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第6单元第3课尚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些与君王有亲属关系的人就会思量道:“以前我所依靠的是自然亲情,如今 举贤士不分亲疏,因而我现在不能不行义”那些与君王关系密切、亲近的人也 会思量道:“以前我所依靠的是和君王关系密切,如今君王选举贤士不分远 近,因而我不能不去行义。”那些远离君王的人也会想到:“当初我与君王太 疏远无所依靠,如今君王举贤士不避远,因而我不能不为义。”这样,无论是 郊外的官僚,宫廷的宿卫,国都的民众,还是四野的农夫,都知道了天子推举 贤人的标准是“义”,于是全国上下都争先恐后行善为义,积极向上,这样天 下便人才济济,贤士辈出,国家富强的大业就可实现了。
【解析】 C项中,“只运用了举例论证”欠妥。作者在第四段还运用了比 喻的论证方法,而第四段所举事例主要是论述为什么要“尚贤事能”,而第五 段的事例主要是论述“怎样尚贤事能”。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9~10题。 子墨子言曰:“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 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 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也?”子墨子曰:“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 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 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4.在所谓的“上”和“下”上,墨子和孔子的观点有何不同? 答:墨子主张官员队伍要有一定的流动性,要能上能下,做到择优汰劣。 这种思想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孔子则认为“上智下愚不移”。意思是说统治者是智慧的,百姓是愚昧 的,这种状况是雷打不动的,具有很浓的等级观念和愚民思想,应该批判。
(二)教师点拨,引领思路
“众贤”就是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这是墨子的进一步推断:国家德才兼备的 士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德才兼备的士少,那么国家就治理不好。德才兼 备的士是国家治乱的根本。所以在高位治理国家的人,他的最紧要的事情必定 在于使德才兼备的士众多。
2.墨子认为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更多的人才? 墨子认为,人才是国家富足、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保证。他说:“现在 的王公大人都想使自己的国家富裕,人口众多,社会安定,然而不得富而得 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处处与自己的愿望相反。原因何在呢?就 在于这些王公大人不重视人才,不使用人才。”墨子明确告诫当政者,一个国 家的人才愈多,国家治理得就越好,反之,治理得就愈差。总之,人才是社会 治乱之重要原因。
答:在古代,统治阶级对农民与手工业者是看不起的,那些出身下层的人 即使德才兼备,也往往受到压制。墨子的尚贤思想有突破性的意义。他大胆地 提出:“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这种思想,超 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和财富的政治状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 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突破了任人唯亲的弊政,这正是墨子思想的精华所 在。
有人会说,难道“善射御之士”不是“国之良士”?墨子认为“国之良 士”要“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那些“善射御之士”还不能算真 正的“国之良士”,这体现了墨子的时代局限性。墨子认为的那些道德品行纯 厚,有口才,在治国方法方面知道得多的人才是“国家之珍而社稷之佐也”。
3.墨子指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 之以事,断予之令”,这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
第二,每一篇中各段语录之间有密切联系,而不是把同类性质的话简单凑 集……
第三,文章有头有尾,结构完整,层次分明,章法井然…… (谭家健《先秦散文艺术新探》,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55年版)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No Image
这完全失去了治理国家者想要的,而得到了他们讨厌的。主观追求和实际结果 有如此之大的差距,就不能不想一想:这是什么原因呢?墨子说:“是在王公 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以尚贤事能为政”就是通过 崇尚、任用有才德的人来治理政事。那些治理国家的王公大人们之所以达不到 目的,就是因为他们没有抓住尚贤事能这个根本。“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 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 已。”“贤良”就是有德行的人、德才兼备的人。“治厚”“治薄”,一般理 解为治绩多、治绩少,笼统地说也就是治理得好、治理得不好。“务”就是事 业、事务、紧要的事情。
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提出自己的观点的? 文章一开始就摆出核心观点:王公大人治理国家,是否能够通过崇尚、举 用德才兼备的士来治理政事,是国家能否治理得好的关键。墨子说:“今者王 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 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则是本失其所欲,得其所恶。是其故何 也?”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要国家富有、人民众多、刑罚政治治理得好,可是实 际上往往是国家没有变富而变得更加贫穷,人民没有增多而有所减少,刑罚政 治没有治理好而一派混乱。
2.作者写让“国之良士”增多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时为什么提到 “善射御之士”?“善射御源自文库士”与“国之良士”有什么区别?
答:作者写为使“国之良士”增多,写到了“善射御之士”,采用了类比 的方式,国家要想使“善射御之士”增多就必须“富之贵之,敬之誉之”,同 样,国家要想使“国之良士”增多,也要“富之贵之,敬之誉之”。
本课选文具体阐述了墨子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主张。墨子在选文 中采用层层推进说理的方法,从不同的方面充分证明了自己的观点。他从现实 入手并以古代圣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充分证明了“尚贤事能”的必要性和重 要性,从而从理论上阐述了为什么要“尚贤事能”。不仅如此,他还从实践上 加以指导,他仍以古代圣王为例,具体阐述了“尚贤事能”的原则和方法。
进入课堂
(一)精读文本,质疑析疑
1.墨子选拔重用人才的标准是什么呢? 答:墨子认为就是一个“义”字。他告诉执政者,应当做到“不义不富, 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就是说,凡是不义之人就不能让他富裕, 不能让他高贵,也不能依靠和亲近他。一旦贯彻了这个原则,那些富贵的人就 会思量道:“我以前依靠的是金钱和权势,如今君王推举贤士不分贵贱,所以 我现在不能不行义。”
B
No Image
【解析】 A组,动词,认为/介词,按照;B组,均为第三人称代词,他; C组,动词,做、实行/介词,因为;D组,表顺承的连词/表转折的连词。
8.下列对课文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墨子在本文所提出的“夫尚贤者,政之本也”的观点,与孔子提出的 “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的主张是一致的。由此可知,墨子虽然反对儒家 学说,但他不是盲目的。 B.文中提出的“举公义,辟私怨”,言明了选拔官员的标准和原则,在当 时是一种创新,更是一种挑战;而在现今,这种思想,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C.本文只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且所举事例的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D.本文从现实入手,层层深入地进行剖析和论证,结构严谨,逻辑性强。
C.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 (因此国家才德兼备的士众多,那么国家就治理得好;才德兼备的士少,那么国 家就治理不好。)
D.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因此,当权者致力的事情,将在于众 多的贤能之士而已。)
【解析】 “众贤”的“众”是使动用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故古者圣王之为政,列德而尚贤。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 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曰:‘爵位不高,则民弗敬;蓄禄 不厚,则民不信;政令不断,则民不畏。’举三者授之贤者,非为贤赐也,欲 其事之成。故当是时,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 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举公义,辟私怨,此若言之谓 也。故古者尧举舜于服泽之阳,授之政,天下平;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 政,九州成;
墨子指出,那些品德高尚、才华出众、学识渊博的贤良之士是国家的财 富,是江山社稷之辅佐。因而对这些人应当“富之贵之、敬之誉之”,“高予 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这就是说,对那些贤良之士应让他 们得到富贵荣华,使他们受到人民的尊重,得到很高的荣誉,并且封给他们高 的爵位,赐给他们丰厚的薪水,交给他们重大的任务,授予他们发号施令的权 力。这样,王公大人就能得到更多的贤良之才。
No Image
D
No Image
【解析】 A组,前一个“本”作宾语,是名词,当“根本”讲;后一个 “本”用在谓语动词“失”前修饰谓语,是名词用作状语,当“从根本上” 讲。B组,前一个“服”带了宾语“事”,作动词,当“从事”讲;后一个 “服”作谓语,是动词,当“征服”讲。C组,两个“辟”都是动词,通 “避”,但前一个“辟”当“回避、躲避”讲,而后一个“辟”当“避免、免 除”讲。D组,两个“举”都带了宾语,是动词,均当“提拔”讲。
第六单元
《墨子》选读
第三课 尚贤
1
学习目标
2
课前预习
3
进入课堂
4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涉及的重要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及文言句式等文言基础知 识。
2.分析作者在本文中所提出的用人原则。 3.体会作者在本文中体现的“尚贤事能”思想,并思考其在当代社会的现 实意义。
课前预习
(一)知人论世,开阔视野
其中,他大胆提出的“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 之”“举公义,辟私怨”的“尚贤事能”的原则,超越了统治者世代承袭地位 和财富的政治形态,为出身社会下层的人才进入管理阶层开启了诱人的前景, 高举起了以公义为标准选拔官员的大旗,向任人唯亲的弊政发起了猛烈的攻 击,这些思想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至今仍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墨子》文章的进步 和《论语》《孟子》相比,《墨子》这一组文章(按指《尚贤》上中下、 《尚同》上中下、《兼爱》上中下、《非攻》上中下、《节用》上中、《节 葬》下、《天志》上中下、《明鬼》下、《非乐》上、《非命》上中下、《非 儒》下等三十四篇)有如下几方面的进步:
第 一 , 每 篇 都 有 鲜 明 的 主 题 以 概 括 中 心 思 想 。 如 《 尚 贤 》《 尚 同 》《 兼 爱》《非攻》《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都是。 《论语》《孟子》各篇虽然都有标题,但并不代表该篇中心思想,只是任意撷 取各篇首章首句中两三字,有的甚至不成词汇……《论语》《孟子》的作者在 编辑孔丘、孟轲语录时,尚未按内容加以分门别类的组织整理,仅仅是收集之 后随便编排而已。从文章体裁来说,显然属于一种初级形式。《墨子》的文章 从无中心的标题到有中心的标题,不但表现出思想理论的系统化,也说明了写 作技巧的进步。其后,《荀子》《韩非子》等书的大多数文章,标题和中心内 容便都一致起来了……
C
No Image
【解析】 恃:依靠。
2.选出没有通假字的一项( D )
A.今上举义不辟贫贱
B.四鄙之萌人闻之
C.谨上为凿一门
D.以劳殿赏
【解析】 A辟—避,B萌—氓 C谨—仅。
BD
No Image
【解析】 BD两项都表示并列关系,不译。
C
No Image
【解析】 ABD是使动用法,C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5.对下列句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D ) A.今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 (现在的天子、诸侯、有地位的贵族施政于国家的人,都希望国家富足、人民众 多、刑法和政治安定。) B.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然而国家不得富 足而得贫穷,人民不得增加而得减少,刑法和政治不得安定而得混乱。)
9.本段为文章第1段,通过两个“子墨子言曰”一问一答。提出了什么观 点?
【答案】 王公大人是否能够“尚贤事能为政”,是国家能否治理好的关 键。
10.本段通过对比,最后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突出了贤能之士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进而 得出“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的结论。
学业质量标准测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