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COP2000认识实验报告
普鲁卡因药分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熟悉普鲁卡因的性状、鉴别反应和含量测定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物理和仪器分析等方法进行药物分析的技能。
3. 增强学生对药物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普鲁卡因是一种常用的局部麻醉药,化学名为4-氨基-2-甲基苯甲酸乙酯盐酸盐。
本实验通过观察普鲁卡因的性状,利用化学反应和仪器分析对其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普鲁卡因片剂、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碘化钾溶液、氯化钠溶液、乙醇、乙醚、正己烷、硅胶G薄层板、紫外灯、紫外分光光度计、天平、研钵、烧杯、试管、滴管、移液管等。
2. 仪器:紫外分光光度计、薄层色谱仪、高效液相色谱仪等。
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 性状观察- 观察普鲁卡因片剂的形状、颜色、大小、硬度等。
- 观察普鲁卡因的溶解性,取一片普鲁卡因片剂,加入适量蒸馏水,观察溶解情况。
2. 鉴别反应- 氯化物检查:取适量普鲁卡因片剂,加入硝酸银溶液,观察是否产生白色沉淀。
- 碘化物检查:取适量普鲁卡因片剂,加入碘化钾溶液,观察是否产生黄色沉淀。
- 硫酸盐检查:取适量普鲁卡因片剂,加入硫酸铜溶液,观察是否产生蓝色沉淀。
3. 含量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取适量普鲁卡因片剂,溶解后,在特定波长下测定吸光度,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普鲁卡因的含量。
- 高效液相色谱法:取适量普鲁卡因片剂,溶解后,进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根据峰面积计算普鲁卡因的含量。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1. 性状观察:普鲁卡因片剂呈白色圆形片,硬度适中,易溶于水。
2. 鉴别反应:氯化物、碘化物和硫酸盐检查均呈阳性,证明普鲁卡因片剂中含有相应的离子。
3. 含量测定:- 紫外分光光度法: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普鲁卡因含量为98.5%。
- 高效液相色谱法:根据峰面积计算,普鲁卡因含量为98.2%。
六、实验结论1. 本实验成功完成了普鲁卡因的性状观察、鉴别反应和含量测定。
2. 普鲁卡因片剂具有良好的性状,可溶于水,且经鉴别反应和含量测定,证明其符合药典规定。
认识大气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大气的基本组成和性质。
2. 掌握大气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3. 学习大气污染的监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大气是由多种气体、水蒸气、尘埃等组成的混合物,其主要成分包括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氩气等。
大气对地球生命和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调节地球温度、提供氧气、保护生物免受宇宙射线伤害等。
同时,大气污染已成为全球性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三、实验材料与仪器1. 实验材料:干燥的空气、二氧化碳、氧气、氢气、甲烷等气体。
2. 实验仪器:集气瓶、气体发生器、燃烧匙、酒精灯、烧杯、量筒、pH试纸、石蕊试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大气成分的检验(1)检验氧气:将燃烧匙伸入集气瓶中,点燃燃烧匙,观察火焰是否熄灭。
若火焰熄灭,说明集气瓶中存在氧气。
(2)检验二氧化碳:将澄清石灰水倒入集气瓶中,振荡,观察石灰水是否变浑浊。
若变浑浊,说明集气瓶中存在二氧化碳。
(3)检验水蒸气:将干燥的空气通入无水硫酸铜粉末中,观察粉末是否变蓝。
若变蓝,说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2. 大气对环境的影响(1)氧气对生物的影响:将小鱼放入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小鱼是否存活。
若存活,说明氧气对生物有重要作用。
(2)二氧化碳对植物的影响:将二氧化碳通入含有绿色植物的集气瓶中,观察植物的生长状况。
若植物生长不良,说明二氧化碳对植物有抑制作用。
3. 大气污染的监测(1)检测空气中的二氧化硫:将空气通入含有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集气瓶中,观察溶液是否褪色。
若褪色,说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硫。
(2)检测空气中的氮氧化物:将空气通入含有对氨基苯磺酸和盐酸溶液的集气瓶中,观察溶液是否变红。
若变红,说明空气中存在氮氧化物。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大气成分的检验结果表明,空气中存在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等成分。
2. 大气对环境的影响实验表明,氧气对生物有重要作用,二氧化碳对植物有抑制作用。
3. 大气污染的监测实验表明,空气中存在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污染物。
读取压力值实验报告
读取压力值实验报告引言读取压力值的实验是一项常见的物理实验,在工程、科学研究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压力传感器和相关的数据采集设备,实时读取压力值并进行数据分析。
实验目的1. 了解压力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2. 学习使用数据采集设备进行压力数据的实时读取;3. 分析和处理压力数据,获得有关压力的信息。
实验原理压力传感器利用压力对敏感元件(如薄膜、压力敏感阻器等)的物理变形产生的电信号进行测量。
根据传感器的类型和工作原理的不同,可将压力传感器分为电阻式传感器、半导体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等。
本实验中使用的压力传感器为半导体式传感器。
半导体式压力传感器是利用压力对半导体材料的电阻或电容特性的影响进行测量的。
当外界压力作用于传感器时,半导体材料的电学特性发生变化,通过电路测量可以得到压力的相关值。
在进行压力数据实时读取的过程中,还需借助数据采集设备。
数据采集设备负责将传感器采集到的模拟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并通过计算机接口传输给计算机进行进一步处理。
实验步骤1. 搭建实验装置:将压力传感器与数据采集设备连接,将数据采集设备与计算机连接。
确保连接稳固。
2. 软件设置:打开计算机上的数据采集软件,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相关设置。
3. 实时读取:开始采集压力数据,并实时查看数据在软件上的显示。
记录不同时间段内的压力值。
4. 数据分析:将采集到的数据导入数据分析软件,在软件中绘制压力-时间曲线图。
分析曲线的变化趋势和特点。
实验数据与分析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采集了不同时间段内的压力数据,并进行了分析。
根据我们所采集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压力值随时间的变化情况。
通过绘制压力-时间曲线图,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曲线的变化趋势。
利用数据分析软件,我们可以进一步对曲线进行处理,例如计算平均压力值、压力波动范围等等。
通过这些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些有关压力的结论。
结论本实验通过使用压力传感器和数据采集设备,实时读取了压力值,并进行了数据分析。
实验一COP2000认识实验报告
实验一COP2000认识实验报告摘要:一、引言COP2000是一款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模拟软件,可以用于学习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和编程语言。
本实验主要通过使用COP2000软件,加深对计算机组织和编程的认识。
二、实验目的1.了解计算机的组成结构和基本原理;2.熟悉使用COP2000软件模拟计算机的组织结构;3.掌握汇编语言基本指令的使用;4.理解汇编指令的执行过程和寄存器的作用。
三、实验内容与方法1.实验环境:COP2000软件;2.实验步骤:(1)打开COP2000软件并创建一个新的项目;(3)编译并运行程序,观察指令的执行过程和结果;(4)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各个指令的功能和寄存器的作用。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我编写了如下的一段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MOVAL,10;将10赋值给AL寄存器ADDAL,5;将AL寄存器的值与5相加MOVAH,AL;将AL寄存器的值复制给AH寄存器```在运行程序之后,我发现这段程序的执行结果如下:```AL=10AL=15AH=15```通过观察程序的执行结果,我得出了以下的结论:1.MOV指令用于将一个值赋给特定的寄存器,类似于变量赋值操作;2.ADD指令用于将指定的寄存器中保存的值与给定的操作数相加,并将结果保存到该寄存器中;3.汇编指令的执行顺序是按照程序的顺序依次执行的;4.寄存器的作用是用于暂存和传输数据,不同寄存器有不同的用途,在程序中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寄存器。
五、实验总结与体会通过本次实验,我对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和编程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我学会了使用COP2000软件模拟计算机的组织结构,并编写了一段简单的汇编语言程序。
通过观察程序的执行过程和结果,我对汇编指令的使用方法和寄存器的作用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然而,在实验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首先,对于汇编语言的语法和指令集不够熟悉,导致在编写程序时出现了一些错误。
其次,我对一些指令的作用和寄存器的使用方法有一些疑惑,需要查阅资料进行了解和学习。
综合实验——COP2000实验仪中排序方法的探讨
模型机综合实验(微程序设计)一、实验目的综合运用所学计算机原理知识,设计微程序实现题目规定的指令。
二、实验要求1. 做好预习。
2. 上机调试使其能达到在"程序单步"状态正确运行题目规定的程序。
3. 完成实验报告(写出调试小结: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及相关的讨论等)。
三、实验器材系统计算机、伟福COP2000型计算机组成原理教学实验系统各一台,排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一)任务:COP2000实验仪中排序方法探讨。
排序。
对于存放在R0~R3中的数进行排序,有序的存回R0~R3。
分析:对待比较两个数采用减法比较大小,然后按照顺序存回。
针对排序过程可采用不同排序方法,如:冒泡排序,快速排序等。
并可以查看不同排序方法在实验仪器上的效率。
这个实验过程涉及到数大小比较,数据存储,程序跳转控制,这些过程均能在COP2000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上完成。
在数据结构中,我们学习了对数字排序的不同算法,并详细学习了算法复杂度。
但是针对我们使用的计算机不能体会到不同算法在时间上的不同。
此次试验能够具体体会算法之间在时间复杂度上的区别。
有一定的实验意义。
综上所述:本次试验目标至少做出一种排序方法,并在此基础之上比较各种排序方法的效率。
(二)总体设计1.汇编程序流程:2.程序流程说明:本程序完成对R0,R1,R2,R3这四个寄存器的排序工作,按R0-R3降序排序。
排序采用冒泡排序法,分别对于R0和R1,R1和R2,R2和R3,三个关系进行判断。
若一个关系的前者小于后者,则通过stack寄存器交换两者的值,若前者大于后者,则继续进行下一个关系的大小判断。
三个关系依次判断一遍之后,可以保证四个数的最小的数在R3中。
再对于三个关系依次判断一遍之后,可以保证第二小的数在R2中,再对于三个关系依次判断一遍之后,可以保证第三小的数在R1中,此时最大的数就在R0中,排序完成。
循环执行了三次,用一个数记住循环计数,这个数存在EM中。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
气体吸收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探究气体吸收的相关原理并验证实验结果。
通过对不同气体的吸收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我们得出了一些有关气体溶解度和吸收速率的结论。
实验过程中,我们使用了乙醇溶液和水来模拟气体的吸收情况,并通过测量气体溶解度的方法来评估吸收程度。
实验结果显示,气体吸收速率与气体溶解度呈正相关关系。
实验设备和材料:1. 气体收集装置:包括试管、橡皮塞、吸管等。
2. 不同气体:可选择氢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 乙醇溶液和蒸馏水。
4. 量筒和滴管。
5. 实验记录表格。
实验步骤:1. 搭建气体收集装置:将试管倒置于水槽中,以橡皮塞和吸管将气体引入试管。
2. 准备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分别准备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并分别标记。
3. 测量溶液初始体积:使用量筒和滴管分别测量和记录乙醇溶液和蒸馏水的初始体积。
4. 开始实验:启动气体收集装置,使气体通过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并定时记录不同时间点的溶液体积。
5. 实验结束:观察气体收集装置中气体的变化情况,记录最终溶液的体积。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的统计和整理,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气体的溶解度存在差异,乙醇溶液和蒸馏水对不同气体的吸收能力不同。
2. 气体的溶解度与时间呈正相关关系,即随着时间的推移,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加。
3. 气体的溶解度与气体的溶解性质有关,极性气体更容易溶解于溶液中。
4. 乙醇溶液对气体的吸收速率较水快,说明乙醇溶液对气体有更强的吸收能力。
讨论与分析:通过本实验,我们验证了气体吸收的相关原理,并获得了一些有关气体溶解度和吸收速率的实验结果。
然而,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和改进方面仍需进一步探讨。
例如,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了溶液反应速率受到温度变化影响的问题,这可能导致一些数据的不准确。
此外,实验中使用的乙醇溶液浓度可能会对实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以及其他未考虑到的因素也可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
结论:通过本实验,我们得出了一些关于气体吸收的结论。
cop2000简单课程设计
cop2000简单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Cop2000课程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相关的学科知识。
2. 学会运用Cop2000软件进行基本的操作和数据处理,了解其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op20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学会在项目中合理分工与协作。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Cop2000课程的学习兴趣,激发其主动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2.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使其在学习和实践中形成积极向上的态度。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结合Cop2000软件进行教学。
学生年级为高中二年级,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基础和学科知识。
教学要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1. 知识目标:通过课堂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掌握Cop2000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
2. 技能目标:通过上机操作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运用Cop20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提高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课程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态度和自信心。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进行选择和组织,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Cop2000基本原理与操作:- Cop2000软件概述:功能、应用领域及优势。
- 软件安装与界面认识:熟悉Cop2000的操作界面及基本工具。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数据输入与输出:学习导入和导出不同格式的数据。
- 数据处理方法:掌握数据清洗、转换、筛选等基本操作。
- 数据分析技巧:学习使用Cop2000进行统计、图表制作等分析功能。
3. 项目实践与团队协作:-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工程案例,运用Cop2000解决具体问题。
- 团队协作:分组进行项目实践,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氧解析实验报告
氧解析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氧解析
实验目的:
通过氧分析仪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掌握氧气的测定方法和
仪器的使用。
实验原理:
氧分析仪的原理是利用电化学方法,即将测样液在阳极上氧化,同时在负极还原电路中获得电流,测出氧含量。
实验步骤:
1. 打开氧分析仪,将仪器预热10分钟左右。
2. 按照说明书操作,将样品气体流入氧分析仪。
3. 稳定后读取氧含量。
实验结果:
按照以上步骤,我们得到了如下实验结果:
样品名称测定时间氧含量(%)
空气8:30 20.8
空气9:00 20.5
空气9:30 20.3
空气10:00 20.2
实验分析:
从实验结果来看,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约为20%,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实验结论:
通过氧分析仪的测定,我们得出了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0%的结论,并掌握了氧气的测定方法和仪器的使用。
实验注意事项:
1. 操作仪器前必须仔细阅读说明书。
2. 操作过程中必须戴好安全眼镜、实验衣。
3. 注意氧分析仪的预热时间,以免影响测定结果。
参考文献:
1. 黄斌.分析化学实验.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2. 氧分析仪的使用说明书. 北京:世运电子技术有限公司。
氧解吸实验报告1
氧解吸实验报告1一、实验目的:1、掌握氧解吸法气体吸附技术的原理和操作方法。
2、测定微孔材料的比表面积。
3、通过本实验,了解气体吸附实验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原理,并学会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二、实验原理:当气体分子与固体表面接触时,分子势能发生变化,分子分散力弱化,发生与液体表面相同的吸引作用,这种作用叫做吸附作用。
气体吸附在固体表面上的化学、物理及其他性质的差异,可用不同的实验技术来检测和研究。
在常温常压下,氧气被准备好的样品吸收到孔内,被吸附到样品孔内。
此时氧气分子通过气态物理吸附作用,与表面发生偶极、磁偶极、色散等相互作用,根据吸附内能大小,实现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两大类。
根据仪器所使用的吸附温度范围划分吸附分为低温吸附和高温吸附两大类。
低温吸附又称孔隙吸附,高温气相吸附。
孔隙吸附是指温度在77K以下时,在绝大多数低温吸附剂表面上的表现出的现象,常常用来研究吸附剂的孔结构。
孔隙吸附可分为毛细吸附和瞬间多分子层吸附。
而瞬间吸附比毛细吸附所需时间短,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实验上可用斯特瑞维尔方程来处理采用孔隙吸附法测气体和气体混合物吸附实验中所得的数据。
斯特瑞维尔方程式中,pi为相对饱和蒸气压,其值可由其他文献查得。
V为脱附柜体积的一半,即nitrogen gas纯氮体积,即可转换为具体的实验数据。
三、实验步骤:1、用微孔材料制备样品固体,称取0.10g±0.01g,摆于小特形脱附柜中,加热至50℃除去吸附在孔内的水分。
2、恢复脱附柜,根据实验计划记录实验条件,控制好实验过程中温度,时间等参数。
3、样品在液氮温下接触氮气使其充分吸收氮气,开动真空泵将孔内和柜内的氮气压降至一定值。
4、收集样品孔内气体脱附后的数据(在304kPa以上时收集脱附数据)。
5、依据实验条件计算氧气在样品中的比表面积。
4、实验结果:1、实验中计算得出氧气的比表面积为125.013m2/g。
本次实验中我们通过使用氧解吸法测定了Porous Materials的比表面积,我们掌握了氧剂吸附实验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原理,并学会了分析和处理实验数据。
试验二之后的报告
实验二:运算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的K16..K23开关做为DBUS数据,其它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数据写累加器A和工作寄存器W,并用开关控制ALU的运算方式,实现运算器的功能。
实验目的:了解模型机中算术、逻辑运算单元的控制方法。
实验说明:COP2000中的运算器由一片可编程芯片EPLD实现. 有8种运算, 通过S2,S1,S0来选择。
运算数据由寄存器A及寄存器W给出, 运算结果输出到直通门D。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参考第76页实现本ALU功能的ABLE语言。
了解ALU的实现方法。
连接线表将55H写入A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55H置控制信号为:- 1 -A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55H被写入A寄存器。
将33H写入W寄存器二进制开关K23-K16用于DBUS[7:0]的数据输入,置数据33H置控制信号为:按住CLOCK脉冲键,CLOCK由高变低,这时寄存器W的黄色选择指示灯亮,表明选择W 寄存器。
放开CLOCK键,CLOCK由低变高,产生一个上升沿,数据33H被写入W寄存器。
置下表的控制信号, 检验运算器的运算结果运算器在加上控制信号及数据(A,W)后, 立刻给出结果, 不须时钟.- 2 -实验三:数据输出实验/移位门实验实验要求:利用COP2000实验仪的开关做为控制信号,将指定寄存器的内容读到数据总线DBUS上。
实验目的:1。
了解模型机中多寄存器接数据总线的实现原理。
2。
了解运算器中移位功能的实现方法。
实验说明:COP2000中有7个寄存器可以向数据总线输出数据, 但在某一特定时刻只能有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 由X2,X1,X0决定那一个寄存器输出数据.数据输出选择器原理图连接线表- 3 -- 4 -第一部分:数据输出实验 置下表的控制信号, 检验输出结果第二部分:移位实验ALU 直接输出和零标志位产生原理图ALU 左移输出原理图ALU右移输出原理图直通门将运算器的结果不移位送总线。
COP2000实现原码一位除法.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报告课程设计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题目:COP2000实现原码一位除法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班级:24010103学号:******************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5年01月15日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课程设计报告目录第1章总体设计方案 (2)1.1设计原理 (2)1.2设计思路 (2)1.3设计环境 (2)第2章详细设计方案 (4)2.1总体方案的设计与实现 (4)2.1.1总体方案的逻辑图 (4)2.1.2算法流程图 (5)2.2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6)2.2.1 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6)第3章验证测试 (9)3.1验证测试 (9)参考文献 (10)附录(源代码) (11)第1章总体设计方案1.1设计原理原码一位除,即两个原码数相除,商的符号为除数和被除数的符号异或值。
采用汇编语言实现定点原码一位除法器,算法为恢复余数法。
利用恢复余数的方法来进行运算。
1.2设计思路算法为恢复余数法,先用被除数减去除数,如果结果为正数商1,然后左移,如果是负数商0然后加上Y的补,继续运算。
实验开始时将实验数据从实验箱的开关输入到R0,R1,R2三个寄存器中,R0为被除数,R1为除数,R2为商。
运算过程采用恢复余数法。
主要判断被除数减去除数的商值。
如果为负,商0然后加除数然后左移。
如果商值为正商1,左移。
数据都存放在寄存器中,最后结果在OUT寄存器中显示。
1.3设计环境COP2000 模型机包括了一个标准CPU 所具备所有部件,这些部件包括:运算器ALU、累加器A、工作寄存器W、左移门L、直通门D、右移门R、寄存器组R0-R3、程序计数器PC、地址寄存器MAR、堆栈寄存器ST、中断向量寄存器IA、输入端口IN、输出端口寄存器OUT、程序存储器EM、指令寄存器IR、微程序计数器uPC、微程序存储器uM,以及中断控制电路、跳转控制电路。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
氧吸收解吸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探讨氧气在水中溶解和解吸的影响因素。
实验原理氧气是水生生物生存和呼吸必不可少的物质,其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是生物呼吸的重要环节。
水中的溶解氧量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温度、压力、水的酸碱度、水流和生物代谢等。
在实验中,我们将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研究氧气的溶解和解吸规律。
实验材料和设备•氧气气瓶•氧气压力表•实验水槽•温度计•pH计•实验记录表格实验步骤1.准备实验设备:将实验水槽放置在实验台上,连接氧气气瓶和氧气压力表,确保氧气供应畅通。
2.调节水槽温度:使用温度计测量实验水槽的温度,并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水槽温度。
记录下水槽的初始温度。
3.调节水槽酸碱度:使用pH计测量实验水槽中水的酸碱度,并根据实验要求调节水槽的酸碱度。
记录下水槽的初始酸碱度。
4.开始实验:打开氧气气瓶,将氧气注入实验水槽中,观察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过程。
记录下注氧气时的氧气压力和时间。
5.观察和记录:观察实验水槽中氧气的溶解情况,记录下水槽内溶解氧的浓度和溶解时间。
6.增加温度:根据实验要求,逐步增加水槽的温度,观察氧气的解吸现象。
记录下每次温度变化后的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
7.调节酸碱度:根据实验要求,逐步调节水槽的酸碱度,观察氧气的解吸现象。
记录下每次酸碱度变化后的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
8.数据处理与分析: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溶解氧浓度和解吸时间的曲线图,分析氧气在水中溶解和解吸的规律。
实验结果与讨论根据实验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和解吸过程受到温度和酸碱度的影响。
首先,我们发现随着温度的升高,氧气在水中的溶解速度增加,溶解氧浓度也相应增加。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会增加氧气分子的热运动速度,加快氧气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和能量,从而促进氧气的溶解过程。
其次,我们观察到在酸性环境下,氧气的解吸速度明显增加。
这是因为酸性环境下水分子会与氧气分子发生化学反应,使氧气从水中解吸出来。
实验四COP2000控制器实验报告
实验四 COP2000控制器实验
【实验目的】
1 熟悉微程序控制器的组成原理。
2 掌握微程序设计技术,巩固对微指令格式的认识。
3本实验为设计性实验。
【实验要求】
1 实验仪的软件环境。
2 微指令格式的化简和归并。
【实验步骤】
1.在cop2000软件上设计一个微程序
2.分析并验证微程序的功能
【实验内容】
1 设计微指令。
设计如下两条微指令
LD A,#0
ADD A,#1
2 设计微程序。
3 验证指令的功能。
将程序另存为NEW_INST.ASM,将程序汇编成机器码,观察反汇编窗口,会显示出程序地址、机器码、反汇编指令。
按快捷图标的F7,执行“单微指令运行”功能,观察执行每条微指令时,数据是否按照设计要求流动,寄存器的输入/输出状态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各控制信号的状态,PC 及uPC 如何工作是否正确。
【心得体会】
本实验主要是对程序控制器进行相关的操作,明确微程序与微指令的关系,然后设计一个微程序,并分析和验证其功能。
通过本次实验,我对微指令的执行和微程序的执行过程有了更加明确的了解。
收获很多。
CO2注入实验报告
关于各家实验内容及其结论和优缺点的调研1 林李—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模拟实验研究该实验利用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模拟实验装置,研究了注气压力、注汽速度等因素对煤层气采收率的影响,为煤田开展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提供理论依据。
1.1实验材料与实验装置实验材料包括煤样、甲烷(瓶装,纯度99.99%)、二氧化碳(瓶装,纯度99.99%)、蒸馏水、氢氧化钠等。
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它主要由气瓶、标准容器、煤样管、回压阀、真空泵、二氧化碳吸收装置、量筒等组成。
1-气瓶 2-标准容器 3-减压阀 4-压力表 5-煤样 6-二氧化碳吸收装置 7-真空泵8-量筒 9-回压阀图1 实验装置示意图1.2 实验方法1.2.1 煤样制备将块状煤样粉碎、过筛、烘干、称质量,然后装入填煤管中,边填边压实。
1.2.2 煤样吸附特性评价实验步骤(1) 关闭填煤管和标准容器的出口阀门,将填煤管抽真空2小时。
(2) 打开气瓶阀门,将气体充入标准容器中,记录压力为P1,关闭气瓶阀门。
(3) 打开填煤管入口阀门,连通标准容器和填煤管,在压力表读数稳定时,记录平衡压力P2。
(4) 改变充入标准容器中的气体的压力,重复步骤(2)和(3),得到一系列的平衡压力值。
1.2.3 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实验步骤(1) 关闭填煤管和标准容器的出口阀门,将填煤管抽真空2小时。
(2) 打开甲烷气瓶阀门,将甲烷充入标准容器中,记录压力为P1,关闭气瓶阀门。
(3) 打开填煤管入口阀门,连通标准容器和填煤管,在压力表读数稳定时,记录平衡压力P2。
(4) 调节回压阀压力P2,以一定的流量向填煤管中注入二氧化碳气体,产出的二氧化碳气体由碱液吸收,记录时间和采出的甲烷气量。
1.3 实验结果与分析煤样对甲烷、氮气和二氧化碳的吸附等温线如图2所示。
由图2可见,煤样对二氧化碳、甲烷、氮气的吸附规律都近似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
图2 不同气体的等温吸附曲线氮气)339.01/(638.2p p V a += 95.2=L P 78.7=L V (1)甲烷)328.01/(676.7p p V a += 05.3=L P 42.23=L V (2)二氧化碳)702.01/(313.36p p V a += 42.1=L P 72.51=L V (3)二氧化碳的吸附曲线位于CH 4的吸附曲线之上,煤样对二氧化碳的吸附量大约是对甲烷吸附量的3倍左右,而氮气的吸附性能要低于甲烷的吸附性,这说明在相同压力下,CO 2对煤样的吸附能力大于CH 4对煤样的吸附能力,二氧化碳注入煤层中后就会与煤基质微孔中的甲烷发生竞争吸附,由于其吸附能力较煤层甲烷强从而将原吸附在煤层中的甲烷置换出来,达到增产煤层气的效果。
气体溶解循环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理解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
2. 掌握气体溶解循环实验的操作步骤。
3. 分析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二、实验原理气体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单位体积的溶剂中所能溶解的气体量。
气体溶解度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温度、压力、溶剂种类、溶质种类等。
本实验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力,观察气体溶解度的变化,从而探究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三、实验仪器与材料1. 实验仪器:气体溶解循环装置、温度计、压力计、烧杯、搅拌器、气体发生器等。
2. 实验材料:气体(如氧气、二氧化碳)、溶剂(如水、酒精)。
四、实验步骤1. 将气体溶解循环装置连接好,检查各部分是否密封。
2. 在烧杯中加入适量的溶剂,放入温度计和压力计。
3. 打开气体发生器,调节气体流量,使气体进入溶剂中。
4. 观察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情况,记录温度、压力和溶解度数据。
5. 改变温度,重复步骤3-4,观察气体溶解度的变化。
6. 改变压力,重复步骤3-4,观察气体溶解度的变化。
7. 分析实验数据,得出结论。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的溶解度逐渐降低。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溶剂分子运动加剧,分子间作用力减弱,导致气体分子更容易从溶剂中逸出。
此外,根据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因此,在实验中,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分压减小,导致气体溶解度降低。
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的溶解度逐渐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增大,气体分子在溶剂中的碰撞频率增加,溶解度随之提高。
根据亨利定律,在一定温度下,气体溶解度与气体分压成正比。
因此,在实验中,随着压力的增大,气体分压增大,导致气体溶解度增大。
3. 溶剂种类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溶剂对气体的溶解度不同。
例如,氧气在水中的溶解度低于在酒精中的溶解度。
这是因为溶剂分子与气体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不同,导致气体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不同。
气体解吸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1. 了解气体解吸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2. 掌握气体解吸过程中的传质现象;3. 研究不同条件对气体解吸效果的影响;4. 测定气体解吸速率及传质系数。
二、实验原理气体解吸是工业上常用的操作,它是将溶解在液体中的气体通过降低压力、提高温度或改变溶剂等方法,使气体从液体中释放出来的过程。
气体解吸过程是一个气液相际传质过程,传质速率可用气相内、液相内或两相间的传质速率来表示。
三、实验仪器与试剂1. 仪器:气体解吸装置、气体流量计、温度计、压力计、液体流量计、搅拌器、计时器、集气瓶、玻璃片等。
2. 试剂:待解吸的气体、吸收剂、溶剂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气体解吸装置,将待解吸的气体通入装置中,通过吸收剂与溶剂进行吸收;2. 调节气体流量、温度、压力等条件,观察气体解吸效果;3. 记录气体解吸过程中的压力、温度、流量等数据;4. 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不同条件对气体解吸效果的影响;5. 计算气体解吸速率及传质系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数据,绘制气体解吸速率与时间、压力、温度、流量等的关系曲线。
2. 结果分析(1)气体解吸速率与时间的关系:气体解吸速率随时间增加而逐渐减小,最终趋于稳定。
这是由于气体在液体中的溶解度随时间逐渐减小,导致气体解吸速率逐渐降低。
(2)气体解吸速率与压力的关系:气体解吸速率随压力降低而增大。
这是因为压力降低导致气体溶解度降低,从而加快气体解吸速率。
(3)气体解吸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气体解吸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这是因为温度升高导致气体溶解度降低,从而加快气体解吸速率。
(4)气体解吸速率与流量的关系:气体解吸速率随液体流量增大而增大。
这是因为液体流量增大导致气体与液体接触面积增大,从而加快气体解吸速率。
六、实验结论1. 气体解吸过程中,气体解吸速率与时间、压力、温度、流量等因素有关;2. 降低压力、提高温度、增大液体流量等条件有利于提高气体解吸速率;3. 本实验通过改变实验条件,研究了不同条件对气体解吸效果的影响,为工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气体溶解度实验报告
气体溶解度实验报告实验简介:本实验旨在探究不同温度和压力条件下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变化。
通过测量气体溶解度与温度、压力的关系,引导我们对溶解度规律的认识,并为相关领域的应用提供实验数据支持。
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准备好实验所需的装置和材料,包括玻璃容器、温度计、压力计等。
2. 实验操作:将玻璃容器加入一定量的溶剂,并确保容器内无气泡存在。
固定温度后,将容器封闭并记录实验开始时的压力和温度。
3. 实验记录:每隔一定时间,记录容器中气体的压力和温度变化,并观察溶液中是否产生气泡。
4. 实验结束:根据实验结果绘制曲线图,分析压力、温度和溶解度之间的关系。
实验结果与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选取了二氧化碳(CO2)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实验结果及分析:1. 温度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在恒定压力下,随着温度的升高,气体溶解度呈现下降趋势。
这是由于温度升高会增加气体分子的动能,使其更容易逃离溶液而形成气泡。
2. 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在恒定温度下,随着压力的增加,气体溶解度呈现上升趋势。
增加压力可以迫使气体分子进入溶液,增加溶解度。
3. 相关图表分析:根据实验数据,我们绘制了温度-溶解度和压力-溶解度曲线图。
曲线图清晰地展示了温度和压力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
温度-溶解度曲线呈现负相关关系,而压力-溶解度曲线则呈现正相关关系。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 温度升高会降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2. 压力升高会增加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
实验意义:本实验的结果对许多领域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对于工业生产以及环境保护方面,了解气体溶解度的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合理利用和调节气体的溶解过程。
在生物学、化学等实验研究中,探究气体溶解度也有着重要的应用。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仅选择了二氧化碳作为研究对象,对于其他气体的溶解度规律尚未进行深入研究。
未来的实验研究可以扩大样本的范围,进一步探索不同气体的溶解度变化规律,并与本次实验的结果进行比较。
机能实验总结全教材
缺氧实验一、实验目的1、复制三型缺氧模型,了解缺氧的分类2、观察不同类型缺氧对机体的影响3、观察影响缺氧耐受性的因素二、实验原理根据低张性缺氧、血液性缺氧、循环性缺氧、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发病机制以及缺氧对机体的影响而设计的实验。
(1)低张性缺氧的原因和表现:吸入气氧分压过低;外呼吸功能障碍;静脉血流入动脉血。
低张性缺氧时,动脉血和静脉血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含量降低,脱氧血红蛋白浓度升高。
当毛细血管血液中脱氧血红蛋白平均浓度达到或超过5g/dl时,可使皮肤黏膜呈青紫色,称为发绀。
(2)血液性缺氧的原因和表现:血红蛋白的数量减少;血红蛋白的性质改变。
CO中毒时,因血液中的碳氧血红蛋白呈鲜红色,患者皮肤黏膜呈现樱桃红色;高铁血红蛋白高铁血症患者,因高铁血红蛋白呈现棕褐色,患者皮肤黏膜呈咖啡色或青石板色。
(3)循环性缺氧的原因和表现:组织缺血;组织淤血;缺血性缺氧时,可由于组织供血不足,皮肤黏膜可呈苍白色,瘀血性缺血时,血液淤积于毛细血管床,形成并聚集了更多的脱氧血红蛋白,可出现发绀。
(4)组织性缺氧的原因和表现:组织中毒;呼吸酶合成障碍;线粒体损伤。
由于细胞用氧障碍,毛细血管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增加,患者皮肤黏膜可呈现红色或玫瑰红。
三、实验仪器设备电子秤、1ml注射器、5ml、2ml刻度吸管、钠石灰、广口瓶、恒温水浴箱、小鼠缺氧瓶、测耗氧量装置、酒精灯、剪刀、镊子、一氧化碳发生装置、生理盐水、甲酸、浓硫酸、0.25%水合氯醛、5%亚硝酸钠、0.1%氰化钾实验对象:小鼠四、实验方法与步骤1、乏氧性缺氧(1)取4只小鼠称重,编号1、2、3、4做好标记;注射及处理:1号:生理盐水,0.1ml/10g,腹腔注射2号:0.25%水合氯醛,0.1ml/10g,腹腔注射3号:1%咖啡因,0.1ml/10g,腹腔注射4号:放于缺氧瓶中,置于40℃水浴锅中(2)给药后分别放入缺氧瓶中,密闭计时,观察动物活动情况至死亡。
(3)待小鼠死亡后,计算存活时间(t),用测耗氧量装置测定总耗氧量(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一 COP2000认识实验【实验目的】1 熟悉COP2000实验箱组成及工作方式。
2 掌握实验教学软件的使用。
3本实验为验证性实验。
【实验要求】1 预习并总结组成原理的组成。
2 注意工作软硬件环境。
3 观察实验箱各部件。
4 熟悉教学软件。
【实验步骤】1 学习实验仪的硬件检测步骤2 学习并了解实验仪开关、指示灯、按键的使用方法3 学习实验仪与微机的连接及使用方法4 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5 练习实验仪键盘的使用【实验内容】一学习实验仪的硬件检测步骤1. 将IA的开关拨成“11100000”,将中断地址设成0E0H,J1接J2控制开关拨到“微程序”方向。
2.按住“RST”键不松,同时开机。
在显示屏有显示后,松开“RST”键。
3.实验仪进行自测,自测后,显示“1234”,分别按1、2、3、4键测试各LED灯的情况。
按1:检测各寄存器的LED,LED从右至左逐个点亮,8段管显示01-80数字。
按2:检测uM输出的LED,24位分三段,从右至左逐个点亮。
按3:检测各个寄存器输出LED(红色LED),循环点亮每个寄存器的输出LED。
按4:检测各个寄存器输入LED(黄色LED),循环点亮每个寄存器的输入LED。
4.手动检测键盘,将键盘每个键都按一次,显示屏会显示相应的键码。
5.检测24个开关,将开关上下拨动,观察灯是否有正确地变化。
6.将开关拨到“组合逻辑”方向,不按“RST”开机,按“EXEC”键运行程序,可以看到累加器A做加1运算,按“INT”键,产生中断,将累加器A的值输出。
7.将开关拨到“微程序”方向,不按“RST”开机,按“EXEC”键运行程序,累加器A开始加1,按“INT”键,将累加器A的值输出。
二学习并了解实验仪开关、指示灯、按键的使用方法实验仪上有寄存器组R0-R3、运算单元、累加器A、暂存器B、直通/左移/右移单元、地址寄存器、程序计数器、堆栈、中断源、输入/输出单元、存储器单元、微地址寄存器、指令寄存器、微程序控制器、组合逻辑控制器、扩展座、总线插孔区、微动开关/指示灯、逻辑笔、脉冲源、20个按键、字符式LCD、RS232口。
实时监视器:各单元部件都以计算机结构模型布局,各部件均有8位数据指示灯,两个数据流方向指示灯,以直观反映当前数据值及该数据从何处输出,而又是被何单元接收的。
三学习实验仪与微机的连接及使用方法联机方式:连PC机,通过WINDOWS调试环境及图形方式进行更为直观的实验。
在WINDOWS调试环境中提供了功能强大的逻辑分析和跟踪功能,既可以以波形的方式显示各逻辑关系,也可在跟踪器中,观察到当前状态的说明及提示;四学习软件的使用方法COP2000集成调试软件界面分六部分:1)主菜单区实现实验仪的各项功能的菜单,包括[文件][编辑][汇编][运行][帮助]五大项,各项下面做详细介绍。
2)快捷图标区快速实现各项功能按键。
3)源程序/机器码区在此区域有源程序窗口、反汇编窗口、EM程序代码窗口。
源程序用于输入、显示、编辑汇编源程序;反汇编窗口显示程序编译后的机器码及反汇编的程序;EM程序代码窗口用数据方式机器码。
4)结构图/逻辑波形区结构图能结构化显示模型机的各部件,以及运行时数据走向寄存器值;逻辑波形图能显示模型机运行时所有信号的时序。
5)微程序/跟踪区微程序表格用来显示程序运行时微程序的时序,及每个时钟脉冲各控制位的状态,跟踪表用来记录显示程序及微程序执行的轨迹,指令系统可以帮助你设计新的指令系统。
6)寄存器状态区用来显示程序执行时各内部寄存器的值。
1)主菜单主菜单分[文件][编辑][汇编][运行][帮助]五部分[文件| 打开文件]打开汇编程序或文本文件,若打开的是汇编程序(后缀为ASM),会把程序放在源程序区,若是其它后缀的文本文件就把打开的文件放在结构图区。
[文件| 保存文件]将修改过的文件保存。
不论是汇编源程序还是其它文本文件,只要被修改过,就会被全部保存。
[文件| 新建文件]新建一个空的汇编源程序。
[文件| 另存为... ]将汇编源程序换名保存。
[文件| 新建指令系统/微程序]新建一个空的指令系统和微程序,用于自己设计指令系统。
见微程序区的指令系统。
[文件| 调入指令系统/微程序]调入设计好的指令系统和微程序定义。
[文件| 保存指令系统/微程序]保存自己设计的指令系统和微程序。
[文件| 退出]退出集成开发环境。
[编辑| 撤消键入]撤消上次输入的文本。
[编辑| 重复键入]恢复被撤消的文本。
[编辑| 剪切]将选中的文本剪切到剪贴板上。
[编辑| 复制]将选中的文本复制到剪贴板上。
[编辑| 粘贴]从剪贴板上将文本粘贴到光标处。
[编辑| 全选]全部选中文本[汇编| 汇编]将汇编程序汇编成机器码。
[运行| 全速执行] 全速执行程序。
[运行| 单指令执行] 每步执行一条汇编程序指令。
[运行| 单微指令执行] 每步执行一条微程序指令。
[运行| 暂停] 暂停程序的全速执行。
[运行| 复位] 将程序指针复位到程序起始处。
[帮助| 关于] 有关COP2000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及软件的说明。
[帮助| 帮助] 软件使用帮助。
2)快捷键图标伟福的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既可以带硬件实验仪进行实验,也可以用集成开发环境软件来模拟模型机的运行。
图标的“设置”功能就是选择用COP2000硬件实验仪,还是使用软件模拟器。
若是使用硬件实验仪,还要选择与实验仪通信所用串行口。
“刷新”功能就是在程序运行过程中刷新各寄存器的值。
以便在程序全速执行时观察寄存器的内容。
文件的“打开”、“保存”功能与主菜单的相应功能一样。
文件的编辑功能,执行控制功能与主菜单也相同。
“生成组合逻辑ABEL程序”功能就是在你用微程序控制方式设计了一套指令系统,并且验证无误后,帮助你生成组合逻辑控制方式的ABEL程序。
“中断输入”功能,就是在软件模拟中断程序时,用此键来申请中断。
3)源程序/机器码窗口源程序/机器码区分三个窗口:反汇编窗口、源程序窗口、EM程序窗口源程序窗口用于输入、修改程序。
在[文件]菜单中打开一个以“*.ASM”为后缀的文件时,系统认为此文件为源程序,其内容会在源程序窗口显示,并可以修改,然后编译。
若再次打开以“*.ASM”后缀的文件,则新文件将旧文件覆盖,在源程序窗口只显示最新打开的汇编源程序。
若打开其它后缀的文件,系统会将其内容显示在“结构图/逻辑分析”窗口区。
在[文件]菜单中,使用“新建文件”功能,会清除源程序窗口的内容,让用户重新输入新的程序。
反汇编窗口用于显示程序地址、机器码、反汇编后的程序。
对于一些双字节的指令,紧随其后的机器码、反汇编程序显示是无效的。
4)结构图/逻辑分析窗口结构图/逻辑分析区分三种窗口,结构图窗口、逻辑分析窗口、其它文本显示窗口。
结构图窗口显示模型机的内部结构,包括各种寄存器(A、W、R0-R3、MAR、IR、ST、L、D、R)、运算器(ALU)、程序指针(PC)、程序存储器(EM)、微程序指针(uPC)、微程序存储器(uM)及各种状态位(RCy、Rz、IReq、IAck),在程序单步运行时,可以在结构图上看到数据的走向及寄存器的输入输出状态。
当寄存器或存储器显示为红色框时,表示数据从此流出,当寄存器或存储器显示为黄色框时,表示数据流入此寄存器。
此时总线上的值也可以从结构图的下方观察到。
其中DBUS为数据总线、ABUS为地址总线、IBUS为指令总线。
RT1、RT0显示的将要执行的指令的第几个时钟周期。
本模型机最多有四个时钟周期,用RT1、RT0的11、10、01、00四个状态表示。
见上图。
“Cur”光标表示当前时间,可以移动此光标来选择不同的时间,观察此时间下,各个寄存器、控制信号的逻辑状态。
见下图。
在执行“打开文件”时,若打开文件不是汇编程序(后缀不是*.ASM),那么系统会在此区新建一页来显示打开的文件。
若文件被修改过,那么在“保存文件”时,会将所有的修改过的文件存盘。
5)指令/微程序/跟踪窗口此区分三页:指令系统窗口、微程序窗口、跟踪窗口。
指令系统窗口用于设计用户自己的指令系统,用户借助此窗口可以设计另外一套独立的指令系统,除了一此由于硬件关系不能改变的指令,其它指令都可由用户自己设计。
各条指令相应的微程序在“uM微程序”窗口中设计(见下图)。
设计好的指令系统可以用菜单上的[文件| 保存指令系统/微程序]功能来存盘,便于下次调用。
若想为此指令系统生成一套由组合逻辑控制的控制机构,可以用“快捷图标”区的“生成组合逻辑ABEL程序”功能来生成ABEL程序,编译后编程到组合逻辑控制芯片上即可。
uM微程序窗口用于观察每条指令所对应的微程序的执行过程,以及微代码的状态。
在此窗口中,可以看到数据是从何寄存器输出的、数据输入到何寄存器、地址是由PC输出还是由MAR输出、运算器在做何种运算、如何移位、uPC及PC如何工作等等。
可以通过改变窗口下方的微代码的各个控制位的方式来重新设计微程序,与“指令系统”窗口的指令修改相结合,可以设计自己的指令。
跟踪窗口显示程序执行过程的轨迹,包括每条被执行的指令、微指令,以及微指令执行时,各控制位、各个寄存器的状态。
可以将鼠标移到想相应的程序行或微程序行来显示执行该指令或微指令时,各寄存器、控制位的状态。
6)寄存器状态寄存器状态区显示程序执行时,各内部寄存器的值。
五练习实验仪键盘的使用伟福的COP2000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仪除了可以连在PC机上调试程序,也可以用实验仪上自带的键盘输入程序及微程序,并可以单步调试程序和微程序,在显示屏上观察各内部寄存器的值,编辑修改程序和微程序存储器。
显示屏的显示内容分三个主菜单:1.观察内部寄存器;2.观察和修改程序存储器;3.观察和修改微程序存储器。
三个主菜单用TAB键切换。
如下图:1.观察内部寄存器:内部寄存器的内容分五页显示,用LAST或NEXT键向前或向后翻页。
内部寄存器由程序执行结果决定,不能修改。
见下图:2.观察、修改程序存储器内容:显示屏显示如下图,其中“Adr”表示程序存储器地址,“Data”表示该地址中数据。
光标初始停在“Adr”处,此时可以用数字键输入想要修改的程序地址,也可以用NEXT和LAST键将光标移到“Data”处,输入或修改此地址中的数据。
再次按NEXT或LAST键可自动将地址+1或将地址-1,并可用数字键修改数据。
按MON键可以回到输入地址的状态。
见下图。
3.观察、修改微程序存储器内容:微程序存储器数据的观察、修改与上面程序存储器的观察修改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微程序要输入3个字节,而程序存储器的修改只要输入1个字节。
微程序观察修改的显示屏显示如下图,其中“Adr”表示微程序地址,“MH”表示微程序的高字节,“MM”表示微程序的中字节,“ML”表示微程序的低字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