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发展方向的选择

案例

中规院:萍乡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8.2 城市发展方向

8.2.1用地条件

1、自然条件

坡度评价:萍乡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多为丘陵地形,地貌起伏平缓,除了一些大山和山体余脉外,经改造后多为可建设用地。从坡度分析来看,不适宜建设用地范围为仙峰岩山体及其余脉、三丘田山体和朝形岭南麓余脉等。

地貌评价:在地貌方面,城区周围主要的山体有仙峰岩、三丘田、天子山、岩仔寨、朝形岭南脉、黄岗岭北脉和芭蕉岭北脉等。主要水体为萍水河,贯穿了中心城区。

2、地质评价

从地质角度分析,不适宜建设用地有仙峰岩山体、三丘田山体、朝形岭南麓余脉、东壁、十里和三田煤矿等区域。其中采控区有安源煤矿三丘田采控区、白源采控区、青山煤矿采控区和三田煤矿采控区。

图8-1 萍乡中心城区非建设用地控制图

通过以上分析,城市可拓展空间基本上介于沪瑞高速公路和320国道之间的东西向非连续狭长丘陵区域。适宜建设区有主城区东北部、北部,青山镇区西部,湘东城区东部、西南部和西北部。不适宜建设区域有主城区东部、东南部、西南部、主城区与青山镇间的区域、西北部,湘东城区的东南部、南部、西部1。

1湘东地区地质资料为湘东区城市总体规划(2000-2020)提供

8.2.2区域经济联系

从前面区域关系分析可以看出,在萍乡周边存在着两个较大的经济核心,一个是以南昌为核心的昌景九城镇群,一个是以长沙为核心的长株潭城镇群。萍乡位于两大城镇群之间,并具有极好的交通区位,这种格局对城市的发展必然产生重大的影响。

从萍乡过去的城市发展历程来看,萍乡城市主要依托浙赣铁路和320国道发展,与昌景九城镇群的联系较为紧密。就目前发展趋势来看,萍乡与长株潭城镇群的交通联系更为方便,联系日趋紧密。因此,新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应该充分考虑依托319国道和沪瑞高速公路向北发展。

8.2.3城市空间的历史演变

古时交通以水路为主,随着河道航道业的发展,萍乡由于水路运输之便,在萍水河岸形成了县城、湘东等集镇。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开办了萍乡煤矿,随着煤矿的开发,萍乡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安源镇形成。到民国时期,在萍水河北侧香溪桥一带的萍乡县城已有24条巷(街)道,县城面积达到了1.3平方公里,初步形成萍乡市的雏形。

解放后经过50余年的城市建设,安源镇成为以煤炭生产为主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青山镇成为以水泥和煤炭生产为主的城镇,旧城南部的丹江工业区成为主要的重工业区,集中多家大中型机械和化工企业。至1995年末,主城区建成区面积达16.64平方公里。

在新的发展背景与新的城市-区域联系格局中,萍乡凭借其独特的区位优势,城市发展有了迅猛的变化,多项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已完工,南部的安源、东北部的苏家屋、西部的湘东都得到较大发展。

到2004年底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已经达到52.1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为45.17平方公里。

8.2.4发展方向选择

综合以上对用地条件、区域经济联系和城市空间历史演变三方面的分析,规划确定主城区的发展方向为:重点向北、东北方向发展,控制向东发展,适当向南、向西发展。湘东城区发展方向为:重点向西发展,控制向北发展,适当向南和向东发展。

中规院:宜宾总体规划2009-2020

中规院厦门分院:南安市石井镇总体规划修编最终成果

一、城镇发展总目标、

把石井镇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结构优化、设施齐全、人民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城乡一体,社会文明的海西对台港口工贸强镇;对台合作交流的经济先行先试区;泉厦漳经济走廊重要的节点城镇;泉州南翼港口、物流集散中心;南安沿海产业带的综合性加工制造业基地。

二城镇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发展模式比较落后

石井最本质的问题是分散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落后。历史已证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应

有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将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石井经济的快速

发展发生于我国的改革开放,在发展初期很快走上了“以地生财”的道路——以丰富的矿产资源、

廉价的土地吸引投资者投资办厂、承载石材加工制造产业的转移,进而形成以外来企业为主导的工

业化和自下而上的城镇化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为了调动各村干部的积极性、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市、镇将有关的财权、管理权都直接下放到了村,显性的经济利益很快就促进了人们的行动。这种

模式凭靠的主要是有利的政策与土地资源,以及先天的区位条件,是一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然

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土地资源开始紧张,企业经营成本开始提高,政策优势已不再明显,

这种发展模式已不具有竞争力。继续实行这种发展模式会对整个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很不利的

影响,这在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史中都可以找到例子。

1.2 国内竞争激烈,吸引外资的能力有所下降

近年来国内各省、市、自治区竞争越来越激烈,从吸引外资方面,东部、中部和西部都对海峡

西岸经济区构成强烈的竞争之势。随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的持续快速发展,环渤海湾地区经

济的迅速崛起以及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基础设施状况改善,海峡西岸经济区吸引外资特别是台资

的比较优势已有所下降,尤其是对于一些比较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是在逐步

撤离。这对于以外

来企业为主要资本来源的石井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发展压力。

1.3 国际环境的变化,对石井经济带来一定影响

石井是一个外向型经济非常明显的城镇。国际金融危机,对石井镇外向型经济产生了很大冲击;

整个世界经济的复苏有待时日,随着全球经济的产业调整,不少企业仍将面临订单不足、效益不良

的局面。

1.4 土地资源较为紧张,用地布局混乱

石井镇可供利用的土地资源已非常有限。近年来石井镇城镇建设速度惊人,以每年0.6—0.7 平

方公里的速度建设,而这种发展的惯性还相当大。土地资源的瓶颈已经不足以支撑石井惯有的发展

模式。

由于镇域内土地分属镇、村所有,各村在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上有很大的自主权,因而各村往

往各自为政,以自我为中心,造成全镇总体用地布局较为混乱,结构失衡,土地利用率不高,生产、

生活互相干扰。各村之间生产、生活用地互相搀杂,配套服务设施严重缺乏。农村建房的无序发展

也是土地利用方面的一个重要问题。

3

1.5 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隐性城镇化现象比较突出

改革开放以来,石井以外向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然而,尽管工业化程

度不断提高,城镇化进程却显得缓慢,无论是城镇建设的规模,还是整体的规划建设、管理体制和

管理水平,都滞后于工业化的发展。

石井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农村人口的分散居住,并仍旧保持传统的

生活模式。虽然现阶段在石井镇从事农业的人口已极少,但农村人口的比例很大。据统计,7.44 万

常住人口中,虽然大部分农民已离农,从事二、三产业等农业以外的工作,但近90%的群众仍是农

村户口,身份仍是农民,居住地也是农村的村、组编制,使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仍以农村或接近农村

为主的方式、习惯生活,管理上也只能以农村的管理方式为主。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活素质跟

不上现代城镇发展的步伐。二是工业企业分散布局,仅仅是带旺了众多小规模的商业、娱乐、餐饮

网点密集区的发展,而对于中心城区的发展却并无益处。

在各村竞相发展工业、服务设施的情况下,中心镇区缺乏足够的产业和人口集聚的能力,因此

中心镇区规模不大,住宅小区规模小,商业设施服务水平低,配套环境建设跟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