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汇总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种子发芽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分别是(温度)、(水)、(光)。

2、各种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条件),不同的植物生长的(环境不同),(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是植物生长必备的条件。

3、食物链通常是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由多条食物链组成的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4、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生存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做(生物群落)。

5、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

(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如(日光灯、太阳、手电、蜡烛、萤火虫)等都是光源。

2、从不同的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做(投影)。

影子产生的条件是(光源、挡光物和屏)。

一天中影子最长的时间是(早晨和傍晚),最短的时候是(中午)。

3、光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光传播速度很快,每秒约(30 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 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 分钟)。

4、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也叫(反光)。

反射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在生活中人们对光的反射的运用的例子有(汽车反光镜)、(医生用的额镜)、(潜望镜)等。

5、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人们发现(凸透镜)和(凹面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

6、物体的吸热本领与(物体的颜色)、(表面粗糙程度)以及(阳光的照射角度)有关。

不同颜色的纸,吸热的本领(不同);(深)色物体吸热快。

7、深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强,(反光)能力弱,浅色的物体(吸热)的本领弱,(反光)能力强。

8、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

它(方便、快捷、卫生、省力、省能源)。

9、我们设计的太阳能热水器怎样升温和保温?答:①把瓶子支起来,背面用锡纸反光;②对着光的一面用透明塑料布盖住;③盒子可以改变角度;④盒子及里面涂成黑色。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光传播的速度是每秒约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约亿千米,从太阳发出的光达到地球约8分钟,太阳光在没有碰到任何物体前总是沿直线传播的。

皮影戏和手影都是利用了光的直线传播。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收缩。

2.把红色、黑色、白色三个相同的纸筒放在阳光下,温度上升最快的是:黑色,冬天人们喜欢穿浅色的衣服,夏天人们喜欢穿深色的衣服,这说明阳光带着热量,物体的颜色对于吸收阳光起着一定的作用。

3.太阳能热水器涂成黑色,是为了增加吸热的效果。

对于简易的太阳能,吸收太阳能最好的是斜放式黑色金属箱。

太阳能是最洁净的能源,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

4.太阳光给我们带来光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热,太阳表面的温度是6000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摄氏度。

5.阳光下物体的影子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的中午太阳最高,影子最短。

6.物体产生影子的条件是:光遮挡物屏,一天中影子的大小是不断变化的。

太阳物体影子三者总在一条直线上。

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长—短—长。

7.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反射,也叫反光,反射光同样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医生戴的额镜和汽车的后视镜,都是巧妙的运用了反射的原理。

通过光的反射,我们以看到书本上精美的插图。

8.潜望镜的是利用光的反射原理制成的,两个镜片都是平面镜。

问答:1.凹面镜对光线有反射汇聚的作用,凸透镜对光线也有汇聚的作用,2.奥运圣火在希腊古奥林匹亚场上是如何点燃的。

答;运用凹面镜取火,凹面镜对光有汇聚作用。

3.用温度计测量镜子反射光的光斑处温度,不用镜子光弱温度低,1面镜子光较弱 3面镜子光较强,6面镜子光强,会画柱状图,光的强度跟温度有关,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4.红板黑板蓝板黄板绿板白板,受热后温度最高的是黑板,最低的是白板。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地球上绝大部分地震发生在:地壳内地球内部的火山和地震作用的影响是形成和重塑地球表面多种地形的原因。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主要由根、茎和叶构成。

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茎提供支持,把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二、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分别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递和受精,形成种子;无性繁殖则通过植物的茎、叶等部分生长出新的植物体。

三、动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根据身体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如鱼、鸟和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贝壳类动物等。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通过生长和发育不断变化。

生长是指动物体积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幼体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人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构成,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头部有大脑控制思考和感觉,心脏负责泵血,肺部进行呼吸等。

六、食物与营养食物是我们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食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组成。

人体需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保持健康。

七、力和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能量是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所需的资源,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形式。

八、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能量,它可以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

反射是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的现象,折射是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

九、天文知识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我们熟悉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引力和旋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亮则绕着地球旋转。

十、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通过熔化、沸腾等方式发生物理变化;而通过燃烧、腐烂等方式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以上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部分科学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并且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1课、地球内部有什么填空:1.从地面到地球核心有(6000)多千米,最守旧的钻机钻探深度不过( 10)千米。

2. 地动波可以向(四面八方)散播,有的可以连续传到(地心)。

地动波碰到差别的精神,就会有差别的(反射)和(折射)。

3.科学家利用(地动波)、(磁力)等提供的消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4.地球内部可以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5.地壳由(岩石)组成,厚(5—70)千米,地幔由(硅、铁、镁)组成,厚(2900多)千米,地核由(铁、镍)组成,厚(3400多)千米。

简应:1.人们是怎样了解地球内部情况的?应:是利用地动波、磁力等提供的消息,对地球内部情况进行探知。

2.了解地球内部的运动会对我们的生活孕育发生什么影响?应:晓得火山喷发、地动的发生光、所在,可制止它对人类形成灾难。

3.熟识地球内部的结构特。

应:地球内部划分为三层,分别是地壳、地幔、地核。

地壳是最外面的一层,厚5—70千米不等;地壳下面是地幔,厚2900多千米,温度正在1200℃到2000℃之间;地幔下面是地核,厚3400多千米,温度可达5000℃。

2课、火山1、火山喷发是一种壮瞧的自然景象,它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2、1980年5月18日(圣海伦斯火山)受地动影响喷发。

3、地壳深处的岩浆正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沿着地壳裂隙向上升,正在地壳相比薄的部位或者地壳裂缝距地面较近处,上升的岩浆正在巨大压力下冲出地面,组成火山。

4、火山喷发所带来的影响。

(1)地表外形的改变。

火山喷发组成火山口湖、圆锥形火山和火山岛(2)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火山喷发给人类带来灾难——烧毁森林、衡宇,覆盖农田和都市,净化空气;同时火山喷发也会给人类带来很多好处,如正在岩浆向上挪动和喷发的过程中,会正在地下组成铁、铜、金刚石等多种矿藏,火山灰是农作物的上等肥料。

火山喷发使地貌发生巨大的改变而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如日本的富士山、中国长白山的天池、五大连池的火山群、火山地热喷泉,景象非常壮瞧,还有的地区利用火山地热来发电,即地热能。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可以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来观察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阳光。

在黑暗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细长,叶片发黄;而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粗壮,叶片翠绿。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会难以生存,而在湿润的土壤中则能正常活动。

4、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草→兔子→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形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光1、光和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形成影子的三个必要条件。

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方向和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早晨,影子在西边,较长;中午,影子在北边,较短;傍晚,影子在东边,较长。

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我们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与热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通过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地球仪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有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地震等。

这些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海陆的变迁等。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逐渐破碎。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春季的气候变化1.春天是农历的二月至四月,气温逐渐回升,白天和夜晚的温差减小。

2.春天雨水较多,是农作物生长的好时候。

3.春天是动物繁殖和鸟类迁徙的季节。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1.物质由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组成。

2.物质的固态变化有冰块融化、溶解等。

3.物质的液态变化有蒸发、沸腾等。

4.物质的气态变化有凝结、冷凝等。

5.物质的变化可以通过加热、冷却和挤压等方式进行。

第三单元:机械和电的联系1.机械力是人们运用力量使物体发生变化的力。

2.机械设备可以减少人力劳动,提高工作效率。

3.电是电子在电路中的流动,可以传输能量和信息。

4.电路是由电路元件连接起来的路径,可以让电流通行。

5.电能可以转化为光能、声能和热能等其他形式的能量。

第四单元:生物和非生物1.生物是指具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2.非生物是指没有生命的物体,包括岩石、金属、水等。

3.植物具有生长、代谢、繁殖和适应环境等特征。

4.动物可以通过感官来感知外界环境和做出反应。

5.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病毒和真菌等。

第五单元:宇宙的奥秘1.宇宙是包括地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在内的巨大空间。

2.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提供光和热。

3.地球是我们的家园,由大气层和岩石层组成。

4.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有月相变化和引力等特征。

5.星星是太阳系外的恒定发光体,有不同的亮度和颜色。

第六单元:地球和地图1.地球是一个球体,由大陆、海洋和大气层组成。

2.地球的自转导致昼夜交替的现象。

3.地球的公转导致四季变化的现象。

4.地图是地球的缩影,反映了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

5.地球上的东西南北是根据地球自转和公转而来的方向。

以上就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的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特征和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 无法主动移动,靠根、茎和叶进行固定;c. 需要水、养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2. 植物的分类a. 按生长形态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b. 按种子的特点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 被子植物根据叶子的特征可以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 动物的特征a. 具有多细胞和没有细胞壁的特点;b. 能够自由活动,并拥有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c. 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

2. 动物的分类a. 按脊椎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b. 无脊椎动物可以根据身体结构分为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三、物体与材料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a. 按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b. 按物质的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c. 按物质的化学组成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b.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c.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四、光与影1. 光的传播和反射a. 光在直线上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b.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入射角的对称角。

2. 光的折射a. 光传播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b. 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五、声音的传播和变化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b.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的支持,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变化a.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强弱和高低的特性;b.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六、生活中的力1. 力的概念和产生a. 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b. 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距离产生的。

2. 重力和浮力a.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决定物体的重量;b.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上支持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2023新版)知识点整理
一、天文知识:
1. 星座的观察和辨认
2.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原理
3. 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意义
4. 月相的变化和月食、日食的原理
5. 日常生活中的太阳运动规律
二、物质的组成和性质:
1. 物质的三态及相互转化
2. 常见物质的分类和特性
3.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4. 水的状况变化和水的循环
三、运动与力:
1. 物体的运动和停止
2. 速度和速率的计算
3. 力的作用和常见的力
4. 简单机械的认识和应用
5. 摩擦力的作用和规律
四、光与声:
1. 光的传播和光的弯折
2. 明反射和暗反射
3. 光的颜色和分光镜的使用
4.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5. 声音的高低音和响度的变化
五、电与磁:
1. 电的概念和电流的产生
2. 构成电路的基本元素
3. 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的特点
4. 磁的性质和磁铁的吸引力
5. 磁能的应用和电磁铁的制作
六、生物与健康:
1. 生物的特征和分类
2. 动植物的结构和功能
3. 养成良好的卫生惯
4. 了解食物的分类和营养
5. 健康饮食和适度锻炼的重要性
七、环境保护:
1. 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相互关系
2. 废物分类和回收利用
3. 节约用水和节约用电
4. 空气污染和水污染的防护
5. 保护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和每个人的责任
以上是五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知识点整理,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然界和科学原理,培养科学思维和环保意识。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光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6、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会画光在潜望镜中的路线图)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光1.光源是指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于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被称为折射现象。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这被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全)

五年级上册《科学》复习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复习知识点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绿豆芽生长必须条件:光照;土壤;二氧化碳;适宜的温度;水分。

绿色开花植物的种子发芽必须需要水。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对环境有一定的需要,蚯蚓喜欢阴暗、潮湿、有丰富有机质的环境。

5、像蚯蚓一样,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6、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他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如:草→兔→蛇类→猛禽→食腐动物。

草(生产者)兔(一级消费者)蛇类(二级消费者)猛禽(三级消费者)食腐动物(分解者)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箭头方向是从生产者开始到消费者:生产者→消费者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人类的活动会造成一定的生态失衡,如果生态平衡长时间打破,地球上的生物会遭到很严重的影响。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蝗虫→鸟→鹰(3)草→鸟→蛇→鹰(4)草→兔→蛇→鹰17、绿豆种子根的向水性:种子的根会向有水的地方长。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制作“宇宙”模型1、(地球)是(宇宙)的一部分。

2、太阳系的八大行星是:①水星②金星③地球 4火星 5木星 6土星7天王星 8海王星3、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容易理解的事物和现象,在表达与交流中,(模型)的成功运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2课修改模型1、搜集整理资料时,对那些(过时)、(重复)、(错误)或(无关)的资料,应筛选掉。

2、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着地球运转,这叫“地心说”。

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

3、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

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

4、地球公转的周期为(一年),公转的轨道形状为(椭圆)。

地球的自转周期为(24小时)。

5、(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等。

6、秋夜的星座,最好辨认的是(东北方)的(仙后座)。

主要由5颗明亮的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7、太阳带着整个(太阳系)绕着(银河系)中心转动。

太阳系不在银河系中心,也不在宇宙中心。

8、太阳是(50亿)年前由(星际云)瓦解后的一团小星际云塌缩而成,它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9、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

10、一光年是光在真空中1年时间走过的(距离)。

1光年大约是(9.5万亿千米)。

11、(水星)、(金星)没有(卫星)。

木星的卫星最多,有(63)颗。

12、四季的代表性星座:①春季:狮子座②夏季:天蝎座③秋季:仙后座4冬季:猎户座13、今天,多数人相信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天文学家发现,所有遥远的星系正远离我们的(银河系)而去,这说明,宇宙还在(继续膨胀)。

14、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火星)与地球最为相似。

15、火星表面呈(红色)。

火星上也有山脉、盆地、环形山、峡谷、火山等。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天体,围绕太阳公转,同
时自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旋转,对地球的潮汐有影响。

2. 物质和能量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能量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
持不变。

-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3. 生物和环境
-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
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 人体的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对疾病的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 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收集信息。

- 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进步。

- 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做对比实验,实验组和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相同3.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得到水的一组叫“对照组”,得不到水的一组叫“实验组”4.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5.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6.绿豆芽生长需要土壤、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7.植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环境,当环境改变后它们会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

8.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9.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10.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11.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12.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13.写食物链。

草、兔、鸟、蛇、蝗虫、鹰1草→兔→鹰2草→蝗虫→鹰3草→鸟→蛇4草→鸟→蛇→鹰5草→兔→蛇→鹰 6草→蝗虫→蛇→鹰14.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5.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6.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食物网。

17.像池塘里的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8.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都可以看出是一个生态系统。

19.减少生态瓶中的水,会减少动植物的生存空间。

20.改变生态瓶中的一种生物,会影响其他生物。

21.增加生态瓶中的植物可以为动物提供更多的氧气,但生态瓶中的动物不是越多越好。

22.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23.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24.为了保护生态平衡,我们应该不乱砍滥伐、不过度捕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整理第一单元白天和黑夜1、一天中,太阳位置的变化规律是(自东向西)。

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低—高—低)。

2、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变化的规律是:(自西向东),影子的长短变化规律是(长—短—长)。

3、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4、一天中气温变化的规律是(低—高—低)。

5(日晷)也叫(太阳钟),是测量时间的工具,是根据太阳和影子的关系制成的。

6、日晷有(赤道日晷)和(地平日晷)两种。

7、使用手掌日晷时要注意:面向(正南方),(掌心)向上,平端(横放)在胸前;上午用(左手),下午用(右手)。

8、(地球自转)是产生昼夜交替现象的原因。

9、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24小时)。

10、古希腊天文学家(XXX)提出(“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日月星辰都是围绕地球旋转,这样就形成了白天和黑夜。

11、波兰天文学家(XXX)提出(“XXX说”),他认为不是太阳在运动,而是地球绕着太阳在旋转,昼夜的变化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12、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定在早晨8点,那么,美国应该在(上午),德国应该在(中午),澳大利亚应该在(早晨)收看实况直播。

13、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太阳)的光。

14、月相变化的规律是(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满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

15、月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月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是(农历的一个月)。

16(昼夜的交替变化)会对动植物产生影响。

动植物、人体都有自己的(生物钟)。

第二单位光与色彩1、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行进的。

3、2000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学者(XXX)发现:光从窗户上的小孔射进来,会在对面的墙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这种现象被称为(小孔成像)。

4、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的像不仅(上下颠倒),而且(左右颠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

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1、草→兔→鹰2、草→兔→蛇→鹰3、草→蝗虫→鹰4、草→蝗虫→蛇→鹰5、草→鸟→蛇6、草→鸟—→蛇→鹰17、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

18、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

19、上游河床中一般布满了大石头,中游床堆积了很多的鹅卵石,而下游河床堆满细沙。

20、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是美国最大、最著名和建立最早的国家公园,是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

21、一只百灵鸟一年可以吃掉4万只蝗虫。

6万只猫每天要吃掉60万只鸟。

第二单元《光》1、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

影子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太阳离地球的距离为1.5亿千米,从太阳了出的光到达地球约需要8分钟。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

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19、太阳能热水器是一种光热转换器,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的优点。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

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使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气温、重力、动植物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如喜马拉雅山,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如东非大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矿物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

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

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

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溅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

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地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地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

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

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等都会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来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17、保护森林、退耕还林可以减少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1、物体都有一个向下的力,这个力就是重力。

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或压力。

2、一定的拉力能够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动得越快。

3、用橡皮筋作动力的小车,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多,行驶速度越快,行驶距离越远;橡皮筋绕的圈数越少,行驶速度越慢,行驶距离越近。

4、橡皮筋、弹簧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5、衣裤松紧带、票夹、弓箭、拉力器和各式各样的弹簧都是利用了物体的弹力。

6、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

喷气式飞机、火箭、气垫船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7、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对物体用更大的力。

8、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力的单位,简称“牛”,用“N”表示。

1牛约等于100克的力。

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

9、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10、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11、摩擦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拉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就是它受到的摩擦力。

12、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1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运动方式。

14、对于相同的物体,滚动的摩擦力小,滑动的摩擦力大。

15、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总是有摩擦力伴随着。

16、自行车上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设计花纹或增加压力);不需要摩擦力的地方: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大小齿轮与链条(安装滚珠轴承或加润滑油)。

17、赛车的设计特点:(1)(动力要大)要设计力量很大的发动机;(2)(空气阻力要小)设计流线型车身,使阻力减到最低;(3)(不会翻车)车身重心很低,轮与轮之间的距离较宽,可以使行驶稳定;。

(4)(轮胎不打滑)轮胎很宽,可以增大摩擦力,避免打滑。

18、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的作用有两方面,力能使物体的形状发生变化,也能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变化。

19、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20、从力的性质分,力可以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反冲力等。

21、运动的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

它分为滑动摩擦力和滚动摩擦力。

实验部分一、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吗?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相同条件:温度、空气、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水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各放3粒绿豆。

2、实验组让绿豆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

3、对照组让绿豆种子得不到水,保持干燥。

4、观察并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没有发芽。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需要水。

二、提出问题:绿豆种子发芽需要光吗?我的猜测: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两个种植盒、绿豆种子、纸巾、滴管、水、标签、黑色塑料袋。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各组3粒大小相同的绿豆种子不同条件:光实验方法:1、在两个种植盒中,垫上纸巾并滴相同的水量,各放3粒绿豆。

2、实验组把一个种植盒放在窗台上3、对照组用一个用黑色塑料袋把种植盒罩起来(留有气孔),放在窗台上。

4、观察并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实验组盒中的绿豆种子发芽了,对照组盒中的绿豆种子也发芽了。

实验结论:绿豆种子发芽不一定需要阳光。

三、提出问题: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我的猜测: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实验材料:发芽的绿豆种子、两个花盆。

相同条件:温度、空气、水不同条件:阳光实验方法:1、把发芽的绿豆种子种在两个花盆里。

2、实验组将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3、对照组将另一盆放在黑暗的地方。

4、观察并作好记录。

实验现象: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的花盆绿豆芽长得茁壮且颜色深绿,放在黑暗地方的花盆中的绿豆芽比较嫩且颜色浅。

实验结论:绿豆芽的生长是否需要阳光。

四、提出问题:蚯蚓喜欢有光明的生活环境还是黑暗的生活环境?我的猜测: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5条、吸水纸。

相同条件:空气、温度、湿度、10条蚯蚓不同条件:光明、黑暗实验方法:1、把长方形盒子的里面涂成黑色,盒子的盖子的一端剪掉一块,在盒子底部铺上吸水纸。

2、把10条蚯蚓放在中间,盖好盖子。

3、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做好记录。

反复做几次。

实验现象:蚯蚓爬向纸盒阴暗的一边。

实验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五、提出问题:蚯蚓喜欢干燥的环境还是潮湿的环境?我的猜测:蚯蚓喜欢潮湿的环境。

实验材料:长方形纸盒、蚯蚓10条、干土和湿土。

相同条件:空气、温度、10条蚯蚓不同条件:干燥、潮湿实验方法:1、在长方形盒子的两端分别铺上一层泥土,一端铺湿润的,一端铺干燥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