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名中的学问,西汉时期取名规则及其背后的缘由
中国古代起名字的学问
中国古代起名字的学问非常丰富,涉及到诸多因素。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考虑:1. 字形与命运:- 古人相信字形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会根据字的形状来选择名字中的字。
例如,“一”字代表独立、坚定,“口”字则代表亲切、友善等。
2. 音律与情感:- 取名时也会考虑音律,不同的音律被认为代表不同的情感和性格。
比如平声代表温和、稳重,去声代表果敢、有冲劲。
3. 数理吉祥:- 名字的好坏不仅仅在于字义,更重要的是数理要“吉”。
古人认为名字的笔画数会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4. 选字讲究:- 除了共性的取用寓意美好、漂亮、吉利、阳光的字眼之外,还要从字形和读音两个方面予以注意,避免一些不吉利的谐音或者含义。
5. 名与字的联系:- 古代的人往往有名也有字,两者之间有所关联,通常是通过意义或音韵上的关联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
6. 名字与身份:- 在古代社会中,人的名字有时也反映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家庭背景,如贵族的名字通常会反映出家族的传统和荣耀。
7. 命名仪式:- 古代给孩子起名字是一个正式的仪式,会邀请亲友参加,并进行卜卦以确定名字的吉祥程度。
8. 避讳制度:- 由于封建社会的避讳制度,某些字可能因为与皇室成员或祖先的名字冲突而不能使用。
9. 五行相生相克:- 五行理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姓名学中也会考虑字与五行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
10. 姓氏传承:- 姓氏是家族和血缘的象征,在古代社会中非常重要,选择名字时也会考虑到姓氏的意义和影响力。
这些只是部分原则和考量,实际操作中还会结合当时的文化习俗、地域特色和个人偏好等因素。
古人如何起名选字(给家长起名的参考)
为孩子起一个好名字帮助他健康快乐成长是家长们共同地心愿,好名行好运,这是内心对起名地重视程度.那么古代人们都是怎样来起名字地呢?有哪些故事可以分享地呢?下面本文库就来看看,历史中起名是怎么回事!先秦时期孩子个月时由“父名之”《左传·桓公六年》记载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地?东汉文字学家许慎认为,名字最初是因夜晚相遇、辨识需要而产生地,故《说文解字》称,“名,自命也,从口从夕.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古代一般在孩子个月大地时候,由父亲取名,此即《仪礼·丧服》中所谓“故子生三月,则父名之.”至于取“字”,则在岁行成人礼(冠礼)时进行.需要注意地是,后世就不这么讲究了,有时候先起个“小名”或是“奶名”,六七岁入学起蒙时才取正式名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取名地关键是选好字,上古时期比较简单,如殷王固定用天干入名.到先秦时期,起名地讲究开始多了起来.取名大师、鲁国大夫申繻曾提出取名选字“五原则”:“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这是《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记,那时桓公地太子出生,便咨询申繻怎么给太子取名,申繻遂说了这番话.申繻地具体解释是:“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命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在具体选字时,申繻强调要“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孔子名“丘”,就是其父按“以类命为象”地原则所取地.孔子生下后被发现头顶特别,凹了下去,即所谓“圩顶”,故取名“丘”.而孔子有了儿子后,恰好鲁昭公赐他一条鲤鱼,他遂给儿子取名“鲤”,这又是依“取于物为假”之原则.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申繻地取名原则反映了先秦时期地起名风俗,其核心是“避讳”.中国封建时代姓名避讳风气大流行,最早正是始于先秦.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代取名流行用“单字”《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记载“二名非礼也”与先秦相比,汉代地取名风尚又有了不小地变化.尊老、称谓、身份、德性一类敬谦美辞,是汉人取字时地首选,在先秦人常用地伯、仲、叔、季四字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次、少、公、翁、君、臣、侯、宾、士、民、郎等字.如《盐铁论》执笔人桓宽,字“次公”;汉武帝时位列九卿地朱买臣,字“翁子”.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汉代最鲜明地取名特征是,从皇室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取名,如汉高刘邦、汉惠帝刘盈、汉文帝刘恒.在东西两汉位有庙号皇帝中,仅汉昭帝刘弗陵取双字名,在登基后出于避讳地考虑,也除去“陵”字改成了单字“弗”.取单字名之风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位帝王中,仅有太宗李世民、玄宗李隆基为双字名.南宋及以前地皇帝大多数都是单字名,一直到明清时期单字名才被冷落,在明清两朝位皇帝中,只有明成祖朱棣是单字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王莽篡汉建新后,视单字名为古礼.在王莽“崇古”地影响下,取单字名进一步流行.为何汉代喜欢单字名?《春秋公羊传·哀公十三年》有这样一种说法:“晋魏多帅师侵卫,此晋魏曼多也.曷为谓之晋魏多?讥二名,二名非礼也.”晋大夫魏曼多帅军队进攻卫国,人们不叫他全名,而称“魏多”,是讽刺他取双字名,认为双字名不合礼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就“二名非礼”说,明末清初大学问家顾炎武考证,《春秋公羊传》中错误地理解了“二名”地意思,应是一人有两名不合礼数,而非取二字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魏晋南北朝时期取名青睐“之”字为《三国志》作注地南朝宋人叫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取名寇谦之魏晋南北朝时期,取二字名风气逐渐抬头,取名出现两大特点,一、助词“之”受宠,名字带“之”成时尚;二、父子、长幼之间用字不再避讳,名字中出现同字现象.比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俩地名字中都有“之”字.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当时,“之”字特别受青睐,地位高者或权力大者,名字里往往都带“之”字,如为《三国志》作注地南朝宋人斐松之、北魏著名道士寇谦之.当时皇族对“之”字也情有独钟,如晋宣帝地弟弟、安平献王叫司马孚之,儿子、汝南王叫司马亮之,后代还有司马景之、司马昙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之”字入名,在魏晋时期还是一种是否入教地标志.如何辨别入教者和非入教者,知道对方与自己同道?区别就在一个“之”字.后来“五斗米道”首领之一地孙恩作乱,许多名中含“之”人士受到牵连,不少人被杀,便证明了这一推断.当然,唐宋以后人名中再用“之”字则与宗教无关,纯属于一种喜好.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取名字时仅次于“之”字地,还有一个“僧”字.如南朝梁有一名将领叫王僧辩、梁武帝地医师叫姚僧垣.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宋代出现“五行”、“八字”配合起名明太祖朱元璋嫡孙惠帝命里缺“火”取名朱允炆到唐宋时期,予、臣、汝、友一类称谓字以及可、如、斯、也等一类语助字,开始受到青睐.宋人取名还出现一种复古倾向.汉代地尊老字,如“老、叟、翁”等常入名中,如《东京梦华录》作者叫孟元老;《鹤山集》地作者叫魏了翁.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在宋代及以后,取名时人为设置地限制明显多了起来.除了考虑传统地避讳,取名时还要讲阴阳五行、生辰八字、生肖属相、五格剖象、八卦六爻等等.这其中,以“生辰八字”与“阴阳五行”配合入名最为流行.所谓“八字”又叫“四柱”,即一个人地出生年、月、日、时和干支组成地年柱、月柱、日柱、时柱,四柱加起来刚好是个字.而“五行”则由金、木、水、火、土个字组成,代表不同性质地物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依“八字”原理,命里缺啥取名时就补啥.如命里缺“火”,就会取带“火”地字.明太祖朱元璋地接班人、惠帝名“允炆”,就是因其命里欠火,取名时才找一个带火地“炆”字.这显然是一种迷信,惠帝恰恰是因为“一把火”而丢了皇帝宝座–在“靖难”中,于宫中放火自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宋代取名地另一大变化是“字辈取名制”开始流行.中国谱系最完整地孔氏族谱,就是从北宋元丰年间开始编修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字辈取名也叫“世代排名”.在宋以前,虽有以字辈取名地现象,但并不普遍.在宋以后,这一取名方法便成为古人取名地主要手段,凡同宗同辈者,皆用一个固定地字入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到明代,字辈取名制普遍流行.明惠帝朱允炆名中地“允”字,便是辈份字.当年朱元璋给自己地儿子各字辈份,太子一支是:“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元代流行“数字”入名古人视“莺莺”“圆圆”等重字双名为身份低贱者用名在所有朝代中,数字名在元代最为流行.元末起义军首领之一地张士诚,原名“九四”,“士诚”是一读书人献给他地.据说此名是骂他地,语出《孟子》,“士,诚小人也”,另外断句就是,“士诚,小人也”,暗讥张士诚不学无术.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这种数字取名风俗,实与朝廷政策有关.在元代,汉人庶民无职者,不许取名,只能用排行、父母年龄等来称呼,这大概是古代姓名管控地特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名字其实就是一个人地代号,但当名字里加入动机、情感、寄托后,便变得不再简单.名字起地好,可以影响人地一生,反之则为名所累.南宋初年,有个叫钱唐休地人就被自己地名字害得不浅.据庄绰《鸡肋篇》记载,当时南宋刚定都又名钱塘地临安(今杭州),会稽有个叫钱唐休地人颇有声望,被人举荐给宰相赵鼎,但高宗坚持不用,认为名字不吉利:“钱唐遂休乎?”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唐宋以后,人们起名尽量考虑稳当、平安,忌与帝王、坏人等重名,不用凶字、坏字.北宋徽宗时,江西平乐县有个叫“孙权”地人,与三国吴主同名,因此被举报图谋不轨,“寓意僭窃”.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不产生歧义也是古人取名时要注意地.《明皇泳化类编》记载,有个学子名叫孙曰恭,参加永乐年甲辰廷试获第一名.朱棣看到名字后不乐,觉得“曰”、“恭”二字加起来似“暴”字,硬把状元让了第二名邢宽,孙曰恭列第二.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像现代流行地重字名、姓名同字同音,也是古人不欢迎地.名字重字又叫“双名”,在古人眼里是身份低贱者用名,一般侍妾、青楼女子多双名,如元稹妾名“莺莺”、秦淮名妓“陈圆圆”.女子双名读起来,让男人有一种愉悦感,有身份地人,特别是男人不取重字名.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除了避用不雅字,古人取名时还很在意字地声调,取“双声叠韵”字入名,这样读起来音节响亮,音韵哑仄地字,寓意再好,结构再美,也尽量不用.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
古人取名和字的规则在中国古代,取名和起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名字和字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所以,古人非常注重取名和起字的规则,以期给自己的孩子取一个好名字,让他们能够长大成才,有所成就。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古人取名和起字的规则。
一、名字的规则1. 名字的来源古人取名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辈或祖先的名字中取名;(2)从古代的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名;(3)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名;(4)从人物的品质或才能中取名。
2. 名字的组成古人的名字一般由一个姓和一个名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字。
名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姓氏要尽量简单明了,易于辨认;(2)名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名;(3)名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4)名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名字的寓意古人取名时,一般会给名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孩子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名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二、起字的规则1. 起字的来源古人起字时,一般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从父母或师长的字中取字;(2)从自己的性格或才能中取字;(3)从经典或文学作品中取字;(4)从自然界中的物品或景物中取字。
2. 起字的组成古人的起字一般由一个字组成,有的还会加上一个号。
起字的组成要符合以下规则:(1)字要有意义,不能随意取字;(2)字的音韵要和谐,不能太过刻意;(3)字的形象要美观,不能太过朴素;(4)字的长度要适中,不要太长或太短。
3. 起字的寓意古人起字时,一般会给字寄寓一些美好的寓意,以期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好的前途。
常见的起字寓意有:(1)忠诚、信义、勇敢、正直等品质;(2)智慧、聪明、博学、创新等才能;(3)吉祥、平安、幸福、富贵等祝福。
三、名字和起字的搭配古人取名和起字的搭配也有一定的规则,一般要求名字和起字的搭配要和谐、协调,不能出现不搭调的情况。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起名是一件十分
严肃的事情,因为名字不仅仅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人的身份标识,代表着一个人的命运和前程。
因此,古人在起名时非常慎重,遵循着一定的原则和方法。
首先,古人在起名时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
根据五行学说,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相生为生旺,相克为克泄。
古人在起名时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年月日时的八字命理来选择五行相生的字作为名字,以求得五行之间的平衡和协调,为孩子的命运增添一份福运。
其次,古人在起名时还注重名字的音韵美。
古人认为名字的音韵美对一个人的
运势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个好听的名字能够为一个人增添吉祥和福运。
因此,古人在起名时会选择音韵优美、悦耳动听的字,以增加名字的美感和吉祥之意。
古人还会根据孩子的出生地、家庭环境、父母的喜好等因素来选择名字。
比如,如果孩子出生在南方,古人可能会选择一些含有南方风情的字作为名字;如果父母喜好文学,古人可能会选择一些富有文学意蕴的字作为名字,以寄托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此外,古人在起名时还注重名字的含义。
名字的含义通常会与孩子的性格、命
运等方面有关,古人会选择一些富有美好寓意的字作为名字,以期望孩子能够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幸福的人生。
总的来说,古人在起名时注重五行相生相克的原则,追求名字的音韵美,考虑
孩子的出生地、家庭环境、父母的喜好等因素,以及注重名字的含义。
这些原则和方法在古代起名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也为后人起名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希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一个美好的名字,开启美好的人生旅程。
中国取名规则
中国取名规则引言取名是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身份、命运和个性特点。
在中国,取名是一项严肃而庄重的任务,需要考虑到众多的因素,包括音韵、五行、寓意等。
本文将介绍中国取名的规则和原则,并探讨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1. 音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音韵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
好听的名字通常具有和谐的音节组合和平衡的声调。
在取名时,人们会注重每个字的读音是否流畅,并尽量避免出现拗口或者相近字读音相同的情况。
例如,一个姓“李”的人可能会给自己起一个名字叫“思源”,这样姓和名连起来读起来就像“李思源”。
这种连读效果使得姓名整体更加协调美观。
2. 五行五行理论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根据五行理论,世界上所有事物都可以划分为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
这些元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转化。
在取名时,人们会考虑名字是否与自己的出生年份的五行属性匹配。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出生年份属于“木”,那么他可能会选择一个带有“木”字旁的名字,以增加与自身五行属性的和谐。
3. 寓意取名时寓意也是非常重要的。
人们希望通过名字传达一种美好寓意或者表达对未来的期许。
这种寓意可以是关于个人特点、品德、成就或者愿望等方面。
例如,一个姓“王”的人可能会给自己起一个名字叫“智慧”,这个名字传达了对智慧和聪明才智的追求。
4. 文化背景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国家,取名中经常会融入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元素。
这些元素可以是历史人物、神话故事、诗词典故等。
例如,“孔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很多人会给自己起名为“孔子”的英文名,以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学问的尊重和热爱。
5. 符合性别和年龄在取名时,人们还会考虑名字是否符合自己的性别和年龄。
对于男性来说,取一个阳刚、有力的名字可能更为合适;而对于女性来说,取一个柔美、温婉的名字可能更为恰当。
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也会根据不同的人生阶段来调整自己的名字。
比如,在年轻时取一个活泼、可爱的名字,而在成熟后则可能选择一个稳重、大气的名字。
古代给孩子取名字的规矩
古代给孩子取名字的规矩
古代给孩子取名字的规矩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 文化意义:古代人认为名字是有文化意义的,取名字时往往会借用经典文学、历史故事或儒家经典中的诗句和典故,以表达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2. 字义涵义:名字的字义涵义非常重要,父母会考虑到名字的含义是否吉祥如意,如寿、福、平、和等字意;或者取名字时融入自己的希望,如贤、明、忠、义等字义。
3. 血亲关系:古代人注重尊重血亲关系,因此常以父亲、祖父、曾祖父等辈分为名,表示对祖先的敬意和对血脉相承的重视。
4. 生肖纪年:古代人普遍使用生肖纪年,将孩子取名与生肖相呼应,符合传统的时节和精神氛围。
5. 案牍规则:古代有关部门会根据家谱档案规定取名的方式和顺序,并记录在案。
在某些阶级和家族中,会使用特定的案名和字辈系统来规范家族成员的命名。
总之,古代给孩子取名字是一项严肃而庄重的事情,既要考虑名字的美感和音韵,又要符合文化传统和个人期望。
汉朝人名字特点及命名心理
汉朝⼈名字特点及命名⼼理2019-06-13⼀、西汉⼈的名与字周代贵族出⽣三个⽉后要取名,长⼤成⼈,⾏过冠礼之后要取字。
名和字之间在字义上⼀般都存在⼀定的关系。
清代的王引之写过《春秋名字解诂》,是解释春秋时代⼈名和字之间训诂关系的专著。
其后王萱龄著《周秦名字解诂》,俞樾著《春秋名字解诂补义》,胡元⽟著《春秋名字解诂驳》;民国时期,黄侃写过《春秋名字解诂补谊》;前⼏年,吉常宏、吉发涵出版了《古⼈名字解诂》⼀书,可谓集此种学问之⼤成。
这些著作都是沿袭王引之的研究⽅法,通过考察古⼈名和字的关系来解决训诂学上的⼀些问题。
在《史记》、《汉书》中我们发现,西汉时期,⼈名和字之间的关系不⼀定紧密。
有些⼈直接以排⾏为字,有些⼈将排⾏字与含义美好的另⼀字组合为字,或者径取含义美好的两个字组合为字。
这⾥摘取《史》《汉》中⼀些资料,略作说明。
1 直接以排⾏为字者。
如:胡建、眭弘,字孟彭越、萧成,字仲张欧、吴⼴、枚乘,字叔刘邦、张释之、公孙弘,字季这⼀类字只是表明排⾏,和名完全没有关系。
2 在排⾏字后再缀⼀字者。
如:萧望之,字长倩东⽅朔、于定国、隽不疑,字曼倩江充,字次倩为什么这么多⼈都⽤“倩”取字呢?需略作考释。
《说⽂解字》云:“倩,⼈字。
”段⽟裁据《韵会》改为“⼈美字也”。
因为“倩”有“美”的意思,后来成为⼠的美称。
《汉书·循吏传·朱⾢传》说:“昔陈平虽贤,须魏倩⽽后进。
”师古⽈:“倩,⼠之美称,故云魏倩也,⽽韦⽒便以为⽆知之字,⾮也。
譬犹谓汲黯为汲直,黯岂字直乎?且次下旬云‘赖萧公⽽后信’,亦⾮何之字也。
”此处韦⽒指韦昭。
韦昭认为“倩”是魏⽆知的字,可能就是因为看到西汉⼈多以“倩”为字。
但颜师古认为“倩”是美称,并⾮魏⽆知的字,并举例反驳:时⼈称“汲黯”为“汲直”,⽽“直”并⾮汲黯之字;并且后⽂与“魏倩”对称的⽂字是“萧公”,⽽“公”也⾮萧何的字。
我们认为,⽤“汲直”作为反驳的论据并不恰当,因为“汲直”是时⼈就汲黯的性格为他起的别号,类似今天的绰号。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人起名的原则和方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取名要符合周边环境和社会规范:古人起名时会考虑家族的传统、社会的期望、名字的吉凶寓意等因素。
他们会遵循一定的规范和限制,以确保名字的合适性。
例如,男孩的名字通常会带有阳刚之气,女孩的名字则通常会带有温柔之意。
2. 重视名字的音韵和意义:古人起名时会尽量追求名字的音韵美和意义深远。
他们相信名字的音韵对人的命运有一定的影响,并且会选取具有正面寓意的字词。
比如,取名时会喜欢选取带有“子”、“凤”、“龙”等字眼,因为它们象征着吉祥和权威。
3. 尊重家族传统和祖先:古人十分重视家族的传统和祖先的尊重。
他们会根据家族历史和祖先英名来起名,以纪念过去的先人和继承家族的荣誉。
这种传统意识体现在古人的名字中常常出现姓氏和谱系,以示对家族的尊重。
4. 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古人起名注重名字的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他们避免使用过于复杂或生僻的字词,以免给人造成困扰或难以理解。
而是倾向于使用常见的字词和简单的名字结构,以方便人们的理解和称呼。
总之,古人起名非常注重名字的寓意、音韵和符合社会规范等方面。
他们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确保名字的合适性和吉祥性。
这些原则和方法也对现代人起名具
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中国人取名的讲究和发展历程
中国⼈取名的讲究和发展历程中国⼈取名的讲究和发展历程初⼀(15)雍川琰中国⼈重视名字是很有道理的,起名讲究五⾏,⼋字,阴阳和忌讳。
名字在⼈的⼀⽣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中国⼈的⼼⽬中,并⾮⼀个代号,还赋予更深的内涵。
⼀、讲究字义许多⼈主要是根据字义来取名,即根据各⾃不同的审美观念,根据不同的愿望、追求,根据不同的性格、爱好,取⼀个⽂字意义很好的名字。
这就是说,讲究字义是取个好名字的起码要求。
所谓名字的字义,包括两个⽅⾯。
⾸先是名字的本意即实实在在的含意。
这种含意⼤多包含着取名者对被取名者的希望、追求、祝愿,也可能包含取名者的个性特征和爱好;另⼀⽅⾯,名字的字义还包含寓义,即借其他事物以寄托本意。
⼆、讲究字⾳字⾳,就是⼀个字读出来的声⾳。
取名要讲究字⾳,也就是取出的名字,叫起来要好听,要响亮。
取名讲究字⾳最普通常见的⽅法,是尽量避免不雅谐⾳。
汉字⾮常丰富,同⾳⽽不同义的字⼜特别多。
就会出现这样⼀个问题,即有的名字看起来意思很好,也很⽂雅,但听起来由于字⾳与另⼀个不雅、甚⾄⾮常粗俗的词句类似,就会使⼈很不舒服。
因此,应该予以重视。
三、讲究字形取名还要讲究字形。
讲究字形,也就是写出来要好看,好认。
汉字数量浩繁,康熙字典就收有42114个字,⽽其中3万多字是不常见的,常⼈能认识的汉字,⼀般在3千多左右。
有的⼈在取名时,总是喜欢⽤⼀些不常见的字,有的字甚⾄在字典上也查不到,也许这些⼈认为,⽤⼀般⼈不认识的冷僻字取名,就会给⼈⼀种有学问、有教养的好印象,其实不然。
名字是⼀个⼈与他⼈交往的符号,如果别⼈不认识,这种交往就会很不⽅便。
⽽且从⼼理学讲,当⼀个⼈对另⼀个⼈的名字认不得或读不出来时,必然会产⽣⼀种不愉快的感觉,甚⾄不愿与他交往。
⼼理学专家曾作过统计,若⽤⽐较冷僻的字取名的⼈,⼀般社交能⼒都差,且80%的⼈性情孤僻。
看来,这是颇有道理的。
四、避免同姓名名字是代表⼈的符号,是⼈们彼此相联系、相区别的⼀个记号,简⽽⾔之,是⼈们进⾏彼此交往的⼯具。
古代取名的原则和方法
古代取名的原则和方法古人取名的原则和方法,至今仍然深受人们喜爱。
在社会生活中,取名是表达和立足于文化礼仪,继承传统价值观念与认同情感的重要表征。
许多古代名字,除了具有引人入胜的芳香外,也流芳千古,甚至代代相传,弥漫着历史文明的博大精深。
古代中国取名主要参考《礼记》、《易经》、《孔子家语》及其他古籍、诗词节文、民间传说等。
(一)字义美好。
明以礼之,立以义之。
古人取名时,要注意所挑选的字有着积极向上的意义,释义美好、容易记住,有利于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避免动物名字、植物名字,以及含有贬义或消极意义的字及言论等。
(二)不重名、不拼错。
取名前,要注意检查全家成员中是否有有重名,以及家族中的各位文化程度是否足够高,并防止拼写错误造成的尴尬。
(三)要有恰当的思想象征意义。
古人取名要注意:追求“有品”,以礼义自天,“以嘉德明德”。
取个名字既要有相应的诗文典故、吉祥寓意,也要表达正能量向前奔腾、奋勇向上的思想象征意义。
(四)名气闻名。
字要靠谱、凭信,要有“传家之宝”的积淀,有道德慧根,也要有华贵脱俗的品位,使其名扬天下,因名力而闻名,有一定的英雄风采,能给子孙后代以正向动力,光耀至替而于当代社会风尚。
(五)把握吉凶。
选取名字时,要把握吉凶,也就是其声音、形状等与八字有着一定的协调,不冲突。
另外,一般取名的读法勿有连锁的相冲,否则会影响字的音乐效果,甚至引发负面的影响。
古人取名,既大气又别致,不仅强调礼让,更强调“图其人”的基本法则,希望孩子能有安好的命运,带给后世不朽的伟大和彪炳,让子孙后代在历史发展中得到更大的提升。
名字的历史文化渊源
名字的历史文化渊源名字是每个人独一无二的标识,它承载着一个人的身份、文化背景和个人价值观。
不同的名字反映了各个地区的历史文化渊源。
本文将探讨名字的历史文化渊源,并展示不同地区名字的独特之处。
一、中国名字的历史文化渊源中国是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名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古代,取名字非常讲究,父母会根据儿女的出生日期、八字等因素来起名。
同时,中国人相信名字的含义会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影响。
因此,名字中常常融入了美好寓意,如安、慧、嘉、宇等字。
此外,中国还有自己独特的姓氏系统。
中国姓氏数量众多,有些姓氏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姓氏的起源多与种族、地域、氏族等因素有关。
例如,姓氏“赵”起源于中国北方的一个氏族,“陈”则起源于中国南方的一个氏族。
二、印度名字的历史文化渊源印度是多元文化的国度,名字的选择受到宗教和地域的影响。
在印度,许多人的名字与宗教有直接的联系。
印度教信奉者的名字通常与印度教的神祇、圣徒以及宗教典籍中的角色有关。
同时,印度也有寓意丰富的名字,如Aarti(祭拜)、Devi(女神)等。
印度的姓氏同样体现了悠久的历史。
像印度的种姓制度,将人们按照职业和社会地位分成多个群体。
印度的姓氏往往与种姓制度相关,标识着一个人所属的社会群体。
三、日本名字的历史文化渊源日本是一个尊重传统和家族价值观的国家,名字在日本文化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根据日本的传统,父母会根据日本历法和神道教的信仰来为孩子起名。
日本名字通常由汉字组成,每个汉字都有特定的意义,可以表达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姓氏在日本也承载着重要的意义。
日本的姓氏大多与家族、职业和地理位置有关。
姓氏的传承通常是通过男性的血统来确定的,这体现了日本重视家族传统的价值观。
四、西方名字的历史文化渊源西方国家的名字取名较为灵活,起源多种多样。
在欧洲,很多名字源于宗教,如基督教中的圣人和圣经中的角色。
同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神话也对西方名字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希腊神话中的雅典娜和罗马神话中的朱庇特在西方名字中很常见。
汉代民众的名字:试论命名背后的观念史变迁
张孝(55.25)、李孝□(《居延新简》,ESC.13)、周仕(157.10B)、贤(286.5)、魏圣(334.46)、李信(236.12)、信(128.1)、宋善(206.8)。
赵德(498.14A,B)、宋博德(120.38)、张德(139.2)、丁奉德(303.40)、王德成(508.3)、朱广德(514.24)、卜广德(514.211)、杨心德(512.11)、张奉世(173.23,173.10)范禹(276.8)、候禹(560.7)、杨禹(177.13)、王禹(62.55)。
王宗(116.8)、徐宗(135.10,317.7)、李广宗(198.21)。
在这一份名单中,儒学背景的价值观念显然是进行命名的意义出发点。“忠”这一名字是居延汉简中最常见的主题,只有“延年”、“长生”类的名字数量才能与之相比较。可以推知民间对武帝以来儒学官方价值体系的接受程度。此外,“孝”、“仁”、“贤”、“圣”、“信”、“德”也广泛地成为民间的命名资源。圣王“禹”也成为较流行的名字。成帝时期传《鲁论》与《齐论》的儒者“张禹”显然属于该类,以及《后汉书》中的“邓禹”等。
根据文帝时期的三公九卿名字,共28人。其中无姓的有御史大夫“围”、卫尉“足”、奉常“根”、卫尉“免”、奉常“饶”、廷尉“贺”、中尉“福”、典客“靓”、廷尉“嘉”、廷尉“信”、“宜昌”共12人,占42.8%。并且较难从这些上层精英的名字中寻找到类似西汉后期的鲜明价值观念。
1973年湖北江陵凤凰山10号汉墓出土,系文帝至景帝时期,其中有向墓主贷粮的农民名字记录 :
[关键词] 命名观念、求仙思想、儒家伦常、价值选择、变迁
一、西汉中晚期及以后的命名习惯
有学者统计之后的结论认为,汉代人喜爱用三种类型的价值标准命名。第一种喜用“延年”、“延寿”、“千秋”、“彭祖”等词汇,第二种喜用“安国”、“广汉”、“安世”等词汇,第三种喜用“福”、“禄”、“昌”、“公”、“候”等词 。这三种类型可以被视为长寿求仙类,家国安定类和个体富贵类。这反映了特别是武帝以及其后在命名中所体现的价值风尚,从材料上讲,运用的则主要为社会上层的贵族、精英和知识分子之名。那么,西汉中期以来普通民众的命名是否符合这一标准呢?这可以从考古材料中寻求(侧)。官位尊 (显)蒙禄食,幸缝时年获嘉德。多贺君家受大福,长保二亲得天力,传之后世乐无极。”
取名的历史文化背景
取名的历史文化背景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取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起名是为了区分个体,传承家族血脉,也是文明进程中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来探讨取名的背景和意义。
一、古代取名的历史渊源在古代,取名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早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开始给自己起名字。
此时,人们主要以自然界的万物、动植物、山川河流等为名,赋予名字以寓意,旨在象征着力量、健康、幸福等。
而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取名逐渐进入到神话、宗教、文化的范畴中,从而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取名方式和命名传统。
二、中华民族取名的文化特色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取名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中华文化中,常见的命名方式有姓氏加名字、谐音取名、含义取名等。
姓氏加名字是中国独有的命名方式,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族血脉传承的思想,同时也强调个体在家族中的地位和身份。
而谐音取名则体现了中国人崇尚和谐、吉祥的心理,通过选取与其他名字发音相近的字,以此寄托美好的愿望。
另外,含义取名则注重选择寓意深远、有内涵的名字,以此表达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和祝福。
三、西方取名的历史演变在西方,人们取名的方式和背景也与中华文化不同。
在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西方的取名多以家族姓氏作为标识,表达身份和地位,例如尼克拉斯·科普南。
而在中世纪,基督教的影响使得圣经中的人物名字成为流行的命名源泉。
此后,人们开始注重名字的音韵和阶层意味,例如在英国,“约翰·斯密斯”(John Smith)是一个通用的名字,用以代表一个普通百姓。
而随着全球化的进程,西方国家的命名方式逐渐多样化,取名既有家族传统,也有个人喜好和风格的体现。
四、名字对个体的影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名字对个体都有一定的影响。
名字所蕴含的寓意和含义,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
比如,在中国文化中,名字可能蕴含着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与祝福,这样的名字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与进步。
带你了解古人的起名思路与技巧
带你了解古人的起名思路与技巧古人起名的思路与技巧是非常受人关注的话题。
在古代中国,起名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因为名字直接关系到一个人的命运和前途。
下面,我将带你了解古人起名的思路与技巧。
一、古人起名的思路1.命理学思路:古人非常注重命理学,他们会根据八字、五行、卦象等方法,结合父母的生辰八字和宝宝的生辰八字,以及家族的气数来起名。
他们相信通过起一个与命理学相关的名字,可以对宝宝的命运起到积极的影响。
2.文化思路:古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古人喜欢在名字中融入各种文化元素,如诗词、典故、历史人物等。
他们认为这样可以彰显家族的文化底蕴,也可以使宝宝的名字更加独特和富有诗意。
3.父母美好愿望思路:古人希望通过名字表达对孩子美好的祝福和期望。
比如,希望孩子聪明、健康、快乐、成功,或者希望孩子能够有出类拔萃的才能和品德。
他们相信通过起一个美好的名字,可以让孩子受到积极的影响。
二、古人起名的技巧1.字义思考:古人在起名字时,非常重视字义的含义。
他们会选择寓意吉祥、好运、富贵等的字,以期能给孩子带来好运。
比如,起名时会选择“辰”、“福”、“智”、“美”等字,这些字都有着积极向上的寓意。
2.音律搭配:古人在起名字时,还非常注重音律的搭配。
他们认为好听的名字可以给人带来愉悦的感觉,也有助于人的成长和发展。
他们会选用音调优美、悦耳动听的字,以期给孩子带来良好的气场。
3.典故引用:古人非常喜欢在名字中引用典故,这样可以使名字更有深意、文化底蕴和特色。
他们会选用历史上的名人、文学作品、典故等,以期能让孩子在名字中获得一份文化的陪伴。
4.姓字搭配:在古代中国,姓氏非常重要,古人在起名字时会注重与姓氏的搭配。
他们认为名字和姓氏的搭配应该和谐、美观,同时也要考虑姓氏的气韵和特点。
比如,姓“李”常搭配以草木、花鸟等字,以展现出李姓的和谐与亲近感。
5.个性与纪念:古人在起名字时,也会考虑到个人的个性特点和纪念意义。
有些人喜欢起名字时将自己或亲人的名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以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和纪念。
2023年古代起名的礼仪整理
让知识带有温度。
2023年古代起名的礼仪整理古代起名的礼仪导读:作为社会上个人特称的名,最迟不晚于夏商,就已在中国消失了,如甲骨文和金文中所记太丁、阳甲、盘庚、帝乙等皆是。
以下是我整理古代起名的礼仪的资料,欢迎阅读参考。
作为社会上个人特称的名,最迟不晚于夏商,就已在中国消失了,如甲骨文和金文中所记太丁、阳甲、盘庚、帝乙等皆是。
惟命名的详细状况,众说纷纭,可能也就是事实本身呈多样化的一种反映。
迄西周建国,姬旦制礼,人们给下一代命名的形式,包括日期选择、参酌条件、遵循格式及宣示申报等等,开头形成一整套制度,并作为人生礼仪的最重要环节之一。
对于古代中国人来讲,人须命名的意义远远不止是一个标识的作用。
名非但是个体的称呼,也属于家族。
据《礼记·内则》介绍,命名礼仪是一个简单但颇有条理的过程:孩子诞生后三个月内,父亲不入产房,惟常常使人慰问,显示对妻儿的关怀。
三个月后,命名礼择日进行,家族中有头面的妇女如祖母、伯母、叔母等,以及父亲已为孩子请好的老师(或保姆)都来参与。
当日,母亲先行沐浴更衣,孩子也剪去胎发,并留一部分挽-对角儿。
礼仪开头时,母亲抱子(女)出房,当楣东立,辈分最尊的妇人先看婴儿,并喊着做母亲者的姓氏说:某某氏,今日要让孩子拜见父亲了。
当父亲的应答道:我肯定要好好教养他,使他守礼循善。
然后,父亲走上前去,握过小孩的右手,给其以慈祥的笑容并逗戏,百日左右的小孩,往往会以嘻笑咿哑和手舞足蹈相回报,从而给庄重的礼仪增加了融洽欢欣的.气氛。
接着,最关键的程序开头了。
做父亲的在依据孩子的诞生时日、体形目貌等各种条件进行综合参酌后,要当场宣布给孩子的命名(亦第1页/共3页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事先拟定的)。
说出命名后,母亲立即应答,略谓肯定谨记夫言,教儿成德。
然后,她把孩子交给老师或保姆。
对方抱过婴儿后,即依尊卑长幼的挨次,把小孩刚获得的名一一向参与礼仪者宣告。
庆贺声中,人之初,名得立矣。
命名礼的尾声,是告祖先告宰闾,这两道程序都由父亲唱主角。
带你了解古人的起名思路与技巧
带你了解古人的起名思路与技巧
古人起名字的思路和技巧可能和现代人有所不同,以下是一些主要内容:
1.采用文化符号和概念。
古人起名喜欢使用有深刻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符号和概念,例如五行、八卦、动植物、天地、人类生活等。
这些符号不仅能反映出取名人的生活背景和文化渊源,还能传递出一定的祝福和愿望,有助于形成气势恢弘、寓意深刻的名字。
2.注重音韵和谐。
古人在起名的时候注重的是音韵的和谐,要求韵母相同,声调压平,以便在口头表达时能够舒适自如,也方便别人记忆。
同时还会注重字形的美感和书写顺畅度,特别是在朝廷和文人鼎盛的时代,取名的工艺和品位可以成为身份和荣誉的象征。
3.寓意匹配和个性突出。
虽然古人起名注重传递文化和社会价值观,但也会注重个性化和寓意匹配。
有些人会在名字中巧妙地融入自己的性格特征或经历背景,或者利用别名或字谐音来表达个人决心或抱负。
4.依据生辰八字和养生理论。
古人起名不仅要考虑文化因素和音韵美学,还会结合当事人的生辰八字和养生理论,选取具有吉祥意义的字词组成名字,以达到祈求健康、幸福和长寿的目的。
例如有些古代大夫在为新生儿起名时,会根据其生肖和星宿命格选择宜忌字和祥瑞成语,以此来引导儿童的性格和命运。
总之,古人起名的技巧和思路与现代人有所不同,但依然有着引人注目的独特之处和深厚历史底蕴。
古人取名有何讲究
古人取名有何讲究名字是人的特定称谓,原始时期人们应该没有名字。
那么,古人怎么想到起名字的?东汉文字学家许慎,根据“名”字的结构考证后认为,人类的名字最初是因为夜晚相遇分辨的需要而产生的,黑夜里,无法看清对方,只能自我报名,让对方知道“我是谁”。
此即《说文解字》中所谓:“名,自命也,从口从夕。
夕者冥也,冥不相见,故以口自名。
”许慎的观点未必正确,但还是有道理的。
名字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种社会符号,后来才产生了丰富的内涵。
那么古人一般多大取名?从《仪礼》所记“子生三月,则父名之,死则哭之”来看,古人一般在孩子3个月大的时候,由父亲起名字。
在古人眼里,给孩子取名是一件相当严肃和重要的事。
起名当天,要抱着孩子到宗族祠堂里,对着先人的牌位进行。
因为古人觉得取名是教育孩子的第一堂课,即所谓“谨其始而教其终身”。
古代给孩子取名有一套程序。
取名前,丈夫会代孩子说“钦有帅”,取名后,妻子代为回答“记有成”。
意思是,我将恭敬地遵循善道,记着父亲的话,将来有所成就。
汉代人喜欢用单字早在先秦时,古人便对取名用字定了规矩,据《礼记·内则》记载,当地的选字原则是这样的:“凡名,不以日月,不以国,不以隐疾;大夫士之子,不敢与世子同名。
”意思是,给孩子取名字要注意,日、月、国名、病名都不能用。
先秦时,殷王家族喜欢用生日的天干取名。
而且,古人取“名”后,一般还会取“字”“号”。
这是因为,名是给父辈、长辈喊的,如果是同辈、晚辈叫就不太合适了,显得不尊重,故古人想到再取个“字”。
在取名字上面,敬字、谦字、美字,是汉代人取名时的首选。
这种取名倾向,折射出当时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和人们的价值取向。
汉朝是一个敬老、爱老、重老的社会,长幼尊卑的排行字,广受青睐。
在先秦时“伯”“仲”“叔”“季”基础上,又增加了“元”“长”、“次”“幼”“少”“公”“翁”等与血缘亲情相关的取名用字。
汉代人特别喜欢取单字名,从皇室贵族到普通老百姓,都以单字为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一:取名中的学问,西汉时期取名规则及其背后的缘由
标题二:统治环境及思想环境对于西汉时期人名称谓的影响
导语:
许慎的《说文解字》中称“名,自命也”,意思就是说每个人的名字实际上是我们从生命伊始就具有的一种个人身份的辨识。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这不仅仅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行走的代号,更加是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独一无二的一种象征。
虽然时不时会遇见一两个同名同姓的人,除了缘分使然外,也说明了在起名字的时候,其父母考虑的名字所蕴含的意味和因素是一样的,才产生了这样美丽的意外。
我国古代取名文化由来已久,起名方式也各具特色,不同时期的取名规则与其时代的统治背景、思想环境以及社会环境都息息相关。
姓名称谓的变化不仅仅是一种日常现象,更加是一种伴随着文化发展而发展着的社会文化现象。
秦汉时期,姓名称谓制度伴随着社会文化的进步,又被赋予了新的内容。
西汉时期的取名规则在秦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进一步的变化与特色,其取名规则背后受当时特定的思想及时代背景的影响,呈现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变化。
一、西汉不同统治时期的取名规则差异
⑴西汉统治初期的取名规则
我们常说汉承秦制,意思就是说汉朝的许多制度都是承袭于秦朝。
西汉王朝诞生于秦朝灭亡之际,秦末虽然暴政,但是作为第一个实现大一统的国家,秦朝许多的制度和习俗文化等都是深入人心的。
所以在西汉初期,不管是经济还是社会政策,多多少少都是对于秦朝原本文化的一种沿袭,包括我们这里所说的取名规则也是如此,呈现一种承袭秦制的特点。
这是一个旧朝文化与新朝文化的交汇点,更加是一种过去与未来的融合的适应阶段。
不过即使是承袭秦制,西汉统治初期的取名规则还是受当时的统治政策影响,而有了一些新的变化。
秦始皇画像
西汉成立初期,社会经济受秦暴政和秦末起义影响而十分萧条,因此汉高祖时期主要是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到了文景之治时代,依旧是贯彻休养生息的政策。
这个时候社会主要流行的思想是黄老思想,强调的是“清静无为”和修身养性。
因此,这段时期的名字中除了出现植物、动物等单字外,又开始出现一些诸如“延年益寿”之类受道家文化影响的人名,如
汉武帝时期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延年,名字中就包含这样的意思。
西汉李延年画像
⑵西汉统治中后期的取名规则
汉武帝登基后,社会经济已经恢复到了一定程度,因此,原本统治阶层推行的黄老思想开始渐渐淡出西汉的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儒学。
汉武帝统治时期推崇儒家思想,儒学代替道家思想渐渐发展为正统的统治思想。
所以这个时期,除了沿袭汉初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名外,社会中一些强调儒家思想中“忠孝仁义”核心思想理念以及崇古尊贤之风的名字开始多了起来,如“广”、“安国”、“定国”、“陵”、“孝”、“唐”等。
这些名字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忠君爱国以及崇古慕贤的特点。
到了西汉的后期,除了沿袭初期和中期的取名规则外,人名称谓之中,对于家族排行及辈分等也有了相当程度的重视,“仲”“季”等象征家族行辈身份的字眼也开始多了起来。
西汉李广画像
二、西汉时期不同思想背景下的取名规则差异
⑴道家思想影响下的西汉取名规则
影响西汉时期取名规则的思想主要两种:一种是初期的道家思想,即黄老学说;另一种则是中后期贯穿的儒家核心思想。
西汉初期,受整个社会的经济环境影响,所以统治者实行的是休养生息政策。
这个时候儒家思想的忠孝节义是无法激起社会的共鸣,毕竟生活举步维艰就无力考虑道德,百姓最需要的是生存下来,而非追求精神层面的提升。
而道家思想则不同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强调的是一种“延年益寿”的长生观念,很适合当时想生存的社会环境追求。
文景之治卡通图
除此之外,西汉初期的百姓在经历了秦时暴政和秦末战乱后,更渴望一种安定的生活,所以道家强调的“清净无为”正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
因此,在这种黄老思想的影响下,这个时期的人名称谓中大多都有一些延年益寿之类的字眼,还有一些诸如千秋、彭祖、万等表
示长长久久字眼。
这些名字更多表达的是社会中对于安定和未来的期许,在取名的同时,也是对于新生儿的一种祈愿和祝福,希望他们可以在和平时代幸福长寿。
虽然西汉中后期的统治思想变成了儒家思想,但是这种延年益寿的取名祝福在民间却继续得以延续,甚至发展到现在。
彭祖画像
⑵儒家思想影响下的西汉取名规则
西汉统治中后期,社会经济逐渐稳定,人民的生活也开始如最初所期待的那样走向富足,这个时候统治思想开始从道家的无为转变成了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对于西汉社会的影响体现在方方面面,甚至对于后世道德观念的建立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主要归功于儒家思想中所提倡的忠孝节义等核心道德理念。
马斯洛需求定理中最底层的是温饱需求,最高处则是精神追求,可见当人们吃饱穿暖了就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了。
儒家思想就是当时社会上更高层次的追求,它提倡的是忠君爱国。
忠君爱国除了体现在顺从之外,还体现在勇敢。
汉武帝时期对外政策非常强硬,所以为国征战也是一种忠君爱国情怀的体现。
这个时候取名规则更加偏向于更高层次的抱负和对于道德观念上的要求,义、勇、安国等字眼频繁出现。
汉武帝画像
儒家思想中提倡孝顺,对于长辈的尊重就是孝道的表达。
这个体现在名字之中,一方面是对于长辈、国家统治者的名字的避讳。
取名的时候不能采用和长辈以及统治者相同的字眼,甚至于相似的读音也不行,这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汉书》之中就有一段记述:“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叫做蒯通的人,他本来其实呢叫蒯彻,但是汉武帝叫做刘彻,所以为了避讳,就改名叫做蒯通了,这就是所谓的避讳。
除了避讳之外,孝的另一方面体现则是名字中包含了其在家族中的行辈身份,也就是辈分和排行,主要包括伯、仲、叔、季等表行辈的字,如汉武帝时期的郑季。
辈分和排行是在家族中的位置,也是为了确定一种伦理顺序,幼者要尊重长者,长者要爱护幼者,这正是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道德典范。
西汉董仲舒
三、西汉时期取名规则背后的政策及思想环境影响
⑴取名规则背后的统治政策对于百姓的影响
取名,本来是社会生活中一件很日常的事情,但其背后却透露着其时代的政策及思想环境所产生的影响。
西汉政府从成立初期到渐渐发展壮大,其统治政策受到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影响也在发生着变化,而封建社会的政策主要是为了统治阶级服务,而这一特点体现在取名之中,就是取名规则的一种变化。
作为寻常百姓,取名本来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可是却受到统治政策的影响,为了符合统治者的政治审美,名字也呈现政策要求之中的不同特点,发生了从道家的延年益寿到儒家的忠孝节义的变化,取名规则的变化正是统治政策深入民心的一种表现。
⑵取名规则背后的思想控制对于百姓日常生活的渗透
西汉时期取名规则的变化不仅体现了统治者政策的变化,还体现了统治者的思想控制对于百姓生活的渗透非常成功。
不管是黄老的无为思想还是儒家的忠君爱国思想,这些思想无一不在对百姓日常生活进行渗透,甚至是影响了其生活之中的点点滴滴。
众所周知,思想控制是管理中最重要的方面,而统治者对于其民众思想的教化,对于其统治的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老子画像
结语:
名字称谓是一个人身份的象征,更加是一个生命体在诞生之时父母对其的期许。
取名是一种学问,取名规则更加是一个时代的烙印和社会思想文化在个体身上的显示。
专属的称谓意味着一个人有着专属的社交场合的身份及代号。
西汉时期社会文化发展迅速,所以社会中的取名文化也十分的多彩,这不仅仅是一种偶然,而是在当时的社会及思想环境影响下必然的结果。
参考文献:
许慎,《说文解字》
班固,《汉书》
萧遥天,《中国人名研究》
王辉,《汉简人名“延年”身份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