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底蕴共16页文档

合集下载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对联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起源于古代的壁画题字和法书对联。

它通过对仗、对称和平衡的方式,以简洁的文字表达丰富的意蕴,被广泛应用于庆祝节日、喜庆婚丧等多种场合。

本文将深入探讨对联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其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对联的起源对联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当时的壁画题字就是对联的雏形。

壁画题字常常出现在宫殿、寺庙等重要建筑物上,用以表达美好的祝愿和寄托人们的祈福心愿。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形式逐渐演变成了对联。

二、对联的发展对联的发展与文化的传承密不可分。

从最初的宗教上下句对称、对仗的祝福祷文,到宋代文人的文人雅趣使得对联变得更加细腻,形成了宋词的艺术特色,对联的发展不断延伸。

明清时期,对联进入百姓生活,成为庆祝喜庆和表达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的一种方式。

到了现代,对联的应用更加广泛,不仅出现在建筑物上,也常常出现在年画、书法作品、广告等各种场合。

三、对联的文化内涵1. 表达祝福和美好愿景:对联的文字必须简练精炼,用寥寥数字,表达出丰富的祝福和美好愿景。

这种“用意于言而言者法”使得对联成为寄托人们美好心愿的一种方式。

2. 显示文化智慧:对联的创作不仅仅是文字的搭配,它还需要融入作者的文化修养和智慧。

丰富多样的对联形式,从对仗、对称到押韵、变体,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

3. 弘扬民族精神: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内涵。

它可以表达家国情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加深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4. 点缀生活文化:对联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点缀生活的一种方式。

在年节、喜庆婚丧等重要时刻,人们用对联来装饰场景,给生活增添喜庆和美感。

对联的存在让生活更加有序、庄重。

结语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包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通过对联的学习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并将其发扬光大。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中华名族历史悠久,有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遗产都是古代人民辛勤创造的宝贵财富,是祖先们的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对联就是其中独具风格的一种艺术,是祖国文化艺术园中的一朵奇葩。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素为人们喜闻乐见。

我们应了解其中的知识并发扬传承,我们以对联为主题进行此次研究性活动学习。

经过四天的研究学习和实践调查,我们对对联的文化有了基本了解,感受到了其中的奥妙与蕴藏的文化与知识。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工进行研究学习:目的:了解对联的过去和现在,了解对联的形式、类型和特点。

具体内容:⑴访谈老师,采访社区写对联的人或自己的亲人。

⑵利用网络和图书馆查找资料。

⑶整理和讨论收集到的资料。

目的:搜集自己家附近的对联及对联故事,并将搜集到的对联分类整理成册。

具体内容:⑴到家附近的社区、工厂、整理机关单位、商店、寺庙、旅游景点等地搜集对联及关于对联的有趣故事。

⑵将搜集到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

⑶在组内交流展示。

目的: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幻灯片结合几天的工作写出研究报告。

(1)将幻灯片在班级交流展示我们对对联的历史和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对联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之一,它与书法的美妙结合,又成中华民族绚烂多彩的艺术独创。

对联即“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过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

所谓桃符,即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茶”和“郁垒”的名字,分别书写在两块桃木板上,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持续了一千多年,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据《宋史蜀世家》记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末年(公元九六四年),学士幸寅逊撰词,昶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的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对联是一种以字为媒介,以对仗、对偶、对法为主要特征的文学形式,广泛流传于中国社会各个领域。

然而,对联的研究在现代学术界相对不足,需要更深入的探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对联的起源、发展、演变以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系统的调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对联的特点、形式和艺术价值,对对联的推广和创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深入研究对联。

四、研究内容1.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本研究将对对联的起源、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2. 对联的形式与特点:对联具有一定的形式规则,包括对仗、对偶、对法等。

本研究将通过对大量对联的分析,总结其形式和特点。

3. 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与影响: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认同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研究将探讨对联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4. 对联的推广与创新:针对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本研究将探讨如何推广对联以及对联的创新形式,以保持其活力与吸引力。

五、预期成果本研究将形成一份详尽的研究报告,包括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形式与特点、地位与影响、推广与创新等方面的综合分析和结论。

通过本报告的发布与传播,有望为对联的研究与传承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六、研究意义对联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重要的学术与文化价值。

本研究的开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与传承对联的传统文化,推动对联的创新与发展,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推广。

七、研究计划本研究计划历时一年,包括文献调研、实地调查、分析整理、报告编写等环节。

将与相关研究机构、专家学者展开交流与合作,力争取得全面、系统的研究成果。

八、参考文献1. 李敖. 对仗诗之对联,相如对,联想式对仗和对仗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J].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61-165.2. 王勇. 对联的几个文化视角与审美规约[J]. 异端与戏言,2006,9(3):1-9.3. 张三丰. 中国文化的象征之美探析[J]. 中国文化研究,2008,(2):198-208.。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 )在公元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桃符板” (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由两句相对称、呼应和对称的词句构成,一般有七言、五言、四言等形式,被广泛应用于中国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领域。

对联不仅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还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感染力,因此备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报告将从对联的起源、发展和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详细研究和分析。

一、对联的起源和发展对联最早出现在西周时期,是一种祭祀祖先的文化活动中常见的形式。

随后,经过商代和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对联逐渐演变成一种以文化传播为目的的独立形式,成为诗文艺术的一环。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联逐渐发展成为文人雅士交流思想、抒发情感和传递文化内涵的工具。

二、对联的艺术特点1. 平仄对称:对联的两句词句的平仄关系要相对称,既要求字数上的平衡,又要求声调上的协调。

2. 意义呼应:对联的两句词句之间要有意义上的呼应,内容要有一定的关联性和联系。

3. 巧妙翻译:对联通常采用翻译、对仗的方式来表达意义,运用比喻、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富有诗意。

三、对联的分类及应用对联按照字数的不同可分为七言、五言、四言等。

七言对联以显得庄重和雄壮,常用于官场、学堂、寺庙等场合;五言对联以平易近人和流畅为特点,常用于家庭、商店等场合;四言对联则以简洁明了和活泼轻快见长,常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

对联的应用十分广泛,既用于书法和绘画的装饰,又用于对联鉴赏和比赛。

人们常在节日、喜庆场合挂对联,以寄托美好祝福和表达情感,对联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之一。

四、对联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对联不仅展示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才情和韵味,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底蕴。

对联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通过对联的学习和欣赏,可以增加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人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能力。

总之,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内涵和表现形式。

通过对联的研究和学习,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审美观念,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对联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高2012级43班苏攀月指导老师:对联,是我国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它广泛深入民间,无论是春节贴在门上激情满纸的春联,结婚时用的喜气洋溢的喜联,还是情深意厚的挽联,都为人们喜闻乐见。

那么对联是怎样一种文学形式呢?我查阅资料后做了以下研究报告。

一、形式独特,其妙有三(一)对仗严谨1.对联要求充分利用汉字的特点,做到整齐美观。

上下联要求字字相对,即字数完全般不可一多一少,有长有短。

上联出现过的字下联也尽量不要出现。

2.不仅如此,还要要求词语对仗,上联是几个词,下联也应是几个词,字数也要完全相等。

词语讲对仗,要求上下联词语的虚实要对应,即: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这里讲的实词是指一切实物的名称,其余都叫虚词,与现汉中的实词和虚词不尽相同)3.在虚实相对的同时,还要要求词性完全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

4.特殊的,在一些特定场所或情形,可以令辟蹊径,适当打破以上规则,如挽联: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就对大军阀袁世凯进行了辛辣的讽刺和批判。

(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而在一些对联中,按照骈体文句法来,“之、乎、者、也”之类的虚词是必须在同一位置上的。

(二) 声律和谐对联不仅要求对仗工整,同时还讲究字音平仄协调。

《习对歌》说:“平对仄,仄对平”即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古汉语中:平:平声字;仄,仄声字,包括上、去、入三声的字;现代汉语中:平:一和二声;仄:三和四声)而怎样排放是有规则的,这里就不赘述。

(三) 示意完美人们往往通过一副对联把自己的感受抒发出来,或写景,或抒情,或言志,或叙事。

所以,每一副对联都有一个完美的示意。

同时,上下联的意思必须有一定的联系。

从上下示意的关联看,大致有以下几种:1.串对串对就是上下联所说明的问题,意思是顺承的;下联是上联意思的继续和补充,同时,深化上联主题。

例如陈毅元帅写给鲁迅先生的挽联: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退攻守,岂仅文坛闯将?莫做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2篇)

对联文化实践研究报告(2篇)

第1篇一、引言对联,又称对子、门对、春联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学形式。

它以对仗工整、韵律协调、内容丰富、寓意深刻而著称。

对联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言智慧,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对联文化,我们组织开展了对联文化实践活动,现将实践情况及成果报告如下。

二、实践背景1. 对联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逐渐受到冷落,对联文化也不例外。

为了使对联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对联文化。

2.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对联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通过学习对联,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3. 增强民族凝聚力对联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通过实践活动,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实践内容1. 对联知识普及我们组织了一系列的讲座和培训,邀请专家为大家讲解对联的历史、特点、创作技巧等,使大家对对联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2. 对联创作实践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们进行了对联创作实践。

他们根据不同的主题,如节日、自然、人生等,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对联作品。

3. 对联展览展示我们将优秀的学生对联作品进行展览,同时举办对联知识竞赛,以展示对联文化的魅力。

4. 对联进社区我们将对联文化带到社区,为社区居民讲解对联知识,开展对联创作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对联文化中来。

四、实践成果1. 提高学生对对联文化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们对对联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文学素养。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对联创作实践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能够在短时间内构思出富有创意的对联作品。

3. 增强民族凝聚力对联文化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对联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

4. 促进文化交流我们的实践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参与,促进了文化交流。

五、总结与展望1. 总结本次对联文化实践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还传承和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对联文化

语文综合性学习之对联文化

1 1 个设 区市代表 团将携 当地 精选特 色农家菜 、 风味休 闲食 品亮相 , 交锋 过
招, 释放浓浓 的赣 味乡情 。
1 .赏 美 食 . 拟标 语
请你 为本 次活动写一副对联作为宣传语 , 可 以宽对 ( 句 型相 同 , 词 的词
性相 同即可 ) 。( 不超过 2 0 个字)
时挂 的对联 叫春联 , 办丧事 的对联 H q 挽联 , 办喜事 的对联 B q } 夫联 。霸似 4
故事 中的后生 能被才貌 双全 的宋丑子 相 中 ,正是他 对对 子时 姑 的
文化 气质赢得 了姑娘 的芳心 。从这 个故事 中也可见 当时 的对 联 文化 深
深扎 根于寻常百 姓的生活 中 。作为 中学生 , 更应 了解 这一 文化现象 , 将
伶俐, 人 不 但 长得 出众 , 还 是 当地 的 才 女 。 老
夫妻年近七 旬, 为老有所养 , 决 定 招 一 上 门女 婿。 一 日, 有一后生路过 , 见 到姑 娘 , 便 萌 生 爱 慕之 情 ,不 知 不 觉 多看 了 几 眼 。姑 娘 并 不 害 臊, 看后 生 眉 清 目秀 , 年龄相 当, 便 上 前搭 话 ,
贵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
小 小的对联上 面凝聚着 几千年 绵延不绝 的中华文化基 凶 。珍惜 保护
要 见行 动 , 最好 是研 究一 下对联 这一 文化瑰 宝 , 同时拿 出毛 笔来 , 开 始练 辞说 : “ 唉, 我不会写对联 , 也没练 过毛笔字 。”
【 考题控 】
练毛 笔字。到时候 有人请你这个 “ 小 秀才” 写对联 , 你就再也不 会红着脸推
南来北 往, 孤 帆曾系画 中人 。
A . 悲 喜 八百里 大湖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精)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精)

“对联文化初探”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学方案教学流程一、带给大家一副很喜庆的对联,请同学们大声读出来!(有的同学读错了,应该是“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下面给大家一份关于对联方面的调查问卷,希望你能认真回答。

“对联文化研究”调查问卷(请在“□”中打“√”)1、你对对联感兴趣吗?□很感兴趣□一般□不喜欢2、你了解对联吗?□深入□一般□很少3、你写过对联吗?□写过□没有4、春节家里贴的对联是是如何得来的?□自己写□买来的□其他形式5、你觉得对联对于个人的影响是:□陶冶情操□有利于学习□浪费时间6、你能记起几幅有名的对联?□≤5□≤15□>157、与灯谜等其他传统艺术相比你更喜欢:□对联□灯谜或其他□都喜欢□都不感兴趣8、你对语文考试增设对联题目的看法是:□很好□无所谓□厌烦9、如果有机会让你参加了解对联知识的活动,你会:□踊跃参加□有时间就参加□不参加10、你对对联的发展持什么态度?□乐观□一般□不看好你们选择的答案有半数或半数以上在第二或第三项上,那么表明咱们大家的选择不容乐观,所以进行本次对联文化研究是大有必要了。

教学流程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对联是我国独有的传统文化之精华。

它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它灵活鲜明,雅俗共赏,历来受到人们喜爱。

它能写景状物,能抒情言志,能说古道今,能褒贬讽谕。

它要求以最少的字句,最简练的形式,唤起人们的最浓郁的美感,给人以最丰富的启迪,使人玩味深思,受到教益。

对联真有那么多优点和作用吗?让我们从对联说起——教学流程三、从对联说起——对联文化研究1、刚直不阿,留将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司马迁)2、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欧阳修)3、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杜甫)4、志洁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屈原)从以上对联中我们认识到对联不仅是可以写人的,而且还有较强的趣味性和实用价值。

下面再下面就让我们进一步探究对联文化,首先请大家注意本次课题研究的目标——教学流程四、本课题研究的目标(1)认识对联,了解对联的起源、发展概况;(2)了解对联的特征、种类在预习的基础上,掌握了目标,我们要进行分组合作探究——教学流程五、分组合作探究分小组对课前预习研究结果进行“对联知识大比拼”,看哪个小组研究的深入,掌握的更扎实。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

关于对联的研究报告1. 引言1.1 对联的定义与历史背景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文化内涵。

它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要求对仗工整、韵律协调、意义完整。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经历了唐宋的繁荣发展,明清时期的鼎盛,至今仍广泛流传于民间。

1.2 研究对联的意义与价值研究对联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化,挖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此外,对联研究对于提高人们的文学素养、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实例分析法,系统梳理对联的历史发展、基本知识、文化内涵、创作鉴赏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等方面。

论文共分为七个章节,依次为:引言、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的起源与发展、对联的文化内涵、对联的创作与鉴赏、对联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结论。

2. 对联的基本知识2.1 对联的结构与分类对联,又称对子或楹联,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学形式,由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组成。

在结构上,上下联要求对仗工整,意义相对应,横批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对联可分为以下几类: - 春联:春节期间贴的对联,寓意吉祥如意。

- 婚联:用于祝贺婚礼的对联,表达祝福之意。

- 挽联:用于追悼逝者的对联,表达哀思之情。

- 寿联:为庆祝寿辰而写的对联,寓意长寿。

- 书画联:用于书画作品上的对联,展示文人雅士的风采。

2.2 对联的韵律与节奏对联的韵律主要体现在声调、平仄、押韵等方面。

在古代,对联的平仄遵循《诗经》、《楚辞》等古代诗文的韵律规则。

•声调:对联的声调分为平声和仄声,要求上下联相对应的字的声调相同。

•平仄: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平声为平,仄声为仄。

对联要求上下联的平仄相对应,形成和谐的节奏。

•押韵:对联的押韵是指上下联的末尾字押相同的韵母。

2.3 对联的修辞手法对联在创作过程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使对联更具艺术魅力。

研究性学习 对联

研究性学习 对联

对联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联的基础知识2)能进行简单的对联创作3)知道一些流传很广的名联二、教学重点能进行简单的对联创作三、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步骤1、导入: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系统的研究中国的古老文化,首先,我们要研究的就是对联,也就是对对子。

现代汉语词典上对联的定义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对子可以说是古代读书人显露才华,攻击调侃他人的一大利器。

示例:1)琴瑟琵琶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2)细羽家禽砖后死粗毛野兽石先生3)门对千棵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在对联要求:一、字数相等。

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也是对联形式工整的前提。

二、断句一致,词性相对。

即上联的一个字对应下联的一个字,上联的一个词对应下联的一个词,上联的一个短语对应下联的一个短语。

同时对应位置上的字词应具有相同的词性。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等。

三、语义相关。

上下联所表达的含义要相互关联,上下联内容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语义。

四、仄起平落,平仄相合。

即上联的最后一个字用仄声,下联的最后一个字用平声。

除此以外,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字要尽可能平仄相反,使得对联读起来抑扬顿挫,优美动听。

(平仄:音调的分类。

平:仄:)对联分类和例句:1、按用途分:1)春联:通常在春节时粘贴在门外,用以庆祝新年的对联,被人们称为春联。

比如: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2) 寿联:通常指用以祝寿的对联。

比如:福如东海深寿比南山高3) 婚联:通常指用以祝贺结婚的对联。

比如:百年恩爱双心结千里姻缘一线牵4) 挽联:通常指为了悼念已经过世的人的对联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5) 乔迁联:用于祝贺乔迁之喜用的对联。

门迎春夏秋冬福户纳东西南北财6) 开业庆联:用于祝贺开业之喜用的对联。

如: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2、按艺术特点分:1)复字联:对联中包含同一个字重复出现的情况。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130):对联文化的研究

高中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130):对联文化的研究

• 从前,有位秀才在结婚的当天早 上,父亲突然去世,只好丧事喜 事一起办。按风俗,丧事喜事都 要贴对联,秀才犯了难,有位文 人却写了一副对联: • 临亲丧,作新郎,哭乎?笑乎? 细思量,哭笑不得 • 辞灵堂,入洞房,进耶?退耶? 再斟酌,进退两难 • 这副对联,真实的描绘了当 时秀才悲喜交加的矛盾心理。
• 清代瑞方集李商隐、苏东坡诗词题镇江 焦山夕阳楼联: • 夕阳无限好 ,高处不胜寒
南京莫愁湖联则是集韩愈、李白诗句而成联 水如碧玉山如黛 人想衣裳花想容 有人集白居易、王维诗句题于武则天庙: 六宫粉黛无颜色 万国衣冠拜冕旒
趣联
就用途上而言,相对于其他联语,谐趣的用 途最广,给人的印像也最深。它或褒扬、 或鞭挞;或讽刺、或赞美;或鼓励、或自 勉……现撷取一二,供大家玩味。
• 从前有位富翁,父子花钱均买了 “进士”,一年春节,为了炫耀门 庭,贴出了这样一幅春联: •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皆进士 •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都夫人 • 对联贴出后,乡亲们很愤怒。有 个穷秀才因无钱行贿,年年落榜, 故在夜里将春联改了几个字,为: • 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 • 婆失夫,媳失夫,婆媳都失夫

唐伯虎的“风流韵事”虽 然多半靠不住,但其人性情不 羁,则是真的。据说某商号请 他写春联,他先写了一副颇为 典雅的,老板看不懂,求他再 写,他遂写道: 门前生意,好比六月蚊虫,队 进队出 柜里铜钱,要像冬天虱子,越 捉越多 • 全用俗语,于是主人大悦。
名胜联
中国的名 胜古迹 旁总是 不乏名 胜联的 身影, 下面来 看看几 幅较为 出名的 名胜联。
• • •

各类对联及其名人秩事
集联
• 对联的创作手法而言,大体可分为两种。一种为 自撰联,另一种就是集句联。 • 集句联是一种特殊的创作手法。它是从古今 文人的诗词、赋文、碑帖、经典中分别选取两个 有关联的句子。按照对联中的声律、对仗、平仄 等要求组成联句。既保留原文的词句,又要语言 浑成,另出新意,给人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的艺术感染力。同时,集联还可使人自然地联想 到所集的原作,无形中给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艺 术空间,这对陶冶情操,交流心灵,大有裨益。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

对联中的文化底蕴研究性学习结题报告时间:1、课题背景:在新年的时候,人们都喜欢帖对联.若是在新年前夕陪同父母去市场,就会看见大街上都是卖对联的当铺,人们对对联也有很高的要求,因为他们希望买到一幅好对联,来祈求新的一年顺顺利利、合家平安。

那么怎样的对联才可以称得上是一幅好对联呢?在贴对联是有要注意什么呢?对联中蕴涵什么文化底蕴呢?这引起了我们组组员的兴趣。

本文来自织梦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通过这次活动,目的是让组员们了解对联和感受老一代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看法并从中受启发,纠正我们对文化的态度和认识,并认识到我们有传承中国文化的光荣使命。

3、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活动计划:调查问卷设计:对联中的文化底蕴调查问卷你家每年有帖对联的习惯吗?A有B没有C不常有在买对联中你注重其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还是其价格?价格B、文化内涵C两者都注重A、你认为对联中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吗?A认为B、不认为帖对联可以说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你认为我们后人有必要继承它吗?A非常必要B有必要C不太必要D不必要你认为对联中蕴涵了什么文化内涵?你会在什么时间帖上对联?设计者:课题小组成员4、活动过程:在这一次活动当中,我们首先调查了老人。

论资历,他们可比我们年轻人丰富多了。

在调查过程中,给我最大的体会就是要讲礼貌。

他们都是上一辈的建设者,而他们头上的白发似在诉说着中国的历史,因此,他们的意见对我们这一个课题研究有着很重要的影响。

在我所调查的30位老人当中,他们全部都有贴对联的习惯,原因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贴上一幅好对联能够保佑家人身体健康,成年人工作顺利,小孩则学业有成。

而在第二个问题当中,有15位老人在购买对联时注重其文化内涵,而另外15位老人则注重价格。

至于对于“你认为后人有必要继承对联这一传统文化吗?”这一问题,他们也是全部都认为有必要继承,原因是他们都不想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我们这一代人中消失了。

在整个调查访问过程中,他们还说我们这一代人应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

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第一篇:对联文化之研究性学习对联文化对联的起源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 新桃” 和“ 旧符” 是什么意思?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 神荼(tu)” 和“ 郁垒” 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 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 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习俗.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 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 桃符板” 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

对联文化研究高一三班组石钰,杨勋辉,鲁伟红,马文博赵鑫我们组的研究课题是对联文化研究,对此作如下:对联,可谓是一种传统的中国文化。

历经千年而从未衰老,其魅力不言而喻。

既是文化就有其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借鉴与融合。

随着世界全球化不断加快步伐,经济、文化高速碰撞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类文化相互交融,中国传统礼仪也不断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如何保护中华民族传统礼仪,并去其糟粕,与现代的文化因素进行合理有效的融合,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

对联,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形式,是民族文化心理的一种独特而生动的体现。

对联文体充分展示了汉语的对称美和韵律美,而且具有比其它文体更加突出的装饰功能、实用价值和趣巧特征,故特别为广大华人读者所喜闻乐见。

对联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对其的研究和调查,有利于我们认识自己的历史和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认识并了解对联。

通过此次调查,有助于我们了解对联存在的价值以及保护对联传承对联文化的重要性。

并能让我们认识到前辈们的智慧与语言魅力,从对联中去了解古人骚客们所寄发的情感。

从而激发我们对对联文化的兴趣,引发对文字魅力的研讨。

最早的一副对联公元964 年(后蜀广政二十七年)春节前夕,后蜀主孟昶突然下了一道命令,要群臣在“桃符板”(画有神像的桃木板,旧时认为可以避邪)上题写对句,以试才华。

可是,当群臣们把对句写好给孟昶过目时,孟昶都不满意。

于是,他亲手提笔,在“桃符板”上写了: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就是我国文字记载下来的一幅最早的春联。

对联种类有1.节令联:是指有特定的应时性或纪念性、内容多为一般的咏物、抒情、议论、祝愿的对联。

一般可直接将节令联划分为春联、元旦联、国庆联等若干子类即可。

节令联中,最主要的是春联。

所谓春联,就是用于春节的节令联。

大多数春联可以通用。

2.喜庆联:又称贺联,是指除节日庆祝以外的、内容上带有某种特定祝贺性质的对联。

按其内容和对象,可划分为婚联、寿联、新居联等若干子类。

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探究

对联文化探究一、定义对联,汉族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

对联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瑰宝。

二、发展起源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因古时多悬挂于楼堂宅殿的楹柱而得名)等,是一种对偶文学,起源于桃符。

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

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字数相同,结构相同,是中文语言的独特的艺术形式。

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chǎng),它是汉族传统文化瑰宝,春节时挂的对联叫春联,办丧事的对联叫做挽联,办喜事的对联叫庆联。

对联是利用汉字特征撰写的一种民族文体,一般不需要押韵(律诗中的对偶句才需要押韵)。

对联大致可分诗对联,以及散文对联。

三、特征1.独特性和普遍性人们普遍认为楹联是中国最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

其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言上。

一副标准的对联,总是由相互对仗的两部分所组成,前一部分称为“上联”;后一部分称为“下联”。

两部分成双成对。

许多对联,特别是书写悬挂的对联,除了上联、下联外,还有横批。

横批在这种是对联中是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往往是对全联带有总结性、画龙点睛或与对联互相切合的文字。

从语言上看,楹联的语言既不是韵文语言,又不是散文语言,而是一种追求对仗和富有性的特殊语言。

2.寄生性和包容性寄生性指楹联本从古文辞赋的骈词俪语派生发展而来,小而言之,它就是一对骈偶句,因此,它能寄生于各种文体之中。

诗、词、曲、赋、骈文,乃至散文、戏剧、小说;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兼备其他文体的特征,吸收其他文体的表现手法。

3.实用性和艺术性楹联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它以诗、词、曲等前所未有的灵活和完美而体现了中国文字的语言艺术风采。

对联之美在于对称、对比和对立统一。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杨慎称这个对句“二语工丽,天然奇偶”。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联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联研究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联研究第一篇: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联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对联研究教学目标:1、通过这次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化现象——对联的历史以及在它在传统文化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2、赏析对联的妙处,不断的提高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3、利用所学的知识,初步学习对对联。

4、进一步掌握积累和搜集资料的能力。

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通过搜集资料,让学生更加真切的了解中国对联的特点和性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

课时安排:四课时(除课外安排时间)教师准备:1、搜集关于对联的有趣的历史故事,备用。

2、搜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准备师生互动。

3、根据学生的兴趣,将学生分组,分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

4、将学生分成①知识介绍组②故事讲述组③表演组学生准备:1、收集有关的趣联、书联、春联、寿联、名人联、行业联、名胜联等,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进行赏析。

2、收集有关对联的趣闻和历史故事,准备向同学讲述。

3、收集有关对联的知识,逐步学习创作自己的对联作品。

活动过程:1、学生个人活动:通过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的办法收集有关对联的资料、了解对联的知识、历史、作用以及它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2、班级集体活动,活动分为三个环节:知对联——对对联——赏对联第一个环节:知对联小组活动根据分组,各小组展示本组的活动成果。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㈠知识介绍组:讲述有关对联的知识。

要求学生以《我是对联》为题讲述对联的知识。

侧重了解对联的历史、对联的写法、对联的类型、对联的要求等。

㈡故事讲述组:讲述与对联有关的趣闻,名人典故,奥妙的奇联等。

A、趣闻与对联:例如:相传清朝大余县有个戴衢亨,勤奋好学,才华颇高,可因县官不识才,到30余岁连个秀才也没捞到。

他的朋友出于义愤为他买了个秀才,得以取得乡试资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