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参考书目
美学原理必读书单
一、重点书目1、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2、阿多诺《美学理论》3、豪塞尔《艺术史的哲学》4、布尔迪厄《艺术的法则》5、海德格尔《艺术作品的本源》6、瓦莱里《文艺杂谈》7、莫里茨?盖格尔《艺术的意味》8、汉?耀斯《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9、马利坦《艺术与诗中的创造性直觉》10、马尔库塞《审美之维》二、必读书目A、理论1、约翰?雷契《敲开智者的脑袋》2、凯尔纳、贝斯特《后现代理论》3、卡林内斯库《现代性的五副面孔》4、华勒斯坦《开放现代社会》5、马克?爱德蒙森《文学对抗哲学》B、思想1、波普尔《通过知识获得解放》2、高尔基《不合时宜的思想》3、费孝通《乡土中国》4 、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5、尼采《看哪这人》C、方法1、索洛维约夫《西方哲学的危机》2、怀特海《观念的冒险》3、威?詹姆斯《宗教经验之解释》4、蒂利希《政治期望》5、弗洛姆《人类的破坏性剖析》D、知识1、罗?休斯《新艺术的震撼》2、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3、埃德加?莫兰《复杂思想:自觉的科学》4、康拉德?洛伦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5、卡普拉《物理学之道》6、卡西尔《人论》三、参考书目A、视野1、尼采《超善恶》2、格尔兹《文化的解释》3、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4、别尔嘉耶夫《人的奴役与自由》5、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6、马尔库塞《单面人》7、卢克斯《个人主义》8、沃林《存在的政治》9、莱斯诺夫《二十世纪的政治哲学家》10、杨适《中西人论的冲突》B、专业1、什克洛夫斯基《散文理论》2、康定斯基《论艺术的精神》3、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4、帕克《美学原理》5、伊格尔顿《美学意识形态》6、阿恩海姆《视觉思维》7、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8、里德《现代绘画简史》9、勃兰兑斯《十九世纪文学主潮》10、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四、推荐书目A、经典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上卷)2、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3、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4、康德《判断力批判》5、亨利?詹姆斯《小说的艺术》6、歌德《谈话录》7、布克哈特《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8、雷?威廉斯《文化与社会》9、巴特《罗兰? 巴特自述》10、纳博科夫《文学讲稿》B、现实1、顾准《顾准文集》2、何清涟《我们仍在仰望星空》3、秦晖《问题与主义》4、朱正《 1957年的夏季:从百家争鸣到两家争鸣》5、季羡林《牛棚杂忆》6、胡平《千年沉重》7、遇罗克《遗作与回忆》8、陈徒手《人有病,天知否》9、卡夫卡《卡夫卡日记》10、吴思《潜规则》。
美学 参考书目
5.后现代文化理论方面
• [美]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 研究》,阎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 [美]约翰·费斯克等 编撰:《关新华出版社,2004年。 • [英]丹尼·卡瓦拉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 等译, [ ] · 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 • [英]M.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刘精明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年。 • [英]西莉亚·卢瑞:《消费文化》,张萍译,南京:南京大 学出版社,2003年。
1. 美学原理方面
• 蒋孔阳:《美学新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 社; • 李泽厚:《美学四讲》,安徽文艺出版社; • 彭富春:《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 • 张法:《美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 版社;
1.美学原理方面
• 朱立元:《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 王一川:《美学原理》,复旦大学出版 社; • [德]沃尔夫冈·韦尔施:《重构美学》, 陆扬 张岩冰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2年。 • 另:陈望衡;王旭晓等人的教材。
6.传播学理论方面
• [英]利萨·泰勒 安德鲁·威利斯:《媒介研究:文本、机构 与受众》,吴靖 黄佩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年。 • [英]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 传播》,王文斌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年。 • [美]阿瑟·阿萨·伯杰:《媒介分析技巧》,李德刚 何玉译,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 • [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奇观》,史安斌译,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 • 张国良 主编:《20世纪传播学经典文本》,上海:复旦 大学出版社,2003年。
5.后现代文化理论方面
美学参考书目
美学参考书目主要书目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二版。
2、朱立元主编《西方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王振复主编《中国美学范畴史》,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年4月版。
5、王振复:《中国美学的文脉历程》,四川人民出版社。
6、凌继尧:《美学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74 页。
7、李泽厚:《美学四讲》,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11版。
8、马克思《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出版。
9、柏拉图《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10、亚里斯多德《诗学》,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黑格尔《美学》第一卷,朱光潜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3、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周杨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出版。
14、尼采:《悲剧的诞生》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6-12-01版。
15、朱光潜:《朱光潜全集》一、二卷,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09月。
16、宗白华:《艺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
17、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18、美梯利:《西方哲学史》(美伍德增补修订版)葛力译,商务印书馆,1995年。
19、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
20、(瑞士)巴尔塔萨(Hans Urs von Balthasar)著《神学美学导论》刘小枫选编;曹卫东,刁承俊译,三联书店2002-5-1。
2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 2000年5月第3版。
22、刘庆福.《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3、陆梅林辑注《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与艺术》(上下),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美学参考书目
刘文谭,上海译文
参考书目
王朝闻:《美学概论》,人民
杨辛
甘霖:《美学原理新编 》,北大 朱光潜:《谈美》,安徽文艺 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 易中天:《破门而入》,复旦大学 彭锋:《美学的意蕴》,人大 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
周宪:《美学是什么》,北大
牛宏宝:《美学概论》,人大 汤森德:《美学导论》,王柯平译,人大 黑格尔:《美学》,朱光潜译,商务 肖鹰:《体验与历史》,
梯利:《西方哲学史》,葛力,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贡布里奇:《艺术的故事》,范景中, 里德:《艺术的真谛》,王柯平,
丹纳:《艺术哲学》,傅雷,
里德:《现代艺术哲学》,朱伯雄, 布洛克:《现代艺术哲学》,滕守尧,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商务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
鲍桑葵:《美学史》,张今,广西师大 周宪:《20世纪西方美学史》,南大 张法:《中国美学史》,人大 张法:《20世纪西方美学史》,四川人民
刘东:《西方的丑学》,北大
程波:《西方破》,华东师大, 席勒:《美育书简》,上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目标(一)课程介绍美学是一门针对古往今来一切审美现象的理论学科。
从人类最初美感的产生,到自觉创造美的艺术,再到各门类的艺术理论,最后形成了统括一切美的美学原理,是人类感性与理性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相结合的产物。
本课程属于艺术设计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它是在学生已修中国美术史、外国美术史、中国艺术设计史、外国古代工艺设计史、现代艺术设计史的基础上,从理性与哲学的角度对艺术学科进行一种宏观把握和逻辑理解的理论训练,让学生在广泛的与艺术相关的岗位上能通过自身的思考,不断获得对美的理解,并积极启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对美的领悟。
本课程是理论课程,主要以课堂授课为主,辅以相应的实物资料、影视资料和考察活动,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视觉感知、领悟和反思,帮助学生有效理解,追求教与学的愉悦性。
(二)教学目的本课程旨在培养能够在博物馆、艺术品拍卖行、画廊、独立艺术工作室、设计公司等与艺术与设计相关的行业,胜任艺术作品与设计作品的品鉴与推广、艺术活动的组织与安排等工作的毕业生。
美学原理课程的开设,旨在使同学在艺术实践和艺术史、设计史等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同学理论素养,培养他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理想和美学观。
能够结合史论知识和美学知识,分析和探讨生活中常见的艺术问题,拥有良好、健康的审美眼光。
掌握美学原理的基本范畴、历史发展和理论知识,具有一定的艺术批评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美感——审美经验(支撑教学目标1)1、教学内容①、美感的社会根源和反映形式的特征;②、美感的差异性及其原因;2、教学要点学习什么是美感,关于美感根源问题的探讨,美感反映形式的特征。
美感中的感性与理性、情感体验、想象的作用;关于美感的客观标准问题的探讨,学习美感的共性及审美主体的个性差异。
第二章、审美活动的独立与发展(支撑教学目标2)1、教学内容①、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②、从社会心理来看审美活动的发生;③、关于审美活动产生的几种假说;④、从审美活动到艺术活动;2、教学要点从历史上来看审美活动的产生,包括:○1、从石器造型上看美的产;○2、从古代“美”字的含义看美的产生;○3、从彩陶造型和纹饰看美的产生;从社会心理学角度看审美活动的产生,为我们理解审美活动的发生提供了另一种思路。
朱淼华老师美学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推介
马林诺夫斯基:《巫术科学宗教与神话》(中译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2
马斯洛:《存在心理学探索》,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门罗:《艺术心理学:过去、现在及未来》,载《美学译文》第三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译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
门罗:《走向科学的美学》,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3
尼采:《悲剧的诞生》,三联书店,1986
帕克:《美学原理》,商务印书馆,1964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原理》(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1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社会生活》(中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
贡布里希:《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中译本),浙江摄影出版社,1987
黑格尔:《美学》1-3卷(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79
杰弗森等:《西方现代文学理论概述与比较》(中译本),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卡冈:《美学与系统方法》(中译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
卡冈:《艺术形态学》(中译本),三联书店,1987
里普斯:《移情作用、内摹仿和器官感觉》《现代西方文论选》,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列维一布留尔:《原始思维》(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5
凌继尧:《苏联当代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凌继尧:《苏联当代美学》,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
卢卡契:《审美特性》(中译本),中国杜科出版社,1985
朱自清:《朱自清古典文学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杜,1981
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课教学大纲中文系第一章:美学导论教学目的与要求第一节美学课简介一、课程定位:“美学原理”课是汉语言本科专业开设的一门基础理论课(必修课),是文艺理论课程群当中的核心和基础部分。
课内学时48课时,学习时间为16周,3学分。
二、主要内容对美学学科的介绍与说明,对人类的审美活动、审美活动的发生、审美活动的独立的整体探讨,对审美主体、审美客体、审美价值类型、现实的审美活动、现实审美活动的个性的具体分析,以及对美的哲学探讨,从而对人类的审美现象形成全面剖析。
三、教学目的:通过“美学原理”课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理解和掌握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理解美学的基本特性与问题,把握与理解审美活动的结构与特点,了解美的类型或形态,体悟美的文化意蕴以及审美活动的人类学起源与宇宙学根据,从而增强学生的美学修养,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正确地分析古今中外的各种文学现象,为学生学习其他文学课程、从事各项社会工作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
值得注意的是,美学虽然是中文系的课程,但严格地说,美学的学科性质却应归属于哲学。
也就是说,美学在本质上与哲学一样,运思面对着的是永恒无解的难题,永远在问题的境域之中。
没有问题就没有美学,这是美学的困惑也是美学的魅力,所以,学习美学要有“问题意识”,要把美学问题与中外美学史联系起来,倡导“交流”“对话”的解释学的思想方法,因为美学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开启学生的人文智慧。
四、教学手段和方法“美学”是一门较抽象,理论性较强的课,以讲授为主。
在讲授的过程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浅出,并要求学生对少数经典文献要做较为深入的阅读和讨论。
在学生掌握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审美问题的能力。
讲授中突出重点难点,解决疑点。
适当地安排审美鉴赏实践,如观摩影像,举行文艺作品研讨会,在审美实践中学习美学,提高审美能力。
1第二节美学与文艺理论课程群一、何为课程群:在研究对象具有交叉和相互联系的一些课程称之为一类课程群。
美学原理教案完整版
美学原理教案Documen N e8r9aT NnYu9m8bYeT NC8CB-NNUUT-NUT108 】《美学原理》教案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美学原理教师姓名:课程性质:必修() 选修( √ )课程类型:公共课( √ ) 专业基础课( ) 专业课()学时/学分:教学对象:先修课程:艺术概论、中外文学史等二、教材及参考文献教材: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年版。
参考文献: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下),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9 年版。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
3.李泽厚《美学四讲》,北京:三联书店, 1989 年版。
4.李泽厚《美的历程》,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1 年版。
5.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
6.周宪《美学是什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22 年版三、考核方式考试( √ ) 考查( )《美学原理》课程第一讲教案1.主要内容:绪论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二、中国近百年美学发展的轮廓三、美学研究的对象四、美学的学科性质五、为什么要学习美学六、怎样学习美学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美学学科的性质;同时理解美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基本发展历程。
3.教学重点和难点:( 1 )美学研究的对象。
( 2 )美学的学科性质。
( 3 )怎样学习美学。
4.教学要求:要求学生有一定的文史知识、基本美学书籍的储备与阅读量,一定的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接受经验。
5.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 ) 2.新授( √ ) 3.讨论( ) 4.练习( )6.授课类型: 1.理论课( √ ) 2.实验课( ) 3.实习课( ) 4.上机( ) 5.其他( )7.教学方式: 1.讲授( √ ) 2. 讨论( √ ) 3.演示( √ ) 4.参观( ) 5. 实验( ) 6.实习作业( ) 7.练习( )8.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的比例:( 4/2 )9.课堂思量题或者习题:( 1 )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 2 ) 美学学科的性质是什么?( 3 ) 学习美学的意义是什么?10.教学资源: 1.多媒体( √ ) 2.模型( ) 3.挂图( ) 4.其他( )《美学原理》课程第二讲教案1.主要内容:第一章美是什么一、柏拉图开始对“美”的讨论二、 20 世纪 50 年代我国美学界关于美的本质的讨论三、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四、不存在一种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五、美在乎象六、意象的分析七、审美意象只能存在于审美活动中八、意象世界照亮一个真正的世界2.教学目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厘清美与美感的基本性质,掌握“意象”这一美学概念的基本内涵,同时能够理解美学史中对美的本质的各种争鸣和探讨。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和探讨美的本质、特点以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作用。
本课程旨在通过系统地介绍美学原理,帮助学生深入了解美的概念、美学理论和美学思想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实现以下学习目标:1. 掌握基本美学概念,并理解美的多重特征;2. 理解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如哲学、艺术、文化等;3. 熟悉主要美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思想家的观点,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等;4. 能够运用美学理论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音乐、文学、电影等领域;5. 培养审美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对美的欣赏和理解水平。
三、课程内容1. 美学概述- 美学定义与范畴- 美的本质与特征2. 美学与哲学- 古希腊哲学对美的理解- 审美哲学的起源和发展3. 美学与艺术- 艺术与美的关系- 不同艺术形式的审美特点4. 美学与文化- 文化多样性对美的影响- 美学与跨文化交流5. 美学理论与思想家- 古代美学思想(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近代美学思想(康德、黑格尔)- 现代美学思想(杜齐、笛卡尔)6. 艺术批评与美学分析- 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判断- 艺术作品的审美解读与评价7. 美学的实践应用- 美学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美学在公共艺术中的应用四、教学方法1. 理论讲授:通过课堂讲授介绍美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思想家的观点。
2. 学术讨论: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看法和思考,并加深对美学理论的理解。
3. 艺术欣赏: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展览、音乐会、戏剧演出等,培养审美能力。
4. 作品分析:引导学生针对具体艺术作品进行审美分析和批评,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5. 小组项目: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研究项目,深入探讨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五、评价方式1. 期中考试:对学生的美学理论知识进行考察,占总成绩的30%。
2. 期末论文:要求学生选取一个艺术作品进行美学分析,占总成绩的40%。
3. 学习参与度:考察学生的课堂讨论参与度和作业完成情况,占总成绩的20%。
美学原理
主讲: 北京师范大学 王一川 教授/博导 参考资料:《活页文丛》、《美学原理速查手册》
1、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的《美学》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出现。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美学》(Aestetica“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是“感性学”的意思。他认为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他发现,研究知的有逻辑学,研究意志的有伦理学,而情却没有专门的学科加以研究,于是,他创立了然浅显易懂,符合生活的常识,却不符合生活的辩证法。理由:A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一切生活都看成是美的,更不能把美定义为生活,说美就是生活。B“美是生活”的讲法也是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一方面,他说凡是能够显现生活的都是美的,另一方面他又说只有“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才是美的。那么,不依照我们的理解,不应当如此的生活,是不是美的呢?如果不是则违反了他的第一句话,如果是又违反他第二句话。C车尔尼雪夫斯基还把个人对亲爱的人的喜爱与否当成美不美的标准,这样,主观的喜欢与生理上的满足成了“美是生活”在美学理论上的两根支柱。这两根支柱,第一根容易滑到主观唯心主义,第二根支柱则容易滑到庸俗的生理学观点。因此,他从客观的生活出发,最后却落到把主观唯心主义与庸俗的生理学观点相混杂的境地,是他始料不及的。
14、 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15、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片面性:(一)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二)客观事物的感性形势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证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
2、美学:是一门独立的人文学科,与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紧密联系。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美学从根本上说就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人文学科,研究的是人类的审美现象。
美学原理目录简介-院内
主讲:王援兵
绪论
绪编:美学概论
上编:审美对象
中编:审美主体 下编:审美活动
“美学之父”
美学界对于18世纪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
家鲍姆嘉登的尊称。
1750年他的学术专著《美学》一书出版,标志
着一门崭新的学科——美学最终诞生了,
绪编:美学概论
第一章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
1.美学的形成
第十章
第一节
审美心理建构
审美心理建构的生理和社会机制
第二节
审美心理建构中主客体的对应关系
第三节
审美心理建构的生成
中编:审美主体
第十一章
审美感受的基本形态
第一节 崇高感 第二节 优美感
第三节 悲剧感
第四节 喜剧感
下编:审美活动
第十二章
艺术美的创作
第一节
艺术美创作的特点
2.美学的确立
3.美学的发展
绪编:美学概论
第二章 美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1.美学的研究对象
2.美学的研究范围
3.美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绪编:美学概论
第三章
美学研究的任务和方法
1.美学研究的任务
2.美学研究的方法
上编:审美对象
第四章:对美的现代解读
第一节
美学史上对美的探讨
第二节
艺术美创作的流程
下编:审美活动
第十三章
各类艺术的审美属性
第一节 实用艺五章 语言艺术
下编:审美活动
第十四章 审美接受
第一节
第二节
审美接受理论的提出
审美接受的规律
美学原理学习参考书目
美学参考书目:
[1]《美学基本原理》刘叔成等著
[2]《美学原理新编》杨辛、甘霖著
[3]《西方美学史》朱光潜
[4]《美的历程》李泽厚
[5]《美学》黑格尔
[6]《1844政治经济学手稿》马克思
[7]《人间词话》王国维
[8]《艺术问题》苏珊·朗格
[9]《审美经验与审美对象》英伽登
[10]《美的现实性》伽达默尔
[11]《进入澄明之境》张世英
[12]《诗学》亚里士多德
[13]《判断力批判》康德
[14]《美学新论》蒋孔阳
[15]《美学散步》宗白华
[16]《美学与意境》宗白华
[17]《红楼梦评论》王国维
[18]《美学与哲学》杜夫海纳
[19]《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姚斯
[20]《审美经验论》彭立勋
[21]《美学原理》帕克
[22]《文艺对话录》柏拉图
[23]《存在与时间》海德格尔
[24]《美育书简》席勒
[25]《美学原理》克罗齐
[26]《文心雕龙》刘勰
[27]《华夏美学》李泽厚
[28]《诗艺》贺拉斯
[29]《论教育之宗旨》王国维
[30]《美育与人生》蔡元培
[31]《谈美感教育》朱光潜
[32]《悲剧的诞生》尼采
[33]《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叔本华
[34]《美学》朱立元主编
[35]《中国美学史教程》王振复
[36]《现代西方美学史》朱立元主编
[37]《美学》杨春时
[38]《破门而入—美学的问题与历史》易中天。
文艺学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修订版)
文艺学美学专业参考书目一、美学原理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2.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提纲》3.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4. 马克思:《致斐·拉萨尔》(1859年4月18日)5.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6. 恩格斯:《致斐·拉萨尔》(1959年5月18日)7. 列宁:《哲学笔记》8. 普列汉诺夫:《论艺术》生活·读书·新知出版社。
9.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0. 亚理斯多德:《诗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11. 柏克:《论崇高与美》,上海,三联书店。
12. 莱辛:《拉奥孔》,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
13. 鲍姆嘉通:《美学》,文化艺术出版社14. 歌德:《歌德谈话录》,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5. 康德:《判断力批判》(上、下),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6. 席勒:《美育书简》,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17. 席勒:《秀美与尊严》,文化艺术出版社。
18. 黑格尔:《美学》(第一-三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年-1981年版。
19.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商务印书馆。
20. 尼采:《悲剧的诞生》,青海人民出版社。
21. 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和美学》,人民出版社。
22. 格罗塞:《艺术的起源》,商务印书馆。
23.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商务印书馆。
24. 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工人出版社。
25. 克罗齐:《美学原理》,北京,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
26. 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7. 阿恩海姆《艺术心理学新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年版。
28. 卡西尔:《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
29.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学原理02
美学理論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审美格调或审美品味是一个人审美趣味的整体表现,同样 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
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在审美价值的意义上就可以有种种区 别:高雅与低俗的区别;健康与病态、畸形(扭曲,阴暗)的 区别;纯正与恶劣的区别;广阔与偏狭的区别,等等。
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则天异色,地异气,民异情。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审美活动的影响
西方美学史:
中国美学史:
法国美学家泰纳《艺术哲 学》:
地理环境、天然景物必然会 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生活 方式和精神气质,而这种生 活方式和精神气质又必然会 影响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 审美风貌。
美学理論
第四章
自然美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三、审美趣味和审美格调
巴尔扎克:《风雅生活论》
风雅生活的核心乃是一种高雅、纯正的审美趣味,也就是“具备 这样一种难以言传的才能(它也许是感觉的精髓!),它能够叫我们 永远选择真正美和真正好的东西;
从整体上说,这些东西与我们的面貌,与我们的命运相互吻合。 它是一种美妙的感觉,惟有这种感觉,经过不懈的运用,能够使我们 豁然领悟各种关系,预见各种结果,推测事物、词汇、观念、人物的 位置或意义”。
美学理論
哥 特 式 教 堂 内 部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不 同 时 代 照 片 中 的 艺 术 元 素
美学原理01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2.2 美学思想阶段
例子:中国早期的美学思想 1.儒家 (2)善高于美
《墨子•兼爱》: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 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期年, 朝有黎黑之色。 (3)和为美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三 美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使地球旋转。 给我一个角度,我就能发现一个美的世界。 关键词语: 对象,“中心问题”,“主要问题”。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三 美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3.4 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活动
代表人物: 叶朗 蒋培坤
代表作: 叶朗:《现代美学体系》 蒋培坤:《审美活动论纲》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3.5 美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1)美的哲学
(2)审美心理(美感)
2.人的生产
例子:原始社会时期,女性美在于生殖力旺盛。进入封建阶 段后,女性美从实用性逐渐上升到审美性
—— Foundation Of Aesthetics ——
美学理論
(2)政治生活
例子:中国的巫术祭祀 其政治性表现为:
(1)企求天的保护 (2)感谢天的保护 (3)用天事来约束帝王 (4)以天命指示人间 其艺术性表现为:
《美学原理》教学大纲
•第三节 审美心理要素
•一、感觉
•二、知觉 •三、想象
•四、情感
•五、领悟 •第四节 审美经验模式 •一、审美体验
•二、审美注意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第二十页,共55页。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 •三、审美心理距离 •四、审美移情 •五、完形心理
•第五节 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与文化差异 •一、审美经验的历史演变 •二、审美经验的文化模式 •三、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与个性差异
第二十六页,共55页。
•第三章 形式美
•3.本章推荐书目 •[1][德]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蔡慕晖译,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2][德]艾克曼:《歌德谈话录》,洪天富译,译林出版社2002年版。 •[3]李泽厚:《华夏美学》,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第二十七页,共55页。
•第四章 •1.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 技术美的地位 •第二节 技术范畴及其美学视域 •一、技术范畴 •二、技术的美学视域
第八页,共55页。
六、教材与基本参考文献
[4][苏联]里芙希茨主编:《马克思恩格斯论艺术》(四卷本),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2-1985年版。 [5][波兰]瓦迪斯瓦夫•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刘文潭译,上海译 文出版社2006年版。 [6][美国]彼得·基维主编:《美学指南》,彭锋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第二页,共55页。
二、教学目的
•的专业人才,并为他们深化相关学科的学习,从事审美鉴赏或审美创造,从事各种学科的基 础教育教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工作奠定理论基础。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美学原理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学科素质和相关专业能力,尤其是 理论思维的能力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落实上述作用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宗旨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课程参考书目.
1、王朝闻《美学原理》
2、李泽厚《美学四讲》、《美的历程》
3、朱光潜《谈美书简》
4、叶秀山《美的哲学》
5、宗白华《美学散步》
8、(美)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
9、(法)丹纳《艺术哲学》
10、(英)科林伍德《艺术原理》
11、(英)克莱夫·贝尔《艺术》
12、(美)H.帕克《美学原理》
13、(日)今道友信《作为美和爱的哲学思考》
14、(美)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
15、(德裔美籍)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视觉思维》、《走向艺术心理学》、《作为艺术的电影》
16、(英)鲍桑葵《美学史》
17、(英)利斯托维尔:《近代美学史述评》。
18、张法:《现代西方美学史》
19、张世英:《哲学导论》
20、王德峰:《哲学导论》
21、曾志:《西方哲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