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观察物质1. 科学并不空洞,它始于观察。

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物质,科学要研究的物质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

2. 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学习它,就要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和实验。

第二章观察形状与结构1. 许多物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拆掉“骨架”就能化整为零。

通过分类、重组整理来改变事物的面貌。

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再创造”。

2. 简单结构可以演变出复杂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叫“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

这一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需要再创造才能实现。

第三章光1. 光是通过透明的物质传播的,不透明物体的表面会把光线反射回去,被反射回来的光是平行的,这叫反射现象。

2. 光通过不均匀的介质时,光线要发生偏移,这叫折射现象。

3. 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1.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着。

地球自转是绕着自身轴心旋转。

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旋转。

它们是产生影子的原因。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第五章工具和机械1. 我们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要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就需要借助工具或机械来完成任务。

工具和机械能帮我们省力、方便、快捷地完成任务。

2.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点,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 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

轮大的时候容易转动;轴小的时候容易挂东西;轮和轴的距离大的时候费力;轮和轴的距离小的时候省力。

4. 斜面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越平缓越容易把重物推上去。

使用机械时要注意省力费距离。

5.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

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核心知识以下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知识总结:第一单元:物质的存在形态和变化1. 物质的三种存在形态:固体、液体、气体。

2. 物质的变化有两种类型: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3. 物质变化的表现:颜色、气味、放出光热、产生气体等。

4. 物质的溶解和浓度:溶解是指固体在液体中溶解,浓度是指溶液中溶质占的比例。

第二单元:生物和非生物1. 生物的特征:生物可以呼吸、有生长、有运动、有繁殖能力。

2. 非生物的特征:非生物不能呼吸、不能生长、不能运动、不能繁殖。

3. 生物和非生物的差异:生物能自主活动并适应环境的变化,而非生物不能。

第三单元:种子的成长1. 种子的结构:种子由种皮、种子叶、种子芽组成。

2. 种子的发芽条件:水、适当的温度和光照。

3. 种子的发芽过程:吸水膨大、种皮裂开、种子芽伸出,最后形成幼苗。

4. 幼苗的生长需要水、阳光和适当的温度。

第四单元:鸟和昆虫1. 鸟的特征:鸟有羽毛、有翅膀、有喙、会飞行。

2. 昆虫的特征:昆虫有六条腿、有触角、有两对翅膀。

3. 鸟和昆虫的相同点:都属于动物,都是地球上的生物。

4. 鸟和昆虫的差异:身体结构和生活性不同。

第五单元:植物的生长1. 植物的结构:植物由根、茎、叶组成。

2. 根的作用和特征: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

3. 茎的特征:茎可以承受植物的重量,还可以输送水分和养分。

4. 叶的特征:叶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所需的食物。

以上是人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的核心知识总结。

希望对你有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知识点一、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实验。

-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包括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例如,把绿豆种子分别放在常温下有适量水、空气的环境和低温、干燥、密封(缺乏适宜温度、水分和空气)的环境中,常温下的绿豆种子会发芽,而另一种环境中的种子不会发芽。

- 在设计种子发芽实验时,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是满足种子发芽基本条件的一组,实验组则是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如温度、水分或空气)来探究该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 生物与非生物。

- 生物具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能够生长、繁殖、对环境有一定的反应等。

像植物会生长、开花结果繁殖后代,动物会觅食、繁殖、躲避危险等。

非生物则不具备这些特征,如石头不会生长、繁殖,对周围环境没有像生物那样的主动反应。

-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与非生物相互作用、相互依存。

例如在一片森林里,树木(生物)的生长需要阳光(非生物)、土壤(非生物)中的养分和水分(非生物),而树木又为动物(生物)提供栖息地和食物等。

3. 光对生物的影响。

- 光对植物的生长、分布等有着重要影响。

例如,植物具有向光性,向日葵的花盘会随着太阳转动,这是因为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光的强度、时间长短等因素也会影响植物的开花等生理活动,有些植物需要较长的日照时间才能开花(长日照植物),有些则需要较短的日照时间(短日照植物)。

- 光对动物的行为也有影响。

许多动物具有趋光性,如飞蛾会扑向灯光。

动物的昼夜节律也与光有关,例如昼行性动物(如大多数鸟类)在白天活动,夜行性动物(如猫头鹰)在夜晚活动,这与它们适应环境中的光照条件有关。

4.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 食物链是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通常由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如草→兔→狼,草是生产者,它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兔以草为食是初级消费者,狼以兔为食是次级消费者。

- 食物网是由多条食物链相互交叉形成的复杂网络。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全)

第一单元光第1课有关光的思考1.因为有了光,我们才能看到周围的一切。

2.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例如:太阳、点燃的蜡烛、正在发光的灯泡、萤火虫、发光鱼等。

3.有些物体自身不能发光,但能反射其他物体的光,给人感觉很亮,这样的物体不是光源。

例如:月亮、汽车后视镜、人眼看到的鲜花等。

4.太阳是最重要的光源。

5.夜空中的星星很多,有些是恒星,恒星能自己发光,所以是光源;有些是行星,行星能反射太阳光但自己不能发光,所以不是光源。

6.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不能直接用肉眼去看,它们会对我们的眼睛造成伤害。

7.没有处在发光状态的物体不是光源。

如没有通电的电灯,没有点燃的蜡烛,它们没有处在发光的状态,所以不是光源。

8.我们是如何看物体的:(1)来自光源的光或来自物体的反射光进入眼睛,都能使我们看到光源或该物体。

(2)完全黑暗的房间里有一个红苹果,无论我们在这个房间里待多久,都不能看到这个红苹果。

9.夜视仪可以在“黑暗”的环境中,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看到物体。

第2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在幕前,能够听到幕后说话人的声音,却看不见说话的人。

这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而声音是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1)生活中看到的手电筒、激光笔的光束,都可以说明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2)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等现象是由光的直线传播造成的。

(3)光的直线传播在生活中有很多应用,例如激光准直、纵队看齐、射击瞄准等。

3.验证光是沿直线传播的(1)当所有卡纸上的小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形成了光斑。

(2)当把中间的一张卡纸向左或向右移动大约5厘米后,手电筒发出的光在纸屏上没有形成光斑。

(3)实验中要关闭所有灯光,拉上窗帘,保证手电筒是唯一光源。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4.光传播的速度很快,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约为1.5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要是森林被砍光了,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可就惨啦,没了家,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

还有哦,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蜜蜂采花蜜能帮花朵传播花粉,这就是一种互利的关系。

第二单元:光。

光可是个神奇的东西!
咱们能看到东西,全靠光来帮忙。

没有光,世界就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光沿着直线传播,就像跑步的运动员直直地往前冲。

镜子能反射光,这就像光在镜子里玩“反弹”游戏。

小孔成像这个也很有趣,通过小孔,物体的倒像就出现啦,是不是很神奇?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咱们生活的地球表面那可是多姿多彩!
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等。

高山是怎么来的?那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在“使劲儿”,把地面往上推。

而风、水这些自然力量会慢慢地改变地球表面,比如水流能把石头冲得越来越小。

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很可怕,但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表现。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咱们每天都在运动,那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要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得给它施加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像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比如地面太粗糙,咱们走路就会更费劲。

而像气球里喷出的气体能产生反冲力,让气球飞起来。

车子跑得快慢、远近,都和力有关系。

怎么样,这些知识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可以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来观察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阳光。

在黑暗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细长,叶片发黄;而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粗壮,叶片翠绿。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会难以生存,而在湿润的土壤中则能正常活动。

4、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草→兔子→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形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光1、光和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形成影子的三个必要条件。

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方向和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早晨,影子在西边,较长;中午,影子在北边,较短;傍晚,影子在东边,较长。

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我们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与热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通过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地球仪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有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地震等。

这些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海陆的变迁等。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逐渐破碎。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一、生物百科1. 动物分类:- 哺乳动物:有乳腺哺育后代的动物,如斑马、老虎等。

- 鸟类:有羽毛和喙的动物,如鸽子、鸭子等。

- 爬行动物:用四肢爬行的动物,如蜥蜴、蛇等。

- 昆虫:有六条腿、两对翅膀和一对触角的动物,如蚂蚁、蝴蝶等。

2. 植物分类:- 草本植物:生长期较短,高度不高的植物,如小麦、草等。

- 乔木:生长期长,高度较高的植物,如松树、橡树等。

- 矮树:比乔木矮但比草本植物高的植物,如桃树、杏树等。

- 藤本植物:攀附在其他物体上生长的植物,如葡萄、丝瓜等。

二、物质与能源1. 常见的物体:- 固体: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铁、石头等。

- 液体:无固定形状但有固定体积的物质,如水、果汁等。

- 气体:无固定形状和体积的物质,如空气、氧气等。

2. 能源的运用:- 火能:用于取暖、照明和烹饪等,如蜡烛、木柴火等。

- 水能:用于发电、冲洗等,如水轮发电、洗衣机等。

- 电能:用于照明、运输和通信等,如电灯、电车等。

- 太阳能:用于发电、加热等,如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热水器等。

三、天体与地理1. 星球与宇宙:- 地球:我们生活的星球。

- 太阳:地球的能源来源,中心星球。

- 月球:围绕地球运行的天体。

2. 地理:- 大洲:地球表面最大的陆地区域,如亚洲、非洲等。

- 海洋:地球表面上覆盖较大面积的水域,如太平洋、大西洋等。

- 山脉:形成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的高地区,如喜马拉雅山脉、安第斯山脉等。

以上是人教版科学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

部编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总结【完整版】第一章:生物和生态环境- 生物:植物、动物、人类- 生物栖息地:陆地、水域- 生物的分类:按栖息地分、按动物特点分- 生态环境:空气、水、土壤等- 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用水、垃圾分类、开展环保公益活动第二章:有昆虫的生活- 昆虫:蚯蚓、蜘蛛、蚂蚁等- 昆虫的分类:按生长状态分、按特征分- 昆虫的生活性和生存方式- 昆虫与人类的关系第三章: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中生物:鱼、蛙、龟、虾等- 水中生物的生活- 水体的净化第四章:物体的运动- 运动: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抛体运动、圆周运动- 物体运动与力的关系:火车行驶的平稳、离心力撑伞、拉力捕鱼等- 滑行:风筝、滑翔机等- 摩擦力和空气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第五章:磁与物的运动- 磁铁的特性:南北极、磁力线- 磁性材料:钢铁、镍、钴- 磁铁的用途:指南针、电铃、电动机、电磁铁- 物的运动:滑动、滚动和转动第六章:声音与物体的振动- 声的来源:声源、声响- 声的传播:空气、固体、液体- 声音的强弱、高低- 振动的产生:弹性形变、剪切形变、扭转形变- 振动的现象和应用第七章:光与视觉- 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分散、反射、折射、全反射- 光的色彩:白光、三原色- 视觉的产生:眼睛的构造和原理、物体的颜色- 光的应用:光的反射、折射、光电效应、能源利用第八章:科学探究- 做实验的基本原理- 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 科学实验中的误差- 科学实验中的安全问题- 科学实验中的数据记录和处理- 科学实验中的观察和总结。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特征和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 无法主动移动,靠根、茎和叶进行固定;c. 需要水、养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2. 植物的分类a. 按生长形态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b. 按种子的特点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 被子植物根据叶子的特征可以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 动物的特征a. 具有多细胞和没有细胞壁的特点;b. 能够自由活动,并拥有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c. 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

2. 动物的分类a. 按脊椎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b. 无脊椎动物可以根据身体结构分为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三、物体与材料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a. 按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b. 按物质的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c. 按物质的化学组成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b.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c.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四、光与影1. 光的传播和反射a. 光在直线上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b.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入射角的对称角。

2. 光的折射a. 光传播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b. 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五、声音的传播和变化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b.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的支持,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变化a.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强弱和高低的特性;b.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六、生活中的力1. 力的概念和产生a. 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b. 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距离产生的。

2. 重力和浮力a.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决定物体的重量;b.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上支持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一、天文知识:
1. 星座的观察和辨认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3.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意义
4. 月相的变化和月食、日食的原理
5. 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运动规律
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2. 常见物质的分类和特性
3.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 水的状况变化和水的循环
三、运动与力:
1. 物体的运动和停止
2. 速度和速率的计算
3. 力的作用和常见的力
4. 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5. 摩擦力的作用和规律
四、光与声:
1. 光的传播和光的弯折
2. 明反射和暗反射
3. 光的颜色和分光镜的使用
4.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 声音的高低音和响度的变化
五、电与磁:
1. 电的概念和电流的产生
2. 构成电路的基本元素
3.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
4. 磁的性质和磁铁的吸引力
5. 磁能的应用和电磁铁的制作
六、生物与健康:
1.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3. 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4. 了解食物的分类和营养
5. 健康饮食和适度锻炼的重要性
七、环境保护:
1.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2. 废物分类和回收利用
3. 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
4.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防护
5.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知识点整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1. 生物的多样性:学生应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通过观察和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2. 植物的生长条件:学生需要掌握植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如阳光、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同时,了解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不同植物对生长条件的不同需求。

3. 动物的分类:学生应学会根据动物的特征进行分类,如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等。

同时,了解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4. 物质的性质:学生需要了解物质的基本性质,包括物质的形态、密度、溶解性等。

通过实验,学生能够观察和理解物质性质的变化。

5. 力和运动:学生应掌握力的概念,包括重力、摩擦力等。

同时,学习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如加速度、速度和方向的变化。

6. 简单机械:学生需要了解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如杠杆、滑轮等。

通过实际操作,学生能够理解简单机械如何改变力的大小和方向。

7. 能量的转换:学生应学会识别不同形式的能量,如动能、势能、热能等。

同时,了解能量在不同形式之间的转换过程,如摩擦生热、电能转化为机械能等。

8. 地球和宇宙:学生需要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包括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同时,学习太阳系的构成,以及恒星、行星等天体的特征。

9. 气象现象:学生应掌握基本的气象知识,如云、雨、风的形成。

通过观察和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气象现象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10. 环境保护:学生需要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包括减少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认识到个人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以上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的主要知识点,学生应通过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进一步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光1.光源是指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于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被称为折射现象。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这被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上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上

科学知识点五年级上科学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一门学科,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科学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周围世界的初步理解。

以下是一些适合五年级上学期学生学习的科学知识点:一、植物的生长植物是自然界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能量和氧气。

五年级学生可以学习:- 植物的组成部分: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 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及其重要性。

- 植物如何通过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

二、动物的分类动物王国是多样化的,了解动物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它们。

学生可以学习:- 动物的分类基础: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和鱼类。

- 不同动物的生活环境和习性。

- 动物的适应性特征,如保护色、冬眠等。

三、地球和宇宙地球是我们的家园,而宇宙则是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学生可以了解:- 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行星、卫星、小行星带和彗星。

- 星座和季节的变化。

四、物质的状态变化物质可以存在于不同的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

学生可以学习:- 物质状态变化的过程,如熔化、凝固、蒸发和凝结。

- 温度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五、力和运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学生可以探索:- 重力、摩擦力、推力和拉力等不同类型的力。

- 力如何影响物体的运动,包括速度和方向。

六、简单机械简单机械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地完成工作。

学生可以学习:- 杠杆、滑轮、斜面和轮轴等简单机械的工作原理。

- 如何使用简单机械来提高工作效率。

七、电和磁电和磁是自然界中两种基本的力。

学生可以了解:- 电的产生、传导和使用。

- 磁铁的性质和磁场的概念。

八、环境保护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可以学习:- 环境污染的原因和影响。

- 垃圾分类和回收的重要性。

- 节能和减少浪费的生活方式。

通过这些科学知识点的学习,五年级的学生不仅能够增长知识,还能够培养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观察和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记录和分析。

3. 科学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客观性、合作精神。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平衡的概念。

3. 植物的生长: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

4. 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动物的发育过程、动物的迁徙和冬眠。

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物态变化的过程。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溶解性、酸碱性。

3.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4.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滑轮系统、斜面和楔子的原理。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的形成、昼夜更替。

3.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的形成原因和预防。

4. 宇宙的探索:太阳系的构成、恒星和行星的区别、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科技与生活1. 科技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的概述、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2. 科技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清洁能源的利用。

3. 科技与健康: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科学锻炼的方法。

4. 科技与信息: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

六、科学实践1. 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

2. 科学项目设计:项目选题、计划制定、实施步骤、成果展示。

3.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4. 科学伦理:科研诚信、生物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要求。

请注意,上述内容是一个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所差异。

教师和学生应参考具体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准备和复习。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

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和变化1. 地球上的物质地球上的物质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元素是构成一切物质的基本单位。

目前已经发现的元素有近100种。

2. 物质的种类和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近,没有流动性;液体的分子间距离较远,有一定的流动性;气体的分子间距离最远,可以自由流动。

物质的性质包括颜色、形状、质地、透明度等。

不同物质之间的性质各不相同。

3. 物质的变化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不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物质的状态改变;化学变化会改变物质的组成,如燃烧过程中物质发生变化。

4. 测量物质的质量和容积量度物质质量的单位是克,量度物质容积的单位是毫升。

利用天平可以测量物质的质量,利用和量杯可以测量物质的容积。

第二单元:物体运动的规律1. 物体运动的均匀性和变速性物体的运动可以是均匀运动或变速运动。

均匀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相等距离;变速运动是指物体在相等时间内走过不相等的距离。

2. 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的速度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走过的距离。

速度的计量单位可以用米/秒、米/小时、千米/小时等表示。

3.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率称为加速度。

物体的加速度可以为正数、负数或零,分别表示加速、减速和匀速运动。

4. 物体运动的轨迹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形成的路径称为轨迹。

轨迹可以是直线的,也可以是曲线的。

第三单元:声的传播和光的反射1. 声的传播声音是可以传播的,一般通过空气、液体和固体介质进行传播。

声音传播需要媒介介质和振动物体产生。

2. 光的反射光线遇到物体后会发生反射。

光线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后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同一平面上。

3. 镜面反射与漫反射光线在光滑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镜面反射;光线在粗糙的表面上发生反射称为漫反射。

4. 光的折射光线在由一种透明介质进入另一种透明介质中时会发生折射。

折射会改变光线的传播方向。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本背诵内容的简要内容概述。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天体,围绕太阳公转,同
时自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旋转,对地球的潮汐有影响。

2. 物质和能量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能量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
持不变。

-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3. 生物和环境
-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
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 人体的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对疾病的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 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收集信息。

- 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进步。

- 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

易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9、黏质土【透水性差】,【透气性差】,适宜种植【芭蕉、水稻、芦苇、荷花、莲花、芦苇、金银花、榕树、杨树、柳树、苦菜花】等高大,扎根深远的树木、花卉。

10、壤土【透气性好】,既【保水】,又【保肥】,是【农业生产理想】的土壤。

适宜种植【山茶、月季、玫瑰、茉莉、凤仙、熏衣草、美人蕉、竹芋、百合、龟背竹、百合竹、小麦、玉米】等木本、草本开花植物,以及观叶植物。

11、沙质土中水肥容易流失,但透气性好,适宜种植【仙人掌、红薯、花生、马玲薯、西瓜、虞美人】等块根茎作物。

12、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第三课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1、植物的小苗钻出土壤后,有些能【茁壮成长】;有些则【长得缓慢】;有些开始【长得很好】,过了一段时间却【干枯死亡了】。

2、“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

”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3、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些。

4、我们用【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植物怎样才能生长得更好。

5、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6、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实验方法是:【将植物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的植物数量相同,生长情况相似。

然后想办法让实验组的植物生长在光线充足的地方,让对照组的植物生长在黑暗的地方。

】7、研究光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除了光照以外,【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其他条件应保持相同】。

8、种子的寿命与【保存条件】有关,在【低温】、【干燥】的情况下保存寿命可以延长。

9、砖厂烧砖的土选用黏土是因为【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坚固。

】10、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1、要使植物生长得更好,除了【充足的光照】、【空气】和【适宜的温度】、【水】、【肥料】等条件,还需要【人类的呵护】,需要付出【情感和爱心】。

12、“喜阴植物”在植物学中被称为【耐阴植物】,是指不适合【直接】在阳光照耀下生活的植物。

它们只能生活在【背光】的环境中,否则就会死亡。

13、喜阴植物的特点是【吸收光的能力特别强,能在很弱的阳光下正常生长。

】14、喜阴植物有【半夏、剑兰、海棠、蝴蝶兰、芦荟】。

15、【樟树】是喜阳植物,在幼苗时期怕强烈的阳光照射,只适合在弱光的环境下生长。

16、喜阳植物有【樟树、月季、石榴、菊花、水仙、荷花、向日葵】。

17、我们怎样使植物生长得更好?答:我们可以根据植物生长所需要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地给它创造合适的生活环境,可以给植物定期浇水、除草、除虫、松土、施肥,给攀缘植物搭架帮助其生长等。

18、在研究温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时,有同学将对照组放进冰箱中,这种设计合理吗?答:这种设计不合理,因为一般冰箱中是无光的、黑暗的,因此,这种设计虽然满足了温度的变化,但光照这一因素也成了变量,从而无法保证实验的科学性。

第四课根和茎1、构成种子植物的六大主要器官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2、【根】、【茎】和【叶】是植物从外界获取营养的重要器官。

3、按植物根的特点,可以把植物分为【直根系】和【须根系】两大类。

4、直根系的植物有【松树、柏树、棉花、油菜、蒲公英、甜菜、香菜、菠菜。

】5、变态的贮藏根有【胡萝卜、萝卜、甘薯。

】它属于【直根系】。

6、须根系的植物有【水稻、小麦、葱、蒜、莜麦】。

7、根的共同特点是:【根都有根尖、根毛,都向下生长,一般都生长在地下。

】8、根的作用是:【根具有固着,吸收、输送水和无机盐,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少数植物的根也有繁殖的功能。

】9、植物茎的作用是:【具有输导、支持的功能,少数植物的茎也有繁殖和储藏营养的作用。

】10、植物的茎与根在外形上的主要区别是:【茎有“节”和“芽”,而根则没有“节”和“芽”。

】11、植物主要通过【根毛】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矿物质。

12、在研究根的作用的实验中,在玻璃瓶里的水面上滴一层油,作用是【防止水分蒸发】。

13、怎样证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取一些芹菜或白色康乃馨,插入滴有一两滴红墨水的瓶中,过一段时间后,茎和叶上就出现了红色斑纹。

说明茎有运输水分的功能。

】第五课动物的食物1、根据动物的食性可以把动物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

2、有些动物只以植物为食物,叫【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以其他动物为食物,叫【肉食性动物】,有些动物既吃植物也吃动物,叫【杂食性动物】。

3、植物能够【自己制造养分,获得能量】。

动物需要【摄取各种食物来获取营养和能量】。

4、草食性动物有【蝴蝶、蛾、鹦鹉、犀鸟、大蝙蝠、大熊猫、树懒和海牛。

】5、肉食性动物有【螳螂、瓢虫、乌鱼、鲨鱼、齿鲸。

】6、杂食性动物有【蚂蚁、老鼠、乌鸦、大猩猩。

】7、杂食性动物又称【泛食性动物】。

8、动物的牙齿和爪的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草食性动物的犬齿退化,门齿发达像铡刀适于切草,腿较长,趾端有蹄,便于快速奔跑,可以躲避敌害和觅食。

肉食性动物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撕咬猎物。

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抓捕食物。

杂食性动物既有发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爪比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9、举例说明"动物的生存也需要一定的生存环境"。

答:草食性动物,例如马、牛、羊及一些鼠类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大都需要在茂密的森林中和草原上捕食其他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要在森林和草原上获取自己所需的食物。

10、我们应当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1建立自然保护区。

○2禁止捕杀,退耕还林。

○3不过度放牧,封山造林,植树种草,禁止乱砍滥伐。

○4保护水源,河流不受污染。

第六课葵花向阳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

在没有光的黑暗世界里,人们很难【正常地生活和工作】。

2、向日葵的花盘能向着太阳的方向转动,这种特性称为【向光性】。

3、大多数植物除了具有向光性以外,还具有【向水性】和【向地性】。

4、植物的茎、叶、花等器官都有【向光性】,除此外,植物的根具有【向水性】和【向地性】。

5、多数植物的根、茎生长方向有共同规律,一般情况下,根总是【向下生长】,茎总是【向上生长】。

6、【植物的根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总是向地下生长】,这种特性称为向地性。

7、“飞蛾扑火”说明有些昆虫有【向光性】。

8、蚯蚓适于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9、养鱼者可在夏季充分利用昆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集昆虫来喂鱼】。

10、灯光诱虫养鱼法一般采用【黑光灯或普通灯泡】,以【黑光灯】为常用,而且【效果最佳】。

11、植物的向性运动,指的是【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向触性】、【向化性】等。

12、太空中植物的根可能向什么方向生长?为什么?【向四面八方生长,因为太空中没有地球的引力作用】。

第七课燕子南飞1、生物学家们把动物依季节不同而变更栖息地区的习性,称为【迁徙】。

2、在迁徙过程中,大多数鸟类会有规律地停下来【休息】和【进食】。

3、有些鱼平日生活在海里,到生殖季节,它们会逆着河流返回淡水中去产卵,如【鲑鱼】鱼。

4、有些鱼类大部分时间栖居淡水,只是在生殖季节入海产卵,如【鳗鲡鱼】鱼。

5、除鱼类以外,能长途洄游的动物有【南极鲸类】、【海龟】。

6、冬眠是动物【适应】大自然变化的一种生理现象。

冬眠时,动物体温【下降】,血液循环速度【减慢】,每分钟的呼吸次数显著【降低】,营养物质和能量的消耗也大大减少。

7、植物虽然不能移动,但是也有【迁移】现象。

8、像鸟类一样,一些鱼类有【洄游】行为。

9、像鸟类的迁徙、鱼类的洄游这样的习性都可以称为动物的【迁移】。

10、冬眠的动物有【蛇】、【青蛙】、【蜥蜴】、【熊】。

夏眠的动物有【蜗牛】等。

11、许多鸟类每年要进行【两次】“旅行”。

12、当冬天来临时,我们常用的抵御严寒的方法有:【用炉火、暖气提高室内温度。

去温暖的地方过冬。

增加衣物,保持休内温度。

适当多食用热量高的食物,减少外出等】。

13、我能举出植物迁移的例子有:【蒲公英】、【郁金香】、【椰子】等。

14、为什么许多鸟类都具有迁徙的生活习性?【鸟类的迁徙主要是为了躲避寒冬的低温和由此而引起的食物短缺。

】15、夏候鸟有【黄鹂】、【杜鹃】、【鸳鸯】;冬候鸟有【大雁】、【野鸭】等多种雁鸭类。

16、除了迁移和冬眠以外,动物和植物的过冬办法还有:【有的动物皮毛增多、脂肪增厚;有的动物体表颜色变为灰白色;树叶落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