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电压技术领域的院士

合集下载

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电气领域的“中国骄傲”——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马伟明
新 型潜 艇 的 “ 家 医生 ” 专
量 的 交直 流 电力 ,一 直 是世 界各 国 界领 先水 平 ? ”马伟 明的理解 是 :
在海 军 工程 大 学 ,大家 都知 海军致力追求 的目标。经过研究论 “ 开辟 了一个研 究 方 向,始 终 有 你 道马伟明院士脾气犟、性子急 。那 证 ,马伟 明在 国际上 率先 提 出 电力 人 跟 着 你 做 ,这 才 叫 是 领 先 , 否
当 年 , 外 国 进 口给 中 国 的 风
力发 电变 流 器 ,便 从2 0 一 台 , 3万

路狂 跌 ,降到每 台9 万 元 。湘潭 8
电机厂 订 购 了4 0 兆瓦 级 并 网变 0 台2
流 装置 ,不过 这次 的价 格要 比之 前
便 宜得 多 。按 照 每 台 降 价 l 0 计 3万 算 ,湘 潭 电机 声道 : “ 照 再
生 ,这是 我们 的设计 图纸 ,你 们 所 加一 句 :我分 文 不收 ,免 费教 !” 破 了西方 国家 的技 术垄 断 ,为 我 国
说 的 一 切 , 只 不 过 是 主 观 臆 断 而 这次 ,外 方 人员 显然 是 听懂 了 ,证 大 功率 直 驱风 力发 电变 流器 技 术 国
没 有在 该 型潜 艇 出现 过 。
不 太 成 熟 的 相 关 技 术 交 给 外 方 来 的诱惑 力 ,但 它未 能 撼动 马伟 明:
“ 专利 技术 的转让 是 有价 的 ,但 到
过 去 ,我 海军 潜艇 电机 设备 主 做 。但 是 ,出 了 问题 ,责任 由外 方
要 依 靠进 口,严 重 制约 海 军战 斗 力 承 担 。一 直 处于 欧美 技 术前 沿 的两 底 多少 钱 ,则 不是 我 关心 的事 ,因 建 设 。 “ 不 受制 于人 ,核心 技 术 家 大 型 电气 公 司 ,被 马 伟 明这 种毫 为 作 为一项 职 务发 明 ,它 不仅 仅属 为

祖籍广东的院士

祖籍广东的院士

祖籍广东的院士一,江门五邑地区(28名)新会郭景坤广东新会人。

材料科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梁思礼广东新会人。

导弹控制专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陈国达广东新会人。

地质学、大地构造学家。

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黄本立广东新会人。

光谱化学家。

199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张佑启广东新会人。

计算力学、土木工程专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梁思成广东新会人。

建筑学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薛社普广东新会人。

细胞生物学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陈焕镛广东新会人。

植物学家。

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李椿萱广东新会人。

空气动力学、航空航天飞行器设计、高速碰撞力学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广东新会人。

内科心血管病专家。

199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黄志强广东新会人。

普通外科学专家。

1997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汤钊猷广东新会人。

肿瘤外科专家。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台山朱经武广东台山人。

美国物理学家。

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蔡睿贤广东台山人。

工程热物理学家。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余国琮广东台山人。

化学工程专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邝宇平广东台山人。

理论物理学家。

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叶玉如广东台山人。

女。

神经生物学家。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为干广东台山人。

微波理论学家。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资深院士黄乃正广东台山人。

有机化学家。

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新滋广东台山人。

有机化学家。

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黄翠芬广东台山人。

女。

微生物、免疫及遗传工程专家。

1996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绍珍广东台山人。

女。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院士名单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院士名单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院士名单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院士名单一、前言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是我国重要的学科领域之一,其研究内容涉及能源转换、动力装备、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

由于该领域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因此培养和吸引一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该领域的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院士名单进行全面评估,并探讨其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贡献。

二、院士名单根据我国工程院的官方数据,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院士名单如下:1. 王天顺院士2. 龚策院士3. 邓福德院士4. 李荫橐院士5. 翟华宇院士以上院士分别在动力工程、热能利用、环境工程和热物理等领域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们的科研成果和技术创新为我国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三、综合评估从以上院士名单中可以看出,他们的研究领域涵盖了动力工程、热能利用、环境工程和热物理等多个方面,对于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

在能源转换效率提高、燃料清洁利用、环境污染控制等方面,上述院士们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为我国的动力工程技术和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四、个人观点我认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支持和带动。

院士们在该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创新实践,为我国相关产业的技术改进和升级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持。

他们的学术成就也为学术界树立了榜样,促进了该领域学科的深入发展。

五、总结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院士名单反映了我国在这一领域取得的重要成就和进展。

他们的研究成果和技术创新对于我国的动力工程技术和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我国的工程技术发展和产业升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我看来,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领域的发展离不开院士们的辛勤付出和技术探索。

他们的学术成就不仅推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也为青年科学家树立了良好的学术典范。

跨越万水千山,聚力远距离输电——记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运检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傅中

跨越万水千山,聚力远距离输电——记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运检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傅中

跨越万水千山,聚力远距离输电——记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运检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傅中 郑 心 王 鹏回看我国电力工业发展史,从曾经的落后追赶,到如今特高压输电领跑全球,日新月异的发展背后倾注着无数电力科技工作者的心血。

他们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兢兢业业、攻艰克难,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高压电气设备智能运检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常务副主任傅中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能源资源与电力负荷呈逆向分布,中东部能源需求大,但资源相对匮乏;而能源资源集中的西北部,需求又相对较小。

发展远距离特高压输电技术是全国范围能源资源优化配置的必然选择。

”作为从“中国创造”到“中国引领”的参与者与见证者,傅中介绍,长距离特高压输电技术必须依靠准确的线路电气参数才能落地,一旦参数出现偏差,将会直接威胁到整个工程的安全运行。

“从我国西北部到中东部,负荷中心距离能源基地800~3000千米,新疆昌吉至安徽古泉线更是长达3200多千米,沿线地质条件复杂,理论计算根本无法获取准确的线路电气参数,只能通过测量获取。

”他说,但是在特高压工程建设上马之初,长距离线路参数的准确测量缺少适用理论模型、测量方法及适用装置,这就成了电力科研工作者亟须解决的三大技术难题。

十年磨一剑。

从2011年开始,针对这些问题,傅中就坚持科研服务实际应用的理念,主持或参与完成了长距离交、直流单回,同塔多回线路电气参数测量技术研究,解决了多项技术难题,获得国内外业界多项荣誉,为长距离输电测试领域实现“技术引领”,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从0到1”的探索新冠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用电量剧增,老旧的电网直接崩溃,疯狂断电。

看到中国还能保持灯火通明,不少外国网友发出了“为什么中国不停电”的疑问。

事实上,回顾输电网发展历史,起步输电技术从低压到高压,我国一直在西方国家后面跟跑,甚至到了超高压技术,我国也比发达国家落后大约20年。

加拿大在1965年就建成了超高压输电工程,而我国在2005年才有了第一个750千伏输电工程,这比西方发达国家整整落后了40年。

著名材料科学家、新能源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

著名材料科学家、新能源科技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闻立时
技 术 委 员 会 副 主 任 委 员 ,军 用 表 面 工 程 国防 重 点实 验 室 学 委 会 委 员 、教 育 部 先进 陶 瓷 开 放 实 验 室 学 术 委 员 会 主 任 、 “ 一 五 ” 国家 十
航 空 发 动 机 共 14 只 叶 片 的镍 铬 铝 钇 镀 层 任 40
务 ,实 现 了工 业 化 生产 , 并 经 检 查 合 格 已装 机 使 用 ;在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重 大 项 目中 , 完 成 了气 相 生长 金 刚 石 辐 照 场 和 流 场 传 热 模
1 .研 究 并 制 备 了 电弧 等 离 子 喷 涂 设 备 和 工 艺 技 术 ;并 根 据 火 箭 发 动 机 的 工 作 条 件 ,
设计 了等 离 子 喷涂 金 属 / 陶瓷 混 合 复合 、 多层 复 合 及 杂 化 复 合 等 方 案 ;研 制 成 耐 高温 抗 冲 刷 隔 热 系 列 涂 层 , 应 用 于 导 弹 发 动 机 尾 喷 管 , 达 到 了关 于 抗 热 震 、抗 冲 刷 、 隔 热 和 性 能 稳 定 性 等 方 面 的 技 术 指 标 , 获 1 7 年 辽 宁 97
省 重大科技成果奖 ( 电弧 等 离 子 体 发 生 技 术 及 其在 表 面涂 层上 的应 用 ) 。
2 根据 卫 星 再 入 的工 况 条 件 ,提 出 了等 . 离 子 喷 涂 陶 瓷 层 与 陶 瓷 涂 层 复 合 防 护 层 方 案 ,研 制 出返 地 回 收 卫 星 天 线 耐 高 温 涂 层 , 其 防 护 效 果 良好 ,保 证 了卫 星 返 回地 面 过 程 中 的 通 讯 联 系 。获 17 年 辽 宁 省 重 大 科 技 成 97 果 奖 ( 高温 抗冲 刷 隔热 电绝 缘涂 层) 1 8 年 耐 、 96 国家科 技进 步 奖特 等奖 ( 回地面 人造 卫星) 返 。

李立浧: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

李立浧: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

李立浧: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
高荣伟[1]
【期刊名称】《档案天地》
【年(卷),期】2018(000)004
【摘要】2018年1月8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南方电网公司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李立浧作为第一完成人研究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工程”项目,荣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据了解,作为著名的直流输电专家,李立浧带领团队研究的特高压±800kV直流输电技术,是解决我国能源与电力负荷逆向分布问题、实施国家“西电东送”战略的核心技术。

与此同时,该项技术为全球能源互联提供了中国方案。

【总页数】3页(P23-25)
【作者】高荣伟[1]
【作者单位】[1]河南省社旗县县委党校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61
【相关文献】
1.敢为天下先\r——记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李立浧院士 [J], 李伟宁
2.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浧——我国电力事业有很大发展潜力 [J], 麦婉华
3.推动直流输电技术从中国创造迈向中国引领——李立院士获广东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J],
4.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记2018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获得者、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立涅 [J], 李莉;蔡萌
5.敢为天下先——记中国直流输电第一人李立浧院士 [J], 李伟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

高电压技术赵智大引言高电压技术是电力系统和工业领域中一项重要的技术。

在现代社会中,高电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电力输配、电气设备、电力传输线路等领域。

赵智大是高电压技术领域的专家,通过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他在高电压技术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赵智大在高电压技术方面的贡献,以及其对电力系统和工业领域的影响。

赵智大的背景和经历赵智大是高电压技术领域的著名专家。

他毕业于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并于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他在国内一流大学担任了教授职位,并积极参与高电压技术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电压绝缘技术、高电压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等方面。

高电压绝缘技术赵智大在高电压绝缘技术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

他结合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提出了一系列高电压绝缘材料的选用和应用方法。

他的研究成果为高压电力设备的设计和维护提供了技术支持。

此外,他还研究了高电压绝缘系统的故障诊断方法,为高压设备的故障排除提供了指导。

高电压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在高电压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护方面,赵智大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方法。

他研究了高电压设备的故障模式与机理,并开发了相应的故障诊断工具和技术。

他的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快速准确地定位设备故障,降低故障排除的时间和成本。

此外,他还研究了高电压设备的定期维护工作,为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技术支持。

赵智大对电力系统和工业领域的影响赵智大的研究和实践成果对电力系统和工业领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他的高电压绝缘技术研究使得电力设备的绝缘性能得到了提高。

这对于电力输配系统的可靠运行至关重要,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

其次,赵智大的故障诊断与维护方法能够帮助工程师快速处理设备故障,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这对于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和工业生产的连续性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赵智大的研究成果还为高压设备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高电压技术的发展。

他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推动了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

特高压技术研发科学家陈维江详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取得了成功

特高压技术研发科学家陈维江详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取得了成功

特高压技术研发科学家陈维江详解为什么只有中国取得了成功——交流特高、自主创新,体制体系、兹事体大,厚积薄发、中国成功,开花结果、翠玉白菜。

近日,淮南-南京-上海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获得国家发改委核准,成为首个获批的交流特高压项目,这意味着在已有的交流特高压工程外,我国交流特高压技术也终于走向实用。

这项曾经被苏联和欧美多国放弃的技术,为何最终在中国成为现实?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电网公司交流建设部副主任陈维江日前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对此做出详细解答。

访谈全文于5月15日刊登。

陈维江指出,特高压技术很好地印证了经济学“生产可能性曲线”原理:发达国家虽然研究了特高压输电技术,但是由于经济下滑产生了技术的闲置,未能完成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最大限度的组合。

而中国的经济增长潜力,终于让特高压开花结果。

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陈维江以下为《21世纪经济报道》原文:2013年,“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荣获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

这是由国家电网公司牵头、国内百余家电力和机械行业的科研、设计、制造单位和高校协同攻关的成果。

在主要完成50人的获奖名单中,陈维江排名第二,他的专业背景是高电压与绝缘技术,从事该技术领域的人大多知晓,在其任国网武汉高压研究院院长期间,主持研发建设了中国第一个特高压交流试验基地,主持过多项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研究,为中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做出了重要的知识贡献,由此奠定了在中国高电压研究领域的权威。

记者在半年内先后两次采访了陈维江。

曾经落后西方《21世纪》:在输电技术领域,上世纪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有多大?陈维江:从世界电网的发展历程看,输电网已经有100多年历史了。

但是,就输电技术从低电压到高电压等级提升的过程看,西方国家一直领先,中国比世界发达国家首次出现更高电压等级输电网的时间都晚了20多年。

1972年6月16日,我国自行设计、自行制造设备、自行施工安装的第一条33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刘(刘家峡)-天(天水)-关(关中)线路投入运行,而瑞典早在1952年就已经建成380千伏的输电工程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电压技术领域的院士
徐士高
高电压技术专家。

山东黄县人。

1933年毕业于北平大学工学院。

1943年获德国柏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

电力工业部电力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

著作有《变压器油问题》、《变压器油的混合问题》、《链条炉排锅炉的燃烧与改装》、《先令电桥和介质损失与电气设备的检验》等。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郑健超
郑健超(1939.10.6-)高电压技术专家。

广东省中山市人。

1963年2月清华大学电机系毕业,1965年9月该校研究生毕业。

电力科学研究院名誉院长、中国广东核电集团公司科技委主任、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高电压外绝缘、防雷和高电压测试技术领域的研究并取得了多项重要成果。

系统阐明了温度、压力、湿度对外绝缘强度的联合作用,为改进放电电压的气象修正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

主持了我国航天工程的防雷试验研究,为保障运载火箭和发射场的防雷安全提出了重要改进措施。

曾负责一系列有关绝缘子机电性能的研究课题,为超高压交直流线路绝缘子的国产化和质量改进做出了贡献。

是我国第一台6000千伏户外式冲击电压发生器的主要设计者之一。

近年来曾主持或参与了灵活交流输电技术、电力系统故障电流限制技术和输电线路故障精确定位技术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成果。

参与了我国能源、核电发展战略的研究。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雷清泉
雷清泉(1938.7.23 -) 绝缘技术专家。

出生于四川省南充地区。

1962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曾任哈尔滨电工学院教授。

现任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博导,中国电工技术学会工程电介质专业委员会委员、副主任。

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其它科研课题12项,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

在利用热激电流技术研究绝缘高聚物中的电子运动规律、评定其耐电老化特性和指导材料的改性等方面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且达到了国内领先及国际先进水平。

发明了共缩聚制备新型省醌黑高聚物粉末材料的新方法,发现了新的导电规律,制成了原始创新的压力温度双参数传感器,解决了国际上半导电高分子粉末材料在传感器领域长期未获应用的多项技术难题,成为此领域的开拓者,为推进其技术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新型传感器与大庆的采油电泵机组配套,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获2001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一项及发明专利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二等奖各一项(1998,2002)。

发表论文64篇,35篇次收入三大检索,其中SCI-10篇次,EI-18篇次;专译著6本。

培养博士生8名,硕士生26名。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孙才新
孙才新(1944.12.13 -) 教授、博士生导师,高电压工程(高电压与绝缘及故障诊断技术)专家。

出生于重庆市垫江县,196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曾在原苏联列宁格勒工业大学访问研究。

曾任重庆大学电气工程系主任、重庆大学副校长,现任高电压与电工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专长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特别是在高电压绝缘和故障诊断技术研究领域有突出贡献。

对高海拔、污秽、覆冰(雪)、酸雨(雾)等复杂环境中高压和超特高压输电的外绝缘特性及放电机理、绝缘配合原则及防止事故的技术措施等进行了长期艰苦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了系统的成果,推进了外绝缘放电理论的发展,被国际大电网会议专家工作组引用为制定标准的技术支持和国内标准引用,并被西电东送等许多重点工程的设计及运行采用,效益显著。

主持了大型电气设备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的系统研究,解决了在线监测多种特征量提取、故障分类及模式识别等系列技术关键,研发成功实用的变电站电气设备绝缘多参量多功能在线监测及故障诊断技术与系统,实现了成果产业化,效益显著。

提出和开展了以能量可控陡脉冲对肿瘤不可逆电击穿机理及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初步成果。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各1项,授权发明专利3项,出版专著4部,发表论文260余篇。

2003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爱慈
邱爱慈女(1941.11.22 -),高功率脉冲技术和强流电子束加速器专家。

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市。

1964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

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参加我国第一台高阻抗电子束加速器的研制、改进工作。

负责研制成功我国束流最强达1MA的低阻抗脉冲电子束加速器"闪光二号",提出了技术设计和调试方案并取得重大突破。

主持建成了多功能辐射装置"强光一号"。

这些设备在科研试验和高新技术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主持开拓了极强脉冲电子束的产生、传输、诊断及应用的研究方向。

主持了高功率脉冲开关和纳秒高电压测量等关键技术的系统研究。

推动并主持开展了"快Z-箍缩物理及其脉冲功率驱动源技术"、"高功率离子束产生和应用"等重要科研项目,取得显著进展。

是我国强流脉冲粒子束加速器和高功率脉冲技术领域的主要开拓者之一。

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委级科技进步一等奖4项以及光华科技基金一等奖等。

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再举一位无冕之王:解广润
解广润,教授。

安徽阜阳人。

1953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

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电力学院讲师,武汉水利电力学院副教授、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高等学校电力类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长期从事高电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

在防雷技术上提出的我国雷电流幅值概率分布公式和雷电流波形标准等成果被水电部过电压保护规程所采用。

研制成导体及半导体少长针消雷器,广泛应用于石油、大型计算机、国防等部门。

著有《过电压及其保护》、《电力系统过电压》、《高压静电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