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_《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案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基本教学: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能背诵古诗。
2、情感态度:通过学习古诗,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3、能力运用:自己会写离别赠言第一课时一、以情导入:离别之际有没有让你牵挂的朋友,念念不忘的友情?你又有何话想对他(她)说呢?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4.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5.集体诵读6.出示问题,初步理解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
描述诗的意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首句从昨夜秋雨写起,为送别设置了凄清的气氛。
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送客的时间;“楚山孤”暗寓了自己送客时的心情。
后两句,写的是自己,但仍与送别之意相吻合。
因为辛渐是诗人的同乡,辛渐返乡,亲友一定要问到诗人的情况,所以诗人在送别辛渐时特别嘱托他:“家乡的亲友如果问到我现在的情况,你就说,我的为人就象那晶莹剔透的一块冰,装在洁白的玉壶之中。
”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也表明自己不为遭贬而改变玉洁冰清的节操。
本诗既写了朋友的离情别绪,更加写出了自己的高风亮节。
展开想象诵读诗,师生共评7背诵:(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三、积累训练诵读,默写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能正确默写名句。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小学语文_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能了解《芙蓉楼送辛渐》一诗的大概意思。
能读出古诗的韵味并达到背诵的目的。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读、吟、诵多种形式,领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朋友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诗人虽屡次遭贬但仍冰心玉洁、志趣不改、品节不移。
教学重点采取多种形式,读出古诗的古韵,领悟诗中意境。
教学重点采取吟诵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教学准备课件、(诗人简介、创作背景)的学习资料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自古离情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凄美、永恒的话题,古代多少文人墨客都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又一篇的美文佳作!1.关于送别诗,你知道哪些?师:老师想在这里问大家,关于送别的诗你知道哪些?同学填写复习单,学生能找到两首送别诗。
2.引出本课课题。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唐代诗人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师:对于王昌龄,你了解多少?王昌龄(698— 757),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陕西西安)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
(1)释题。
师:谁知道又芙蓉楼现如今位于我国的哪个省哪个市?(江苏省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什么?(润州)。
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他的名字叫什么?(辛渐)没错,辛渐,他既是王昌龄的好友,同时,他还是王昌龄的同乡。
辛渐就要回到故乡,王昌龄在芙蓉楼送别好朋友辛渐。
(2)齐读课题:芙蓉楼送辛渐让我们齐读课题。
二、通过三读,学习古诗(一)一读: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读好停顿。
1.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
自由读古诗,用上我们学到的三读法,分三步来读古诗:一读,标好平仄,读准节奏;二读,结合注释,读懂诗意;三读,抓关键词,悟出诗情。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完成以上三步。
2.生自由读,展示读3.(出示课件三)课件出示标完平仄符号以及停顿符号的古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设计意图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字字凝练,句句隽永。
第一句七个字就写出雨的多个特点,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
诗句的难点在于,如何理解王昌龄把自己的心比作玉壶中的冰。
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王昌龄当时的处境上。
所以引入诗人的写作背景,把“问”作为诗眼,引导孩子思考洛阳亲友为什么会问,问什么,我为什么要回答“一片冰心在玉壶”?在此基础上,再来朗读,深化了同学们对诗意的理解。
最后,把送别诗进行复习归类,王昌龄名为送别,实际是要表达自己高洁的情操,果然比其他诗人高出一筹,不愧为“七绝圣手”。
原文呈现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洛”三个生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并默写这首诗。
3.理解“玉壶”、“冰心”的含义,把握整首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过程一、介绍作者,解题导入1. 老师吟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学生跟着吟诵)。
这是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一首七绝《出塞》。
读这首诗给你怎样的感受?出示王昌龄简介:王昌龄: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
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一、引入古诗,读懂诗题1.回顾所学,背诵古诗。
(1)导入:我们在四年级上册学过一首王昌龄的古诗,谁还记得?能背一背吗?(2)学生交流,回顾古诗《出塞》。
(3)指名学生背诵古诗《出塞》。
2.引入新课,理解题意。
(1)引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诗人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芙蓉楼送辛渐》。
(2)板书诗题,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出示词卡和芙蓉,学生认读“芙蓉”。
提示:“芙蓉”是花的名字,所以都是草字头。
结合注释,让学生了解芙蓉楼所在的地点。
(3)组织学生交流:读了诗题你知道了什么?重点理解“送”的意思。
提示: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送别的地点是芙蓉楼,送别的对象是辛渐,是王昌龄在芙蓉楼给朋友辛渐送行。
(4)教师再示范,提示注意停顿,学生练读:芙蓉楼/送/辛渐。
(5)激趣促学:那么,诗人是在什么时间给朋友送别?送别的时候,诗人都说了什么?答案就藏在诗句中,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读一读这首诗吧。
【设计意图】从诗人角度入手,引导回顾和背诵,能够增进学生对诗人的亲近感,激发学生学习新诗的兴趣。
从诗题入手,帮助学生对诗的内容有基本的了解,培养学生根据题目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读懂内容,体会情感(一)学习“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1.教师带读,学生练读,把句子读正确。
提示:“平明”都是后鼻音,注意读准。
2.提问:这句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用三角号标出来。
预设:雨、江和山3.结合注释,启发思考: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呢?提示:“寒雨”说明雨是冷冰冰的,让人倍感寒意。
“连江”说明江面上也全是冷雨,秋雨连绵,一片苍茫。
“夜入吴”说明雨从昨天晚上就开始进入吴地了,下了整整一夜还没有停。
“楚山孤”说明山是孤零零地立在江岸边。
4.明确送别时间:结合注释,你知道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到这番景象的呢?点拨:理解“平明”就是天刚亮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理解“送客”就是送别客人。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含反思

部编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含反思教材简介:《芙蓉楼送辛渐》是部编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的第一首,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大意是:迷蒙的烟雨在夜幕中笼罩着吴地,与浩渺的江水连成一片,天亮时我将送你启程,而我却要独自留下,如同这形单影只的楚山。
首句从昨夜的冷雨写起,其中一个“寒”字增添了冷清的意味,渲染了离别的气氛;第二句中的“平明”点明了送客的时间,“孤”字既写出了雨后楚山的孤影,也表现了诗人的孤寂心情。
后两句言志,写的是自己,大意是:如果洛阳的亲友询问我的情况,请你一定转告他们,我的一颗心如晶莹剔透的冰贮藏在玉壶中一般。
“冰心”指像冰一样晶莹、纯洁的心,“玉壶”指用玉做成,晶莹剔透的盛酒器,形容人的纯洁与正直。
这首诗构思别致,既写了与朋友的离情别绪,又写了自己的志向与品格。
设计理念:《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古诗,在课堂上与学生穿越时空去感受祖国语言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在《芙蓉楼送辛渐》这一课中,我没有单一地逐字逐句去理解诗意,而是基于学生对画面的构想,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进一步地加强对诗歌意境整体性的理解。
在学法的指导上,我注重让学生利用课本的注释理解诗意,这样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音韵美、画面美、情感美。
学情分析:四年级二班现有学生50人,男生26人,女生24人。
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量的积累。
并能通过平日课前背诵、路队齐诵的过程进行一定的巩固。
但大部分学生对古诗只是停留在背诵的层面,并没有真正理解古诗中蕴含的诗人情怀。
这首《芙蓉楼送辛渐》就是作者在被贬江宁,遇到途径此地的好友辛渐,挥笔写下的千古诗作。
但学生对王昌龄的了解仅限于《出塞》这样的边塞诗,并不深入,甚至还很片面。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诵读《芙蓉楼送辛渐》教案、教学设计

4.课后反思:
(1)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与家长分享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增进亲子间的沟通,激发家庭对语文学习的关注。
作业布置要求:
1.学生按时完成作业,保持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2.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进度,协助孩子完成作业,并给予适当的指导。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家庭作业:
(1)背诵《芙蓉楼送辛渐》全诗,并理解诗句的含义,做到熟练朗读。
(2)运用本节课所学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友情”为主题的现代诗,字数不限。
(3)完成课后练习题,进)收集王昌龄的其他诗作,了解诗人的创作风格和背景,进行欣赏和分析。
4.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如平仄、韵脚、对仗等,并能运用到创作中,提升文学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2.运用问题驱动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句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背景。
3.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共同提高,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2.对于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学生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分析、讲解,以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
3.学生在诗词创作方面,可能缺乏信心和经验,教师应给予鼓励和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激发创作潜能。
4.学生在团队合作学习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4.创设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诗词的魅力,提高语文素养。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借助插图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3.体会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难点】抓住关键词体会诗人精神品质。
【课前准备】课堂作业一页【教学过程】一、导入古诗从千年历史长河走来,久远而醇香。
这节课继续走近古诗殿堂,一起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强调“芙蓉”书写二、解诗题学习一首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补充:辛渐可不是诗人一般朋友,他既是诗人同乡,更是知音,面对知己的分别,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再读诗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诗人在芙蓉楼送辛渐这个知音,这一个“送”字送出了送出了真情,也送出了秘密,这些秘密的答案就藏在诗句中,请同学们轻轻翻开课本102页,自由读诗,想一想完成课堂作业第一题。
1. 根据课堂作业第一题,逐句完成朗读训练。
2.观察课本插图理解“连江”3.理解“连江”的基础上,再读第一句,读出“连江”插图的意境。
4.指名读、换角色读、根据节奏师生合作读。
四、学习古诗前两句,感悟诗人内心的“寒”意1.再读古诗,小组合作讨论完成课堂作业第二题。
追问:是什么让诗人感到心寒?补充资料:王昌龄 (698—756),字少伯,盛唐著名边塞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见长,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才华横溢的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遭奸臣诬陷。
两次被贬于蛮荒之地,但他始终不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
这首诗就是诗人被贬时所作。
师总结:所以这个“寒”字是作者心寒,世态炎凉。
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朋友的离去,诗人感到心寒,再读诗前两句。
五、学习三四句,感悟诗人精神品质1.创造意境,反复读古诗三四句,在读中感悟诗人的“冰清玉洁”的高尚追求。
《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

《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教学反思《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教学反思1《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芙蓉楼送辛渐》课后教学反思2《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了解古诗《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内容;
2. 掌握诗歌的韵律和表达技巧;
3. 培养学生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教学步骤:
引入:向学生介绍古代诗歌的特点和价值,以及《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和作者。
讲解:详细解读诗歌的内容和意境,帮助学生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感受。
活动:分组进行朗诵比赛,每组选择一位代表进行朗诵,并针对朗诵进行评分。
讨论:引导学生就诗歌中的句子和词语进行探讨和分析,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象征。
总结:总结古诗的特点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
教学反思:
教学设计中,通过引入和讲解,帮助学生了解了古代诗歌的特点和《芙蓉楼送辛渐》的背景。
通过朗诵比赛和讨论,活跃了课堂氛围,帮助学生提高了朗读和表达能力。
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有限,在讨论环节中参与度不高。
因此,下面是一些改进的建议:
1. 设计更具互动性的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分析诗歌的意义。
可以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一起解读诗句、词语的意义,并进行分享和展示。
2. 在讲解诗歌内容时,可以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3. 针对学生的不同水平和兴趣,可以提供一些延伸阅读的材料,让他们更深入地了解古代诗歌的世界。
4. 引导学生发表自己的感受和见解时,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肯定,提高他们的自信和积极性。
通过改进上述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对古代诗歌的理解和欣赏能力,使教学效果更好。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简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离情别意,以及诗人洁身自好的志向和品格。
前两句写景,景中藏情,后两句言志,表明自己的志向。
构思别致,情感真挚。
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中高段,之前接触了大量的古诗文,基本能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本首诗是送别诗,特点鲜明,情感真挚。
需要学生在品读中体味,想象中理解,吟诵中感悟,走进诗人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
设计理念:课标明确指出: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在古诗的吟诵、品味、想象中让学生自读自悟,关注学生的语言发展,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
让学生徜徉在诗中,习得方法,拓展延伸,架起语文课内通向课外的桥梁,在实践活动中提升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3.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了解送别诗,感悟不同的送别情。
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诗句的大意,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诗人洁身自好、高洁的精神品格。
2.学习并运用古诗阅读的方法,对比学习送别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课前精彩两分钟《我眼中的王昌龄》(学生介绍诗人作品及生平事迹)(意图:课前搜集相关资料,通过学生的介绍,为古诗的学习做铺垫。
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学会利用网络媒介搜集资料,并有效进行整合。
)一、激情导入,释题。
“多情自古伤离别”这节课让我们走进王昌龄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齐读课题,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芙蓉)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人物、地点)(意图:直奔主题,定好基调,明确人物关系,认识学习生字。
)二、关注景物,读诗。
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和韵律。
1. 指名读。
(师生评价)2. 男女生读。
3. 齐读。
你从诗中读出了哪些景物?汇报交流:雨、江、楚山借助地形图介绍楚地和吴地的地理位置,解析送别场景。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技能:1、会认5个生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方法: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情感态度:体会朋友间的离别之情。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搜集王昌龄的诗歌,或者关于送别的诗歌。
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同学们,你记得哪些诗人关于王昌龄的诗歌你记得多少能背一下吗2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你又明白那些关于送别的诗歌3揭题:这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由唐代大诗人王昌龄写的关于送别的诗歌。
板题——读题二、学习古诗:1自由读诗,看看谁是第一个有快又通顺的读完本诗的人。
2指名读,纠正不正确发音。
3再读,要求:连贯。
4赛读,(分小组进行)。
5你把诗歌读的这么好,可你明白里面的意思吗(1)学生说自己认为的诗意,教师进行辅导,鼓励学生大胆的说,不要害怕说错。
(2)学生看图,听教师描述诗的意境。
(3)播放配乐FLASH,师范读(出示朗读记号),学生边听边体会意境。
(4)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6朋友之间的离别让人难忘,来吧,让我们走进作者,体会他的情感,体会那份伤感。
(1)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师巡视指导。
(2)指名想象画面读诗,师生共评(3)播放配乐FLASH,指名配乐读。
7要是能背下来哪就好了,你能吗(1)试背——互背(2)指名背——齐背。
(3)学生个人诵读展示。
(配乐)(4)群众诵读(配乐)。
三、总结。
板书:(古诗全文)知识链接:王昌龄(~约756),唐代诗人。
字少伯。
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
开元十五年(727)登进士第,任秘书省校书郎。
曾与孟浩然交游,“二人数年同笔砚”(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
开元二十二年,王昌龄又应博学宏词科登第,授□水(今河南巩县东北)县尉。
开元二十七年,因事被贬谪岭南,途经襄阳时,孟浩然有诗送他(《送王昌龄之岭南》)。
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2】篇〗1.关注预习习惯培养。
古诗教学中注重对学生预习习惯的培养,在教学中将课外资料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进行教学,课前让学生搜集和古诗有关的资料。
为古诗学习和进一步的课外延伸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2.抓住关键词语学习。
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通过对关键词“寒”“孤”“夜”“满”“淡墨痕”“清气”等词语的'理解,进一步感受诗歌表达的情感和人物品质。
3.注重在读中促进品读。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使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加深理解。
特别是激情引读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学生的感悟和理解,内化了学生积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3】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从老师们评课悟的:1、关于整堂课的结构所谓“凤头、猪肚、豹子尾”作为课堂教学而言,是要有精彩的开篇,容量足够丰厚的课堂主要内容和高潮处的干脆收尾。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推荐(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芙蓉楼送辛渐》。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王昌龄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揭题。
(预设3’)师:现在大家已经是三年级了,我相信大家一定积累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来展示一下自己,背诵一首古诗。
(两三位同学。
适当点评。
)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诗在唐朝已经是鼎盛时期,类别有很多,有写景的《咏柳》,有抒情的,也有边塞诗,有谁能背诵一首边塞诗吗?在盛唐时期就有一位擅长写边塞诗的诗人,叫王昌龄。
他不仅擅长写边塞诗,他还擅长写其他的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王昌龄写的诗。
跟老师一起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二、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预设20’)1.解析试题师:“请你自己读一读诗的题目,想一想,说一说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学生自读——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王昌龄在哪儿了?”、“王昌龄去干吗了?”(指导学生完整地解题。
)师:你很聪明,有的文章一看题目就能看出是写什么的?“送”是什么意思?你能给“送”组个词吗?(理解意思,点出送别诗)2.补充资料简介王昌龄。
3.初读诗句师:来,请你们读一读诗句,想一想诗句都写了什么?当然了,读是有要求的。
(出示读古诗的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好节奏。
)(指名朗读,相机点拨,及时评价,指导朗读。
)师:读得还不错,哪儿看不懂?(生回答。
先借助注释自己解答——如果还有不懂的——请同学帮助——师解答。
)预设1(前两句分析):我们理解诗意很重要的一种方法是借助注释学习,看看注释能不能帮到你。
“寒”——自古逢秋悲寂寥,一场秋雨一场寒,“夜入”和“平明”——时间跨度,展开想象:前一天晚上到达吴地,第二天天刚亮就要送别他的朋友,或许他们很早就出门了,也可能他们彻夜未眠,不舍得这个离别时刻的到来。
小学语文_《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谈唐诗,知作者1.同学们,还有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和你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告别,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同学们,你们都背过哪些送别诗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离别是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感动,离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惆怅。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独特的送别诗,一起走进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板书:唐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头像的图片。
2.课前大家搜集了有关诗人王昌龄的哪些资料?找同学和我们分享。
给别人留点机会。
有其他方面的补充吗?好了同学们,老师从中挑出了有关诗人的一些重点资料,我们一起读一读。
以后大家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呀,要学会提取重点信息,并把他们批注下来。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送别诗,一起读诗题。
二、解诗题,晓背景学习古诗,我们首先要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同学们自己读读诗题,看看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送别的地点是在芙蓉楼芙蓉楼在哪儿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谁来读一读。
(PPT)。
在芙蓉楼送的谁啊?(辛渐)谁送谁?辛渐是谁?他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
同学们问题来了,王昌龄为什么要在润州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呀?看看诗的写作背景(ppt学生读)同学们从江宁到润州大约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诗人一送送了六七十公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的深厚啊!)那么诗人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绽放在这首送别诗之中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三、学方法,读古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至少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2名同学个别读评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啊,那我们齐读一遍可以吗?师生齐读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同学们看这首古诗每行有几个字?(7个)这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停顿规律是怎样的?(生)我们要学会按照七言绝句的“二二三式”的停顿规律来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古诗《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孤独、苦闷的心情。
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
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2、今天我们在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
板书课题,齐读。
3、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总结:辛渐既是王昌龄的同乡又是他的好友,辛渐即将回到家乡,王昌龄在芙蓉楼为他送行,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
二、初读古诗1、自由读三遍,读准字音,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齐读。
3、读诗不仅读准确,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每行有几个字?这叫七言绝句,王昌龄最擅长写七绝诗,他被称为“七绝圣手”这首诗是他的七绝名作之一。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这样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泛读,自读,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感悟学习前两句2、请大家结合注释,发挥你的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引导把诗意说完整)3、把你的想象带入诗中读前两句。
4、前两行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
(出示第一首诗)指名读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
师: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行。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滴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尨标镇在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
他一生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再读前两行。
学习后两句1、好友辛渐要走了,即将见到家乡的亲友,猜想一下,王昌龄的家乡可能会有哪些亲友?(年迈的双亲,结发妻子,兄弟姐妹,友人)这些亲友见到辛渐后可能会问些什么?(他为什么不会来?是否吃饱穿暖?他究竟犯了什么错?为什么屡遭被贬?)2、这些王昌龄都想到了,但是他在送别辛渐时只有一句嘱托的话语,那就是“一片冰心在玉壶”3、引读:当友人问起时,王昌龄会豪迈地说:“一片冰心在玉壶。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反思

人教部编语文四年下册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附
反思
古诗三首之《芙蓉楼送辛渐》说课稿
一、说教材
《芙蓉楼送辛渐》是最新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古诗三首之一。
本诗通过对清晨连绵的秋雨、无尽的远山的描写,烘托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同时,作者也感叹友人离去之后,还可以在洛阳见到亲友,而自己只能孤身一人漂泊在外。
寓情于景是本诗的写作特色,本诗的最后两句是流传千古的佳句,作者借此表明自己品行高洁,为官清正,绝不随波逐流的人生信念。
二、说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
3、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感悟诗人冰清玉洁的高尚情操
四、说教法学法。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第2篇】一、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我们应在这一过程中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
引导学生把握声调节奏,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韵律美,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学生和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在个别问题提出后,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这也是造成学生思维阻碍的一个原因。
第二是对教材的解读能力不够。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只要多学习、多钻研,我想我们会上出更多高效的课。
总而言之,一节有效,精彩纷呈的课,离不开教师“精心”的预设,也不能没有学生精彩的生成。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中处处闪现的生成点,学习处理好生成点中的智慧火花。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教学反思《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精品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第1篇】《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本身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本身开阔的襟怀胸襟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重在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触领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群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讲授中我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取不同的诵读方式,听读、范读、领读、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三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之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步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由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传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并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教学反思第2篇】《芙蓉楼送辛渐》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送别诗,是作者被贬为江宁县丞时所写。
此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语感强调了个人经验,个人感悟,个人语言修养。
语感从何而来,古诗词则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好教材,因为古诗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自主诵读,教师范读,材料补充,教师引导补白等多种手段,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学生跨越时空,捕捉到古人那悠远、空灵的气息,陶冶情操,充分体现并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学生个性化理解。
总之,这一课的教学还有很多的不足,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充分调动起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一、谈唐诗,知作者1.同学们,还有两个月,大家就要离开你生活了六年的母校,和你朝夕相处了六年的同学告别,听到这些你的心情是怎样的?是啊,人生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
同学们,你们都背过哪些送别诗呢?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离别是忽闻岸上踏歌声的感动,离别是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惆怅。
)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一首独特的送别诗,一起走进唐朝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
(板书:唐王昌龄)课件出示王昌龄头像的图片。
2.课前大家搜集了有关诗人王昌龄的哪些资料?找同学和我们分享。
给别人留点机会。
有其他方面的补充吗?好了同学们,老师从中挑出了有关诗人的一些重点资料,我们一起读一读。
以后大家在搜集资料的时候呀,要学会提取重点信息,并把他们批注下来。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这首送别诗,一起读诗题。
二、解诗题,晓背景学习古诗,我们首先要理解诗歌题目的意思,同学们自己读读诗题,看看从这个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送别的地点是在芙蓉楼芙蓉楼在哪儿知道吗?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谁来读一读。
(PPT)。
在芙蓉楼送的谁啊?(辛渐)谁送谁?辛渐是谁?他既是王昌龄的好朋友,也是王昌龄的同乡。
同学们问题来了,王昌龄为什么要在润州在芙蓉楼送别辛渐呀?看看诗的写作背景(ppt学生读)同学们从江宁到润州大约有六七十公里的路程,诗人一送送了六七十公里,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之间的感情该有多么的深厚啊!)那么诗人是怎样将自己的情感绽放在这首送别诗之中的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古诗。
三、学方法,读古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古诗至少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找2名同学个别读评价:字正腔圆,声音洪亮)还有同学想读吗?这么多啊,那我们齐读一遍可以吗?师生齐读同学们,读诗不仅要读准,读通顺,还要读出节奏,把诗读好是有一定的技巧的,同学们看这首古诗每行有几个字?(7个)这叫七言绝句,七言绝句的停顿规律是怎样的?(生)我们要学会按照七言绝句的“二二三式”的停顿规律来读(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请同学们先听老师读一遍,同学们边听边在诗中画出停顿。
教师范读,生自由练读,指读2名同学。
注意音断气连。
有节奏地朗读果然很悦耳,但是不感人。
感人的朗读应该是建立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带着自己的体会,有韵味的读。
接下来啊,我们就去理解诗意,去感受作者的情感。
四、理解感悟、品读。
(学习前两句)我们可以通过哪些方法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呢?(理解诗意的方法:借助注释、看插图、查字典、查工具书等)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这些方法,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同桌俩互相说一说,把你的理解告诉你的同桌。
好了同学们,刚刚大家交流的都很认真。
谁来说一说这首诗都写了哪些内容呢?(生交流(夜里)还有吗?(平明)第一天晚上诗人在芙蓉楼为朋友践行,一直到第二天清晨又亲自送行到了江边,听到这些信息你有什么想说的吗?(送别时间之久更显其情之真;还有吗?有情有义,分别带着感受读)同学们。
读诗啊如同品茶。
请同学们默读前两句诗,看看王昌龄是在怎样的情景下送别的友人?(下着雨的夜晚)寒雨是什么季节的雨?(秋天)秋雨有什么特点?(生寒冷)一场秋雨一场寒。
寒雨连江是一番怎样的情景?想象一下(生:密密麻麻的雨,萧条的雨)(出示寒雨连江的图片)自古逢秋悲寂寥,连江的雨增添了萧瑟的秋意,也渲染了离别的暗淡气氛,在这样的环境当中送别我的好朋友辛渐,诗人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伤痛不舍悲痛师:还有吗?读出你的感受;分别带着自己的情感读。
)真是秋风秋雨愁煞人啊!师:王国维先生曾经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诗人有时还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周围的环境中去。
请大家再仔细品品第一句,看看这句诗中哪个字里最能体现诗人此刻内心的不舍和凄凉?(板书:寒)为什么你认为是这个字?(这里的寒仅仅是指雨吗?也是指作者的心寒)你知道作者还为什么感到心寒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做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
)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对世态心寒,孤立无援)在这两句当中,还有没有哪个字能让我们体会到诗人的伤痛(板书孤)说说你的理由?(生:因为他自己的内心也是孤独的,生带着感受读。
)就像这地方的(楚山)一样,剩下了孤零零的一个人!引导谈话: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
(齐读)(评:吟诗,就是要这样入情入境的读。
谁还来挑战?)五、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流水无语,群山无言,谁又能理解诗人那颗酸楚的心呢?诗人早年家境贫寒,好不容易考取了功名,却连连遭人诽谤,弄得朝廷一再降低他的官职。
师:同学们,老师不禁要问,在众口非议之下,诗人的意志消沉了吗?(没有)他改变自己做人的原则了吗?(没有!)师:你从哪些诗句中感受到的?指名回答: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课件)在这两句诗中,哪两个词最能表达作者的信念?(冰心玉壶)冰心是怎样的心?什么做的?(冰)玉壶呢?(玉做的)冰心和玉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纯洁)晶莹剔透没有一点点瑕疵,而且冰心放在了玉壶里从里到外,从外到里不受一点点的污染。
通过理解同学们知道冰心和玉壶代表什么吗?(生:清廉正直)是呀,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
同学们,这形象的比喻是在传达作者怎样的信念呢?结合背景想一想?他现在的处境?他的遭遇?试着说一说。
(生)作者没有因为被贬而改变自己冰心玉壶的品质。
我会不怕困难,不畏权贵,我会永远保持我心的纯洁!师:大家想一想,诗人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把这两句诗说给他的亲人和朋友?(坚定的那你试试用坚定的语气)谁来读?指读,你是带着什么样的情感来朗诵的?预设:豪迈、激动、深情而又坚定!(2)引读: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
”学生再次激情补白。
(生读最后一句)引导: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
让我们像王昌龄一样,坚强而乐观地说————齐读后两句。
是的同学们,一片冰心就是王昌龄坚强性格的展现,而这一片冰心啊也是王昌龄一生的写照!(板书冰心)王昌龄在被贬期间,他的许多好友都纷纷作诗来表达对他的安慰和信任。
如大诗人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出示这首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指名读。
王昌龄有这么多有名的朋友,仅仅是因为他的才华横溢吗?结合我们这篇作品想一想,还有什么原因?(纯洁的心,崇高气节)即使壮志未酬即使遭人诽谤,诗人依然保持着一颗纯洁的心!(6)同学们,诗歌谱上曲子就是一首动人的歌,现在,让我们古诗新唱。
边听边学试着唱一唱《芙蓉楼送辛渐》。
(7)其实《芙蓉楼送辛渐》共有两首,今天学习的是第二首,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一首。
(课件出示,教师范读)丹阳城南秋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
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上王昌龄和辛渐相对而坐,饮酒道别,此情此景怎能不是孤独,寂寞的感觉呢。
)结束语:的确,人生自古伤离别。
可是今天的离别不正预示着他日的再次重逢吗?所以,同学们,只要我们学会珍惜,学会坚持,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坚持自己的人格和操守,我相信,我们的精神和信念,我们的友谊定会成为世间挥之不去的永恒!《芙蓉楼送辛渐》学情分析对于古诗词,六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积累,但是很多学生只是机械的背诵,对于如何读好古诗、读出韵味、充分感受诗歌的魅力等方面还很欠缺。
《芙蓉楼送辛渐》效果分析《芙蓉楼送辛渐》是一首送别诗,本诗构思新颖,淡写朋友间的离情别绪,重写自己的高风亮节。
前两句苍茫的江雨和孤峙的楚山,烘托出了送别时的孤寂心情,后两句自比冰壶,表达自己开阔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
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
古诗字字凝练,句句隽永,必须要指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主诵读,从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把握古诗的韵律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在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
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
如:在初读古诗时,让学生自读二遍,要求读准字音,句子读通。
在此基础上读出诗的节奏和停顿,同时穿插七言绝句的相关知识及朗读技巧,然后范读,指名读,师生互读等等。
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从而加深对诗文的感知。
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究古诗的欲望,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古诗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想:今后的课堂教学不但精心备教案,更要备学生,备学情,备课堂中可能出现的“节外生枝”。
其次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质,平时多研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籍,将理论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注重课堂细节的设计与处理,增强课堂教学机智;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增强课堂教学机智;多听其他老师的课,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保持一颗童心,使自己的课堂成为师生共同的乐园。
《芙蓉楼送辛渐》教材分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
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
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但又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所不同,虽名为送别,实际上却是以表达个人的情操为着力点,学习本诗,有助于学生对王昌龄这位伟大诗人的了解。
《芙蓉楼送辛渐》评测练习一、看拼音,写词语。
luò yánɡ bīnɡ xīn yù hújiānɡ pàn liú lián jiāo yīnɡ二、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芙蓉.(yónɡ)楼送辛渐B、杜甫.(pǔ)C、自在娇莺恰恰啼.(tí)三、按查字典的要求填空。
“蹊”用部首查字法应查()部,再查()画。
用音序查字法应先查音序(),再查音节(),它在诗中的意思是()。
它还有另一个读音是(),组词()。
四、把词语和相应的解释用线连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