘晏的财政改革
改革盐政,改革漕运,行常平法
宦官专权
“手握王爵,口含天宪”
玄宗,高力士“每四方进呈,必先呈力士,然后进御,小事便决之。 肃宗,“尚父”李辅国:“大家但内里坐,外事听老奴处置。” 代宗,鱼朝恩:“天下事有不由我乎!” 《旧唐书· 杨复恭传》: „„專典禁兵。既軍權在手,頗擅朝政。昭宗惡之,政事多訪 於宰臣。„„復恭前後與守亮私書六十紙,内訴致仕之由云: “„„吾於荆榛中援立壽王,有如此負心門生天子,既得尊位,乃 廢定策國老!”
五代简表
政权
后梁 后唐
创建者
朱温 李存勖
年代
907-923 923-937
都城
开封 洛阳
后晋
后汉 后周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936-947
947-951 951-960
开封
开封 开封
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 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 五代,而实八姓。 ——欧阳修《新五代史· 义儿传》
《太真上马图》宋人绘
张萱 明皇纳凉图
张萱 虢国夫人游春图
华清池“莲花 汤”
元杂剧《唐明皇 秋夜梧桐雨》插图
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 安禄山,营州柳城胡也,本姓康。… 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乃冒姓 少孤,随母嫁虏将安延偃,…乃冒姓 安。《新唐书· 安禄山传》 安。《新唐书· 安禄山传》
懿宗
僖宗 昭宗 哀帝
宪宗 敬宗
唐代宦官专权的制度基础
1、宦官专兵
2、宦官参掌机要
“四贵”:左右枢密,左右神策军护 军中尉。
东汉之衰,宦官最名骄横,然皆假人主之权, 依凭城社,以浊乱天下,未有能劫胁天子如
制婴儿,废置在手,东西出其意,使天子畏
之若乘虎狼而挟蛇虺,如唐世者也。所以然 者非他,汉不握兵,唐握兵故也! 《资治通鉴》卷263 东汉及前明,宦官之祸烈矣,然犹窃主权以 肆虐天下。至唐则宦官之权反在人主之上, 立君弑君废君有同儿戏,实古来未有之变也。 推原祸始,总由于使之掌禁兵管枢密,所谓 倒持太阿而授之以柄,及其势已成,虽有英 君察相亦无如之何矣……
晏有精力,多机智,变通有无,曲尽其妙。 食货轻重之权,悉制在掌握,国家获利,而天下无 甚贵甚贱之忧。晏又以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 故其理财常以养民为先。 晏为人勤力,事无闲剧,必于一日中决之,不使留 宿,后来言财利者皆莫能及之。 晏没之后,掌财赋有声者,多晏之故吏也。
——《资治通鉴》卷二二五
一、唐朝后期政治
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
则有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 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 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 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 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 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杨)炎建议作 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 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 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三十税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自今观之,牛僧孺、李宗闵之党多小人,(李)德裕之党多 君子。然因私以害公,挟势以报怨,则一也……
《唐鉴》卷11《宣宗》
二、安史之乱后的财政经济改革
专卖制度的确立:盐(茶、酒)
•至德初,第五琦始榷盐以佐军用。
• 及刘晏代之,法益精密,初岁入钱六十万缗, 末年所入逾十倍,而人不厌苦。 大历末,计一岁征赋所入总一千二百万缗,而 盐利居其太半。 以盐为漕佣,自江、淮至渭桥,率万斛佣七千 缗。自淮以北,列置巡院,择能吏主之,不烦州 县而集事。
唐代的民族关系
隋朝疆域
室 韦
东突厥 西突厥 吐谷浑
靺 鞨
隋
契 丹
高 丽
唐高宗朝疆域
658年灭西突厥 668年平高丽 663年平百济
唐玄宗前期疆域
突 厥
682年复国 745年灭亡
新 罗
吐 蕃
唐后期疆域及周边形势
黑水靺鞨
葛逻禄
渤 海
形势
南 诏
黄 巢 起 义
875~884
黄 巢 流 动 作 战 路 线 图
柳 公 权 书
《廿二史札记》卷20 “唐代宦官之祸”条
南衙北司之争
唐顺宗,贞元廿一年(805)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
件) 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 罢宫市,以武将统神策军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甘露之变”
宋申锡;李注、郑训vs.仇士良、鱼弘志 自是天下事皆决于北司,宰相行文书而已。宦 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牛李党争” 牛僧孺Fra bibliotek李宗闵——李德裕
唐之朋党,始于牛僧孺、李宗闵对策,而 成于钱徽之贬,皆自小以至大,因私以害 公。……穆宗以后,权移于下,朝无公政, 士无公论,爵赏僭滥,刑罚放纷。士之附会 者不入于牛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 唯恐其党之不进也。……汉之党尚风节,故 政乱于上而俗清于下,及其亡也,人犹畏义 而有不为。唐之党趋势利,势穷利尽而止, 故其衰季,士无操行,不足称也。 ——范祖禹《唐鉴》卷十
761年
史朝义杀史思明
762年 唐肃宗卒、代宗即位 唐再借回纥兵平叛 唐收复洛阳 763年 史朝义自杀 安史之乱平定 大唐中兴颂 771年立 湖南祁阳县崖壁刻石
元结撰文 颜真卿书
藩镇割据形势图
藩镇的基本类型
河北地区 “河朔三镇” 东南地区
与中央对立,长期割据: “虽名藩臣,羁縻而已 ” 中央直接控制, 为唐后期立国之根本 中间状态。与中央存在摩擦, 尚未达到割据程度
中原、西南、西北地区
藩镇割据的主要特征: 节度使父死子继,自己任命官吏, 不向中央上报土地户籍,不输贡赋。
德宗削藩的尝试
建中二年至次年十一月,“四镇之乱”。 (成德、淄青、魏博、山南东) 建中三年十一月至贞元二年四月,“二帝四王 之乱”。(朱滔、田悦、王武俊、李纳; 李希烈、朱泚) 兴元元年正月,《奉天改元大赦制》 五月,神策军将领李晟克复长安。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德宗…以左右神策、天威等军委宦者主之,置护军 中尉、中护军,分提禁兵。是以威柄下迁,政在宦 人,举手伸缩,便有轻重。…故昏君蔽于所昵,英 主祸生所忽。玄宗以迁崩,宪、敬以弑殒,文(宗) 以忧偾,至昭(宗)而天下亡矣! 《新唐书· 宦者传序》
吐 鲁 番 唐 墓 出 土 泥 制 宦 官 头 像 被宦官拥立的皇帝 穆宗 文宗 武宗 宣宗 懿宗 僖宗 昭宗 被宦官杀害的皇帝
一、唐朝后期政治
穆宗以后,权移于下,朝无公政,士无公论,
爵赏僭滥,刑罚放纷,士之附会者不入于牛
则入于李,不忧国家之不治,而唯恐其党之 不进也。与夫三君、八俊厉名节立廉耻以抗
权邪者,斯为下矣。何则?汉之党尚风节,
故政乱于上而俗清于下,及其亡也,人犹畏 义而有不为。唐之党趋势利,势穷利尽而止, 故其衰季,士无操行,不足称也! 《唐鉴》卷10《穆宗》
国家定两税 皆以枉法论 织绢未成疋 阴风生破村 悲端与寒气 丝絮似云屯 进入琼林库
本意在忧人 奈何岁月久 缫丝未盈斤 夜深烟火尽 并入鼻中辛 号为羡余物 岁久化为尘
厥初防其淫 贪吏得因循 里胥迫我纳 霰雪白纷纷 昨日输残税 随月献至尊
明敕内外臣 税外加一物 浚我以求宠 敛索无冬春 不许暂逡巡 岁暮天地闭 幼者形不蔽 老者体无温 因窥官库门 缯帛如山积 夺我身上暖 买尔眼前恩 白居易《重赋》
安史之乱形势图 封常清、高仙芝、哥舒翰 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 颜真卿· 杲卿、张巡、许远
马 嵬 驿
明 皇 幸 蜀 图
《雨霖铃》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756年 唐借兵回纥平叛 757年 安庆绪杀安禄山 唐收复两京 史思明降唐 758年 史思明复叛 759年 九节度兵败邺郡 史思明杀安庆绪 叛军重占洛阳
韩 熙 载 夜 宴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