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实践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与沟通的技巧应用实例
在本学期的课程中,有一门普通发展学的实践课,要求我们班的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去一些机构和组织进行探访,返回后集中做一个汇报展示,分享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在实践开始之前,我就意识到本次实践全程都贯穿着传播与沟通的内容,因此有意将我们在课堂中学习到的有关传播和沟通的技巧应用到整个实践中去,从结果来看,取得了较理想的效果,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将传播与沟通融合在一起的综合性经历。我将从传播与沟通的角度对这一次实践经历进行分析。
本次实践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三种不同的典型的传播与沟通的方式。第一阶段是行前讨论,第二阶段是探访交流,第三阶段是汇报分享,三个阶段的侧重点和特征是截然不同的,也正是因为传播与沟通方式的多元化和动态性才促成了它的成功。
一.行前讨论
我们小组有六人,要探访的组织是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为了给探访交流建立一个有助于我们解码的认知结构,我们在行前就通过网络、书籍、以及和有此方面经验的学长学姐交流等方式来获取信息,从而对IUCN这个国际组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通过这样的有意义学习,扩充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帮助在探访时的沟通,减少因为认知结构的极度欠缺而产生的沟通不畅。并且召开讨论会来交流每个人收集的信息和一些初步体会,达成一个信息共享和传递的效果,并且总结出一些相关的疑问,在实地的探访交流中提出。
本次行前讨论本身就是一个小组内成员交流沟通的过程。其目标是能拉平小组内每个人对于IUCN的认知水平,加深每个人对IUCN的了解,并且对于探访中要提出的疑问要达成共识。沟通的对象是小组中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六名成员。沟通要传达的信息内容就是前期每个人收集到的关于IUCN的资料以及自己对于该组织的初步看法。沟通的渠道是面对面交流为主,微信群交流为辅。
作为一次小型会议,要想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必然要有一个主持人(facilitator)来协调、组织参会者的参与。我们的讨论会由我来主持,主持人在讨论会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把控整个会议的主题不偏离既定的议题。比如在讨论会过程中有A、B两位同学开始谈论关于别的科目考试的问题,与本次讨论的议题无关,那么作为主持人,我就以一种礼貌的方式将他们拉回到会议的主题上来,告诉他们:“鉴于我们时间有限,希望能先集中讨论关于IUCN的问题,关于这门考试的事情大家也很关心,我们可以一会儿结束后再讨论。”讨论中还出现了C同学思路比较开阔,想法比较丰富,一直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而D同学则一直没有发言,单纯的在倾听其他几位同学的发言。因此我就提出:“C的观点很有意思,也很具有启发性,那么D在这点上有什么看法吗?”通过这样一句话来调动所有成
员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讨论进行到1小时的时候,明显可以看出大家已经都积极性不高了,所讨论的话题也开始集体偏向别的话题,而这个时候我们讨论会的几个目标都已经完成了,作为主持人我就及时对讨论会做了总结,并明确了我们下一步应该在去探访之前准备哪些东西。
讨论会的交流使我们每个人对IUCN有了一个相对齐平水平的认知,了解到IUCN作为一个自然保护组织它的理念是什么,它的发展历史,它的15大议题,它的6大旗舰知识产品,它的项目运行......这些基本的知识使我们针对性的扩充了认知结构,为了实地探访交流做好了前期铺垫,帮助探访交流取得更好的效果。并且总结出关于IUCN对外合作、内部运营、与政府相关以及所涉项目的共13个问题,以更好的促进我们实地交流。讨论会的气氛和谐,效率较高,达到了会议的目标,并且在讨论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也能及时纠正和改进因此可以说是比较成功的。
二.探访交流
经过前期的一系列准备,我们终于在12月5日来到了IUCN北京秘书处办公室,和负责人张琰老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真正走进IUCN,了解这个仿佛离我们很遥远的国际机构。这三个小时的交流,也是我们实践的重头戏。
和琰哥交流的目标就是能够让我们对于IUCN的实际情况有一个相对真实的了解,也通过IUCN对NGO有一定了解,体会我们在课堂中学习所学习的理论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国际组织的实际运行中去的。在这个沟通过程中,张琰老师是传者,而我们小组六个人则是受者,因此信息流主要是由琰哥传向我们,然后我们再进行必要的反馈。沟通的信息是IUCN的实际情况和从内部工作人员的角度对于IUCN的状况的认识和理解,渠道是面对面交流。
这一次交流,作为传者的张琰哥,在编码时考虑到我们的认知结构,也就是我们作为发展专业大二的学生,能够理解哪些东西,来进行信息选择,选择我们能够理解和接受的内容放到自己的讲述中去。在编码的过程中选择有逻辑的方式,并且用ppt的图片文字作为辅助,各种不同类型的符号来帮助我们理解。
作为受者的我们,在沟通之前我们就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针对性的扩充了自己的认知结构,并且在沟通过程中集中注意力,调动自己的全部知识储备去对传者发出的信息进行理解和分析。另外,对于反馈着一个环节,我们更是十分重视,比如对于琰哥所讲述的IUCN的三元机制,我们就表达了感叹,因为这与我们之前所想象的IUCN的结构很不一样。在交流过程中,我们也不断根据他所讲述的内容,结合我们行前所整理的疑问进行及时的提问,而就是在这样反馈的过程中,沟通的效果不断升华。
为了有助于我们交流的展开,我们在交流开始之前,送上了我们精心准备的
手工礼物,从而拉近了和本身陌生的张琰老师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得沟通的气氛变得更加轻松舒适,也使得沟通取得了更加令人满意的效果。
除此之外,沟通的环境是一个小型会议间,声音传播不存在障碍,室温适宜,空调隔绝了室外冰冷的温度,有助于受者集中注意力进行解码,房间有投影仪电脑等硬件设备,使得高科技辅助手段可以应用到沟通中来。所以良好的沟通环境也是促成沟通成功的一个因素。
三.汇报展示
在探访交流结束后,我们的实践进入了第三个阶段,那就是返校后和同学们的分享交展示会。由于每个小组探访的是不同的组织,因此汇报展示的目标是让别的同学了解我们IUCN之行的收获和感受。因此传播的对象就是其他34名同学,传播的信息是我们一行所收获的信息和我们的体会,传播的渠道是面对面的演讲,并以ppt播放作为辅助。
这个小组汇报展示可以说是广义的演讲,作为一个小组集体演讲,为了使演讲的效果更好,我们在准备阶段就明确分工,把每个人要演讲的内容分配好,并且每个人对于自己负责的部分不断熟悉,做好心理准备。着装方面,由于不算正式的演讲场合,我们的着装还是以休闲舒适为主,没有刻意的进行准备,但是在形象方面还是注意了大方得体,杜绝奇装异服或者是蓬头垢面。由于演讲有时间限制,我们必须对我们的演讲内容进行不断精简和提炼,要将时间控制在规定的10分钟内,我们决定从团队介绍与前期准备、IUCN概况、IUCN之行所得、IUCN 之行所感四个方面展开我们的演讲,重点是所得和所感两个部分,完全契合我们的传播目标。由于我们也是学生,了解受众的特点,大家对于枯燥的理论内容往往提不起兴趣,更喜欢生动活泼的内容,针对这样的需求,我们也对演讲内容和ppt内容进行了调整,ppt中加入了更多照片和动画效果,吸引眼球,演讲内容中也更多的加入我们自己加工过的,不那么生硬冷冰冰的语言,使用轻松的口吻来讲述我们的探访经历。
演讲过程中,由于有时间限制,因此我们都在能力范围内提高了自己的语速,但还是注意了要吐字清晰,声音洪亮,尽量少出现不必要的口头禅和语气词。平日里做汇报常常会有一直盯着电脑屏幕的情况,显得很不自信,而这一次我们则有意识的将视线放在听众的身上,扫视全场,有适当的目光交流,更显自信和尊重,表情也尽量放松,保持微笑。围绕这ppt有适度的走动,肢体放松不僵硬。另外,在演讲结束后,也请同学们对我们的内容进行了提问,并且做出了及时的回答,这个听众反馈的过程,也是一个我们再学习的过程。
总的来说这次演讲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无论是我们自己还是听众,都反响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