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现代散文的语言特征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上所述, 各种句式的巧妙组合, 使散文语言变化多 姿。短句, 促而严; 长句, 舒而缓; 偶句, 匀称凝重; 奇句, 流美 洒脱。这些句式的错落而谐调的配置, 自然构成散文语言特 有的简洁而潇洒的美。
4.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使散文语言具有修辞美 试 看 朱 自 清 《荷 塘 月 色 》中 的 一 段 文 字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 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 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害羞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 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 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 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挽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色, 而叶子更见风致了。” 这是先生写月下荷塘的一段。先生不失为一位语言大 师, 他巧妙地运用了三个比喻句, 一个通感句, 三个拟人句 写荷叶、荷花、荷香及流水, 使静态的荷塘充满动感, 使普通 的荷塘得地如此秀美静谧, 令人神往。比喻、拟人的运用不 仅是景物灵秀动人, 而且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值 得一提的是博喻的运用, 使句式整齐, 气势贯通, 给人以美 的享受。 此外, 散文中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常常灵活地运用叙述、 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各种表现方式。同时 , 散文的语言 还追求一种色彩美。这从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可见一斑, 再不 复述。
2.自然深刻, 在平易中寻求深沉的情韵, 具有含蓄的美 散文的语言要平易自然, 不事琢磨, 以本色为重, 看上 去随意拈来, 意到笔就, 没有任何笔凿的痕迹。对此, 刘半农 主 张 , “以 手 写 口 ”“心 手 相 应 ”, 朱 自 清 提 出 “谈 话 风 ”要 求 , 强 调 散 文 语 言 应 是 作 家 的 思 想 、感 情 、气 质 、文 化 素 养 和 美 学趣味的自然表现。但语言的平易不等于平淡, 在平易自然 的 语 言 中 , 往 往 蕴 含 着 深 沉 的 、丰 富 的 情 韵 , 体 现 出 作 家 的 无可替代的语言个性。冰心是一位“爱的学者”的信奉者, 她 的文字是那样的清新秀丽, 笔调是那样的轻巧灵活, 充满着 画意和诗意。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他善 于 提 炼 通 俗 易 懂 、生 动 形 象 的 口 语 。 如 他 的 传 世 之 作 《春 》, 写 草 “园 子 里 , 田 野 里 , 瞧 去 , 一 大 片 一 大 片 满 是 的 ”; 写 花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是, 杂 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 还 眨呀眨的”。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 平易好懂, 节奏 明快, 不平淡, 有浓厚的抒情味, 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 倾注 在字里行间。 3.音调和谐, 从流畅中寻找抒情的节奏, 具有音乐的美 有人说, 一篇散文是一曲流动的音乐, 而流畅是散 文语言音乐美的基础, 那种文句生硬, 拗口难读的文章 只 能 破 坏 散 文 语 言 的 音 乐 美 。散 文 语 言 的 音 乐 美 主 要 借 助语言本身的音韵与节奏, 按一定的规律加以组织, 形 成 声 调 铿 锵 、和 谐 悦 耳 的 艺 术 效 果 , 吟 诵 起 来 , 抑 扬 顿 挫, 琅琅上口。 请 看 李 乐 薇 《我 的 空 中 楼 阁 》中 的 句 子 :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 分 清 新 , 十 分 自 然 , 我 的 小 屋 玲 珑 地 立 于 山 脊 一 个 柔和的角度上。” 这是开头两个独立成段的句子, 以轻松舒缓的节奏为 文章定下了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首句别致的比喻把高山和 小屋连缀在一起了。“十分清新, 十分自然”, 两个状语前置,
学科探究·中学教学
浅析现代散文的语言特征
张沛
( 崆峒区草峰中学
甘肃wenku.baidu.com
平凉
744000)
现代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 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着一代代读者。散文的魅 力 , 固 然 来 自 作 家 的 真 人 、真 知 、真 情 , 但 是 , 要 将 其 化 成 文 字 的 和 谐 的 色 彩 、自 然 界 的 节 奏 、冲 淡 而 隽 永 的 韵 味 , 还 必 须靠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因此, 散文作者常常要 反复琢磨、推敲字句, 达到完善、精粹的地步, 努力讲求语言 的优美。下面, 笔者就谈谈散文的语言特征。
一般的氛围。 此外, 叠词的运用不但能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 而
且使文气舒展, 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读来节奏鲜明, 令人 耳目一新。朱自清先生是运用叠词的高手, 他在著名散文 《荷 塘 月 色 》中 就 独 具 匠 心 地 运 用 了 大 量 的 叠 词 。如 “蓊 蓊 郁 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 “曲曲折折”的荷塘, “隐隐 约 约 ”的 远 山 , “亭 亭 ”的 荷 花 , “田 田 ”的 叶 子 , “缕 缕 ”的 清 香, “脉脉”的绿水等等。
节奏明快, 流露出“我”对小屋珍爱、赞赏之情。 再看此文最后三句收笔, 更是出手不凡: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 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
它的装饰。” “虽不养鸟, 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 门外有幅巨画, 名叫自然。” 这几句, 句子长短整散, 错落有致, 虽不是妙语如珠, 却
淡雅自然, 字字饱含情致, 句句富有风韵。 这种诗化的散文语言, 抑扬顿挫, 为抒情言志创造了画
4.写 老 塾 师 读 书 入 神 , 是 不 是 对 他 “摇 头 晃 脑 的 丑 态 ” 以 及 “迂 腐 可 笑 、顽 固 可 憎 ”的 嘲 弄 ?我 的 看 法 相 反 。“他 总 是 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这 里作者充满善意地十分传神地刻画了一位博学的可爱慈祥 的先生的形象, 笔调诙谐并非讥笑。寿老先生在朗读时, 微 笑着摇头晃脑, 完全是因为进入了文章的意境, 读出书味的 自 然 流 露 , 又 怎 么 能 说 是 “迂 腐 可 笑 、顽 固 可 憎 ”呢?就 儿 童 的感受来说, 这是怀着敬意的“戏谑”, 与学生关系亲密的老 师是常常会遇到的。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在极力渲染一个 反动腐朽封建思想的卫道士, 作者是在对其进行批判! 而我 认为这何尝不是对一个有渊博民族文化者迂阔儒雅的赞 美, 这种摇头晃脑的读书, 何尝不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好事: 既读了书, 又锻炼了身体(这种读书保健两不误的 办 法 我 觉 得在讲求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应大力提倡); 这种 自 得 其 乐 , 自我陶醉, 何尝不是现代教育思想所提倡的“寓教于乐”。能 在读书时, 如此地沉迷忘我, 学习效率怎能不高?怪不得鲁 迅先生能够成为文学大师! 我在教学中曾大力赞美和实践 这种读书方法, 赢得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赞同, 可以说他们
散文的语言, 力求能用很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意思, 最 忌拉拉朵朵、拖泥带水, 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长而又臭。这 就 是 古 人 所 说 的 “言 简 意 繁 ”。 它 要 求 语 言 能 表 现 出 一 副 生 动的画面, 简练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 让读 者 一 下 子 就 牢 牢 记 住 被 描 写 人 物 的 动 作 、步 态 和 语 气 。现 代 散 文 大 家 朱 自 清 、冰 心 、老 舍 、鲁 迅 、吴 伯 箫 等 的 作 品 , 其 语 言无一不是如此。
故 , 动 机 还 是 为 学 生 好 。如 果 学 生 问 的 是 关 于 经 书 方 面 的 问题, 恐怕就不会遭此冷遇了。鲁迅之所以这样写, 我以 为这似乎是在反映儿童心理, 从儿童的眼里看去, 大人大 约 都 是 这 样 的 吧 。至 于 是 否 是 读 书 , 我 在 下 一 个 问 题 中 将 解答。
1.凝练生动, 在简洁中寻求传神的形象, 具有描写的美 散文语言要求高度凝练简洁、具体形象, 就是用最恰当 的 而 又 较 少 的 文 字 来 准 确 地 表 现 丰 富 的 内 容 。 “五 四 ”运 动 以来的散文大师们, 从民族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 继承了散
文用语简洁这一传统, 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现代散文里, 用语干净流畅, 简洁传神的例子, 随处可见。如台湾当代散 文作家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写到“山如眉黛 , 小 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精致极了, 妙用比喻, 不仅点染 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 , 而且还让人联 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 给人一种具体、亲切 之感。同一篇文章中还有这么一段文字 : “每个夜幕深垂的 晚上, 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 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 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淡如烟, 淡 如雾, 山也虚无, 树也缥缈。小屋坐于雾失楼台的情境之中, 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 而是在烟雾之中, 星点之下, 月影之
( 责任编辑: 刘於诚)
- 42 -
2008 年第 7 期
学科探究·中学教学
侧 的 空 中 楼 阁 ! ”这 是 一 副 迷 人 的 小 屋 夜 景 图 。山 下 明 亮 的万家灯火和山上淡淡的影像, 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 似 雾 、朦 胧 缥 缈 的 背 景 。 青 山 、绿 树 隐 入 夜 幕 之 中 , 只 有 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 点点星光, 真如仙境 一般, 而其语言整齐对衬, 音调铿锵, 节奏明快, 给人以 诗意美。
( 责任编辑: 刘於诚)
2008 年第 7 期
- 43 -
对此乐此不疲。而时下的让学生正襟危坐的读书, 整齐是整 齐, 科学是科学, 好看是好看, 可不大中用, 我认为这才是真 正的读死书, 死读书, 我认为作者所表现的是一种读书的乐 趣, 这种乐趣在对先生的描写上, 幽默而风趣, 根本没有批 判或贬抑的格调!
5.有人还认为“书没有读成,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是作 者对封建教育的失败进行讽刺而有意设计的, 这并非事实。 前一句, 是鲁迅先生自谦的说法, 也意在突出说明自己在绘 画上的爱好(在《藤野先生》中就有所描写), 并非就是说明三 味书屋封建教育的失败。恰恰相反, 作者对这里的生活是抱 着赞赏的态度来回味的, 他以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 感情观察周围的一切。事实上, 在三味书屋, 他的成绩一向 最优, 是寿老塾师最喜爱的学生。鲁迅先生深厚国学的根基 就是在七年书塾时打下的。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 渊博的知 识, 来源于早期家庭的熏陶、童年时的启蒙教育和后来长期 学 习 、思 考 、实 践 、探 索 。他 是 在 当 时 的 中 国 那 样 一 个 特 定 环 境中成长起来的。应该说他那雄厚的文化功底不会同三味 书 屋 的 那 段 生 活 全 然 无 关 。从 最 初 “对 课 ”中 的 “独 角 兽 ”“比 目 鱼 ”, 到 后 来 的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之 间 不会是毫无联系的。至于那两大本画, 据周建人、周启明的 回忆, 绝大部分是放学后在家里画的, 画《荡寇志》则是在皇 甫 庄 、小 皋 埠 避 难 时 的 事 。
4.多种修辞手法的应用, 使散文语言具有修辞美 试 看 朱 自 清 《荷 塘 月 色 》中 的 一 段 文 字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 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 零星地点缀 着些白花, 有袅娜地开着的, 有害羞地打着朵儿的, 正如一 粒粒的明珠, 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 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 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 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挽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 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 色, 而叶子更见风致了。” 这是先生写月下荷塘的一段。先生不失为一位语言大 师, 他巧妙地运用了三个比喻句, 一个通感句, 三个拟人句 写荷叶、荷花、荷香及流水, 使静态的荷塘充满动感, 使普通 的荷塘得地如此秀美静谧, 令人神往。比喻、拟人的运用不 仅是景物灵秀动人, 而且加强了语言的形象性、生动性。值 得一提的是博喻的运用, 使句式整齐, 气势贯通, 给人以美 的享受。 此外, 散文中的语言美还表现在常常灵活地运用叙述、 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各种表现方式。同时 , 散文的语言 还追求一种色彩美。这从上文所举的例子中可见一斑, 再不 复述。
2.自然深刻, 在平易中寻求深沉的情韵, 具有含蓄的美 散文的语言要平易自然, 不事琢磨, 以本色为重, 看上 去随意拈来, 意到笔就, 没有任何笔凿的痕迹。对此, 刘半农 主 张 , “以 手 写 口 ”“心 手 相 应 ”, 朱 自 清 提 出 “谈 话 风 ”要 求 , 强 调 散 文 语 言 应 是 作 家 的 思 想 、感 情 、气 质 、文 化 素 养 和 美 学趣味的自然表现。但语言的平易不等于平淡, 在平易自然 的 语 言 中 , 往 往 蕴 含 着 深 沉 的 、丰 富 的 情 韵 , 体 现 出 作 家 的 无可替代的语言个性。冰心是一位“爱的学者”的信奉者, 她 的文字是那样的清新秀丽, 笔调是那样的轻巧灵活, 充满着 画意和诗意。朱自清的散文语言具有清新朴实的特点, 他善 于 提 炼 通 俗 易 懂 、生 动 形 象 的 口 语 。 如 他 的 传 世 之 作 《春 》, 写 草 “园 子 里 , 田 野 里 , 瞧 去 , 一 大 片 一 大 片 满 是 的 ”; 写 花 “你不让我, 我不让你, 都开满了花赶趟儿”“野花遍地是, 杂 样儿, 有名字的, 没名字的, 散在草丛里, 像眼睛、像星星, 还 眨呀眨的”。这些短句浅语都是从口语中来, 平易好懂, 节奏 明快, 不平淡, 有浓厚的抒情味, 作者赏花的欣喜之情, 倾注 在字里行间。 3.音调和谐, 从流畅中寻找抒情的节奏, 具有音乐的美 有人说, 一篇散文是一曲流动的音乐, 而流畅是散 文语言音乐美的基础, 那种文句生硬, 拗口难读的文章 只 能 破 坏 散 文 语 言 的 音 乐 美 。散 文 语 言 的 音 乐 美 主 要 借 助语言本身的音韵与节奏, 按一定的规律加以组织, 形 成 声 调 铿 锵 、和 谐 悦 耳 的 艺 术 效 果 , 吟 诵 起 来 , 抑 扬 顿 挫, 琅琅上口。 请 看 李 乐 薇 《我 的 空 中 楼 阁 》中 的 句 子 : “山如眉黛, 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十 分 清 新 , 十 分 自 然 , 我 的 小 屋 玲 珑 地 立 于 山 脊 一 个 柔和的角度上。” 这是开头两个独立成段的句子, 以轻松舒缓的节奏为 文章定下了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首句别致的比喻把高山和 小屋连缀在一起了。“十分清新, 十分自然”, 两个状语前置,
学科探究·中学教学
浅析现代散文的语言特征
张沛
( 崆峒区草峰中学
甘肃wenku.baidu.com
平凉
744000)
现代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 形式。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 吸引着一代代读者。散文的魅 力 , 固 然 来 自 作 家 的 真 人 、真 知 、真 情 , 但 是 , 要 将 其 化 成 文 字 的 和 谐 的 色 彩 、自 然 界 的 节 奏 、冲 淡 而 隽 永 的 韵 味 , 还 必 须靠文字的娴熟、笔墨的高度净化。因此, 散文作者常常要 反复琢磨、推敲字句, 达到完善、精粹的地步, 努力讲求语言 的优美。下面, 笔者就谈谈散文的语言特征。
一般的氛围。 此外, 叠词的运用不但能传神地描摹出眼前的景象, 而
且使文气舒展, 给人音韵和谐的美感, 读来节奏鲜明, 令人 耳目一新。朱自清先生是运用叠词的高手, 他在著名散文 《荷 塘 月 色 》中 就 独 具 匠 心 地 运 用 了 大 量 的 叠 词 。如 “蓊 蓊 郁 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树, “曲曲折折”的荷塘, “隐隐 约 约 ”的 远 山 , “亭 亭 ”的 荷 花 , “田 田 ”的 叶 子 , “缕 缕 ”的 清 香, “脉脉”的绿水等等。
节奏明快, 流露出“我”对小屋珍爱、赞赏之情。 再看此文最后三句收笔, 更是出手不凡: “这座空中楼阁占了地利, 可以省去许多室内设计和其
它的装饰。” “虽不养鸟, 每天早晨有鸟语盈耳。” “无须挂画, 门外有幅巨画, 名叫自然。” 这几句, 句子长短整散, 错落有致, 虽不是妙语如珠, 却
淡雅自然, 字字饱含情致, 句句富有风韵。 这种诗化的散文语言, 抑扬顿挫, 为抒情言志创造了画
4.写 老 塾 师 读 书 入 神 , 是 不 是 对 他 “摇 头 晃 脑 的 丑 态 ” 以 及 “迂 腐 可 笑 、顽 固 可 憎 ”的 嘲 弄 ?我 的 看 法 相 反 。“他 总 是 微笑起来, 而且将头仰起, 摇着, 向后面拗过去, 拗过去”。这 里作者充满善意地十分传神地刻画了一位博学的可爱慈祥 的先生的形象, 笔调诙谐并非讥笑。寿老先生在朗读时, 微 笑着摇头晃脑, 完全是因为进入了文章的意境, 读出书味的 自 然 流 露 , 又 怎 么 能 说 是 “迂 腐 可 笑 、顽 固 可 憎 ”呢?就 儿 童 的感受来说, 这是怀着敬意的“戏谑”, 与学生关系亲密的老 师是常常会遇到的。有人认为这些描写是在极力渲染一个 反动腐朽封建思想的卫道士, 作者是在对其进行批判! 而我 认为这何尝不是对一个有渊博民族文化者迂阔儒雅的赞 美, 这种摇头晃脑的读书, 何尝不是一种一举多得的好事: 既读了书, 又锻炼了身体(这种读书保健两不误的 办 法 我 觉 得在讲求高效率的现代社会应大力提倡); 这种 自 得 其 乐 , 自我陶醉, 何尝不是现代教育思想所提倡的“寓教于乐”。能 在读书时, 如此地沉迷忘我, 学习效率怎能不高?怪不得鲁 迅先生能够成为文学大师! 我在教学中曾大力赞美和实践 这种读书方法, 赢得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和赞同, 可以说他们
散文的语言, 力求能用很少的文字表达较多的意思, 最 忌拉拉朵朵、拖泥带水, 容不得老王婆裹脚布长而又臭。这 就 是 古 人 所 说 的 “言 简 意 繁 ”。 它 要 求 语 言 能 表 现 出 一 副 生 动的画面, 简练地描绘出人物的音容笑貌和主要特征, 让读 者 一 下 子 就 牢 牢 记 住 被 描 写 人 物 的 动 作 、步 态 和 语 气 。现 代 散 文 大 家 朱 自 清 、冰 心 、老 舍 、鲁 迅 、吴 伯 箫 等 的 作 品 , 其 语 言无一不是如此。
故 , 动 机 还 是 为 学 生 好 。如 果 学 生 问 的 是 关 于 经 书 方 面 的 问题, 恐怕就不会遭此冷遇了。鲁迅之所以这样写, 我以 为这似乎是在反映儿童心理, 从儿童的眼里看去, 大人大 约 都 是 这 样 的 吧 。至 于 是 否 是 读 书 , 我 在 下 一 个 问 题 中 将 解答。
1.凝练生动, 在简洁中寻求传神的形象, 具有描写的美 散文语言要求高度凝练简洁、具体形象, 就是用最恰当 的 而 又 较 少 的 文 字 来 准 确 地 表 现 丰 富 的 内 容 。 “五 四 ”运 动 以来的散文大师们, 从民族传统文化里汲取营养, 继承了散
文用语简洁这一传统, 且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现代散文里, 用语干净流畅, 简洁传神的例子, 随处可见。如台湾当代散 文作家李乐薇在《我的空中楼阁》一文中写到“山如眉黛 , 小 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此句精致极了, 妙用比喻, 不仅点染 出了“小屋立于山脊”的玲珑清新、自然柔和 , 而且还让人联 想到妙龄女子那妩媚动人的美好面容, 给人一种具体、亲切 之感。同一篇文章中还有这么一段文字 : “每个夜幕深垂的 晚上, 山下亮起灿烂的万家灯火, 山上闪出疏落的灯光。山 下的灯把黑暗照亮了, 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 淡如烟, 淡 如雾, 山也虚无, 树也缥缈。小屋坐于雾失楼台的情境之中, 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 而是在烟雾之中, 星点之下, 月影之
( 责任编辑: 刘於诚)
- 42 -
2008 年第 7 期
学科探究·中学教学
侧 的 空 中 楼 阁 ! ”这 是 一 副 迷 人 的 小 屋 夜 景 图 。山 下 明 亮 的万家灯火和山上淡淡的影像, 给小屋创造了一种如烟 似 雾 、朦 胧 缥 缈 的 背 景 。 青 山 、绿 树 隐 入 夜 幕 之 中 , 只 有 小屋淡淡的灯光衬以迷蒙的月色, 点点星光, 真如仙境 一般, 而其语言整齐对衬, 音调铿锵, 节奏明快, 给人以 诗意美。
( 责任编辑: 刘於诚)
2008 年第 7 期
- 43 -
对此乐此不疲。而时下的让学生正襟危坐的读书, 整齐是整 齐, 科学是科学, 好看是好看, 可不大中用, 我认为这才是真 正的读死书, 死读书, 我认为作者所表现的是一种读书的乐 趣, 这种乐趣在对先生的描写上, 幽默而风趣, 根本没有批 判或贬抑的格调!
5.有人还认为“书没有读成, 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是作 者对封建教育的失败进行讽刺而有意设计的, 这并非事实。 前一句, 是鲁迅先生自谦的说法, 也意在突出说明自己在绘 画上的爱好(在《藤野先生》中就有所描写), 并非就是说明三 味书屋封建教育的失败。恰恰相反, 作者对这里的生活是抱 着赞赏的态度来回味的, 他以孩子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的 感情观察周围的一切。事实上, 在三味书屋, 他的成绩一向 最优, 是寿老塾师最喜爱的学生。鲁迅先生深厚国学的根基 就是在七年书塾时打下的。鲁迅先生深邃的思想, 渊博的知 识, 来源于早期家庭的熏陶、童年时的启蒙教育和后来长期 学 习 、思 考 、实 践 、探 索 。他 是 在 当 时 的 中 国 那 样 一 个 特 定 环 境中成长起来的。应该说他那雄厚的文化功底不会同三味 书 屋 的 那 段 生 活 全 然 无 关 。从 最 初 “对 课 ”中 的 “独 角 兽 ”“比 目 鱼 ”, 到 后 来 的 “横 眉 冷 对 千 夫 指 , 俯 首 甘 为 孺 子 牛 ”之 间 不会是毫无联系的。至于那两大本画, 据周建人、周启明的 回忆, 绝大部分是放学后在家里画的, 画《荡寇志》则是在皇 甫 庄 、小 皋 埠 避 难 时 的 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