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
唐末政治危机的表现
唐末政治危机是指在中国历史上唐朝末年(约公元880年到907年)出现的政治动荡和内乱。
这一时期,唐朝经历了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并面临着内部动荡和外部威胁。
其中,最主要的政治危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内乱频发:唐末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内乱和叛乱,包括军阀混战、地方军阀割据、少数民族叛乱等。
这些内乱不仅破坏了统治集团的权威,也导致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富流失。
2. 朝廷权力分裂:唐朝末年,朝廷权力中心出现分裂,出现了多个争夺朝廷权力的政治集团。
这种权力分裂导致了政治动荡和内乱,使得朝廷难以有效地统治国家。
3. 外部威胁增加:唐末时期,中国面临着来自北方各少数民族的威胁,包括黑水军、突厥、契丹等。
这些外部威胁使得唐朝的军事实力受到挑战,也加剧了内部的政治动荡。
总的来说,唐末政治危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
从安史之乱到唐末农民大起义(四)
《旧唐书·李林甫传》:
宰相用事之盛,開元已来未有其 比。然每事過慎,條理衆務,増 修綱紀,中外遷除皆有恒度。而 耽寵固權,已自封植,朝望稍著, 必隂計中傷之。
林甫性沉宻,城府深阻,未嘗以 愛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 格令,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 門。所以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 憚其威權。及國忠誣構,天下以 為寃。
睿宗景云元年(710年),开始在边地设节度 使。
天宝元年(742年),共设平卢、范阳、河东、 朔方、河西、陇右、北庭、安西、剑南等九 节度使及岭南经略使。
这些边疆大吏各领兵二三万至八九万,兼管 军事、行政、财政于一身,成为强大的地方 割据势力,即所谓“藩镇”。
天宝十节度使分布图
边镇兵:49万 中央军:9万
视此为高下,不可中止!”
元和中兴:
唐代自中期以来,中央宦官专权,地方 藩镇割据,政治局面混乱。唐宪宗元和 年间,政府财政情况有所好转,各地藩 镇在长时间的战乱中实力也有所削弱, 借助这大好形势,唐政府“以法度裁制 藩镇”,陷于强藩多年的河南、山东、 河北等地区又归中央政府管辖,唐王朝 复归于统一,史称“元和中兴” 。但因 藩镇割据的基础仍在,割据再次出现直 至唐朝灭亡。
至于口分田,唐律禁止买卖:“诸卖口分田者,一亩笞十, 二十亩加一等,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疏 议曰:“口分田,谓计口受之,非永业及居住园宅。…… 谓受之于公,不得私自鬻卖。”但同时规定:“即应合卖 者,不用此律。”所谓“应合卖者”,即“永业田家贫卖 供葬,及口分田卖充宅及碾硙、邸店之类,狭乡乐迁就宽 (乡)者,准令并许卖之”。
《唐会要》卷七二《军杂录》
天宝末,天子以中原太平,修文教,废 武备,销锋鏑,以弱天下豪杰。……不肖 子弟为武官者,父兄摈之不齿。唯边州置 重兵,中原乃包其戈甲,示不复用,人至 老不闻战声。六军诸卫之士皆市人白徒, 富者贩缯彩,食粱肉,壮者角抵拔河,翘 木扛铁,日以寝斗,有事乃股栗不能授甲。
安史之乱与中晚唐政局
政权
——范祖禹《唐鉴》卷十
四、五代十国
黄
巢
起
义
黄
巢
流
875~884
动
作
战
路
线
图
政权 后梁 后唐 后晋 后汉 后周
五代简表
创建者 朱温 李存勖 石敬瑭 刘知远 郭威
年代 907-923 923-937 936-947 947-951 951-960
都城 开封 洛阳 开封 开封 开封
呜呼!世道衰,人伦坏,而亲疏之理反其常。干戈 起于骨肉,异类合为父子。开平、显德五十年间,天下 五代,而实八姓。
林甫性沉宻,城府深阻,未嘗以愛 憎見於容色。自處台衡,動循格令, 衣冠士子非常調無仕進之門。所以 秉鈞二十年,朝野側目憚其威權。 及國忠誣構,天下以為寃。
《资治通鉴》卷二一六: 引百官观左藏,赐帛有差。是时州
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 钊奏请所在粜变为轻货,及征丁租地 税皆变布帛输京师;屡奏帑藏充牣, 古今罕俦。故上帅群臣观之,赐钊紫 衣金鱼以赏之。上以国用丰衍,故视 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 极。
南衙北司之争
唐顺宗,贞元廿一年(805)
“永贞革新”(“二王八司马”事
件) 王伾、王叔文、刘禹锡、柳宗元等 罢宫市,以武将统神策军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
“甘露之变”
自宋是申天锡下;事李皆注决、于郑北训司v,s.仇宰士相良行、文鱼书弘而志已。宦 官气益盛,迫胁天子,下视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资治通鉴》卷二四五
《旧唐书·杨国忠传》: 國忠自侍御史以至宰相,凡領四
十餘使,又专判度支。吏部三銓事務 鞅掌,但署一字猶不能盡,皆責成胥 吏 , 賄 賂 公 行 …… 資 格 差 謬 , 無 復 倫 序。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历史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知识点一、安史之乱1.背景:开元末年以后,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朝政日趋腐败。
边将安禄山一身兼任范阳等三地的节度使,担负东北地区防御重任,逐渐扩张势力。
2.爆发: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
3.影响: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各种矛盾越来越尖锐。
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与唐朝灭亡1.原因:(1)唐朝后期,统治腐败,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态势越来越严重,而且相互之间发生兼并战争,中央已无力控制藩镇。
(2)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连年的灾荒,无以为生。
2.黄巢起义: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
3.唐朝灭亡:907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的更迭与分立1.含义:唐朝灭亡后,北方黄河流域先后出现五个政权,南方地区出现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割据太原的北汉,史称“五代十国”。
2.评价: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同步练习】1、下列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标志着唐朝由盛转衰的事件是()A.“贞观之治”B.黄巢起义C.安史之乱D.鉴真东渡2、五代十国时期,北方黄河流域的“五代”不包括下列哪一个政权()A.后梁B.后唐C.后周D.后蜀3、唐朝政局可用下图表示,图中“?”处应为()A.唐太宗统治前期B.唐太宗统治后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4、唐朝诗人杜甫的《无家别》写道:“寂寞天宝(唐玄宗后期的年号)后,园庐但蒿藜。
我里百馀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诗中的“世乱”指的是()A.八王之乱B.安史之乱C.黄巢起义D.五代十国5、发动安史之乱的两位叛军首领是()。
历史七年级下册-第5课 唐朝的衰亡与五代十国 (共24张PPT)
七月,玄宗入蜀,抵成都。 唐肃宗于灵武即位,尊唐玄宗 为太上皇。757年,安禄山被 其子所杀;758年,史思明杀 安禄山之子,并在范阳称帝。 761年,史思明被其子所杀。 763年,史思明之子自杀,安 史之乱平息。
公元755年,安史之 乱爆发。次年7月15日, 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 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 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 忠,并强迫玄宗杀杨贵 妃,玄宗无奈,只得自 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根据课本知识,抢答五代十国的历史根 源? 唐朝藩镇割据。
3.五代十国的历史影响?
①五代的更替通过武力 实现,因此中原地区陷 于连年混战,社会动荡, 经济凋敝,百姓生活极 端痛苦。 ②后周君主的励精图治, 使国势为之一振,为宋 朝的再建统一奠定了基 础
2.五代十国的战乱与发展
战乱
五代十国时期,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各国往往加重赋税, 相互征战,争夺地盘,给广大农民带来了灾难。
4.朱温灭唐
昭宗天复三年( 903年 ),宣武节度 使朱全忠(朱温、朱晃)应宰相崔胤之邀, 率部入长安,尽诛朝中宦官。“虽快一時 之忿,而国随以亡。是犹恶衣之垢而焚之, 患木之蠧而伐之,其为害岂不益多哉!” 904年,朱全忠迫使昭宗迁都洛阳, 继而杀害之,立哀帝。
905年,于白马驿杀害朝中宰相以下 高官30余名,采纳李振建议,投尸黄河, 使为“浊流”。 907年,废哀帝,改国号梁,都于汴, 史称后梁。至此,唐王朝灭亡。中国历史 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虢国夫人是杨贵妃的姐姐,图中描绘的是虢国夫人乘骑踏青时前呼后拥、奢华出行的场景
张萱 明皇纳凉图
《太真上马图》宋人绘
(2)唐朝边疆局势
唐朝在边境和重要地区设置军事重镇,称为藩镇,长官叫节度使。节 度使权力极大,不仅掌握庞大的军队,而且兼管辖区的行政和财政。
第三讲 唐朝后期政治
一、安史之乱
征兵制——募兵制
唐前期的军事制度是以府兵制为基础的,府兵制 是一种征兵制的兵役制度。 府兵制的特点:兵农合一的征兵制。 府兵之置,居无事时耕于野,其番上者,宿 卫京师而已。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 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 ——《新唐书》卷五○《兵志》
府兵需要自备武器、甲胄和衣粮。 《新唐书》卷五○《兵志》: ‚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禄、横刀、砺石、大觿、毡帽、 毡装、行藤皆一,麦饭九斗,米二斗,皆自备,并其介胄、 戎具藏于库。有所征行,则视其入而出给之。‛
元和中兴
元和:唐宪宗年号 806年——820年
削 平 藩 镇 的 战 争
元和元年(806),平西川节度使刘辟叛乱。 元和二年,平浙西镇海军节度使李锜叛乱。
西川是关中的大后方,又是防御吐蕃的 前线;浙西是重要的财政供应地,这两 处的平定,加强了中央对这些重要地区 的控制,为更大规模的削藩准备了力量。
岑仲勉:乱因无非是 边兵失调,玄宗过于 信任安禄山,同时安 禄山又为中原地区之 繁荣富庶所引诱。
《剑桥中国隋唐史》 认为导致安史叛乱 的主要原因是玄宗 时期兵制的调整和 中央政权(杨国忠) 与安禄山关系的恶 化。其中关于兵制 调整的问题尤其被 认为是主要原 因。
《剑桥中国隋唐史》也对陈寅恪先生的观点提出了批 评 : “已故陈寅恪发展了夷狄论的另一深思熟虑的变种论点:八世 纪初期异族的迁入河北导致了最后使东北‘胡化’的过程。这 一过程到八世纪四十年代已发展到如此程度,以至充分了解这 一形势的唐朝廷只有树立一个羯胡(安禄山)作为保持控制河 北和东北的唯一办法。因此,陈寅恪所看到的夷狄因素不仅涉 及安禄山及其所属的兵将,而且还涉及整个这一地区的人口。 除了这类文化解说的高度主观性连同它的模糊和带激情色彩的 ‘胡化’观念外,陈寅恪这一引人注意的假设没有足够的证据 作为依据。他的叛乱前的证据所指的不是整个河北,而只是具 体地指边境地区;他用地叛乱后的材料——这是他论证的大部 分依据——则错误地把一些具体地后果归因于主观设想地文化 变化,而不是归因于这一区域取得的事实上的政治自治。”
高三历史唐朝后期的政局
影响:唐朝由盛而衰的标志P73
唐朝后期的统治特点
1、藩镇割据
1. 藩镇割据的概念 2. 藩镇的割据性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3. 影响P73-74
李辅国
宦官专权
第三阶段
掌握皇帝生杀予夺大权
你这混帐东西,别看 你是皇帝我要你死你 就活不了!Biblioteka 唐 末 宦 官朋党之争
高官之间互相勾结朋党,排斥异己 牛李之争
三、唐末农民战争
原 因 爆 发 特 点 高 飒飒西风满园栽, 潮 蕊寒霜冷蝶难来, 失 败 它年我若为青帝, 作 报与桃花一处开。 用
黄巢
材料一:p72 材料二:p74 《内侍图》 材料三:p74 《王府君墓志铭》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材料一反映唐玄宗统治后期宠信奸臣、造成的政治黑暗 材料二反映唐朝后期宦官专权、把持朝政
2、材料三中“黄巢坐长安,李帝奔蜀”指的 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攻占长安, 是什么? 唐僖宗逃亡成都 3、材料一、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之间有 无逻辑联系?为什么? 有因果关系 唐朝中后期的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因), 促使了唐朝的衰落,导致社会矛盾的激化 和唐末农民起义的爆发(果)
土地兼并,租税苛重, 战火连绵 875 年,王仙芝、黄 巢;山东、河南一带
流动作战
进入长安,建立大齐 政权 884 年,黄巢在泰山 兵败自杀
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黄巢《菊花诗》
知识结构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一、安史之乱
中晚唐的困局知识点
中晚唐的困局知识点
晚唐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十分混乱的一个时期,唐王朝由于内忧外患而陷入了困境。
一是衰落的政治格局。
自安史之乱之后,唐朝政治中成型的官僚机制大面积地溃散,大量官吏四处奔波;而大唐的国政工作也受到不少限制,因此内政决策受到极大的限制。
二是地方叛乱群起。
由于唐朝的宫廷有着庞大的人事大权,中央政府无法及时有效地平定地方动乱,地方派系也纷纷采取叛乱抗拒中央政府的做法,从而给唐朝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三是政教分离而造成的混乱。
从唐朝高僧玄奘出家到唐宣宗追求理性主义,唐朝从宗教审慎到完全尊重宗教,政教关系由政府干涉变成政教分离,这些改变大大加剧了混乱的程度。
四是外国势力的入侵。
随着唐朝的衰落,外国势力也纷纷趁机在朝鲜半岛和北方棋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使唐朝的势力范围不断缩小,国家受到更大的威胁。
五是财政伤病的加重。
唐代的财政伤病已经开始加重,农村长久以来尚未解决,农民仍然为高税务负责,涌现出大量债务农民;另外,宫廷也长期以来虚支官吏和士奢官僚,使财政短缺更加惨重。
晚唐时期,唐朝百家争鸣,社会混乱,内忧外患,政治困境日渐加重,多方势力在朝鲜半岛和北方混战,地方叛乱不断,政教分离引发更大混乱,财政伤病更加严重,唐朝的统治陷入了深深的困境之中。
唐朝后期的政局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 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式封建统治的基本特征, 君主一方面巩固统治,一方面却易于产生腐败, 君主一方面巩固统治,一方面却易于产生腐败, 自乱中央朝政,这在王朝的中后期是常见现象, 自乱中央朝政,这在王朝的中后期是常见现象, 唐玄宗后期也是如此。 唐玄宗后期也是如此。 经济: 经济: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统治 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唐末 的经济基础,然而土地兼并是封建社会的痼疾, 更加严重,它一方面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 更加严重,它一方面导致了均田制的破坏,个体农民 无法维持,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困难, 无法维持,租庸调制崩溃,政府财政困难,阶级矛盾 激化,农民起义爆发; 激化,农民起义爆发;一方面封建大土地所有制的发 使得割据势力壮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展,使得割据势力壮大,削弱了中央集权。
①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不少州 北方的农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洛阳周围几百里内, 县成了废墟。 县成了废墟。 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参加平叛的唐军将领拥兵自重,叛军降 将也各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将也各霸一方,不服朝廷管辖。 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 ③边防空虚。唐朝调边防军主力到内地平叛,留下老弱残兵。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周边少数民族政权,趁机进扰,唐朝边疆地区不时告急。 北方人口的南移, ④北方人口的南移,他们对江南经济的进一步开发起了一定作 用。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 2.朋党之争 . 四、唐末农民战争 五、唐朝灭亡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进一步削弱了唐朝的 统治力量, 统治力量,加速了唐 朝走向衰落。 朝走向衰落。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与社会局势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与社会局势唐朝历时长达两百余年,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千差万别。
其中,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也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时期。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对于唐朝以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局势。
一、政治经济转型在唐朝晚期,新农田的开发和人口的增长导致土地与人口严重不匹配。
与此同时,中央政府的权威逐渐削弱,长江流域地区的豪强势力不断壮大。
唐朝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地方豪门的崛起。
他们在地方政治和军事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强,甚至掌握了一些中央政府派遣到地方的官员。
豪门们常常在地方上建立自己的势力,与其他豪门之间为争夺势力和利益而展开斗争。
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还在财政和税收方面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唐朝中期,官僚阶层与豪门阶层之间的妥协导致一个相对平衡的局面,但是唐朝晚期,随着重农抑商政策的放弃,财政赤字加剧。
中央政府频繁地征收赋税,导致百姓的生活负担沉重,同时也助长了地方豪门的势力。
二、社会局势唐代晚期,社会的不稳定和混乱已经开始显现。
在这个时期,百姓们的生产力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土地和人口之间的比例失衡导致了严重的社会问题。
很多人为了生存不得不四处流浪,劫富济贫。
一些《新唐书》中的记述,例如“洞窟为家,食虫为生”,便可以看出当时农民的生活状况。
唐朝晚期,长江流域地区的豪门势力日益强大,与此同时,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控制力也不断削弱。
这就导致一些地方官员与地方豪门勾结起来,相互利用,甚至有些地方官员便直接听从地方豪门的指示。
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物滥用职权,剥削百姓,治理不力,加剧了社会的不稳定。
总的来说,唐代晚期的政治经济转型和社会局势都是非常复杂的。
在这个时期,豪门利益集团的崛起和百姓的疾苦成为社会的主要矛盾。
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唐朝后期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政治的动荡和社会的分裂。
唐代政治制度
当代历史学家谢元鲁据《唐会要》五十四、 五十五、五十六卷统叶,自唐初至唐滋宗(公 元859—873年)初年:
16次封驳,11次有效;
14次进谏,11次有效;
16次补阙或拾遗,6次有效。
580 643
魏 徵 ( - ) 字 玄 成 , 館 陶 ( 今 屬 河 北 ) 人
有一次,唐太宗曾向魏征问道:「何谓明君、 闇君?」魏征回答说:「君之所以明者,兼 听也,君之所以闇者,偏信也。以前秦二世 居住深宫,不见大臣,只是偏信宦官赵高, 直到天下大乱以后,自己还被蒙在鼓里;隋 炀帝偏信虞世基,天下郡县多已失守,自己 也不得而知。」
第二讲 唐代政治制度
唐朝 (公元618年-公元907年)
武德元年(618),李渊受禅代隋称帝,定都长安,建立唐朝。
天佑元年(904),朱全忠迁唐都于洛阳。天祐二年(905年), 朱全忠大肆贬逐朝官,并全部杀死于白马驿,投尸于河,史
称白马驿之祸。至四年(907年),哀帝李柷逊位于梁(史称后
梁),改元开平,都于开封。唐朝灭亡。唐传二十帝,历二百 九十年(其间有武则天革唐为周十六年)而亡。
昔日龌粗不足夸, 今朝放荡思无涯。 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遍长安花。
——孟郊(751-814)
轻寒着背雨凄凄, 九陌无尘未有泥。 还是平时旧滋味, 漫垂鞭抽过东西。
——韩喔(844-923)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 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 媒,书中自有颜如玉。出门莫恨无人随,书 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常向 窗前读。”
◆“九品访人,唯问中正”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2、唐代之科举
参加科举考试的主要有两种人,一是国子监 及州、县所属学校的学生,称生徒;二是在 家自学的士人,先向州、县报考,选中后再 送中央参加考试,称乡贡 。
唐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李艳洁)
背景
《唐语林》卷三 “丁壮之夫,不识兵器”。
统治集团的腐朽:
开元末年的李隆基已不复有前期的进取精神,他本人发生变 化,求仙崇道。又把儿媳杨玉环据为己有,封为贵妃,宠幸
无比,每年专门派人从南方采集杨贵妃爱吃的荔枝驰送长安,
仅为贵妃置办衣装就设置了七百多人的专职织缎工匠,贵妃 的兄弟姊妹均获高官厚爵。 李隆基全力追求享乐,怠于政事, 用人上也发生变化。 朝 中大权先后被李林甫、 杨国忠等人把持。 统治集团内部多种矛盾开始尖锐,已经存在的隐患也开始产 生恶果。
安史之乱
“安禄山,营州杂种胡也。小名轧荦(luo)山。 母阿史德氏,为突厥巫,无子,祷轧荦山神, 应而生焉”。 “长而奸贼残忍,多智计,善揣人情,解九 蕃语,为诸蕃互市牙朗”。 “玄宗每令作胡旋舞,其疾如风”。
天宝危机与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
《安禄山的种族与宗教信仰》 安禄山出身粟特,自称为“光 明之神”的化身,利用宗教力 量团聚粟特胡众、号召民众。
唐朝后期的政局
励精图治
任用整顿吏治
朝政腐败
⒉概况、经过 755年~763年 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长恨歌》
⒊平息叛乱的原因
郭子仪、李光弼率兵平叛 借回纥兵 叛军内部矛盾 军民顽强抵抗
⒋影响:严重削弱唐的统治,由盛转衰的标志 · 破坏了北方经济。 · 中央集权大大削弱。藩镇割据 · 边防空虚。周边不宁。 · 北方人口南移。南方经济日渐超过北方
结果:僖宗逃亡成都,后反扑,黄巢于884年兵败自杀。
历时十年,波及大半个中国,规模大。 意义
打击了唐统治和地主阶级。它瓦解了唐朝的统治
反封建斗争水平有所提高。首次提出平均思想,反映了农 民“均产”、“均田”要求
一、安史之乱
(1)政治腐败 ⒈原因
不理政事。 宠信奸臣。 外重内轻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 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 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 君王不早朝。 ……引述白居易《长恨 歌》中的诗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 知是荔枝来。”
(2)军事举措失当 军备废弛 唐玄宗前后期行为对比表 前期 崇尚节俭 后期 日益奢华
二,藩镇割据
出现原因——安抚叛将,奖赏功臣,增设了大批节度使。 实质——地方割据势力 特点 ——政治 · 经济·军事 影响——严重削弱了唐朝统治,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三,宦官专权
原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弊端所导致
第一阶段——批阅奏折(高力士)
特权 第二阶段——掌握禁军(李辅国)
第三阶段——掌握皇帝生杀予夺大权(刘季述)
影响: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结果,唐朝比东汉更为严重,是 导致唐衰落的又一重要原因 四,朋党之争 性质:是指代表士族利益的李德裕和以进士门第出身的牛僧 孺为代表的两大统治集团的相互斗争。
晚唐时期的权力平衡
晚唐时期的权力平衡一、晚唐时期的政治背景晚唐时期指的是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历史时期。
在这段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历史时期,唐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打破了大唐王朝政治统治的平衡,长达八年的叛乱使得之前大唐盛世的恢弘气象不复存在。
尽管唐肃宗、唐代宗两位皇帝费尽心机,先是借助回纥兵马后是借助地方节度使将领将叛乱暂时镇压下去,但却为唐王朝留下一个千疮百孔、地方割据的局面。
唐中央外部情况如此,而中央内部情况又更为复杂多变。
二、如何实现权力平衡1.宦官与文臣的博弈唐玄宗起朝廷开始重用宦官,唐肃宗起宦官开始掌握军队,安史之乱后期出现了权宦节制节度使军队的情形。
至中晚唐,宦官势力坐大,皇位废立之事皆可掌握,甚至唐宪宗李纯、唐敬宗李湛都是被宦官所谋害。
基于此种情形,文官集团自然不甘心生杀大权落入“阉竖”之手,各自采取措施进行反击。
唐宪宗朝的李绛与权宦吐突承璀的斗争以吐突承璀的失败而告终,勘为传诵。
但在后来的二十余年间,斗争大多以文臣的失败而告终,直到唐武宗朝,李党党魁李德裕才以强势手段,联合皇帝,迫使宦官退居二线。
在经过唐宣宗朝十余年的强势治理后,文官与宦官的权力逐渐趋于平衡。
但好景不长,由于唐僖宗李儇为宦官田令孜拥立,宦官集团再占上风。
直到唐昭宗李晔联合宰相崔胤并外结藩镇朱全忠,杀掉所有宦官,最终形成权力的平衡。
2.文官之间的博弈——牛李党争唐代官僚按其出身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士族门荫,另一是进士及第。
这两种不同出身的官僚阶层明争暗斗由来已久,后演化成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
牛党以牛僧孺为首,多是进士及第者,代表庶族地主阶层;而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是门荫入仕,代表士族地主。
两党结怨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年)的制举策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结果是牛僧孺长期不得升迁。
甘露之变后唐文宗逐渐起用被李训、郑注贬斥出朝的牛李党官员,进而两党的排挤倾轧达到了高潮。
唐武宗时期李党掌权,尽逐牛党;唐宣宗时期,在唐宣宗的偏爱支持下,牛党完全清除了李党。
文明观
第二种方式:按文明的内涵整合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史 中国古代物质文明史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史 中国古代文明交流史 各阶层对待文明的态度 中华文明的特征
文明史复习的视角
中国古代史:
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史。 中华文明的特征。 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的交流与融会。 中华文明与外来文明的交流与融会。 各阶层(尤其是统治者)对待文明的态度
文明的对话
的 交
文明的碰撞
叉
与
文明的冲突比较源自文明的融会文明的比较
封建社会的繁荣—隋唐
第一节短暂的隋朝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六节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隋唐时期的对外友好交往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传统方式之二:按专题的方法复习中国古 代史
(一)、“文明”的概念
2、马克垚:文明是一个与野蛮相对应的 概念,是指“社会的一种进步的过程,一 种进化所达到的状态,一种发展趋向。” 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文明”被 定义为人类所创造的伟大成果,既包括物 质的方面,也包括精神的方面,既有政治 的,也有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
(一)、“文明”的概念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五章
第一节五代十国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六章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从文明内涵的视角整合中国古代史
(二)、“文化”的概念
唐朝后期的政局
唐朝后期的政局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唐末农民起义。
二、要求学生认识1.唐朝后期政局的动荡主要是中央集权受到削弱,其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不思进取,任用奸臣、宦官,致使中央政府内部、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失控。
2.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反映了唐朝后期政治的腐败和国势的衰落。
让学生了解到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有时也是影响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唐玄宗统治前后政策变化的分析,培养学生正确的人才观。
2.扣准教材中的概念,如唐后期的宦官专权远甚于东汉,进行对比教学,提高分析比较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难点:藩镇割据和朋党之争。
教学要点第三节唐朝后期的政局一、安史之乱1.原因①政治腐败②军事举措失当2.安史之乱的爆发及经过3.影响二、藩镇割据1.藩镇割据的形成2.特点3.影响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1.宦官专权2.“牛李党争”及影响四、唐末农民起义1.原因:土地兼并、吏贪赋重2.经过:鲁豫起义、流动作战、占领长安、建国“大齐”、未追唐军、兵败3.唐末农民起义的作用和影响教学过程【复习提问,导入新课】提问: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统治在用人问题上有何共同之处?或“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在用人问题上有哪些相同之处?学生回答,教师归纳: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
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
唐太宗时,朝臣进谏成风,魏征被唐太宗誉为“人镜”;唐玄宗初期官吏多而滥,他采取精简官吏,定期考核等措施,裁汰冗员。
由于能采纳诤言,善用人才,政治较为清明,是唐前期一百年间出现“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重要原因之一,也就是“得人者昌”。
唐玄宗统治后期情况怎样?为什么会出现“安史之乱”?“安史之乱”后唐朝的走向如何?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学习本节内容。
首先请看安史之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藩镇割据的特点
1.自行委派官吏。 2.不向中央交赋税。 3.军队不听中央调动。
4.节度使职位传子或传部将。
地方政权,军权,财权被他们完全操纵。这样 对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呢?
3.藩镇割据的危害
(1)唐中央政府不能有效地控制 地方,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 (2)战争频繁。藩镇之间、藩镇 和中央之间,不断争战,给人民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年号为开元,出现了开 元盛世。统治后期的年号为天宝,出现了 叛乱动荡的局面。那么,一个繁荣的盛世 局面,怎么会发生叛乱呢? 1.政治腐败。他不理朝政,宠信奸臣。 2.唐玄宗的军事举措也不适当,表现在一 是外轻内重,二是军备废弛。
2.唐末农民大起义
广大农民困苦不堪,童谣“金色虾蟆争怒眼,翻却 曹州天下反”,在黄河下游流传,预示着农民起义 风暴的来临。
(1)经过
时 领导 地 方针 间 人 点
(2)特点
成就 国号 结果
山 转战大半个中 王仙 东 流动 国,攻入洛 失败, 875 芝、 、 作 阳,占领长 大齐 黄巢 年 黄 战 自杀 河 安,黄巢称 巢 南 帝
(3)失败原因 失败原因是起义军没有乘方针。使他们没有稳固的根据地。
(4)意义(见课本) 唐末农民战争波及大半个中国,是中国历史上一 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这次起义使腐朽的唐王朝 从此分崩离析,名存实亡;农民军首次提出平均 思想,反映了广大农民均产、均田的要求。 注意的是:这次起义没有推翻唐王朝,它瓦解了 唐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封建地主阶级。 从此,唐朝完全处于分裂割据的状态,唐政府只 是一个名义上的政府。907年,节度使朱温废了 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昭宣帝,自称皇帝。唐朝 终于灭亡了。
1.天宝末年,导致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是 ①“渐肆奢欲,怠于政事” ②“为政之要, 惟在得人” ③外重内轻,加强边防增置军 镇 ④宠信李林甫、杨国忠,委以宰相要职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C 2.唐中期政局由盛转衰的根本原因是 A.安史之乱 B.杨贵妃受宠 C.宦官专权 D.唐玄宗政治腐败 答案:D
安史之乱对唐朝的影响主要是 ①北方经济的破坏 ②中央集权大大削弱 ③边防空虚 ④客观上对江南经济的开发起 了一定作用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安史之乱的性质是什么呢? 是一场地方节度使发动的对中央政权的叛乱, 它对人民来说是一场大灾难。 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而衰。安史之乱之后, 唐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藩镇割据
1.藩镇割据的形成(两种途径:)
安史之乱以后,藩镇凭借军队割据一方。 当时,安史余部尚有很强的实力,唐无力 平定,只好默认既成的事实,就地封他们 为节度使。 第二,平叛中涌现的一批战将,不少也升 任节度使,纷纷拥兵自重。这些节度使管 辖的地区,大者十余州,小者三四州,名 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是割据势力。
6.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 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 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 的这一观点。 答案:唐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后期中央政 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导致“安史之乱” 和“藩镇割据”。战乱和割据削弱厂中央的统治, 破坏了社会经济。 杨贵妃受宠,唐玄宗沉湎酒色,这只是中央政治 腐败的表现之一。赵翼把这说成是唐朝由盛转衰 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这一表现本身也是封建 帝王唐玄宗造成的。赵翼把责任加在杨贵妃身上 是不对的。 赵翼的根本错误在于夸大了杨贵妃个人对唐朝由 盛转衰的影响。
宦官专权的根本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腐朽 B.地方实力派的支持 C.皇帝年幼,不理政事 D.宦官生性阴险狡诈 宦官专权的危害是什么? 加深了唐朝后期政治的黑暗,削弱了 唐朝的统治力量,加速了唐朝的衰弱。
2.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朝廷的高官相互结成朋党,排斥异己。 其中最突出的是“牛李党争”。 李党以李德裕为首,多出身于世代公卿;牛党以 牛僧孺为首,多出身于进士。两派相争四十余年。 在对待藩镇、对待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等问题上, 双方态度相去甚远。随着两党争持日久,最后变 为意气相攻,除去不同的利害,已无明显的政见 不同。 两党交替执政,相互攻伐,使腐败的朝廷更加混 乱。最后,李德裕被贬死崖州,宣宗时牛僧孺病 死,牛李党争才告结束。唐文宗为此感慨: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唐朝后期,统治集团内部的矛 盾很多。除了安史之乱、藩镇 割据等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比较 突出外,中央内部也出现了严 重的矛盾。
1.宦官专权
高力士:唐玄宗后期,宦官高力士受宠,逐步参 政。一般政事由高力士处理,大事才送皇帝裁决。 李辅国 :安史之乱时,唐肃宗即位,宦官李辅国 因拥立有功,权利逐步扩大,可以参与机要,统 领禁军,任免宰相,还杀皇后,又拥立了代宗皇 帝。 后来,宦官的权利越来越大,甚至国策的制定, 朝臣、节度使的任免,皇帝的废立,几乎都有他 们把持。
天生丽质难自去,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长恨歌》白居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唐玄宗与杨贵妃终日饮酒作乐。(自身的问题)
“媚事左右,迎合上意,以固其宠;杜绝言路,掩 蔽聪明,以成其奸;妒贤疾能,排抑胜己,以保 其位;屡起大狱,诛逐贵臣,以张其势。” ——《资治通鉴》 他重用的大臣,已不再是贤能之辈,而是一群巧 于献媚,善于逢迎的小人。奸臣李林甫、杨国忠 先后独揽朝政,他们结党营私,妒贤嫉能,媚上 欺下,陷害忠良,朝政腐败。(用人的问题)
3.下列有关唐代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原因,不正 确的是 A.由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 B.由地方权力过于膨胀导致 C.由安史之乱直接引起 D.因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所致 答案:D 4.导致唐朝灭亡的直接原因是 A.农民战争 B.藩镇割据 C.宦官专权 D.朋党之争 答案:B
5.东汉后期与唐朝后期存在着哪些相同的社会政 治问题?结合具体史实加以说明。其中哪一问题 的发展对两朝及以后的政局影响最大?有何表现? 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相同的社会政治问题:①统治阶级内部矛 盾激化。出现外戚、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局面, 朝政混乱。②中央集权削弱。出现地方分裂割据 局面:或豪强地主势力膨胀为军事割据势力,或 藩镇割据。③阶级矛盾激化。都爆发了大规模农 民起义。 对政局影响最大的问题及表现:地方割据,中央 集权削弱,导致两朝统治结束;封建统一国家分 裂,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 根源:①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②封建君主专 制统治的弊端。
“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
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都是唐朝后 期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势的斗争。 它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使 唐朝的统治更进一步地腐败、黑暗, 促使阶级矛盾进一步激化。导致爆 发唐末农民战争。
四、唐末农民战争
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唐朝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唐朝后期,统治越来 越腐朽,统治集团内部矛盾越来越尖锐;随着两 税法的推行,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于是土地 兼并越来越严重,到唐末,大批耕地集中在大地 主手中,全国半数以上的农民失去土地,无以为 生; 战祸连绵;藩镇之间、藩镇和政府之间为了争权 夺利又不断争战; 灾荒年月,照旧催交赋税。873年,潼关以东直 到海滨的广大地区遇到大旱,小麦只有半数收成, 秋粮几乎颗粒无收。入冬,许多人被迫吃树皮, 很多人因此饿死。灾情如此严重,官府照样催逼 赋税,农民拆房砍树,典妻卖子,连应付税官的 吃喝还不够。
1.叛军占领长安后,唐玄宗仓皇逃往成都,
2.唐肃宗在灵武即位,任用大将郭子仪、李光弼平定了叛乱。
3.安史之乱的影响
首先,破坏了北方的经济;其次,中央集权大大 削弱;第三,边防空虚;第四,北方人口的南移。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它不仅影响 到唐朝,使唐朝从此由强盛走向衰落;而且还影 响到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安史之乱严重破坏了 我国北方的经济,从此以后,我国北方地区的经 济发展日益缓慢,甚至出现停滞,而南方经济却 逐渐发展,赶上北方。
1.唐初,为了加强边防,在边地曾设置大都督或都督率兵戍边。
“节度使”
2.高宗时,都督“带使持节”,直接代表皇帝,称为“节度使”。 3.开元年间,唐玄宗在边境重地增置军镇,他们不仅是军 事长官,还掌握政治、财政大权,逐渐形成独立于中央政 权之外的封建割据势力。
府兵制
原因:均田制的破坏
募兵制(玄宗 )
常年没有战争,也没有农民暴动 地方的兵器大都腐朽,不能使用
因此,唐中央实力日益衰弱,而边镇节度使的权 利却日益增强。特别是安禄山,他以财物贿赂奸 相李林甫和玄宗宠爱的杨贵妃,从而取得唐玄宗 对他的极度信赖,不断给他加官进爵,任平卢、 范阳和河东节度使,掌握北方三镇的大权。
《唐玄宗前、后期统治行为对比表》
前期 崇尚节俭 励精图治 任用贤相 整顿吏治 后期 日益奢华 不理政事 任用奸相 朝政腐败
大力发展生产、限制佛教、大兴文治
安史之乱的原因概括为 ;
根本原因: 政治腐败, 军事举措适当 直接原因: 节度使势力日益增大
2.安史之乱的经过
为什么力量如此强大的叛乱被唐政府平定了呢? 因为第一叛军内部矛盾重重;第二叛军到处烧杀抢掠。第三借助了回纥 兵的力量。 叛乱分裂是违背历史潮流的,是违背人民利益的。 安史之乱中两件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