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合集下载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1. 课程设计概述本课程设计主要旨在通过对软件测试相关技术知识的学习、练习和实践,提高学生的软件测试能力。

课程设计内容包括软件测试基础知识、测试策略与方法、测试工具的使用等。

通过本课程设计,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掌握软件测试的基础知识和测试流程;•能够制定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能够进行测试执行和测试结果分析;•能够利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提高测试效率。

本课程设计包含两个阶段的任务:•第一阶段:学生需要完成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设计,并进行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第二阶段:学生需要使用测试工具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2. 阶段一任务2.1 任务要求针对一个待测系统,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1.测试计划设计:根据待测系统的需求文档,制定测试计划,包括测试目标、测试环境、测试策略和测试任务等。

2.测试用例设计:针对待测系统的功能模块,设计测试用例,包括用例编号、测试项、测试输入、预期输出和测试步骤等。

3.测试执行和结果分析:根据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进行测试执行,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和汇总。

2.2 提交要求学生需要将测试计划、测试用例和测试结果分析报告以Markdown文本格式提交,报告内容包括:1.测试计划:测试目标、测试环境、测试策略、测试任务等;2.测试用例:用例编号、测试项、测试输入、预期输出和测试步骤等;3.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结果统计、测试发现的缺陷和解决措施等。

2.3 评分标准学生的测试计划和测试用例设计需要符合实际项目的需求和测试标准,测试结果分析需要充分、准确地分析测试结果,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3. 阶段二任务3.1 任务要求学生需要选择一个适合的测试工具,对一个待测系统进行测试,并分析测试结果,包括测试工具的使用细节、测试结果的准确度和有效性等。

3.2 提交要求学生需要将测试工具的使用方法、测试结果分析和测试报告以Markdown文本格式进行提交,报告内容包括:1.测试工具使用方法介绍:工具的配置、使用场景、使用步骤等;2.测试结果分析:测试结果的统计分析、测试发现的缺陷和解决措施等;3.测试报告:测试概述、测试结果和测试结论等。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传感与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知识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分类、原理和性能,掌握常见传感器的使用和测试方法,理解测试信号的处理和分析技术。

技能目标:能够独立完成传感器的选型、安装和调试,掌握测试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分析,具备简单的传感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传感与测试技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传感器原理、测试信号处理和传感系统应用三个方面。

1.传感器原理:包括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流量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常见传感器的原理和性能。

2.测试信号处理:包括信号的采样、滤波、转换和分析等基本方法,以及信号处理软件的使用。

3.传感系统应用:包括传感系统的设计、调试和优化,以及传感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案例。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和讨论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传感器原理、测试信号处理和传感系统应用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工程案例,使学生了解传感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和价值。

3.实验法:通过动手实验,使学生掌握传感器的使用和测试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实验设备、多媒体资料和网络资源。

1.教材:选用国内权威出版的《传感与测试技术》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参考书。

2.实验设备:配备传感器实验箱、信号处理器等实验设备,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3.多媒体资料:制作PPT、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4.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传感技术的最新发展和应用。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和平时成绩四个方面,以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电气测试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

电气测试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

电气测试技术第四版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电气测试技术是现代电气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门学科。

通过测试可以有效地发现电气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提高电气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次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气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技巧,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1.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介绍电气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巧。

主要包括电气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电气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电气测试应用实例等方面的内容。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电气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电气测试仪器的使用方法;•能够熟练应用电气测试技术进行故障诊断和排除;•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课程设置本课程分为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两个部分。

理论讲解理论讲解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电气测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电气测试仪器的种类和使用方法;3.电气测试的应用场景和实际案例。

实践操作实践操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对电气系统进行测试;2.分析测试结果;3.处理和解决测试中出现的问题。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讲解、演示和实际操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电气测试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技巧。

5. 考核方法本课程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和成果展示两个环节。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根据实际操作情况,撰写实验报告,说明测试过程、测试结果及处理方法,报告内容应包括以下要点:1.实验目的和原理;2.实验步骤和操作方法;3.实验结果和分析;4.实验感想和总结。

成果展示学生需要在班级内进行成果展示,陈述自己实际操作时的难点和解决方法,展示测试结果及分析对于电气系统安全的作用。

三、教学资源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仪器设备本次课程所需的仪器设备包括数字万用表、示波器、接地电阻测试仪、电流表等。

2. 实验器材本次课程所需的实验器材包括继电器、电阻、电容、电感等。

国家开放大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成绩)

国家开放大学-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实验成绩)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随着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的发展, 信息资源的获取与信息的转换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信息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 与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和通信技术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信息技术学科, 在信息技术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以传感器为核心的测试系统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研究等领域。

在军事上,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已经成为高技术武器装备发展的关键。

在装备性能检测、控制、故障诊断维修, 以及战场目标探测、战场生化、环境探测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因此, 许多高校都将《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工科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 也有多个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

上课学生数量多, 教学时数在36学时左右。

如何进一步完善基础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增加装备应用特色, 提高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 已成为任课教师考虑的主要问题。

十分有必要根据学生的培养目标, 以及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 从教学理念、教学目的、课程和实验内容等方面进行优化设计。

一、课程教学理念与目标在工程技术领域, 传感与测试过程是利用物质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 从客观事物对象中提取有关信息的感知和认识过程, 属于信息科学中信息获取的范畴。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作为人类认识客观事物特性、掌握其内在规律的主要手段, 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已成为信息时代的关键技术之一。

所以应能从哲学高度认识传感器与测试在信息获取和预处理过程中作用地位, 树立“广义测试”的理念。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 首先从了解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在现代工业领域的作用地位为出发点, 掌握传感器与测试过程的基本静动态特性和技术指标。

然后以实现位移、振动力、温度、流量等常见物理量的测量为目标, 深入介绍电阻、电容、电感、热电、光电等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测量方法。

并结合武器装备中常用的微光、红外探测器件, 详细介绍其构成原理, 以突出本课程的军事应用特色。

《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微波,红外双鉴器的入侵报警系统

《测试技术 》课程设计  微波,红外双鉴器的入侵报警系统

目录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1)2总体方案设计 (2)2.1方案比较 (2)2.2 方案论证 (3)2.3 方案选择 (3)3 单元模块设计及工作原理分析 (4)3.1 微波多普勒探测模块 (4)3.2 HB100输出信号处理模块 (7)3.3热释电红外探测模块 (8)3.4HN911L的输出信号处理模块 (13)3.5双鉴探测器模块 (13)4系统调试 (18)5系统功能和指标参数 (19)5.1报警系统的功能及工作过程 (19)5.2 系统指标参数 (19)6设计总结 (20)6.1 小结 (20)6.2系统前景展望及完善改进 (20)7参考文献: (21)附录:防盗报警系统设计原理图 (22)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及传感器技术的普及和发展,尤其是跨入新世纪后,保密探测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微波多普勒/红外探测技术已渗透到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工业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通信、红外制导、激光武器、电子对抗、环境监测、红外加热、安全防范、家用电器控制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本论文主要谈了红外技术和微波多普勒效应在防盗报警系统中的应用。

如今市场上成熟的防盗报警产品有被动式的、主动式的和多技术复合式的。

但前两者都有致命的缺点就是误报率很高,而多技术复合式的防盗报警器误报率很低,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

即使如此,我依旧设计的是被动式防盗报警器,因为我以目前的水准很难对已成熟的产品有所突破而设计出一流的产品。

个人认为利用红外技术和微波多普勒效应设计防盗报警器的意义在于设计的过程,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才会把这几年在学校里学到的融合,同时也让自己明白我们的学习道路还很遥远。

报警器适用于仓库、住宅等地防盗报警。

在没有人在的情况下它可自动完成报警任务,防止盗窃的发生。

自动报警器的设计在一定情况下解决了无人看护仓库、住宅等地物品的保护,使厂家的资产和个人的财产免受损失。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是现代工程技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传感器是一种能够感知和测量某种特定物理量的装置,而测试技术则是利用各种手段对传感器进行验证、校准和评估的过程。

本文将从传感器和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应用领域、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传感器的基本概念传感器是一种将感知到的物理量转化为可用电信号或其他形式输出的装置。

它可以感知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强度、声音等各种物理量,并将其转化为电信号传递给其他设备。

传感器的种类繁多,包括光电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每种传感器都有其特定的工作原理和适用范围。

二、传感器的应用领域传感器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工业制造、交通运输、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

在工业制造中,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生产过程中的温度、压力、流量等参数,实现自动化控制。

在交通运输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车辆的安全监测,如制动系统、轮胎压力等。

在环境监测中,传感器可以用于检测空气质量、水质污染等。

在医疗健康领域,传感器可以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等生理参数。

三、传感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传感器也在不断创新和进步。

首先,传感器的尺寸越来越小,体积更加紧凑,便于集成到各种设备中。

其次,传感器的精度和灵敏度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更加准确的测量和感知。

再次,传感器的功耗越来越低,可以实现长时间的运行和续航。

此外,传感器的通信方式也在不断改进,如无线传输和互联网连接,使得传感器的数据可以实时传输和共享。

四、测试技术的作用和方法传感器的测试是保证其性能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测试技术主要包括传感器的验证、校准和评估。

首先,传感器的验证是指通过一系列测试和实验验证传感器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和规范。

其次,传感器的校准是指通过与已知标准进行比较,调整传感器的输出信号,使之与实际值保持一致。

最后,传感器的评估是指对传感器的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如灵敏度、响应时间、稳定性等。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

《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

AT89C51简介 (17)1、2、背景介绍质量是测量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参数,称重技术自古以来就被人们所重视。

秤是最普遍、最普及的计量设备,电子秤取代机械秤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规律。

低成本、高智能的电子秤无疑具有极其广阔的市场前景。

60年代初期出现机电结合式电子衡器以来,衡器技术在不断进步和提高。

从世界水平看,衡器技术已经经历了四个阶段,从传统的全部由机械元器件组成的机械称到用电子线路代替部分机械元器件的机电结合秤,再从集成电路式到目前的单片机系统设计的电子计价秤电子秤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衡量器件,广泛应用于超市、大中型商场。

电子秤在结构和原理上取代了以杠杆平衡为原理的传统机械式称量工具。

相比于传统的机械式称量工具,电子秤具有称量精度高、装机体积小、应用范围广、易于操作使用等优点。

我们所要研究的任务是:基于应变片的电子秤设计,称重范围0~10Kg,满量程量误差不大于 0.005Kg,同时具有自动去皮计算物重,并能计价,具有键盘、显示功能。

3、方案设计首先是通过压力传感器采集到被测物体的重量并将其转换成电压信号。

输出电压信号通常很小,需要通过前端信号处理电路进行准确的线性放大。

放大后的模拟电压信号经A/D转换电路转换成数字量被送入到主控电路的单片机中,再经过单片机控制译码显示器,从而显示出被测物体的重量。

我们的设计原则是:采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各模块、部分也尽量应用集成芯片,这样及保证了精度有可使设计简单化。

按照设计的基本要求,系统可分为三大模块,数据采集模块、控制器模块、人机交互界面模块。

其中数据采集模块由压力传感器、信号的前级处理和A/D转换部分组成。

转换后的数字信号送给控制器处理,由控制器完成对该数字量的处理,驱动显示模块完成人机间的信息交换。

电子秤模块设计图2.1、传感器的选择传感器的定义: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通常传感器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其中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能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转换部分指传感器中能将敏感元件输出量转换为适于传输和测量的电信号部分。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传感器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课程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于质量以及精度要求都越来越高,而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则是近几年来在这个领域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

本课程旨在介绍传感器及测试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应用,让学生掌握常见的传感器类型以及测试方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教学目标•了解传感器的基本结构、特点及应用场景;•掌握传感器信号采集及处理方法;•熟悉传感器测试原理及测试系统的搭建方法;•能够进行传感器性能测试和优化;•能够利用传感器设计和实现基本测量系统。

教学内容1.传感器基本原理–传感器的定义及分类–传感器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传感器信号的采集与处理–数据采集系统的搭建方法2.常见传感器的应用–光学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生物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3.传感器测试方法–传感器性能测试和指标–传感器应力测试和寿命测试–传感器信号检测方法–传感器校准方法和流程4.基本测量系统设计–传感器信号放大及滤波电路设计–基本测量系统设计流程–数据采集软件开发教学方法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课程内容和原理,并且提供相关实例;2.指导学生设计并实现实际的传感器测试系统;3.组织实验演示和实验报告,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4.提供课程资料和练习题,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

实验设计作为本课程的重点内容,实验环节将涵盖常见传感器的测试和优化,具体实验内容如下:1.传感器性能测试–利用自行设计的测试平台,测量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精度、线性度、静态失调、温度漂移等各项指标;–比较不同类型传感器的性能,了解其中优缺点,并进行性能优化。

2.传感器应力测试–同样利用自行设计的实验装置,模拟不同的应力情况,如弯曲、拉伸等情况下,测量传感器的响应和寿命;–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材质传感器的使用情况及优化方法。

3.基本测量系统设计–设计并实现基本测量系统,包括传感器信号放大和滤波,采样和存储等;–从实验中了解不同的放大和滤波电路,对不同的信号进行处理的方法。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设计背景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作为能源转化的核心技术之一,是现代工程技术领域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领域。

在热能与动力工程的研究与开发过程中,不仅仅需要相关理论知识,同时还需要对测试技术有深刻的理解,并运用技术手段进行测试,验证和评估。

因此,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设计的实践性都是至关重要的。

二、设计目的本课程设计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学生参与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的工作原理和实践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能力,同时锻炼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和专业发展做好准备。

三、设计内容3.1 课程简介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是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热能与动力工程的测试方法、测试技术、测试仪器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了解反应功率、传热、流体力学等基本热学原理和热工测试技术。

3.2 设计原则1.问题导向:设计中设置多个问题或任务,学生需要通过实践活动完成对应的测试任务,通过实践任务,体验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需的思考方法和策略;2.合作式学习:为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设计中可以设置组队任务,多组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测试任务,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任务和职责。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效果。

3.3 设计步骤1.热学原理掌握:针对热学原理进行课堂讲解及习题练习,培养学生基本理论基础。

2.试验方案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要求设计相应的试验方案。

3.试验数据采集和分析:学生在实验室内进行实验操作,并采集、处理数据,进行试验结果分析和评估。

4.报告撰写:学生需要根据实践任务完成报告撰写任务,完成试验报告的撰写和答辩。

3.4 设计成果1.课程达成度:学生将能够掌握热学原理和热工测试技术,能够熟练操作测试仪器,独立进行热工测试,并能够理解和分析测试结果。

2.报告成果:学生完成试验报告撰写任务,包括测试方案设计、测试结果分析和结论等,能够独立进行规范化的技术报告写作。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测试的目的、意义和分类;2. 帮助学生了解各种测试方法的特点及应用场景,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3. 引导学生掌握测试用例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测试用例的编写能力;4. 使学生了解软件测试的生命周期,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测试方法对软件进行系统分析、设计测试用例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测试工具进行软件测试的实践操作能力;3.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协调能力,为后续项目实践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测试技术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2.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负责任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软件质量观念;3. 引导学生树立团队合作意识,认识到团队协作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课程性质分析:本课程为信息技术学科,旨在让学生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知识,提高软件测试能力。

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动手实践和团队合作。

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处于高年级阶段,已具备一定的编程基础和软件工程知识。

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需要教师在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方面给予指导。

教学要求:1. 教师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测试技术基本概念:介绍测试的定义、目的、意义和分类,使学生建立测试技术的基本框架。

教材章节:第一章 测试技术概述2. 测试方法:讲解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等测试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场景。

教材章节:第二章 测试方法3. 测试用例设计:分析测试用例设计的原则、方法,引导学生掌握测试用例的编写技巧。

教材章节:第三章 测试用例设计4.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阐述软件测试生命周期的各阶段,如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评估等,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掌握软件测试的目的和重要性。

2. 学生能够掌握各类软件测试方法,如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

3. 学生能够了解软件测试流程,包括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和测试评估。

4. 学生能够熟悉常见的软件测试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软件测试方法编写测试用例,对实际软件进行测试。

2. 学生能够运用测试工具进行自动化测试,提高测试效率。

3. 学生能够分析测试结果,找出软件缺陷,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够在团队中进行有效的沟通与协作。

2. 学生树立质量意识,关注软件质量,对软件测试工作充满热情。

3. 学生培养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习惯,不断提升自己的软件测试技能。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对软件测试有一定了解,但缺乏实际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软件测试方法和技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具备从事软件测试工作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1. 软件测试基本概念:包括软件缺陷、软件测试目的、软件测试类型等。

- 教材章节:第一章 软件测试概述2. 软件测试方法: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

- 教材章节:第二章 软件测试方法3. 软件测试流程:测试计划、测试设计、测试执行、测试评估。

- 教材章节:第三章 软件测试流程与策略4. 测试用例设计: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等。

- 教材章节:第四章 测试用例设计方法5. 常见软件测试工具:Selenium、JMeter、QTP等。

- 教材章节:第五章 自动化测试工具6. 测试管理工具:禅道、JIRA等。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目的和重要性。

2. 学生能掌握常见的软件测试方法、技术和流程。

3. 学生能了解自动化测试的基本原理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测试方法对软件进行黑盒测试和白盒测试。

2. 学生能够编写测试用例,并对软件进行功能测试、性能测试和兼容性测试。

3. 学生能够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进行简单的测试脚本编写和执行。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认识到软件测试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必要性,树立质量意识。

2. 学生能够培养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积极参与测试项目。

3. 学生能够关注软件测试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旨在使学生在学习软件测试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实际测试技能,提高软件质量意识。

课程性质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对软件测试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通过案例分析和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过程中,将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软件测试基本概念:测试目的、测试类型、测试层次。

2. 测试方法与技术: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静态测试与动态测试。

3. 测试用例设计:等价类划分、边界值分析、因果图、决策表。

4. 测试流程与管理: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测试计划、测试用例、测试报告。

5. 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测试原理、工具选择、测试脚本编写。

6. 性能测试与兼容性测试:性能指标、测试工具、测试方法;兼容性测试标准、测试环境搭建。

7. 教学案例与实践:结合实际项目,进行测试用例设计、执行及自动化测试脚本编写。

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1. 第1周:软件测试基本概念、测试目的和类型。

检测系统数字化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系统数字化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检测系统数字化测试技术课程设计课程简介数字化测试技术是现代制造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

数字化测试技术的学习和实践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数据分析技能。

在本课程中,我们将通过实际案例来介绍数字化测试技术,并学习其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例如机械制造、电子制造和材料科学等。

除此之外,本课程还将涉及数字化测试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和信号处理等。

课程目标1.掌握数字化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2.熟悉数字化测试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场景;3.学习数字化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4.掌握数字化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5.能够独立进行数字化测试实验。

课程内容第一部分:数字化测试技术概述物理量与传感器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技术中的基础概念和传感器的原理。

首先,我们将学习物理量的基本概念,例如长度、质量和时间等。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传感器的分类和原理,并介绍常见的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等。

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

首先,我们将了解数据采集的原理和方法,并介绍常见的数据采集设备。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信号处理的基础知识,例如滤波、调制和解调等。

第二部分:数字化测试系统设计系统组成与操作方法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组成和操作方法。

首先,我们将学习数字化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例如传感器、数据采集设备和计算机等。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操作方法,例如测量准备、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等。

系统实现与数据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实现和数据分析方法。

首先,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系统的实现方法,例如实验规划、实验流程和数据处理等。

接下来,我们将学习数字化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方法,例如数据可视化、统计分析和模型建立等。

第三部分:案例分析与实验设计案例分析在这一部分中,我们将介绍数字化测试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实例。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设计

测试技术与传感器课程设计1. 引言测试技术和传感器是当今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中非常重要的领域。

测试技术用于验证和检验所开发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和正确性,而传感器用于收集环境和物理参数数据。

本文将介绍一个关于测试技术和传感器的课程设计。

2. 课程目标该课程设计旨在使学生了解测试技术和传感器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通过该课程,学生将:•了解测试的基本概念和理论;•掌握测试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工具;•掌握不同类型的传感器的原理和应用;•学会如何使用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

3. 课程内容3.1 测试技术本课程将涵盖测试技术中的以下主题:•测试概述:测试的基本概念、目标、原则和类型;•静态测试:代码检查、静态分析以及代码度量;•动态测试:黑盒测试、白盒测试、基于错误的测试和基于语境的测试;•自动化测试:测试自动化的方法、工具和策略;•性能测试: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和容量测试;•安全性测试:涉及的安全技术和方法。

3.2 传感器技术本课程将涵盖传感器技术中的以下主题:•传感器概述:传感器的类型、结构和原理;•电子元器件与模拟电路技术:基本电子元件的使用以及模拟电路设计与实现;•传感器信号采集和调理技术: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的采集和转换;•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传感器采集到的数据的处理、存储和分析;•其他传感器应用:如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光传感器等。

4. 课程安排本课程总共分为十个模块,其中前五个模块涵盖测试技术的内容,后五个模块则讲授传感器技术的知识。

具体课程安排如下:•模块1:测试概述•模块2:静态测试•模块3:动态测试•模块4:自动化测试•模块5:性能测试•模块6:传感器概述•模块7:电子元器件与模拟电路技术•模块8:传感器信号采集和调理技术•模块9:传感器数据处理技术•模块10:其他传感器应用5. 课程评估本课程将使用作业、课堂测验、项目和期末考试来进行学生的评估。

学生需要完成以下任务:•作业:完成对每个模块的阅读和理解,并提交相关作业。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目录一、设计目的与要求 (1)二、设计任务 (1)三、设计内容 (1)3.1 仪器简介 (1)3.2设计原理、设计步骤及数据分析 (3)利萨如图形法测量简谐振动频率 (3)振动测试 (9)四、简支梁振动系统综合性能测试 (13)振动系统固有频率测试的方法 (13)隔振 (17)单式动力吸振器吸振的实验分析 (18)复式动力吸振器吸振的实验分析 (19)五、设计心得 (22)六、参考文献 (23)七、指导老师评语 (24)简支梁动态特性综合测试方法一、设计目的与要求1. 学习测试系统的搭建以及相应仪器的使用2. 学习振动系统的频率阻尼计算、测试的各种方法3. 学习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量及之间关系4. 学习振动系统特性的测试方法及频谱的分析方法5. 学习振动系统吸振、隔振的方法及分析其频率二、设计任务1.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以及测试系统的安装调试2.掌握多种简谐振动的频率方法,特别是使用“利萨如图形法”3.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4.掌握频谱分析方法以及它们的应用条件,理解频谱图的含义5.掌握吸振、减振的方法,并会计算隔振频率三、设计内容3.1 仪器简介DHVTC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系统的组成:如图1所示,实验系统由“振动与控制实验台”、激振测振系统与动态分析仪组成。

1、底座)2、支座)3、二(三)自由度系统)4、薄壁圆板)5、非接触式激振器)6、接触式激振器)7、力传感器)8、偏心电机)9、磁电式速度传感器)10、被动隔振系统)11、简支梁)12、主动隔振空气阻尼器)13、单/复式动力吸振器)14、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15、电涡流位移传感器)16、磁力表座)图1 DHVTC振动测试与控制学生实验系统示意图振动与控制实验台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台由弹性体系统(包括简支梁、悬臂梁、薄壁圆板、单自由度系统、二自由度系统、多自由度系统模型)配以主动隔振、被动隔振及动力吸振用的空气阻尼减震器、单式动力吸振器、复式动力吸振器等组成。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2)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 (2)

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教授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的基础原理和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研究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为学生今后学习与科研提供基础。

二、课程大纲1. 基础知识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的一些基础知识,包括材料的结构、性能和成分等。

2. 分析技术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中常用的分析技术,包括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透射电镜、原子力显微镜等。

3. 实验操作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的操作流程和实验技巧,包括样品制备、实验设备操作、数据处理等。

4. 实践应用本部分主要介绍材料现代分析与测试技术在材料科学、环境监测、医学等领域的实践应用,为学生提供实际操作案例。

三、课程设计1. 教学方式本课程采用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理论教学部分包括教师的授课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应在课前预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在课堂上和教师互动、讨论。

实验操作部分由学生进行,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实验指导并进行实验结果评估。

2. 实验操作本课程的实验操作包括以下内容:1.样品制备:学生将制备不同材料的样品,并进行后续的实验分析操作。

2.X射线衍射:学生将用X射线衍射仪进行材料样品分析,了解不同晶面之间的角度和间距。

3.扫描电镜:学生将用扫描电镜观察材料表面形貌,并进行形貌分析。

4.透射电镜:学生将用透射电镜观察材料内部结构,并进行晶体结构和成分分析。

5.原子力显微镜:学生将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材料表面的微纳米结构,并进行形貌分析。

3. 实验报告学生将在实验操作后撰写实验报告,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目的:介绍该实验的目的和重要性。

2.实验原理:阐述该实验所用技术的原理和基础知识。

3.实验过程:介绍学生的实验操作流程和记录结果。

4.数据分析: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解释。

5.结论和展望:总结实验结果并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

四、学生评估本课程的学生评估分为实验操作成绩和实验报告成绩两部分。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

软件测试课程设计报告

课程设计报告题目网上购物系统的测试系统整体测试课程名称软件测试技术课程设计院部名称信息技术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课程设计地点 B513 课程设计学时 20 指导教师金陵科技学院教务处制成绩一、目的和意义软件测试是软件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软件质量的保证。

该课程是培养训练学生软件质量保证能力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与软件测试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紧密配合,同步进行。

通过软件测试的实践训练,深刻理解和掌握软件测试和软件测试过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熟练掌握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的测试用例的设计,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复杂程序的编写能力,为学生将来从事实际软件测试工作和进一步深入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二、课程设计任务及要求1、掌握软件测试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根据课题的要求进行上机实验调试;3、基本掌握实际软件工程中与软件测试有关的相关文档的编制。

三、设计过程1引言1.1背景本次测试中的压力测试是指模拟实际应用的软硬件环境及多用户订单提交过程的系统负荷,运行测试软件来测试被测系统的可靠性,同时还要测试被测系统的响应时间。

用户的实际使用环境◇VMware Workstation虚拟的windows XP SP3系统◇CPU Intel core2 duo cpu T5450 内存大小324M◇数据库管理系统采用Microsoft Access 2003◇应用服务器程序和数据库管理系统同时运行在windows XP SP3上。

2测试方案2.1测试环境准备在系统中配置IIS服务,及相应环境,安装LoadRunner8.12.2 测试方案设计通过使用模型分析得出主操作模块为普通用户模块,结合订单管理系统需求规格说明书,可确定主任务为登陆,物品订购,页面切换。

并在此基础上,得出基本流程:a.用户为普通权限用户,登陆订单管理系统主页面,输入相应用户名和密码并登陆。

b.进入用户页面,显示物品分类,点击microsoft,c.在列出的物品的中,选购物品,提交订单d.用户返回住户主页并退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试技术基础课程设计》题目高度计的设计时间班级姓名学号指导教师2016年6月17日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非物理量的测试与控制技术,已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航天、航空、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制造、石化、轻工、技术监督与测试等技术领域,而且也正逐步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

传感器技术是实现测试与自动控制的重要环节。

在测试系统中,被作为一次仪表定位,其主要特征是能准确传递和检测出某一形态的信息,并将其转换成另一形态的信息。

传感器是指那些对被测对象的某一确定的信息具有感受(或响应)与检出功能,并使之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与之对应的可输出信号的元器件或装置。

其中电阻应变式传感器是被广泛用于电子秤和各种新型机构的测力装置,其精度和范围度是根据需要来选定的。

因此,应根据测量对象的要求,恰当地选择精度和范围度是至关重要的。

但无论何种条件、场合使用的传感器,均要求其性能稳定,数据可靠,经久耐用。

本次课程设计的是压力传感器中的高度计。

微型硅压阻式传感器、单片机、A/D转换、精密参考电压、显示驱动模块、串口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几部分组成了它的硬件结构。

高度计的软件结构由初始化子程序,采样数据处理,A/D转换子程序,压力补偿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高度计算子程序,通信子程序,显示子程序等部分组成。

2 / 12 高度计根据压阻式压力传感器原理,因为所测压力大小P与传感器输出电压U有函数关系,可以由电压U计算出压力P。

由于传感器的零位和灵敏度会随温度漂移,所以还需要修正,根据一定温度修正后压力P与电压U的关系式,可以由所测电压U计算出实际压力P。

目录1、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42、课程设计任务----------------------------------------------------------53、系统的设计------------------------------------------------------------6 3.1、气压高度计设计的理论基础---------------------------------------------6 3.2、高度计的硬件设计-----------------------------------------------------63.2.1 、单片机 ---------------------------------------------------------73.2.2、压阻式传感器-----------------------------------------------------73.2.3、 ADC芯片---------------------------------------------------------73.2.4、显示通信电路----------------------------------------------------73.2.5、电源与抗干扰设计------------------------------------------------73.3、高度计的软件设计----------------------------------------------------84、误差分析---------------------------------------------------------------105 、体会------------------------------------------------------------------11 参考资料-----------------------------------------------------------------121课程设计目的和要求1.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必须完成的一个课程设计。

是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通过本设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传感器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有关传感器设计方面的知识。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感器结构和相关元件类型,正确计算、选择各零件和元件参数,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地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达到了解和掌握传感器设计过程和方法。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

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数据处理及计算机应用的能力。

4.通过设计环节的实际训练,加深学生对该课程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使之在理论分析、设计、计算、制图、运用标准和规范、查阅设计手册与资料以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得到初步训练,促进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课程设计任务题目:高度计的设计初始条件:设计时根据测量范围、测量精度、温度补偿、测量绝对气压值等几个性能指标来选取气压传感器。

设计时自行确定被测变量及测试范围。

要求:1.理解气压高度计设计的理论基础;2. 完成高度计的硬件部分设计;3. 完成高度计的软件部分设计;4. 进行误差分析。

3 系统的设计高度是载体到某一水平面的垂直距离,是导航的一个重要依据。

气压传感器是气压式高度计的一个重要依据。

传统气压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校准和补偿电路复杂,稳定性差,不能直接用于计算机数字化处理,也不便于在便携式设备中集成。

本气压式高度测量系统使用微型压阻式传感器,通过对压力的测量,经过A/D 变换后由单片机进行数字滤波,函数算出载体当前的绝对高度,具有较高精度和抗干扰能力。

大气压力在数值上等于所在海拔高度往上直到大气上界整个空气柱的重量,因此在理想情况下,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海平面附近,海拔高度每升高100m ,气压下降大约是0.7kPa 。

由于空气具有可压缩性,大气压力与海拔高度具有非线性关系。

高度和气压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如果照搬气压公式来制作电路,电路将变得十分复杂。

实现起来相当困难。

因此设计该高度计时,可将高度按区段划分,分别进行数据的计算。

3.1 气压高度计设计的理论基础气压与高程的关系模型:H = T 0/L * (P/P 0) ^ (1/(N-1))(近似公式)。

以标准海平面为基准:T 0 = 288.15K ;P 0 = 101.325kPa ;N = 5.25588 ;L = -0.0065 0C/m 。

通过计算结果可见表1。

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传感器的漂移引起的误差对高端和低端的影响是不同的。

为了提高精度,设计时要考虑这一点。

根据气压公式可以得出0至6000m 量程内的压力范围在47.18至101.325kPa 。

据此可以确定硅压阻式传感器量程 。

为充分利用传感器的精度,选择硅压阻式传感器量程要尽量接近测量范围。

3.2 高度计的硬件设计表1 传感器每千帕变化引起的高程变化值 高程值区间/m 气压值区间/kPa 每百帕高程变化值/m 0-500 101.32-95.46 85.32 500-1000 95.46-89.88 89.61 1000-2000 89.88-79.49 96.25 2000-3000 79.49-70.11 106.61 3000-4000 70.11-61.64 118.06 4000-5000 61.64-54.02 131.23硬件结构由微型硅压阻式传感器、单片机、A/D转换、精密参考电压、显示驱动模块、串口通信模块、电源模块等几部分组成。

元器件选取主要考虑设计精度和体积功耗,并留有一定的余量。

3.2.1单片机数据处理要求体积小功耗低,此处选择C8051F353型单片机,可以工作在-40至+85 0C的范围内工作。

其带有最大放大倍数128的可编程增益放大器(PGA),非常适用于多路模拟数据采集系统。

3.2.2 压阻式传感器气压传感器在在气压计中占据核心位置。

设计时可根据测量范围、测量精度、温度补偿、测量绝对气压值等几个性能指标来选取气压传感器。

选用传感器量程要尽量与测量的范围相符,以利于减小误差。

传感器选用体积较小的MPX2100D型绝压传感器,量程为100至0kPa ,满量程输出为40mV(10V供电)3.2.3 ADC芯片根据量程和分辨率选择A/D转换器位数和精度,ADC芯片的位数N大于或等于log2(1+Umax/Umin)计算。

式中Umax为ADC芯片的满度输入电压,Umin为ADC芯片最小能分辨出的电压。

为达到较为理想的气压高度分辨率,A/D转换器的位数要在15位以上。

为简化电路,这里的A/D转换器采用C8051F353自带的16位ADC0。

参考电压使用单片机内部自带的2.5V基准。

通过将寄存器ADC0MD中的AD0EN位置“1”和将寄存器ADC0CF中的AD0VREF位清“0”来使能内部电压基准。

使用时应在VREF和AGND之间接入旁路电容。

3.2.4 显示通信电路由于使用四个单个LED进行显示的连线比较复杂,同时单片机的端口驱动能力也难以保证,此处选择专门的驱动芯片。

串口通信电路主要用来实现该系统与上位计算机的通信,利用C8051F353型单片机的UART串口总线通过SP3232芯片的电平转换与上位计算机进行通信。

工作于9600b/s,一个起始位,8个数据位,一个停止位,奇校验。

3.2.5 电源与抗干扰设计使用低压差稳压器 1.M1117A 分别为处理器和其余电路供电。

采用基准电压源MAX6350来稳定对压力传感器的供电,以保证传感器输出的稳定性。

PCB 板设计时每个芯片有电源退耦电路。

模拟数字分开布线。

为了避免传感器产生的信号在A/D 转换前发生失真并减少传感器的功耗,在ADC 的输入端连接了滤波器,降低噪声并作为缓冲器隔离了前后级,避免其他电路对ADC 采样的影响。

仪器采用干电池供电不存在电源或电网干扰问题,但现场使用不可避免地受到自然放电干扰和其他电气设备的放电干扰。

为了不增加过多的硬件屏蔽措施,软件采用了改进的平均值滤波算法。

3.3. 高度计的软件设计设计如图所示,采用模块化结构,方便调试。

包括初始化子程序,采样数据处理,A/D 转换子程序,压力补偿子程序,数据处理子程序,高度计算子程序,通信子程序,显示子程序等部分组成。

软件流程图该设计采用线性插值方法来计算指示空速。

用一个简单易实现的函数代替原来的复杂函数即y i =k i (x-x i ) 式中y i ,x i ,k i 分别代表第i 个插值点气压高度值,大气静压值,和插值线段的斜率。

C8051F353单片机内部设有温度传感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