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评论之贫富差距

合集下载

论马克思对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对社会贫富差距问题的批判及其当代意义

【 摘 要] 社会 贫富分化问题在 实证科 学与黑格 尔哲学那里都进行过研究但 未能真正得 以解决。马克思在( 1 8 4 4 年 经济学哲学手稿》 中展开对上述二者的彻底批判 , 从 而最终找到消除贫富分化、 实现共同富裕 的科学方法与道路。马克 思在经济哲学的批判视域 内凸显 出对 资本文明和形而上学批判的当代意义。 [ 关键 词 ] 马克 思 ; 社会 贫 富分化 ;当代 意 义 [ 中 图分类 号 ] A 8 [ 文献 标识 码 ] A [ 文章 编号 ] 1 0 0 7 — 8 4 8 7 ( 2 0 1 3 ) 1 0 — 0 0 1 3 — 0 4
[ 收稿 日期 ] 2 0 1 3 — 0 6 — 2 0
学 。斯密首 次把对经济现象 、 手段 的研究 上升 到 理论 的高度 并使其体 系化 , 这 为早期资本 主义发 展 提供 了 重要 的 理论 解 读 和 学术 支持 。斯 密 本 人 也被恩格斯誉 为“ 国民 经 济 学 的 路 德 ” , 更 被 马 克 思看作 “ 启蒙 国民经济学 ” [ ] ㈣) 。在 《 国 民 财 富 的 性 质和原 因的研究》 ( 以下简称《 国富论 》 ) 中我们 看 到 斯 密 详 细 剖 析 了 作 为 私 有 财 产 的 主 体 本 质 的 劳 动 — — 诸 环 节 之 间 的 内在 逻 辑 结 构 以及 在 此 基 础 上 可 继 续 划 分 的 劳 动 成 果 之 组 成 — — 工 资、 利 润 和 地 租 。基 于 劳 动 活 动 产 生 的社 会 财 富 带 来 的 深 层 次 问 题 是 如 何 完 成 它 的 分 配 并 达 到— — 按 照 斯 密 的说 法 — — “ 国 富 民 裕 ” 的 最 终
特 视 角” ( 2 0 1 3 J G 0 1 4 一 E K S 5 8 2 ) ; 中 国博 士后 科 学基金 “ 革命 还是 信仰 ?—— 十字路 口的卢 西安 ・ 哥德 曼” ( 2 0 1 2 M5 2 0 8 5 4 ) ;

西方经济学对贫富差距及收入不平等的解释与分析

西方经济学对贫富差距及收入不平等的解释与分析

西方经济学对贫富差距及收入不平等的解释与分析近年来,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西方经济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提出了多种观点和理论,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一问题。

一、马克思主义视角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劳动力,实现利润最大化。

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过剩成为可能,但只有资本家能够享受剩余价值,工人无法获得与其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相匹配的收入。

二、萨缪尔森的人力资本理论萨缪尔森的人力资本理论强调了教育对于收入分配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个体通过接受教育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水平,从而获得更高的工资收入。

因此,教育的普及和提升可以降低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

三、凯恩斯主义的福利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的福利经济学认为,政府应该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通过税收和福利政策来实现收入再分配,减少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

通过提供福利补贴、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手段,确保社会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以实现社会公正和经济稳定。

四、新古典主义的边际效用理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是由个体行为决定的结果。

边际效用理论指出,随着收入增加,个体对于金钱的边际效用递减,因此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低于低收入者。

这一理论强调市场机制和个体行为对于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认为市场自由能够通过供求关系调节收入分配。

五、制度经济学视角制度经济学强调了政治、法律和社会制度对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的影响。

不同的制度安排会造成不同的贫富分化程度。

例如,保护产权、加强社会保障制度和提供公共服务等措施可以减少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

六、行为经济学的心理因素行为经济学将个体的行为决策置于社会环境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进行分析。

例如,社会压力、心理期望、心理偏差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劳动供给和消费行为,从而影响贫富差距和收入不平等。

总结而言,西方经济学对贫富差距及收入不平等问题给予了深入的解释和分析。

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是不正义的基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相关论述

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是不正义的基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相关论述

当前中国的贫富差距为什么是不正义的基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的相关论述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当前中国存在的贫富差距问题,并阐述其不正义的本质及其根源。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贫富差距以及它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我们将通过分析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相关论述来揭示贫富差距问题的本质和根源。

我们将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和建议,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二、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中的相关论述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特点就是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剥削。

这种不公正的经济制度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平等分配,使得一部分人能够通过占有更多的生产资料而富裕起来,而另一部分人则陷入贫困。

因此,中国当前的贫富差距问题并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由于不公正的经济制度所导致的必然结果。

只有通过改革和完善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富差距问题。

同时,马克思也强调了共产主义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剥削和经济不平等的可能性。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并按照公共利益进行分配。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资源和机会,从而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正义。

因此,中国政府应该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努力缩小贫富差距。

同时,也应该加强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实现。

三、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特点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阶级矛盾和不平等现象,这些现象加剧了贫富差距。

然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贫富差距是否也存在不正义的现象?本文将基于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探讨当前中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特点。

现状: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缩小贫富差距,包括实施扶贫政策、推进教育公平、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

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收入水平差异依然存在;部分行业和企业的高收入与低收入人群的分化现象严重等。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的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分析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贫困问题的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以辩证唯物主义为其理论基础,深刻揭示了贫困问题的根源和本质。

马克思指出,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匮乏,更是阶级社会中不公平的体现。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贫困是一种结构性问题,是生产力发展不均衡、分配不公平的必然产物。

杜林在《资本论》中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穷问题,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剥削机制对贫困的持续生成和加剧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认识到,要实现贫困的根本解决,必须从制度根源上进行根本改革。

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揭示了贫困问题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方式和阶级矛盾的内在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我们能够清晰地理解到,贫困不是偶然的,而是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的表现,是社会结构问题和阶级关系问题的产物。

要真正解决贫困问题,关键在于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切实解决生产关系不平等、生产力发展不充分的问题,打破阶级壁垒,消弭贫富差距。

精准脱贫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战略选择。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视域下,精准脱贫战略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精准脱贫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马克思主义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调解决人民群众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精准脱贫战略立足于地方实际,深入了解贫困人口的具体情况和需求,精准施策,因地制宜,帮助贫困人口脱贫致富,体现了以人为本、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的发展理念。

精准脱贫战略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制度变革的思想。

马克思主义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在于变革社会的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

精准脱贫战略注重改革产业结构,推动贫困地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转变,推动农村产业发展,改变贫困地区的生产方式,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利于建立健全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精准脱贫战略积极践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马克思主 义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何启示

马克思主 义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何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于解决贫困问题有何启示贫困问题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它不仅影响着个体的生活质量和尊严,也制约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和谐。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理论体系,为我们深入理解和解决贫困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的根源在于社会生产关系的不合理。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财富的集中和贫富分化的加剧。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剥削工人的剩余价值,从而获取巨额利润,而工人则只能获得维持生存的微薄工资,陷入贫困的困境。

因此,要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生产关系,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使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是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

马克思主义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基础。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了社会的物质财富总量,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消除贫困提供物质保障。

在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和生产方式的变革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然而,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发展往往受到生产关系的束缚,导致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进一步加剧了贫困和社会矛盾。

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应当充分发挥制度优势,积极推动科技创新,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生产力的持续快速发展。

马克思主义还指出,社会制度和政策对于解决贫困问题起着关键作用。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能够为人们提供平等的发展机会,减少贫困的发生。

在社会主义国家,应当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加大对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实施精准扶贫政策,针对不同贫困群体的特点和需求,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同时,要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缩小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此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最终目标。

贫困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匮乏,还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贫困和人的发展机会的受限。

因此,在解决贫困问题的过程中,要注重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劳动技能,使他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摆脱贫困,实现自我价值。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研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下的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研究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中广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下,贫富差距的产生和社会公平的实现是一个复杂而又紧密相关的主题。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出发,探讨贫富差距的原因及其对社会公平的影响,并提出促进社会公平的策略和措施。

一、贫富差距的原因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贫富差距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导致了生产关系中的私有制和剥削。

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问题在于资本与劳动的矛盾。

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积累,获得了对劳动力的支配权,而劳动者则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以谋求生存。

因此,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资本家通过剥削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来获取利益。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指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市场竞争和经济全球化也是导致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

市场竞争使得资本家追求最大化利润的同时,常常以降低劳动者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为手段。

同时,经济全球化使得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受到了来自国际市场的竞争压力,导致了劳动力价格的下降和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

二、贫富差距对社会公平的影响贫富差距的存在对社会公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首先,贫富差距严重的社会普遍存在着贫困与富裕两个极端存在并存的现象,这导致着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剥夺了一部分人的生存权利和发展机会,损害了社会的公平原则。

其次,贫富差距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可能引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加剧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安定。

此外,贫富差距也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研究表明,贫富差距扩大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均衡配置,限制了贫困人群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从而阻碍了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发展,进而削弱了整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潜力。

因此,解决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不仅是维护社会公正和稳定的需要,也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三、促进社会公平的策略和措施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出发,解决贫富差距,实现社会公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策略和措施。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经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经济发展趋势

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的经济发展趋势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对经济发展趋势的分析和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全球经济的变化,当代的经济发展趋势也日新月异。

本文将结合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当代经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贫富差距的扩大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

在当代经济中,由于全球化、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影响,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富人越来越富,穷人则越来越贫困。

这种现象与马克思主义中的“剩余价值”理论相符合,富人通过资本运作获取更多的利润,而工人阶级收入的增长却相对较低,导致贫富差距增大。

二、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当代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

马克思主义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是市场扩大和全球化的过程。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范围内的商品和服务交易不断增加,国际贸易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国家之间的关联日益紧密,全球化的市场经济成为当代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三、金融资本的崛起在当代经济中,金融资本的地位日益凸显。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金融资本的崛起。

金融资本的运作可以快速获取利润,同时也容易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

例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就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金融领域的监管和控制成为维护经济稳定的重要任务。

四、科技创新的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对当代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认为,技术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动力。

当代经济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升,还催生出了一系列新的产业和商业模式。

例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兴起,正在引领经济发展的新方向。

五、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挑战马克思主义关注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

在当代经济中,环境可持续发展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指出,资本主义经济追逐利润最大化时,常常忽视对环境的保护。

空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等问题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也促进了环保产业的兴起。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和经济学家之一,他对贫困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并提出了许多观点和理论,这些观点和理论对当代社会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的贫困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以延续马克思的思想,继续探讨当代贫困问题。

一、马克思的贫困理论1. 资本主义剥削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存在着内在的剥削机制,导致了贫困问题的产生和加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占据了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而工人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换取生活所需。

由于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的所有权,他们可以榨取工人的剩余价值,将其转化为利润,而工人得到的报酬则往往远远低于他们所创造的价值,导致了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2. 周期性经济危机马克思还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这些经济危机往往导致失业率的上升,工人的收入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在经济危机期间,资本家往往会通过裁员、减薪等手段来维持自己的利润率,而工人则面临失业和生活困难,由此产生了更多的贫困群体。

3. 消费主义导致浪费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制度催生了消费主义的风气,人们追求奢侈品和过度消费,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主义也导致了社会贫困问题的加剧,因为大量的财富被用于奢侈品和过度消费,而无法有效地用于解决贫困问题。

虽然时代已经进入了21世纪,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机制的分析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依然十分明显,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导致了社会贫困现象的不断加剧。

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和思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有效途径。

马克思对于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分析也有当代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社会,经济危机依然时有发生,而且往往会引发失业率的上升,工人收入的减少,从而加剧了贫困问题。

政府和社会应该在经济危机期间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保障工人的权益,缓解社会贫困的压力。

3. 环境和资源的浪费马克思对消费主义的分析依然具有启示意义。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贫富差距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贫富差距

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看待社会贫富差距091001122 张晨岚关键字:马克思主义贫富差距辩证法贫富差距扩大已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提高,但人们的满意度却没有同生活水平的提高成正比。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贫富差距有所拉大。

主要表现是:一是个人差距拉大。

据测算,中国目前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300万人。

与此同时,我国还有近5000万人没有解决温饱。

统计数字显示,我国最贫困的20%的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而最富有的20%的家庭则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这方面的差距甚至超过了居西方国家贫富差距之首的美国。

二是城乡差距拉大。

由于多种原因,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减缓的趋势,有些地方增产不增收,使改革开放以来本已缩小的城乡经济差距又有所扩大。

据此看来,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贫富差距的拉大在近十年来尤其严重,90年代初靠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富起来的一代人,如今他们的子女也开始纷纷进入校园,踏上社会,各种“炫富”“拼爸”现象此起彼伏,引起了各界的关注,网络上迅速崛起的“炫富族”以及“仇富族”也正说明了贫富差距的拉大以及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精神生活。

个体的贫富差距是如此,地域之间的差距也十分严重。

东西差距的扩大,城市与农村之间的经济差距,使得大量的打工人员涌入东部发达地区,以及发达城市,城市人口负担过重,城市病的严重化,另一方面农村又出现了缺乏劳动力的现象。

不得不说,如今的社会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剧,不仅仅影响到我们的物质生活,甚至严重威胁到了我们的精神生活,而社会贫富差距所引起的“次生灾害”也十分严重,可见社会贫富差剧已经到了一个不得不解决的地步了。

首先必须得说,社会贫富差距的出现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经济的发展使得一些新的经济板块迅速成长。

例如,改革开放以后,农户的非农收入得到了快速增长,这是导致农村内部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与社会福利的思考与解决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与社会福利的思考与解决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与社会福利的思考与解决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揭示社会现象的理论,其中包括对贫困问题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分析,揭示了贫富差距的产生原因,提出了对社会福利的解决办法。

本文将从贫困问题和社会福利两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办法。

一、贫困问题的思考与解决马克思主义认为,贫困问题是由资本主义制度本身所带来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存在导致了剥削和压迫的产生,造成了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

首先,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生产关系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并通过剥削工人阶级来获取利润。

由于剩余价值的被占有,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贫困问题得不到根本性的解决。

其次,马克思主义指出了分配制度对贫困问题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利润归属于资本家,而工人阶级只能通过工资来获得收入。

由于工资水平往往无法满足生活的需求,导致了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

马克思主义对贫困问题的解决办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立起公有制经济体系。

马克思主义认为,通过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能够消除剥削和压迫,从而减少贫困问题的存在。

其次,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马克思主义主张,工人应该按照其劳动所做出的贡献来获得相应的收入。

这样可以提高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的数量。

另外,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社会保障制度能够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生活保障,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这需要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养老保险等制度,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相应的社会福利。

二、社会福利的思考与解决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福利的思考和解决办法主要是建立在贫困问题的基础之上。

在消除贫困问题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对社会福利的重视。

首先,马克思主义主张社会福利应该是全民共享的。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实现共同富裕的理想。

每个人都应该享受到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福利的保障,减少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平等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分析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分析

2019年2期花炮科技与市场理论与创新267Theoretical Innovation 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分析赵自文,李小龙,王桂枝(牡丹江师范学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1)【摘 要】资本主义巨大的贫富差距是通过分配差距表现的,虽然分配差距是贫富差距的直接来源,但不是贫富差距产生的原因。

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不平等的分配直接导致了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巨大的贫富差距,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作为生产关系的两个要素,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贫富差距产生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不充分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是资本主义社会贫富差距解决的唯一途径。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下的贫富差距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贫富差距;分配;私有制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5699(2019)02-0267-01作者简介:赵自文(1995—),男,湖北十堰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李小龙(1989—),男,辽宁铁岭人,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资本家垄断了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工人只占有自身劳动。

资本家凭借生产资料的占有,支配生产成果的分配,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在劳动与劳动手段相分离的时候已经决定了,贫富差距的产生从一开始就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不公平的分配方式紧密相连,表面上看,贫富差距的产生直接来源于生产关系层面,实际上却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

1 私有制是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原因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贫富差距直接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占有社会财富的差距,工人与资本家贫富差距的产生的原因直观表现为社会财富在工人和资本家之间不平等的分配,同时也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在占有消费资料的产品上的巨大差距,一方面是少数资本家占有大量消费资料,另一方面是绝大多数雇佣工人消费资料占有不足。

贫富差距产生的直接原因不是消费资料的不平等分配,而是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贫富差距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贫富差距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野下的我国贫富差距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gdp和人均收入都出现了超常增长。

而与此同时,我国贫富差距也呈扩大趋势。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1994年,我国贫富差距是逐渐上升的,在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短暂的下降后,又开始逐渐上升[1](p17)。

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不能不说是对我们共同富裕价值目标的背离,也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制约着中国梦的实现。

通过深入分析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及成因,进一步深化对实现共同富裕路径的认识,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基本状况改革前夕及改革初期阶段,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总体上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上。

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在0.2以下,而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也在0.21到0.24之间[1](p1)。

这种高度平均化的分配方式在较大程度上与当时的经济体制相关联,如生产资料的单一公有制形式、以社会公平为基本政策目标以及在平均主义观念制约下所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政策都强化了收入分配的均等化程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尼系数逐年扩大,2000年达到0.417,超过国际上公认的0.4的警戒线,此后一路上扬,2003年全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448,2008年达到0.466[2]。

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可以看出,从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间,我国农村内部的基尼系数从0.212上涨到0.378,上涨了近17个百分点,城市内部的基尼系数从0.160上涨到0.338,上涨了近18个百分点,城市内部基尼系数的涨幅高于农村1个百分点。

从全国范围内来看,改革三十多年来,我国基尼系数从0.331上涨到0.446,上涨了近12个百分点,并在2000年突破0.4的国际警戒线。

近年来,我国的基尼系数更是在高位徘徊,应当引起重视。

以家庭收入作为主要参照依据,按照从最穷的10%到最富有的10%的顺序排列的十等分组的收入分布状况,如图2所示: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从2002年到2007年的五年间,每组人群的收入都实现了很明显的增长,但是,低收入人群的上升幅度要低于高收入人群的上升幅度。

马原 论贫富差距

马原 论贫富差距

论贫富差距101301313 唐莉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贫富差距日益加剧,部分穷人和富人形成了对立面,所形成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尖锐。

因此缩小贫富差距成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之一。

个人应端正自身的心态和提高技能更好的适应社会,而国家则应完善相关政策保护弱势全体的利益,是社会稳定和谐。

关键词:贫富差距穷人致富唯物辩证法财富政策绪论中国贫富差距的问题已日渐严重化,穷人太穷富人太富,社会的不公平现象也日益明显,衍生的社会矛盾也日渐加剧,严重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处理贫富差距也就成了当务之急,人民和政府都得理智的做出正确的选择。

一、中国贫富差距的形成和现状中国贫富差距是指中国社会中,个人财富不均衡的现象。

中国改革开放后,为形成示范效应,提高效率,就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

但由于政策滞后,市场发育不全,中国由平均主义向贫富分化极剧倾斜。

另外由于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受教育程度;地理环境原因;权钱交易;税制漏洞因素等都加剧了社会贫富差异。

在2009年6月份举行的中国政协十一届常委会会议上,蔡继明委员说:“中国权威部门的一份报告显示,0.4%的人掌握了70%的财富,财富集中度高于美国。

”中国各行业间收入差距或已达10倍,基尼系数已经超过0.496。

显然,这种贫富分化的现象会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建设,也容易成为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就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中国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基尼系数已经达到0.5,远远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

虽然贫富差距问问政府年年提,年年在想解决的方法,但是贫与富的差距却越来越大,穷人与富人的矛盾也日益的突出,甚至有往更加严重的趋势发展,影响社会的稳定和谐。

贫富差距的加大必然导致社会不公平的现象,因而社会矛盾也会不断的加大。

人们长说的仇富心理也油然而生。

但是在今天的中国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不仅穷人觉得不公平,富人也觉得不公平。

在穷人抱怨少数富人占据了太多的社会财富的同时,富人们也在抱怨整个社会有“杀富济贫”的倾向。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中国贫富差距

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看中国贫富差距

ﻩ当今中国贫富差距——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角看中国贫富差距摘要:当今中国贫富差距,从同一地域城乡差距,到不同地域的贫富差距,再到不同行业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在当今人口与信息暴涨的时代尤为明显。

纵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收获颇丰的同时种种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正是给我们分析、看待、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中国贫富差距这一问题。

关键词:贫富差距、马克思主义、改革正文:当今中国贫富差距,从同一地域城乡差距,到不同地域的贫富差距,再到不同行业间的贫富差距问题,对于一个从农村到省会城市求学的学子,我对这一重大社会问题的感受尤为深刻。

纵看改革开放三十年收获颇丰的同时种种社会问题也日益明显。

而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正是给我们分析、看待、解决社会问题的指导。

(一)用马克思主义客观辩证法分析贫富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事物或客观存在的辩证法,及客观事物以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形式呈现出各种物质形态的辩证运动的发展规律。

当今中国贫富差距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它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不以人的意志而转移,故而在分析它时,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来分析。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首先,联系具有客观性:从贫困的主体看贫困的主体是一个以贫困农民、贫困农名工、城市贫民包括待业失业下岗者、老年、病残、穷学生等组成的一个社会大的弱势群体,而富于群体则或是在改革开放的政策鼓励下,艰苦创业起来的,或是在经济改革中,催生的那些有思想、资本、行动的人,或是那些自身素质高,能力强,在社会潮流中拥有文化权利的人,或是那些刻苦学习,努力奋进的人。

这是不合理的权利、资源、机缘因素引起的。

贫富差异是客观必然存在的,只要社会人、群体具有差异性,必然导致贫富差异。

这种客观的存在,把他们整体统一联系起来看待分析,才具有辩证客观性。

其次,联系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它同其他事物存在于一个整体。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不平等与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不平等与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经济不平等与贫富差距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深入探讨了经济领域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以及这些不平等现象导致的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特征,贯穿于整个经济结构和社会关系之中。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探讨经济不平等及其与贫富差距的关系,以及马克思主义对此提出的看法。

### 经济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根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度的存在。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了生产关系的不平等,从而引发了贫富差距的扩大。

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工人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由此形成了雇佣劳动制度,导致了资本家和工人在经济利益上的天然对立。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使得资本家的财富逐渐积累,而工人阶级则陷入贫困境地。

这种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

### 经济不平等对贫富差距的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经济不平等是导致贫富差距加剧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富人通过占有生产资料和资本的收益不断积累财富,而工人阶级却无法摆脱贫困状态。

经济不平等不仅在财富上造成了巨大差距,同时也在社会地位、教育医疗资源等方面造成了不公平的现象。

这种不平等现象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使得社会阶层分化更加严重。

### 马克思主义对贫富差距的批判与展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于贫富差距并非止步于批判,同时提出了消除贫富差距的展望。

马克思主义认为,要消除贫富差距,必须推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才能最终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导致的不平等现象,从而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有制经济将有助于实现财富的公平分配,实现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 结语通过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本身孕育了巨大的经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

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提出了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方案,以期最终消除贫富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探讨贯穿于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性分析之中。

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平等现象,其理论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根源。

本文将从剥削、阶级斗争和经济结构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的分析进行探讨。

马克思主义对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分析始于对剥削的探讨。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剥削现象。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核心问题在于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

剩余价值是工人创造的价值与其实际工资之间的差额,而资本家占有并从中获取利润。

这种剥削使得阶级之间的不平等更加显著,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除了剥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专注于阶级斗争对于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影响。

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对抗,认为这种阶级对立是不平等现象的关键动力。

在这种对抗中,资本家阶级通过压榨工人来获取更多利润,使得社会中的阶级差距不断加大。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通过对经济结构的分析,揭示了不平等和贫富差距的深层根源。

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竞争和集中趋势导致了资源的不均等分配,进而扩大了社会中个体和阶级之间的贫富差距。

资本的集中使少数资本家拥有了大部分财富,而劳动者的贫困状况得不到有效缓解。

总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不平等与贫富差距有着深刻的分析,认为这些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矛盾的产物。

通过对剥削、阶级斗争和经济结构的揭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人们理解和认识当今社会的不平等现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问题一直是一个核心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制度本身就包含着贫富差距的产生机制,这种差距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贫富分化是由私有制和生产资料私有化所引起的。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资料归少数人所有,这些人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劳动来获取利润,从而不断积累财富,形成资本的集中。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由于失去了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只能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维持生计,但由于劳动力是商品化的,工人所获得的报酬往往无法与其创造的价值相对应,导致贫困和社会不平等的加剧。

另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剩余价值理论。

按照这一理论,劳动者创造的价值大于他们所获得的报酬,剩余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这进一步加剧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随着资本的积累和集中,富人变得越来越富,而贫困和剥削则成为工人阶级的日常生活。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分析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经济周期和危机对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的影响。

经济周期的波动使得贫困人口的处境更加艰难,而富人则能够通过资本的调整来获得更多的利润,进一步扩大了贫富差距。

而经济危机则会导致大量的失业和财富的大量流失,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富分化与社会不平等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内在的矛盾和不公正性。

贫富分化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只有通过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才能实现社会的真正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困问题与社会公平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困问题与社会公平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困问题与社会公平的思考在当今社会,贫困问题以及如何实现社会公平一直是全球各国关注的焦点。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为一种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对于贫困问题与社会公平的思考有着特殊的贡献和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对贫困问题与社会公平进行深入探讨。

一、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困问题的分析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贫困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劳动者所得到的报酬只是劳动价值的一小部分,剩下的剩余价值则归资本家所有。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贫富分化的现象,让一部分人陷入贫困的困境。

同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强调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竞争机制导致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一些地区和行业的发展相对滞后,人们在这些地区和行业往往更容易陷入贫困。

因此,要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彻底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消除剥削,实现财富公平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社会公平的思考社会公平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一直关注的核心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现社会公平需要消除社会阶级差异和贫富差距。

只有在相对平等的经济条件下,才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提出了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公有制的经济体系,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调控,确保生产资料的公有化,消除私人资本对经济的控制。

其次,需要实施积极的社会保障政策,确保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基本的福利和社会保障。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强调了教育与培训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培训,才能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对贫困问题与社会公平的启示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角度看,解决贫困问题与实现社会公平,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摒弃剥削和压迫的生产关系。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只有建立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通过国家的干预和调控,消除贫富差距,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公平和财富的公平分配。

此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还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来分析和解决贫困问题。

马克思主义评论之贫富差距

马克思主义评论之贫富差距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国际上解释贫富差距现象的 “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理论”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均GNP 和不平等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的样子。一些特别贫穷 的国家和发达国家其贫富差距也不是特别大然而人均 GNP达到500美元—1000美元时不平等程度会急剧上升达 到峰值后随着该国人均GNP的进一步增长贫富差距指标 又会逐渐下降。这个理论解释了世界上很多现代化国家 的经济增长与贫富差距的历史进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 看目前我国的人均GNP刚突破1000美元左右收入差距还 在倒U形曲线的左边从这个角度判断短期内我国的收入差 距还将扩大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只有当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了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时贫富差距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我们作为 大学生现在的首要目标就是努力学习未来为祖国的建设 做出自己的贡献让GDP进一步提高借以消除贫富差距。
一、首先要分析的是农村和城镇的差距
1.资源的流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走向 共同富裕”。使得本来资源就很贫乏的农村资源更加严重城市在本来就得天独 厚的硬件设施的前提前再借助于国家先富的政策支持发展肯定要比农村快很多 倍。 2.人才的流向农村的人才作为最有生产力的资源被城市有选泽 的吸收。具体表 现在具有高素质的农村技术和科技人员被城市的良好的工作和居住坏境吸引进 入城市并成为城市人那些没什么技术和文化的农村人员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限 制无法进入城市最多只能为城市打工帮助建设城市。 3. 民工的就业需求巨大所以工资水平难以提高上去。尽管五六百元的月工资 水平已 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短期内也不会提高但白领、企备。我们能 不能用短期的政策解决这个问题樊纲认为很难。他说若过早地采取措施解决这 个问题反而可能会使这个问题恶化。最根本的使经济持续地增长使农民的就业 问题能基本解决了贫富差距才会缩小。靠政府补贴解决不了贫富差距在日本、 法国、美国也许可以因为那里的农民只是极少数。而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却占总 人口的45以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西方从农业社会 走向工业社会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的痛苦过程发生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内战 和战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提出的国际上解释贫富差距现象的 “库兹涅茨—倒U形曲线理论”指出一个国家的人均GNP 和不平等的关系是一条倒U形曲线的样子。一些特别贫穷 的国家和发达国家其贫富差距也不是特别大然而人均 GNP达到500美元—1000美元时不平等程度会急剧上升达 到峰值后随着该国人均GNP的进一步增长贫富差距指标 又会逐渐下降。这个理论解释了世界上很多现代化国家 的经济增长与贫富差距的历史进程。从我国的实际情况 看目前我国的人均GNP刚突破1000美元左右收入差距还 在倒U形曲线的左边从这个角度判断短期内我国的收入差 距还将扩大它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带有普遍性的问题。 只有当我国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入了中等发达国 家水平时贫富差距才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所以我们作为 大学生现在的首要目标就是努力学习未来为祖国的建设 做出自己的贡献让GDP进一步提高借以消除贫富差距。
2、 地域发展不均匀 地域间的贫富差距主要表现在东部和西部之间的贫富 差距。据国家统计局数字表明1999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10732元人民币西 部地区为4302元 到2005 年东部地区人均GDP为22200元西部地区为8970元。 6年间东西部人均GDP差距由6430 元扩大到13230 元增加了1倍多。2006年 西部12个省市自治区GDP总和不到人民币4万亿元约占全国GDP的17 而东部 地区GDP达到2万亿元的省份就有3个其中江苏省为21500亿元山东省为 22000亿元广东省为25000亿元。从这一组数据不难发现东西部之间的差距 的明显。 3、 行业发展不均 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由于在市场经 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如法制不够健全、市场竞争机制不够完善等弊端另外又 由于国家政策的相关保护从而导致行业垄断现象仍然存在。当前垄断行业 主要包括电力、电信、民航、铁路、石化、金融、保险、烟草、煤炭、房 地产等部门。这些垄断性行业凭借垄断经营的特权及国家政府的特殊保护 与其他行业进行不公平竞争从而取得高额垄断利润使行业间差距不断扩大。 最近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作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 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报告举例说证 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 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2万元
一、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 实现利润率平均化是社会进 步的表现既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归宿又是社会多方通力配合的 结果。它需要各类社会资源的流动和协调体制、资本、市场、 劳动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共同发挥作用。 二、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 市场经济是以自由竞争为基本特征的 垄断是以设置市场壁垒为条件的它阻碍了其他企业的进入和退 出。当前我国急需组建权威的反垄断执法机构。在构建市场经 济环境中反垄断已成为重大的建设性工程。 三、转变企业经营机制和政府职能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的经济管 理职能一直是以配置资源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 建立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的微观化造成经济资源 难以得到合理有效的利用因此政府从多重身份中重新定位调整 扮演角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 四、疏通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渠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看当今的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追求 的目标但是目前我国的贫富差距却越 来越大而且中国收入分配差距有逐渐 拉大的趋势。这既与我们是社会主义 国家的事实相违背又与我们的党与政 府一贯的宣传相违背�6�7�6�7。 在这我将重新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 分析我国的这一“奇怪”的现象并一 起试着来为解决此问题提供我自己的 观点。 关键词:基尼系数 贫富差距 东 西部 农民工
二地域的发展不均的分析
1、改革开放的推进序列和东部沿海的各种特殊政策客 观上起到了拉大东部和中西部差距的作用。 2、改革 开放以来劳动力和人才资源开始打破割据和固定的状 态出现了“孔雀东南飞”和“民工潮”的现象。但是 当前人力资源流动仍有种种阻碍
三、行业发展不均的原因
马克思认为由于社会各主体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必然会导致各企 业利润率的不,c/v越高的部门其利润率反而越低反之越高。 由于资本追逐利润的规律要求等量资本占有等量利润。在自由 竞争之下商品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但是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价格 与价值经常发生一定背离凡产量相对少的或价值低而收益高的 部门即社会劳动分布少的部门产品价格会升高反之产量多而社 会劳动分布多的部门产品价格会下降。价格低的部门必然会将 其资本转向价格相对较高的部门这样反复转移的结果经过价格 的调整变化实现了利润的平均化即等量资本取得了等量利润产 品价格围绕生产价格来波动。另一个原因可能就是垄断对资本。 过去强有力的国家投资造就了一批大型国有企业在某些行业它 们具有一定的垄断性质和无与伦比的资源优势从业人员靠国家 的投资而享有投资回报国家付出了巨大的代理成本。其中既有 企业规模经济的发展所形成的经济垄断也有对公用事业需求等 方面的自然资源占有而形成的自然垄断还有在行政干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形成 的行政垄断。这一状况必然加剧行业间、企业间的不公平现象 进一步导致利润率的巨大差距。
一、我国贫富差距的现状
二、贫富产生和加大的原 因
三、政策建议
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突破了合理的限度总人口中20的最 低收入人口占收入的份额仅为4.7而总人口中20的最高收入人 口占总收入的份额高达50。突出表现在收入份额差距和城乡 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东中西部地区居民收入差距过大、 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等方面。 1、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扩大化趋势。最近中国社科院在发 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其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 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 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 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 收入增加了7.3倍。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 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2007年是改革开放 以来差距最大的一年城乡居民收入比却扩大到3.33∶1绝对差 距达到9646元。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 重要分析指标。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基于1922年提出。它反映收入分 配差异程度的数量界限可以有效地预警两极分化的质变临界值所以 是衡量贫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一般来说基尼系数在0.2以下表示 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在0.3-0.4之间 为比较合理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 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 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 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 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 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 不争的事实。我国基 尼系数已跨过0.4达到 了0.472004年国家统计 局公布的数据。右侧 是我国1997年到2008
一、首先要分析的是农村和城镇的差距
1.资源的流向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最后走向 共同富裕”。使得本来资源就很贫乏的农村资源更加严重城市在本来就得天独 厚的硬件设施的前提前再借助于国家先富的政策支持发展肯定要比农村快很多 倍。 2.人才的流向农村的人才作为最有生产力的资源被城市有选泽 的吸收。具体表 现在具有高素质的农村技术和科技人员被城市的良好的工作和居住坏境吸引进 入城市并成为城市人那些没什么技术和文化的农村人员由于户籍管理制度的限 制无法进入城市最多只能为城市打工帮助建设城市。 3. 民工的就业需求巨大所以工资水平难以提高上去。尽管五六百元的月工资 水平已 经持续了很长时间但短期内也不会提高但白领、企业家的收入却在持 续增长。今后10年内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难以扭转我们要有思想准备。我们能 不能用短期的政策解决这个问题樊纲认为很难。他说若过早地采取措施解决这 个问题反而可能会使这个问题恶化。最根本的使经济持续地增长使农民的就业 问题能基本解决了贫富差距才会缩小。靠政府补贴解决不了贫富差距在日本、 法国、美国也许可以因为那里的农民只是极少数。而中国的农业劳动力却占总 人口的45以上。解决这个问题不能急功近利这是一个历史过程西方从农业社会 走向工业社会经历了几十年、几百年的痛苦过程发生了大量的社会冲突、内战 和战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