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诗歌隐喻比较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84922301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75.png)
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意象和隐喻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品更加生动、富有想象力,并引发读者深入思考。
本文将探讨诗歌写作中的意象与隐喻的作用及其使用技巧。
一、意象的作用意象是通过生动的描述,利用感官形象化的语言,以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官的形象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意象可以让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意象能够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象,使诗歌更具有感染力和艺术性。
通过具体的形象描绘,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例如,用凋零的花朵来表达人生短暂的美好,用暗夜来象征孤独和迷茫等。
此外,意象还有助于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的构建。
通过恰到好处的形象描写,可以使诗句更加优美和富有韵律感,增强诗歌的节奏感,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共鸣。
二、隐喻的作用隐喻是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进行联系,以达到传达抽象观念的目的。
隐喻可以使抽象的概念更具体化,更容易被读者理解和接受。
隐喻可以激发读者的思考和联想,使诗歌更加富有深度。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联系,使得读者可以在比较中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到诗歌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用太阳来比喻温暖的友情,用尘埃来比喻短暂的人生等。
此外,隐喻还可以赋予诗歌以强烈的感情色彩。
通过隐喻的运用,可以使诗歌在情感上更加丰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例如,用擦肩而过的陌生人来比喻逝去的爱情,用暴风雨来象征内心的痛苦等。
三、意象与隐喻的使用技巧1. 具体而生动的描写意象和隐喻要尽量使用具体而生动的描写,使读者能够形象地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不仅可以用“夜空中的繁星”来描绘美丽的夜晚,还可以使用“银河中的明珠,镶嵌在幽谷之间”的形象化语言,使读者更加深入地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壮丽。
2. 情感与主题的相互呼应意象和隐喻选择上要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相互呼应。
通过精准而恰如其分的比喻和象征,使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情感更加深刻。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以诗歌《红色手推车》与《天净沙·秋思》为例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以诗歌《红色手推车》与《天净沙·秋思》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85400e0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17.png)
知识文库 第18期21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以诗歌《红色手推车》与《天净沙·秋思》为例杨 萌意象派诗以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审美价值,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中英意象诗歌流派发展入手,以意象派代表诗歌《红色手推车》与《天净沙·秋思》为例,就中英意象派诗中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分析探讨中西方意象诗歌的不同之处,及中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
1 引言意象派(Imagism),流行于1909年至1917年,由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分支意象主义运动发展而来。
当时的西方世界经过了一战战前对战争的疯狂追捧,转向战后人们的苦难和绝望。
二者转变之间造成的极大落差反映到文学,则是对传统诗歌创作的大背离。
以埃兹拉·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厌烦了因循守旧,汲取东方古典诗歌鲜明简约的意象,发展成为意象派。
2 具象和抽象20世纪意象派诗是美国现代新诗的一个标志,促进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
意象派诗歌凝缩简练,强调意象的组合方式,形式上不受传统诗歌的节拍约束。
庞德曾定义“意象”为“在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T·E·休姆则坚持句子和词组被视作意义的单位。
W·C·Williams 对于语言运用则要求“不要用冗余的词,……不要沾抽象的边”。
由此可见,意象派强调“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一瞬间的意象中。
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 的《红色手推车》,诗人以十几个词便描绘出一幅清新鲜艳的雨后农家小院图。
其描述的画面具体形象,直观可见,色彩丰富,动静相宜,读来仿佛眼前便浮现出那台把手已被磨得光滑的手推车,车身上覆盖的雨水在阳光照耀下淋漓发亮,几只白色雏鸡在一旁嬉戏觅食。
画面虽简单却具体,好似素描,一笔一动勾勒出的皆为细腻平铺的具象,令人对细节过目不忘。
反观中国自《周易》提出“意象”概念开始,后在庄子《外物》中加以阐说。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aada1b05087632311212f7.png)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中英诗歌作为艺术界的瑰宝,凝聚了不少中西文坛诗人的智慧与结晶,他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英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并发现无论是唐诗还是文艺复兴的诗歌都有着类似爱情、友谊、以及离别等方面的主题,宋词中所展现出的婉转音符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同样有所体现。
本文从诗性隐喻的视角来解读中英诗歌,从而期望为中英诗歌的品鉴展开一个全新的探讨视角。
一、诗性隐喻与诗词意象概述(一)隐喻的出现萌生了诗性隐喻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并且这种研究已经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时代有关传统的修辞学界限。
最初隐喻被人们归为简单的词语修辞范畴,现如今隐喻已经转向认知隐喻思维领域。
有学者认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
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以及思维之中。
人们通过寻找两种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似性,然后将具体的。
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之中,这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古今中外,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会运用到隐喻的手法,而这就是诗性隐喻。
诗性隐喻的核心是创造性,同时也伴随着新颖性和美学性。
隐喻是诗歌的额精髓和生命,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荣耀和辉煌,任何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歌定会散发着无尽的隐喻特性。
(二)诗词中的隐喻意象意象是一种心理表征,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意象的产生其实是诗人在进行一种跨域映射,具体来说就是中外诗人通过巧妙地运用隐喻的手法将比较抽象且不易表达的主观感情映射到具体的意象之中。
诗人通过联想将不同范畴的意象进行并置,从而产生了诗词隐喻意象。
在中英诗歌中,诗人借助隐喻意象来表达内心的情感,通过不断创造诗歌的意境,使诗词具备一种张力和灵性之美,从而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眼球。
二、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对比分析诗歌语言最基本的特征是意义与被唤起的意象之间的融合,这种融合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诗性隐喻。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7e2646764b35eefdc9d3334f.png)
关于中英诗歌中诗性隐喻的对比分析作者:林蔚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5年第10期摘要:隐喻最初是作为一种修辞学概念被人们所知晓的,现如今人们对隐喻的理解已经扩展到诗歌领域。
诗歌是隐喻最复杂也是最新颖的表达,诗人利用隐喻能够赋予诗歌更多的意义和内涵。
基于此,本文以中英诗歌中的诗性隐喻为研究重点,首先对诗性隐喻与诗词意象进行了概述,其次对中英诗歌中的诗性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
关键词:中英诗歌;诗性隐喻;对比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9-0251-01中英诗歌作为艺术界的瑰宝,凝聚了不少中西文坛诗人的智慧与结晶,他们通过生动的语言和真挚的感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无与伦比的美丽画卷。
近年来,不少学者对中英诗歌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和研究,并发现无论是唐诗还是文艺复兴的诗歌都有着类似爱情、友谊、以及离别等方面的主题,宋词中所展现出的婉转音符在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中同样有所体现。
本文从诗性隐喻的视角来解读中英诗歌,从而期望为中英诗歌的品鉴展开一个全新的探讨视角。
一、诗性隐喻与诗词意象概述(一)隐喻的出现萌生了诗性隐喻关于隐喻的研究历史悠久,并且这种研究已经突破了亚里士多德时代有关传统的修辞学界限。
最初隐喻被人们归为简单的词语修辞范畴,现如今隐喻已经转向认知隐喻思维领域。
有学者认为,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语言修辞手段,更多的是一种思维方法。
隐喻不仅存在于文学作品中,同时也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行为以及思维之中。
人们通过寻找两种事物间的联系和相似性,然后将具体的。
人们所熟知的概念映射到抽象的概念之中,这就是隐喻形成的过程。
古今中外,诗人在创作诗歌时也会运用到隐喻的手法,而这就是诗性隐喻。
诗性隐喻的核心是创造性,同时也伴随着新颖性和美学性。
隐喻是诗歌的额精髓和生命,也是诗人进行创作的荣耀和辉煌,任何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歌定会散发着无尽的隐喻特性。
(二)诗词中的隐喻意象意象是一种心理表征,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中法诗歌隐喻比较——陈敬容和波德莱尔的诗学隐喻观
![中法诗歌隐喻比较——陈敬容和波德莱尔的诗学隐喻观](https://img.taocdn.com/s3/m/3af637e7e009581b6bd9ebba.png)
评 之父德 莱顿把霍 布斯 的“ 想象说 ” 用于
文 学评论 , 将“ 想象 说” 比喻成 一 只“ 在 记
和比较 , 试 图揭示 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 和 美学 理念 中“ 交集 ” 和不 同点 : 陈敬容通 过 隐喻意象抒发生命 的张力 , 而波德莱尔则
、
陈敬容诗歌及 其反映出来的试学
“ 老去的是时间 ,怎能说我们就 已经 老去? 老去 的是时 间, 不是 我们 ! 我们 本该 是时间 的主人 !” 陈敬容《 老去的是时间》 这首诗歌 的开篇句 , 用一个常规性拟人 隐
喻点燃全诗高昂的感情基调 。 在 文学评论 家 韦 勒克 ( We l l e k , 1 9 0 3 — 1 9 9 2 ) 看来 : “ 意
【 关键词】 中法诗歌
隐喻 诗学
【 中图分类号 】 G【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 0 4 5 0 — 9 8 8 9 ( 2 0 1 3 ) 0 6 C -
0】】 1 -0 3
岁即开始诗歌创作 , 并且从事 文学 刊物的 编辑工作 和法语 、 英 语翻译 , 文学创作 生
( 1 9 7 2 — 1 9 8 9 ) 作为 中国“ 九叶派” 中诗学造
这首 诗歌有 表现 出 以下 两方 面 的审
美特征 :
( 一) 以隐喻的意 象抒 发生命 的张力
“ 意象” 一 词 的英 文是 “ i m a g e ” , 源自
不挠 的精神 , 以及对未来新生活 的向往。 接下来 , 诗人 用名词性隐喻“ 凄厉 的 、
我 们 本 该是 时 间 的 主人 。 深重的灾难 . 曾 经像 黄 连般 苦 。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6dd6470ffd0a79563c1e72cf.png)
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中学语文论文诗歌的意义与意味——谈诗歌鉴赏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象征与隐喻李小宁就意象本身而言,它在诗中总是置于前景,它所能指的角度是辐射状的,所指的意义总是难以确定的。
诗歌意象是“使一种语言变成间接的语言”(罗兰·巴尔特语)最好的媒介,而意象经营所形成的诗歌意境总是一个等待读者进入的开放空间。
从这个角度看,置于前景的意象其外观特征就是象征,抑或隐喻。
象征有“象”,必有“征”,是之谓象征。
象征是一个合成词,“象”与“征”最早是分开说的。
汉语中的“象”最初指事物的形象或外在形式,“征”是事物所呈现的征兆。
《汉书·艺文志》说的“杂占者,纪百事之象,候善恶之征”,是指占卜家通过观察事物的征兆,或利用卦象的组合而察知自然人事的变化、运行规律。
对后世影响比较大的是魏晋时期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章》中的“触类可为其象,含义可为其征”。
在王弼看来,《周易》之“象”既是事物特征的抽象代表,又是对“圣人之意”的具体展现,其符号的意义远远大于其本身的意义。
王弼的“象征”非常接近西方的象征(Symbol)概念,其理论与中国古典文论中的“兴寄”(“托物兴词”)、“滋味”(“味外之旨”)等概念有着相当密切的理论联系。
象征作为文学表现手法,滥觞于《诗经》中的“比”“兴”。
比兴之于楚辞,基本上发展为象征;所谓“香草美人”式的比兴,就是象征。
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序》中曾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
”屈原《橘颂》就是通篇运用象征手法的古代名作。
诗人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与习性的特征,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地讴歌。
托物言志,以物喻人,既沟通物我,又融会古今,由此创造出“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但见(屈)原与橘分不得是一是二,彼此互映,有镜花水月之妙”(清·林云铭《楚辞灯》)的奇特境界。
隐喻理论下中英诗歌对比研究
![隐喻理论下中英诗歌对比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fe8dcf0102de2bd960588ff.png)
多语言学家的重视。
体特点和形态的描述
例 1.“像海鸥,像鲸鱼,咧咧的风像一
参考文献
二、隐喻相似点概念及理论
把锋利的刀。”——《海之恋》
[1] 贾彦德 . 中西文化差异对比研究 [M].
研究隐喻的相似点问题就必须先找到类 比双方,从认知语言学着手,隐喻的相似点 与整合原理完全吻合。概念整合就是指将两 个输入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的部分率先配对, 再将两个输入空间有条件地投射到第三个空
隐喻理论下中英诗歌对比研究
海南医学院 韩桂茹
摘要 :隐喻属于语言学中一种修辞格, 间——得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拂 了 一 身 还
《语言百科全书》中提出隐喻是语言(尤其是
语言学理论普遍认为,在得到合理的复 满。”——李煜《清平乐》
诗歌)创作的核心,能把不同的两个概念委 合空间之前,概念整合务必遵守五条优化原
例 2 中, 本 体 是 实 体“ 落 梅 ”, 喻 体
婉地用同一个共性词语联系起来。本文试图 则,即整合——构造——网络——分解—— 是“雪”,相似点是“乱”。“乱”是本体和
在诗歌比喻的喻体及相似点之间做类比,梳 充分理由,每个环节缺一不可。隐喻必须依 喻体都具备的特征。原诗句去掉本体和喻词
理中英诗歌比喻的关系。
托于一个存在的充分条件,喻体部分才会在 “如”,变为“砌下落梅乱”;去掉喻体和喻词
关键词 :诗歌文学 隐喻语言 比较文学 DOI:10.16412/ki.1001-8476.2016.35.057
引言
复合空间中发现,而且本体必定会和其他空 间发生联系并建立关联,在进入复合空间时 才可以呈现作家的构想。隐喻相似点理论拥
修辞学的层面,研究重点亦是在其修辞功能 相似点之间的关系将诗歌中的比喻分为以下 间关系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两国诗人对事物
中法爱情诗的抒情方式比较
![中法爱情诗的抒情方式比较](https://img.taocdn.com/s3/m/f406c0e65ef7ba0d4a733b9b.png)
表现得 十分 真切而具体 , 给人 以深刻的 印象 。具 体细节 的朦 胧 与典 型情感 的真切 , 使之能在更 多的读者 心中产生联想 与 共鸣 , 大地增强 了这 首诗 的艺术 魅力 。再 比如 : 极 去年元夜 时 , 市 灯如昼 ; 上柳梢 头 , 约黄 昏后 。 花 月 人
j
222号 旬 夫 抖 o年月 中刊 教赞 1
四 凹均鹱孤
中 法 爱 情 诗 的 抒 情 方 式 比 较
辛 瑞
( 肃 政 法 学 院 , 肃 兰 州 7 0 7 ) 甘 甘 3 0 0
摘 要 : 诗歌是 中法 两国人 民抒发 情感 、 表达心 意最具代表性 的文 学形式。特别是 爱情诗歌 , 表达方 式的比较 中可以 从
一
物 的情感 和活动提供 了背 景 。而 清秋景 物特 有 的那 种萧 瑟 的色彩 , 则为全 诗渲染 出一种 凄清 的气 氛 。此外 , 人对 于 诗
些 具体 细节 , 做 了模 糊 、 略的处理 。这更 使得 这首 诗 则 省
带 上某 种凄迷 而朦 胧的魅力 。这种朦 胧化 的表现 手法 , 给 就 读者 阅读鉴 赏过程 中的 主观参 与 留下 了丰 富的余地 ,使 读 者 能从 各 自不 同的观点 和角度加 以理解 和体验 。 中情感 细 诗 腻而缠 绵 , 诗人把人 物的情感和 活动放在清秋 景物的特定 环
境 中来 表 现 。 同 时 , 人 将 主 人 公 那 种 惆 怅 婉 转 的 细 腻 情 思 诗
哀乐 , 是凝铸感 性与智 慧的最完美 的文学体 裁 。它 以不 同的
表达 方式抒 发 出诗 人 内心深处 最炙 热 的情 感 。尤其是 纯美 的爱情 诗歌 , 升出智 慧的灵 性 . 提 演绎 着令 人 陶醉 的人 类情 感 的乐章 , 出我们浓厚 的兴趣 。 激发 无论 中外 。 诗人 以不 同的 内容 、 形式 、 风格 饱 含深 情地 抒 发 出获得爱 情后 的喜悦 或是 与恋人 的悲 欢离 合 ,生 离死 别 。 也有许 多不 同之 处 。 但 从表 达方式 上看 ,中西方 诗人对 爱情 的表 述大 部分是 以抒 情 的方 式来 抒发 作者 强 烈 的爱 憎 、 恶 、 怒 、 乐等 好 喜 哀 主观感 情 , 却韵 味各异 。在西方各 国爱情诗歌 中 , 我认 为 , 法 国爱情诗 最具代 表性 。 中国爱情诗 歌大都 是 间接 抒情 。有 时是借 景或 借物抒 情 , 以松 、 、 、 、 、 多 竹 梅 菊 柳 山石 、 流 、 漠 、 道 、 关 、 溪 沙 古 边 落 日、 月 、 风 、 夜 清 细雨 、 草等 为抒 情 的对 象 : 时寓情 于 景 微 有
中国诗歌中隐喻的法兰西解读———以程抱一和于连为例
![中国诗歌中隐喻的法兰西解读———以程抱一和于连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a55ae3938e9951e79a89270a.png)
中国诗歌中隐喻的法兰西解读———以程抱一和于连为例作者:海丽玮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2期摘要:在今天,西方汉学已经成为中国重建传统学问时的一个重要参考,如研究西域的伯希和,研究中国科技史的李约瑟,研究中国语言史中外来词的马西尼等。
法国汉学渊源已久,成果丰富。
被称为“中西文化的摆渡者”的法国汉学家程抱一,以及法国汉学家、哲学家弗朗索瓦·于连是当代法国汉学界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他们都有着在中国生活的经历,熟知中西文化,并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此文针对二者关于中国诗歌中隐喻修辞手法的观点,从隐喻的含义,隐喻与象征、换喻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对比与分析,意在进一步认识中国诗歌。
关键词:诗歌隐喻象征汉学对于中国诗歌的研究是国际汉学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18世纪传教士对《诗经》的译介与研究,到19世纪德理文的《唐诗》(法语:Poésiesdel’époquedesTang),再到20世纪众多汉学家对中国诗歌的研究,如宇文所安(StephenOwen)对唐诗、诗论的研究,叶维廉对中国诗学的研究,叶嘉莹对杜甫、陶渊明诗歌的研究等。
然而,对于中国诗歌隐喻的分析和研究并不常见,同样身处法国的汉学家程抱一和于连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诗歌进行研究,却都关注到了中国诗歌语言隐喻的特点。
路易斯(C.Lewis)说,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
巴克拉德(GastonBachelard)说,诗人的大脑完全是一套隐喻的句法。
费尼罗撒(E.Fenellos)指出,隐喻是自然的揭示者,是诗歌的实质。
中国的唐诗宋词堪称隐喻的语料库。
同样身处法国的汉学家程抱一和于连从不同角度对中国诗歌进行研究,却都关注到了中国诗歌语言隐喻的特点。
在法兰西,你对任何一位法国人提起“FrancoisCheng”,对方都会以敬佩的口吻告诉你:他是法兰西学院院士,是个了不起的人!2002年6月14日,程抱一(FrancoisCheng),这位被法国媒体称为“中国和西方文化间永不疲倦的摆渡人”的华裔作家,荣幸地当选为法兰西学院第705位院士。
诗歌的象征和隐喻
![诗歌的象征和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6fc60b91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7.png)
诗歌的象征和隐喻诗歌是一种高度艺术化的文学形式,通过使用象征和隐喻的手法,表达抽象的情感、思想和意象。
象征和隐喻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赋予了诗歌更深层次的意义和美感。
本文将探讨诗歌中象征和隐喻的作用,以及它们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一、象征的表达方式象征是一种借由具体事物或符号来代表抽象意义的表达方式。
它通过隐喻和联想的方式,使读者能够超越文字本身,进入更深层次的理解。
诗人通过选择特定的象征物来传达他们想要表达的意义。
例如,春天常常被用来象征希望和新生,玫瑰花常常被用来象征爱情和美丽。
这些象征物被赋予了更广泛的意义,使读者能够在感官层面产生更深的共鸣。
二、隐喻的力量隐喻是指通过对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比较,来传达抽象意义的修辞手法。
隐喻的力量在于它能够使读者获得更直观、更生动的感受。
通过将一个事物或概念与另一个事物进行比较,诗人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其更易于理解和体会。
例如,"爱情是一朵盛开的玫瑰,带给人们甜蜜的香气" 这句诗中的隐喻将爱情比喻为盛开的玫瑰,将人们对爱情的感受生动地展示了出来。
三、象征和隐喻的相互作用在诗歌创作中,象征和隐喻通常会相互结合,以达到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表达效果。
通过运用象征和隐喻,诗人能够将复杂的情感和思想以简洁、精确的方式呈现给读者。
象征和隐喻的相互作用扩展了诗歌的表达能力,赋予了诗歌更多的意境和情感。
读者在品味诗歌时,也常常通过对象征和隐喻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四、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与隐喻在诗歌创作中,诗人通过选择特定的象征物和运用隐喻手法来表达他们所追求的主题和情感。
例如,在描述大自然时,诗人常常使用山水、花草等事物来象征美好和纯洁。
在表达人生哲理时,诗人常常使用世界、风云、星辰等宏大的意象,通过隐喻来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在创作中,诗人通过精心构思和运用象征与隐喻,使诗歌的意义更为深远和丰富。
通过选择不同的象征物和运用不同的隐喻,诗人创造出了独特而富有韵味的诗歌语言,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够体验到更多意义和情感。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法汉情感隐喻“忧伤”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法汉情感隐喻“忧伤”](https://img.taocdn.com/s3/m/13cca96702d276a201292ee3.png)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对比研究法汉情感隐喻“忧伤”一、引言隐喻是什么?一直以来人们将其视为一种修辞手段。
如法国语言学家让∙高盖乐贝尔(Jean Kokelberg)在其著作《文体学方法》中所定义的:“隐喻是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表达方式通过从句法的角度,以一种紧密的出其不意的方式在属于不同领域的两种想法或者两种事物之间建立一种相似性。
”我们首先大致总结一下古往今来的主流隐喻理论研究。
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还都是局限在只将隐喻当成一种的语言的修饰手段。
第一个将该类型隐喻理论总结分类的人是布莱克(Black)。
他用两种理论综述了前人的研究:比喻理論和替代理论。
1.1 比喻理论该理论认为,隐喻只是省去了比喻词,比如“好像,似…”。
换言之,隐喻其实是缩短了的比喻。
比如“她就是一母老虎”,这个句子其实是“她好像一头母老虎”的缩短版。
比喻理论者认为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不违背逻辑。
因为人不可能是老虎。
事实上,关于比喻和隐喻的关系,至今也没有定论,但认同这一理论的修辞学家和文体学家不在少数。
1.2 替代理论根据这一理论,隐喻中的喻体事实上是替代了另一个符合逻辑的词。
还是以“她就是一母老虎”为例。
因为“母老虎”所包含的特质主要是:凶狠,暴躁等。
这句话就是要表达“她”的这种特点,所以“她就是一母老虎”中的“母老虎”事实上是代替了“凶狠”这一词。
就像亚里士多德所说的“隐喻就是在于通过相似性在不同种类事物之间的意义传递。
”以上两种理论都将隐喻看成了一种语义失常,只有这样解释才能使之在逻辑的角度变得让人接受。
也有学者将上两种理论归为一类,因为它们都认为隐喻只是语言形式上的装饰。
1.3 互动理论布莱克对于隐喻研究做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互动理论。
与前人理论不同,互动理论派的研究者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活动,是两种意象在人类思维中相互作用的产物。
从这个意义上说,就不再存在语义失常,因为研究者不再从语言层面去看待这一现象,而是从“意象”这一层面。
中国古诗文中隐喻的用法
![中国古诗文中隐喻的用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e13c0aa6c30c2258019e0d.png)
中国古 诗文中隐喻 的用法
李
( 0
江苏
[ 摘 要 ] 隐喻 是我 们在 生活 中较 为常 用 的一种 表征 方 式 。隐喻在 中 国古诗 文 中 的运 用 十分 常 见, 人经 常利 用隐 喻 的手法 , 诗 通过 描述 一种 事 物借 以抒 发 自己的感 情 。用时 间表 示 空 间的手 法 称为 时 空隐 喻, 空隐 喻可 以分 为 “ 间在 动 ”和 “自我 在 动 ”两种 , 过对 中国 古诗 文 的大 量 阅读和 分 析, 时 时 通 我们 发现 “ 间在动 ”的运用 居多 。 时 [ 关键 词】 中国古 诗文 隐喻 时空 隐喻 “ 时间在 动 ”
b i d d n o T me m vi g a d E o m v n . h o g u e d n nd a a y s o a g m u t f t e C ne e a c e t p e s w i d t a e d vi e i t i — o n n g — o i g T r u h o r r a i g a n l si f l r e a o n s o h hi s n i n o m . e f n h t
Th a f Me a h r n Ch n s a s c l Po t y e Us ge o t p o s i i e e Cl s i a e r a d Lie a u e n tr t r
Li Ch n e
A s rc b t a t: M t p o s m s o m n y us d r p e e t t o n o r 1 f . M t p o i i e Y u e i h n s n e t p e s t e p e s o t n e a h r i o t c m o l e e r s n a in i u i e e a h r s w d l s d n C i e e a cl n o m , h o t f e u e m t p o o d s r b n h n n o d r t x r s t e r e l n s . si g t m o d s r b s a e s c l e s a e— i e m t p o , i a s e a h r t e c i e o e t i g i r e o e p e s h i f e i g U n i e t i c i e p c i a l d p c t m e a h r tcn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991441ba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8f.png)
月亮女神:中英传统诗歌中月意象的一个认知隐喻王璇【摘要】The images of the moon have frequently appeared i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English poems, which have been adopted by many well-known poets and contain profound metaphorical connotations. After the cognitive turn in linguistics, the meaning of metaphor is no longer restricted under rhetoric. Lakoff and other cognitive linguists deem the nature of metaphor as "understanding and experiencing one kind of thing in terms of another". In this sense, the poetic metaphors are thought as the prolongation of conventional metaphors, thus with no fundamental differences. After studying the images of the moon in both Chinese and English traditional poems, a cognitive foundation in common mythological archetypes of "goddess" in both can be found. Through some parallel analyses, a cross-domain mapping from the source to the target can be formed to illustrate that a conceptual metaphor "the moon is goddess" functions as meta-coguition for the moon images, which accounts for an affinity of the moon images in poems across the two cultures.%月意象经常在中英文传统诗歌中出现,为许多著名诗人采用,具有深刻的隐喻内涵。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bbe2d1d7f705cc175527095e.png)
中英意象派诗歌对比分析作者:杨萌来源:《知识文库》2018年第18期意象派诗以其独特的韵律节奏和审美价值,在英美现代主义诗歌史上独树一帜。
本文将从中英意象诗歌流派发展入手,以意象派代表诗歌《红色手推车》与《天净沙·秋思》为例,就中英意象派诗中的语言和意象进行比较研究,旨在分析探讨中西方意象诗歌的不同之处,及中西方文化思维的不同。
1 引言意象派(Imagism),流行于1909年至1917年,由象征主义文学运动的分支意象主义运动发展而来。
当时的西方世界经过了一战战前对战争的疯狂追捧,转向战后人们的苦难和绝望。
二者转变之间造成的极大落差反映到文学,则是对传统诗歌创作的大背离。
以埃兹拉·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厌烦了因循守旧,汲取东方古典诗歌鲜明简约的意象,发展成为意象派。
2 具象和抽象20世纪意象派诗是美国现代新诗的一个标志,促进了美国新诗运动的发展。
意象派诗歌凝缩简练,强调意象的组合方式,形式上不受传统诗歌的节拍约束。
庞德曾定义“意象”为“在刹那间呈现理智和情感的复合物的东西”。
T·E·休姆则坚持句子和词组被视作意义的单位。
W·C·Williams對于语言运用则要求“不要用冗余的词,……不要沾抽象的边”。
由此可见,意象派强调“从象征符号走向实在世界”,把重点放在诗的意象本身,让情感和思想融合在一瞬间的意象中。
如William Carlos Williams的《红色手推车》,诗人以十几个词便描绘出一幅清新鲜艳的雨后农家小院图。
其描述的画面具体形象,直观可见,色彩丰富,动静相宜,读来仿佛眼前便浮现出那台把手已被磨得光滑的手推车,车身上覆盖的雨水在阳光照耀下淋漓发亮,几只白色雏鸡在一旁嬉戏觅食。
画面虽简单却具体,好似素描,一笔一动勾勒出的皆为细腻平铺的具象,令人对细节过目不忘。
反观中国自《周易》提出“意象”概念开始,后在庄子《外物》中加以阐说。
想要精确巧妙地表达出意思,则必须忘记语言,将表达手法、语言技巧抛却不顾,专注于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用客观的物象辅助主观情感的表达,以求能达到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浅论中西方诗歌中意象之差异
![浅论中西方诗歌中意象之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b9fd798fa58da0116d17492d.png)
浅论中西方诗歌中意象之差异作者:唐霞来源:《牡丹》2018年第30期意象一词是诗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中西方诗学体系中意象有其各自不同源头和发展轨迹。
从中国古代典籍中,人们可以寻出意象发展的源头。
《周易·系辞》云:“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其表明了先秦思想家孔子对意、象、言三者关系的看法。
其中的“象”即客观事物,是思维的材料;“意”即作者主观的思想、观点、意识,是思维的内容。
刘勰的《文心雕龙·神思篇》曰:“循声律而定墨,窥意象而运斤。
”意象作为诗歌形象的表述第一次出现在诗歌理论中,诗人按照一定的声韵格律选择适合表达自己意思的词语时,出现在他脑子里的就是與词语相对应的意象。
西方意象论就没有我国意象论那样漫长的发展历程。
在西方,意象最开始是一个心理学概念,表示有关过去的感受和知觉的经验在心中的复现和回忆。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克罗齐认为,艺术是由直觉在心灵中产生的“纯粹意象”构成的。
人们应该把意象看成有机组合的整体。
他强调杂多的意象必须综合为整体,杂多需归为整一,明确提出了“意象体系”的思想。
除此之外,叶芝、波德莱尔等人先后对意象做出了自己的解释。
一、中西方对意象一词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由于中西方思维方式的不同,中西方诗人、文艺理论家对意象一词概念的理解有很大的不同。
在西方思想的长期发展中,占据主流的是概念理性和形而上学的探索方式。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被称为西方美学史上第一部系统的诗学著作,其中提出了摹仿说,艺术是对现实世界的摹仿,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心物二元论构成了西方诗学的重要基础。
在西方文论中,与意象相应的“image”指的是肖像、形象、写生等含义,它是诗人认知和想象的对象。
它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只是一个思想,它是一团或一堆相交融的思想。
强调“意象是一个具体的东西”,这在中国古代文论中是很少看见的。
中国思想的主线从一开始就踏上了一条与西方概念哲学不同的道路,中国的诗学从心讲到诗言志讲到诗缘情,它以抽象的感受作为贯穿始终的方法,追求物我如一、情义与外境相融合的审美境界。
从诗话角度看中西诗歌意象
![从诗话角度看中西诗歌意象](https://img.taocdn.com/s3/m/b3863fd050e2524de5187ea6.png)
第27卷第6期湖南城市学院学报V ol.27No.62006年11月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Nov.2006从诗话角度看中西诗歌意象郭美兰,臧永红,田俊(湖南城市学院大学英语部,湖南益阳413000)摘要:诗歌中一个重要的创作手段是通过意象来表达诗人的情怀。
中英文诗歌在意象的作用、营造手法、选择意象之物等方面具有共同点,但由于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背景和风俗习惯,表述时所选择的意象之物又不尽相同。
从诗话角度出发,通过对中英文诗歌中的意象进行对比研究,我们发现它们之间的差异与中西美学的不同呈现出同一态势。
关键词:意象;意境;文化;中图分类号:I 2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942(2006)06–0103–03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中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并且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
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
中国是诗歌大国,无论是诗经楚辞汉代乐府还是唐诗宋词,无不用意象来诠释作品的哲理,寄托作者的喻意,外国诗歌也是如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跨文化交流日显密切,诗歌作为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了解中西诗歌中的文化意象对促进了解各国的发展历史,尤其更加能了解人们构建艺术、心灵、精神和思想为一体的文学品味。
中法爱情诗对比-最新文档
![中法爱情诗对比-最新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09cdb0baef8941ea66e0589.png)
中法爱情诗对比诗歌是一种情的文学体裁 , 有其特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
它是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 , 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 , 因劳动生产、原始宗教等而产生。
中国诗歌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多来源于上古人类的原始宗教、神话及民歌 ;而欧洲(包括法国)的诗歌 ,由古希腊的荷马和古罗马的维尔吉等诗人开启创作之源。
法国人眼中 , 法语诗歌独特的韵律感是旁观者永远也无法充分领略的 , 其魅力绝不亚于声名远播的法语散文。
对法国人而言,法语诗歌的独特性根植于法国文明的传统 , 也切合法国人的品味。
有人说法国是诗歌的国度 , 法语是诗歌的语言 , 这话毫不夸张。
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公认的 "正式文学著作 "《罗兰之歌》 , 就是一部长篇叙事史诗。
中世纪的骑士文学、宗教文学和文艺复兴时期那些充满创造力的作品 , 更是处处流淌着诗歌的韵律。
到 20 世纪,十四行诗的格律仍是法国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有多少法国人就有多少诗人 " 这句话也并非夸张。
人类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语言结构控制的 , 有什么样的语言结构 , 就有什么样的文化结构 , 从而也就有什么样的诗歌。
语言虽是文化的一部分 , 却是最核心的一部分。
语言与文化是互构的 , 而语言常常表现为互构关系中的决定因素。
可以说 , 一切诗歌的特定妙谛根源于特定的语言形式。
视像指诗歌的具体内容借助审美主体的呈象能力而显示为想象世界中看得见的具体物象及诗歌的外部形式如诗行排列 , 书写形式等。
首先看文字本身的图画视像。
世界上现存的大多数文字大都走上了表音道路 ,而汉字却走上了以表意为主的道路 , 其图画特点数千年来一直起着很大的作用。
汉字中明显地存在许多图画味甚浓的象形字 , 故传统中国人的深层审美心理结构中积淀了相当牢固的象形审美观念。
可以说 , 中国诗歌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图画视像特点最强的诗歌。
再看诗的建行形式。
诗一旦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了相应恰当的诗行形式 ,就会具有建行视像美 , 它使诗人的情绪宣泄程式化和规范化。
诗歌的排比与隐喻
![诗歌的排比与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5d0328d99ec3d5bbfd0a7423.png)
诗歌的排比与隐喻诗歌的排比与隐喻戚寞排比感觉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写作手法。
生活里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手法。
所以也就不再解释排比的结构和意义。
咱们具体来谈谈排比在诗歌里的作用,以及排比方法在诗歌语言里获取的力度与深度。
我们都知道,一首好的诗歌,不只是语言的诗意和表达的舒缓和清新,还需要一些思想和力度。
在黑暗年代,有力度的文学作品同时也是针对现状以及对一种光明和良知的唤醒,比如鲁迅先生就曾留下“与其苟延喘息,不如从容燃烧”的有力名句,也因此而唤醒过千千万万民众。
在和平的年代,咱们自然不必去呼唤光明,但对于生活里千千万万美好,善良,坚强,正义,宽厚而纯朴的人或事物,植物,咱们都可尽情赞扬,并歌颂,哪怕是一滴水,一根草,一缕金色阳光,都蕴含了无比的智慧和感恩,是完全值得我们去歌颂的。
而在表达的力度上,排比不失为一个极度蕴含力度的方式。
下面我们来通过海子的诗歌作品来鉴赏排比的魅力。
故乡作者:海子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北风中为南风写诗在思念中为你写诗这首名为故乡的短诗,呈现在读者面前只四个短句,四个排比。
然而带给读者的却是不一般的力度和感受。
作者运用排比的手法,一点一点由远及近,由模糊到清晰,由抽象到细微,由弱及强,利用朴实的语言,极大打开了一种对故乡热烈的思念之情,同时又借用排比的叙说,热烈歌颂了思念中的故乡无比美好,此外还借用排比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美好家园和生活的无比向往。
“在黑夜里为火写诗/在草原上为羊写诗”,两个朴实的排比,却又不失大气和厚重,“在黑夜里为火写诗”,表达了一种思想和情感的热烈,黑夜里原本潜伏了火焰,火焰却又随时能燃烧黑夜,驱除黑暗和寒冷,带给人们无比的热切和希望,这是这首诗歌的起笔,纵观分析可见作者的起笔多么热烈而高亢,却又含义深厚,大气凛然,由此带动读者进入下一个境界,“在草原上为羊写诗”,在诗人这句由高亢到温和与深情的叙说中,无意中多了许多柔情,在诗人的表达中“草原”其实隐喻的是故乡,而“羊”,实际上是离开家乡的每一个游子;或者说这里也蕴含了一个无形的意境“故乡”,诗人虽已离开故乡,而美丽的故乡却又无处不存在于诗人的思维和意识形态中,同时诗人要表达的还有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寄托,对美好家园的无比幻想。
英文诗歌中的隐喻
![英文诗歌中的隐喻](https://img.taocdn.com/s3/m/33c295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84.png)
英文诗歌中的隐喻英语诗歌是英语文学中最具表现力的文体之一,诗歌有节奏感和意象性,运用诗歌,作者可以通过抒情和振奋来表达他的情思和意境。
其中最显著的特色是隐喻的使用。
隐喻是在不使用直接的语言描述时,使用比喻和暗喻的一种修辞形式,其优美的语言可以表达出深邃的意境,富有描绘力的文字可以帮助读者进行想象。
诗歌中最常用的隐喻有比较法、象征法、反讽法、拟人法和叙事法。
比较法是将抽象概念与具象事物或其他抽象概念进行比较和对比,以表达一定的意象。
比如英诗《威廉华兹华斯的〈一个合理的信仰〉》:“繁星是一切灿烂之物,/一切光明,比如它/来自上帝的双手/将梦想带给每个人”,诗人将繁星与上帝的双手比较,表达上帝对人类的慈爱与善意。
象征法是一种通过象征性的文字来表达作者的表达,常常使用的象征性的文字有鸟儿、花朵、阳光、雨水等,如英诗《萨特的〈小鸟之歌〉》:“小鸟在静静地/唱出它的宁静之歌/它让一切邪恶和痛苦/都渐渐的消失掉”,作者将小鸟的歌声比喻为对痛苦的慰藉和安慰。
反讽法是诗人用以嘲笑和讽刺他人时,以某种形象暗喻其批评对象时使用的一种语言形式,如英诗《雪莱的〈失去勇气〉》:“小溪,你是那么巧妙/么弯曲又可爱/但是你只有当很窄/才有一点勇气”,作者将小溪的宽窄比喻为人的勇气多少来讽刺没有勇气的人。
拟人法是把无生命的物体比喻成有生命的人,以此来突出物体的特点,如英诗《拜伦的〈荆棘之王〉》:“我是荆棘之王,/我在这里立着/我的棘刺啊,/我的棘刺穿刺任何人/我从不认输,/我决不退缩”,作者将荆棘比喻成坚强不屈的军队领袖,以此来突出荆棘的坚韧不拔。
叙事法是用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想象出在此事件发生时的情景,如英诗《史特林的〈每一天都有春天的气息〉》:“春天来来去去,/百花开开落落,/牡丹散发出最强烈的芬芳,/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诗人运用叙事的方式,让读者想象出春天的情景。
在英文诗歌中,隐喻的运用无穷无尽,它们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形式,使作品更加具有艺术感,更加生动有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法诗歌隐喻比较【摘要】选取波德莱尔和陈敬容以“时间”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采用对诗歌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首诗隐喻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和美学理念中“交集”和不同点:陈敬容通过隐喻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而波德莱尔则以隐喻意象表达了“现代性”态度。
【关键词】中法诗歌隐喻诗学法国象征主义诗人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Baudelaire,1821-1867),在“五四”期间通过译介进入中国读者视野,为中国诗坛吹来了一股糅合了颓废和浪漫的“象征主义”之风。
他以蜚声世界文坛的诗集《恶之花》(LesFleursdumal,1857)和《巴黎的忧郁》(LeSpleendeParis,1863)奠定现代诗先驱的地位。
陈敬容(1972-1989)作为中国“九叶派”中诗学造诣颇高的一位成员,被冠以“波德莱尔的中国传人”的称号。
本文选取波德莱尔和陈敬容以“时间”为主题的诗歌各一首,采用对诗歌文本内部分析和外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两首诗隐喻手法的分析和比较,试图揭示两位诗人在诗学创作和美学理念中“交集”和不同点:陈敬容通过隐喻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而波德莱尔则以隐喻意象表达了“现代性”态度。
一、陈敬容诗歌及其反映出来的试学隐喻观陈敬容诗歌《老去的是时间》全文如下:老去的是时间怎能说我们就已经老去?老去的是时间,不是我们!我们本该是时间的主人。
深重的灾难,曾经像黄连般苦,墨一般浓——凄厉的、漫长的寒冬!枯尽了,遍野的草,新生的丛林一望青葱,高岩上挺立着苍松。
亿万颗年轻的心冲出冰层,阳光下欣欣颤动。
让我们,和你们手臂连连像长龙,去敲响透明的钟,召唤那清新的风!这首诗歌有表现出以下两方面的审美特征:(一)以隐喻的意象抒发生命的张力“意象”一词的英文是“image”,源自拉丁文“imago”。
它经过文艺复兴时代修辞与逻辑的融合,又浸润着新科学和经验主义的哲学气息,不断发展。
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感觉通过意象印在脑海里,想象则是储存感觉印象(即意象)的巨大仓房。
英国文学批评之父德莱顿把霍布斯的“想象说”用于文学评论,将“想象说”比喻成一只“在记忆的田野上徘徊、搜寻,直到惊起追捕猎物”的猎犬。
换言之,只有将“隐喻”与“意象”在诗境营造的美学环境下进行美学上的,读者才会获得共鸣。
“老去的是时间,怎能说我们就已经老去?老去的是时间,不是我们!我们本该是时间的主人!”陈敬容《老去的是时间》这首诗歌的开篇句,用一个常规性拟人隐喻点燃全诗高昂的感情基调。
在文学评论家韦勒克(Wellek,1903-1992)看来:“意象是诗歌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不能够与其他层面分开来,而是要与文学整体中的一个要素来研究。
”所以我们试图通过回顾诗人的人生来找到隐喻意象的感情迸发点。
诗人陈敬容生于1917年,长于四川小县城乐山,一生颠沛流离。
年轻时冲破家乡的闭塞生活只身一人北上,由于没有经济来源而无法继续学校学习,但凭着过人的毅力自学英、法双语。
由于自己对诗学的天赋和领悟,陈敬容从17、8岁即开始诗歌创作,并且从事文学刊物的编辑工作和法语、英语翻译,文学创作生涯延续70载。
她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十年,岁月的风沙和命运的磨难给她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诗人开篇将时间拟人化,用一个常规性隐喻“我们本应是时间的主人”来表达历经苦难后不屈不挠的精神,以及对未来新生活的向往。
接下来,诗人用名词性隐喻“凄厉的、漫长的寒冬”带出苦难的岁月,有一语双关之功,既暗示了自己曾经的苦难岁月,也暗示了这个国家经历的动荡岁月。
“枯尽了,遍野的草”为“凄厉漫长的寒冬”营造了万物凋零的萧瑟之感,实则是对过往苦难经历的再度唤起。
意象是一个既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范畴,又属于文学研究范畴的概念。
它本身的自在性以及和隐喻关联的随意性使它的存在与隐喻本不具有必然的对应联系。
在陈敬容的这首诗作中,意象自身进行选择性探求,进而通过隐喻进行关联,呈现多维度的认知与感情交织的复杂体验。
诗人采用的多为常规性隐喻,但是并没有让读者失掉阅读的激情,她通过运用常规性隐喻,将自己昔日的磨难回响于诗歌的字里行间,这给她的诗带来了厚重的感情蕴藏。
《老去的是时间》赞美新气象,抒发了生命的张力,皆因这种新气象是诗人内心深切的渴求。
(二)以“联觉”和隐喻构建立体的美学体验“联觉”(synaesthesia)是指把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感官和知觉联结在一起的修辞方法。
它强调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隐喻性关联,强调人的感官与感官之间的相互沟通。
由于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交流、相互应和的关系,存在着联系性,这为人的不同感官之间的沟通和应和提供了可能性。
这种现象就是心理学上的“联觉”现象,评论界通常把“联觉”称为“通感”,也其称作“感觉挪移”或“感觉通联”。
20世纪20至50年代盛行的新批评派提出新的诗学批评主张,倡导“细读法”,将审美批评的目光从文学外部研究引向诗歌作品的内在构成,而“联觉”恰恰是既富含细微的“肌质”、又与整体“架构”密切相关的诗歌内在因素之一。
他明确地强调,隐喻(意象运用的一种基本模式)不仅仅是修辞手法,而是一种理解方式,一种根本不同于散文或科学陈述的感知和表达道德真谛的手段。
优秀诗人协调抽象与具体、思想与感情、推理与想象,旨在使经验具有完整性。
诗中“深重的灾难,曾经像黄连般苦”,是味觉描述,“墨一般浓”则是视觉描述;“新生的丛林一望青葱,高岩上挺立着苍松”一句中,陈敬容以“丛林”、“青葱”意象隐喻新时代新气象和新的生命力,辅以“高岩苍松”的遒劲,为读者刻画了一副“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体验,并赞扬革新力量。
随后的一句“亿万颗年轻的心冲出冰层,阳光下欣欣颤动。
”从隐喻角度分析,以“冰层”与前文的“寒冬”组成嵌套隐喻,意指苦难的岁月,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凄清冰冷之感。
“阳光”隐喻新气象。
从“联觉”角度分析,“冰层”和“阳光”的意象实则表现触觉的先“冷”后“热”之感。
视觉、味觉、触觉的三位一体,为读者构建出一个多维度的审美架构。
此时读者已经对诗人在作品中“传递”出的冷、热、冰、苦感同身受。
诗句写到这里,诗人已经通过意象和隐喻关联的多维度审美架构,把读者引向第二个感情的波峰。
然而,诗并没有就此戛然而止,陈敬容将浪漫主义的笔触缓缓流转,用“透明的钟”、“清新的风”两个名词性隐喻来做诗歌的收尾,用一种克制的激情和温情的理性来抒发生命的张力,同时表达自己对革新力量的渴望、赞美。
二、波德莱尔诗歌及其反映出来的试学隐喻观(一)以隐喻来“纵向应和”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德莱尔的《时间是敌人》(《l´Ennemi》,题目即是一个常规性隐喻:时间是人。
诗的第一部分:Majeunessenefutqu´unténébreuxorage,Traversé?觭àetlàpardebrillantssoleils, Letonnerreetlapluieontfaituntelravage,Qu´ilresteenmonjardinbienpeudefruitsvermeils.V oilàquej´aitouchél´automnedesidées,Etqu´ilfautemployerlapelleetlesr?覾teaux Pourrassembleràneuflesterresinondées,Oùl´eaucreusedestrousgrandscommedestombeaux.译文如下:我的青春是一场阴郁的暴雨,偶尔被太阳耀眼的光线刺穿,雷电和雨水带来了凋零,我花园中成熟的果实已所剩无几。
终于,我已经触到思想的秋天,只得使用农具开始耕作,把雨水浸泡过的土地重新平整,因为它已然如坟茔一般,洞窟累累。
在法语中,temps一词有两种含义,一指时间、岁月年华;二指季节或者气候。
作者承接了诗题的隐喻:时间是人。
然后将这一常规性隐喻进行派生:诗人将季节的更迭隐喻为人的生长过程;接着,以气候的阴晴云雨隐喻人的一生经历过的希望、失望;接着,诗人在此处将自己的青春比作连绵不绝的阴郁暴雨,暗指因曲折、压抑累积而至的放纵的生活;希望好比“太阳耀眼的光线”只是偶尔降临。
美国著名文学评论家韦勒克说:“一部文学作品最明显的起因,就是他的创造者,即作者。
传记有助于揭示诗歌实际产生的过程,并且为系统地研究诗人的心理和创作过程提供了材料。
”波德莱尔生于花都巴黎,幼年丧父,母亲改嫁。
军人出身的继父作风豪放,和诗人截然不同的思维模式使继父根本不能体会波德莱尔敏感复杂而又脆弱的心灵。
军人强硬的作风和专制高压,使继父对于波德莱尔来说只是法律符号,而远非感情依靠。
丧父时,波德莱尔年仅6岁,他对母亲的热切依恋,在写给母亲的信中他这样说道:“我始终活在你身上,你是惟一属于我的。
你既是偶像,又是同伴。
”对继父的抵触情绪和对母亲再婚的强烈反对,使继父成为波德莱尔厌恶的人。
且随着母亲的改嫁,他对母亲的感情也渐渐疏离。
破碎的家庭和不断的争吵沉淀为诗人胸中挥之不去的苦寂,这种苦寂旋即渗入了他的精神状态和创作情绪。
成年的波德莱尔和巴黎文人艺术家结伴交游,过着波希米亚的生活。
他曾借助药物减缓消沉和压力,又被服药过量和停止服药之间的两极交替症状折磨:失眠,痉挛,噩梦,无精打采,绝望。
波德莱尔在药物中寻到的绚烂的灵感和创作的冲动力,使他在清醒之后格外的觉得自己的现实生活是那么苍白。
在波德莱尔式的颓废文学中,时间无所不在,既是生命的延续,也是无法摆脱的,时间的压抑感在回响在他生活的每一个阶段诗人本来就不平静的生活加上绝望的注脚。
所以诗人以“我的花园”隐喻自己的一生、自己的灵魂。
进而将“成熟的果实已经所剩无几”来暗示自己的空虚。
至此,波德莱尔内心矛盾和苦闷仿佛呼之欲出。
“青春”、“雨水”、“雷电”、“太阳”等隐喻意象的交织体现了波德莱尔的诗学理念“应和”。
“应和”来源于宗教,本不是波德莱尔的首创。
但是波德莱尔在自己创作的十四行诗《应和》中用宣言式的表述对古老的“应和”观念进行形象、明确、精练阐发。
波德莱尔在一篇论文中写道:“我总是喜欢在可见的外部自然寻找例子和比喻来说明精神上的享受和印象。
”应和分为两种:横向应和和纵向应和。
纵向应和是物质客体与观念主体、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在不同层面上的垂直应关系。
这种应和关系强调具体之物与抽象之物、有形之物与无形之物、自然之物与心灵或精神的状态、现实世界与超验世界等范畴之间的象征关系,纵向应和关系体现在文学艺术中便是一种象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