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五年级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观察物质1. 科学并不空洞,它始于观察。
我们身边处处都存在物质,科学要研究的物质具有看得见、摸得着的特点。
2. 科学是研究物质的科学,要学习它,就要认真观察、思考、探究和实验。
第二章观察形状与结构1. 许多物体是靠“骨架”支撑的,拆掉“骨架”就能化整为零。
通过分类、重组整理来改变事物的面貌。
这也是一种简单的“再创造”。
2. 简单结构可以演变出复杂结构,由简单到复杂,这叫“简单结构到复杂结构的演变”。
这一过程可以是有意的,也可以是无意的。
需要再创造才能实现。
第三章光1. 光是通过透明的物质传播的,不透明物体的表面会把光线反射回去,被反射回来的光是平行的,这叫反射现象。
2. 光通过不均匀的介质时,光线要发生偏移,这叫折射现象。
3. 太阳光是白光,它是由各种色光混合而成的。
第四章地球的运动1. 地球在自转的同时,也绕太阳公转着。
地球自转是绕着自身轴心旋转。
地球公转是围绕太阳旋转。
它们是产生影子的原因。
2. 地球运动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四季变化、五带形成。
第五章工具和机械1. 我们不仅要做自己喜欢的事,而且要把事情做的又快又好。
这就需要借助工具或机械来完成任务。
工具和机械能帮我们省力、方便、快捷地完成任务。
2. 杠杆是一种简单机械,杠杆上有三个重要的位置:支撑点、用力点、阻力点。
杠杆上有三个点,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省力杠杆;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就是费力杠杆;当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3. 轮轴是一种变形的杠杆,由一个轮和一个轴组成。
轮大的时候容易转动;轴小的时候容易挂东西;轮和轴的距离大的时候费力;轮和轴的距离小的时候省力。
4. 斜面也是一种常用的简单机械,斜面越平缓越容易把重物推上去。
使用机械时要注意省力费距离。
5. 滑轮是一种变形的杠杆,使用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一、生物和环境1.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依赖环境,环境影响生物。
2.生态系统的组成:非生物因素(阳光、空气、水、土壤等)和生物因素(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3.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食物链是表示生物之间捕食关系的线状结构,食物网是多个食物链相互交织形成的复杂结构。
4.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为植物的能量,动物通过捕食植物或其他动物获取能量。
二、物质的构成1.物质的三态:固态、液态、气态。
2.物质的分类:元素和化合物。
3.元素的分类: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和稀有气体元素。
4.化合物的分类:酸、碱、盐和氧化物。
5.化学反应的概念:物质发生性质改变的过程。
6.化学方程式的书写规则:反应物在左边,生成物在右边,用“+”连接,用“=”表示相等。
三、地球的运动1.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称为公转,地球自身旋转称为自转。
2.四季的形成原因:地球公转轨道与黄道面的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变化。
3.昼夜的交替原因:地球自转使得地表不同地区在不同时间受到太阳照射。
4.五带的划分: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和南寒带。
5.时区和日界线的概念:地球上划分为24个时区,相邻时区的交界线为日界线。
四、物体的运动1.运动的分类:平动和转动。
2.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加速度表示速度变化的快慢。
3.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大小和方向保持不变。
4.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加速度不变。
5.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忽略空气阻力,重力作用下的竖直向下运动。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
五年级上册科学重点笔记一、知识点梳理1. 生物与非生物生物:具有生命的物体。
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非生物:不具有生命的物体。
如石头、泥土、空气等。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直接用感官去感知事物。
间接观察:利用工具或仪器进行观察。
3. 科学探究提出问题:对某个现象或问题产生疑问。
建立假设: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做出猜测。
设计实验: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
收集证据:通过观察、测量和实验等方法收集数据。
得出结论: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表达交流:将探究过程和结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
4. 生物的分类动物界:包括哺乳动物、鸟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鱼类等。
植物界:包括被子植物、裸子植物等。
微生物界: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
5. 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由于捕食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一般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食物网:多个食物链交织在一起形成的复杂的营养结构。
6.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光合作用: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呼吸作用: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释放能量。
是生物体获得能量的过程。
二、重点概念1. 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分:有生命的物体是生物,无生命的物体是非生物。
2. 观察方法: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是两种基本的观察方法。
直接观察用感官,间接观察用工具。
3. 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
2024年新编五年级上册小学科学知识点(精选重要考点)第一单元《光》1-1.像电灯这样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1-1.你所知道的光源。
答:太阳、点燃的蜡烛、打开的电灯、萤火虫、打开的手电筒……1-1.月亮、汽车后视镜为非光源。
1-1.光源的特征:正在发光;自身发光。
1-2.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光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
1-2.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皮影戏、日食、路灯、日出等。
1-3.影子产生的条件:光源、遮挡物、屏。
1-3.日食:太阳、月球、地球月食:太阳、地球、月球1-4.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从而使光线在不同介质的交界处发生偏折,进而改变我们看到的现象。
1-4.一条鱼反射的光经左右两个分界面后改变方向,分别进入人眼,看起来就是两条鱼了。
1-4.铅笔倾斜放入时在水面处“折断”;铅笔垂直放入时没有明显变化。
1-5.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会改变传播方向,科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光的折射。
1-5.手电筒的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白纸上出现了不同颜色的光。
1-5.白光是由许多不同颜色的光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1-5.绝大多数单色光也可以分解成红、绿、蓝三种色光。
1-5.当快速旋转彩色轮时,会看到彩色轮接近白色。
1-6.光在沿直线传播的过程中,如果碰到物体,就有一部分光线从物体表面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也叫发光。
1-6.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1-6.照明灯上为什么要装灯罩?灯罩可以把灯泡发出的向上的光反射到下方,和本来向下的光合在一起,增加亮度。
1-6.教室的墙壁为什么要涂成白色?因为白色物体反光能力较强1-6.光的反射的应用: 医生的额镜、汽车后视镜、测量地月距离。
1-6.为了在夜里看清物体,我们的瞳孔会放大;遇到刺眼的亮光时,我们的瞳孔会缩小。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基本结构植物是生活在陆地上的生物,主要由根、茎和叶构成。
根可以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在土壤中;茎提供支持,把水分和养分输送到叶子;叶子进行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二、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主要通过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分别是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包括花粉传递和受精,形成种子;无性繁殖则通过植物的茎、叶等部分生长出新的植物体。
三、动物的基本分类动物根据身体的特征和生活方式可以分成两类: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具有脊柱,如鱼、鸟和哺乳动物;无脊椎动物没有脊柱,如昆虫、贝壳类动物等。
四、动物的生长和发育动物通过生长和发育不断变化。
生长是指动物体积的增加,发育是指从幼体到成体的变化过程。
动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活环境。
五、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人体是由各种器官组成的复杂系统。
我们的身体由头、躯干和四肢构成,每个部位都有不同的功能。
例如,头部有大脑控制思考和感觉,心脏负责泵血,肺部进行呼吸等。
六、食物与营养食物是我们生活所需的能量来源,食物主要由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组成。
人体需要摄取适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才能保持健康。
七、力和能量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常见的力包括重力、弹力和摩擦力。
能量是进行各种物理和化学变化所需的资源,能量可以转化为热能、光能和机械能等形式。
八、光的传播和反射光是一种能量,它可以直线传播。
当光线遇到物体时,会发生反射、折射和吸收。
反射是光线从物体表面弹回的现象,折射是光线在介质中传播时的偏折。
九、天文知识太阳、地球和月亮是我们熟悉的天体,它们之间存在引力和旋转运动。
地球绕着太阳公转,同时自转;月亮则绕着地球旋转。
十、物质的变化和分类物质可以发生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通过熔化、沸腾等方式发生物理变化;而通过燃烧、腐烂等方式发生化学变化。
物质可以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三种状态。
以上是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的部分科学知识点整理。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规律,提高科学素养,并且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中。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同学们!咱们先来说说生物和它们生活的环境。
环境也会影响生物的生存。
要是森林被砍光了,住在里面的小动物可就惨啦,没了家,也找不到足够的食物。
还有哦,生物之间也会相互影响。
比如蜜蜂采花蜜能帮花朵传播花粉,这就是一种互利的关系。
第二单元:光。
光可是个神奇的东西!
咱们能看到东西,全靠光来帮忙。
没有光,世界就一片漆黑,啥也看不见。
光沿着直线传播,就像跑步的运动员直直地往前冲。
镜子能反射光,这就像光在镜子里玩“反弹”游戏。
小孔成像这个也很有趣,通过小孔,物体的倒像就出现啦,是不是很神奇?
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咱们生活的地球表面那可是多姿多彩!
有高山、平原、河流、海洋等等。
高山是怎么来的?那是地球内部的力量在“使劲儿”,把地面往上推。
而风、水这些自然力量会慢慢地改变地球表面,比如水流能把石头冲得越来越小。
地震和火山喷发虽然很可怕,但也是地球内部活动的表现。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咱们每天都在运动,那这里面的学问可不少!
要让一个物体运动起来,得给它施加力。
力有大小和方向。
像摩擦力会阻碍物体的运动,比如地面太粗糙,咱们走路就会更费劲。
而像气球里喷出的气体能产生反冲力,让气球飞起来。
车子跑得快慢、远近,都和力有关系。
怎么样,这些知识点是不是挺有意思的?希望能帮到大家!。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生物与环境1、种子发芽实验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如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
在进行种子发芽实验时,我们可以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通过对比来观察不同条件对种子发芽的影响。
2、绿豆芽的生长绿豆芽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分、空气和适宜的温度,还需要阳光。
在黑暗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细长,叶片发黄;而在有阳光照射的环境中生长的绿豆芽茎粗壮,叶片翠绿。
3、蚯蚓的选择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通过对比实验,我们可以发现,蚯蚓在干燥的环境中会难以生存,而在湿润的土壤中则能正常活动。
4、食物链和食物网生物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种关系形成了食物链。
例如,草→兔子→鹰。
多条食物链相互交织就形成了食物网。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稳定,生态平衡一旦被破坏,就会对生物产生严重的影响。
二、光1、光和影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形成影子的三个必要条件。
影子的长短、方向和形状会随着光源位置、方向和照射角度的变化而变化。
2、阳光下的影子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会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变化。
早晨,影子在西边,较长;中午,影子在北边,较短;傍晚,影子在东边,较长。
3、光是怎样传播的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
我们可以通过小孔成像实验来证明这一点。
4、光的反射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
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5、光与热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
太阳给我们带来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
通过凸透镜能会聚太阳光,产生高温。
三、地球表面及其变化1、地球表面的地形地球表面的地形多种多样,有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等。
我们可以通过地图、地球仪和实地考察等方式来了解地球表面的地形。
2、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地球内部的运动主要有地壳运动和火山喷发、地震等。
这些运动能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如山脉的形成、海陆的变迁等。
3、岩石会改变模样吗岩石在大气、水、生物等长期联合作用下会发生风化现象,逐渐破碎。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学习内容第一单元光与色彩1.光源1.(自己)可以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2.光源分为(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3.自然光源:(太阳)、(闪电)、(萤火虫)、(发光水母)、(极光)。
人速光源:(点燃的蜡蚀)、(点燃的油灯)、(开启的电灯)、(篝火)、(火炬)、(手电筒)、(点燃的火把)。
月亮、彩虹、玻璃幕墙、反光板等不是光源。
4.蜡烛发光过程:点燃烛芯,蜡油受热熔化,熔化的蜡油随着烛芯燃烧,发光发热,蜡烛变短。
5.细钢丝发光过程:(通电)时,细钢丝(发热),(逐渐)变红发光。
6.物体发光需要(能量)。
2.光的传播1.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的原理是(光沿直线传播).3.射击瞄准时,光的传播路径是靶标→准星→人眼。
4.皮影表演时,光的传播路径是光源→皮影人偶→幕布→人眼。
3.光的反射1.光线照射到物体表面后刽(折返),这种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2.几乎所有的物体都可以(反射光)。
3.(不同)物体表面反光效果是不一样的,物体表面越光滑反光效果越好。
4.反光效果最好的物体是(镜子)。
5.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球反射的太阳的光。
6.潜望镜是利用(光的反射)现象设计制作的。
7.光从太阳或火焰发出,照射到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进入人眼,人因此看到了物体。
8.手影游戏、猴子捞月、凿壁偷光、杯弓蛇影、一叶障目、圣火采集,其中属于光的反射的是猴子捞月、杯弓蛇影、圣火采集。
4.七色光1雨后彩虹的形成与(阳光)有关系。
2.利用镜子、水雾和三棱镜可以制造“彩虹”。
3.用三棱镜可以将白光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说明白光是由多种色光组成的。
4.彩虹的颜色从(内圈)至(外圈)接顺序是:紫、靛、蓝、绿、黄、橙、红。
5.夏天的傍晚,雨过天晴,能看见彩虹的方向是(东方)。
6.光既可以(混合)也可以(分离)。
第二单元热传递5.热传导1.热可以从物体的某一部分传递到另一部分,也可以通过接触,从一个物体传递给另一个物体,这种传热方式叫作(热传导)。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一、植物的特征和分类1. 植物的特征a. 具有细胞壁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b. 无法主动移动,靠根、茎和叶进行固定;c. 需要水、养分和阳光等条件才能生长繁殖。
2. 植物的分类a. 按生长形态分为草本植物、灌木和乔木;b. 按种子的特点分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c. 被子植物根据叶子的特征可以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
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1. 动物的特征a. 具有多细胞和没有细胞壁的特点;b. 能够自由活动,并拥有感觉器官感知外界环境;c. 通过摄取食物获取能量以维持生命。
2. 动物的分类a. 按脊椎的有无分为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b. 无脊椎动物可以根据身体结构分为昆虫、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等。
三、物体与材料的性质1. 物质的分类a. 按物质的状态分为固体、液体和气体;b. 按物质的来源分为天然物质和人工合成物质;c. 按物质的化学组成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2. 物质的性质a. 固体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不易流动;b.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可以流动;c.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可以自由流动。
四、光与影1. 光的传播和反射a. 光在直线上传播,遇到障碍物会发生反射;b. 光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入射角的对称角。
2. 光的折射a. 光传播到不同介质界面时,会发生折射;b. 折射角、入射角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由斯涅尔定律给出。
五、声音的传播和变化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a. 物体振动产生声音,声音通过空气、固体和液体等介质传播;b. 声音的传播需要媒质的支持,无法在真空中传播。
2. 声音的变化a. 声音的响度和音调是描述声音强弱和高低的特性;b. 声音的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六、生活中的力1. 力的概念和产生a. 力是外界对物体的作用,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速度或改变方向;b. 力是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或距离产生的。
2. 重力和浮力a.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决定物体的重量;b. 浮力是液体或气体对物体的向上支持力,大小取决于物体的体积。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班级姓名学号第一单元光1、通常我们把那些自身能发光的的物体称为光源。
太阳、电灯、萤火虫等都是光源,月亮不是光源。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
4、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
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6、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射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与镜面反射相同,任何物体都能反射光,只不过是光在物体表面的反射情况有所不同。
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7、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会画光在潜望镜中的路线图)8、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的变化,叫作光的折射现象。
当白光进入三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折射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9、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
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0、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
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第二单元地球表面的变化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地形特点山地地势较高,蜿蜒起伏,层峦叠嶂丘陵高低起伏,坡度较缓,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盆地四周地势较高,中间低平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①内力作用主要是地壳运动,以构造运动为主,还会有地震、火山等比较剧烈的运动.会让地形变得高低不平。
②外力作用主要是太阳、水、风等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得地形削高填低趋向平坦。
4、我们现在看到的地球表面与地球的构造有关。
地球从表面到地心可以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
组成地壳的岩石可以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
岩浆岩玄武岩、浮石、花岗岩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大理岩、板岩5、地壳在不断地运动,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不停地涌动,有时会通过地震和火山喷发让我们感受到。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概述一、科学探究1. 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
2. 观察和实验:观察的基本方法、实验设计的原则、数据记录和分析。
3. 科学态度:好奇心、求知欲、客观性、合作精神。
二、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特征: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
2. 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平衡的概念。
3. 植物的生长: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光合作用、植物的呼吸作用。
4. 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繁殖、动物的发育过程、动物的迁徙和冬眠。
三、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状态变化:固态、液态、气态的转换、物态变化的过程。
2.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密度、溶解性、酸碱性。
3. 能量的转换和守恒:能量的形式、能量转换的基本原理、能量守恒定律。
4. 简单机械:杠杆原理、滑轮系统、斜面和楔子的原理。
四、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地壳、地幔、地核的构成。
2. 地球的运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季节的形成、昼夜更替。
3. 自然灾害:地震、火山爆发、洪水、干旱的形成原因和预防。
4. 宇宙的探索:太阳系的构成、恒星和行星的区别、宇宙的起源和演化。
五、科技与生活1. 科技的发展:三次工业革命的概述、现代科技的发展趋势。
2. 科技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清洁能源的利用。
3. 科技与健康:健康饮食的重要性、科学锻炼的方法。
4. 科技与信息:互联网的基本知识、信息安全和网络素养。
六、科学实践1. 实验操作技能:实验器材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规范。
2. 科学项目设计:项目选题、计划制定、实施步骤、成果展示。
3. 科学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
4. 科学伦理:科研诚信、生物伦理、环境保护的伦理要求。
请注意,上述内容是一个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的概述,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可能会根据不同地区和学校的教学计划有所差异。
教师和学生应参考具体的教材和课程标准来准备和复习。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
只有【条件合适】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02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
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
○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
○3利用干燥、透明的小盒或小瓶分类、分装。
○4盒内放干燥剂和防虫药。
○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
○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
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1. 地球和宇宙
- 地球的形状和运动:地球是近似球形的天体,围绕太阳公转,同
时自转。
- 太阳系的组成:包括太阳、八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带、彗星等。
-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月球绕地球旋转,对地球的潮汐有影响。
2. 物质和能量
- 物质的三种状态:固态、液态和气态,它们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 能量的转换:如热能、电能、光能等,能量在转换过程中总量保
持不变。
- 简单机械:包括杠杆、滑轮、斜面等,它们可以改变力的方向和
大小。
3. 生物和环境
- 生物的基本特征:需要营养、进行呼吸、排出废物、对外界刺激
作出反应、生长和繁殖。
-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生物部分包括生
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 食物链和食物网:描述生物之间的能量传递关系。
4. 人体生理
- 人体的主要系统: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等。
- 人体对疾病的防御:免疫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 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良好的生活习惯等。
5. 科学探究方法
- 观察:科学探究的基础,通过观察收集信息。
- 实验:通过控制变量,进行实验来验证假设。
- 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6. 科学、技术与社会
-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如交通、通讯、医疗等方面的进步。
- 科学伦理: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应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 环境保护: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学习保护环境的方法和措施。
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各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从太阳系到无限的宇宙1、什么是宇宙?宇宙是我们所在的空间,又是我们所在的时间,宇宙是所有天体的共同家园。
3、地球公转的周期为1年,地球公转导致地球上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地球自转的周期为1天,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有了昼夜的交替出现。
4、1光年就是光在真空中1年时间走过的距离。
1光年约是9.5万亿千米。
5、秋夜比较显眼的星座是东北方的仙后座,它主要有5颗亮星组成,形状像字母“W”。
6、春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狮子座;夏天比较显眼的星座是天蝎座;冬季比较显眼的星座是猎户座。
7、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从离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金星也叫“启明星”,”长庚星”。
水星是距太阳最近的大行星。
木星的卫星数量最多,有62颗。
地球有一颗卫星,就是月球。
四季的变化与地球公转、地轴的倾斜有关。
(四季是由于地球公转、地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地球上不同区域形成的)8、火星和地球最为相似。
火星的内部结构跟地球一样。
9、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居于宇宙的中心,静止不动,太阳、月球、行星和恒星都围绕地球运转,这叫“地心说”。
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学说。
10、人们常用模型来解释一些复杂的、看不见的、或者是不易理解的事物和现11、地球公转方向与自转方向一致,即自西向东。
无论地球公转到什么位置,地轴的倾斜角度都保持不变12、火星和地球最为相似。
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2004年,“机遇”号和“勇气”号火星车成功登陆火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科研人员,已经设计了我国第一个火星探测器“火星探路者”13、火星和地球最为相似。
太阳的寿命约为100亿年。
14、地球绕着太阳转叫做公转。
14、天文学家发现,所有遥远的星系正远离我们的银河系而去,说明到目前为止,宇宙还在继续膨胀。
第二单元时间的脚步1、原子钟是现在最为准确的计时工具。
但它看起来最没有钟的样子。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第一课有关光的思考光1.光源是指那些自身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
2.太阳、激光笔等光源发出的光非常强烈,直接观察会对眼睛造成伤害。
3.夜视仪可以将人眼看不见的光转换成电子信号,让我们在黑暗的环境中看到物体。
4.月亮不是光源,它的光来自于反射太阳的光。
第二课光是怎样传播的1.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反射的光线进入我们的眼睛,引起视觉效果。
2.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声音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但是光沿直线传播,不能绕过障碍物。
第三课光的传播会遇到阻碍吗1.光能穿过透明的物体。
2.当光照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时,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的物体,并且会发生反光或反射。
3.日食和月食的形成与光的直线传播有关。
4.日食:日、月、地三者成一线或近似一线,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的中间,地球上位于月影部分的人们就看不到太阳,形成日食。
第四课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吗1.光在传播中遇到透明物体或半透明物体时,能穿过或部分穿过物体继续进行传播。
2.光在同一种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遇到不同的物质时会在界面处发生改变。
3.海市蜃楼是一种光学现象。
4.光线可以在空气和水的交界处传播方向发生改变,这被称为折射现象。
第五课认识棱镜1.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光的路线发生变化,这被称为光的折射现象。
2.光由空气斜射入其他透明物体,比如玻璃,也能发生折射现象。
3.太阳光看起来几乎是白色的,其实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各种颜色组成。
4.雨后出现彩虹,除了需要太阳光和空气,还需要有水滴聚集在一起。
5.中国人在公元10世纪,把经日光照射以后的天然透明晶体叫做“五光石”或“放光石”,认识到“就日照之,成五色如虹霓”。
五光石或放光石相当于三棱镜。
第六课光的反射现象1.我们通常说的镜子“反光”在科学上指的是光的反射。
2.从镜子中能看到自己,是因为光发生了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沿直线传播的。
3.我们能够看到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生物1. 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部分及其功能。
植物的结构:了解植物的根、茎、叶等结构部分及其功能。
2. 植物的生长: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因素和生长对环境的适应。
植物的生长:掌握植物的生长过程、生长因素和生长对环境的适应。
3. 动物的特征:认识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动物的特征:认识不同动物的特征和分类方法。
4. 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了解动物的生存需要,掌握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
动物的生存和繁殖:了解动物的生存需要,掌握不同动物的繁殖方式。
5. 人体和健康:认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了解保持健康的基本知识。
人体和健康:认识人体的构造和功能,了解保持健康的基本知识。
物理1. 物体的属性: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等属性。
物体的属性: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质量、颜色等属性。
2. 物体的分解和组合:了解物体的分解和组合过程,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物体的分解和组合:了解物体的分解和组合过程,掌握物质的组成和变化规律。
3. 物体的运动:理解物体的运动类型,研究基本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物体的运动:理解物体的运动类型,学习基本的运动规律和力的作用。
4. 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特性。
声音的传播: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方式,掌握声音的产生条件和特性。
5. 光的传播:认识光的来源和传播规律,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光的传播:认识光的来源和传播规律,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化学1. 物质和材料:认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不同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物质和材料:认识物质的分类和性质,了解不同材料的用途和特点。
2. 物质的变化: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物质的变化:掌握物质的变化过程,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实验方法。
3. 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重要性,研究空气和水的成分及其对生命的作用。
空气和水:了解空气和水的重要性,学习空气和水的成分及其对生命的作用。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
1. 种子发芽需要一定的条件,就像小朋友长大需要吃饱饭、睡好觉一样。
种子发芽需要有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水分和空气。
2. 绿豆芽的生长不仅需要水和空气,还对光照有要求呢。
它喜欢在黑暗的地方生长,要是一直被光照着,可能会长得不太好。
3. 蚯蚓喜欢住在阴暗、潮湿又富有有机物的土壤里。
要是把它放在干燥、明亮的地方,它可就不乐意啦!4. 生物的生存都需要一定的环境,不同的生物对环境的需求还不一样。
比如鱼离不开水,鸟儿喜欢在天空飞翔。
第二单元:光。
1. 光可是个神奇的东西,它总是沿着直线传播。
你要是想让光拐弯,那可得费点心思啦!2. 光遇到镜子会反射,就像皮球撞到墙会弹回来一样。
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原理做出好玩的镜子迷宫。
3. 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被挡住了。
而且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会随着光源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是不是很有趣?4. 凸透镜能把光线聚集起来,要是拿它在太阳下聚焦,说不定能把纸点着哦,可别随便尝试!第三单元:地球表面及其变化。
1. 地球的表面高低不平,有高山、平原、峡谷等等。
就像一个大蛋糕被切得乱七八糟。
2. 火山和地震可是地球内部能量的大爆发,虽然很可怕,但也塑造了地球的表面。
3. 风化和侵蚀会慢慢地改变着地球的表面。
比如风会吹走沙子,水会冲掉石头。
4. 土壤是由岩石风化形成的,它可是植物生长的基础,就像我们的饭碗一样重要。
第四单元:运动和力。
1.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比如推一下小车,它就跑起来了;拉一下绳子,东西就被提起来了。
2. 摩擦力有时候是个“捣蛋鬼”,会阻碍物体的运动;但有时候又是个“好帮手”,比如让我们能稳稳地走路。
3. 像弹簧这样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会变形,去掉力又能恢复原状,这叫弹性。
4. 我们的小车跑得快慢、远近,都和力的大小、方向有关系哦。
怎么样,这些知识点是不是还挺有意思的?希望能帮到你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整理
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生物与环境》
第一课:种子发芽实验(一) 1. 植物的一生是从种子发芽开始的。
2. 做对比实验时,实验组与对照组往往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要相同。
3. 研究“种子发芽与水的关系”实验
4. 5. 6. 7. 8. 蚯蚓喜欢黑暗、潮湿的环境。
9. 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不同的动物对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第五课:食物链和食物网
10. 生物之间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
11. 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
生产者。
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
的食物的生物叫做消费者。
12. 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3. 生物之间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
14. 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了 砍乱伐、不过度捕杀、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建立自然保护区。
22. 生物的生存离不开周围环境,只有当环境满足它们需要的时候,它们才能生存下来。
本单元重点实验的实验计划(要
求会说,而且尽可能地说完整):
1、
实验计划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水。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水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让一组种子得到水,保持湿润,叫实验组。
2、
壤吗?
推测:
容器放在同一个地方,观察并记录种子发芽情况。
3、
实验计划
提出的问题: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吗?
推测:绿豆种子发芽必须要有阳光。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各三粒大小相同的种子、水等。
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阳光的有无。
实验的方法: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
将一个容器放光亮处,一个放暗处
(可以参照书上P6在一个容器上罩透明的塑料杯,在另一个容器上罩不透明的塑料杯)
4、
大小相同的种子等。
两个组不相同的条件:有无空气
实验的方法:在两个容器中放入纸巾,各放三粒大小相同的绿豆,适时适量地往两个容器内洒等量的水。
将其中一个容器放在透明密封袋中,密封,然后将两个容器放在同一个地方。
6、
研究计划
我们提出的问题:绿豆芽生长需要阳光吗?
我们的推测:绿豆种子发芽需要阳光。
两个组相同的条件:温度、空气、长势一致的绿豆芽、水、土壤的种类、数量 两个组不同的条件:阳光
实验方法:拿两个同样大的花盆,装上同样多的土壤,分别种上三棵长势大致相同的绿豆芽,一盆放在阳光充足的地
是黑暗的生活环境
我的猜想: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要改变的条件:光线
不改变的条件:土的湿度、土质、蚯蚓的品种、温度、空气
实验方法:①、把长方形盒子一端剪去一部分,盖上玻璃片,再在另一端用黑布包住。
②、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
③、把几条蚯
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好盖子。
④、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做好观察和记录。
⑤、再把5条蚯蚓放在中间,再重复做几次。
研究结论:蚯蚓喜欢黑暗的生活环境 8、
实验计划
研究问题:蚯蚓喜欢潮湿的生活环境还是干燥的生活环境
长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