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共39页
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思想-最新文档资料
论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思想一、魏晋南北朝的社会格局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220年曹丕代汉开始,至公元589年杨坚灭陈结束,共369年时间。
这个时期,国家处于长期分裂阶段、门阀地主阶级势力增强、推动了社会思想朝着新的阶段发展。
魏晋南北朝时代是思想解放的历史阶段,是战国“百家争鸣”的延续。
社会形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长期分裂割据,政权频繁更迭,社会动荡不安,是这时期历史最突出的特点。
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大部分处于分裂动荡之中。
(二)统治阶级内部斗争激烈,汉族与少数民族政权对峙并互相融合,是这一时期历史的又一个特点。
来自统治阶级内部的某一政治集团,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诛锄异己,并与执政集团相抗衡,最后取而代之,是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的一般规律。
(三)寒门与士族矛盾尖锐,知识分子极端压抑,是这一时期历史的两外一个特点。
门阀制度的腐朽性在当时显而易见。
它不辨贤愚,优略,凭血缘和门第来确定地位,授官用人。
而贫寒之士则拒之门外,他们穷愁潦倒,饱受冷落,内心凄凉,他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使用文学的形式揭露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批判社会政治的黑暗,倾述深重压抑下的愤慨之情。
这些构成了这时期文学的一个重要主题。
(四)与社会的长期混战,政权的频繁更迭相应,这时期的思想领域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适应汉代封建统一帝国的需要而确立的文化统治思想。
魏晋南北朝是继战国百家争鸣思想解放之后,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第二次思想解放的时代。
二、玄学兴起发展并与反玄学并存所谓玄学,狭义上指魏晋玄学,“玄”指虚无飘渺、道理丰富,它最早见于《老子》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其内在本质是还原人本身个性价值。
玄学的兴起,是老庄哲学的继承和发展,实现对古代思想家的首次全面思想启蒙,影响了对魏晋文人的思想观念、生活理念、审美格调、人生品味和写作风格。
魏晋玄学吸收和借鉴了汉代经学,东汉灭亡后,传统儒学逐渐衰落,魏晋统治者从老庄角度出发解释儒经,崇尚《周易》、《老子》、《庄子》,以“玄谈”来维护其奢靡的生活方式,由于统治者重视,魏晋玄学产生后发展迅速。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言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乎语言的哲学思想异彩纷呈,独树一帜。
王弼具有鲜明工具主义倾向的言不尽意论,不仅是魏晋玄学发展的一个里程碑,而且逐渐渗透到谈坐论辩、文学艺术、经籍训诂、文字研究、佛经翻译等广泛领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语言范式和方法论原则,影响极为深远。
它与僧肇对语言的空观思想,较为重视文字音、形背后之意义的文字训诂思想,以及强调诗言志传统的文学语言观念等一道,成就了一种言无言的意境之美。
[关键词]名实关系论;王弼;言意之辨;语言的空观;无言之美对于魏晋时期学术思想,后人或以清谈误国批评之,或以风度雅致赞美之,褒贬不一。
然而,上自汉末下迄南北朝统一,玄风大盛,学术思想的自由解放、往复辩难的气息浓厚,对于语言的哲学反思继先秦、两汉之后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在诸如名实关系论、言意象之辨、“理胜”与“辞胜”之辨、佛经翻译中的“格义”和“合本”等关乎语言的哲学论辩层出不穷。
这一时期语言哲学思想,既有本体论的也有工具论的,既有认识论的也有境界论的。
本文将分别从语言,政治、实在,翻译和文字训诂等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要论述。
一、正名主义-从名实论到名理学葛瑞汉曾经认为,中国语言哲学关注的主要不是本质问题而是名实相符问题。
把握名实关系,不仅仅是研究整个中国古代语言观的一条主线,也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语言观的一把钥匙。
名与实,在先秦名家和墨家那里,一般被规定为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即作为共相的名称、概念与其所指称的具有共同本质属性的实在之间的关系。
但是汉魏时期的名实关系论则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已不单是一个语言学或逻辑学问题,而主要是一门如何认识、选拔、使用和评价人才的知识论和政治学。
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品鉴的名实,它主要关注人才的流目品题与实际才能之间的关系。
二是才性的名实,主要研究人的才能与德性的离、合、同、异关系。
它的兴起与曹魏时期唯才是举的人才选拔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三是律学的名实,它主要研究的是官职的权责关系,以便进一步“参伍形名”-综合比验官吏的实践效果与法规的文字规定之间的对应关系。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文论(1.2)
2、文学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具有更密切的关 系。文学理论是文学创作经验的总结,是文 学创作实践的理论升华。如果说先秦、两汉 的文学理论批评多侧重对文学作品的阐释解 说,特别是两汉的文学批评可以说是“六艺 之附庸”,两汉文学批评实质是“经学的批 评”,那么,魏晋六朝的文学批评已经具备 了文学理论批评的现代意义了。从此,文学 理论批评与文学创作并行不悖 ,成为文学之 两翼,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
3、文学理论与学术文化的关系,不再是先秦 两汉时代文学理论依附于哲学、史学、经学, 而是独立于学术文化之外的一门新学科。而 又与同时代的学术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影响。 例如文学理论与魏晋玄学,与佛教、道教等 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又推动了魏晋六朝文 学理论批评的繁荣发展。
4、重视对文学创作本身特点和规律的研究。 鲁迅先生说当时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 时代。当时的一些理论家对文学的审美特征 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从总体特征上来看,魏晋六朝时期的文学 思想,是由道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的。例如, 这一时期的许多文论家都极力推崇自然清新 之美,都倾心于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都注 重研究探讨文学的审美特征等,这很明显是 继承和发展了老庄道家的文艺观。
站在“文学的自觉”的高度,去审视魏 晋六朝的文学理论,其突出特点表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1、与先秦两汉文学文学理论批评重“诗言志” 相比,魏晋六朝文学理论以“诗缘情”为旗 帜。从此,“诗言志”说与“诗缘情”说, 成为中国诗歌理论与诗歌批评的两大重要学 说,奠定了中国诗歌“抒情言志”的优秀传 统。
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特征总体表现为从 玄学的兴盛到三教合流。 在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各种社 会政治力量和学术思潮不断分化组合,但也 都有各自的主线。由魏晋“九品中正制”逐 渐形成的特权门阀士族阶层,一直是社会的 主要统治力量。而学术思想上则表现为随着 佛学东渐,玄学兴衰,儒、道、释三家相互 交融,尔后,三教合流成为中国传说过,魏晋六朝是文学自觉的时 代。从文学史的角度来审视,这种文学的自觉性, 主要表现为:一是文学观念的变化,作家创作意识 的增强,即文学抒情言志的自觉性的增强。二是文 学创作题材的开拓,许多新的审美对象被发现被使 用,使文学创作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三是作家的 主题意识加强,使文学创作更自觉地追求各自独特 的艺术个性与艺术风格。四是文学理论批评的繁荣, 标志着魏晋六朝人对文学本质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 这种文学意识的独立与成熟,乃是魏晋六朝文学处 于自觉时代的主要表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特点——以王弼的天人观为例摘要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一对基本问题,它关注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是人之为人存在的依据,为人的生命层次的提高提供理论上的回答。
天人关系的哲学命题可概括为“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与“天人相分”三种。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是中国哲学一直遵循的思想主线,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的一致。
天人和谐是中国哲学追求的共同理想,但是不同的时代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蕴含着不同的社会历史内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特点突出的表现为“玄学”,玄学的产生是具体的时代的产物,玄学致力于自然与名教的结合,力图实现天道与人道的完美统一。
王弼作为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天人观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的宗教神学色彩的天人观有着截然不同的进路,呈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天人关系,为后来的天与人的贯通提供了借鉴,也为当时的人们摆脱困境提供了一条出路。
本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首先,介绍天人关系问题的理论背景,先秦两汉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发展进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天人关系的形成必定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次,着重阐释王弼的天人观,王弼认为名教本于自然,建立了自己以“无”为主的哲学体系,用“无”取代了“道”,落实到实践层面上,提出了“崇本息末”、“体用不二”与“得意忘言”的方法论,力图实现儒与道的贯通,他的这种理想成为当时人们的共同愿望,为后来的竹林玄学与西晋玄学提供了解决问题的一条思路。
最后,王弼的天人观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论证“天人合一”为解决人的生存困境与生存危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支持,也为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建构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启示。
关键词:天人观玄学自然与名教贵无论崇本息末一.引言哲学关注的是人,力图解决的是关于人的一切问题,包括人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继而继续追问,人从哪里来,人又要到哪里去,人的终极目标在哪里,人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等等。
这些问题构成了每个哲学家都无法逃避的问题,对于它们的回答是哲学家们自身的理论素养与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至618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政治、文化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其中,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本文将从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入手,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和影响。
一、佛教哲学思想的基本概念佛教哲学思想是佛教理论的基础,是构成整个佛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基本概念包括涅槃、因果、空性、中道、诸行无常、八正道等。
涅槃是佛教的最高境界,是超越生死轮回,彻底解脱的境界。
因果则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一切事物之间的关系,即“因”和“果”的关系。
空性则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世界的本质是空的,即一切事物都是由因果所构成的虚幻幻觉。
中道则是佛教中慈悲智慧的最高境界,是指在两个极端之间寻找平衡的道路。
诸行无常则是指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
八正道则是指佛教徒达到涅槃的道路,包括正确的见解、思想、语言、行为、努力、专注、念、禅定等。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 初期思想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期,佛教思想以汉传佛教为主,重心在经典解释、禅修实修和寺庙组织方面。
此时的佛教思想主要是在借鉴汉传佛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独立的思考和理论。
2. 禅宗思想的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大乘佛教开始流行,并且逐渐取代了小乘佛教。
其中,禅宗思想的出现,对整个佛教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宗强调“不立文字”,强调直接体验,从而发展出了独特的禅修法门。
3. 涅槃学派的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还出现了以涅槃学派为代表的新兴学派。
涅槃学派主张借助禅定体验而认识涅槃,批判了法相宗所倡导的研究文字的方法。
涅槃学派认为,佛教教义最终的目的是达到涅槃,认识人生的真正意义。
4. 中观学派的兴起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哲学思想的重心逐渐由内向外转移,中观学派的思想开始得到推广。
【中国古代文论】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文论
创作论。 ② 创作论。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还有三个主 此间创作论除言意论、形神论外, 要理论:a.缘情说 由陆机《文赋》中出, 缘情说: 要理论:a.缘情说:由陆机《文赋》中出,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 成为继“诗言志” “诗缘情而绮靡(华丽)”,成为继“诗言志”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 后的又一诗学核心命题“诗缘情”,并开诗歌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 心物交融论: 重抒情之理论先声;b.心物交融论:由陆机到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刘勰,都强调心对物、物对心的双向互动作用,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 主要是刘勰的“神与物游”论将心物交融说推 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 向极至;c.动静相济说:这是对创作时的心理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 佛学影响, 过程的观点,由于受庄、玄、佛学影响,一向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 重心动的创作心理,此间在陆机、刘勰、宗炳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等人那里,都强调动静相济。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顾恺之 产生影响, 玄学形神论对南朝画家 顾恺之 产生影响 , 顾恺之产生影响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世说新语 巧艺》 并以形神之论谈画 。《 世说新语 巧艺 》 顾氏画人, 数年不点目睛, 载 , 顾氏画人 , 数年不点目睛 , 人问其 四体妍媸(chi嗤音 丑义, 嗤音, 故 , 曰 “ 四体妍媸 ( chi嗤音 , 丑义, 与 妍相对) 本无关于妙处; 传神写照, 妍相对 ) , 本无关于妙处 ; 传神写照 , 正在阿堵中” 顾氏论画重神似, 正在阿堵中 ” 。 顾氏论画重神似 , 主张 以形写神” “以形写神”。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 重神轻形, 玄学之形神论重神轻形,这与佛教之 神不灭”论相表里, “神不灭”论相表里,共同将重神的思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重神似之美。 想发扬,并影响后世谈艺均重神似之美。
第四章1 汉魏之际学术思想
二、道家思想的兴起
黄老” 道家两大流派之 “黄老”
“黄老”:黄老学派以道家的“因循”哲学是指导原 黄老” 黄老学派以道家的“因循” 黄老 则,法术势是政治手段,形名是思想方法,阴阳五 法术势是政治手段,形名是思想方法, 是思想方法 行是宇宙结构论框架,而儒家的仁义和墨家的兼爱, 行是宇宙结构论框架,而儒家的仁义和墨家的兼爱, 则给这个冷峻无情的理论骨架, 则给这个冷峻无情的理论骨架,披上了温柔的伦理 学外衣。 学外衣。
自秦焚《六经》 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 自秦焚《六经》,圣文埃灭。汉兴,诸儒颇修艺文。 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 及东京,学者亦各名家。而守文之徒,滞固所禀,异端纷 纭,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章句多者或乃 互相诡激,遂令经有数家,家有数说, 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 百余万言,学徒劳而少功,后生疑而莫正。郑玄括囊大典, 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网罗众家,删裁繁诬,刊改漏失,自是学者略知所归。
——王符《潜夫论 考绩》 王符《潜夫论·考绩 考绩》
一、经学的衰落与名教的破产
3、名教破产
欺世盗名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 民有赵宣葬亲而不闭埏隧,因居其中,行 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 服二十余年,乡邑称孝,州郡数礼请之。郡内 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而宣五子皆服 以荐蕃,蕃与相见,问其妻子, 中所生。蕃大怒曰:“圣人制礼,贤者俯就, 中所生。蕃大怒曰: 圣人制礼,贤者俯就, 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 不肖企及。且祭不欲数,以其易黩故也。况及 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 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 乎?”遂致其罪。 遂致其罪。 ——《后汉书 陈蕃传》 后汉书·陈蕃传 陈蕃传》
中国哲学史讲义03魏晋南北朝哲学
第三编魏晋南北朝哲学第一章概观第一节社会特点封建国家长期分裂,使政治、经济局势不稳定政治权力中心多极化,使意识形态复杂多样化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时期,使文化形态相交融第二节思想文化特点总体看思想文化呈多元发展趋势:魏晋玄学思潮为主南北朝道教流行南北朝佛教传播第二章魏晋玄学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万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玄之又玄也——《老子注》第一节关于玄学的概述一、特点玄学是魏晋时代(220~420年)的主要哲学思潮。
具体表现为:基本问题探讨本末有无的关系思维方式是思辩式的,重在领会精神实质学术特点体现为援道入儒,儒道兼综现实生活受老庄逍遥思想影响,放纵不羁二、玄学的产生1、魏晋面临的时代问题:统一国家的分裂、士人生活的动荡、多元观念的碰撞、意识层面的整合。
2、玄学产生的原因:现实因素:汉末豪强混战、三国分立,证明“独尊儒术” 的不可取;魏晋政治斗争激烈,士人得失生死变化无常“名士少有全者” ;学术上追求玄远以求自保于是弃实尚虚,追求玄远。
理论因素:汉代儒学在“独尊”需要驱使下的经学化、神学化,反使其理论空疏无务,迫使理论转型,用抽象的义理辨析取代神学的虚构。
三、经典三玄:《周易》《老子》《庄子》《周易注》《老子注》《庄子注》四、主题玄学的哲学主题是本末有无的关系问题,但实质却是围绕着儒学的本质展开的,是关于名教与自然、纲常礼法与自然无为的关系问题。
玄学家通过倡导崇本息末以证明“名教”与“自然”的同一性。
是为“名教自然”之辩。
名教:指正统儒学所确立的社会规范,引申为一般的社会秩序和行为准则。
泛指有为。
自然:指宇宙的普遍本体,又指与人为相对的天道自然。
泛指无为。
五、汉—魏哲学形态的转化主线:神学目的论—玄学本体论特点:将先秦学说神学化、政治—玄理化、自然化结果:为儒学寻求天命依据—重建儒家道德本体六、意义中国哲学由宇宙论转向本体论。
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将儒家与道家的基本价值系统整合为“名教即自然”的同一哲学命题之中。
魏晋玄学
4、玄学理论的基本特点
1)、以“三玄”为研究对象。 2)、以辩证“有无”为中心。 3)、以探究世界本体为其哲学基本内容。 4)、以解决“名教与自然”关系为其哲学目的。 5)、以“得意忘言”为方法。 6)、以辨名析理为其哲学形式。
5、玄学中的“言意关系”的基本观点
1)、荀粲——言不尽意 2)、王弼——得意忘言 3)、欧阳建——言可尽意
三、 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 述、代表观点、 历史地位
1、(1)、何晏、王弼{正始之音——(240—— 249)}。 (2)、何晏:《论语集解》;王弼:《周易 注》;《道德经注》。 (3)、“贵无”论 自然无为(体用) “名教出 于 自然”(政)。 2、(1)、阮籍、嵇康(“竹林七贤”——魏末)。 (2)、阮籍:《大人先生传》;嵇康:《养生 论》、《乐论》。 (3)、“任自然” 越名教而任自然 批判世俗
第四讲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思潮
第十讲
第一章:魏晋玄学
一、玄学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玄学的理论依据及其探讨的中心论题以及其 他问题 三、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述、代 表观点、历史地位 四、反“玄学”思想概述
第十讲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玄学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
1、什么是玄学(定义、名称由来、“玄”之内 涵变迁等)? 2、形成的社会背景
四、反“玄学”思想概述
杨泉:《物理论》{(1)、(2)、(3)}。 裴 :《崇有论》{(1)、(2)、(3)}。 鲁褒:《钱神论》{(1)、(2)、(3)}。 鲍敬言:《无君论》{(1)、(2)、(3)}。
三、 玄学发展诸阶段的代表人物、代表著 述、代表观点、 历史地位
3、(1)、向秀、郭象(魏晋之际)。 (2)、均为《庄子注》。 (3)、“名教出于自然” 合理性(政) 调合:“自生独化”。 4、(1)、道安、支遁、僧肇(两晋时期)。 (2)、僧肇:《不真空论》;《物不迁论》。 (3)、“玄佛合流”——“大乘空宗”—— “空”“无”糅 合(a;b;c)。 5、玄学的历史地位——“承前启后。
魏晋时期的哲学思想及代表人物(课堂PPT)
8
6.玄学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
(1)玄学是上承汉学,下启理学的关键性环节 (2)在学风上,玄学家以义理解经,一扫汉代 经师烦琐的训诂、谶纬之风。 (3)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史极自由、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而是中国古代哲学史 上最富于思辩的一个时代。
C.言意关系 言出于象,象出于意。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出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得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 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以存意,得意而忘象。(尤,得兔 而忘蹄,而得鱼而忘筌)
是故存言者,非得象者;存象者,非得意者(言不尽意)
12
②崇有派:裴頠、欧阳建。
10
1.玄理派:
特点:探讨宇宙本体,有较高的思辩色
彩,解决现世问题。
代表人物:何晏、王弼、裴頠、欧阳
建、向秀、郭象等。,“有生于无”,“圣人体无,无又不可以训,故不说也。” B.自然与名教的关系,自然是本,名教是末。“守名教而顺自然”
何晏:圣人纯乎天道,未常有情。
3
1. 玄学:
特指兴起于正始年间的以《老》《庄》《易》经典为对象, 研究自然与名教关系、言与意关系的新道家思潮。 (1)它是道家老庄一派的变种 (2)它又是与儒家紧密联系的学术思潮:名教出自自然, 承认名教的存在 (3)玄学立足于道家而又调和儒道,何晏既著《道德论》, 又以道家思想注《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又以道家观 念注《周易》;阮籍既著《达庄论》,又著《通易论》。 所以玄学家将王弼注的《老》《易》和向秀、郭象注的 《庄》,并称为“三玄”。“三玄”是玄学思想的根基。
A.无不能生有,认为绝对虚无是不可能产生出有来
魏晋时期的的哲学思潮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艺术风格:澹泊 朴素 真挚
(二) 审美认识论:
道家对外界的审美把握,不是凭借去把握 声、色、形、象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由形 式到内容,由现象到本质不断升华,而是深 入把握事物美的实质,认为“大音希声”, “大象无形”“素处以默”,“妙机其微”,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讲究“言外之 意”,“象外之象”,“不著一字,尽得风 流”,反对把审美活动局限于感官活动,抽 象地揭示了审美活动的本质规律。
支遁《咏怀》五首其四:
闲邪托静室,寂寥虚且真。 逸想流岩阿,朦胧望幽人。 慨矣玄风济,皎皎离染纯。 时无问道睡。行歌将何因。 灵溪无惊浪,四岳无埃尘。
直叙老庄哲理,语言枯燥,内容玄虚 ; 有游仙诗意味,形象与玄理未能统一。
3.支遁与玄学
僧人诗作中大量参入玄言成分,以支遁为冠。 “言意之辩”受王弼“得意忘言”说影响,是 魏晋玄学中心论题之一。 支遁“遗形取神”,以九方皋相马为例,“得 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是佛理诗 吸收玄言,加强思辨特色的代表。 从一个侧面展现了中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相互 接触与交融,代表了佛教中国化的的一个重要 步骤。
(四)佛教被民众欢迎的原因:
西晋末年的八王之乱,使人民生命受到威胁,佛 教徒相信轮回转世,是和平主义者,这样容易接 受佛教彼岸世界宣传,为佛教传播提供了方便条 件; 北方少数民族统治者大都扶植、倡导佛教,当百 姓需要心灵寄托时,佛教得以迅速普及。 信奉六道轮回,因果报应佛理; 忍受今生苦难,修得来生幸福; 消除此岸烦恼,期待彼岸光明。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第四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第一节魏晋南北朝哲学概述背景分析近四百年的社会动荡,在文化上的意义是中华民族的第二次大融合。
1、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民族大融合时期。
2、政治上,门阀士族把持政权;经济上亦然,表现为对南方的开发。
3、思想发展的趋势:两汉神学经学随汉政权的衰落而失势;道家思想转入宗教信仰;道儒合流形成了新道家思想。
4、社会心理因社会动荡处于裂变之中,人们渴望清净。
5、科学技术有新的发展,提高了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第二节魏晋玄学玄学思潮的形成和演变1、何为玄学?特指兴起于正始年间的以《老》《庄》《易》经典为对象,研究自然与名教关系、言与意关系的新道家思潮。
(1)它是道家老庄一派的变种(2)它又是与儒家紧密联系的学术思潮:名教出自自然,承认名教的存在(3)玄学立足于道家而又调和儒道,何晏既著《道德论》,又以道家思想注《论语》;王弼既注《老子》,又以道家观念注《周易》;阮籍既著《达庄论》,又著《通易论》。
所以玄学家将王弼注的《老》《易》和向秀、郭象注的《庄》,并称为“三玄”。
“三玄”是玄学思想的根基。
2玄学产生的原因(1)玄学是汉代儒家经学衰落的必然结果(2)汉代察举制度的腐化,清议之风及“形名”之学兴起孔子曰: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刘劭《人物志》:名者,所以名实也。
实立而名从之,非名立而实从之。
事贵乎有验,言贵乎有征。
(3)王弼在《周易略例》中提出了“得意忘言”之说,实直接开创了玄学的先声。
汤用彤先生说:王弼首倡得意忘言,虽以解《易》,然实则无论天道人事之任何方面,悉以之为权衡,故能建树有系统之玄学。
(《魏晋玄学论稿》)故玄学的形成直接是由王弼开始的。
(汤先生的话并不正确,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言意之辩的是荀粲,他认为圣人之意是难以言论的。
)3、玄学的意义王弼说:“玄,谓之深也。
”向秀和郭象也将“玄”字解释为“玄冥”。
玄冥即幽深、玄远之意。
玄学的根本意义当然是玄远之意,所以玄学即玄远之学。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
•
玄学的兴起与当时“名士”的处境也分不开, 由于东汉后期的社会大动荡,打破了儒家礼法制度, 出现了典章残落,文教荡然,纲纪衰坠,萍浮离乱 状况,特别是魏晋间自正始以来二十多年,政局极 度紧张,名士们在失望之余滋长了清淡风气。魏晋 之际,曹氏、司马氏两个集团进行鲜血淋漓的残杀, 当权人士得失急骤 ,生死无常,在这种情况下, 悲观失望,消极颓废,成了他们的主导思想,放浪 形骸,纵情享乐成了他们的人生目的。 一本正经 的“礼法”再也不能维持了,虚无放荡的玄风弥漫 一时,形成了玄学压倒经学的时期。玄学家们标榜 心胸务为高远,心神超然无累,高唱重神理而轻形 骸。这种谈尚玄远,还可为他们的放纵行为作辩护, 同时玄学清淡,迂诞浮华,又可故示清高,用以震 懾世俗,使人产生如“野鹤之立鸡群”之感,以哗 众取宠。这样,魏晋玄学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成为当 时玄学家的利己的伪善的处世哲学。
(五)魏晋玄学的特点:与汉代经 学比较 5、方法上由复杂到简单,具体到抽 象。 汉代经学:复杂、烦琐,其方 法总体上是就事论事。 玄学:力图找出万物统一的最 高原理,给所有事物以居高临下的 解决。
(五)魏晋玄学的特点:与汉代经 学比较 6、由师承家法上传下受的讲经形式 转向不任年辈,平等会友,诘理求 胜的辩论形式。
第四章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 学思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 基本格局和玄学的兴起
一、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基本格局
从东汉末年到隋王朝的统一,中国大致 经历了390余年的社会大动荡。正是由于 社会局势的动荡,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 思想也十分复杂、十分活跃 。在这个时 期主要有六大思想系统,即:玄学、佛 学、道教、儒学、名学、无神论等六大 思潮。在这六大系统之中,又以玄学、 佛学、道教为主体,三者相互影响,形 成了此时的主要哲学流派。
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
哲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内容及意义——以魏晋南北朝为中心一、引言A. 研究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的背景B. 本文的研究意义二、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对象A.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B. 儒家、道家和佛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C. 代表人物和代表作品的介绍三、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的主要内容A. 儒家思想的研究B. 道家思想的研究C. 佛家思想的研究D. 学术界对于这一时期哲学思想的评价四、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的意义A. 思想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历史价值B. 对于中国哲学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C. 对于世界文明的贡献五、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的未来发展A. 学术界的关注及新的研究方向B. 哲学思想史的传承与创新六、结语A. 总结全文的论点和主要内容B. 对于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的研究所提出的展望第一章引言研究哲学思想史是了解一个时代智慧的方式,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特征。
在中国哲学思想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思想成果与开拓性的时期。
特别是在佛教入华之后,中国文化与佛教文明相互融合,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佛教文化,推动了古代中国哲学思想的再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哲学思想史,为研究中国哲学思想和中国文化变迁提供了充分的素材和姿态。
本文主要研究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探讨其内容和意义,以期深入了解这一时期哲学思想发展的内在规律,为了解中国哲学思想史的长久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章魏晋南北朝哲学思想史研究的对象A.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一个时期,从220年至589年,主要包含三个时期:魏晋时期(220年-420年)、南北朝时期(420年-589年)。
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王朝的变迁和政治动乱,数次民族大迁徙,尤其是北方氛围不断的战乱,引起历史学者和哲学家对当时社会状况的高度关注。
这一时期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发展状况的变化,形成了这一时期哲学思想史的特征和内在规律。
B. 儒家、道家和佛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对世界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吸收和汲取的重要时期,中国的三大传统哲学学派儒家、道家和佛家在这段时间里都有了自己的度量,每个哲学学派都有其重要的代表人物和思想的代表作品。
中国魏晋南北朝思想史
中国魏晋南北朝思想史一、魏晋南北朝思想概述魏晋南北朝,上承两汉,下接隋唐,时间跨度近四百年(公元220—589 年)。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人们普遍认为它是充满战争和灾难的时代,是一个大分裂、大倒退的历史时期。
这种似是而非的看法长期禁锢着人们的头脑,有必要廓清和纠正。
毋容置疑,在这一历史时期:魏、蜀、吴三国鼎立、匈奴、羯、氐、鲜卑、羌“五胡乱华”;晋分西东。
接着是南北对峙;南朝历经宋、齐、梁、陈四代,北朝有过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朝。
在民族关系上,北方边境各少数民族在东汉末年豪强军阀连年内战的时机,主动或被迫内迁,与当地原来的汉族人民错杂而居;南方依溪傍涧的少数民族,也在威胁与利诱下纷纷出山。
这种三国鼎立、南北朝对峙以及民族大迁移,是和平与一统的对立物,也是社会动乱不安的表现形式。
但是,从更高的理论层次去看,在分裂中有竞争,在迁徙中有融合,在破坏中有建设,在黑暗中有光明,却又是事物发展运动的最基本原理。
从中华民族整体的视野而言,我们不能因循过去的历史偏见,把北方少数民族的迁入中原视为“五胡乱华”,称十六国为“僭伪诸国”;也不能回避赞扬分裂的嫌疑,把“统一”和“分裂”这两个概念绝对化,片面强调统一的积极意义,从而抹煞分裂对抗后达到新的统一的客观效用。
从实际情况看,魏晋南北朝也并不像旧史学家们所说那样是黑暗和倒退的中衰阶段,而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历史时期。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魏晋南北朝经历的是一段急流险滩和峰回水转的航程,仿佛万里长江中的三峡,乱石穿云,惊涛拍岸,猿声哀啼,催人泪下。
那险象环生的峭壁悬崖,那一泻千里的激浪狂澜,给勇敢者以选择,给智慧者以力量。
就宏观而言,它给秦汉时期的中国文明带来了新的活力,又为隋唐时代的中国文明作了新的准备。
对于这样一个颇有特色的历史时代,我们怎能以“黑暗”、“倒退”等一言以蔽之呢!那么,若与秦汉和隋唐历史时期相比,魏晋南北朝又有什么特点呢?其一,朝代更迭频繁和新经济区得到开发毋容置疑,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朝代变更最为频繁的时代,但其变更方式大都比较温和,如曹丕代汉建魏,司马炎代魏建晋,刘裕代晋建宋,萧道成代宋建齐,萧衍代齐建梁,都是以“禅让”方式取得的。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它的特点是政治剧变频繁,社会风气变幻莫测。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关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哲学思想开始变得更为浪漫主义。
本文将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
一、佛教思潮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入华,对中国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思想强调追求内心的平静与修养。
从此,中国哲学对于塑造自己的心灵、精神内涵走上了一条新的道路。
慧思与道炬的佛学思想影响深远。
道炬的《法华经义》中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之论述,提醒人们生命如苦难行云流水,快乐顷刻即逝。
此思想也强调人们应当想开、活在当下,在有生之年尽力做好每一件事。
二、理学思潮理学思潮可以说始于王弼,由他带动了董仲舒、郭象和韩愈等一代人的发展和完善。
理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提出要研究万物本来的道理和规律,以便辅以人类的正义和道德。
理学思想强调人的内心和外在环境的关联性,同时又反对邪教。
韩愈曾说“我不如一山之石坚,也不如一堂道之师尊重”的话,强调人振奋精神、抱有坚定信仰的必要性。
三、玄学思潮玄学思想是道家哲思的重要体现,玄学思潮也从玄学思想中得以发展。
玄学文化强调道家哲学思想中有神秘、古怪之处。
玄学思想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淮南子》。
《淮南子》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将宇宙宏观和人类逐渐同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淮南子》也提到了“道之所造者”,阐释了造物主的思想。
四、墨学思潮墨学思潮强调“兼爱”,既不是“恶之谓之恶,善之谓之善”,也不是“恶之谓之善,善之谓之恶”。
墨家文化的哲学思想种子在中世纪留下了不少的影响,例如北宋苏小小的《白蛇传》中岳飞的豪气,或清代桑弘羊的俊俏。
墨家思想强调“论功”,主张论功行赏和物质回报以激发个人创新。
中庸思想和孟子的“仁义道德”也鼓励人们向德行优良的目标发展,并对个人成就给予高度评价。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思潮与中国古代哲学的史诗性发展密不可分,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基本格局和玄学的兴起
以阐发三玄为形式的本体之学。这一理论的根本特点 是以有无、本末为讨论的中心。在世界观上着重讲本 体和现象,运动和静止,认识与对象,天道和人事等 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它在形式上摆脱了两 汉经学的笺注繁琐,在内容上也抛弃了两汉神学时的 粗俗目的论思想,而是采取思辩形式,开了一代哲学 新风。 有一种观点认为,魏晋玄学脱离实际,与社会现 实生活相距较远。这种观点实际上未抓住玄学的实质, 玄学并不是不联系实际,而是不象两汉经学那样世俗, 它是从哲学高度来论证社会政治思想,故给人们以超 凡脱俗,玄远难测之感。
二、魏晋玄学的兴起
(一)何谓魏晋玄学 首先要明确“玄学”两字在此时并未联起来,古人未标 明自己的哲学就是玄学,把这个时期的思想称为“玄学” 乃是后来之事。其次要注意“玄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上说,指一切抽象的理论,因此也叫“形而上学” (不是与辩证法对立的方法论,而是指讨论感官不能达 到的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其研究对象是神、灵魂、意 志、自由等)。作为与辩证法对立的形而上学始自黑格 尔。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作为两种对立的方法论,并不是 一开始就如此,辩证法在古希腊是一种辩论术。狭义玄 学乃指我国魏晋时期特有的哲学思潮,我们讲的就是狭 义玄学。 对于什么是玄学,大体上有三种观点。 1、玄学是“玄远之学”(汤用彤) 2、玄学是“三玄之学”(张岱年) 3、玄学是“本体之学”(方立天、汤一介)
第四章
魏晋玄学和道教思想
第一节 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基 本格局和玄学的兴起
一、魏晋南北朝哲学的基本格局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失败,出现了封建割据的局面,经多年 战争,形成了三国鼎立之势。后来司马氏夺取了魏政权, 灭掉了蜀、吴,建立了西晋王朝。但不久又出现了南北朝 分裂混战的状况,从东汉末年到隋王朝的统一,中国大致 经历了390余年的社会大动荡。正是由于社会局势的动荡, 魏晋南北朝时期哲学思想也十分复杂、十分活跃,在一定 程度上出现了春秋战国的争鸣局面,有人说是一次思想的 大解放。一般来说,社会的大动荡给思想的大解放创造了 条件,因为大动乱的年代,不仅原有政治统治无法进行下 去,而且旧有的统治思想也要受到荡涤,无法继续统治下 去,而新的统治思想又未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思想往往比 较活跃,比较解放,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对统治思想的摸索 和辩论,文人学士可以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因而思想界 就显得丰富多彩。在这个时期主要有六大思想系统,即: 玄学、佛学、道教、儒学、名学、无神论等六大思潮。在 这六大系统之中,又以玄学、佛学、道教为主体,三者相 互影响,形成了此时的主要哲学流派。
中国哲学史教案第4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学与反佛学
如何理解僧肇的“不知之知”的认识方法?
为什么同一论据“昔物不至今”会得出“物迁”与“物不迁”两种不同的结论?
慧远的“薪火之喻”和东汉桓谭的“烛火之喻”在形神问题上为什么会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
讲解要点:
1、南北朝佛教概况
2、僧肇的般若学
(1)万物不真即空
(2)“昔物不至今”的物不:《中国哲学史》,第181—193页。
参考教材:《中国古代哲学史论》,第156—179页。
《中国哲学智慧》,第88—96页。
教
学
过
程
教师授课思路、设问及讲解要点
授课思路:明确佛教传入中国的过程是与中国本土文化儒、道碰撞、融合的过程。两晋时期佛学形成了六家七宗。道安是本无宗的代表人物,是东晋时杰出的佛教学者,他重视佛经的翻译和经录工作。东晋僧人慧远是道安的弟子,他继承、发展了道安的思想,主张法性不灭说、神不灭论、轮回说;东晋僧人僧肇是鸠摩罗什最早的弟子,他从真谛俗谛相即来解释实相,阐明了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主张体用一如,非有非无,即动即静,批判总结了我国佛教般若空宗的各派理论,也间接批判了魏晋玄学的各个流派,将大乘般若学的中道思想作了很大发展。人的身体和精神,即形与神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哲学家所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桓谭和王充的形神关系论、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范缜的神灭论,是这一时期形神关系问题的代表性观点。
教学
难点
及
突破
方法
教学难点:佛教作为外来文化,与中国文化儒道之间的矛盾冲突,而在冲突碰撞中,又如何逐渐走向融合。佛教在传播发展过程中逐渐中国化的体现及启示。形神关系的几种论说。
突破方法:对比论说。如形神关系是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哲学家们所关注的一个理论问题,通过对比论说桓谭和王充的形神关系论、慧远的形尽神不灭说、范缜的神灭论而展示正确的形神观,揭示错误形神观的纰漏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