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的人生追求 李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的人生追求

山东诸城市树一中学

问题的提出:

俗话说得好“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作为一个老师能够善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化学科在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内在的人生追求上有其独特的优势,我把本人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和在座各位的名师交流交流,希望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一、创设自主高效学习课堂课堂

必须要让课堂变成学生自己的课堂,变成自主课堂,而不是教师的课堂,不是他主课堂。当课堂变成学生的天堂时,学生才会对学习情义盎然,学生才会有情有意。要让课堂变成自主课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陶行之先生说过:“教的法子是为了学的法子”。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引导者、合作者和促进者。教师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为了学生的未来需要。教学过程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知识传的授过程,不能把学生看成是鸭子。教学除了具有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功能外,它还具有培养学生能力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功能。要达到这些功能,必须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成为教学的真正主人。课前的教学设计、课堂上各种活动的组织和课后的教学反馈,必须把学生当成主角。只有当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时,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可能被充分发挥出来,学生的学习才会生“情”。

其次,要让学生承担起学习的责任。要让学生明白,他们的学习是与他们的生活、成长、发展和未来相联系的,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而不是老师的事。只有当学习的责任由老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时,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自主学习,这样的课堂才可能是自主课堂。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才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与失败,体验到快乐与悲哀。

二、利用问题,创设情境激发求知欲

化学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学会解决一个个化学问题的过程,利用问题,可以创设很好的“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是教学成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的愿望,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问题性的情境,常常对学生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容易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因此,有问题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感情,才能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对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材料内容的全面科学分析。一般说,那些能建立广泛联系、迁移能力强、活化率高的知识点,那些在知识的发现和发展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科学思想、方法、学习策略和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以及那些在生产、生活实际中具有广泛应用的知识,对学生能力发展和情感的培养具有较高的价值。在教学中可针对这些内容设计成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等,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之间发生强烈的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机与探索问题的欲望。例如,在浓硫酸一节的教学中,我采用了浓硫酸与蔗糖反应的“黑面包”实验引入新课。当学生看到蔗糖由白变黑,逐渐生长成一个一尺左右长的黑色柱状物,并闻到一种特殊刺激性气味时,他们激动了,教室沸腾了。许多学生好奇地问这问那,一种良好的问题“情”境被创设出来。

三、通过动手实验教学唤醒学生的求知欲望

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的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生命。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或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可以获得感性认识,检验猜测或假设,加深对化学概念、原理的理解和掌握。俗话说,听一听不如看一看,看一看不如做一做。因此,利用化学实验教学,让学生看一看做一做,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即使那些平时化学成绩很差的学生,当他们做实验时,眼睛内都流露出激动的神采。我在教学中,尽可能地创造实验条件,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特别是在元素化合物教学时,我常与学生共同设计出一些探究性实验,来探究物质的结构和性质。例如,在进行二氧化硫性质教学时,为了要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二氧化硫酸性、氧化性、还原性、漂白性等化学性质,我与学生设计了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将二氧化硫气体依次通过装有紫色石蕊试剂、氢硫酸、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品红溶液和澄清的石灰水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现象。当学生看到每个试管中产生不同现象时,

他们的热情被激发出来,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我趁热打铁,因势利导,很容易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利用化学史激发其内在的人生追求

化学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充满人间真情的史诗,许多感人的史实流传千古。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史实对学生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精神和学习情趣教育,从而达到以史育“情”的目的。在化学学科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事例和人物,利用这些事例和人物可以对学生进行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例如,介绍我国化学工艺,远古时期的青铜器、西汉时期劳动人民发明了造纸术、唐代火药的记载、春秋末期的生铁冶炼、还有煤的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的开发利用,陶瓷的发明,酿酒、染色、本草学等,都证明中国是世界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华民族对人类的文明和发展做出了辉煌的贡献。

化学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充满着科学的辩证思想,利用化学史可以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例如,进行物质结构教学时,可以结合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对学生加强物质观教育。英国化学家道尔顿首先提出了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不断深入。意大利化学家阿佛加德罗提出了分子论,认为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在这基础上,康尼扎罗提出了原子—分子论,从而完善了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的认识。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从宏观,深入到微观,从定性认识上升到定量认识。人们在对物质不断认识的过程中,发现并合成了一系列新物质,促进了物质世界不断变化发展。化学学科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实践和科学创新的过程,其中蓄含着合作、勤思、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我们可以利用化学史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例如,德国的化学家维勒和李比希,因氰酸和雷酸的性质迥异而化学成分相同发生争论,但二人在争论的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人与柏齐力乌斯通力合作,终于发现了“同分异构”现象。正如李比希本人所说,“同在一个领域中工作、竞争而不嫉妒”。学生从他们身上学到,事业的成功需要精诚团结和通力合作,这样可以培养他们集体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