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汇总共67页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关键字:心理健康;重要意义;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精神核。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的不和谐情绪和心态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
如何加强对人们心理的引导、疏导和开导,是文明创建、和谐创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做到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在和谐,即心理健康。
健康、和谐的心理,是社会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反之,则会对公共政策信用、人际信任、价值信仰等造成损害,影响政府行政效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妨碍社会发展。
人们是否拥有健康心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要有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有心理基础。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不仅重视对社会和谐的整体思考,而且重视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个体思考。
而正是对人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具体而又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与自然环境、生活水平、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等紧密联系,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心理健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质基础是构建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人们的精神意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是对物质生活的直接反映。
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所以,精神生活离不开相应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
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的极度不均衡。
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从而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达到社会的和谐。
2.教育辅导是构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和谐的个体应当是一个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的综合发展体。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任。
学会多做好事
做好事,获得快乐,平衡心理。做好事, 内心得到安慰,感到踏实;别人做出反应,自 己得到鼓励,心情愉快。 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你的手,施一份 关心给人。帮助别人,可以升华自己。授人香 草,手自留香;送人玫瑰,心自芬芳。热爱生 活,享受人生,付出了给予自己也会有快乐。 只要人人做好事, 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 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帮助别人时可以产生的快感和能量激增的 感觉。当你真心实意帮助别人的时候,你的内 心会产生很愉悦的感觉,这种感觉能够帮助你 减轻压力,有益身体健康。
重视心理健康,提高生命品质 当今社会,各种压力超负荷的作用于人 们的精神之上,使人们的精神面貌及心理健
康面临着严峻挑战。抗压能力稍强的人,可
能通过自我调节能够得到缓解。 而对于那些承受压力能力弱的人,长期
的心理问题和精神异常就会诱发抑郁症、焦
虑症、心境障碍等精神疾病,甚至产生精神 分裂,并伴有消极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所以心理健康也要成为衡量现代人是否 健康的重要标准。
的手心里的,人人都是自己人生的编剧、导演与演
员。善待自己,幸福无比,善待别人,快乐无比, 善待生命,健康无比。人生不过三万天,成功失败
均坦然,是非恩怨莫在意,健康快乐最值钱。
品味“舍得”
“舍得”是中华几千年文明之精髓。舍得舍 得,先舍后得;能“舍”方能“得”;大舍大得, 小舍小得,不舍不得,舍之于物,得之于心;舍 之于利,得之于义。人生福报,在于舍得。舍得 又是一种潇洒,一种境界,一种情义,一种厚道, 一种豪放,这又与心理平衡相和谐。做人要懂得 取舍,不能过着八戒的生活,却想要猴哥的身材。
建立有效的社会支持系统
“家庭是避风港”,“一个好汉三个帮”,这 些社会生活哲理揭示了社会支持对人的心理平衡的 影响。换句话说,家人、朋友的理解、支持不仅可 以帮人分担痛苦,同时还可以使人不再感到孤独的 绝望,因此建立必要的社会支持网络是重要的。 自觉保持永远快乐的心境即是一门健康的科学, 又是一门生活的艺术。每个人的幸福都把握在自己
关爱心理健康 共建和谐社会
关爱心理健康共建和谐社会心理健康是一个人的整体幸福感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一个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中,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
因此,关爱心理健康成为了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及其影响,并提出一些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
一、心理健康问题的现状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好处,但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从受访者的调查数据来看,有超过70%的人面临着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这些问题包括焦虑、抑郁、人际关系紧张等。
首先,工作压力是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如今,竞争激烈的职场导致许多人面临巨大的工作压力,工作时间长、任务繁重,使得人们无法有效地应对压力,从而增加了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
其次,互联网的普及也给心理健康带来了新的挑战。
社交媒体的兴起使人们陷入了对他人生活的比较与羡慕中,从而产生不安全感和自卑感。
此外,互联网上的信息泛滥也使人们更容易感到焦虑和恐惧。
二、心理健康问题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对个人的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也对社会稳定和和谐产生不良影响。
个体在心理健康问题下容易发生行为异常,比如滥用药物、攻击他人等,从而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公共安全。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还给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根据统计数据,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工作时间损失和医疗费用,每年损失数十亿。
这不仅对个人和家庭经济造成负担,也对社会的发展带来挑战。
三、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措施为了共建和谐社会,我们应该重视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措施来解决。
以下是一些建议: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和社区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人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和应对能力。
这种教育可以包括认识自身的情绪和情感,学习有效的应对策略等。
2. 创建支持系统。
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建立心理咨询中心和热线电话,为人们提供心理支持和咨询服务。
此外,家庭、朋友圈和社区也应该成为人们的重要支持系统。
3. 丰富休闲活动。
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关系
心理健康与社会的关系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因为它关系到我们的身心健康以及整个社会的稳定发展。
然而,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与社会之间的密切关系,这是一种令人遗憾的事情。
在现代社会,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强调和促进心理健康的必要性,也逐渐认识到心理健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心理健康和社会是相互影响的,如何保持个人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相处成为了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社会环境对个人的心理健康是极其重要的,社会环境的压力、竞争和变革对个体的心理产生影响。
当社会环境变化急剧时,个人的心理压力会大大增加,造成心理健康问题,比如焦虑、抑郁等。
因此,保持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也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相反,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心理健康问题,如人群性精神疾病、家庭暴力、校园欺凌等都是社会问题的体现。
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保持人民的心理健康,才能构建和谐、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
现代社会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和压力。
社会竞争的激烈、家庭负担的沉重、网络环境的复杂等问题都会对人们的心理造成影响。
在应对这些压力的同时,我们应该保持积极、有益的身心健康的习惯。
这种习惯可以包括良好的休息、饮食、锻炼和学习等。
此外,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类是社交动物,我们需要与他人建立健康、积极的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我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归属感,从而减轻社会压力,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
同时,要提高公众的心理健康意识,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心理健康和社会之间的联系。
我们需要加强对公众的心理教育和宣传,让社会对心理健康问题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增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
在现代社会,保持身心健康是一个长期的、系统的过程。
需要更好的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的积极努力。
我们要关注和改善社会环境,树立心理健康观念,积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真正保持身心健康。
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紧密相连,保持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权利和责任,也是我们的愿望和需求。
关爱心理健康,共筑社会和谐之“基”
关爱心理健康,共筑社会和谐之“基”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的主题是“心理健康、社会和谐”,旨在号召全社会积极参与精神卫生工作,共同承担防治责任和义务,推动形成理解、接纳、关爱精神障碍患者的社会氛围,保护和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可见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日益得到公众的关注。
目前,精神卫生问题已经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我国城市约25%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危机。
应该说,心理问题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任何社会都是客观存在的。
当今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变化节奏快,心理压力大,每个人都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各种人群的心理不适、亚健康成为了一个普遍状态,一些人难免会受到心理和精神上的冲击,并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纠葛和冲突。
如果不能加以有效的疏导,心理问题就很容易以非理性的方式表达出来,甚至有些人会选择通过伤害他人、侵害弱势人群的方式,埋下公共危机的种子。
相应的,心理健康就成了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
心理健康不分行业、人群,每个人都有心理健康,每个人都会碰到心理问题。
和谐社会实际上更多的是一种人格的训练教育,但不得不说,目前我们国家对这方面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
事实上,和谐社会主要是人与人交流的和谐,如果大家都有一种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社会本身就是和谐的。
从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的关系去看,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内核。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的不和谐情绪和心态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如何通过调适心态、自我减压,正确处理好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工作与家庭、同事与家人、上下级之间的关系,如何加强对人们心理的引导、疏导和开导,是文明创建、和谐创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在和谐,即心理健康。
健康、和谐的心理,是社会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反之,则会对公共政策信用、人际信任、价值信仰等造成损害,影响政府行政效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妨碍社会发展。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多拉德,约翰(1900— 1980),美国耶鲁大学心 理学教授 .多拉德最有影 响的著作《生活史的标准》 是他在人类关系研究所工 作时写成的。他还与许多 同事合作写了《挫折与攻 击》 、《人格和心理治 疗》 等著作。晚年,多 拉德热衷于心理治疗的教 学工作,细致研究了心理 治疗的过程,并把那些由 他发展的综合观点引入了 该领域。
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 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 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关于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在这份 文件中,我们党首次明确提出,在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要“注重促 进人的心理和谐”,“塑造自尊自信、 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当前存在的心理不和谐问题的 主要表现
在我国的一些心理学著作中认为:心理健康是以积极、 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 发展着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自我内外环境具有良 好的适应功能。
社会适应与健康
1、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的健康不能脱离社会性 的因素。在一个社会中,由法律、道德、传统、 文化、习俗等因素构成社会规范来引导获制约人 的行为。在每个人的身上有一个人的权利、责任 和义务表现出来。一个成熟的人应当明确地了解 自己的身份、地位及责任,在不同的时间、场合 下以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说话、办事,他会得到 别人的赞许和社会的认可,适应社会的要求。如 果一个人不遵从社会规范的要求,不适应社会, 那么他会受到轻则舆论谴责,重则法律制裁。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以及实现途径
(一)正确的自我评价 (二)正确地认识他人与社会 (三)积极的社会适应
(一)正确的自我评价——我是谁?
1、对自己人生价值取向的认识。 2、对自己性格特征的认识。 3、对自己能力的了解。
(一)正确的自我评价
社会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
社会心理健康:关注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稳定与和谐引言在现代社会,人们对身体健康的重视已经成为常态。
然而,与此同时,由于社会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社会心理健康不仅关乎个体的精神和幸福感,还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本文将探讨社会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关注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什么是社会心理健康?社会心理健康是指社会成员在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良好的情感和心理状态,具有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积极的社会参与。
它包括个体对自身情感的认知和处理能力,以及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交技巧等方面。
社会心理健康涉及到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的了解,以及积极而健康的社会行为。
社会心理健康与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健康与社会稳定密切相关。
一个社会中的个体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如果大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他们会更加乐观、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从而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相反,如果个人心理健康出现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沮丧,影响到社会秩序和社会互动,甚至引发犯罪和社会动荡。
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心理健康问题会导致个体和家庭的困扰。
例如,患有抑郁症的人可能无法正常工作和生活,给整个家庭带来不必要的负担。
此外,心理健康问题还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紧张和不稳定。
相互间的误解和冲突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长期下去,心理健康问题可能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逐渐侵蚀整个社会。
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关注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于个人的身心健康、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首先,个人的心理健康对于幸福感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会更加积极主动地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增强抵抗压力和适应困境的能力。
其次,关注心理健康有助于防范心理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及早发现和干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有效避免问题扩大和影响社会的负面影响。
最后,关注心理健康有助于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一个心理健康的社会能够更好地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关爱,从而构建和谐社会。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心理健康,社会和谐
作者:
来源:《心理与健康》2015年第11期
2015年10月9日上午,国家卫计委、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中国残联在北京联合举办“用爱心温暖,让心灵启航”活动,旨在号召全社会支持精神卫生事业,关心、关爱精神障碍患者。
国家卫计委副主任王国强指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精神卫生工作,先后出台《精神卫生法》、《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2015-2020年)》,精神卫生工作法制化建设不断加强,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提升。
在相关部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多部门齐抓共管精神卫生工作的局面初步形成,精神卫生防治体系和服务网络逐步建立,精神卫生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
”
活动期间,主办单位联合发起了关于尊重、关心、爱护、帮助精神疾病患者,努力营造理解、宽容、接纳的社会环境的呼吁。
国家卫计委发布了公益宣传片《回家之路》。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下的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心理健康和社会和谐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之一。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独特的观察方式,这篇文章将从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角度探讨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之间的关系。
一、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强调个体与社会的辩证关系,认为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和谐是指社会成员之间的平等、互助和相互尊重,这种和谐可以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上的平衡和稳定状态,包括积极的情绪体验、健康的人际关系和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
社会和谐为个体提供了安全感和支持,有助于个体建立积极的情感连接和稳定的自我认同,从而增强心理健康。
二、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对心理健康的理解马克思主义心理学认为,心理健康是个体在满足基本物质需求的基础上,获得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能力。
只有在社会关系和谐的条件下,个体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和成长。
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关注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对个体的影响,提倡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公平的社会环境下,个体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实现自身的潜力,从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三、心理健康对社会和谐的促进作用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具有积极的行为表现和社会适应能力,他们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首先,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具有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他们能够为社会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他们的积极思维和乐观情绪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进步。
其次,心理健康的个体更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他们能够与他人建立互助关系和合作关系,形成稳定的社会网络,解决社会矛盾和冲突。
最后,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形成积极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有助于社会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他们能够理解并接受社会的规范和价值,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为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四、社会和谐对心理健康的保障作用社会和谐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前提和基础。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汇总
一、传统健康观念的转变——心理健康 脱颖而出 二、心理健康的特征以及实现途径
三、心理健康促进社会和谐
一、健康观念的转变与ຫໍສະໝຸດ 代社会(一)传统的健康观念——生物医学模式
1、传统的健康观——健康就是 没有躯体上的异常,疾病就是 人的躯体出现异常现象。
疾病是什么?
古代西方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认为:人体 内存在着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所 谓疾病就是这四种体液的比例失常。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讲课人:中央党校科社部社会学教研室教授 向春玲
导言
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它包括人自身心理的和谐、人与人之间 关系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 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毫无疑问,和谐社 会说到底在于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 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在一定程度上依赖 人心理上的和谐。
细胞病理学的观点: 19世纪,德国的魏 尔肖(1821~1902年):任何疾病都是某 一器官或某一团细胞发生器质性和功能 性病变的结果。
近二十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 在又有人认为所谓疾病就是基因的病变。
疾病的本质真的就是所谓基因 或者细胞 的病变吗?
生物医学模式的缺陷:生物还原论
人不同于动物,除具有生物性外还具有社 会性。生物医学模式排斥了人的社会性。身 心分离是生物模式的先天缺陷,它的理论指 导是还原论,用物理学和化学的规律完全解 释生物规律,主张:“疾病完全可以用偏离 正常可测量的生物学(躯体)变量来表明”。 但现实中人们发现,这种解释并不能完全揭 示各种疾病现象。
心理健康 和谐社会的基石
心理健康和谐社会的基石心理健康:和谐社会的基石在现代社会中,人们越来越关注心理健康的问题。
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心理上的平衡状态,它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心理健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策略。
一、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1. 心理健康促进社会稳定心理健康不仅对个人具有重要意义,也对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当大部分人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时,社会就能保持稳定和谐。
心理健康的个体更容易适应生活中的挑战,处理人际关系,同时也能有效地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贡献。
2. 共同提升社会幸福感心理健康的个体往往更具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以更好的状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
他们能够更好地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并拥有更高的幸福感。
而在一个拥有高幸福感的社会中,人们更容易相互关爱、理解和帮助,形成和谐社会的基础。
二、促进心理健康的方法和策略1. 建立积极的心理态度积极的心理态度是保持心理健康的基本要素之一。
积极的心理态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压力和困难,充满希望和动力。
我们可以通过培养感恩之心、乐观向上的思维方式以及寻找乐趣和快乐的事物来塑造积极的心理态度。
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对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
与亲人、朋友、同事和社区成员之间的良好关系有助于减轻压力、分享快乐、获得支持。
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帮助他人,可以提升自己的社交技巧和心理健康水平。
3. 注重自我关爱和自我管理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不应忽略自我关爱和自我管理的重要性。
找到适合自己的放松方式,如运动、阅读、旅行等来缓解压力。
合理安排日常生活,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时间,也有助于维护心理健康。
4. 寻求专业帮助当我们感到心理压力过大或遇到困难无法自行解决时,寻求专业帮助是明智而有效的方法。
心理咨询师或心理健康专家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和支持,帮助我们解决问题、调整心态,从而促进心理健康。
结语心理健康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它不仅关乎个人幸福和发展,也对构建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
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心理健康与社会和谐关键字:心理健康;重要意义;主要任务;教育途径心理健康是社会和谐的精神内核。
随着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人的不和谐情绪和心态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重要根源。
如何加强对人们心理的引导、疏导和开导,是文明创建、和谐创建工作面临的新课题。
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做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几个方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内在和谐,即心理健康。
健康、和谐的心理,是社会安全运行与和谐发展的重要保障,反之,则会对公共政策信用、人际信任、价值信仰等造成损害,影响政府行政效能,破坏社会的稳定和平衡,妨碍社会发展。
人们是否拥有健康心理,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
一、促进人的心理健康,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构建和谐社会,要有物质基础、思想道德基础,还要有心理基础。
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不仅重视对社会和谐的整体思考,而且重视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个体思考。
而正是对人的个体的心理健康的关注,才能为整个社会的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具体而又坚实的基础。
心理健康与自然环境、生活水平、文化背景、教育体系等紧密联系,研究和探讨如何构建心理健康,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物质基础是构建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
人们的精神意识归根结底是来源于物质生活的,是对物质生活的直接反映。
正如马克思所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所以,精神生活离不开相应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
从当前社会发展来看,心理不健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利益的极度不均衡。
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物质生活基础的发展,在效率优先的基础上兼顾公平,从而实现利益的相对均衡,达到社会的和谐。
2.教育辅导是构建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
和谐的个体应当是一个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力良好的综合发展体。
心理和谐与社会和谐的关系
三、社会不和谐现象与个体心理不和谐呈正相关性社会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个体)结合而成的, 人(个体)是社会的最基本单元,而个体心理不和谐则是诸多社会和家庭悲剧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据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统计,我国现有200 多万人精神残疾。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我国普通人群中,心理疾病患者,大约占到总人口的20 %以上[3]。
心理疾病,已经成为了当代普遍的疾病,这可不是危言耸听的。
2008年10月28日,中国政法大学发生了一起震惊全国的杀师案,22岁的大四学生付成励用一把菜刀,当着19个同学的面,在课堂上杀害了43岁的教授程春明。
2008年内,类似的杀师案已有三起。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学生做出如此冲动鲁莽的事情呢?心理学家分析,其主要的原因是个别学生的心理发展出现了障碍,而这些心理障碍却没有被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当这些心理障碍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时,它就会导致可怕的后果。
个体心理的不和谐不仅给其他社会成员的健康、财产甚至是生命带来了威胁,对于个体本身来说,有时也是可以致命的。
据统计,近几年来,我国的公民自杀案例数目不断攀升,而多数自杀者的行为属于冲动型自杀行为。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659例自杀未遂者的调查结果表明,有60%的人考虑自杀的时间不超过2小时,46%的人不超过10分钟,37%的人不超过5分钟。
约有60%的自杀者近一两天内出现过急性诱发事件,其中,心理失衡、经济困难等是最常见的诱因。
随着社会进步,人际交往的频繁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理社会因素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冲突越来越多,人们表现出焦虑、抑郁、紧张、疲惫,或出现躯体症状和失眠、头痛、心悸、胃痛、食欲下降[4]。
面对社会的变化,竞争的剧烈,人际关系的复杂,人们出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多的心理应激,这无疑是增加了人们适应社会的难度。
人们的心理也随之出现大大小小的偏差。
当前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的变化都会反映在群众社会心理变化上, 事理性的矛盾冲突最后往往都会转化成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 而心理上的冲突和失衡又会反过来推动事态向着不和谐、严重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