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伤害监测方案

合集下载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制度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制度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制度一、制定背景医疗机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的重要机构,医疗工作是一项高风险的工作,和其他行业一样,也难免会出现医疗事故。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医疗纠纷的事件,这些事件既严重影响到医疗机构的声誉和社会信用,也给患者及其家属带来了一定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更好地掌握和监测医疗事故的发生情况,加强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维护患者及其家属的合法权益,我院制定了《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制度》。

二、目的和范围1、目的:为了及时了解医院发生的伤害事件,指导医院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救治措施,弘扬医德医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2、范围:适用于我院所有医疗机构。

三、内容描述1、监测职责(1)医疗机构负责人应当建立健全医疗事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对医疗事故及时报告和处理。

(2)各科室主任应当组织科室内设监测小组,负责本科室内的案例监管和数据收集,并要认真完成统计工作。

(3)医院应当设立医疗事故监测中心,负责医疗事故的信息收集、系统管理和安全保障,并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和培训。

2、监测内容(1)医院应当对所有伤害事件进行统计监测和分析,包括各科室及突发情况下的医疗事故。

(2)医院要对各科室的重点病种和重点手术进行监测,以便及时调整和改善医疗服务。

(3)医院要对患者的基本信息、伤害种类、因素分析、死亡和危重程度等进行资料跟踪,并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进行分析总结。

3、监测机制(1)建立医疗事故记录系统,统一收集、录入和处理医疗事故信息。

(2)各科室应当按照规定的分类方式,及时上报本科室内的医疗事故数据和分析报告。

(3)医院应当定期开展医疗事故分析和应急演练,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应变能力。

四、工作要求1、加强管理。

医院各部门要重视伤害监测工作,加强组织领导,细化工作职责和流程,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工作流程。

2、完善制度。

医院要定期审查和完善伤害监测工作制度,确保其严谨合理,科学可行。

3、加强培训。

医院应当加强对医疗工作者的伤害监测知识培训,提高其监测工作的专业能力和工作效率。

伤害监测工作方案

伤害监测工作方案

伤害监测工作方案一、引言伤害监测工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旨在及时发现和记录各种伤害事件,为相关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以便制定有效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本文将提出一套完整的伤害监测工作方案,以确保工作的高效性和准确性。

二、目标与原则1. 目标:及时、准确地监测和记录各类伤害事件,为制定预防和应对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2. 原则:科学性、客观性、实用性、保密性。

三、工作流程伤害监测工作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伤害事件收集:建立健全的伤害事件信息收集机制,包括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协调。

可通过以下途径获取信息:- 医疗机构报告:定期与各医疗机构联系,获取伤害事件的报告。

- 公共服务热线:设立公共服务热线,接受公众举报和投诉。

- 媒体监测:关注各类媒体报道,包括电视、报纸、网络等,及时收集相关信息。

2. 事件分类与登记:对收集到的伤害事件进行分类,建立事件数据库,包括以下信息:- 事件类型:区分不同类型的伤害事件,如交通事故、工伤、意外伤害等。

- 事件描述:对事件进行详细描述,包括事发时间、地点、人员伤亡情况等。

- 事件等级:根据伤害程度和影响范围,进行事件等级评定。

3. 信息分析与报告:对收集到的伤害事件信息进行分析,生成定期报告,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参考。

包括以下内容:- 事件趋势分析:对事件数量和类型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潜在的问题和风险。

- 高风险区域分析:根据事件地点和频率,确定高风险区域,为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 伤害原因分析:对不同类型的伤害事件进行原因分析,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参考。

四、工作要求与措施1. 定期培训与指导: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其伤害事件识别和记录能力。

2. 信息共享与协调: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和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数据准确性。

3. 技术支持与应用:引入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数据收集、分析和报告的效率。

4. 审核与监督:建立严格的审核和监督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伤害监测工作制度

伤害监测工作制度

伤害监测工作制度
一、伤害监测报告
1、发现伤害病例后按照《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填卡说明》的要求填写报卡。

(1)患者一般信息:姓名、性别、身份证号码、户籍、受教育程度、职业。

(2)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伤害发生时间、患者就诊时间、伤害发生原因、伤害发生地点、伤害发生时活动、是否故意、饮酒情况。

(3)伤害临床信息:伤害性质、伤害部位、伤害累及系统、伤害严重程度、伤害临床诊断、伤害结局。

(4)填报信息、填卡日期。

(5)以年度为单位持续进行。

(6)根据伤害病例监测报告卡报告流程图,责任人员定期收集,填写的纸质报告卡/电子报卡,使用全国统一配发的软件,录入计算机,每月结束后5天内完成收集录入上月的伤害监测报告卡并进行审核,无误后上报区疾控中心。

二、伤害监测责任人员要坚持参加省、市、区伤害监测培训,并负责定期对院内相关报告人员进行三级培训。

三、伤害监测责任人员复查发现有漏项、错项或者有疑问、有逻辑错误的卡片立,即咨询填报医生,核实无误后再录入上报。

四、伤害监测责任人员对医生的伤害报告情况进行检查和指导,发现漏报、错报或调查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至医生,以便纠正。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

伤害监测工作是指对人身伤害事件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准确的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发现伤害问题,制定针对性的预防措施,降低伤害发生的风险,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对于加强伤害监测工作,提高伤害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施目标。

1. 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工作机制,提高伤害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2. 及时发现和报告各类伤害事件,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参考;3. 促进伤害预防工作的开展,降低伤害发生率。

三、实施步骤。

1. 建立伤害监测工作小组,明确各成员的职责和工作任务;2. 制定伤害监测工作方案,明确伤害监测的对象、内容、方法和周期;3. 开展伤害监测工作,及时收集、整理和分析伤害数据;4. 定期发布伤害监测报告,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通报伤害情况;5. 根据监测结果,制定相应的伤害预防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四、实施措施。

1. 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网络,整合各类监测资源,确保伤害监测工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2. 加强伤害监测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监测和分析能力;3. 完善伤害监测工作的技术手段,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伤害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4.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建立健全的信息共享机制,提高伤害监测工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五、实施效果评估。

1. 定期对伤害监测工作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和改进工作方案;2. 根据评估结果,及时总结经验,提出改进建议,不断提高伤害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六、总结。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伤害监测工作,提高伤害监测工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将按照制定的方案,全力以赴,确保伤害监测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积极的贡献。

伤害监测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介绍伤害监测是指对个人或群体在特定时间和地点受到的伤害情况进行系统、连续和定量的记录、分析和报告。

伤害监测的实施对于预防和控制伤害事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可行的伤害监测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二、伤害监测实施方案的制定原则1.科学性原则:伤害监测实施方案应基于科学理论和方法,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2.全面性原则:伤害监测实施方案应全面覆盖各类伤害事件,包括意外伤害、交通事故、职业伤害等。

3.连续性原则:伤害监测实施方案应具有连续性,能够长期、持续地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和反映伤害情况的变化。

4.可操作性原则:伤害监测实施方案应具有可操作性,能够为相关部门提供有效的监测工具和方法。

三、伤害监测实施方案的内容1.建立伤害监测系统:包括建立伤害监测数据库、建立伤害监测指标体系、建立伤害监测工作流程等。

2.确定监测对象:包括个人伤害监测、群体伤害监测、特定行业伤害监测等。

3.选择监测方法:包括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现场观察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监测对象和伤害类型选择合适的监测方法。

4.制定监测周期:根据伤害事件的发生规律和监测需求,确定监测的时间周期和频率。

5.制定监测报告:包括编制监测数据报告、分析伤害事件的原因和规律、提出预防和控制伤害的建议等。

四、伤害监测实施方案的推进措施1.加强监测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和培训,提高监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2.建立健全的监测机制和体系,确保伤害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数据的准确性。

3.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合作,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伤害监测工作。

4.加强对伤害监测数据的分析和利用,及时发现伤害事件的变化和趋势,为预防和控制伤害提供科学依据。

五、伤害监测实施方案的效果评估1.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评估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2.监测工作的实际效果:评估监测工作对伤害预防和控制的实际效果,为制定和调整伤害监测实施方案提供依据。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一、引言。

伤害监测是指对人身伤害进行监测和记录,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类伤害事件,保障人身安全。

本文将介绍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帮助相关单位和个人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

二、伤害监测的重要性。

伤害是指人身受到的任何不良影响,包括意外伤害、暴力伤害、职业伤害等。

及时监测伤害事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伤害的发生情况和原因,为防范和处理伤害事件提供依据。

因此,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至关重要。

三、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

1. 制定监测指标。

首先,需要确定伤害监测的指标,包括伤害类型、发生地点、受伤人群等。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制定相应的监测指标,以便全面监测各类伤害事件。

2. 建立监测网络。

其次,建立伤害监测网络,包括监测站点、监测设备等。

可以利用现有的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等资源,建立多层次的监测网络,实现对伤害事件的及时监测和报告。

3. 培训监测人员。

为了提高伤害监测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对监测人员进行培训,包括伤害事件的识别、记录和报告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只有监测人员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有效地进行伤害监测工作。

4. 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建立伤害监测信息共享机制,可以将监测数据及时共享给相关单位和个人,以便他们及时了解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趋势,采取相应的预防和处理措施。

5. 完善监测报告。

最后,需要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报告机制,及时发布监测报告,向社会公众和相关部门通报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趋势,提出相应的预防和处理建议,引导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伤害预防和处理工作。

四、结语。

伤害监测是保障人身安全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对于预防和处理伤害事件至关重要。

通过制定监测指标、建立监测网络、培训监测人员、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和完善监测报告,可以有效地实施伤害监测工作,保障人身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希望本文的实施方案能够为相关单位和个人提供参考,共同致力于伤害监测工作的开展。

【优质文档】伤害监测工作计划-范文word版 (12页)

【优质文档】伤害监测工作计划-范文word版 (12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伤害监测工作计划篇一:伤害监测工作组职责伤害监测工作制度1、建立和完善监测系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镇域范围内的伤害数据;2、在社区卫生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点、居民小区、重点单位建立伤害监测点,定期收集伤害数据;3、通过区疾控中心,定期收集伤害数据;4、定期进行社区入户抽样调查,收集伤害数据;5、对伤害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和分析。

篇二:产品伤害监测扩大试点工作浙江省实施方案产品伤害监测扩大试点工作浙江省实施方案一、背景产品伤害是指消费者因在家庭、学校、体育场所、休闲娱乐场所、公共场所等使用或消费的各类产品造成各种伤害的总称。

产品伤害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已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安全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产品种类的日益丰富,产品构造的逐渐复杂,产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给消费者造成的损害也日渐增多。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报告,201X 年受理消费者投诉702350 件,其中产品质量与安全问题占总投诉量的66.3%,居第一位。

其中,玩具等儿童用品引发的意外伤害已占到儿童意外伤害总发生率的30%左右。

欧美各国政府非常重视产品安全监管,为有效预防和控制产品伤害的发生,建立了完善的产品伤害监测系统,如美国消费者产品安全委员会(CPSC)建立的国家电子伤害监督系统(NEISS),英国皇家事故预防协会(RoSPA)设立的产品安全事故统计系统,即家庭事故监督系统(HASS)和休闲事故监督系统(LASS),欧盟的欧洲家庭和休闲事故监督系统(EHLASS)等,这些系统为政府部门及相关机构进行产品安全管理、制定消费者安全政策、评估政策效果、消除产品安全隐患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决策依据。

据统计,我国每年约70-80 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人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五位,据国内有关机构统计,每年经急诊室和住院治疗的伤害患者超过6000 多万人次,其中,包含了产品相关伤害。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与意义。

医院是人们生病时的庇护所,但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意外伤害。

为了及时发现和减少医院伤害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的安全,医院需要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工作机制。

伤害监测工作的实施,不仅有助于提高医疗质量,还能提升医院的信誉和患者满意度。

二、监测范围。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的范围应包括所有可能发生的伤害事件,包括但不限于手术意外、药物过敏、感染等。

同时,还应对患者在医院期间可能遭受的身体和心理伤害进行全面监测。

三、监测内容。

1. 伤害事件的记录,对医院内发生的所有伤害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包括患者信息、事件经过、伤害类型、原因分析等内容。

2. 伤害事件的分析,对伤害事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造成伤害的原因和规律,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提供依据。

3. 伤害事件的报告,对重大伤害事件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畅通,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四、监测流程。

1. 伤害事件的发现,医院应建立健全的伤害事件发现机制,包括患者自我报告、医护人员巡查、定期检查等方式。

2. 伤害事件的记录,一旦发现伤害事件,应立即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3. 伤害事件的分析,对记录的伤害事件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4. 伤害事件的报告,对重大伤害事件应及时向上级医疗机构和相关部门进行报告,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

五、监测工作的保障措施。

1. 建立专门的伤害监测小组,负责医院伤害监测工作的组织和实施。

2. 定期开展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培训,提高医护人员对伤害监测工作的重视和能力。

3. 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工作制度和标准,确保监测工作的规范和有效性。

4. 加强对医院伤害监测工作的督导和检查,确保工作的落实和效果。

六、监测工作的效果评估。

医院应定期对伤害监测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伤害事件发生率、处理及时性、预防效果等方面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七、总结。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是医院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

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

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目录一、前言 (2)1.1 监测目的 (2)1.2 监测范围 (3)1.3 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 (4)二、监测网络建设 (5)2.1 监测机构 (6)2.2 监测点设置 (7)2.3 监测设备与技术 (8)三、数据收集与报告 (9)3.1 数据来源 (11)3.2 数据录入与处理 (11)3.3 数据报告与反馈 (12)四、数据分析与管理 (13)4.1 数据统计与分析 (14)4.2 数据质量评估 (16)4.3 数据发布与利用 (17)五、保障措施 (18)5.1 组织领导 (19)5.2 政策支持 (19)5.3 资金保障 (21)一、前言伤害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对人类健康和社会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我国每年因伤害导致的死亡和残疾人数庞大,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建立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提高伤害预防和控制能力,促进健康中国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本监测方案旨在通过系统、规范的监测,收集、分析和评价全国伤害相关的信息,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伤害预防和控制工作的深入开展。

本监测方案覆盖全国范围内的医疗机构、学校、公共场所等场所,监测对象包括伤害病例、伤害事件、伤害危险因素等。

我们期望了解伤害的流行状况,揭示伤害发生的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干预措施提供支持。

本监测方案将遵循科学、客观、准确的原则,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我们将加强与其他部门、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全国伤害综合监测工作的发展。

1.1 监测目的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的监测目的是为了深入掌握我国伤害发生规律和特点,为制定有效的伤害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持续、系统的监测工作,我们旨在追踪伤害的发生趋势,识别危险因素和高风险人群,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进而推动伤害防控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揭示伤害发生的种类、原因和分布特征,为伤害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了解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伤害发生的情况和差异,为制定针对性的伤害预防措施提供依据。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一、背景。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安全和健康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伤害事件,这些事件不仅会给个人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也会对整个社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因此,对伤害事件进行监测和及时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二、实施方案。

1. 建立伤害监测系统。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伤害监测系统。

这个系统可以包括从个人到组织再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对伤害事件进行全面的监测和记录。

通过这个系统,我们可以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类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为后续的处理和预防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2. 制定伤害监测标准。

其次,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伤害监测标准。

这些标准可以包括伤害事件的分类、监测指标、数据采集方式等内容,以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监测标准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需求。

3. 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

在建立了监测系统和监测标准之后,我们需要加强对伤害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工作。

通过对伤害事件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其中的规律和趋势,为进一步的预防和干预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还可以通过数据的比对和交叉验证,发现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影响因素,为制定更加有效的预防措施提供支持。

4. 建立应急响应机制。

最后,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应急响应机制。

一旦发生伤害事件,我们可以立即启动这个机制,迅速组织各方力量进行救援和处理。

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事件的及时反馈和总结,不断完善和提升应急响应的能力,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事件所带来的损失。

三、结语。

伤害监测的实施方案对于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完善的监测系统、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标准、加强数据采集和分析工作,以及建立应急响应机制,我们可以更加有效地发现和处理各类伤害事件,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带来的损失,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希望各界人士和社会组织共同努力,共同推动伤害监测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建设一个更加安全和健康的社会做出积极贡献。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指导各地规范实施伤害监测项目,按照国家《伤害监测项目工作方案》制订本方案。

一、目的了解我省伤害的发生水平、流行特征及变化趋势,为我省伤害防制政策、策略和措施的制定、实施及效果评价提供依据。

二、监测地区洛阳市、漯河市临颍县和开封市通许县。

三、监测方法和内容(一)监测对象在监测医疗卫生机构门诊和急诊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

(二)监测内容伤害患者一般信息、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伤害临床信息等内容。

(三)数据采集、录入及报送1.伤害监测工作使用《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进行数据收集,报告卡由各监测医疗卫生机构医护人员填报。

2.监测医疗卫生机构和/或当地疾控机构通过伤害监测信息管理平台以在线录入或批量导入的方式报送数据,数据经上级机构审核通过后,逐级报送至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未通过审核的数据需核实、修改后再进行报送。

3.监测医疗卫生机构每月5日前将上一个月的伤害监测报告卡/监测数据报送至市、县(区)疾控机构或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

市、县(区)疾控机构应于每个季度首月15日之前完成本地区上一季度伤害监测报告卡/监测数据的审核、录入及确认;省级疾控机构应于每个季度首月25日之前完成上一季度全省伤害监测数据的审核、确认。

4.全年四个季度数据收集完成之后,市、县(区)疾控机构应于次年3月15日之前完成本年度伤害监测数据的查重和清理,形成完整的全年伤害监测数据库后上传至信息管理平台;省级疾控机构应于次年3月25日之前完成全省年度数据库的审核、确认。

 四、组织实施在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组织领导下,省疾控中心负责协调和实施,各监测点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负责本辖区伤害监测工作的实施。

 五、项目经费中央财政拨付27万元,用于3个监测点伤害监测工作,各地根据通知要求,落实财政资金配套。

 六、质量控制和监督评估当地卫生健康委要高度重视伤害监测工作,市、县(市、区)疾控中心应成立监测工作组,监测哨点医疗机构应成立监测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级承担各自所辖区域内的伤害监测质量控制工作,定期开展漏报、错报、漏录、错录调查,评估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保证数据质量,并进行年终考评。

伤害监测管理制度

伤害监测管理制度

伤害监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了加强对伤害情况的监测管理,预防和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保障员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确保生产工作的顺利进行,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包括办公室人员和生产作业人员。

三、伤害监测管理责任1. 公司领导层应高度重视伤害监测管理工作,明确具体责任人,并将其列入绩效考核范围。

2. 安全环保部门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伤害监测管理方案,定期开展伤害事件的调查和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3. 各部门负责人应积极配合安全环保部门的工作,保证公司内部的伤害监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伤害监测内容1. 伤害事件的收集:公司应建立伤害事件的报告制度,对每一起伤害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

2. 伤害事件的分析:安全环保部门应定期对伤害事件进行分析,找出发生伤害的原因和规律,并提出改进措施。

3. 伤害事件的统计:公司应建立伤害事件的统计档案,定期向领导层和员工通报伤害事件的情况和处理情况。

五、伤害监测管理程序1. 伤害事件的报告:一旦发生伤害事件,员工应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安全环保部门进行报告。

2. 伤害事件的调查:安全环保部门应立即进行伤害事件的调查,找出伤害事件的原因并制定整改措施。

3. 伤害事件的改进:根据伤害事件的调查结果,安全环保部门应制定并组织实施改进措施,预防和减少伤害事件的发生。

4. 伤害事件的通报:安全环保部门应及时向领导层和员工通报伤害事件的情况和处理情况,并听取相关意见和建议。

六、伤害监测管理措施1. 提高员工安全意识:公司应加强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对伤害事件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2. 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各部门应定期进行隐患排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预防伤害事件的发生。

3. 加强安全设施的维护:公司应加强对安全设施的维护和管理,确保设施的完好性和可靠性。

4. 加强现场管理:生产作业部门应加强对生产现场的管理,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杜绝违章操作。

七、伤害监测管理效果评估1. 公司应定期对伤害监测管理工作进行评估,了解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和处理结果,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改进。

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

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

附件全国伤害综合监测方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1.12目录一、背景 (3)二、目的 (6)三、原则 (6)四、监测点 (6)五、监测方法和内容 (8)六、预期产出 (9)七、工作流程 (11)八、质量控制 (13)九、组织管理和各级职责 (13)十、组织保障 (15)一、背景伤害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报告指出,2004年全球因伤害导致死亡人数为578.4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9.8%,为第三位死因,占全球疾病负担(DALYs)的12%。

我国全国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结果显示,伤害死亡率为61.51/10万,占死亡总数的10.1%,是我国全人群的第五位死亡原因,是1-14岁儿童的第一位死亡原因,严重影响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危及国家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如何全面、准确、及时地反映伤害的流行状况,评价伤害的疾病负担和各项伤害干预措施的效果,为确定伤害预防优先领域提供依据,已经成为开展伤害预防的关键性问题。

建立持续、稳定、良好运转的伤害监测系统,收集、汇总伤害相关信息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全球许多国家的卫生部门已经建立了以医院为基础的伤害监测系统,并在这一系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与其他伤害相关信息系统的共享和结合,为良好地收集伤害相关信息创造了条件。

美国、南非、韩国、荷兰等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以医院伤害监测为基础的伤害综合监测系统,实现了伤害信息的综合利用;泰国、越南、莫桑比克等发展中国家也正在积极探索适合各国国情的伤害监测及伤害相关信息综合利用的有效方法与途径。

各国的经验证明,集伤害死亡、住院、就诊信息于一体的伤害综合信息利用能够为伤害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可靠依据,从而降低伤害的发生与死亡。

世界卫生组织《预防伤害与暴力卫生部门使用指南》中指出,理想状况下卫生部门以及相关机构收集的伤害信息应包括以下内容:伤害和暴力导致的死亡;非致命性伤害;各种形式的伤害和暴力导致的残疾;除受伤之外由伤害和暴力导致的消极健康后果;事故发生的地理分布、场所和环境;伤害和暴力的经济后果(包括医疗卫生系统的损失)。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一、背景。

医院是人们接受医疗服务的重要场所,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

为了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医疗质量,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制定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对于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的。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事故,降低医疗风险,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

三、内容。

1. 建立医疗事故监测和报告制度。

医院应当建立医疗事故监测和报告制度,明确医疗事故的定义和分类标准,规范医疗事故的监测和报告流程,确保医疗事故的及时发现和报告。

2. 设立医疗事故监测机构。

医院应当设立医疗事故监测机构,配备专业的医疗事故监测人员,负责医疗事故的监测、分析和报告工作,及时发现和纠正医疗事故,提出改进建议。

3. 加强医疗事故信息管理。

医院应当建立健全的医疗事故信息管理系统,对医疗事故的相关信息进行统一管理和归档,确保医疗事故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

4. 加强医疗事故调查和处理。

对于发生的医疗事故,医院应当及时展开调查,查明事故原因,追究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并对受害患者进行赔偿和安抚。

5. 定期开展医疗事故分析和评估。

医院应当定期开展医疗事故分析和评估工作,总结医疗事故的规律和特点,找出医疗事故的薄弱环节,提出改进措施,不断提高医疗质量。

6. 宣传医疗事故监测工作成果。

医院应当加强医疗事故监测工作的宣传,向社会公众公开医疗事故的监测结果和处理情况,增强医院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医疗事故监测人员的培训,提高监测水平和能力。

2. 加强医疗事故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密。

3. 健全医疗事故调查和处理机制,确保对医疗事故的及时、公正、公开处理。

4. 加强医疗事故分析和评估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提高评估的准确度和有效性。

五、总结。

医院伤害监测工作实施方案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加强医疗安全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伤害监测 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 实施方案

伤害监测实施方案一、背景。

伤害监测是指对人身伤害事件进行系统、全面、连续、动态的监测和分析,以便及时掌握各类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特点和规律,为伤害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伤害监测是伤害预防和控制的基础和前提,是实施伤害防治策略和措施的重要手段。

二、目的。

伤害监测实施方案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全面掌握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伤害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实施步骤。

1. 建立伤害监测机构。

建立专门的伤害监测机构,明确机构职责和人员配备,确保监测工作的专业性和科学性。

2. 制定监测指标和标准。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伤害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监测指标和标准,明确监测内容和监测要求。

3. 建立监测网络。

建立完善的伤害监测网络,包括各级医疗机构、公安机关、消防部门、交通管理部门等,实现信息共享和数据交换。

4. 开展监测培训。

对从事伤害监测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监测技能和专业水平,确保监测工作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 加强数据分析。

对监测得到的数据进行及时、准确的分析,发现伤害事件的规律和趋势,为伤害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6. 完善监测报告。

定期编制监测报告,对监测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

四、保障措施。

1. 加强领导。

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伤害监测工作,加强领导,提供必要的支持和保障。

2. 完善制度。

建立健全伤害监测的相关制度和政策,明确各方责任,保障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3. 资金投入。

加大对伤害监测工作的资金投入,确保监测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监测网络的建设维护。

4. 宣传教育。

加强对伤害监测工作的宣传和教育,提高社会公众对伤害预防和控制的重视和参与度。

五、总结。

伤害监测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对于预防和控制伤害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建立健全的伤害监测体系,才能及时掌握伤害事件的发生情况和特点,为伤害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全国伤害监测方案

全国伤害监测方案

【发布单位】卫生部【发布文号】【发布日期】2005-08-31【生效日期】2005-08-31【失效日期】【所属类别】政策参考【文件来源】卫生部全国伤害监测方案一、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

伤害是由于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电离辐射等)突然或短暂地作用于人体,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而导致的机体损伤。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伤害每年导致全球500多万人死亡和更多人的残疾,为大多数国家居民的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伤害导致的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占各类疾病总损失的12.4%,是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每年约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5位。

而且,每年需急诊和住院治疗的伤害患者估计可能超过2000万人。

伤害由于其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着大量的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伤害基础性信息是伤害预防与控制的基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伤害的严重性以及预防与控制的迫切性,伤害的监测系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以色列、菲律宾、乌干达等)已先后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迄今尚未建立伤害发生的监测系统。

伤害由于其发生原因的特殊性使得伤害信息的收集应该具有其具体的特征和方式。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和美国CDC 联合出版了《伤害监测指南》,详细阐述了伤害监测的基本概念、原则,建立伤害监测系统的步骤、方法,以及有关国家伤害监测系统的具体实例等。

我国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起步较晚,伤害基础性信息的收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发布伤害相关的信息,能够实现对伤害流行情况和疾病负担详细和全面的描述,从而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制定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

伤害相关信息有不同的来源,其中包括社区调查、家庭医生记录、急诊室记录、住院病历记录、重症监护病房记录以及死亡登记等。

伤害住院监测工作制度

伤害住院监测工作制度

伤害住院监测工作制度一、目的为了加强伤害住院监测工作,及时、准确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伤害住院病例信息,为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科学依据,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对伤害住院病例的监测工作。

三、工作原则1. 依法依规开展工作,确保监测工作合法、合规。

2. 客观、真实、准确、完整地收集、整理、分析和报告伤害住院病例信息。

3. 及时反馈伤害住院监测信息,为伤害预防与控制提供有效支持。

4. 建立健全伤害住院监测工作质量控制体系,确保监测工作质量。

四、工作内容1. 伤害住院病例报告(1)各级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伤害住院病例报告制度,明确报告职责、报告流程和报告时限。

(2)伤害住院病例报告内容包括:病例基本信息、伤害事件基本信息、伤害原因、伤害部位、伤害程度、治疗情况等。

(3)医疗机构应当将伤害住院病例信息及时录入伤害住院监测信息系统,并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完整。

2. 伤害住院病例监测资料整理与分析(1)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伤害住院病例监测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掌握伤害住院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发展趋势等。

(2)医疗机构应当将伤害住院病例监测分析报告及时上报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并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制定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提供支持。

3. 伤害住院监测工作质量控制(1)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伤害住院监测工作质量控制制度,确保监测工作质量。

(2)医疗机构应当定期对伤害住院监测工作进行自查、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

(3)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对医疗机构伤害住院监测工作进行抽查,确保监测工作质量。

五、工作保障1. 人力资源保障(1)医疗机构应当配备适量的工作人员负责伤害住院监测工作。

(2)医疗机构应当对负责伤害住院监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

2. 物资与技术保障(1)医疗机构应当保障伤害住院监测工作所需的物资和技术支持。

(2)医疗机构应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伤害住院监测工作的效率。

3. 政策支持(1)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将伤害住院监测工作纳入相关政策、规划和计划。

医院伤害监测的工作计划

医院伤害监测的工作计划

医院伤害监测的工作计划
2022年工作计划
一、制定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标准
1. 审查国内外相关标准和法规,制定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标准。

2. 组织专家讨论,形成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标准草案。

二、建立医院伤害监测数据库
1. 调研市场上各类医院伤害监测数据库软件,选择合适软件。

2. 建立医院伤害监测数据库,包括基本信息、事故类型、受伤人员情况等内容。

三、开展医院伤害监测培训
1. 组织全院医护人员进行医院伤害监测培训,包括工作流程、数据录入等内容。

2. 组织定期的医院伤害监测培训班,引导医护人员掌握监测技能。

四、开展医院伤害监测工作
1. 每月开展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收集事故信息、受伤人员数据等。

2. 定期开展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总结会,分析监测数据,提出改进意见。

五、完善医院伤害监测工作
1. 结合监测实际,不断完善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标准和流程。

2. 提出医院伤害监测工作改进措施,不断提升监测效率和准确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全国伤害监测方案一、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疾病分为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

伤害是由于能量(机械能、电能、化学能、热能、电离辐射等)突然或短暂地作用于人体,超过机体的耐受能力而导致的机体损伤。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伤害每年导致全球500多万人死亡和更多人的残疾,为大多数国家居民的前5位死亡原因之一,伤害导致的失能调整寿命年(DALY)损失占各类疾病总损失的12.4%,是全球各国面临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我国每年约有70~80万人死于各种伤害,占死亡总数的11%,居死因顺位第5位。

而且,每年需急诊和住院治疗的伤害患者估计可能超过2000万人。

伤害由于其高发生率和高致残率消耗着大量的卫生资源,给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疾病负担。

伤害基础性信息是伤害预防与控制的基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伤害的严重性以及预防与控制的迫切性,伤害的监测系统在发达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及部分发展中国家(如:以色列、菲律宾、乌干达等)已先后建立并不断完善,我国迄今尚未建立伤害发生的监测系统。

伤害由于其发生原因的特殊性使得伤害信息的收集应该具有其具体的特征和方式。

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和美国CDC 联合出版了《伤害监测指南》,详细阐述了伤害监测的基本概念、原则,建立伤害监测系统的步骤、方法,以及有关国家伤害监测系统的具体实例等。

我国伤害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起步较晚,伤害基础性信息的收集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持续、系统地收集、分析、解释和发布伤害相关的信息,能够实现对伤害流行情况和疾病负担详细和全面的描述,从而为制定伤害干预措施,评价干预效果,制定伤害预防与控制策略,合理配臵卫生资源提供可靠的依据。

伤害相关信息有不同的来源,其中包括社区调查、家庭医生记录、急诊室记录、住院病历记录、重症监护病房记录以及死亡登记等。

其中的社区入户调查覆盖的信息量最大,包括所调查的居民从无伤害到因伤害死亡的各种类型伤害;而急诊室为基础的伤害监测主要是医疗单位诊治的所有伤害。

从伤害监测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大多数国家使用的是以急诊室为基础的伤害监测,同时根据需要结合其他形式。

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以网络为基础的病例报告系统为伤害监测提供了有利条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死因监测系统,同时,国家相关部门也开展了不同类型伤害的信息收集工作,如道路交通伤害、职业伤害等。

但是,从伤害发生的角度出发,全面收集伤害基础性信息的工作尚不完善。

为探索以急诊室为基础建立伤害监测系统在我国的可行性,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从2003年至2004年在我国11个省/市70家医院开展了全国伤害监测试点工作。

通过在我国城乡不同地理位臵,不同经济发展地区以及不同级别医院开展伤害病例收集工作,探索了以急诊室为基础收集伤害发生信息的工作模式,了解了当地伤害发生的基本情况以及在一年中的变化形式,收集伤害病例9万余个。

试点工作发现,我国的医疗机构的管理模式不同于其它发达国家,包含所有相关科室的急诊室并不普遍,因此,单纯以急诊室为基础开展伤害监测能导致大量的漏报而造成监测信息不准确。

为此,调整了监测方式,监测对象更改为因伤害到医院所有相关科室就诊的患者。

本次试点总结了经验,发现不足,为在建立全国伤害监测系统奠定了基础。

二、目的掌握全国伤害发生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为制定相关政策、评价伤害干预效果提供依据。

三、监测对象及监测方式监测对象:在哨点医院就诊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

监测方式:全国伤害监测采用哨点监测方式,以年度为单位持续进行。

四、监测点选点方法(一)选点原则1.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2.兼顾城乡、地理分布及经济发展的差异;3.结合当地伤害预防控制工作基础。

(二)具体选点方法参照全国疾病监测点抽样框架,随机抽取43个县(市、区)作为全国伤害监测点,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其中,农村点23个,城市点20个。

监测点名单见附表注:带*监测点为原伤害监测城市试点地区,选点以市为单位,西藏自治区、厦门市监测地区待定。

(三)哨点医院的确定1.城市监测哨点医院的确定:城市监测点卫生部门选择所辖二级以上医院3家,其中包括1家三级医院,并上报省级、国家级工作组确认。

2.农村监测哨点医院的确定:农村监测点卫生部门选择当地所辖医院中门诊量最大的医院1家,随机抽取中心乡卫生院1家,普通乡卫生院1家,并上报省级、国家级工作组确认。

五、监测内容和方法全国伤害监测使用由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统一制定的《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由各监测哨点医院医生/护士填报。

《全国伤害监测报告卡》内容主要包括:1.伤害患者一般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身份证号码,户籍,文化程度,职业等。

2.伤害事件的基本情况:如伤害发生的时间,患者就诊的时间,伤害发生的地点、原因、意图,伤害发生时的活动等。

3.伤害临床信息:如伤害的严重程度、结局、临床诊断、性质、部位等。

4.填报人信息。

六、监测工作流程1.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设计、制定、印刷《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全国伤害监测工作手册》,编制数据录入软件,并下发至全国伤害监测系统所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

2.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就《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全国伤害监测工作手册》及数据录入软件对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市、区)级疾控中心伤害监测工作人员进行一级培训。

3.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县(市、区)疾控中心对各哨点医院伤害监测管理人员进行二级培训。

4.各哨点医院相关工作管理人员对伤害监测报告卡填报人员就相关内容进行三级培训。

5.监测点县(市、区)级疾控中心负责收集当地伤害监测哨点医院填报的伤害病例报告卡,录入数据库,每季度上报所属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并负责伤害病例报告卡的保存和管理。

6.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每季度将监测数据库报送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

7.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对全国所有伤害监测点的资料进行分析,对结果进行解释,撰写并发布全国伤害监测年度报告。

8.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定期召开全国伤害监测工作会议,总结、完善监测工作。

七、质量控制1.重视组织工作国家、省、县(市、区)各级疾控中心及监测哨点医院,应分别成立各自的监测工作组,各级监测工作组明确职责,分级承担各自所辖区域内的监测质量的全程控制工作,并进行年终考评。

2.统一质量控制方法对培训、监测对象确认、报告卡填写、数据管理等制定统一的质量控制方案;3.加强工作督导各级监测工作组承担各自所辖区域内的医院伤害监测的督导任务。

定期开展漏报、错报、漏录、错录调查,评估监测系统的运行情况,保证数据质量。

八、组织领导和各级职责在卫生部的领导下,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负责协调、组织实施及经费安排,相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卫生厅(局)和疾控中心负责当地伤害监测工作的实施。

(一)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1.负责制定、修订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实施计划和经费预算,经上级部门批准后实施。

2.成立全国伤害监测专家咨询委员会和技术指导组,为监测工作提供技术咨询和技术指导,参与现场督导、质量控制和评价。

3.负责伤害监测点的确定。

4.负责组织全国伤害监测工作的筹备和实施。

5.制定全国伤害监测培训方案和计划,编制培训资料,组织开展一级培训,对二级和三级培训提供技术指导。

6.开展现场督导,及时协调解决出现的问题。

7.汇总、分析监测资料,编制和发布监测报告。

8.制定全国伤害监测数据分级管理要求,提供统一的数据管理程序,负责全国监测资料和数据的保存与管理。

(二)省级疾控中心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疾控中心成立相应的省级伤害监测工作组。

省级伤害监测工作组由省级疾控中心伤害监测相关科室人员组成。

主要负责:1.根据全国伤害监测工作方案和工作手册,制定当地的伤害监测实施方案,组织开展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伤害监测工作。

2.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实际情况制定监测相关人员培训要求,定期组织开展培训。

3.负责日常技术指导,定期开展现场督导,检查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测工作开展情况,及时协调解决伤害监测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参与中国疾控中心慢病中心组织的伤害监测工作省际联合督导检查。

4.制定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伤害监测质控计划,定期组织质控检查;收集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监测数据,审核数据质量,按时上报。

5.定期分析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监测数据,提供有关部门参考利用,并反馈各监测点。

6.负责省级监测资料的保存和管理。

(三)县(市、区)级疾控中心1.按要求参加全国伤害监测各项培训工作。

2.按照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和工作手册的要求,按时收集、审核、录入和上报监测资料。

3.及时反馈现场调查中出现的问题。

4.对监测哨点医院定期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

(四)全国伤害监测哨点医院1.按要求参加全国伤害监测各项培训工作。

2.根据《全国伤害监测方案》和工作手册要求,开展伤害监测工作。

3.提供伤害患者住院病历信息。

4.发现监测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反馈当地疾控中心(卫生防疫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