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不生气孩子很争气_第5章 言教不如身教,榜样就是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身教代替言教,是最有效的家教。无为而治的家教,是最理想的家教。这里的"无为"实际上是"大为"--无须太多干涉孩子,只需要树立榜样。父母的主要任务是在外努力工作,为人正派有美德;敬业爱家,回家常与孩子交流,关心孩子,事事用行动说话。孩子耳濡目染之下,也会加紧学习,不需要督促。孩子只要能够坐下来,静下心,学进去,定会发现知识的奥妙,产生对知识的兴趣。有了兴趣,学习就不再是枯燥的事情,越学越自信,越学越有成就感。一旦学习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长就会非常省心。
1.明智的父亲,重在立榜样
当今是经济社会,长期出门在外的父亲很多,孩子经常在看似完整实则缺损的家庭中生活。孩子小时候,夫妻感情默契,对孩子影响不大。随着年龄的增长,有的孩子会表现出叛逆的一面。
同一件事,在母亲面前是一种表现,在父亲面前就会是另一种表现,如果两个人都在还会有第三种表现,这就是孩子。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家家不同,其中,父亲的做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表现。
体贴的丈夫,如果能够理解妻子的不易,越是身在远方,就越是想方设法给予妻子极大的关心和支持,聆听妻子的倾诉,给予妻子最大的安慰。如果爸爸能让孩子感受到,在爸爸心目中妈妈的地位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孩子对妈妈的态度直接影响着爸爸的心情,孩子就不会故意调皮,故意让妈妈伤心。
王老师是一个择校班的班主任。这个班的学生,吃穿用度普遍比较讲究,但是,上课心神不定,放学到处游荡的学生较多。调查发现,其中有几个孩子是同病相怜,他们的家庭实质上已经名存实亡。看看调查的结果:
孙皓的妈妈说:"他爸爸整天不着家,我天天在家给他伺候孩子。现在孩子大了,和他爸一样,不让我说话,我一说话,就说我唠叨。我不唠叨,咱们谁也别管谁。我有我的朋友,也需要交往,我的身体也需要保健,每周安排两次健身。孩子都这么大了,让他自己管自己吧,我给他的钱肯定够他花。"
张铭的妈妈说:"从上初三开始,学校开家长会,孩子就不告诉我了。邻居问我为什么不去,我才知道。回来问孩子,他说我太胖,只会给他丢人,所以不让我去。"说着,眼泪掉下来了。
"他说,他喜欢他爸,可是他的爸爸在铁路上施工,半年不回来一次,什么都不管。现在孩子放学也不回来,晚上也不见他学习,我一说话就嫌唠叨,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
后来,由于这个孩子屡次违反校纪,屡教不改,学校要给予警告处分,并通知家长,这时候,父亲才露面了。老师和这位父亲深入交流后,父亲留下来和孩子一起生活,在之后的一个月时间里,孩子每天按时上下学,晚上在家里写作业,生活特别规律。爸爸感觉孩子挺好的,外地的工作一直在催,自己不能总待在家里,所以,告别了老师和孩子,返回了工地。不到一个月,孩子又恢复原状了。
见此情形,王老师又给孩子的爸爸通电话。这位父亲言谈中透着诸多的无奈。他说,"孩子小时候特别聪明,上小学的时候,成绩很好,我当时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可是到初二,孩子
越来越叛逆,母子俩到了敌对的地步,孩子根本不听她的。我常年在外,妈妈没办法了就给我打电话,我不管多忙都得先处理他们的事。对他的妈妈,我要求很低,只要照顾好孩子就行,现在她把工作都辞了,就剩这点儿事,她都做不好,很令人失望。"
不幸的孩子,妈妈和爸爸各执一词,孩子尊重爸爸,但爸爸不在身边,孩子不听妈妈的话,妈妈每天都得照顾他。爸爸很无奈,妈妈很难做,孩子很委屈。
但是,男主外,女主内,孩子优秀的家庭是很多的。一般情况是,如果孩子出现了问题,家庭一定有问题。这让王老师想起上一届的李毅同学。
李毅的爸爸是搞电力工程的,在全国各地建电厂。每次回家探亲,他都会到学校了解孩子的情况。他的孩子每次大考都是年级第一,其他方面也相当优秀。在一次家长会上,王老师请他介绍经验。作为一个成功的父亲,他带着强烈的责任心,毫无保留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做法,受到了其他家长的好评。
他说:"孩子能有现在的成绩,应该归功于孩子的妈妈。我常年出门在外,孩子的日常生活全由妈妈照顾。不过,我就是人在外面,闲下来的时候,想得最多的还是这个孩子。孩子大了,有一段时间不见,相互之间的话题就少了,感情上就会疏远。你天天想着他,他能感觉到。我没事就给孩子通个电话,有空就回来。
"男孩子,就得管,就得父亲管,当妈妈的虽然亲,有时候管不了。孩子就是孩子,'恩情不如怕情大'。同一件事,我在家就没事,我不在家,他就给妈妈出难题,这怎么行呢?
"后来,我给他立了个规矩,我在家的时候,你怎么着都行,妈妈有什么不对,都可以说,你心情不好的时候还可以冲我发脾气。但是,只要我不在家,你就得听妈妈的,对与不对都是为了你好。她是个女人,而且是你的妈妈,你一个大小伙子,回到家里,只有帮妈妈的分儿,没有挑毛病的分儿。如果我在外面打拼,你在学校不好好学习,你就对不起你妈,更对不起我。
"我给他讲,一个男人,必须准备承担责任,肩上的担子太轻,说话就没有分量,可是,你只要想挑重担,就得先长本事。
"这个孩子很有责任感,我不在家的时候,什么事都帮着妈妈干。学习上的事,他妈妈管不了,但是,孩子的一日三餐都搭配着做,也很不容易,互相体谅吧。"
多么明智的父亲,他虽然不能经常在家,但是,对家庭关系已经进行了科学的定调,"一个男人,必须准备承担责任,在学校好好学习,在家里帮助妈妈",有这样的前提条件,孩子能不优秀吗?何况,爸爸经常给孩子打电话,有时间就回家,妈妈和孩子都生活在幸福之中,相互之间还在乎朝朝暮暮吗?所以,父亲不在家,孩子也很幸福。
可是孙皓和张明,他们的妈妈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怨气,为什么母子之间有那么多的摩擦,除了孩子的原因,妈妈的原因,也应该有爸爸的责任。
一个人带孩子,对孩子的约束不可能面面俱到,有的孩子自制力很差,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就
会增多。妈妈既要唱白脸,又要唱红脸,母子关系就会时好时坏。另外,父亲常年在外,家庭关系处理不好,对孩子对妈妈都会造成情感空洞,导致感情用事。
爸爸应该坚信,世上最真挚的爱莫过于母爱,母亲对孩子是无私的。如果父亲坚定地告诉孩子,尊重妈妈,接受妈妈的培养,不听妈妈的话早晚会吃亏,孩子就会认真考虑妈妈的建议。
用心的父亲,如果能够正确引导孩子,把孩子的思想和体能用在正事上来,孩子就不会经常给妈妈出难题。
比如,孩子长高了,就要力所能及地减轻妈妈的体力劳动,帮妈妈擦地板、收拾厨间、倒垃圾、晾衣服,等等。
孩子总是为妈妈着想,帮助妈妈做事,母子之间怎么会产生摩擦呢?孩子的精力是旺盛的,只要身心健康,没有内耗,帮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不但不会耽误学习,还会促进孩子提高效率。
明智的父亲还会经常把妈妈对孩子的肯定传递给孩子,让孩子更感激妈妈。爸爸虽在外地,但经常交流,即使不谈学习,或者把学习放在最后过问,只要孩子聪明懂事,就不会甘心落后。
感情是相互的,有如此用心的爸爸,妈妈也会教育孩子尊重爸爸,体谅爸爸的辛苦。孩子也会明白,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对得起父母。所谓品学兼优、德才兼备,品和德是第一位的。只要孩子品德好,不愁学习不努力。
相反,如果爸爸对妈妈的轻视和不满在孩子面前流露出来,那么,孩子对妈妈的轻视,就会一发不可收拾。这与家长尊重老师的道理是一样的。要想让孩子尊重老师,紧跟老师学习,家长必须以身作则教导孩子尊重老师。如果家长对老师有一点不尊重的情绪,孩子对老师的态度就会大打折扣。
由此,我想起了英国的教育家洛克三百多年前对于导师的精辟论述,当今社会同样需要借鉴:
"被父母或别人轻视的人,你是不能希望你的儿子对他有一点点尊重的。假如你觉得他应该受到轻视,那你就是选错人了;假如你对他表示了一点点轻视,他是不会逃脱你儿子的轻视的。结果,无论导师本身具有多大价值,无论导师对于职务具有多大能力,但在儿童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此后对他也不会再有任何好处了。"(傅任敢译)对孩子而言,出门在外的爸爸如何对待与其朝夕相处的妈妈很重要。假如爸爸对妈妈表示了一点点轻视,那她便不会逃脱儿子的轻视。结果,在孩子的心目中一切都完了。
所以,要让孩子把聪明用在正事上,父亲的作用不容忽视。夫妻双方对孩子的培养应该成为家庭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长期,容不得一时半会儿的疏忽。聪明的孩子,更需要明智的爸爸用心把握。
但是,换位思考一下,如果妈妈为了孩子的成长能够做一位高明的母亲,孩子给她的回报,可能会出乎意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