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通假字汇总

合集下载

六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

六年级文言文知识汇总

同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 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9、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12、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13、汤古义:热水。

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有哪些

通假字有哪些《劝学》的通假字有:輮、貉、有、暴、貉、生、柱、畴、向、方、顺、予、知。

輮:輮,通“煣”,用火烤使木条弯曲(一种手工艺)。

貉: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有,通“又”。

暴,同“曝”,晒干。

貉:通“貊”,中国古代居住在东北部的民族。

生,通“性”,天赋,资质。

柱,通“祝”,王引之说。

畴,通“俦”,类。

向:通“响”,回音。

方:通“仿”,仿效。

顺:通“训”,解释词义。

予:通“与”,赞成。

知:通“智“,智慧。

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劝学》介绍《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

这篇文章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较为系统地体现了荀子的教育思想。

全文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阐述学习的最终归宿。

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劝学》各段的条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阐述一个具体问题。

而且总在文章的开头、结尾部分作出明确的交代。

例如,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

而在段的结尾部分则归结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这就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该段的中心思想。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翻译: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即学习是无止境的。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翻译: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

孟子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为统治阶级辩护的思想,而荀子却认为:人力能征服自然,应该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课文中的150个通假字

课文中的150个通假字

课文中出现的通假字(150个)1.案:通“按”,察看例如:召有司案.图。

(《廉颇蔺相如列传》)2.颁:通“斑”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3.板:通“版”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

(《活板》)4.倍:通“背”,违背例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鸿门宴》)5.辟:通“避”,躲避例如: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

(《殽之战》)6.弊:通“敝”,困乏,疲惫例如: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王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过秦论》)7.辩:通“辨”,区别例如:此大小之辩.也。

(《逍遥游》)8.裁:通“才”例如:手裁.举,则又超忽而跃。

(《促织》)9.采:通“彩”,色彩例如: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登泰山记》)10.飡:通“餐”例如:适莽苍者,三飡.而反。

(《逍遥游》)11.唱:通“倡”,倡导例如:而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三民主义、五权宪法……(《〈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12.沈:通“沉”例如:暮霭沈沈..楚天阔。

(《雨霖铃》)13.绌:通“黜”,贬黜例如: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屈原列传》)14.垂:通“陲”,边关例如: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白马篇》)15.歠:通“啜”,给水喝例如:国之孺子之游者,无不餔也,无不歠.也。

(《勾践灭吴》)16.趣:通“促”,催促例如:巫妪何久也?弟子趣.之。

(《西门豹治邺》)17.卒:通“猝”,突然例如:卒.然边境有急。

(《论积贮疏》)18.卒:通“猝”,仓促例如:五万兵难卒.合。

(《赤壁之战》)19.淬:通“焠”,金属器械烧后放入水中一浸叫焠,俗称“蘸火”。

这里指用药浸泡例如:使工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20.厝:通“措”,放置例如: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21.错:通“措”,措施例如: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离骚》)22.道:通“导”,引导例如:故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这里是一些通假字的例子:1. 钱:有时候我们会把“钱”写成“千”,例如在日常生活中会用到“千店”、“千包”等词,实际上是指“钱店”、“钱包”。

2. 马:在一些诗歌和文字中,会将“马”写成“妈”,例如“马上”改成“妈上”,表达的意思是“即将”或“立刻”。

3. 没有:有时候为了简化表达,我们会将“没有”写成“没”,例如“没事”代表“没有事情”、“没问题”代表“没有任何问题”。

4. 知道:有时候为了口语化或者简化表达,我们会将“知道”写成“晓得”,例如“你晓得吗?”代表“你知道吗?”。

5. 今天:在一些方言中,会将“今天”写成“今曰”或“今儿”,例如“今曰天气不错”代表“今天天气不错”。

这些例子展示了通假字在汉语中的一些常见用法。

尽管这些通假字在口语或者方言中较为常见,但在正式写作中还是应该遵守规范,使用正确的字词。

通假字是指在字形上相似、用法上相近,但读音和意义不同的汉字。

通假字在汉字字符中占有一定的比例,有时会给人带来困惑和误解。

在下面的内容中,我将继续探讨通假字的一些常见例子和相关内容。

首先,我们来看一些与“人”相关的通假字。

在书面语中,我们通常使用“众人”来表示“大家”或“许多人”,但在口语中,有时会用“众”代表“人”,例如“今天来了一众朋友”,意味着“今天来了一群人”。

接下来,我们来探讨一些表示“是”的通假字。

除了常用的“是”字外,有时候也会使用“乃”来表达相同的含义,例如“吾乃故地重游”,意思是“我是来到了熟悉的地方重游的”。

在表示否定或否认时,我们通常使用“不”字,但有时也可以使用“甭”字。

例如,“我甭去了”和“我不去了”在口语上的含义是相同的,都表示“我不去”。

除了上述的例子,通假字在汉语中还有很多。

比如,“火”通常表示着“火焰”或“火灾”,但有时候也可以用“灼”来代替,在某些场景下,这两个字的含义是相通的。

另一个例子是表示“打”的通假字。

除了常用的“打”字外,也可以使用“捉”、“拿”等字来表达相同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汇总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一、概述通假字是指各个不同的汉字在不同的方言或历史时期中发生了读音转变,导致同一个字在不同地区或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读音。

通假字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力,同时也给我们学习和使用汉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通过举例的方式介绍一些常见的通假字,帮助读者了解和理解这一现象。

二、通假字的分类通假字可以根据转音的方式和原因进行分类。

一般而言,通假字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声母通假字声母通假字是指由于方言差异造成的汉字读音的差异。

例如:•“j”音通假字:“京”(jīng)和”泾”(jīng)•“q”音通假字:“求”(qiú)和”秋”(qiū)•“x”音通假字:“西”(xī)和”希”(xī)2. 韵母通假字韵母通假字是指由于方言差异或历史演变造成的汉字读音的差异。

例如:•“en”音通假字:“云”(yún)和”员”(yuán)•“eng”音通假字:“朋”(péng)和”蓬”(péng)•“in”音通假字:“针”(zhēn)和”真”(zhēn)3. 声调通假字声调通假字是指由于方言差异造成的汉字声调的差异。

例如:•一声通假字:“刀”(dāo)和”倒”(dǎo)•二声通假字:“居”(jū)和”局”(jú)•四声通假字:“歌”(gē)和”革”(gé)4. 简化字通假字简化字通假字是指由于字形简化而导致的字音变化。

例如:•“武”(wǔ)和”务”(wù)•“想”(xiǎng)和”象”(xiàng)三、通假字举例下面将针对不同的通假字分类,给出一些具体的举例:1. 声母通假字•“京”(jīng)和”泾”(jīng):北方方言中”泾”(jīng)的读音与”京”(jīng)相同。

•“求”(qiú)和”秋”(qiū):部分方言中”秋”的读音为”求”。

•“西”(xī)和”希”(xī):有些方言中把”希”的读音与”西”相同。

2. 韵母通假字•“云”(yún)和”员”(yuán):部分方言把”云”的读音转变为”员”。

常见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

常见通假字1.“共”通“供”,供给,如“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2.“阙”通“缺”,侵损,如“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3.“说”通“悦”,心服,如“秦伯说,与郑人盟”。

4.“知”通“智”,聪明,如“失其所与,不知”。

5.雠通仇,仇恨,如:仇雠敌战之国也。

6.句通勾,地名用字,如: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

7.取通娶,娶亲,如:令壮者无取老妇。

8.免通娩,分娩,如:将免者以告,公令医守之。

9.通敝,破旧,谦词,如: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

10郄通隙,生病,如:而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

11反通返,回来,如:必勿使返。

12奉通俸,俸禄,如: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

13直通只,只是,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14颁通斑,杂色的花纹,有斑点,如: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15检通敛,制止,如: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16有通又,暴通曝,曝晒,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17辩通辨,分辨,如:两俟渚崖之间,不辩牛马。

18从通纵,合纵,如: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19敝通弊,困顿,失败,如:秦有余力而制其敝。

20景通影,○1影子,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2日光,如:景翳翳以将入。

21棘通戟,都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如:棘矜。

22距通拒,把守;内通纳,接纳,如:距关,毋内诸侯。

23要通邀,邀请,如:张良出,要项伯。

24倍通背,违背,如: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24蚤通早,尽早,如: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25坐通座,座位,如: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26曷通何,为什么,如:曷不委心任去留。

27厌通餍,满足,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28当通倘,如果,如: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29止通只,仅仅,不过,如: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30圜通圆,如: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

31采通彩,色彩,如:须臾,成五采。

32闵通悯,忧患的事,如: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33蓐通褥,草褥子,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34羞通馐,美味食品,如:使建中远具时羞之奠。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

通假字举例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十则》)女: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

(《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火伴皆惊忙。

(《木兰诗》)帖:通“贴”。

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

(《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

(《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

(《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

(《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

(《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六年级课内外一词多义,通假字整理

六年级课内外一词多义,通假字整理

六年级课内外一词多义,通假字整理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一词多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 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 11、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

通假字大全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

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

新字成为长期工。

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

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

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

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

如“蚤”与“早”;如“当”与“倘”。

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

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

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

”(《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

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

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假借字则是本无其字,因为要创制新字较麻烦或为免使字数大量增加,而采用同音或近音字表达那种意思,例如“自”字本义是鼻子,因同音关系,借来表示“自己”之意,这是六书中的假借。

即使在古人的训诂解说中,也有时会把两个名称相混。

读者应按其上文下理,或按文字学知识,小心判别。

但有一点值得注意的就是通假字本质上不属于错字或别字,属于正常的文言现象。

初中常用通假字七年级上1、昂首观之,向为之强。

强,通“僵”,僵硬的意思。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小学语文文言文通假字大全

【导语】通假字,是泛指中国古书的⽤字现象之⼀,“通假”就是“通⽤、借代”的意思,即⽤读⾳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

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

下⾯是分享的⼩学语⽂⽂⾔⽂通假字⼤全。

欢迎阅读参考! 篇⼀ 1、学⽽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知之乎?……是知也。

(《论语⼗则》) ⼥:通“汝”,你。

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还⾛。

(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齐之所及也。

(《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尽,⽌有剩⾻。

(《狼》)⽌:通“只”。

6、⽇之其所亡。

(《乐⽺⼦妻》)亡:通“⽆”。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亡:通“⽆”。

7、屏弃⽽不⽤,其与昏与庸⽆以异也。

(《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

……⽕伴皆惊忙。

(《⽊兰诗》)帖:通“贴”。

⽕:通“伙”。

9、⽆他,但⼿熟尔。

(《买油翁》)尔:通“⽿”,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滩鸥鹭。

(《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篇⼆ 1、路转溪头忽见。

(《西江⽉》⾟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2、满坐寂然,⽆敢哗者。

(《⼝技》)坐:通“座”。

3、⽇扳仲永环谒于⾢⼈。

(《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4、寒暑易节,始⼀反焉。

(《愚公移⼭》)反:通“返”。

5、甚矣,汝之不惠。

(《愚公移⼭》)惠:通“慧”,聪明。

6、⼀厝逆东,⼀厝雍南。

(《愚公移⼭》)厝:通“措”,放置。

7、问渠那得清如许。

(《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8、两岸连⼭,略⽆阙处。

(《三峡》)阙:通“缺”。

9、昂⾸观之,项为之强。

(《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0、傧者更道,从⼤门⼊。

(《晏⼦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六年级下册语文必备之文言文知识点(通假字+古今异义+常见文言虚词+文翻译)

通假字0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

0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

0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

0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狼》)“止”通“只”。

0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

06、出门看火伴。

(《木兰诗》)“火”通“伙”,伙伴。

07、才美不外见。

(《马说》)“见”通“现”,出现。

08、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亡”通“无”。

0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

10、一切乌有。

(《山市》)“乌”通“无”,没有。

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无出路的境地。

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

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

今义:经济贫困。

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

今义:棉布衣服。

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出师表》)6、可以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对某事表赞同。

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曹刿论战》)7、开张古义:扩大。

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

例句:诚宜开张圣听。

(《出师表》)8、涕古义:泪。

今义:鼻涕。

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9、兵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例句:兵甲已足。

(《出师表》)10、池古义:护城河。

今义:小水塘、池塘。

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孟子>二章》)11、走古义:“跑”的意思。

今义:行走。

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

(《扁鹊见蔡桓公》)12、汤古义:热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六年级通假字汇总
1、项为之强“强”(jiāng) 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 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 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 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 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 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 通“只”《狼》
16、便要还家“要”(yāo) 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 同“又”《核舟记》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 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 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 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 通“缺”《三峡》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 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 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 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 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
《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 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 通“肢”《送
东阳马生序》
33、同舍生皆被绮绣“被”(pī) 通“披”《送东阳马生序》
34、百废具兴“具”(jù) 通“俱”《岳阳楼记》
35、属予作文以记之“属”(zhǔ) 通“嘱”《岳阳楼记》
36、玉盘珍羞直万钱“羞”(xiū) 同“馐”《行路难》
37、玉盘珍羞直万钱“直”(zhí) 同“值”《行路难》
38、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适”(zhé) 通“谪”《陈涉世家》
39、为天下唱“唱”(chàng) 通“倡”《陈涉世家》
40、固以怪之矣“以”(yǐ) 通“已”《陈涉世家》
41、将军身被坚执锐“被”(pī) 通“披”《陈涉世家》
42、故不错意也“错”(cuò) 通“措”《唐睢不辱使命》
43、仓鹰击于地上“仓”(chāng) 通“苍”《唐睢不
辱使命》
44、欲信大义于天下“信”(xìn) 通“伸”《隆中对》
45、自董卓已来“已”(yǐ) 通“以”《隆中对》
46、是以先帝简拔以“简”(jiǎn) 通“拣”《出师表》
47、必能裨补阙漏“阙”(qūe) 通“缺”《出师表》
48、公输盘不说“说”(yuè) 通“悦”《公输》
49、子墨子九距之“距”(jù) 通“拒”《公输》
50、子墨子之守圉有余“圉”(yù) 通“御”《公输》
51、公输盘诎“诎”(qū) 通“屈”《公输》
52、亲戚畔之“畔”(pàn) 通“叛”《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3、曾益其所不能“曾”(cēng) 通“增”《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4、困于心,衡于虑“衡”(héng) 通“横”《生于
忧患死于安乐》
55、入则无法家拂士“拂”(bì) 通“弼”《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6、故患有所不辟也“辟”(bì) 通“避”《鱼我所欲也》
57、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辩”(biàn) 通“辨”《鱼我所欲也》
58、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得”(dé) 通“德”《鱼我所欲也》
59、乡为身死而不受“乡”(xiāng) 通“向”《鱼我所欲也》
60、小惠未徧“徧”(biàn) 通“遍”《曹刿论战》
61、始一反焉
“反”(fǎn) 通“返”《愚公移山》62、汝之不惠“惠”(huì) 通“慧”《愚公移山》
6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wǘ) 通“无”《愚公移山》
64、一厝朔东“厝”(cuò) 通“措”《愚公移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