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定义

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及定义2017.03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得数叫做和。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结果叫做差。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乘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除法的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0不能做除数。
4.四则运算:我们学过的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注意观察物体的角度,角度不同观察物体的形状也不一定相同。
第三单元: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交换律。
a+b=b+a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这叫做加法结合律。
(a+b)+c=a+(b+c) 2.乘法运算定律: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这叫做乘法交换律。
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
(a×b)×c=a×(b×c)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
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a+b)×c=a×c+b×c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小学四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变﹢。
(完整版)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

一、四则运算1、运算顺序:①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依次)计算。
②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③算式里有括号时,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2、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3、有关0的运算:①一个数加上0得原数。
②任何一个数乘0得0。
③0不能做除数。
0除以一个非0的数等于0。
④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
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 ,0做除数没有意义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 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 = 05、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 06、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 07、0÷0得不到固定的商;5÷0得不到商,找不到一个数与0相乘得5。
二、观察物体(二)1、正确辨认从上面、前面、左面观察到物体的形状。
2、观察物体有诀窍,先数看到几个面,再看它的排列法,画图形时要注意,只分上下画数量。
3、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4、从同一个位置观察不同的物体,所看到的图形有可能一样,也有可能不一样。
5、从不同的位置观察,才能更全面地认识一个物体。
三、运算定律1、加法运算定律:①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②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 +c=a+(b+c)③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2、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或交换减数的位置。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
1. 加法:把两个或多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就是加法。
比如说,你有 3 个苹果,我又给了你 2 个,那一共就有 3 + 2 = 5 个苹果啦。
2. 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这就是减法。
就像你有 5 个糖果,吃了 2 个,还剩 5 - 2 = 3 个。
3. 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比如 3 个 5 相加,写成乘法就是 3×5 = 15 。
4. 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比如说 15 个糖果平均分给 3 个小朋友,每人就有 15÷3 = 5 个。
二、运算定律。
1. 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比如 2 + 3 = 3 +2 。
2. 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就像(2 + 3)+ 4 = 2 +(3 + 4)。
3.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比如 2×3 = 3×2 。
4.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好比(2×3)× 4 = 2×(3×4)。
5.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相加。
比如说(2 + 3)× 4 = 2×4 + 3×4 。
三、小数的意义和性质。
1. 小数的意义:把单位“1”平均分成 10 份、100 份、1000 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可以用分母是 10、100、1000……的分数来表示,也可以用小数表示。
2. 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就好像3.20 和 3.2 是一样大的。
四、三角形。
1. 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具有稳定性,不容易变形。
你看那些自行车架、电线杆的架子,很多都是三角形的,就是因为它稳定呀!2. 三角形的内角和:三角形的内角和是 180°。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大全

四年级下册的公式大全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有如下:一、平面几何公式:1、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 ,其中a、b分别是三角形的两边长度,C是两边的夹角。
2、圆的面积公式:S=πr2,其中π是圆周率,r是圆的半径。
3、矩形面积公式:S=ab,其中a、b分别是矩形的长和宽。
4、正方形面积公式:S=a2,其中a是正方形的边长。
5、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b sinC,其中a、b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两边长度,C是两边的夹角。
二、空间几何公式:1、三棱锥体表面积公式:S=a2+ab+b2,其中a、b分别是三棱锥体的两个面的长度。
2、棱台表面积公式:S=ab+bc+ca,其中a、b、c分别是棱台的三个面的长度。
3、圆柱表面积公式:S=2πrh,其中r是圆柱的半径,h是圆柱的高度。
4、球表面积公式:S=4πr2,其中r是球的半径。
5、四棱柱表面积公式:S=2a2+2ab+2bc+2cd,其中a、b、c、d分别是四棱柱的四个面的长度。
二、四、操作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and =加数+加数。
附录=和-另一个附录。
2.差值=负-负。
减数分裂=被减数差。
减=差+减数分裂。
3.乘积=乘数×乘数。
乘数=乘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
除法器=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分频器=(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三、与简单操作相关的知识:(重要公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加数位置互换,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定律:将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乘积不变。
a×b=b ×a3.加法组合法则: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总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组合定律:三个数相乘时,可以先乘以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以后两个数,乘积不变。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 变﹢。
四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

1.加法概念: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表示两个数或者多个数相互合并在一起的运算。
符号为“+”。
2.加法公式:a+b=c,表示数a与数b相加的结果为数c。
3.减法概念:减法是数学中与加法相对应的运算,它表示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符号为“-”。
4.减法公式:c-b=a,表示从数c中减去数b的结果为数a。
二、乘法口诀1.乘法概念:乘法是数学中用于表示相同数量的数相乘的运算。
符号为“×”或“·”。
2.乘法口诀是指乘法中的乘法表,也被称为九九乘法表。
它是由1×1=1、1×2=2、..、9×9=81组成的表格。
三、数的大小比较1.大于: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我们可以说这个数大于另一个数。
用符号“>”表示。
2.小于: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我们可以说这个数小于另一个数。
用符号“<”表示。
3.等于:如果两个数的大小相同,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数相等。
用符号“=”表示。
四、数的分类及简便运算方法1.偶数和奇数:每个整数都可以分为两类:偶数和奇数。
偶数是可以被2整除的数,而奇数则不能被2整除。
2.简便运算方法:-加法:当遇到加法计算时,我们可以先把个位数相加,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把总和相加,以简化计算过程。
-减法:当遇到减法计算时,我们可以通过“退位法”来简化计算过程。
即从个位数开始相减,如果不够减,则向前一位借位。
-乘法:当遇到乘法计算时,我们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分配律,将复杂的乘法运算拆解成简单的乘法运算,再进行计算。
以上是四年级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公式,通过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公式,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数学计算和解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二单元概念及公式(一)、乘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乘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除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没有余数的除法: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 余数除数=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余数)÷除数(3)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注意:0不能作除数。
(4))整除: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零的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如6÷2=3,就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
注:判断一个数能否被另一个数整除,首先看被除数、除数(除数不为0)、商是否是整数,再看是否有余数,任意一个为小数或分数都不是整除。
如60÷2=30我们说60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除60。
用字母表示为a÷b(b≠0)=c 则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
(二)、乘法运算律1,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换律.字母公式:a×b=b×a2,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结合律.字母公式:(a×b)×c=a×(b×c)3,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用字母公式:(a+b)×c=a×c+b×c 或a×(b+c) =a×b+a×c乘法分配律的拓展:两个数的差与一个数相乘,可以用这个数分别去乘相减的两个数,再把积相减。
用字母表示为:(a-b)×c=a×c-b×c a×c-b×c=(a-b)×c(三)、减法简便运算:1、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用这个数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
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
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
再加起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
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变×。
10、带符号搬家:在同级运算中,可以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搬家。
1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2、在减法中,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差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3、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就增加多少。
14、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m倍,另一个乘数扩大n倍,积就扩大m乘n倍。
15、在除法中,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16、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
除数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多少倍。
17、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小数的写法: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用
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
0.001……
3、小数点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
四、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大;
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六、三角形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形
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
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3、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边叫
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七、数量关系
1、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2、工程问题: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时间=工效工作总量÷工效=时间
3、价格问题: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总价÷单价=数量
4、产量问题: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总产量÷数量=单产量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5、和差问题:(和+差)÷2=大的数 (和-差)÷2=小的数
6、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的数小的数×倍数=大的数
7、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的数小的数×倍数=大的数
8、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相遇时间=相遇路程÷
速度和
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相
9、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公里
10、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1、质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八、图形周长、面积有关的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长+宽=周长÷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边长=周长÷4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 a×b 长=面积÷宽宽=面积÷长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 a×a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