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第1课时》教学反思

合集下载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乘除法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过程,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体验数学的乐趣,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乘除法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卡片等辅助教学,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乘除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乘除法的意义: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理解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3.例题讲解: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例题,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练习巩固:学生进行相关的练习,加深对乘除法的理解和掌握。

5.实际应用:学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教案与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课时)教案与反思

2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原创不容易,【关注】店铺,不迷路!课时目标导航教学内容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材第5~6页例2、例3)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问题,经历概括乘、除法的意义的过程,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明确0在四则运算中的运用,并能准确描述有关0的运算。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概括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及0不能作除数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做过了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的练习,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今天,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加以归纳,并进一步明确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使已经获得的感性认识加以提高。

二、学习新课1.认识乘法及乘法各部分的名称。

问题: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了多少枝花?学生尝试解答,教师巡视。

组织全班交流、汇报。

用加法算:3+3+3+3=12(枝)用乘法算:3×4=12(枝)(1)提问:在3×4中,3和4分别表示什么?明确:3表示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表示有4个花瓶,也就是说有4个3连加。

总结:像上面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提问:在3×4中,3和4还可以看成表示什么?明确:3是相同的加数,4是相同的加数的个数。

总结:在乘法中,相同的加数和相同的加数的个数,都叫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即:3 ×4 =12↓↓↓因数因数积(3)思考: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小组讨论,组织学生汇报。

①只有相同的加数相加时,才可以改写成乘法算式。

②当算式里的加数不同时,如:3+4就无法直接改写成乘法算式。

总结:相同加数求和才能用乘法简便计算。

2.认识除法及除法各部分的名称。

问题1: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问题2: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读题,对比上面的两个数学问题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明确①相同点:都已知有12枝花。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
系(1)
教学板书
教学反思
在前三年半学生经过大量的整数乘法、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乘法和除法的意义已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教学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进行教学,以学生原有的知识为基础,把旧知与新知联系在一起。

结合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对除法的意义及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加以概括,使学生有更明确的认识。

整个教学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借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知识形成的全过程。

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悟出知识的真谛,以求得其思维的发展、能力的培养,体验成功后的喜悦。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1一. 教材分析《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的一课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例题和丰富的练习,引导学生探索乘除法的奥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数学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但是,对于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部分学生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具体例题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深刻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和操作,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和实际应用的价值。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理解乘除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探索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生动有趣的PPT,展示乘除法的例题和练习。

2.学习材料:准备相关的学习材料,如黑板、粉笔、练习本等。

3.教学资源:收集一些与乘除法相关的实际问题,用于课堂拓展和巩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购物、分配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方法解决这些问题。

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加减法的基本运算,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_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_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1单元四则运算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举世不师,故道益离。

柳宗元
◆教学目标】
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
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过程】
【素材积累】
1、走近一看,我立刻被这美丽的荷花吸引住了,一片片绿油油的荷叶层层叠叠地挤摘水面上,是我不由得想起杨万里接天莲叶无穷碧这一句诗。

荷叶上滚动着几颗水珠,真像一粒粒珍珠,亮晶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晶的。

它们有时聚成一颗大水珠,骨碌一下滑进水里,真像一个顽皮的孩子!
2、摘有欢笑语的校园里,满地都是雪,像一块大地毯。

房檐上挂满了冰凌,一根儿一根儿像水晶一样,真美啊!我们一个一个小脚印踩摘大毯上,像画上了美丽的图画,踩一步,吱吱声旧出来了,原来是雪摘告我们:和你们一起玩儿我感到真开心,是你们把我们这一片寂静变得热闹起来。

对了,还有树。

树上挂满了树挂,有的树枝被压弯了腰,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真好看呀!。

小学数学_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数学_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结合具体情境通过对算式变换的比较,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在探索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况的能力,进一步感悟运算本质。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用抽象文字表示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内在逻辑性,体会数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加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表示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课件、学习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找学生回答加法、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2、出示主题图3.师:你能根据图中的信息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吗?预设:生:每个花瓶里插3枝花,4个花瓶一共插多少枝花?(二)自主探究,乘、除法定义。

1.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能够解决吗?请每个同学自己动手试一试。

2.学生独立解题3.汇报交流,展示解题过程:用加法:3+3+3+3=12用乘法:3×4=124.师:大家都是怎么想的?生1:每个花瓶中有3枝花,四个花瓶一共就是4个3相加。

生2:4个3,也可以用乘法表示,就是3×4。

5.师:看来4个3相加也可以表示为3×4。

你认为哪种表示方式更简便呢?为什么?预设:乘法,因为加数个数多时可以用一个数表示个数。

6.你还能提出什么用乘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提出数学问题)7.师: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乘法?预设:生:求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运算叫乘法。

8.师:你知道乘法算式中这些数都叫什么名字吗?介绍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并板书:因数×因数=积9.师:在上节课我们学习加、减法时发现一个加法算式可以改写出两个减法算式。

今天你能结合情景和这个乘法算式也改写出用其他运算方法计算的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

10、出示第二幅情境图:(2)有12枝花,每3枝插一瓶,可以插几瓶?(3):有12枝花,平均插到4个花瓶里,每个花瓶插几枝?11.师:为什么方法计算呢?生:因为知道了两个因数的积,求另一个因数。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

人教版数学四下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了乘除法的意义,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以及利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基本概念,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基本运算,对于数学符号和运算规则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乘除法的概念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疑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生活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使学生掌握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2.难点: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的运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具体的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对本单元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了解学生的学情,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预习本单元的内容,了解乘除法的意义,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如动物园、水果店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如果要知道动物园里有多少只动物,或者水果店里有多少个水果,我们应该怎么办?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乘除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一课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时,上完这节课,我对这节课的教学方法、课堂上的教学环节预设及生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

但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

成功之处:
1、本节课学生积极投入学习,充分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交流的学习理念。

2、在课堂上,我能把学习的主动权放心的交给学生,而我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以及合作者。

3、本节课重视了创设情景,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充分感受乘、除法之间的关系,为乘、除法之间的关系的归纳提供了必要的素材,让学生真实感受到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4、同时为学生提供了较大的学习空间,让学生经历了自主探索与发现的过程,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交流,比较、归纳、概括出了乘、除法之间的关系,培养了学生的概括能力。

不足之处:
这节课,由于课前准备不是很充分,我只是纯粹的备教材,忽视了对课堂环节的预设和生成,过分的高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讲解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只是单凭教师的讲解,抽象的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知识,而没有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板书出来,以便于学生更加直观的认知,这样导致了学生对于乘除法间关系的认识理解不透彻,不深刻。

总之,我认为我的课上的还不是很好,还存在诸多的问题。

今后,我一定要不断探索,大胆创新,努力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精彩、更有效,真正实现“惜时增效、轻负高效”。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反思
尼四小潘秀玲
二〇一五年三月。

2023年乘除法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反思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

2023年乘除法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反思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

2023年乘除法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反思乘除法的教学心得体会乘除法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反思篇一乘除法作为数学中的基本运算之一,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对乘除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通过不断总结和思考,我得出以下教学心得体会。

首先,我发现在教学乘除法时,建立良好的数学思维是十分重要的。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我会结合实际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找到乘除法的应用场景,并引导他们将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例如,在谈论到买水果时,我会让学生思考如果一个苹果的价格是2元,他们购买5个苹果需要花费多少钱,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可以直观地理解乘法的概念和乘法的意义。

其次,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在教授乘除法的过程中,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游戏、实验、小组合作等。

通过游戏,我能够激发学生的竞争欲望和求知欲,让他们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乘除法。

通过实验,我能够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乘除法的过程,加深他们对乘除法的理解。

通过小组合作,我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互相学习和合作,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样的多样化教学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乘除法。

第三,运用差异化教学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学习需求进行差异化教学。

对于理解能力较强的学生,我会提供更多的挑战,引导他们进一步探索乘除法的规律和应用。

对于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我会对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步骤进行拆解和讲解,帮助他们逐步理解和掌握乘除法。

通过差异化教学,我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兴趣。

最后,进行反思和总结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

在教学乘除法的过程中,我会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并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通过反思和总结,我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乘除法教学。

乘除法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反思篇二能正确解答分数乘、除法应用题.1.花手绢的块数是白手绢的2.白手绢块数的正好是花手绢的块数.3.花手绢的.块数相当于白手绢的4.白手绢块数的倍相当于花手绢的块数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的几分之几用什么方法?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用什么方法?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用什么方法?1.课件演示:分数除法应用题2.比较.(1)我们把这三道题放在一起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点?相同点:三个数量是相同的;需要找准单位1来分析.(2)它们有什么区别呢?不同点:已知和所求不同;解题方法不同.3.小结:分数应用题主要有以上三类:(1)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2)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3)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4.解答分数应用题的方法是什么?抓住分率句;找准单位1;画图来分析;列式不必急.(一)应用题(1)学生独立分析列式2.学校有故事书36本,是科技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3.学校有故事书36本,科技书是故事书的,科技书有多少本?(二)补充条件并列式解答.(三)选择正确答案1.修一条长240千米的公路,修了,修了多少千米?240240150240 240150(四)思考题有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数是个位上的数的.十位上的数加上1.《小数除法练习》竞赛课教学设计2.新旧托福考试分数对比3.小升初数学分数加减乘除法应用题精选4.一位数除法练习数学试题精选5.photoshop调色对比教程6.java和php对比7.小数除法数学试题8.英语阅读排除法介绍9.六年级英语阅读练习乘除法法的意义和各部分的关系反思篇三乘除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符之一、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常常需要用到乘除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及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案及反思

第1单元四则运算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学生自己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重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教学过程】教学反思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这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互动性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加、减法的关系的基础,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简单,若教师让学生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可能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新授,学生可能掌握得也不错,但是学生真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地发挥。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重温了加、减法的关系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索的材料是动态生成的,是在学生的猜测、举例、讨论、验证中完成的,从而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在主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3.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小组讨论与集体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强化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接受。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去探索乘、除法的关系和意义,验证乘、除法的关系,归纳乘除、法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的思考能力。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这次作者给大家整理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共含12篇),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1: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下面我从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四则运算中第2课时的教学内容。

本课是在学生对整数乘除法有了较多的接触,积累了丰富的感性认识并掌握了相应的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为后面学习的四则运算打基础,也为以后学习小数、分数的意义和关系做铺垫。

说教学目标依据“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这一理念,结合新课标中对这一学段的目标,以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

我确定了一下几个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探究过程,体会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概括出有余数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的快乐。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内容,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根据教学目标、学生实际,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1.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并能熟练运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概括有余数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说教法依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学生的引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指导思想。

在本节课中我运用了创设情境法、启发式谈话法、练习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说学法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在学生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同时设计了与教法相适应的学法。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第一篇亲爱的小伙伴们,今天来跟大家聊聊我在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这部分教学中的一些反思。

哎呀,这堂课下来,我发现孩子们对于乘法的意义接受得还算不错。

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比如摆小棒、分糖果,他们能明白几个相同的数相加就可以用乘法来表示。

看着他们那恍然大悟的小表情,我心里可美啦!不过呢,除法的意义对于有些孩子来说,还是有点小迷糊。

特别是在理解平均分的概念时,有的孩子总是搞不清楚到底要怎么分才是平均分。

这让我意识到,以后在教学的时候,得再多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去感受,去操作。

另外呀,课堂上的互动也很重要。

有些孩子不太敢举手发言,可能是怕答错。

我得想办法营造一个更轻松、更包容的氛围,让每个孩子都能勇敢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堂课有收获,也有不足。

我会继续努力,让孩子们能更轻松、更快乐地学好数学!第二篇嗨,朋友们!今天来和你们唠唠我教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关系的那些事儿,以及我的反思。

一开始教乘法的时候,我觉得孩子们的眼神里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我用了好多有趣的例子,像一群小兔子排队,一排几个,一共几排,这样他们很快就明白了乘法就是几个相同加数的简便运算。

看到他们频频点头,我心里那叫一个乐呵!但是到除法的时候,就有点小状况啦。

有些孩子对于“平均分”总是似懂非懂的。

我就在想,是不是我讲得不够生动,没有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平均分的过程呢?看来以后得准备更多直观的教具,让他们亲手分一分,可能效果会更好。

说到乘除法各部分的关系,这可真是个重点和难点。

我发现直接告诉他们公式,他们很快就会忘记。

下次我得让他们自己去尝试推导,比如通过一组乘法算式,让他们自己去写出对应的除法算式,然后慢慢引导他们发现因数、积、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

还有啊,课堂上的练习也得多样化一些。

不能总是我出题他们做,也可以让他们互相出题,这样能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也能让他们更好地掌握知识。

哎呀,教数学可真是一门大学问,我得不断琢磨,不断改进,让我的小宝贝们都能爱上数学!。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范文(精选5篇)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说课稿1一、说教材教材分析上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我先来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章第二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整数乘法和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从学生熟悉情境出发意在学生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学习这部分知识既可以解决实际生活的应用,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小数的乘除法法奠定基础,在整个数学体系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根据对教材地位分析及新课标的要求,我将三维目标确定如下: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明白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会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抽象概括能力、迁移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和知识点本身的难易程度,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乘、除法的意义,掌握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教学难点为用规范的数学语言归纳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逆运算”。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是我对学生的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有一定的观察、比较、分析、理解能力,但总结归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本节课鼓励学生大胆用语言描述对新知的理解,提高学生概括能力,感受获取新知的乐趣。

三、说教法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

在教法我选择以启发法为主,辅之以讨论交流法、讲练结合等多法,并借助多媒体、教材等教具完成教学,把课堂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新知探索过程。

四、说学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是通向成功的桥梁,因此,我会引导学生采用动手操作、用脑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动手用脑中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第一篇: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在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时,我针对学生求知欲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依据教学内容认真制作课件。

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设有趣的情境,(课件出示;口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诱发学生的学习,激发了学生争强好胜的天性。

其次,在学习新知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启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共同探究,得出结论解决问题的结论。

如:教学例1时(1)、课件出示图例。

引导学生自己说出图意,列出正确的算式,并计算出结果。

然后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2)在让学生说出这个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后,又让学生说说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3)、让学生根据这幅图口头编两道除法应用题,再列式计算,学生口述,教师随机板书。

然后,引导学生对这三道算式进行比较,并让学生说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第一个因数=积第二个因数,第二个因数=积第一个因数。

接着请大家动动脑筋想一想,把这两个关系式概括成一个关系式: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根据学生的口述板书。

最后,让学生齐读一遍,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教师指出利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可以验算乘法。

(4)、让学生自学验算乘法的方法。

做做一做的题目,指明两位同学上来板演,其余同学做在练习本上。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课件创设数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了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会应用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验算乘法,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本堂课我用讨论、合作,运用多种形式概括乘法的意义。

这样做是想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感受到乘法各部分间有一定的联系,从而真正理解乘法之间的关系。

在写乘法关系的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复习的同时可以指出被乘数和乘数又能称为因数这个新的内容。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精选16篇)在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所谓反思就是能够迅速从一个场景和事态中抽身出来,看自己在前一个场景和事态中自己的表现。

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学反思 1首先,课前的复习环节,让学生齐读背诵加减法、乘除法的各部分关系式。

一来活跃课堂气氛,二来为今天新知学习营造情境,也会给学生在概念理解方面做好充足的准备。

然后,出示已准备好的小黑板,其上是学生易错混淆题,是加减法关系的运用。

其次,新课的教学探究。

以书本的长方形格子数的计算来引入乘法。

相同加数的累加,可以简便成乘法,借此理解乘法的概念意义。

为加深理解,我设计了一些非相同加数相加,能否改成乘法意义上的简便算式?学生对此理解较容易。

对于对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即乘法,成为单纯的算式后,就此探讨乘法各部分关系。

基础的是:因数因数积。

对照着3 X 4=12理解,依次写出另外两个除法算式。

这样,就可以反过理解“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

不过这个过程,从乘法的理解,到依据乘法列出除法算式,从而引出乘法的各部分关系,学生自主能言说,结合之前我们学生的旧知基础,更是理解上的顺畅。

对于除法的概念学习,除法的概念由来,与减法类似,因它而生。

除法的概念是基于乘法的算理,所以,这里完全可以从乘法算式引出的两个除法算式之中,得出“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除法。

”至于为什么要求这个因数,这个因数到底怎样理解,书本课例已然依据方格子,已知总格数,行数,求每行格子数(或已知总格数,每行格子数,求共有几行),这样学生是依据鲜活的实例情境,对因数怎样求,又有什么算理意义,有了直观的理解。

可我这样认为,这应该是二三年级解决的问题,实在以此为理解过程中的过渡,倒也不至于着力突出。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教案与教学反思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教案与教学反思

第2课时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市实验一小陈思思【教学内容】教材第5~6页。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出自郑燮的《新竹》◆教学目标】1.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知道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2.利用乘除法的意义和关系,改写乘除法算式和改编乘除法应用题。

【重点难点】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乘除法的关系。

【情景导入】1.今天这节课老师首先想和大家做个游戏,你们愿意吗?请大家准备好纸笔,老师这里有几道算式,接下来由我来报算式,请你们把听到的算式记下来,并且计算出结果,要求听清楚了吗?2.教师报算式:5+5+512+12+12+12+12 (指名两生在投影片上写)3.请同学们看一下你们所记的算式,像这样的算式,你能举例吗?(指名学生报算式,其余听写)(1)如在教师或学生报算式的过程中,出现有同学听不清楚的情况,则提问:怎样报才能让大家听清楚呢?(2)引导学生感受到按这样的方式报算式不容易记,并且书写麻烦。

【新课讲授】1.出示教材第5页例2(1)。

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然后教师巡视检查,可能会出现两种列式:用加法:3+3+3+3=12用乘法:3×4=12。

2.反馈、投影校对(1)讨论两种书写方式:①用连加形式写;②写成乘法。

A.提问:你是怎么想的?B.简便在哪里?C.比较加法列式与乘法列式的结果、意义是否相同。

(2)提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加法算式都可以写成乘法算式呢?明确必须是相同加数连加。

3.揭示乘法的定义(1)你能说说什么叫乘法吗?(2)教师小结:所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3)投影出示定义、齐读。

(4)乘法算式各部分名称:3 ×4 = 12因数因数积4.请同学们把上题改编一下,把其中的一个已知条件变成问题。

学生改编后并列式计算,教师集体讲解展示:教师概括: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5.揭示乘除法的关系教师:乘法是已知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说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第1课时
1.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入新课。

这堂课教师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数学语言表述数学规律和总结怎样获得规律的方法上,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有利于学生在复习旧知识点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巩固所学知识。

2.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重视学生的互动性学习。

学生已经有了加、减法的关系的基础,对本节课的知识掌握起来比较简单,若教师让学生直接归纳得出结论,可能只要十几分钟就能完成新授,学生可能掌握得也不错,但是学生真正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充分地发挥。

所以在教学中,首先在目标领域中设置了过程性目标,不仅和学生重温了加、减法的关系和意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了数学问题的产生、碰到问题“怎么办”和“如何解决问题”,花更多的时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探索的材料是动态生成的,是在学生的猜测、举例、讨论、验证中完成的,从而激励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加以观察、分析,在主动获得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既获得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又体验了成功的情感。

3.对于知识点的学习,采用让学生想一想、看一看、小组讨论与集体汇报的方式来学习本课的知识。

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强化知识的认识、理解与接受。

总之,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学生的经历和体验,培养了学生
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根据加、减法的关系去探索乘、除法的关系和意义,验证乘、除法的关系,归纳乘除、法的关系,从而提高了学生知识间的迁移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数学的思考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