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正式版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一、引言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在现代社会中变得越来越普遍,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
为了保障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安全,制定一套完善的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显得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二、物理安全管理1.设备放置和布局信息技术设备的放置和布局应考虑以下要素:设备之间的距离、设备的防尘、防静电措施、热量散发和处理等。
设备之间的距离应根据设备类型、安全性要求和通风散热要求合理选择。
采取适当的防尘、防静电措施可以有效保护设备的正常运行。
对于产生大量热量的设备,应做好散热和处理工作,避免设备过热造成故障。
2.设备安全防护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防护包括物理锁、智能锁、视频监控、入侵报警系统等。
物理锁可以阻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设备区域,智能锁可以根据用户的身份识别进行开锁,提高设备的安全性。
视频监控系统可以对设备区域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入侵报警系统可以通过声音、光线等方式提醒管理人员设备区域发生入侵行为。
3.设备维护和保养定期维护和保养信息技术设备可以提高其使用寿命和性能稳定性。
维护和保养工作包括对设备进行清洁、检查连接线是否松动、更换老化部件等。
设备维护和保养工作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并建立相应的维护记录和档案。
4.设备备份和恢复为了防止数据丢失和设备故障造成的业务中断,应建立设备备份和恢复机制。
设备备份包括完整备份和增量备份,可以使用磁带、光盘、云存储等方式进行数据备份。
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可以快速恢复备份数据,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三、环境安全管理1.温湿度控制信息技术设备对环境温湿度要求比较严格,过高或过低的温湿度可能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
因此,应采取相关措施控制环境温湿度,如安装空调、湿度调节器等设备,确保设备在适宜的温湿度范围内运行。
2.电力供应和稳定性信息技术设备对电力供应的稳定性要求较高,电压波动或电力中断可能会对设备造成损害。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物理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任务。
为此,制定一套科学有效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势在必行。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论述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及其办法。
二、建立完善的物理安全体系1. 加强物理设施安全检查和管理:为防范事故和犯罪行为,各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物理设施安全检查制度,定期对重要物质和设备进行检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检查内容包括设备的电力系统、机械系统、防火防爆设备等方面。
2. 制定应急预案:针对各类突发事件,各单位应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预案要明确责任人、应急机构、逃生通道、应急设备等事项,确保员工在危险情况下能够迅速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3. 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和知识教育,提高员工对物理安全的重视程度。
单位应定期组织安全培训,包括紧急疏散演练、安全操作规程等,确保员工熟悉应急措施。
三、建立健全的环境安全管理制度1. 制定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建立环境监测与评估制度,定期对工作场所的环境进行检测和评估。
确定环境风险点,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环境改善,保护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2. 加强化学品管理:化学品的不当使用和储存是环境安全的重要因素。
单位应建立化学品使用和储存的规范制度,配备专门人员进行管理,并定期对化学品进行检查和保养。
同时,加强对员工的化学品安全培训,提高其对化学品危害的认识。
3. 宣传环境保护意识:加强对员工的环境保护教育宣传,提高员工对环境保护意识的认识。
通过组织各类环境保护宣传活动,向员工传达环保的重要性和工作场所的环境安全管理要求。
四、加强监督与评估1. 建立监督机制:各级政府应建立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监督机制,加强对相关单位的监督和检查。
对安全管理不到位的单位,及时发出整改通知书,督促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2. 进行定期评估:定期评估各单位的物理和环境安全状况,对工作场所存在的安全隐患和环境问题进行排查和治理。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一、总则为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保障信息系统运行的稳定与可靠,维护本单位的信息资产安全,特制订本办法。
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所有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
二、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管理1.设备放置1.1 信息技术设备应根据设备形态、结构和尺寸等特性进行合理的放置,保证设备通风、散热和防尘。
1.2 重要设备应放置在安全、稳定的场所,并防止被他人随意触碰,以防设备意外受损。
2.设备安全防护2.1 信息技术设备应设置密码锁、指纹识别等安全手段,制定相应的访问控制策略,限制未经授权人员的接触。
2.2 对设备进行出厂设置时,应及时更改默认账号和密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保密,以防设备被未授权人员利用安全漏洞进行攻击。
2.3 定期检查设备的物理安全措施是否完好,并及时修复或补充不足的措施。
3.设备电源供应3.1 提供电源供应的设备应符合相关电气安全要求,接线正确可靠、牢固。
3.2 应使用符合标准的电源线,并及时更换老化破损的电源线。
3.3 任何未经授权的人员不得私自安装或更换电源设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安全隐患。
三、信息技术设备的环境安全管理1.设备放置环境1.1 保持设备放置区域的整洁和安静,避免杂物随意堆放或摆放在设备周围。
1.2 设备放置区域应远离水源和易燃物,以防发生火灾和设备因水进入而损坏。
1.3 设备放置区域的温度和湿度应处于合理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环境影响设备正常运行。
2.设备运行环境2.1 定期检查设备周围的通风系统,并清除通风孔的灰尘和杂物,保证设备正常散热。
2.2 室温过高时,应及时开启空调或其他降温设备,保持设备的正常工作温度。
2.3 定期检查机房内的湿度,合理设置加湿器或除湿器,确保设备在适宜的湿度环境中运行。
3.设备维护环境3.1 设备维护时,应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使用适当的防护设备,如手套、护目镜等。
3.2 定期清洁设备的外表面和内部,并使用合适的清洁剂,不使用会对设备造成损害的物质。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XX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
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安全区域第六条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
第七条安全区域的划分与管理参见《物理安全区域管理细则》。
第八条物理安全边界所有进入我行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我行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我行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九条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一)物理控制措施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才可进入机房;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机房出入登记表》,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
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2、在显眼处佩戴我行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我行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1、我行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2、我行工作人员调离我行时,其实际进入权也同时相应取消;(四)审查访问科技信息部应定期(每三个月)审查访问我行中心机房的人员名单并将进出权过期或作废的人员从名单上划掉。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模版《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根据国务院有关法律法规,为了保障单位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环境资源,提高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水平,规范物理与环境安全生产活动,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单位和个人,包括生产、经营、科研、教育、居民等各类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注重科学管理、依法管理,实施分类管理、全员参与。
第四条物理与环境安全应当加强与其他管理体系的协同联动,包括生产安全、职业健康管理、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
第二章组织和责任第五条单位应当设立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机构或岗位,负责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第六条单位应当明确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加强培训和监督,提高其管理水平和风险防范能力。
第七条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明确物理与环境安全责任的层级和流程,确保责任到人。
第八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当依法依规,科学合理,高效快捷,确保安全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三章安全评估与监控第九条单位应当组织进行物理与环境安全评估和监控,确保存在的安全风险得到及时排查和合理防控。
第十条物理与环境安全评估应当包括全面的风险评估和危险源识别,对可能发生的事故后果、潜在危险和存在的隐患进行评估。
第十一条单位应当建立完善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监控体系,包括设备监控、数据监测、报警装置等,确保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问题。
第十二条单位应当加强对物理与环境安全监控的管理,定期对监控设备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监控系统正常运行。
第四章安全教育与培训第十三条单位应当制定物理与环境安全教育与培训计划,对员工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和培训证书的颁发。
第十四条物理与环境安全教育与培训应当包括安全法律法规、安全操作规程、应急救援知识等内容,并定期进行演练和考核。
第十五条单位应当建立安全教育与培训档案,记录员工的培训情况,对参加培训的员工进行奖励和激励。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一、背景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是为了确保组织内部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而制定的一系列管理规定。
物理安全是指通过设计和实施防护措施,保护组织内的人员、设备和财产免受潜在的威胁和危害。
环境安全则关注对组织内外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档旨在为组织提供一套全面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以确保组织内部的安全,保护员工和环境。
二、职责与义务1.组织领导层负责制定、实施和监督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确保所有员工都能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2.所有员工有责任积极参与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配合组织的相关措施和要求。
3.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和修订物理与环境安全政策,制定相关的培训计划和指导手册,并进行必要的审核和监督。
4.各部门负责根据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制定相应的标准操作程序,并向员工提供相关培训和指导。
三、物理安全管理1. 信息设施安全1.所有办公区域应定期巡查,确保防火设施、灭火器和紧急疏散通道的正常运行,并保持通道畅通。
2.禁止使用损坏或未经授权的设备进入办公区域,禁止擅自改动或拆卸现有设备和线缆。
3.公共区域和办公桌面上不得存放敏感信息,所有敏感信息应妥善保护和储存。
4.网络设备和服务器应有定期的维护计划,确保系统正常运行,并及时修补漏洞。
2. 出入口管理1.出入口应设有监控设备,记录出入人员的基本信息和进出时间,并保留一定时间的存档。
2.禁止携带未经授权的物品进入办公区域,对员工行李和物品进行必要的安全检查。
3.员工离职或调岗时,应立即收回员工证件和钥匙,并及时更换锁具和密码。
3. 数据存储与备份1.公司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备份机制,定期备份所有重要的业务数据,并将备份数据存储在安全的地点。
2.禁止将任何敏感数据存储在个人计算机、移动存储设备或云端账号中,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可用性。
3.数据备份的存储设备应定期检查和维护,确保备份数据的完整性和可恢复性。
四、环境安全管理1. 资源使用与节约1.员工应遵守组织制定的节约资源的规定,节约用水、用电和用纸,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引言: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是组织和管理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中的各类物理与环境安全工作的一系列措施和方法的综合体。
在现代社会中,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以及各种组织机构必须重视的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一、物理安全管理1. 保障人员的人身安全:1.1 设立安保部门:在企事业单位和组织机构中,需设立专门的安保部门,负责人员安全的保卫工作。
安保部门要有足够的人手和物力,保证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1.2 设立安保岗位:在组织内部设置安保岗位,经由专门培训的安保人员负责日常的安全巡查、安全预警和相关应急措施的执行。
1.3 定期组织演练: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演练,以提高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这包括消防演练、紧急撤离等。
2. 建立安全防护措施2.1 修建可靠的安全围墙:在单位周边修建高度适宜的安全围墙,增加外部入侵的难度。
2.2 安装高效的门禁系统:在入口处安装门禁系统,通过刷卡或指纹识别等方式验证人员身份,确保非法人员无法进入。
2.3 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在关键区域安装闭路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并记录区域内的情况,为及时处理突发事件提供依据。
3. 加强信息安全保护3.1 保护网络安全:加强对内部网络的维护和保护,设置有效的防火墙,阻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网络系统,减少公司信息泄露的风险。
3.2 加强文件和数据的防护:建立有效的文件和数据存储管理制度,通过权限管理和加密控制等措施,确保重要文件和数据的安全。
4. 健全保卫机制4.1 完善物防技防结合的安全工作机制:在单位内部实行物防技防结合的安全工作机制,通过物理防护设施和高科技设备相结合,提高安全防范能力。
4.2 加强内外联动:与公安机关、消防部门等相关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联动处置能力,提高安全防范水平。
二、环境安全管理1. 治理污染源1.1 严格遵守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建立完善的环保管理制度。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三篇)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是指针对物理环境安全问题进行管理的具体规定和措施。
1. 规定安全标准和要求:制定可靠的物理环境安全标准和要求,包括建筑物、设备设施的安全设计和安装要求,以及对环境风险的评估和管理要求。
2. 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物理环境的安全和可靠性。
3. 设立安全保护设备: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在必要的地方设置安全保护设备,如防护墙、防护网等,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4. 建立应急预案:制定物理环境安全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应急处理程序,确保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采取安全措施,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5. 开展培训和教育:定期组织人员进行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增强物理环境安全管理的效果。
6. 完善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物理环境安全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和分析安全事件和事故的发生情况,为环境安全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7. 对违规行为进行处罚:对违反物理环境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依法进行处理,包括罚款、停产整改等处罚措施。
8.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机制,共同推进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工作,提高整体水平。
总之,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的实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应对物理环境安全问题,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保障人员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企事业单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办法适用于所有企事业单位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原则1. 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人员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核心;2. 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施策,确保安全;3. 防范为重,事故防范和应急管理并重;4. 质量第一,采用符合国家规定的环保材料和设备。
第二章责任与义务第四条责任单位1. 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指导和监督本单位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2023年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2023年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引言: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物理与环境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特定制订了《2023年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本办法的制定旨在规范物理与环境安全的管理,强化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责任意识,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促进物理与环境安全的综合治理。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依法规范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行为,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我国境内的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其他具有法人资格的组织,以及从事与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相关的个人。
第三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坚持科学、公正、便捷、高效的原则,强调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综合施策。
第四条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预防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损失,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第五条国家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机构应加强对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领导和监督,加强信息共享和协作,提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综合水平。
第二章企事业单位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第六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完善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管理职责与权限,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
第七条企事业单位应制定物理与环境安全操作规程,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确保员工具备必要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八条企事业单位应做好设备设施的维护和检修工作,防止设备设施的老化失效,确保设备设施的安全可靠运行。
第九条企事业单位应定期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和评估,及时消除安全隐患,提升安全防护能力。
第十条企事业单位应配备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设备,保证工作环境的安全和舒适。
第十一条企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事故报告和事故处理制度,及时报告和处理发生的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第三章个人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第十二条个人应加强自身的物理与环境安全教育,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和自防自护能力。
第十三条个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应严格遵守有关的安全规定和规程,不得从事违法违规的活动。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背景物理与环境安全是影响企业和员工工作、健康和生产力的一个重要方面。
恶劣的物理和环境条件会导致许多问题,包括事故、疾病和死亡。
企业负责确保员工和顾客的安全,减少风险和收益损失。
为此,企业需要制定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以监测和保护物理和环境风险,确保员工和客户的安全和健康。
这些管理办法应包括对企业的物理和环境风险进行评估、传达安全意识、培训员工、制定应急计划、控制风险和记录违规行为。
物理与环境安全评估企业应对其物理和环境条件进行全面评估,以识别潜在的安全和健康风险。
此评估可能涉及材料、设备和工艺的选择和使用等方面。
评估应由专业人员完成。
评估的结果应包括安全和健康问题的清单,以及每个问题的优先级、时间表和责任。
企业还应制定解决措施,并制定计划以解决这些问题,例如安装新设备、改进旧设备、更新工艺、更换材料等。
传达安全意识和培训员工企业应向员工和客户传达物理与环境安全的重要性。
此外,公司还应定期为员工提供物理与环境安全培训。
培训应包括对风险的意识、防止意外和急救技能等方面。
在培训过程中,企业应确保员工理解安全程序和政策,以便他们在危险情况下知道如何应对。
企业还应定期审查和更新培训计划以确保有效性和适应性。
制定应急计划企业应制定应急计划以应对物理与环境安全问题。
应急计划应明确谁有权接收通知、如何响应、如何通知员工和客户等细节。
企业还应考虑使用不同的通信方式来通知员工和客户。
应急计划应定期审查和测试,以确保其适应实际情况。
企业还应制定应急演练计划,并定期进行演练,以确保员工能够在紧急情况下快速和准确地响应。
控制风险企业应采取措施控制物理和环境风险。
这可能涉及购买新设备、改进现有设备、更换材料、审查供应商等方面。
企业还应确保设备按照安全标准设计和操作,并确保员工了解如何操作和维护它们。
同时,企业可以考虑提供个人保护装备(PPE),以保护员工免受潜在的物理和环境风险。
企业还应将安全纳入评估、评估风险和绩效管理流程。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2篇)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一、概述1.1 本办法的适用范围和目的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具有物理环境安全风险的单位和场所,旨在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并规范化管理措施,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1.2 安全责任单位领导要明确安全责任,建立健全安全制度和安全管理体系,确保各级人员落实安全职责。
二、安全风险识别和评估2.1 安全风险识别单位要对场所的物理环境进行全面的安全风险识别,包括但不限于电气设备安全、防火防爆、施工安全等方面的风险。
2.2 安全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识别结果,单位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评估各项风险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
三、安全控制措施3.1 电气设备安全控制3.1.1 选用符合相关安全标准的电气设备,并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3.1.2 对重要电气设备要设置过载和短路保护,预防电气故障引发的火灾风险。
3.1.3 对电气设备周围的可燃物要有隔离和防护措施,预防因电气故障导致的爆炸事故。
3.2 防火防爆控制3.2.1 建筑物内要配备适用的灭火设备,并设立灭火器材管理制度,定期检查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可用。
3.2.2 对易燃易爆物品要采取防火隔离措施,禁止在易燃区域使用明火。
3.2.3 定期开展防火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
3.3 施工安全控制3.3.1 对所有施工作业要进行安全评估和制定安全施工方案,明确施工过程中的危险点和风险,针对性地制定安全控制措施。
3.3.2 施工现场要配备必要的安全警示标识和防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
四、应急预案4.1 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要根据各项风险评估结果,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明确应急组织机构和责任人,规定应急疏散、事故报告、急救等具体流程。
4.2 应急演练单位要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员工的应急处理能力,检验应急预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4.3 风险管理对事故和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管理措施,不断提高风险防控能力。
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保障员工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事故发生,提高公司整体安全水平,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区域、设施、设备、物资及员工活动场所。
三、安全责任1. 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制定、修订、发布本制度,并监督实施。
2. 各部门负责人对本部门物理环境安全负全面责任。
3. 员工对本人的物理环境安全负责。
四、安全管理制度1. 物理环境安全检查(1)公司安全管理部门定期组织物理环境安全检查,各部门配合检查。
(2)各部门应定期对本部门物理环境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上报。
2. 设施设备管理(1)设施设备应定期进行检查、维护、保养,确保其正常运行。
(2)设施设备损坏或故障时,应及时上报并安排维修。
3. 用电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用电安全规定,严禁私拉乱接电线。
(2)使用电器设备时,应确保设备完好,避免触电事故。
4. 消防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消防安全规定,严禁在消防通道、安全出口处堆放物品。
(2)定期检查消防设施设备,确保其完好有效。
(3)员工应掌握消防器材的使用方法,学会自救和互救。
5. 交通安全管理(1)严格遵守交通法规,确保交通安全。
(2)车辆行驶时,注意保持车距,避免超速、超载。
(3)行人应遵守交通信号,横穿马路时注意观察。
6. 防盗安全(1)加强门卫管理,严格执行来访登记制度。
(2)各部门应妥善保管贵重物品,防止被盗。
7. 应急处理(1)发生安全事故时,各部门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置。
(2)事故发生后,应及时上报公司安全管理部门,配合调查处理。
五、奖励与处罚1. 对在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部门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降职、解聘等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1.引言为了保障企业内部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维护员工的人身安全与健康,规范企业内部物品的使用和管理,制定本办法。
2.管理范围本文件适用于企业内所有物品和设施的物理与环境安全。
3.物品和设施的安全标准3.1 电器安全标准企业的电器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安全标准,并获取相关的证书和认证,同时必须保持设备清洁,避免过度使用。
如果设备出现故障,需要立即停用并通知相关人员进行维修;3.2 火灾安全标准企业内部必须配备火灾报警、疏散设施等消防设备,并遵守国家的消防安全标准。
每天必须进行设备的检查和测试,并保持灭火器的清洁、安全、易于使用;3.3 安全标排放标准企业必须遵守国家的环保法规,对污水、噪音、挥发性有害气体等进行合理控制,并保持拥有有效的排污证明,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公共安全事故。
4.管理规定4.1 企业领导必须制定具体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以保障员工具备相应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4.2 企业必须建立安全管理机构,负责企业内部物理安全的日常管理与监管;4.3 对于企业内部物品的管理必须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包括设立安全巡逻、清洁管理、设备维护与检查等内容;4.4 对于出现安全事故的情况,必须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避免造成人员伤害以及财产的损失和环境的污染;5.安全意识培养企业必须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培养,定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提醒员工注意物品和设施的安全以及隐患的排查;6.监督管理企业必须加强对安全管理的监督,确保规章制度的执行与监管,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办公环境中的各种安全隐患;7.检查与评估企业必须对物理安全管理进行定期检查与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与改进;8.法律责任企业必须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的员工给予相应的惩罚,对于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以及环境污染的事故,依法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或民事责任。
9.总结本文件旨在规范企业内部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维护员工人身安全和健康,保障企业的稳定运营,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
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公司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确保员工和设备的安全与健康,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内所有员工。
第三条物理安全包括但不限于设备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环境安全包括但不限于污染物排放控制、废物处理、环境卫生等方面的安全管理。
第二章设备安全第四条公司设备应按照国家标准和相关规范进行选择、安装和使用,并定期进行检验和维护。
第五条任何人不得无故损坏和私自拆卸公司设备,如有发现设备出现故障或者异常,应该及时上报维修部门进行处理。
第六条公司应建立设备安全管理制度,制定详细的操作规范,并组织设备安全培训,确保员工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
同时,公司应设立设备安全责任部门,负责设备安全的监督和管理工作。
第三章网络安全第七条公司应配备完善的网络安全设备和技术手段,保护公司网络系统的安全和稳定。
第八条公司网络系统的账号和密码应定期更换,并保证安全性。
第九条公司应加强对员工的网络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网络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
第十条公司应定期对网络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并及时处理安全隐患。
第四章信息安全第十一条公司应建立健全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包括但不限于数据备份、数据加密、权限管理等方面的规定。
第十二条公司应制定并执行信息安全应急预案,及时应对各类信息安全事件。
第十三条公司应加强对员工信息安全意识的培养和教育,防止信息安全事件的发生。
第五章污染物排放控制第十四条公司应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控制污染物的排放,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第十五条公司应定期检查和维护污染物处理设施,确保其正常运行。
第十六条公司应制定污染物排放管理制度,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定期进行污染物排放情况的监测和报告。
第六章废物处理第十七条公司应建立健全废物管理制度,按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要求进行废物的分类、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置。
第十八条公司应选择符合标准的废物处理单位进行废物处理,保证废物的安全和环保处理。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在当今信息技术发达的时代,计算机及相关设备在企业、政府机构甚至家庭中都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敏感数据和机密信息在这些设备中得到储存和交流,因此,对于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和环境安全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基本概念、管理办法以及常见的安全威胁和应对措施。
基本概念信息技术设备信息技术设备指的是用于处理和交换各种信息的工具、设备、网络及计算机系统等,如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打印机、扫描仪等。
物理安全管理物理安全管理指的是通过物理手段保障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性,包括设备的布置、维护、修复、保护和监控等措施。
环境安全管理环境安全管理是指在信息技术设备周围环境中,采取措施来保障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包括温度、湿度、灰尘、电磁辐射等方面的控制。
管理办法物理安全管理1.设备布置在办公室或数据中心内,应合理布置信息技术设备,确保设备彼此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出现过热现象。
2.设备维护设备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产生灰尘、油污等问题,应定期进行清洗和维护,防止灰尘导致设备散热不良甚至故障,同时也应注意更换老旧的设备,避免出现安全隐患。
3.设备修复在设备故障时,应及时修复,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同时也避免设备接近报废状态。
4.设备保护对于需要保护的信息技术设备,应采用多重物理隔离和保护措施,防止设备被盗、丢失或损坏。
5.设备监控应对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应对措施,避免出现意外损失。
环境安全管理1.温度控制设备工作时需保持一定的温度,一般在10℃~30℃之间,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设备的正常工作,因此需要对设备周围的温度进行控制。
2.湿度控制在潮湿的环境中,设备容易受潮而导致故障和损坏,因此需要对环境湿度进行控制,一般在20%~70%之间为宜。
3.通风控制通风可以防止设备过热,同时也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灰尘、微生物和有害气体,更好地保护设备。
4.电磁辐射控制电磁辐射会对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影响,因此需要对设备周围的电磁辐射进行控制,尤其对于射频设备和电子设备必须加以注意。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安全法》及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为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安全和环境安全,保护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可靠,制定本《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一、总则1.\t本办法适用于使用信息技术设备的单位或个人。
2.\t信息技术设备包括计算机、服务器、网络设备、存储设备等。
3.\t物理安全是指保护信息技术设备不受未经授权的物理访问、破坏或盗窃。
4.\t环境安全是指保持信息技术设备运行的正常环境条件,包括温度、湿度、灰尘等。
二、物理安全管理1.\t信息技术设备应放置在安全的区域或机房内,避免接触到尘埃、水、温度较高或较低的环境。
2.\t设备的安装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确保设备牢固、稳定。
3.\t设备应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包括使用强固的锁具、监控设备等,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4.\t设备应进行定期巡检和维护,及时处理设备故障和安全隐患。
5.\t设备的报废处理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确保设备内存储的数据得到安全销毁。
三、环境安全管理1.\t信息技术设备运行的环境条件应符合设备要求,避免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等不利于设备正常运行的情况。
2.\t设备应远离有害气体和电磁干扰源,避免对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
3.\t设备周边应保持整洁,避免灰尘和杂物进入设备内部。
4.\t应定期检测环境参数,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和维护。
四、安全意识教育与培训1.\t单位或个人应定期组织安全意识教育与培训,提高员工对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的认知和操作技能。
2.\t单位或个人应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与规范,明确安全责任和安全操作要求。
3.\t单位或个人应加强对信息技术设备安全的监控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和安全隐患。
五、监督与处罚1.\t相关主管部门应对单位或个人的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进行监督和检查。
2.\t对于违反本办法的单位或个人,相关主管部门可依法采取警告、罚款等措施进行处罚。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
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使用,保护信息资源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维护信息系统正常运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单位内的所有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
第三条本单位的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
第四条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应遵循信息安全的基本原则,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五条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机制,防止物理因素和环境因素对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造成潜在的影响和威胁。
第六条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是: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和正常运行,保护信息资源的完整性、机密性和可用性,预防和遏制信息技术设备的风险和威胁。
第七条本单位的信息技术设备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工作应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与信息技术设备的软件安全管理协同配合,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
第二章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管理要求第八条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要求:(一)建立和健全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保护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二)建立和健全信息技术设备的环境保护制度,确保信息技术设备的正常运行;(三)做好重要信息技术设备的备份和灾备工作,确保信息的可靠性和连续性;(四)做好信息技术设备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设备的正常使用寿命。
第九条建立和健全信息技术设备的物理保护制度,要求:(一)制定相关的制度和规范,明确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保护要求和措施;(二)加强对信息技术设备的防护设施建设,安装相应的物理保护措施,如安全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等;(三)定期进行信息技术设备的检查、巡视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
第十条建立和健全信息技术设备的环境保护制度,要求:(一)建立环境控制机房,提供良好的温度、湿度和电力环境,保障设备运行的稳定性;(二)加强机房的防水、防火和防尘工作,确保设备不受到不良环境的影响;(三)定期对机房进行清洁和消毒,保持良好的环境卫生。
公司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确保公司员工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公司正常的生产秩序,预防和减少事故的发生,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及外来人员。
第三条公司各部门应认真执行本制度,加强物理环境安全管理,确保公司物理环境安全。
第二章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制度第一节人员安全第四条公司应定期对员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
第五条员工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擅自操作非本岗位设备。
第六条员工应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安全帽、防护眼镜、手套等。
第七条员工应熟悉公司应急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应立即采取相应措施。
第二节设备安全第八条公司应定期对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第九条设备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不得超负荷、超温、超压等违规操作。
第十条设备操作人员应熟悉设备安全性能,发现设备异常情况,应立即停止操作,并向相关部门报告。
第三节办公环境安全第十一条办公室应保持整洁、通风、照明充足。
第十二条办公室内不得堆放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物品。
第十三条办公室应配备灭火器、消防栓等消防设施,并确保设施完好。
第四节通道安全第十四条公司应确保通道畅通,不得堆放杂物,防止滑倒、绊倒等事故发生。
第十五条电梯、楼梯等设施应定期检查,确保安全使用。
第十六条公司应设立安全警示标志,提醒员工注意安全。
第三章安全检查与事故处理第十七条公司应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安全隐患。
第十八条发现安全隐患,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整改,确保整改到位。
第十九条事故发生后,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故损失。
第二十条事故调查组应尽快查明事故原因,提出处理意见,报公司领导审批。
第四章奖励与处罚第二十一条对在物理环境安全管理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二十二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事故的员工,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二十三条本制度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
第二十四条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注:本制度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内容可根据公司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物理和环境安全管理规定
物理和环境安全管理规定文件编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科技发展部物理和环境安全管理,确保各区域安全管理要求得到有效落实和顺利开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科技发展部范围内的所有区域以及有关物理和环境安全的各项活动。
第二章组织与职责第三条科技发展部风险管理组负责检查、监督本规定在各部门的执行情况。
第四条各部门安全组负责检查、监督本规定在本部门的执行情况。
第五条机房运行组负责运维中心安全保卫工作的整体管理,负责办公区、公共区的物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负责运维中心计算机设备及机房区物理环境的管理,负责UPS、机房空调等相关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六条网络组负责运维中心网络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七条资源保障组负责研发中心办公区、公共区、机房的物理环境和基础设施的安全管理。
负责研发中心网络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第八条科技发展部全体员工应严格遵守本规定的管理要求。
第三章物理区域基本安全管理第九条科技发展部所有区域分为:机房区、生产运维区、办公区和公共区。
(一)机房区包括科技发展部所有计算机机房及变配电站、UPS间、电池间、消防室等配套的辅助机房等区;(二)生产运维区包括生产维护区、生产监控区;(三)办公区为包括科技发展部员工日常办公场所、会议室及相关辅助区域;(四)公共区为科技发展部范围内其他室内外可访问区域。
第十条未经允许,严禁在科技发展部内所有区域进行摄影、摄像、录音等活动。
第十一条员工应妥善保管自身持有的各管理区域的门禁卡、钥匙等,发现遗失,应及时向相关区域的安全管理组进行报告。
第十二条科技发展部的消防管理要求详见哈尔滨银行消防管理相关规定。
第十三条设备重用或搬离维修时,应由设备使用部门及时清除设备内存储的信息,并进行登记;设备报废时,应由设备管理人员对设备的存储介质进行破坏性销毁,确保信息不被泄露。
第四章机房区安全管理第十四条科技发展部机房的建设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符合行业主管部门、监管机构及哈尔滨银行的相关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rough the joint creation of clear rules, the establishment of common values, strengthen the code of conduct in individual learning, realize the value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zation.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正式版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办法正式版下载提示:此管理制度资料适用于通过共同创造,促进集体发展的明文规则,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培养团队精神、加强个人学习方面的行为准则,实现对自我,对组织的价值贡献。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为了适应XX银行(以下简称我行)物理与环境安全管理的需要,保障我行生产和办公系统的正常运行,特制定本管理办法。
第二条依据:本管理办法根据《XX 银行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订。
第三条范围:本管理办法适用于我行及所辖分、支行。
第二章基本要求第四条我行员工应根据我行运营需要对资产进行保护。
我行的资产保护要求通过完成以下目标来实现:(一)确保所有资产的物理和环境保护能得到我行的有效控制。
(二)减少擅自访问或损坏或影响我行控制的资产的风险。
(三)防止我行控制的资产被人擅自删除或移动。
第五条安全控制措施包括以下各项:(一)我行的场地(机房、办公室)的信息处理设施周围设置实际安全隔离措施,如门禁系统等。
(二)我行的大楼入口安全防范措施。
(三)防护设备避免发生火、水、极端温度/湿度、灰尘和电产生的危害。
(四)设备维护。
(五)清理资产。
第三章安全区域第六条我行的安全区域包括中心机房和敏感部门办公区域。
第七条安全区域的划分与管理参见《物理安全区域管理细则》。
第八条物理安全边界所有进入我行安全区域的人员都需经过授权,我行员工之外的人员进入我行安全区域必须登记换取不同的授权卡或访客证才能进入(持有效证件,得到被访者允许)。
第九条安全区域出入控制措施(一)物理控制措施1、机房的门禁系统必须启用,任何人都必须刷卡后才可进入机房;2、出入机房必须登记《机房出入登记表》,记录姓名、出入时间、事由等;3、一段时间内不会频繁进入的机房应上锁,需要时由运维人员开启进入工作,并确保办公完成后锁好;4、机房应安装闭路电视监控。
在所有安全区域的工作均应接受监督或监控。
(二)合同方及第三方1、要在主要出入口处填写《来访人员登记表》;2、在显眼处佩戴我行发出的临时出入卡或访客证。
(三)我行工作人员的控制措施1、我行工作人员都必须在显眼处佩带胸卡;2、我行工作人员调离我行时,其实际进入权也同时相应取消;(四)审查访问科技信息部应定期(每三个月)审查访问我行中心机房的人员名单并将进出权过期或作废的人员从名单上划掉。
(五)外部和环境威胁的安全防护1、机房建设应符合GB 9361中A类安全机房的要求;2、危险或易燃材料应在离安全区域安全距离以外的地方存放。
大批供应品(例如文具等)不应存放于安全区域内;3、恢复设备和备份介质的存放地点应与主场地有一段安全的距离,以避免影响主场地的灾难产生的破坏;4、应提供适当的灭火设备,并应放在合适的地点。
第十条交接区安全(一)我行应设立交接区,同时:1、向我行发送货物必须预先通知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2、送货公司名称和交货时间应当在接收货物之前由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确认;3、送货公司在进入安全区域之前要经过物理环境主管部门有关人员的鉴别确认;4、货物资产所属部门的资产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员应检验货物,以保证没有潜在的危害。
第四章设备安全第十一条设备安置与保护(一)我行中应考虑以下控制措施:1、设备应进行适当安置,以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对工作区域的访问;2、应把处理敏感数据的信息处理设施放在适当的限制观测的位置,以减少在其使用期间信息被窥视的风险,还应保护储存设施以防止未授权访问;3、要求专门保护的部件要予以隔离,以降低所要求的总体保护等级;4、应采取控制措施以减小潜在的物理威胁的风险,例如偷窃、火灾、爆炸、烟雾、水(或供水故障)、尘埃、振动、化学影响、电源干扰、通信干扰、电磁辐射和故意破坏;5、应建立在信息处理设施附近进食、喝饮料和抽烟的指南;6、对于可能对信息处理设施运行状态产生负面影响的环境条件(例如温度和湿度)要予以监视;7、所有建筑物都应采用避雷保护,所有进入的电源和通信线路都应装配雷电保护过滤器;8、对于工业环境中的设备,要考虑使用专门的保护方法,例如键盘保护膜;9、应保护处理敏感信息的设备,以减少由于辐射而导致信息泄露的风险;极其重要设备应部署在不同位置。
第十二条支持性设施(一)应有足够的支持性设施(例如电、供水、排污、加热/通风和空调)来支持系统。
支持性设施应定期检查并适当的测试以确保他们的功能,减少由于他们的故障或失效带来的风险。
应按照设备制造商的说明提供合适的供电。
(二)对支持关键业务操作的设备,推荐使用支持有序关机或连续运行的不间断电源(UPS)。
电源应急计划要包括UPS 故障时要采取的措施。
如果电源故障延长,而处理要继续进行,则要考虑备份发电机。
应提供足够的燃料供给,以确保在延长的时间内发电机可以进行工作。
UPS 设备和发电机要定期地检查,以确保它们拥有足够能力,并按照制造商的建议予以测试。
另外,如果办公场所很大,则应考虑使用多来源电源或一个单独变电站。
(三)另外,应急电源开关应位于设备房间应急出口附近,以便紧急情况时快速切断电源。
万一主电源出现故障时要提供应急照明。
(四)要有稳定足够的供水以支持空调、加湿设备和灭火系统(当使用时),供水系统的故障可能破坏设备或阻止有效的灭火。
如果需要还应有告警系统来指示水压的降低。
(五)连接到公共提供商的通信设备应至少有两条不同线路以防止在一条连接路径发生故障时语音服务失效。
要有足够的语音服务以满足地方法规对于应急通信的要求。
(六)实现连续供电的选项包括多路供电,以避免供电的单一故障点。
第十三条电缆安全(一)敷设到我行内各个区域的电缆线的保护方式如下:1、进入信息处理设施的电源和通信线路宜在地下,若可能,应提供足够的可替换的保护;2、网络布缆要免受未授权窃听或损坏,例如,利用电缆管道或使路由避开公众区域;3、为了防止干扰,电源电缆要与通信电缆分开;4、使用清晰的可识别的电缆和设备记号,以使处理失误最小化,例如,错误网络电缆的意外配线;5、使用文件化配线列表减少失误的可能性;6、对于敏感的或关键的系统,更进一步的控制考虑应包括:(1)在检查点和终接点处安装铠装电缆管道和上锁的房间或盒子;(2)使用可替换的路由选择和/或传输介质,以提供适当的安全措施;(3)使用纤维光缆;(4)使用电磁防辐射装置保护电缆;(5)对于电缆连接的未授权装置要主动实施技术清除、物理检查;(6)控制对配线盘和电缆室的访问;第十四条设备维护(一)应按照供应商推荐的服务时间间隔和规范对设备进行维护。
(二)由供货商维护的设备。
各种维护活动要按照合同协议或设备购买时的维护计划进行。
(三)只有已授权的维护人员才可对设备进行修理和服务(四)原则上应保存所有维护记录(五)要保证所有可疑的或实际的故障以及所有预防和纠正维护的记录;(六)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行政服务公司应当向外包维护单位索取维护计划和记录。
(七)设备资产的管理部门和行政服务公司定期审核维护记录和计划。
(八)当对设备安排维护时,应实施适当的控制,要考虑维护是由内部人员执行还是由外部人员执行;当需要时,敏感信息需要从设备中删除或者维护人员应该是足够可靠的;(九)应遵守由保险策略所施加的所有要求。
第十五条场外设备的安全(一)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的保护应考虑下列措施:1、离开建筑物的设备和介质在公共场所不应无人看管。
在旅行时便携式计算机要作为手提行李携带,若可能宜伪装起来;2、制造商的设备保护说明要始终加以遵守,例如,防止暴露于强电磁场内;3、家庭工作的控制措施应根据风险评估确定,当适合时,要施加合适的控制措施,例如,可上锁的存档柜、清理桌面策略、对计算机的访问控制以及与办公室的安全通信;4、足够的安全保障掩蔽物宜到位,以保护离开办公场所的设备。
安全风险在不同场所可能有显著不同,例如,损坏、盗窃和截取,要考虑确定最合适的控制措施。
其它信息用于家庭工作或从正常工作地点运走的信息存储和处理设备包括所有形式的个人计算机、管理设备、移动电话、智能卡、纸张及其他形式的设备。
第十六条设备的安全处置与重新使用(一)设备报废处置时,存有敏感信息的存储设备要从物理上加以销毁,或用安全方式对信息加以覆盖,而不能采用常用的标准删除功能来删除。
(二)所有带有诸如硬盘等储存媒介的设备在报废前都要对其检查,以确保其内存储的敏感信息和授权专用软件已被清除或覆盖。
存有敏感数据的已损坏的存储设备要对其进行风险评估,以决定是否对其销毁、修理或遗弃。
(三)为保证信息安全,必须在处理介质前擦除有关的敏感信息:1、用碎纸机销毁所有的敏感纸质记录。
废纸可在碎纸后立即处置掉。
2、我行内部不应积累过量纸质记录。
所有的纸质记录都必须在处置前销毁。
3、磁带和磁盘必须在处置前实际销毁和核对。
4、数据存储光盘应在处置前实际销毁。
(四)凡敏感性介质的处置都必须填写《信息介质处置申请表》,经部门负责人同意后,方可进行处置。
并记录在《信息介质处置记录表》,留待审计时备查。
第十七条设备的移动(一)应考虑如下措施:1、在未经事先授权的情况下,不应让设备、信息或软件离开办公场所;2、明确识别有权允许资产移动,离开办公场所的雇员、承包方人员和第三方人员;3、应设置设备移动的时间限制,并在返还时执行符合性检查;4、若需要并合适,要对设备作出移出记录,当返回时,要作出送回记录。
(二)应执行检测未授权资产移动的抽查,以检测未授权的记录装置、武器等等,防止他们进入办公场所。
这样的抽查应按照相关规章制度执行。
应让每个人都知道将进行抽查,并且只能在法律法规要求的适当授权下执行检查。
第五章附则第十八条本管理办法由科技信息部负责解释和修订。
第十九条本管理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