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2020北师大版物理八下71力教案2

合集下载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7.1力》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设计《7.1力》北师大版
(三)力的单位
力一般用字母F表示,在国际单位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四)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1)实验探究
学生实验:学生用手使刻度尺变弯曲;学生用手按气球。
(2)投影图片
(3)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气球由静止变为运动;竖直上抛的粉笔向上运动得越来越慢,向下运动得越来越快;让学接触的物体之间有没有力的作用呢?
演示实验:磁铁吸引小磁针;
2.分析罗列的现象
归纳以上现象存在的共同的地方:物体-作用-物体。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个力必然联系着两个物体,对一个力来说,一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实验探究
演示实验:
两只弹簧互相拉伸
把两个弹簧对拉,有什么现象发生。
这表明一个弹簧对另一个弹簧施加力的同时,也受到另一个弹簧的力。
学生实验:
(1)用手拍桌子。
(2)学生用手拍自己的大腿。问问学生的感受,分析原因。
2.归纳总结
一个物体在对别的物体施加力的同时,也要受到别的物体对它施加的力,因此,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第4周 备课时间:201年3月17日 主备人:组长签字:
课题
第一节力
集体备课记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形成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的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知道力所产生的效果: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力的图示和力的示意图表示力。
学法指导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问答法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力第二节力的测量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学生活动:
-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力的测量的知识点。
-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讲授法:通过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力的测量的知识点。
- 实践活动法: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力的测量的技能。
- 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力的测量的知识点,掌握力的测量的技能。
-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作用与目的:
- 巩固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力的测量的知识点和技能。
- 通过拓展学习,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 通过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促进自我提升。
六、知识点梳理
六、知识点梳理
1. 力的概念
-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即甲对乙施力时,乙同时也对甲施力。
- 合力:多个力的作用效果用一个力代替
- 分力: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用多个力代替
- 平行四边形定则:合力和分力的关系
4. 力的平衡
- 平衡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 静止物体和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平衡力
5. 重力
- 重力:地球吸引产生的力
- 方向:竖直向下
- 重心:重力的作用点
- 探讨运动物体受到的力的作用,如投掷、弹跳等。
七、板书设计

8年级物理下册《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8年级物理下册《7.1 力》教学设计 (新版)北师大版

一、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实验、录象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索沃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主要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教师将学生所列举实例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直接投影课本图7-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上面所列举事例中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2.产生这些作用时没有物体行不行?至少要几个物体?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教师: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力、能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等是我们所定义的力吗?待学生思考后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推、提、压、排斥、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2.教师:前面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北师大版八下物理 7.1力 教案设计

北师大版八下物理 7.1力  教案设计

《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方法与过程: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概括力的初步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表述自己的观点,初步具有评估和听取反馈意见的能力;培养学生"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基本理念。

情感态度价值观:保持对力现象的好奇,初步领略力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自然现象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的欲望,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也勇于放弃或修正自己的错误观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和体验归纳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

教学难点: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出简单的规律(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和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方法:启发与讲解结合法。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多媒体展示课本图片引入课题,引起学生探究力的兴趣。

(教师讲述: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及大量的自然现象中,许多都有与力有关,怎样认识力?本节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1、力是什么:①多媒体演示分析图6-1中的各种力现象,指出两个物体。

(在教师启发引导下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分析,最终由学生概括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用字母F表示"。

)②分析动词(举、推、压、拉、吸引、排斥等--力的作用;)(说明: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了这种作用,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

)③学生活动:学生各抒已见,陈述自己的观点。

(力是什么?)④教师提问: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发生力的作用,不接触的两个物体能否也能发生相互作用?⑤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

2、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引起物体产生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学设计

7.1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力的概念和单位。

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1、从经历的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中,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

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

2、学生亲自通过实验,体验并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生之间的实验,促进学生合作与交流。

教学重点: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教具准备:磁铁、小铁钉、两个乒乓球、两个鸡蛋、多媒体。

课时安排:两课时请同学们互查创优作业《力》的课前预习部分。

老师的话:同学们,在结束了上一章透镜知识的学习后,我们又迎来了新的篇章——第七章《运动和力》。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的物体静止不动,有的物体在运动,有的在做直线运动,有的在做曲线运动,那么,为什么会有各种各样的运动呢?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否都和力有关呢?那么,到底什么是力,它和物体的运动又有什么联系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新的知识吧,我相信,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谜底一定会揭开。

新课引入让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詹姆斯扣篮图片)提出问题:篮球比赛精彩不精彩?图中的詹姆斯为什么能够高高跃起,并将篮球”砸”进篮筐呢?请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性出现“力”这个字,比如贾志强推了任肖肖一把,就有了推力;老师上课经常性提醒孙浩鹏等同学要集中注意力;战士们在参加战斗时需要提高战斗力等等。

那么这些力的含义相同吗?进行新课一:力的概念请大家认真看图(见p22页图7-1)提出问题:试一试,描述每幅图所出现的场景,并找出每幅图中的动词。

什么是力?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提出问题:以上各图中谁用了力?谁受到了力?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发生力的作用时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体(施加力作用的物体),另一个是受力物体(受到力作用的物体)。

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教案

2020八年级物理下册 7.1 力教案
学生展示:用尺子拨用嘴吹用书托着往下掉磁铁吸两个小球碰撞等
师总结:是力让小球动起来了,前面捏橡皮泥也用到了力,今天我们就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习有关力的知识。
知识点一:力的作用效果
活动三:1、利用身边的物体,并 使物体受力。
2、说出物体受力后产生的效果。
提示:可以参考课本的图7.1-1和7.1-2
学生板书展示
施力物体作用受力物体作用效果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或是运动速度、运动方向的改变都称之为运动状态的改变)
三、什么是力
1、生活中把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称为“作用”,所以我们说: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的表示符号:F
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托起 两个鸡蛋所用的力是1N。
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专题学生 活动设计
专题 教材处理
引入课题:
活动一:捏橡皮泥比赛
学生利用手中的橡皮泥捏初出自己最拿手的物体,老师展示并表扬。
活动二:让小球动起来
比赛要求:1、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能碰到小球。2、思考是什么力量使小球动起来了?

专题一标题

课型
新授
教案序号
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
弹簧、小车、橡皮泥、磁铁、小铁球、ppt课件
专题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
3.知道力的三要素;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2

八年级物理下册 7.1力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教案-2

第七章力第1节力力的概念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由于生活中力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学生通过实验能理解力的概念.由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尤其是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可以在后面的学习中逐步体会.以简单的实验为基础,展示给学生,并通过实验探究,全方位锻炼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本节教材遵循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引领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从效果中感知力.从宏观入手,让学生了解力的作用的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和改变物体的形状,最后达到会分析物体上的受力情况并能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出力的目的.学生对力的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比如学生经常说谁的力气大,但物理学中的力概念是不是这样呢?学生的理解还是表面的,对于如何科学认识力的概念,用物理的语言描述力的概念,学生还比较陌生,还不适应.因此,本节内容的教学,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上的概念与条文,而应该鼓励他们亲自动手去尝试、去体验、去感受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去发现、归纳力的作用效果,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知识.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认识力的两种作用效果.2.知道力的三要素,会画力的示意图来表示力.3.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过程与方法1.通过力的两种作用效果来认识力,体验用转换法感知力的存在.2.通过用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体验用模型法表示抽象的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在观察体验力的过程中,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2.在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时,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重点:力的作用效果,画力的示意图表示力的三要素.难点: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课时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边活动(举例、讨论、实验、阅读等)、边分析、边归纳,层层深入.故本节课用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实验法、归纳法.磁铁、小铁球、弹簧、小车、旱冰鞋、斜面、气球、铁钉、橡皮泥、多媒体课件等.课前3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本P2-P5内容,并用双色笔标出本节课基本的概念、定律和重点知识,物理课代表收集学生在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准备在课堂上展示.一、导入新课教师投影图片:伦敦奥运会男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中国选手林清峰以总成绩344公斤获得冠军;“神舟十号”飞船发射升空.教师提问:林清峰能举起杠铃的原因是什么?“神舟十号”和火箭为什么能离开地球,升上天空,再创我国的辉煌飞天梦?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常常提到“力”这个字.如一个人推了另一个人,就有了推力;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要提高部队的战斗力等等.请同学们说出在哪些地方还常常提到力.力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与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有很大的区别.那么究竟什么是力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轻松地由生活走向物理.)二、进行新课(一)力1.力的概念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器材做一些力的现象:手托课本,手拉弹簧,用落下的书砸气球,磁铁吸引铁钉等.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物体对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学生回忆生活中与此有关的力的现象,总结这些现象的共同特点:物体——作用——物体,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发生了作用.教师进行指导,师生共同总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提出问题:一个力的存在至少涉及几个物体呢?教师列举各种力的现象,学生讨论指出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设计意图: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力的概念的形成.)2.力的单位教师讲述:物理学中,力用符号F表示.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学生用手托起一个苹果.学生体验苹果对手施加的压力大约为2 N.教师讲述: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1 N;成年男子右手的握力大约是700 N;一个质量是40 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 N.让学生再亲自感受一下物理教材放在手上时的2.5 N的压力.(设计意图:使学生对力的大小形成感性认识.)【对点训练】关于力的概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离开物体就没有力B.一个受力物体,同时也一定是施力物体C.发生力的作用,物体必须相互接触D.马拉车前进,同时车也用力拉马【答案】C(二)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分组实验一:1.用力捏橡皮泥;2.用力压和拉弹簧.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在射箭运动员力的作用下弓箭所发生的变化.学生讨论交流总结:1.橡皮泥形状改变;2.在力的作用下,弹簧缩短或伸长.师生共同归纳总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学生分组实验二:教师请学生用实验桌上提供的器材:小车、磁铁、小铁球、斜面,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力作用在物体上还可产生哪些效果.学生进行实验:用力推小车,用手挡住小车使小车停下来.师生共同分析:小车在力的作用下由静止变为运动;小车受力后又由运动变为静止.学生进行实验:1.一个小铁球静止在水平桌面上,当一个磁体靠近它时,会出现什么现象?2.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沿着它的运动方向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情况.3.再次让小铁球从斜面上滚下,在它的运动路径一侧放一个磁体,观察小铁球运动的变化情况.甲乙师生共同分析归纳:物体由静到动、由动到静,以及运动快慢和方向的改变,都被认为它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上面的例子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促进作用,帮助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和规律.)【对点训练】下面四个选项中,表示力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是()【答案】D(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问题过渡:我们知道了力的作用效果,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作用效果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交流猜想,并利用身边的事物进行探究,交流感受.(1)拉弹簧时,所用的力越大,弹簧被拉得越长;也就是力越大,力作用的效果越明显.(2)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3)教材P4“想想做做”推门实验:用同样的力推门,每次手的位置距离门轴的远近不同,感受手推门的难易程度有什么不同.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看来,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都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学生进行扳手腕游戏,通过游戏,体验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不同,力的作用效果也不同.2.力的示意图学生自主阅读相关内容,师生归纳力的示意图的画法.要注意作图的顺序:首先找到作用点,从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标出箭头表示力的方向,并在箭头末端写出力的性质.教师通过例题规X画力的示意图.【例】如图甲所示为小明拉车的情景,请画出绳子对车的拉力示意图.(力的作用点A已画出.)甲乙【解析】绳子对物体的拉力作用在物体上,方向沿绳子水平向右.从A点开始,沿绳子水平向右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出拉力.【答案】如图乙所示.(设计意图:从生活到物理,再从物理到社会,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点训练】用100 N的力与水平方向成30°角斜向上拉木箱,作出该力的示意图.【答案】(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刚才我们已认识了一些力的现象,同学们已能正确地说出谁对谁施了力,可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这些现象:撑船的船夫离岸时用撑竿给河岸一个力,结果船被撑走;碰碰船去撞别人时,自己却被撞走.究竟是谁对谁施力呢?学生分组实验三:1.手拉弹簧,你对弹簧用力了,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手呢?2.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拍你的手,能感到疼吗?拍你的同学能感到疼吗?“想想做做”中图甲的实验,找一位同学做做图乙的实验.使学生体会物体在施力的同时必然也受力,物体在受力的同时必然也施力.师生共同归纳总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设计意图: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进一步巩固力的作用效果知识.)【对点训练】X斌和李晨两位同学穿着旱冰鞋面对面站在水平光滑的水泥路面上,如果X斌用力推一下李晨,其结果是()A.X斌仍然静止在原地,李晨被推开B.X斌与李晨同时向后退C.李晨受到X斌的推力,X斌没有受到力的作用D.李晨先向后退,之后X斌向后退【答案】B三、学以致用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之间有力的作用,它们一定相互接触B.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间一定发生力的作用C.手推车时,手推车的力大于车推手的力D.孤立的一个物体不存在力的作用2.下面各种现象中,物体运动状态没有改变的是()A.火箭刚起飞B.顶足球C.汽车匀速直线运动D.小钢球的曲线运动3.与地面夹角成30°的方向向右斜拉小车的力为80 N,用力的示意图作出这个力.【答案】3.四、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体会?1.力的概念.2.力的作用效果.3.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4.直观表示力的三要素的方法——力的示意图.5.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七章力第1节力一、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2.力用符号F表示3.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力的三要素和力的示意图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2.力的示意图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完成《红对勾·45分钟作业与单元评估》或《红对勾·练吧》的相关练习.1.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本节课首先通过观看课件而引入力,然后通过身边的生活实例分析,总结出力的定义,接下来通过观察、亲身感受等来学习力的单位、力的作用效果,从而逐步加深学生对力的概念的理解.2.本节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多活动、多感受,使他们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概念的理解打好基础.3.本节课所用器材较多,所以要提前做好准备,在什么时候该用什么器材,必须做到心中有数,还要把教师演示与学生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力》北师大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力》北师大版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第七章:7.1《力》教案7.1力(第一课时)(一)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理解力的概念,;2、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4、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力的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二)教具弹簧、钢锯条、气球、磁铁、大头针。

(三)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生活中我们常常说到力,比如同学们上课要集中注意力,国家要提高社会生产力,某某人学习成绩不给力,打开门要用力等等,力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但是那些才是我们物理学当中的力呢?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物理当中的力的一些知识。

二、课堂新授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师先投影图片“人压跳板跳水,运动员踢球”:或观察教材前四幅图片(通过投影或制作成电脑动画),从不同侧面展示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等情况.来引导学生理解力的概念。

总结这些实例的特点:这些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作用.从而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说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学生举例,教师选择适当的例子写在黑板上。

教师也可补充具有启发性的实例)教师:火车头拉着车箱前进,运动员踢足球,吸铁石吸引铁钉,举重运动员举起杠铃,等等。

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

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或出现)时有几个物体?教师: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运动员举杠铃,举就是运动员对杠铃的力。

火车头拉车箱,拉就是火车头对车箱的力……上述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现在我把上述有力存在的实例中的物体分为两组,请大家分析这两组物体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答: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教师: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 教案

初二物理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教案:7.1 力 教案

力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1)知道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2)能正确找出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3)知道力的作用效果及其改变条件。

2、能力要求:通过指明受力物和施力物来体会如何挖掘“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的内涵。

教学重点与难点:“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准确把握这一力的初步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内容。

力的物质性体现在:没有脱离物体的力存在,一个孤立的物体也不存在力的作用,即有受力物体必有施力物体。

在这里,不宜提有作用力就有反作用力;也不宜举沿斜面下滑的物体不受下滑力的例子。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A、力以及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我们在这一节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

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节我们就来探究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提问:什么是力?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演示:用细线使放在桌上的钩码上升。

引导答出:细线对钩码施加了力。

演示:磁铁吸引铁块。

引导答出:磁铁对铁块施加了作用力。

提问:再举出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实例,要求说出哪个物体对哪个物体施加了力。

(对学生举出的目前不好说明的实例,不要过多分析,可指明以后会涉及。

)小结:力是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这里指出了力的物质性,没有脱离物体而存在的力,一个孤立的物体不会存在力的作用。

也就是说,有受力物体,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力的作用。

力是不能离开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而独立存在的。

当我们研究某一个物体受力时,有时不一定指明施力物体,但施力物体一定存在。

(例如说物体受重力,其施力物体是地球)2、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实验:伸出手去,让一个同学打你的手,你感到疼吗?打你的同学也感到疼吗?(打的同学感到疼,说明他的手也被打了)B、力的作用效果:物理学中所说的力是什么呢?我们可以通过力的作用效果来感受它。

1、感受力作用的效果(1)演示实验。

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实验结束后,学生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a、静止的小钢珠被磁铁吸引,向磁铁方向运动。

初中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力》

初中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传递-接受”式教学【教学设计】《力》

《力》教材分析本节介绍了力的定义、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三要素、力的示意图等知识,这些知识既是有关力学的基本知识,也是后面学习力学的准备。

教材对力的定义和力的三要素讲得很简单,仅使学生认识就行了。

本节课的重点是讲述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难点是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2)知道力的作用效果;(3)知道力的三要素;(4)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2.过程与方法:(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3)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难点:力的概念,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课前准备图片、弹簧、磁铁、铁球、旱冰鞋、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力的定义观看图片,引导学生要想分析什么是力,首先让我们看看以下这些情况中,有没有“力”的存在?例如:人推车过程中,有力存在吗?谁用力了?谁受了力?除了人可以施加力,其他物体也可以对别的物体施力……展示图片,理解力的定义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生活中说的推、拉、提、举、吸引等概括为作用。

前面的物体施加力称为施力物体,后面的物体受到力称为受力物体。

所以力就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单独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2.不接触的物体间一定没有力的作用?(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单独一个物体不能产生力的作用。

磁铁吸引铁钉时不接触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

)2、力的作用效果(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那么力作用在物体上会产生什么效果呢?)演示实验演示1:(1)捏一下橡皮泥;(2)拉伸一下弹簧二、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演示实验(或播放实验视频)问题:小钢珠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运动,当磁铁靠近小钢珠时,会发生什么现象?1.从静止变为运动或从运动变为静止;2. 运动快慢变化;3.运动方向变化;称为运动状态变化。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力第2课时

【北师大版八年级物理下册教案】7.1力第2课时

7.1 力第 2 课时力的三因素与力的作用的相互性教课目标【知识与技术】1.能经过实验和对生活中的相关现象的解析、概括,认识力的三因素对力的作用成效的影响。

2.会画力的表示图,并能依据力的表示图判断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3.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过程与方法】1.经过控制变量法来研究力的三因素对力的作用成效的影响。

2.经过屏幕展现、老师讲解、学生练习并及时纠正让学生掌握画力的表示图的方法;同时经过课堂小结概括作图的注意事项和记忆口诀。

3.经过研究活动感悟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说相关现象。

【感情态度价值观】1.对于抽象的看法,经过科学的实验研究和科学概括,指引学生对现象和事物进行认真观察和比较,培育学生的理性思想。

2.经过作力的表示图,培育学生慎重的科学态度。

3.参加科学研究活动,培育学生初步的采集信息、办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1.知道力的三因素对力的作用成效的影响。

2.用力的表示图表示力。

【教课难点】作力的表示图。

教具准备扳手、两块条形磁铁、两根弹簧、多媒体课件等。

教课过程一、问题引入1.提出问题:力的作用成效与哪些因素相关?比一比:前后排的同学之间进行掰手段竞赛,比一比谁能取获成功,谁的力大。

2.让学生提出猜想:力的作用成效可能与力的大小、力的方向、力的作用点相关。

3.思虑问题:指引学生依据第 1 课时中观察力的作用成效的实验、图片以及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论证。

(以踢足球为例 )(1)踢球时,用的力越大,球飞得越远,说明什么?(2)对球施加不一样方向的力,球向不一样的方向运动,说明什么?(3)罚任意球时,脚接触球不一样的部位,球飞出的弧线不一样,说明什么?二、新课教课研究点一:力的三因素和力的表示图1.力的三因素。

教师可以从“开门”或“用扳手拧螺母”的实例来引用心的三因素。

推力离门轴较远比推力离门轴较近更简单推开门。

用扳手拧螺母,手握在扳手的尾端比握在中间更简单把螺母拧紧。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 力

北师大版-物理-八年级下册-7.1 力

《八年级下第七章第一节力》教案【教学课型】:新课◆课程目标导航【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知道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能确定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②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举例说明.③知道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能力目标:①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加深对力的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②力的概念非常抽象,用力的作用效果去理解力的概念,加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情感目标:通过讲解日常生活中应用力学知识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教学重点】:力的概念【教学难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学工具】:弹簧、乒乓球、排球、磁铁、小车、铁钉、锯片、汽球、海绵;多媒体等◆教学情景导入先设计悬念,激起学生求知欲。

1、学生紧握拳头。

2、同桌或后桌的同学互相掰手腕。

3、全班学生用力搬起课桌站立10秒钟。

让学生谈有什么感觉?引导学生说出原因。

先请学生谈谈对力的认识,举出平时用力的一些动词,如:推、拉、压、握……。

然后讲解人们对力的认识是从日常生活中开始的,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从事生产劳动中经验的结晶,如:提水、挑物体、拉车、射箭等都不同程度感觉到肌肉紧张。

在此基础上,引入“什么是力”的课题。

◆教学过程设计一、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1、观察、演示:(多媒体出示一组运动图片)①在刚才学生的体验下,引导学生得出“力”是人对物体的作用,是人对物体施加了力。

②接着让学生思考并提出问题:物体间能否发生力的作用呢?生产中,有没有见过其他物体对物体施加力的情况吗?(教师组织,学生互问互答)③学生思考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④刚才学生所举的例子都是物体与物体相互接触而发生力的作用的,让学生对此提出不同的意见。

(举出一些不接触也能发生力作用的例子)A.苹果离开树后能下落;B.铁钉没有接触磁铁,磁铁吸引仍能铁钉;(对“作用”的解释:在物理学中通常将物体之间的推、拉、提、压、排斥、吸引等叫做作用)2、概括: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教师讲解:综上所述,两个物体无论是否接触,它们之间都能发生力的作用,当一个物体受到力的作用时,一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我们把施加力的物体叫施力物体,受到力的物体叫受力物体。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设计:7.1力

北师大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案设计:7.1力

生理解力的概念【举例】拿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是1N。

3、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C.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D.只有一个物体也可以产生力的作用2、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活动3】用手拍桌子,同伴间推手,扔乒乓球【思考】手为什么会疼?乒乓球为什么被弹回来?结合你的体验,这能说明什么问题?【总结】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拓展】人走路、划船、火箭升空达标训练2(1)请解释:向后划水,船为什么会前进?(2)发射卫星时,高温气体向后喷射,火箭会向上运动,这一现象说明。

新课教学二、力的作用效果1、引导学生认识力的作用效果2、引导学生认识运动状态包含的内容【活动4——体验力的作用效果】利用手边器材把你认为最能展示力作用效果的实例,填入下表:例实例力的作用效果1 手拉弹簧弹簧的长度变长23【总结】4、力的作用效果(1)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发生形变)(2)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①运动方向变化;②运动快慢变化)(注:运动状态不变:①静止②匀速直线运动。

)达标训练3暴风雨来临前,狂风把小树吹弯了,把落叶吹得漫天飞舞。

从力的作用效果分析,风使小树发生了,使落叶的发生改变。

通过活动增加学生体验信息,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新课教学三、力的三要素引导学生进行活动,认识力的三要素【活动5】按压直尺末端,如何使直尺的形变效果更加明显?能说明什么问题?【活动6】同样大小的力抬、压直尺的效果为何不同,能说明什么问题?【活动7】稳住一只桌腿,用同样大小的力在桌子的不同位置推桌子,哪个位置更容易推动桌子?能说明什么问题?【思考】上述现象中,哪些因素影响了力的作用效让学生经历从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思考→体验→总结→应用的学习过程。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71力教案新版

做实验。
析现象、得出结论
纳入知识系
实验后归纳出:力作用是相互
学生解释现象

利用上面知识解释以下现象:
思考讨论问题得
〔1〕、向后划水,船为什么向前前进?
出:一样大小力作
〔2〕、用脚踢足球,脚为什么感到疼?
用在不同物体上产
引导学生分析既然物体间力作用是相
生效果不同。
互,为什么马拉车,车向前走;鸡蛋碰
归纳相互作用力特
慢与运动方向,而运动状态改变指物体
第2页
运动快慢与运动方向其中一个改变或 同时改变〕
教学内容及问题情境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三、力单位:
学生观察实验,并 通过力大小
演示: 用大小不同力向里挤压一个皮 感受力大小。
引入力单位
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请男女 感受 1N 力
归纳出:力单位:牛顿 简称牛 符号: 各一名同学上台演 大小
与受力物体
了怎样作用?
拖车、路面、铁屑〕
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作用即力是物 施加〔举、推、吊、
体间相互作用
拉、压、吸〕作用
通过实验得
介绍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
找出上例中施力物
出力作用效
二、力作用效果
体与受力物体
果有两种
实验:〔1〕磁铁靠近钢球,观察发生了 学生观察实验,思
什么现象?
考问题,讨论分析
明确运动状
补充练习 1、人踢足球时,是

之间发生了力作

用。假设以人为研究对象,那么施力物体是
受力物体
堂是
;假设以足球为研究对象,那么施力物体
是 练
用是
,受力物体是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教案
第一节《力》(2课时)(作者:尹胜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 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N)。

3. 知道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4.知道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也可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5.知道力的三要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录象或图片等,能简单描述出所观察到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从而对力形成初步认识。

2.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感受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探究活动感悟影响力作用效果显著的因素。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科索沃中的物理学道理,乐于参与观察、实验等科学实践活动。

2.通过作力的图示,培养学生严谨、规范的科学态度。

重点:力的概念。

难点:1.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主要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我们在这一章中要学习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力。

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是物理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

这一章我们就来学习有关力的一些知识。

二、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1.教师:我们常常提到“力”这个字,请大家举出有力存在的实例。

教师将学生所列举实例板书在黑板上或者直接投影课本图7-1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两个问题:1.上面所列举事例中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2.产生这些作用时没有物体行不行?至少要几个物体?
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如下: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教师:日常生活中所说的:体力、能力、战斗力、权力、生命力、劳动力等是我们所定义的力吗?
待学生思考后指出:物理学中所说的力的含义要比生活中所说的力的含义狭窄、确切得多,指的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有力存在时,一定有两个物体发生了某种作用。

推、提、压、排斥、吸引、拉、举等等是对这些作用的具体描绘
2.教师:前面的例子说明,有力存在时,总有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发生了作用。

所以,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一组物体是施力的,另一组物体是受力的。

对一个力来说,有施力物也有受力物。

现在请大家指出下列各力的施力物和受力物。

汽车对拖车的拉力;推土机对土的推力;起重机向上吊起集装箱的力
教师: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对力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两点。

这里所说的作用指的就是力。

当有力出现时,应分清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尤其是注意认清哪个物体是受力物体。

三、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用手打击课桌时,施力物体的受力物体分别是什么?用力拍打课桌,体念手有什么感觉?为何有这种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教师: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人游泳时向后划水身体却向前运动,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四、力的大小
力在物理学中用字母F 表示,在国际单位预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 表示。

1牛的力有多大呢?是一条牛的力气吗?
两个鸡蛋重约1牛,一包方面面对手的压力约为1牛,一个普通初中生对地面的压力约500牛。

发给学握力计,测出自己握力的大小
五、力的作用效果
1.观察课本图7-2,几项体育活动中,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具体表现?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力不讨好的作用效果的两种具体表现: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演示:用力改变弹簧的形状:有用细绳拉着物体在斜面上从静到动、从动到静、或改变运动方向。

第二课时
六、力的三要素
1.按教材组织学生活动:用不同方向、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力作用在门上,观察产生的作用是否相同。

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个要素有关。

2.教师:既然力的作用效果与它的三要素有关,那么如何形象地表示出这三个要素呢?
力的图示是一种形象化表示力的物理图形语言,是表示力的一种方法,具体作法如下:首先确定受力物体;根据力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比例;确定力的作用点(一般在受力物体上)
和方向;从力的作用点画力的作用线;按比例确定线段的长度;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

3.教师示范作图过程
4.学生上台板演,教师根据情况作出点评,指出不对之处。

七、小结本节内容、布置作业
课本17页习题
八、板书设计:
第七章第一节什么是力
一.什么是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一个力必定有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4.力的符号:F
5.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
二.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和方向)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三、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
表示方法:
此文档是由网络收集并进行重新排版整理.word可编辑版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