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数数知识点:1、认识数级、数位、计数单位,并了解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
数级……亿级万级个级数位……千亿位百亿位十亿位亿位千万位百万位十万位万小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运算定律及简便运算一、加法运算定律: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三个数;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加上第一个数,和不变。
(a+b)+c=a+(b+c)加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65+93+35=93+(165+35)依据是什么?3、连减的性质: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等于这个数减去那两个数的和。
a-b-c=a-(b+c)二、乘法运算定律:1、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2、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三个数,也可以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乘以第一个数,积不变。
(a×b)×c=a×(b×c)乘法的这两个定律往往结合起来一起使用。
如:125×78×8的简算3、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
(a+b)×c=a×c+b×c(a-b)×c=a×c-b×鸡兔问题公式(1)已知总头数和总脚数,求鸡、兔各多少:(总脚数-每只鸡的脚数×总头数)÷(每只兔的脚数-每只鸡的脚数)=兔数;总头数-兔数=鸡数。
或者是(每只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每只兔脚数-每只鸡脚数)=鸡数;总头数-鸡数=兔数。
例如,“有鸡、兔共36只,它们共有脚100只,鸡、兔各是多少只?”解一(100-2×36)÷(4-2)=14(只)………兔;36-14=22(只)……………………………鸡。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概念、公式、进率
小学四年级数学概念、公式、进率长度单位换算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1米=100厘米 1厘米=10毫米面积单位换算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体(容)积单位换算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 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升 1立方厘米=1毫升1立方米=1000升重量单位换算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人民币单位换算1元=10角 1角=10分 1元=100分时间单位换算1世纪=100年 1年=12月大月(31天)有:1\3\5\7\8\10\12月小月(30天)的有:4\6\9\11月平年2月28天,闰年2月29天平年全年365天,闰年全年366天1日=24小时1时=60分 1分=60秒 1时=3600秒1、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小学数学几何形体周长面积体积计算公式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ab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a.a= a25、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6、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S=ah7、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8、直径=半径×2 d=2r 半径=直径÷2 r= d÷29、圆的周长=圆周率×直径=圆周率×半径×2 c=πd =2πr10、圆的面积=圆周率×半径×半径 s=π×r×r基本概念、方法:1、小数加减:小数点对齐,按整数加减的方法进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总结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总结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
(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
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
(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
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
(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
(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
(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
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
(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
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来。
7、整数除法计算法则(1)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
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3)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5)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6)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3)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4)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5)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6)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7)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2、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3、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自己,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租船问题。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概念、公式汇总(附应用题)
第一、二单元大数的认识一、亿以内的计数单位有: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且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十”。
按照我国的计数习惯,从个位起,从低位到高位每四位分一级,分别是个级、万级、亿级。
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二、亿以上数的读法:(1)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写个级。
(2)读亿级和万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一个“亿”字和“万”字。
(3)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0都不读;中间或前面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都只读一个0。
三、亿以内数的写法:(1)先写亿级,再写万级,最后写个级。
(2)哪一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四、比较数的大小位数不同时,位数多的数大于位数少的数;位数相同时,从最高位比起,最高位上的数大,这个数就大;如果最高位上的数字相同,就比较下一位,直到比较出大小为止。
多个数进行比较大小时,要看清楚要求,别丢数。
可以先把相同位数的数组成一组,然后再逐一进行比较。
五、整万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将万位后面4个0省略掉,改写成“万”字。
整亿数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的方法:将亿位后面8个0省略掉,改写成“亿”字。
六、求一个数的近似数首先要确定省略哪一位后面的尾数,然后看清省去部分的最高位,最后按“四舍五入”法求其近似数。
是“舍”还是“入”,要看省略的尾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小于5还是等于或大于5。
七、自然数人们在数物体时,表示物体个数的1、2、3、4、5、6、……是自然数。
一个物体也没有,用0表示。
0也是自然数。
最小的自然数是0,没有最大的自然数,自然数的个数是无限的。
八、十进制计数法: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第三单元角的度量一、线段的特征:有两个端点,长度有限。
射线的特征: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端无限延伸;直线的特征:没有端点,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
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射线,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
(完整版)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 变﹢。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
小学四年级数学知识点归纳四年级上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大数的认识:(1)亿以内的数的认识:十万:10个一万;一百万:10个十万;一千万:10个一百万;一亿:10个一千万;2数级:数级是为便于人们记读阿拉伯的一种识读方法,在位值制(数位顺序)的基础上,以三位或四位的原则,把数读,写出通常在阿拉伯数的书写上,以小数点或者空格作为各个数级的标识,从右向左把数分开3数级分类(1)四位分级法即以四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我国读数的习惯,就是按这种方法读的如:万(数字后面4个0)、(数字后面8个0)、兆(数字后面12个0,这是中法计数)……这些级分别叫做个级,万级,亿级……(2)三位分级法即以三位数为一个数级的分级方法这西方的分级方法,这种分级方法也是国际通行的分级方法如:千,数字后面3个0、百万,数字后面6个0、十亿,数字后面9个0……4数位:数位是指写数时,把数字并列排成横列,一个数字占有一个位置,这些位置,都叫做数位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这就说明计数单位和数位的概念是不同的5数的产生:阿拉伯数字的由:古代印度人创造了阿拉伯数字后,大约到了公元7世纪的时候,这些数字传到了阿拉伯地区到13世纪时,意大利数学家斐波那契写出了《算盘书》,在这本书里,他对阿拉伯数字做了详细的介绍后,这些数字又从阿拉伯地区传到了欧洲,欧洲人只知道这些数字是从阿拉伯地区传入的,所以便把这些数字叫做阿拉伯数字以后,这些数字又从欧洲传到世界各国阿拉伯数字传入我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我国古代有一种数字叫“筹码”,写起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当时在我国没有得到及时的推广运用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才开始慢慢使用,阿拉伯数字在我国推广使用才有100多年的历史阿拉伯数字现在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和交往中最常用的数字了6自然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7计算工具:算盘、计算器、计算机8射线:在几何学中,直线上的一点和它一旁的部分所组成的图形称为射线如下图所示:8射线特点(1)射线只有一个,它从一个端点向另一边无限延长(2)射线不可测量9直线:直线是点在空间内沿相同或相反方向运动的轨迹10线段:线段用表示它两个的字母或一个小写字母表示,有时这些字母也表示线段长度,记作线段AB或线段BA,线段a其中AB表示直线上的任意两点11线段特点(1)有限长度,可以测量(2)两个端点12线段性质:(1)两点之间线段最短(2)连接两点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3)直线上两个点和它们之间的部分叫做线段,这两个点叫做线段的端点直线没有距离射线也没有距离因为,直线没有端点,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无限延长13角(1)角的静态定义具有公共端点的两条不重合的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这个公共端点叫做角的顶点,这两条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2)角的动态定义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叫做角所旋转射线的端点叫做角的顶点,开始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止位置的射线叫做角的终边14角的符号:角的符号:∠15角的种类: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角的大小决定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程度,张开的越大,角就越大,相反,张开的越小,角则越小在动态定义中,取决于的方向与角可以分为锐角、直角、钝角、、周角、负角、正角、优角、劣角、0角这10种以度、分、秒为单位的角的度量制称为角度制此外,还有、弧度制等(1)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2)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3)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16乘法:乘法是指一个数或量,增加了多少倍例如4乘5,就是4增加了5倍率,也可以说成5个4连加17乘法算式中各数的名称:“×”是,乘号前面和后面的数叫做因数,“=”是等于号,等于号后面的数叫做积10(因数)×(乘号) 200(因数) =(等于号) 2000(积)18平行:在平面上两条直线、空间的两个平面或空间的一条直线与一平面之间没有任何公共点时,称它们平行如图直线AB平行于直线D,记作AB∥D永不相交19垂直:两条直线、两个平面相交,或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相交,如果交角成直角,叫做互相垂直20平行四边形:在同一平面内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21梯形:梯形是指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不平行的四边形平行的两边叫做梯形的底边,其中长边叫下底,短边叫上底;也可以单纯的认为上面的一条叫上底,下面一条叫下底不平行的两边叫腰;夹在两底之间的垂线段叫梯形的高22除法:除法法则:除数是几位,先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前几位不够除,多看一位,除到哪位,商就写在哪位上面,不够商一,0占位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商是小数,商的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如果除数是小数,要化成除数是的除法再计算扩展资料1“数位”与“位数”、“计数单位”均为意义不同的概念“数位”是指一个数的每个数字所占的位置数位顺序表从右端算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第四位是“千位”,第五位是“万位”,等等同一个数字,由于所在的数位不同,它所表示的数值也就不同例如,在用阿拉伯数字表示数时,同一个‘6’,放在十位上表示6个十,放在百位上表示6个百,放在亿位上表示6个亿等等“位数”是指一个自然数中含有数位的个数像458这个数有三个数字组成,每个数字占了一个数位,我们就把它叫做三位数198023456由9个数字组成,那它就是一个九位数“数位”与“位数”不能混淆计数单位: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都是计数单位“个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一(个),“十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十”,“百位”上的计数单位是“百”,“千位”上的计数单位是“千”,“万位”上的计数单位是“万”等等所以在读数时先读数字再读计数单位2自然数知识扩展自然数集有加法和乘法运算,两个自然数相加或相乘的结果仍为自然数,也可以作减法或除法,但相减和相除的结果未必都是自然数,所以减法和除法运算在自然数集中并不是总能成立的自然数是人们认识的所有数中最基本的一类,为了使数的系统有严密的逻辑基础,19世纪的建立了自然数的两种等价的理论自然数的序数理论和基数理论,使自然数的概念、运算和有关性质得到严格的论述一定是整数用以计量事物的件数或表示事物次序的数即用数码0,1,2,3,4,……所表示的数表示物体个数的数叫自然数,自然数由0开始(包括0),一个接一个,组成一个无穷的集体3角的其他分类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0角:等于零度的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还有许多种角的关系,如内错角,,同旁内角(三线八角中,主要用判断平行)!4平行线的性质(1)两条直线平行,互补(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3)两条直线平行,相等5平行线的判定(同一平面内)(1)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3)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4)如果两条直线同时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5)如果两条直线同时垂直于第三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6垂线性质(1)在同一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2)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3)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四年级下册知识点概括总结1整数加法(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2)在加法里,相加的数叫做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加数是部分数,和是总数(3)加数+加数=和,一个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整数减法(1)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2)在减法里,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加数叫做减数,未知的加数叫做差被减数是总数,减数和差分别是部分数(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3整数乘法(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2)在乘法里,相同的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都叫做因数相同加数的和叫做积(3)在乘法里,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4)1和任何数相乘都的任何数(5)一个因数×一个因数 =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4整数除法(1)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2)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因数叫做商(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4)在除法里,0不能做除数因为0和任何数相乘都得0,所以任何一个数除以0,均得不到一个确定的商(5)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整数加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6整数减法计算法则相同数位对齐,从低位加起,哪一位上的数不够减,就从它的前一位退一作十,和本位上的数合并在一起,再减7整数乘法计算法则先用一个因数每一位上的数分别去乘另一个因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用因数哪一位上的数去乘,乘得的数的末尾就对齐哪一位,然后把各次乘得的数加起8整数除法计算法则先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数是几位数,就看被除数的前几位;如果不够除,就多看一位,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商就写在哪一位的上面如果哪一位上不够商1,要补“0”占位每次除得的余数要小于除数9运算顺序(1)小数、分数、整数小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分数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整数四则运算顺序相同(2)没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运算;两级运算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3)有括号的混合运算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4)第一级运算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5)第二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10加法交换律加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字母公式:a+b+c=(b+a)+c11加法结合律加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字母公式:a+b+c=a+(b+c)12乘法交换律乘法交换律的概念为: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字母公式:a×b=b×a13乘法结合律乘法结合律的概念为: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字母公式:a×b×c=a×(b×c)14乘法分配律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为:两个数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字母公式:(a+b)×c=a×c+b×c15小数:小数由整数部分、小数部分和小数点组成当测量物体时往往会得到的不是整数的数,古人就发明了小数补充整数,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16小数基本性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但计数单位变了而且,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的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的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17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前,小数部分写在小数点后,中间用小数点隔开18小数的读法一种是按照分数的读法读.带小数的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读;小数部分按分数读法读.例如:038读作百分之三十八,1456读作十四又百分之五十六另一种读法,整数部分仍按整数的读法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顺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若几个零重复,不可只读一个0例如:045读作零点四五;56032读作五十六点零三二;10005读作一点零零零五19小数的比较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与整数基本相同,即从高位起,依次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加以比较因此,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大;如果整数部分相同,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如果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大;20小数的性质:(1)在小数的末尾添上零或去掉零,小数的大小数不变.(2)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发生变化.把小数点分别向右移动一位、二位、三位…位,则小数的值分别扩大10倍、 100倍、 1000倍……如果把小数点分别向左移动一位、二位、三位…则小数的值分别缩小到原的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21小数的近似值:保留小数:按要求在舍去部分最高位进行四舍五入运算22小数加法小数加法的意义与整数加法的意义相同是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23小数减法小数减法的意义与整数减法的意义相同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2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所组成的封闭图形叫做三角形25生活中的三角形物品雨伞、帽子、彩旗、灯罩、风帆、小亭子、雪山、楼顶、切成三角形的西瓜、火炬冰淇淋、热带鱼的边缘线、蝴蝶翅膀、火箭、竹笋、宝塔、金字塔、三角内裤、机器上用的三角铁、某些路标、长江三角洲、斜拉桥等26三角形中的线段(1)中线:顶点与对边中点的连线,平分三角形的面积(2)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三角形任意两条边的交点)向其对边所作的垂线段(顶点至对边垂足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3)角平分线平分三角形的其中一个角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它到两边距离相等(注:一个角的平分线是射线,平分线的所在直线是这个角的对称轴)(4)中位线:任意两边中点的连线27三角形为什么具有稳定性任取三角形两条边,则两条边的非公共端点被第三条边连接∵第三条边不可伸缩或弯折∴两端点距离固定∴这两条边的夹角固定∵这两条边是任取的∴三角形三个角都固定,进而将三角形固定∴三角形有稳定性。
四年级数学概念及公式
1.加法概念:加法是数学中最基本的运算之一,它表示两个数或者多个数相互合并在一起的运算。
符号为“+”。
2.加法公式:a+b=c,表示数a与数b相加的结果为数c。
3.减法概念:减法是数学中与加法相对应的运算,它表示从一个数中减去另一个数的运算。
符号为“-”。
4.减法公式:c-b=a,表示从数c中减去数b的结果为数a。
二、乘法口诀1.乘法概念:乘法是数学中用于表示相同数量的数相乘的运算。
符号为“×”或“·”。
2.乘法口诀是指乘法中的乘法表,也被称为九九乘法表。
它是由1×1=1、1×2=2、..、9×9=81组成的表格。
三、数的大小比较1.大于: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我们可以说这个数大于另一个数。
用符号“>”表示。
2.小于:如果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我们可以说这个数小于另一个数。
用符号“<”表示。
3.等于:如果两个数的大小相同,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数相等。
用符号“=”表示。
四、数的分类及简便运算方法1.偶数和奇数:每个整数都可以分为两类:偶数和奇数。
偶数是可以被2整除的数,而奇数则不能被2整除。
2.简便运算方法:-加法:当遇到加法计算时,我们可以先把个位数相加,再把十位数相加,最后把总和相加,以简化计算过程。
-减法:当遇到减法计算时,我们可以通过“退位法”来简化计算过程。
即从个位数开始相减,如果不够减,则向前一位借位。
-乘法:当遇到乘法计算时,我们可以利用乘法的交换律和分配律,将复杂的乘法运算拆解成简单的乘法运算,再进行计算。
以上是四年级数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及公式,通过掌握和理解这些概念和公式,能够帮助孩子更好地进行数学计算和解题。
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大全
四年级下册的公式大全四年级下册数学公式有如下:一、平面几何公式:1、三角形面积公式:S=1/2ab ,其中a、b分别是三角形的两边长度,C是两边的夹角。
2、圆的面积公式:S=πr2,其中π是圆周率,r是圆的半径。
3、矩形面积公式:S=ab,其中a、b分别是矩形的长和宽。
4、正方形面积公式:S=a2,其中a是正方形的边长。
5、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S=ab sinC,其中a、b分别是平行四边形的两边长度,C是两边的夹角。
二、空间几何公式:1、三棱锥体表面积公式:S=a2+ab+b2,其中a、b分别是三棱锥体的两个面的长度。
2、棱台表面积公式:S=ab+bc+ca,其中a、b、c分别是棱台的三个面的长度。
3、圆柱表面积公式:S=2πrh,其中r是圆柱的半径,h是圆柱的高度。
4、球表面积公式:S=4πr2,其中r是球的半径。
5、四棱柱表面积公式:S=2a2+2ab+2bc+2cd,其中a、b、c、d分别是四棱柱的四个面的长度。
二、四、操作各部分之间的关系:1,and =加数+加数。
附录=和-另一个附录。
2.差值=负-负。
减数分裂=被减数差。
减=差+减数分裂。
3.乘积=乘数×乘数。
乘数=乘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
除法器=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被除数=商×除数+余数。
分频器=(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三、与简单操作相关的知识:(重要公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加数位置互换,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定律:将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乘积不变。
a×b=b ×a3.加法组合法则:三个数相加时,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总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组合定律:三个数相乘时,可以先乘以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以后两个数,乘积不变。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的公式及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公式及知识点总结如下:第一单元:1. 大数的认识:(1)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
(2)一(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都是计数单位。
2. 大数的读写:(1)四位分级法:从高位起,按照数位顺序,分级读出。
(2)先读万级,再读个级;先读整数,再读小数。
(3)写大数时,要对照数位顺序表,从高位到低位依次写出。
3. 亿以内数的比较方法:(1)数位相同,从高位到低位比较;(2)数位不同,先化成相同数位再比较。
4. 计算器:(1)开机键:ON/OFF;(2)功能键:CE=撤销、ON=开、OFF=关、AC=全清、0=0键或C键。
第二单元:1. 角的度量:(1)角是由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2)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
2. 角的分类:锐角、直角、钝角。
3. 乘法结合律:(1)乘法交换律:a×b=b×a;(2)乘法结合律:(a×b)×c=a×(b×c)。
4. 乘法分配律:(1)一个数乘几个数的和,等于这个数分别乘以这几个加数的积,这种运算叫做乘法分配律。
用字母表示:a×(b+c)=a×b+a×c;(2)乘法分配律的逆用:a×b+a×c=a×(b+c)。
第三单元:1. 直线、射线和线段:(1)射线直线和线段都有端点;(2)直线无端点,无限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线段有两个端点,有限长。
2. 线段是直的,可以向两方延长,不能向两边无限延伸。
直线没有端点,可以向两方无限延伸。
射线只有一个端点,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
3. 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的所有连线中,可以有无数条不同的线段,但所有的线段中只有一条最短。
连接任意两点的线中以线段的长度最短。
简单说成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公式大全加法交换律:a+b=b+a加法结合律:a+b+c=a+(b+c)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1 正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边长×4C=4a面积=边长×边长S=a×a2 正方体V:体积 a:棱长表面积=棱长×棱长×6S表=a×a×6体积=棱长×棱长×棱长V=a×a×a3 长方形C周长 S面积 a边长周长=(长+宽)×2C=2(a+b)面积=长×宽S=ab4 长方体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S=2(ab+ah+bh)第 1 页共17 页(2)体积=长×宽×高V=abh5 三角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2s=ah÷2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6 平行四边形s面积 a底 h高面积=底×高s=ah7 梯形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8 圆形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1)周长=直径×∏=2×∏×半径C=∏d=2∏r(2)面积=半径×半径×∏9 圆柱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3)体积=底面积×高(4)体积=侧面积÷2×半径10 圆锥体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体积=底面积×高÷3总数÷总份数=平均数和差问题的公式(和+差)÷2=大数(和-差)÷2=小数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者和-小数=大数)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数小数×倍数=大数(或小数+差=大数)第 2 页共17 页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讲课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和不变。
(a+b)+c=a+(b+c)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
(a×b)×c=a×(b×c)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数,再加起来。
a×(b+c)=a×b+a×c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b -c = a -(b﹢c)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 变﹢。
精简最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重点难点简算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整理知识点一:概念:四则运算: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1、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概念: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数(2)概念: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一个加数,求另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3)、加法和减法互为逆运算。
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1)概念: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2)概念: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3)乘法和除法互为逆运算。
3、关于“0”的运算①“0”不能做除数;用字母表示:a÷0(×)②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用字母表示:a+0= a③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用字母表示:a-0= a④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用字母表示:a-a = 0⑤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用字母表示:a×0= 0⑥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用字母表示:0÷a(a≠0)=0⑦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用字母表示 a-a=0⑧被除数等于除数,商是1。
用字母表示a÷a=1(a不为0)4、四则运算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有括号,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5、租船问题:解决租船问题的策略:1、先计算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就考虑先租这种船,如果船没坐满,就再进行调整;2、尽量不空座或少空座。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
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及公式【1 】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 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假如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次序盘算. 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2.有关零的运算纪律:一个数加上0,还得这个数. 一个数减去0,还得这个数.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 一个数乘0或0乘一个数,都得0.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还得0.(留意:0不克不及做除数)第三单元《运算定律与轻便盘算》1.两个加数交流地位,和不变.这叫做加法交流律.用字母暗示: a+b=b+a2.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这叫做加法联合律. 用字母暗示: (a+b)+c=a+(b+c)3.交流两个因数的地位,积不变.这叫做乘法交流律.用字母暗示: a×b=b×a4.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叫做乘法联合律.(a×b)×c=a×(b×c)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离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派律.用字母暗示:(a+b)×c=a×c+b×c 或者a×(b+c)=a×b+a×c6.乘法分派律运用:(a—b)×c=a×c—b×c7.减法性质:a-b-c=a-(b+c)8.除法性质:a÷b÷c= a÷(b×c) a÷b÷c=a÷c÷b9.切记:25×4=100 125×8=1000第四单元《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在进行测量和盘算时,往往不克不及正好得到整数的成果,这时经常运用小数来暗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暗示.2.小数部分的数位是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 ,小数部分最高位是十分位,没有最低位; 整数部分最低位是个位,没有最高位.3.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分离写作0.1. 0.01. 0.001…….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10.4.10个十分之一是1,100个十分之一是10;10个百分之一是十分之一,100个百分之一是1;10个千分之一是百分之一;1里面有10个十分之一;1里面有100个百分之一;十分之一里面有10个百分之一.5.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要依次读出每个数字.6.小数的写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写法来写;整数部分是0的,整数部分写0,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7.小数的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失落“0”,小数的大小不变.运用小数的性质,可以依据须要改写小数(化简和改成指定位数的小数)8.小数的大小比较: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假如整数部分雷同,再比较小数部分,小数部分从十分位起,一位一位依次比下去,直到分出大小为止.9.小数点移动纪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展到原数的10倍;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展到原数的100倍;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展到原数的1000倍;……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 ; 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 ;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1/1000; ……一个小数乘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一个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10.复名数.单名数之间的转换(1)高等单位改写成低级单位,要乘以它们之间的进率.(2)低级单位改写成高等单位,要除以它们之间的进率.11.经常运用单位转换:长度单位: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面积单位:1平方千米=100公顷=1000000平方米;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 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0000平方厘米=1000000平方毫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10000平方毫米;重量单位:1吨=1000千克=1000000克; 1千克=1000克.12.求小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假如保存两位小数,就要把第三位数省略.假如保存一位小数,就要把第二.三位数省略.在暗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克不及去失落.求近似数时,保存整数,暗示准确到个位;保存一位小数,暗示准确到十分位;保存两位小数,暗示准确到百分位……第五单元《三角形》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每相邻两条线段的端点相连)叫做三角形.2.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角,三个极点.3.从三角形的一个极点到它的对边做一条垂线,极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三条高.4.为了表达便利,用字母A.B.C分离暗示三角形的三个极点,上面的三角形可以暗示成三角形ABC.5.三角形的特征:三角形具有稳固性. 三角形随意率性双方的和大于第三边.6.三角形按角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7.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条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底;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等腰三角形两腰相等,两底角相等.8.三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也叫正三角形).等边三角形三条边相等,三个底角相等. 等边三角形是特别的等腰三角形.9.随意率性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10.用两个完整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用两个完整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用两个完整一样的直角等腰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用三个完整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梯形.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1.小数加减法要留意:(1)小数点对齐,也是把数位对齐.(2)从最低位算起.(3)得数的末尾有0,一般要把0去失落.2.小数加减法的的验算跟整数加减法一样.3.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运算中同样实用.。
四年级下册必背数学公式
四年级下册必背数学公式
四年级下册必背数学公式如下:
一、基本公式
周长公式: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4
面积公式:长方形面积=长×宽
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二、字母表达式
加法:加法交换律:a+b=b+a
加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c+b×c(0不能作除数)
三、单位换算
长度单位:
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千米=1000米
重量单位:
1千克=1000克1吨=1000千克(1小时=60分=360秒)
面积单位:
四、运算关系及定律(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差+减数=被减数商×除数=被除数1、在四则混合运算中,有括号的一定要先算括号里的数,再算
乘除法,最后算加减法。
2、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30度方向上,反过来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30度方向上(或上海在北京的东偏南60度方向上)。
3、两个加数(因数)交换位置,和(积)不变,这叫做加法(乘法)交换律。
4、先把前两个数相加(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相乘),和(积)不变,这叫做加法(乘法)结合律。
5、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这两个加数与外面的因数分别相相乘,再相加,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6、小数加减法关键是要将小数点对齐。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归纳
最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全册知识点归纳本文介绍了大数的认识,包括了数位顺序表、计数单位、十进制计数法等知识点。
同时,也介绍了自然数的概念和亿以上数的读写方法。
另外,还介绍了改写和省略的方法,可以将数写成更加简洁明了的形式。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大数的单位换算,例如10个一千是一万,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以此类推。
另外,我们还需要掌握数位顺序表和计数单位的概念,从右往左每四个数位分一级,数级包括:个级、万级、亿级。
在十进制计数法中,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这种计数方法可以表示任意大小的数。
同时,自然数也是我们需要掌握的概念,它包括1、2、3、4、5、6、7、8、9、10、11等数字,一个物体也没有时用0表示。
在读数时,我们需要注意每一级末尾加上“万”或“亿”字,每级末尾的都不读,其他数位有一个或几个,都只读一个“零”。
在写数时,万级和亿级上的数都是按照个级上数的方法来写,不够用的位数需要补足。
对于亿以上的数,我们需要掌握其读写方法。
首先,可以先读亿级,再读万级,最后读个级。
亿级的数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亿”字。
万级的数也要按照个级的数的读法来读,再在后面加上一个“万”字。
每级末尾不管有几个零,都不读。
其他数位有一个“零”或连续几个“零”,都只读一个“零”。
最后,我们需要了解改写和省略的方法。
改写可以将数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而省略则是去掉末尾的四位或八位数字,将数写成更加简洁明了的形式。
在使用“四舍五入”法时,需要注意看清去掉部分的最高位,如果是5或比5大,要向前一位进一。
例如,≈5万,≈6万,xxxxxxxx0≈7亿,xxxxxxxx0≈5亿。
10、计算工具的认识:我国古代发明的计算工具是算盘,至今仍在使用。
算盘的上珠代表5,下珠代表1.计算器上的按键包括ON/C开关、清除屏键OFF关机键、AC清除键和CE清除键。
第二单元公顷和平方千米一、常用的长度和面积单位及进率:长度单位有千米、米、分米、厘米,进率为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分米=10厘米。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全册)本月修正2023简版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全册) 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电子课本(全册)第一课加减混合运算本课介绍了加减法的混合运算,帮助学生掌握在一个式子中同时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的方法。
1.1 加减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规则- 加法:将两个或多个数相加得到一个数,加数、被加数和和的关系。
- 减法:用一个数减去另一个数,差的概念。
- 混合运算:同时使用加法和减法的运算。
1.2 混合运算的方法与技巧- 先乘除后加减:在进行混合运算时,优先计算括号内的乘法和除法,然后再进行加法和减法运算。
- 从左往右计算:按照运算式从左到右的顺序进行计算。
1.3 真实世界中的混合运算问题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帮助学生将混合运算的概念应用到实际场景中进行解决。
第二课三位数加减法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他们的数学计算能力。
2.1 三位数的加法运算- 示例:321 + 156 = 477- 加法运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2 三位数的减法运算- 示例:876 - 291 = 585- 减法运算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2.3 真实世界中的三位数加减法问题运用学到的三位数加减法知识,解决一些真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
第三课数量关系本课介绍了数量关系的概念及其在算式中的应用,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与数学问题之间的联系。
3.1 数量关系的基本概念- 数量关系:描述两个或多个数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算式和图表等形式进行表示。
- 等于:两个数相等。
- 大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大。
- 小于: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小。
3.2 数量关系的应用通过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在实际中的应用,包括比较大小、找规律等。
3.3 通过数量关系解决问题帮助学生通过应用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第四课乘法的应用本课主要介绍了乘法的应用,帮助学生运用乘法解决实际问题,并理解乘法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4.1 乘法的基本概念与运算规则- 乘法:将两个或多个数相乘得到一个数,乘法的性质和运算规则。
新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概念
四年级下册概念整理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 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2.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 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 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 其中一个加数叫做减数, 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有两种验算方法, 一是交换加数看是否等于原和(用加法验算), 另一种是和减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加数(用减法验算)。
5.减法也有两种验算方法:一是用被减数减差看是否等于减数(用减法验算), 二是用差加减数是否等于被减数(用加法验算)。
6.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7、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8、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9、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 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 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 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 要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伤。
10、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1.乘法有两种验算方法, 意思调换因数的位置看是否等于原积(用乘法验算), 另一种是用乘得的积除以其中一个因数看是否等于另一因数(用除法验算)。
12.除法有两种验算方法:一是用被除数去除以商, 看是否等于除数(用除法验算), 二是用商乘除数看是否等于被除数(用乘法验算)。
13.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14、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有余数的除法中: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被除数=商×除数+余数15.注意: “0”不能做除数。
例如, 5÷0不可能得到商, 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到5。
0÷0不可能得到一个确定的商, 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16.一个数加上0, 还得原数。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和公式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概念和公式【一】四那么混和运算四那么混合运算旳顺序:在四那么混合运算中:1.只有加减或只有乘除旳运算,就从左至右依此计算;2.假如既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就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3.假如有括号,就要先算括号里面旳,再算括号别处旳;4.假如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就先算小括号里面旳,再算中括号里面旳,最后算括号别处旳。
【二】乘除法旳关系和运算律乘除法旳关系: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两个因数旳积与其中旳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
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法是乘法旳逆运算0不能作除数在有余数旳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余数之间旳关系: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一个整数除以另一个不为0旳整数,商是整数,没有余数,我们就说一个数能被另一个数整除。
如:6÷2=3,确实是6能被2整除,或者说2能整出6。
乘法交换律:两个因数相乘,交换因数旳位置,积不变,这确实是乘法交换律。
假如用a,b表示两个数,乘法交换律能够表示为:a×b=b×a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这就叫乘法结合律。
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结合律能够表示为:〔a×b〕×c=a×(b×c) 乘法分配律:两个数旳和与一个数相乘,能够先把两个数与那个数分别相乘,再将两个积相加,结果不变,这叫做乘法分配律。
假如用假如用a,b,c表示3个数,乘法分配律能够表示为:(a+b)×c=a×c+b×c简便计算旳方法专门多:如,利用上面旳运算定律,能够使计算简便,还能够用凑整法,分解法,一个数连续减两个数,等于那个数减两个数旳和,等等。
因数与积旳变化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旳倍数。
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几倍,另一个因数也扩大〔或缩小〕几倍,积就扩大〔或缩小〕两个因数扩大〔或缩小〕旳倍数之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四年级(下)概念及公式
一、四则运算各部分间的关系:
1、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2、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
3、积=乘数×乘数乘数=积÷另一个乘数
4、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
5 、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商=(被除数-余数)÷除数余数=被除数-商×除数
二、与简便运算有关的知识:(重要的算式:25×4=100 125×8=1000)
1、加法交换律: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a+b=b+a
2、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a×b=b×a
3、加法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可以先加前两个数,也可以先加后两个数,
和不变。
(a+b)+c=a+(b+c)
4、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可以先乘前两个数,也可以先乘后两个数,
积不变。
(a×b)×c=a×(b×c)
5、乘法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乘第三个数,可以用这两个数分别乘第三个
数,再加起来。
a×(b+c)=a×b+a×c
6、减法的性质:被减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减去这两个数的和。
a -
b -
c = a -(b﹢c)
7、除法的性质:被除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
a÷b÷c = a÷(b×c)
8、简便运算的关键是凑整:
在加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加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加几再减几,少加几再加几。
在减法中:可以把接近整百、整千的减数看成整百、整千的数,多减几再加几,少减几再减几。
9、添上(),去掉()
在﹢和×的后面添上括号、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不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 -,- 变﹢。
在÷号的后面添上括号或去掉括号,括号里的运算符号要变:×变÷,÷变×。
10、带符号搬家:在同级运算中,可以带着数前面的运算符号搬家。
11、在加法中,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和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2、在减法中,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多少,差就增加(或减少)多少。
13、在减法中,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多少,差就减少多少;减数减少多少,差就增加多少。
14、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积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在乘法中,一个乘数扩大m倍,另一个乘数扩大n倍,积就扩大m乘n倍。
15、在除法中,除数不变,被除数扩大(或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或缩小)多少倍。
16、在除法中,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多少倍,商就缩小多少倍;
除数缩小多少倍,商就扩大多少倍。
17、商不变的规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商不变。
三、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
1、小数的读法:整数部分按照整数的读法来读(整数部分是0的读作“零”),小数点读作点,小数部分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读出每一个数位上的数字。
2、小数的写法:仿照整数的写法,写在整数个位的右面,用圆点隔开,
用来表示十分之几、百分之几、千分之几……的数,叫做小数。
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记作0.1、0.01、
0.001……
3、小数点左边是它的整数部分,小数右边是它的小数部分。
四、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
1、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这叫做小数的性质。
2、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先看它们的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那个数就
大;整数部分相同的,十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十分位上的数也相同,百分位上的数大的那个数就大……
3、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原来的数就扩大10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
原来的数就扩大100倍;……
4、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这个数就缩小到原来的1/100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计算小数加、减法,先把各数的小数点对齐(也就是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再按照整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最后在得数里对齐横线上的小数点点上小数点。
六、三角形
1、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围成三角形的每条线段叫做三角
形的边,每两条线段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2、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叫做锐角三角形;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
叫做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叫做钝角三角形。
3、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在等腰三角形里,相等的两边
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底边上的两个角叫做底角。
4、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边三角形,又叫做正三角形。
从三角形
的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作一条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这条对边叫做三角形的底。
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七、数量关系
1、行程问题: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2、工程问题:工效×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时间=工效
工作总量÷工效=时间
3、价格问题:单价×数量=总价总价÷数量=单价
总价÷单价=数量
4、产量问题:单产量×数量=总产量总产量÷数量=单产量
总产量÷单产量=数量
5、和差问题:(和+差)÷2=大的数 (和-差)÷2=小的数
6、和倍问题:和÷(倍数+1)=小的数小的数×倍数=大的数
7、差倍问题:差÷(倍数-1)=小的数小的数×倍数=大的数
8、相遇问题:相遇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相遇路程÷速度和速度和=相遇路程÷相遇时间
9、长度单位换算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1千米=1公里
10、面积单位换算
1平方千米=100公顷 1公顷=10000平方米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平方厘米=100平方毫米
11、质量单位换算
1吨=1000 千克 1千克=1000克 1千克=1公斤
八、图形周长、面积有关的公式:
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C=(a+b)×2
长=周长÷2-宽宽=周长÷2-长长+宽=周长÷2
2、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C=4a 边长=周长÷4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S= a×b 长=面积÷宽
宽=面积÷长
4、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S=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